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前两天上《沉香救母》,孩子们都挺感兴趣的,因为大部分孩子都看过《宝莲灯》,看见他们那兴奋的劲头,我就先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说那些他们印象深刻的情节。孩子们哗拉拉的讲开了,纷纷迫不及待的告诉我沉香做了什么啦,里面有什么神仙啦……直到有一个孩子站起来问我:“老师,二郎神是沉香的舅舅,那也就是他妈妈的`哥哥,那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妹妹压在华山底下呢?”听了他的问题,不少孩子也点头喊着“对呀对呀,为什么呢?”我便煞有介事的说:“因为仙女是不可以私自下凡的,这样做要触犯天条,罪很大,要受到惩罚的,那二郎神要听谁的命令啊?”“玉皇大帝。”“对了,天命不可违,所以二郎神要来捉仙女啊!”“哦!”看着孩子那似懂非懂的表情,真可爱!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表演,我在讲到“再三”的时候,有几个孩子回答是指一次又一次,看到还有些孩子没吭声,我就点了两个男孩子到台上来演一演父亲和沉香。这两个孩子演得太好了,一个学生先问:“爸爸,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妈妈呢,我的妈妈呢?”“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沉香”又问,“爸爸,你快告诉我,我的妈妈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还是没有做声。于是,我们的“沉香”居然走上前一步,双手摇着爸爸的肩膀,大声又着急的问:“爸爸,您到底告诉我呀!快说呀!”看到这,台下的孩子们纷纷为他的逼真演出鼓掌,也更好的理解了“再三”的意思。这样解释词语的方法,比单调的查字典要来得有趣多了!
希望孩子们喜爱每一篇课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1.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朝代】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3.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4.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它写的是: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不仅回忆起自己得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感所代替。全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音韵、完整得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情感。依据这个教学目标,我是通过让孩子们反复的读来体会诗歌得意境和美的。
具体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我先按照题目的意思板书了夜、书、所见,让孩子们借助诗文和课下的注释来弄明白这样板书的目的。接着就是读诗。由于这是一首思乡诗,读的时候语速要慢,感情稍低沉。在这我借鉴了一下别人得经验。给孩子们简单插入了一些平仄的知识,告诉孩子们每个节奏中最后一个字读的时候要慢些,音拉得稍微长一些。我先范读,引导孩子读好第一句。后让孩子们配合我的手势去读,把快慢、节奏读出来。然后我从“动客情”入手来感悟诗歌的意境。是什么牵动了诗人得感情?客游在外得他会想些什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和孩子,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去体会。最后我适时地进行了延伸,在浩瀚的诗国里,思乡、思亲历来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他们心中的离愁别绪。这样的诗也有很多,同学们不妨课下去收集一些,来感受一下。
纵观这节课,优缺点并存。
1.本节课我觉得的成功是孩子们的读书。他们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轻重缓急,还把自己的感受也读了出来。看来有时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可以在孩子们身上实现的,关键在老师的引导。我就是和郑州的那个老师一样,配上手势,让孩子们根据手势来读书。虽然没有大家做的那么完美,但读的效果还是有一点点的。由于孩子们很好奇,诗歌还可以这样得读,他们都很兴奋,反复诵读,没有觉得很厌烦。注意力也很集中。前面大量的读书,也为后面理解诗歌做下了铺垫。孩子们的理解也很好。看来还是得让孩子们多多读书。
2.不足也有很多。由于读书的时间太多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完成。只是理解了一点。时间得把握不好,我的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很强,以后还需要多多努力。读书和课堂这两个方面该怎样协调在一起呢?我真的好好反思反思。还有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过于琐碎,不简洁,不像别的老师上课干脆利落。评价语也是干巴巴的,就像我这个人一样。
总之,语文课堂上我也在努力地尝试,努力地为孩子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地实践。不足也肯定不少,但我会努力的。
5.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威海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我还重视了背诵积累,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 教学本课,强调了自读自悟。他们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奉献:“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团结协作、乐观奋进、勇往直前:“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本课的插图很美,课文描绘的画面也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在朗读时可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比如,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然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火红的杜鹃”“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静静的山谷”“清脆的歌声”……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阅读目标之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修饰性词语的认真体会、理解、积累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能调动学生情绪,能收到好的效果(让学生想象情境读、做做动作读)《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本环节的设计便缘于此,促使学生在畅谈自己感受的互动交流中逐步获得深层的理解与感受。]
在课的结束阶段,让学生达到多种教育的熏陶(奉献的、环保的……),有效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习的主题,学生...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份好奇心在课余时间预先做好对蚕的了解工作。我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文字与初读课文对比,课外知识介绍有何特点,书本知识介绍有何特点。学生自然会发现书本上介绍的语言生动有趣,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了解课文的语言及段式后,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有个总体的认知,蚕宝宝的'一生经历50多天,从蚕卵到蛾的变化过程。一张简单的图谱,箭头提示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时,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采用一张蚕的相片来总结归纳,学生从“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脱下 变 黄姑娘”等词串说明了二龄蚕的出现,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依次 出现蚕各个龄段的相片,学生能看图找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借助板书进行课文的背诵。在段式的回环往复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又”字的用法,注意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差别。学生养成会读书,读懂书的好习惯。
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锻炼中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在这课中,我们学习了两组新的形近偏旁“日字旁”、“目字旁”、“两点水”、“三点水”。两张表格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古今文字的演变进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不同偏旁的意思。韵文12个词语再分别列出了带有以上四个偏旁的汉字,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带有“日字旁”的字大多是和太阳有关的;带有“目字旁”的`字大多是和眼睛有关的;带有“两点水”的很多是和冰有关的;带有“三点水”的字再熟悉不过了,和水有关。每一个词语都配有插图,这又为孩子们的说话训练提供了素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挑选文中的词语说上一句、两句话。
这让我挺欣慰的。当然,在交换“东海、黄河、长江”时,他们表现不是太好,介绍了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听到接下去想当然的一句东海是第三大河。看来有些孩子课前并没有做好预习作业呀!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画风》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发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摸索,也引发了我们的摸索。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相互启示,相互鼓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换,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起初读到这篇课文,我觉得文章比较琐碎,都是一些对话,看似比较难上,但是细读之后,我想到每个小朋友画的风生动有趣,跟学生的生活贴近,因此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量种情势的朗诵,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
鼓励性的恰当的评判,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为培养学生毕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当学生提出“是谁在画风呢?”“为何要画风呢?”“怎样画风呢?”我评判道:“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在识记生字时,采取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激发学生爱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当中,以此豪情、领会、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大海中的惊涛骇浪、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飞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家戴嵩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家是会的人。我追问:会的人都能叫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很本领的人才能叫家;很出名的人才能叫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老师的简笔,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家的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说说你喜欢?为什么?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称赞: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大胆率直,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一粒种子》是一片有趣的课文,通过种子和蚯蚓的对话,感遭到种子的生上进程。
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鼓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种子钻出地面后,他会看到些什么呢?课堂上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学生们兴趣颇浓。凡是敢于举手说一说的同学,我就用粘纸、书签等奖品鼓励他们,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课时,我没料到有些没被请到说一说的同学要求我再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有更杰出的表现。此时此刻,我感动极了,我想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对了,真正遭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爱好。
(2)师生互动,同等民主。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学会与学生合作。这节课中,我参与学生的学习,师生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想法。
2、重视朗诵训练。
读书活动其实也是学生体验情感的活动。而有情感体验的读书活动,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范读有关文中的语句,实际成效很不错。我能感遭到自己动情的朗诵已感动了所有学生,为他们后面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享遭到了读的乐趣。
3、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同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养成探根求源的意识。由于我尊重学生的想法与看法,且鼓励其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得以各抒己见,虽然学生的有些问题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料想到的,但我觉得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或发表一种见解,哪怕是毛病的,都是难能宝贵的,这比我告知他一个真谛更重要,更有价值。
不足之处:
识字教学环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合适自学,从实际成效看并不好,毕竟学生年纪还比较小,自学能力还成熟。上课时教师应运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来教学生字,相信这样的成效会更好一些。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18课《一次有趣的观察》。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试着让孩子们合作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在孩子们分组合作之前,给孩子们提出了合作学习要完成的三个任务。1、小组认读生字;2、解决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评一下小组成员谁的问题提得有研究价值,对于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给一面红旗,剩下的则画一个三角);3、试着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这个任务有些难了,不过,看孩子们的吧,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开始合作了,孩子们兴趣很高。以前,我大都是让他们合作完成生字的认读,这次我把学习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都交给他们了,这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很快,大部分小组进入学习状态,个个拿着小字卡,像模像样地互相提问,遇到认读不好的成员,他们会使出浑身的本事解决同伴生字的.认读问题。二十多分钟过去了,我让孩子们坐好,这回轮到我出场了。
先检查了孩子们生字的认读情况,从abcd四个组中,各叫起一个小组,嘿嘿!这算是抽样检查吧。除一个小组的两个孩子组词稍书慢一点外,其他孩子认读比较顺利。接下来,我了解一下都有多少人提出的问题得红旗了,举手的孩子不足全班的四分之一。这些小家伙们,已经有了自己判断能力,他们完全说得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得红旗,什么样的问题不可以得红旗。记得在学习第16课《邮票齿孔的故事》时,有孩子刚提出:邮票打孔是谁发明时,下面便“啊”声一片,因为,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阿切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提问题的孩子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是呀,如果把课文读完,这就不是问题了。学习第17课《画风》的时候,也有孩子提出:他们为什么画风?这个看似问题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既然不是问题,自然也就不用花时间去研究它了。在孩子们的提问中,帮助他们提炼问题,也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了。
在巡视孩子们合作学习时,我看了几个小组讨论第3个问题的情况。一个小组只是把课文分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很正确。我让他们简单地写一写每一段的意思,因时间关系,没能检查他们最后写的是什么。转到另一个小组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在那里一个劲地写,而旁边的孩子不停地说着。看他们的分段情况,嗯,不错,也是分了三个部分,同上一个组一样,只是他的段意写得太长了。在第二节课点评他们小组的段意时,告诉他们,他们第一段那么长的文字,用两个字就可以代替:怀疑。是呀,课文中的“我”正是对大人的话有所怀疑,才决定自己亲自动手试试看。当我问起第二段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字代替时,下面有孩子说道:观察。不错,正是观察,而且是非常认真的观察。说到第三段时,不用我说,他们很快地说出“结论”,自己的结论,也说明“我”相信了大人们的话。
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评出几个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并给他们发了扁豆、芸豆、豇豆的种子,并告诉他们,他们可以把这些豆子种在教室里,有六个小组可以在班上种豆儿了。后面的事就是让他们观察,写(画)出观察日记,并证实课文中讲的“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嘿嘿!课文中讲的,我也不相信呢,自己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的。我知道,我知道,有时候自己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真的,但至少在种豆儿这个事儿上是真实的。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在树林里》讲述了尼尼和莉莉一起在树林里野餐,听百灵鸟唱歌。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尼尼把垃圾抛到灌木丛里,莉莉把垃圾放进自己的袋子里。课文委婉的告诉大家:要自觉保护环境,做一个诚实的人。
一、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初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是采用多种方式,如听读、自由轻声读、画出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字义的学习,注意引导学生练习课文中的词句来理解。
字形方面,我鼓励学生自主识记,如“壳”上面是“士”不是“土”;“息”上面写得长些,下面写得短些;“蛋”上下差不多长,第五画的捺要捺长些;“瓶”第八画是竖提,第九画是横折弯钩,都是一笔连写。
二、自读品读,感悟大自然的美
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到树林的美,才能理解丽丽的话的真正含义。在教学时,我抓住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品读,在自读品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提问: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个自然段?为什么?然后指名喜欢第二、三自然段的学生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树林里的小山、小溪、草地——美,百灵鸟的.歌声——美)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见过哪些美的自然景象,使学生在理解“美妙、陶醉“的同时,感悟到大自然的美。
学习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中,前两段写尼尼和莉莉的做法,后两段学他们的看法。教学时,我让学生把第五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连起来读,把第六自然段与第八自然段连起来读,让学生明白: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做法,理解“羞愧“的意思,省略号里莉莉可能说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议议莉莉问什么说当着百灵鸟的面扔垃圾觉得羞愧,最后,组织学生评一评尼尼和莉莉的做法谁对谁不对。
学生懂得了美丽的树林是百灵鸟的家,垃圾会毁坏树林,任何时候都要自觉保护环境。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间,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姐姐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姐姐托利亚的反映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充满童稚、朴实无华、文质兼美的赞美妈妈的诗歌。为了把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点化出来,打动学生的心弦,我让孩子预习课文时,观察妈妈的一天,然后在日记本里做记录,丰富孩子的切身体验。这堂课我特意邀请了几位家长妈妈到场听课,给予家长与孩子一次心灵的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
一上课,我首先让孩子们夸夸自己的妈妈,孩子们说起自己的妈妈可谓眉飞色舞:我妈妈做的菜很好吃,我妈妈很会织毛衣,我妈妈很会唱南音……孩子们已入情入境,我顺时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辅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我让孩子在小组里交流预习成果,包括识字情况及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本文的生字较为简单,我只重点讲解“批、评”,其他的字让学生自主学习。接下来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诗歌,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五句重点语句,但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事件,显然有点儿吃力。以致于在引导时花费些时间。
这首诗歌适合配乐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引导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音乐创造的氛围加上切身感受到的母爱,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在指导学生创作诗歌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妈妈无私的.爱。通过一些生活小细节,小事情,去发现妈妈的爱。孩子举例子并不难,但概括妈妈的爱是什么时却有难度,所以前面安排夸夸自己的妈妈时,也是为了降低难度,激发孩子说话的信心,为写话作好辅垫。
许多语文课文是表现人的情感的。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还是把“情”放在首位,以“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达到人文精神熏陶的目标。我想自己今后要多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以期取得情感教育的好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在教学《泉水》这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体验上,特别是语言的迁移运用上,设计了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中感悟,以读激情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我力争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扮演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自主学习,升华提高
另外我还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体会到了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仿写练习,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从课外收集有关泉水的诗歌,如〈小池〉。从而,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
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恰,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每一节课都有优缺点,下面是我的这堂课的反思: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对生动活泼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我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出示了“后羿射日”的图片。图片一出现,同学们就议论纷纷,部分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然后讲给身边的同学听。不知道的同学,睁大好奇的眼睛,满脸渴望。我抓住契机,引入了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二、注重自主学习。
这篇文章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只是设置出了几个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出示问题之后,同学们赶紧朗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他们增加了学习的动力。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我觉得非常感动。
三、通过重点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抓住了文章的景物描写、人们的心理描写、羿的.心理、动作描写等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从而达到对人物的把握。这个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很快把握住了人物形象,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把握不够细,由于我对同学们过于“放任”,有几个同学明显出现了跟不上节奏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葡萄沟》知识点
字:摘、够、修、架、挂、蒸
词:新疆、葡萄、蜜桃、成熟、梯田、茂密、凉棚、碉堡
重点句子
1、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2、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3、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葡萄沟》教案
设计说明
课文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描绘了葡萄沟的葡萄成熟的景象和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表现了葡萄沟的美丽开爱。那里的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学生除了对葡萄沟有所了解,还要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享受,在感悟情感的同时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l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及好在什么地方。
2、利用多媒体教具进行优化教学,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段。
3、增强学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l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是本课教学重点;感悟句子所包含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吗?喜欢吃又香又甜的葡萄吗?如果把这两者合起来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老师和课文一同去盛产葡萄的葡萄沟游览一番。(读课题:葡萄沟)
二、细读感悟
(一)第一段
1、去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葡萄沟。(课件出示第一段,学生读)
2、这段文字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读一读,看你知道了什么。
葡萄沟的位置在新疆的吐鲁番。
那里出产水果。
水果种类很多(课件出示水果),人们最喜欢葡萄。
3、引读第一段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
那里出产――
五月有――
七八月有――
到了九十月份――
(二)第二段
1、人们为什么最喜欢葡萄呢?让我们去看看。现在去行么?(九十月份,因为到了九十月份,葡萄就成熟了。)那我们就乘时光隧道车把时间调整到九月吧。闭上眼睛,一、二、三,葡萄沟到了。
2、(出示葡萄沟概貌图)这就是葡萄沟了。“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边说边出示句子,指出山坡、梯田和葡萄树)
3、这些葡萄树长得怎样。学生看图自由说。
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第二句)学生读。
这句写的是(枝叶),什么样的枝叶(茂密的),怎么样(向四面展开)。连起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
作者进一步描写说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为什么比作凉棚而不是别的。(结合当地地形气候说明)
在干旱的沙漠,在四十多度的高温天气,进入这样的“凉棚”,感觉怎样?带着这份凉爽舒服读第二句。
4、钻进葡萄架,更另你惊奇的是(出示架上葡萄图)
这是什么季节独有的景象。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自由读。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这么多颜色漂亮吗?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五颜六色)如果这些颜色都泛着光,水灵灵的,那(就更漂亮了),用一个词形容是(五光十色)。
瞧,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它们(美丽极了)。不同的颜色就是不同的品种,葡萄沟的葡萄有上百个品种。到了秋天,葡萄成熟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沟简直就成了葡萄的世界,葡萄的`王国,葡萄的博物馆。带着对葡萄的喜爱、赞美再读句子。
出示“我会填”再填空读。
闭眼睛边背边想象。
5、葡萄沟的葡萄真――真――真――这么诱人的葡萄你想吃吗?看,维吾尔族老乡给你端上来了。(出示课文插图)读句子。
看,他们端上来的是最甜的葡萄。这种葡萄叫无核白,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是全世界含糖量的葡萄。
维吾尔族老乡把最甜的葡萄摘下一串串让你吃个够,你想夸他们什么?(热情好客)
6、葡萄沟真――葡萄沟的葡萄真――葡萄沟的老乡真――让我们把对他们的赞美美美地读出来。闭眼睛回味一下(背诵)。
(三)第三段
1、这么多这么好的葡萄老乡和游客吃不完怎么办?读第三段
2、边看阴房图片边结合第二句文字理解阴房的构造。(边读边看图让学生自己找到图文结合点就理解了。)
3、读第三句,理解“热空气”的作用。(体会葡萄沟人的聪明)
4、葡萄挂在透气的阴房里,就像在天然的烘烤箱一样,这样生产出来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三、情感升华
游览了一番葡萄沟,我们由衷的感到葡萄沟的葡萄真――葡萄沟的葡萄真――葡萄沟的葡萄干真――葡萄沟的老乡真――葡萄沟真是个――葡萄沟真是个――
葡萄沟的葡萄出了名,葡萄沟的葡萄干出了名,葡萄沟这块宝地也敞开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有机会我们一定去那里感受一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葡萄沟》教学反思
课堂上,教师注重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本没有错。但在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为了发挥大家的积极主动性,经常让学生质疑和评价他人的读书情况。毋庸置疑,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引导。试想,假如是我们,当别人说“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时,我们心中的痛苦该有多深啊!在公众面前,我们还怎能抬起头来呢?
课后,我主动找朗读课文的两个小男孩谈话,他们受到的伤害比我想象的还要深。案例中的两个男孩说:“事实上,我们认为自己读得很好,这是我们的水平。可老师为什么要拿我与别的同学比呢?只要进步了,就应该表扬。人比人,气死人。”
听了他们的话,我满脸愧色,沉思良久,然后豁然开朗: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根本不会考虑他们的心情如何。我们这些为师者总是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对学生耳提面命,却忘了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育应该从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和管理所有的学生中走出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和管理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科成绩,也要看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更要看学生的特长发展。教育者的职责是挖掘孩子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我们怎能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而妄下结论呢?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
我想,如果这样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一点:案例中教师可以对孩子说:“与以前相比,你们进步很快。老师也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但如果把需要重读的地方读出来,你会读得更好。还想试一次吗?”温柔的话语如三月的春风吹进孩子的心田,学生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回报他们最尊敬的老师。正如有句话所说:“给点阳光,我就灿烂。”孩子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你愿意时时用心去呵护他、关心他。为师者只要蹲下来,放下师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用心交流,就会从中发现很多乐趣。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0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12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16
语文下册《触摸春天》教学反思03-30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13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7-03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6-09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01-27
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