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0 09:37: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1

  在《摸一摸画一画》的教学中,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觉,运用主观能动性,表现感知觉。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十分艰难,所以我毅然决定使用游戏作为开课统领。我用两个黑色严实的袋子装着两种感觉的物品,并用十分神秘的话语吸引孩子迫切的希望能亲自体验这样的`触觉。我提出参与的条件,用点、线、面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手中的触觉。孩子将小手伸进袋子那瞬间的表情,有恐惧、有好奇、有微笑、有疑问……这一系列的表现,使未参与的学生激情高涨,使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通过手中的触觉,课堂的氛围,孩子创造了许多表现感知觉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成果,同时很好的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只有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学的生命。同时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以及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甘落后的学习劲头。

  我觉得运用游戏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要紧密配合,课堂上组织好游戏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抓课堂常规,不能让混乱的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游戏中所用的教具和实物;教师在游戏中语言要突出重点;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总之,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使严肃、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他们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培养心智。同时在游戏性教学方式中,尊重了学生的愿望、乐趣、情感、选择等“学”的权利,学习热情将会有增无减,教师也实现了教的义务。我想小学的美术教学是一门研究性的学科,有待我们美术教育者不断的探索与追求,将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其他学科心目中的轻松、愉悦的学科。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2

  一、渲染气氛引“欲”

  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在先、做得细致,让丰富的课前活动渲染起英语学习的气氛。比如,上课前,和学生交流最近在听什么英文歌,递给学生纸条让学生把喜欢听的英文歌曲写下来递交给笔者,笔者分阶段在课前十分钟和学生一起分享美妙的音乐。娓娓动听的曲子,渲染了气氛,激发了情趣。其次,在正规英文网站下载3至5分钟的英语对话视频,一定要短而精的小视频,才有兼学习和乐趣为一体的效果。最后,是和学生聊自己最近在忙什么,所见所闻,或介绍知名酒店的特色与真人真事,或谈新闻、谈明星、谈近况、谈旅游、谈服饰等,真诚的随意交流既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心灵的谐振,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地道的英语,也能让学生知道,满足自己的兴趣必须要主动学、笔者要学。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课前让学生即兴唱首英文歌或是说个笑话什么的,很能调节气氛。很多学生是多才多艺的,英语不见得好,课堂上表现的很不自信,但如果有特长,英语老师刚好又乐于看见他们不被老师了解的那一面,他们觉得也是个表现的机会,还是乐于响应邀请的`。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英语老师,而会认真听课,老师也就可以很好地指挥学生,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质量就有保障。总之,沟通这个环节,在师生之间是很有必要的。

  二、创设情境诱“欲”

  上《酒店英语》这门课程,笔者对自己提出的一个要求是,自己要有意识地当好“连接桥”,做一个使社会情况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的有心人,把学习情境最真化。一方面,每次出差、旅游或外出开会,笔者都会用相机拍下相关涉外酒店的图片,了解运作过程与酒店特色,导入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很逼真,印象深刻。在做对话时,与学生互动,按照学生意愿,分配会出现的人物,在屏幕上呈现对话中的典型句型,诱导学生模仿人物语气,自己先示范一遍,诱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身处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笔者布置的学习任务都是以双人学习和多人小组学习为主,考虑到酒店英语的特点是以交际对话为主,个人单独练习体现不出语言的交际性,而且个人完成很容易出现倦怠情绪。所以,笔者通过双人学习和多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使学生人人进入角色。完成练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无形中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满足成就获“欲”

  笔者认为,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对于《酒店英语》这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而言,很重要的是把表现自主权给学生,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练、多学。实际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欲望点”是不同的,只有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才会产生“信其道”的教学效果,从而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尤其应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应相信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在提问、练习、操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问题,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都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才能持久。每个学生都按照自愿原则,分配到一个个学习小组中,组员基础好差搭配得当,每组旗鼓相当。除了做对话有激励措施,其他的各项学习任务,笔者都以小组竞赛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每次游戏一结束,都有个分数来量化。比如词汇部分,笔者一教完,就让学生开始PK朗读,每次都计分,笔者记下来,小组长也记下来,十分制,期末统一算分。做对话也PK,根据参与面和做对话的质量这两方面给学生打分。还有家庭作业,经常是让学生做一个对话视频,下次课的课堂上给全班观看,根据视频给学生打作业成绩,笔者经常会惊叹于学生的用心和才干,他们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融入在对话中,很有意思,学生为了做好一个视频,需要反复操练,无形中,他们的口语水平进步很大。授人以“欲”,需要精心的设计,不管是活动的步骤,角色的分工,可供使用的资源,可能出现的每个细节,包括对话的开启和结束,都要教之适当的策略,传授一定的会话技巧。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积累每一次课堂成果,并以恰当的方式激烈这些成果。笔者愈加认识到,做一名授人以“欲”的教师不容易,激发了学生学习欲的教育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教学中许多问题因为有“欲”而迎刃而解,这需要自身自觉地不断地探索,笔者也愿意为此去实实在在的努力,使笔者的每一个学生有“欲”、有“渔”而不愁没有“鱼”。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3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初次读这篇文章,感觉无从下手,就像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自由生活一样,文字也是绝对的自由。如此自由的园子,自由的生活,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孩子去感受呢?想了许久,不曾有质的飞跃。

  刚好卞老师去无锡听课,带回来一个来自江阴城中的一堂课例。读着文章,再看课例,心中才有豁然之态——就要通过自由的课堂,让学生感受这种自由。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1、说说“祖父的园子”和“我”给你留下的印象——生机勃勃;自由、淘气

  到13节中找到描写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这种感受的一句话——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从句子的表达上“要……就……,要……就……”感受“一切都是自由的”。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一切都是自由的”。

  1)重点感受“我”的自由。通过文字材料,感受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种种自由的言行——回读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2)感受祖父园子里的“物”的自由。“愿意……就……”

  3、升华“自由”——因为不自由,所以对自由充满向往,乃至童年的自由成了永远的记忆。

  反思:

  1、自由着作者的自由

  本以为没有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课堂会不舒服。实际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融洽,而这种“热烈”正是缘于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对作者所描述的.自由生活非常向往,非常想和作者一起分享她的自由。学生们从作者的无数次的“乱闹”中读到了一个词——随心所欲。真好!

  2、先扬后抑,体现尊重

  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感受作者描述的自由,用“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巧妙地把课堂内容组织起来,并一次次地让学生去读,去感受这种“要怎样就怎样的自由生活”,而在结尾时,话锋一转,我讲述了萧红的童年过往,“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学生读到的是一种已逝的童年珍忆,以及对祖父的无限怀念。这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我觉得不能抛弃。既要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但更要尊重原作者表达的情感。而作为高年级学生,在理解感受编者意图之后再去触摸作者的情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4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目标。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越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越丰富多彩,就越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尝试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不再以单纯传统的讲解为主,而是力求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阅读和讨论两种方法在讲课中频繁的运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是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动地完善知识结构,获得自身体验的可能,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让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提出几个问题;有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逆向影响下,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们在已学过和刚阅读过的内容中进行检索并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在阅读教学中,单纯阅读,不提出问题的方法应该摒弃,因为它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之中。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质疑等积极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学习发展的可能,所以应予提倡。而问题的选择,则受知识水平分类的制约,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充分考虑。运用这一策略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最大可能性,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各项品质的训练效果都很明显。

  另外在高中历史必修1的探究课教学中,我则采取“分组活动”的教学形式。“分组活动”是合作式学习和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上两者兼顾。课堂上学生不用改变班级座位,就可以组成小组。学生先自学,而后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课文知识,讲补充材料,教师引导着学生讲,看似很“乱”,但传统的观念被抛弃,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变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依据教材、主动搜集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只是在学生自学、自讲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组活动”方式讲究的是“先学后导”。课堂教学从学生自学开始,然后由教师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学生则在信息加工、讨论取舍、归纳整理等过程中获得新知,增强能力,完成情感体验和品德升华。在这种探究中,先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接着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指导和适时的评价、鼓励,组织学生巩固所了解、掌握的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问题。

  探究课的“分组活动”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各类学生的学习效益、学习质量,开拓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想象和动手实践的空间,充分地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而这一切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中尝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刚开始时课堂上可能花时间较多,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而对教师则提出了把握教学过程的全局、知识广博、应变能力强等很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考验和挑战。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进行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从易到难,大胆尝试,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有更高质更高效的改变。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朗读、研讨、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

  二、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联系实际,自由交流。特别要注意联系实际语境,对重点词语、精彩句子进行学习品味。)

  ①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作者的观察是否和细致?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②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③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④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类似的经历你有吗?)

  三、小组合作探究:本文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也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找出文章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互相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 第一部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一部分可以高声朗读,甚至像小萧红那样“喊”,把那种自由和天性淋漓尽致的读出来,甚至喊出来。)

  第二部分:“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这一部分要默读细品。)

  四、拓展延伸:

  你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它对你有什么养的影响?(可以先在练习本上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口头叙述。)

  五、布置作业(二题选一):1.按照上面口述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件事,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童年的欢乐和温馨、美丽的亲情。

  2.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祖父、后园和我》导学案3

  课题:《祖父、后园和我》 课型: 自读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 李彩云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

  学习要点: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寻找亲情,从而提高审美观。

  重点、难点:

  1.学习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课文,每一个学生都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祖父、后园和我》作者萧红,体裁_小说_,出处《 呼兰河传》

  2.解释下列词语:

  谷穗、衣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玩腻了:玩厌烦了。

  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明晃晃:形容花园里的红花绿叶,新鲜漂亮。

  毛嘟嘟:形容狗尾巴草毛茸茸的样子。

  蓝悠悠:形容天很蓝。

  3.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先展示、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女作家萧红的资料,教师搜集的资料如下: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朗读、讨论这首词的内容之后老师归纳总结:

  这是一首哀悼萧红的小词。从同学们搜集的和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寂寞的人;一个天涯流落之人。她有着很高的才华,却因种种原因以悲剧结局。老师适当补充。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他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笔下的祖父以及充满乐趣的后园。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三、学习研讨:

  (一) 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萧红那样“喊”,把那种自由和天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交流自己预习时查找的生字、词,然后集体订正如下词语:

  谷穗 玩腻了 衣襟 地榇 嘴馋 玫瑰

  3.范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理出文章层次:

  ①概括一、二部分所写的事件。

  明确:第一部分介绍“我“与祖父在后院的活动。

  第二部分继续写祖父及祖父和“我”在后院中的活动。

  ②如何理解一个成年人以孩子的眼光和口吻写过去事件的方式?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及温馨亲情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5.提炼文章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院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二。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锻炼学生整体阅读、归纳、概括能力。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明确: (1)种小白菜。

  (2)铲地。

  (3)“我”在后院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

  (4)祖父用草帽与孩子们捉迷藏、做游戏。

  (5)“我” 在后院跑着玩,大声笑。

  (6)“我” 把许多花插在祖父的草帽上。

  2.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文中的祖父么?为什么?

  明确: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言之有理即可。

  ③你认为文中的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④奶奶在文中充当什么角色?

  明确:衬托。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从哪些词语中表现作者观察的非常细致?

  明确:(金、绿、嗡嗡地飞、胖圆圆、满身绒毛等可以看出。)

  2.“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请你发挥你的想象,把作者“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加以描写。

  (要求学生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朗读时要注意,有的文段应大声朗读,有的可以欢快地朗读,有的甚至像小萧红那样喊,有的则要默默地品读。)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完善。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把它们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童年的欢乐和那温馨美丽的亲情!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狭窄(窄小 ) 寂寞(孤独 ) 嘲笑(讥笑 ) 繁华(繁盛 )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句意。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

  明确:帽子被他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

  (二)课内语段:读文章,回答问题。

  ○1“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 从“一 …… 就”的语句中,体会句子的含义。

  明确:表达了我那种对自由、玩耍、欢乐的迫切向往之情。

  ②在作者眼里,这个园子是怎样的?

  明确:充满欢乐、趣味的地方。

  ③为什么作者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明确:这三样构成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以及浓浓的亲情。

  ④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挥)

  (三)课外语段:

  忽 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的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的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着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5期)

  1.文中写孩子“痴痴的看”、“满心欢喜地看”小瓜苗、“满眼的憧憬”,表现了孩子对( 生命的憧憬)。

  2.文中“孩子的画”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感?

  明确: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

  4.①文中对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忽略”,请找出两处。

  明确:a.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b.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②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忽略?

  明确:母亲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7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在设计教学时,我结合阅读提示,围绕: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谈感受。这两个问题是贯穿本文的重点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在讲述本课时,我先介绍罗丹,欣赏他的作品,为什么罗丹能成为伟大的雕塑家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罗丹的故事,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部分花的时间很短,但效果不错,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这样的略读课文最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读为本,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快速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在不断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结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同桌互说,顾及到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因为在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作者却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个很好的值得学习的段落。本课最重要也是最可能出现亮点的环节就是回报重点句子谈感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让学生感悟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想象说话:你听到了他在说什么?你从文字背后看到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汇报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他是在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女像,反反复复地琢磨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响,手不停地挥动”,更把罗丹工作时的激动和兴奋刻画得淋漓尽致。“吱吱直响”则说明罗丹浑身用力,非常激动。“他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激动”表明罗丹非常投入,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修改女像的工作中,时间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深入理解和对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针对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学习或工作时情景,习作中,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具体。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8

  在金水区首届初中新教学方式物理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有幸成为评委中的一员,收获颇多。下面我从自己认识的角度谈一下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解和感悟。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课堂上又对学生放心不下,过多的干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展。新教学方式的提出,使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里没有呆板的模式,没有特定的评价标准,在这种课堂上,教师不需要长篇大论,仅仅在学生出现问题时适时点拨即可。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学习重难点相互讨论交流,进而实现质的飞跃,只要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我们就能说这节课是值得赞赏的`。

  在新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是小组内的每一个人,我们通过观察学生一节课的状态,发言的次数及发言的有效性,还有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价。整合全班每个小组中每个人的学习情况来反映教师的授课效果,这种方式更科学。这种评价师生的方式更具有信服力。

  两节精彩的新教学方式的课讲完后,我在学校偶遇到了我负责的小组的组员们,趁机跟学生交流了一下。学生提起这种方式的教学,话特别多。小组长郭明豪说:"老师,真希望以后我们的物理课都以这种方式上,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自己得出的结论,就像烙在了心里记得特别准,不容易忘。"还有一名组员插话说:"以前都不想学了,但上次的物理课给了我自信,我总觉得自己笨,啥都不会,但在组长的帮助下我竟然也能独立操作了。尝试自己总结尽管有些语言不十分准确,但老师依然表扬了我。我觉得物理也没有那么难了。"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的心也受到了感染,没有想到一节课的效果竟然这么大!我们应该把学习的航向交给学生,毕竟我们不可能事事包办,学生早晚都得独立包括学习,更应该如此。作为老师,我们只需在学生迷茫时给他们指点迷津。在求学路上走弯路时,及时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课堂放手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在采用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更有趣,更精彩。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9

  《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等等。作为实验区的一名音乐老师,我深刻体验到了新课程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面对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虽说也取得了一点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困惑。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的合作化教学方式作一些教学反思。

  [现象]这是一年级上册的一课有关音的强弱的教学。教师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强的声音、有哪些弱的声音,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马上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学生们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讨论。小组汇报时每组说一种,自然答案只有四种。我想这样的小组合作不用也罢,不仅没有必要用上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很快地想出各种办法),而且还让很多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

  [分析]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达成和实践共同的学习和教学目标。最近,无论是在语文课、数学课,还是美术课、音乐课,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小组合作这一课堂组织形式。说起来是令人欣慰的,这说明新课程理念已融入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并正由观念层面向课堂教学层面转换。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采用一些流于形式的学习方式。

  [策略]

  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如何?一堂课有没有必要非得用上小组学习?怎样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合理安排合作小组

  按音乐素质、能力和性别划分小组。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要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即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即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正是因为每个组内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二、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1)当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体验结论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比如说在欣赏《小象》的教学中,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动物在走,你是怎样听来的?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体验、各抒己见。

  (2)合作表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通常在这时,我都是叫同学们自由组织,自己选择自己组的成员。在教学完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后,根据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编写出一个小小音乐剧,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用相应的自制打击乐器来表现春天的场景。

  (3)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三、合作教学与其他教学相结合

  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所以合作学习要与班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10

  在历史教学中强调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

  使用各种教具如投影、历史挂图、实物、幻灯、录音机、VCD等等。在信息时代这些材料日新月异,也日渐丰富。于是不少教师就产生了认识误区,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历史资料的堆砌。没有体系,没有系统,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教师忽略自己点拨指导者的身份,仅仅将大量的事实、材料、图片罗列。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认识,至于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了。而教师忽略讲解的同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误区,对已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又将从何谈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下岗”,反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链条,如何挖掘材料内在的`灵魂等都成为更高层次教师的必备条件。简单的理念讲解只会空泛,而简单的罗列材料只会使学生变得具体而缺乏深度。所以二者如何结合,比例如何,选取的时机等都成为值得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最佳的组合、最经典的讲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教学作文的教学反思11-10

教学反思04-19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01-10

物理教学高中教学反思01-22

画杨桃教学反思《画杨桃》教学反思10-27

《画》教学反思07-05

体育教学反思06-14

景阳冈教学反思05-01

《石榴》教学反思06-1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