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

时间:2024-03-07 11:41: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实用(1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实用(15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

  这个学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且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付出就会有收获。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向前进。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开学一个多月了,很有必要小结一番。

  一、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分类》这一课中的“做一做”时,大多数学生都分苹果、梨和桃子三类(3个苹果,3个梨,3个桃子),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是按图形分类的,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她说:“有3个三角形,3个圆,3个正方形,共有9个图形。”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这幅图还有不同的分法,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不同颜色来分类。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对各种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

  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厕所时男的上男厕,女的上女厕。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二、我的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了过培训,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到最后我的嗓子也变哑。

  2、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这在我班显得更为严重。年龄悬殊较大,大与小相差一岁多。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

  3、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由于任教两个班、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平时上课很忙,课后也有很多工作,所以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教具。

  4、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也跟不上,像我们学校还算好了,有多媒体教室,但没有配套的课件等。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2

  在教学本节课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组织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小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如10+20等于多少?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

  算法一: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算法二: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一个十,20里面有两个十,加起来一共是三个十,就是30;

  算法三: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算法四:类似竖式的算法。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理念,使学生既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明白了算理,又开阔思路。

  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加减对照练习。如30+40与70-30,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其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转化10以内加减过程,从而理解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计算30+40时,用10根一捆的小棒来摆。先摆3捆小棒表示30,再摆4捆小棒表示40,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一共摆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用3+4算出结果的。接着,让学生说出算的过程。在计算时也有出现这种情况50+20=52。因为学生两位数中每个计数单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把第二个加数中2个“十”当作2个“一”来加。

  教学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渗透竖式计算时的数位对齐意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3

  这个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无怨无悔地做好工作。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向前进,一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很有必要反思一番。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我觉得做得较好的方面

  1、摸清底细,熟知学生水平。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数学学习的基础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每一节数学课之前,我总是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堂上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不局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位置”,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说谁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等,然后让说中的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说的是否一致。又如:在上“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动手实践,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人民币的计算》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在用20元钱买物品时,都列算式为:12+3+5,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5+5+5+5。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这样呢?”她说:“我最喜欢小人书了,所以我想把20钱都用在买小人书上,所以买了4本下人书。”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道题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小小商店》时,我就模拟超市布置物品,然后让一些学生当收银员,一些学生当顾客,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相当好。通过此游戏,确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又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知识,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真可谓一举三得。

  5、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多一些,少一些”时,我通过猜一猜的小游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多一些”,什么是“少一些”,怎样算“多得多、少得少”等,同时也加深了对数的认识。

  6、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时间》课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合理的一天作息时间表,请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

  7、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过了新课程培训,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

  2、像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由于身兼一年级班主任之职,所以有时会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的。

  3、一年级这个班学生基础差异大是令我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学前班(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但家长的想法跟不上时代(有溺爱孩子的成分)。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一年级教材难,孩子能学多少算多少,以后再长大点就会知道的。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过问,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家长不跟教师配合共同帮组学生。如:帮助学生制作简单的学具、批改家庭作业,老师显得很无奈,这样的局面怎么办?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学第四单元中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节课教学重点是巩固百以内数的认识,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算理,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提升学生对百以内数的感知,应用百以内数组成学习简单的加法,也以今后进一步学习百以内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这节课教材要求运用百以内数的组成去学习,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觉不到它和今后要学习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差异,因此也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是在教学时才领悟到的。

  在《百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中〈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我认为它们的差异是,前者与实际联系更密切,后者更抽象些。

  所以在教学上,前者要更多地联系实际,即数与形要紧密结合,要将抽象的数还原于形。

  如32-2=,要求学生用小棒解释,3捆零2根减去2根,剩下3捆,即3个十2个一减去2个一,等于3个十。并能脱离小棒解释,让学生对百以内数的认识慢慢清晰起来。这样教学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效。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4

  《小兔请客》是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加法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我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分别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两个要研究的`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最后通过有趣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题目也由浅入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5

  今天的数学课上,教学了《平均分》一课。这节课是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孩子们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主要为孩子们设计了三个空间:

  空间一:通过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平均分"。

  课始,我利用课件出示兔妈妈给2只小兔分萝卜的情景,通过三次不同的分法,使学生感受到只有两只小兔分得同样多,这样才公平,从而也为孩子们理解"平均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空间二:想办法将图中的物品变成平均分。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后,我出示了一些图片让孩子们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但我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而是引导孩子们想办法将图中的物品变成平均分。在这个练习中,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方法,有的同学说把缺少的那一份补满,有的同学说把多的那几份中多的部分拿走,还有的说把其中的多的部分移到少的那一份里。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办法也很准确。

  空间三:采用多种形式,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后,需要学生自己会进行平均分,因此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一是把12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孩子们感受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有的是每人一次分1朵花,有的是每人先分2朵花,也有人直接想到了每人分3朵花。在学生经历了分的过程后,我又安排了活动二:听老师的口令来摆小棒。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听老师的口令准确地进行平均分。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老师设计的这几个空间中充分地动手、动脑,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6

  最新文章 在学习“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例题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现的。通过一只小猴的自述,给出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信息;并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如何来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悟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从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算出得数后,再强调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并提醒学生要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要学生自己把它找出来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几题的答案,让学生从算式,答,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交流,以真正达到吃透题意,理解题目数量关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题是对比题,在教学时,我也主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小题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来进行解答。

  在学生作业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即学生不会口答,单位名称找不到等。等以后学生多接触题目,相信也能找得到。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生活语言。重视培养学生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识的数”是在教完10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教学知识,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教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糊涂的小蓝猫”这个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唤醒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情绪的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用100以内熟悉的数字说一句话的活动中去。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所以课堂上,老师先让同学们看看一张自己的全家福,引导出学生说出自己家中熟悉的成员的岁数,然后再以猜年龄的智力游戏的形式说出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使学生感受到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活动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师能巧妙地设计猜、数、糖果和花生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注意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合流,让学生体会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

  3、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4、注意课外延伸,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运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8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通过谈话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从学生熟悉的机灵狗开的图书馆出发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经历算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最优化的.算法。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计算的方法,在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用时太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没能很好的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时间,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9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过去的数学,对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重视的适读、写数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基础。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读、写数,在此基础上我进行适时地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个年龄儿童的特点就是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示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模仿性的。如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让学生心神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本节课设计了几个结构性的活动,帮组学生建构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大量感知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3、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逐步发展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数感对估算策略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数学教育对“估计意识与数感的培养”这一方面是忽视的,所以《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一节课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这一点的,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突出估数的意义,发展并丰富学生的数感。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节课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鼓励、等待、欣赏中,用内在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0

  回想自己四年前教学看图列式,教学结束,没有几个学生能完整地表述图意,看图列的算式连加减法都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错误率极高,尽管我课后单独辅导,但是收效甚微,因为我已经错过了他们的第一认知,无论我怎么教,都无法挽回教学的最佳时机了。今年又从一年级教起,我决定要把看图列式教好。于是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结合一些小窍门让学生去学习看图列式。

  于是第一节课,我就在黑板上摆好几个圆片,先引入大括号,然后又用卡片做了个问号,摆在了大括号的中间,问你们知道问号在这里用加法还是减法做?学生说用加法,我接着又问:为什么用加法?原来是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在学生明白了算理之后,我教了一句口诀:问号在中间用加法。接着教学减法时,我把问号摆在了左边,那现在你知道又该用什么方法做?原来现在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用减法。然后我又教了一句口诀:问号在两边用减法。接着我指着加法图和减法图进行了总结,你们看求总数,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做,求部分数用减法。我们把两句口诀来说一下:问号在中间用加法,问号在两边用减法。在学生明白了算理之后进行这样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给基础差的学生一个依靠,他们即使在没理解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问号的位置来判断用加还是用减。

  后来从作业反馈看,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地选择加或减,并且能完整地表述图意。

  一年级的书图画太多,如果跟着书本从图画入手让学生去提炼数学信息,去感受问号的不同位置表示的不同含义,学生会被眼花缭乱的图画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我想还是把所有的问题简化为几个圆片,强化最关键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课本的主题图会比较合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比较扎实。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1

  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个本单元教学的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去图书馆读书的完整情境,体现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得有趣,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都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耐心倾听、提出问题,协助学生从单项交流迈向多项交流,同时擦出新的交流火花。而且能够注重学生的收获,但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利用积极的评价手段,使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思维特点的途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成为创设情境的一分子,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与注意,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我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如此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的前提是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即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有独立思考意识。“谁能再讲一讲,请你的`合作伙伴再给小朋友们讲一讲好吗”,这样邀请其他同学重复方法的过程,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同时使他们的见解能够被班内更多的成员理解并表述出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基础之上,也在对学生提问题。提出“为什么十位上从3变成了2”,而这正是退位减法的关键,此时此刻它已经变成学生内心渴望解决的一个问题,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教师从汇报开始多次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之间就很容易公开、真诚地对他人表达欣赏之情。正确的评价不仅使学生相互之间更加亲密,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更使相互间感到合作愉快。多样化的算法还需要合理优化,优化的实践者应该是学生,优化的过程也应该是有学生自身特色。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种书打开后是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练习既新鲜又兴奋还很认真。这样安排让小小图书馆的主情境更加完整。最后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和同伴学习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分享学习的乐趣。

  但是,在教学当中,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将不同方法进行梳理、归类,这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路。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3

  本课学习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口算。在练习中,针对退位减法进行相关的练习。学生在计算中不仅能正确算对得数,还要能够观察每组题中的算式,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能够进行正确口算。感受算理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在算一算比一比的活动中,突出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之间的算法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体会到观察减数和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明确是否需要退位,然后进行合理计算。

  此外,第6题把计算与估算相结合,让学生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在解决问题练习中,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对于第9题的练习,充分挖掘题中给予的信息,让学生不仅能列式解答出书上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选择其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依据告知的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解答。第10题找规律是学生体会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为了加强计算巩固,不仅有一步计算,还有两步计算的训练。学生在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对学生计算易错题进行分析,如44+7-3,这里既有进位加法的计算,又有退位减法的计算,学生很容易出错。所以这里让学生不仅能算,还能会说。解决问题中,虽然只有一题,但充分利用这道题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并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对第2小题关键让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是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4

  《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一年(下)第三单元的内容,其中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所学的平面图形的边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来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通过摆、拚、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从图形拼摆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探究发现。

  二、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综合运用。

  四、总结,引入下节。

  经过实际教学和反思之后,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可取之处,也是自认为亮点的几处:

  1、新课伊始,带领孩子们回顾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并让孩子大声地将他们叫出来,随着各种图形“蹦蹦跳跳”地进入,随即也带来了两个问题。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将要解决的知识点抛了出来。可谓“巧妙”

  2、将教材重新调整,把作风车调到最后的综合运用环节。这个做法来自于领导的大胆创新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应该说直接受益的不仅是我的学生还有我。把这个环节放到最后,我们都是轻松的。当看到孩子们用他们灵巧的小手和我一起几乎同步将风车做好时,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对教材的.重组可谓“英明”。

  3、课件发挥的巨大作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媒体对教学的强大推动力。看着可见孩子们学得高高兴兴的同时,看得是清清楚楚,那最后当然就是听得明明白白。

  4、与孩子一起动手才能体谅孩子、学会等待。今天这节课我始终和孩子一起动手操作,所以对时间的把握、可能遇到问题的估测就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我不止一次地说:“老师等你!”感觉整堂课的环节还是较为清晰的,比较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

  当然没有一节课可以上到完美。纵观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

  1、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估计不足,电脑发生故障后没有补救措施,只是大熊猫土没能呈现很是遗憾。

  2、本来我是准备用吹塑板打算在黑板上演示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将孩子们拼摆出来的大图形进行展示。

  3、孩子们的学具很零散,大大小小的图形不好整理,结果课后卫生不好,等等。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5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注意通过直观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整十数的意义,认识数的组成,具体认识几个十是几十,以求形成整十数的概念。其中认识“一百”做得比较具体,让学生看到“(9个十)再添1个十”是10个十,捆成一大捆是“一百”,清晰地感受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其次注意借助直观体会写数的方法,用计数器拨珠了解几十怎样写出来。这些都是好的做法。

  就本课而言,我觉得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多了。课堂需要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但简单问答式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促进思维的'作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因为它不需要学生主动寻求、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没有机会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成份去认识所学数学知识的属性、本质,去感受知识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有效的互动是需要提供思维空间的,要特别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思维性。要从层次目标出发、围绕知识本质设计问题,使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讨论和交流来理解所学内容。这既用于学生学习新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数数,帮助学生体会和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在认识三十、六十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直观十个十个地数十、二十、三十……,分别认识3个十是三十、6个十是六十;学生数数时,不能仅拿出五十、七十,“举起来看一看”,应该要求数出五十、七十放在桌面上,每次都让学生数一数十、二十、三十……,并追问为什么是五十、七十,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几个十是几十”。

  2.认识数位的活动再适当加强一些。应该说通过数数生成“百位”的方式是好的。但可以加强一些。在十位上数满10颗(即数到一百)时,不要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揭示数位,可以让学生思考:十位上满10颗是一百,要怎么拨?前一位就是什么数位?再根据学生的思考拨珠、揭示“百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右边起第三位为什么是百位,还可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体会由于数数的需要产生了新的数位。

  3.写数、读数应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整十数,学生已经有了写、读10、20的经验,不必用问答式的方式由老师自己板书写数。究竟怎样做呢?我认为:一是可以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四十、八十、一百,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来,再交流怎样写的,获得整十数的写法。二是写数后应该让学生读数,认数不读数是不行的。可以在写数后,要求学生把写出的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三是适当归纳整十数的写法和读法,使学生明确: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没有单位直接写0;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0不读。这是以后千以内数、万以内数和多位数读写的直接基础。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05-08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4-16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7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优秀03-07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5篇05-08

一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5篇)05-0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5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7

一年级数学下册工作反思(精选14篇)07-0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