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信教学反思

信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21 13:11: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信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教学反思

信教学反思1

  《鸡毛信》是“危急时刻”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片自读课文,在备课时我发现课文虽然很长,但是很符合孩子们的口味并且文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腻,于是我想到了《一个苹果》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设计思路,于是我计划让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能通过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海娃的品质。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击队并配合游击队消灭敌人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儿童在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勇敢。课文很长,26个自然段,讲了六个小故事,重点是第二、三、五个,从中表现了海娃的机智、勇敢坚强。

  我是这样设计的:

  1、一上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由于课前没有预习,我便利用梁老师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边读边画出并解决生字,然后对于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没读完一段便回过头来了解一下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了解意思,这样一遍既能读通顺流里又能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实践,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项任务,不错。

  2、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将这篇长课文划分成了几个小故事,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这六个故事,比较哪几个故事写的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这样既理出了文章的思路,还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得很浓。

  3、自主学习,感受人物品质。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海娃的句子,包括描写海娃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读一读哪写词语或句子能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品质?还有哪写词语或句子值得你去关注,值得你去思考?

  两节课上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惊讶,离我们这个年代很遥远的一个故事,竟然引起了孩子们很浓的兴趣,并且对于人物的表现能够分析得非常透彻,能够将那个年代海娃为什么这样做跟他的爱国精神进行联系,的确非常了不起。我从这篇课文中的学习中还感受到,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已经非常强了,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

信教学反思2

  本次写作课是要求写一封信给长辈(爸爸、妈妈、老师、任选一位),告诉他或她,说一说你的心里话,报告学校里目前的情况,《给长辈的一封信》教学反思。或是你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学习中的喜悦与困惑……按照书信的格式写,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说话恰当,教学反思《《给长辈的一封信》教学反思》。在信的内容上也作了限制,一是要先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二是要求汇报学校目前的情况;三是说说心里话。

  小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最真挚,有许多话要对老师们说,有些学生回忆了老师的`和蔼可亲,为教授知识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呕心沥血。或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是与同学之间的问题矛盾。这些话虽不多,但说得实在,情真意切,思想表达可谓纸短情长。

  另一类作文就是写给自己妈妈的信,在小学生的心理对自己的妈妈肯定是情深意切的,有部分学生除了写自己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外,还着重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即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世界,能多与孩子谈谈心理的想法,能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考虑孩子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是孩子真实想法与心理的写照,应该值得肯定。还有部分学生写出了对妈妈的思念,这些学生常年与妈妈分开,妈妈外出打工很少回家,他们写出了对母爱的渴望,令人感动。

  所以,我想,在教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应该鼓励学生们写自己身边的事及自己心理的感受,因为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情动人,引起读者共勉。

信教学反思3

  《信客》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设置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的通讯方式以及新老两代信客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

  本节课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集体活动总结信客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体会信客身上的`闪光点,畅所欲言,可是我班学生似乎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管有人参与但没有竭尽所能,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在不厌其烦地诉说,尽管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可老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就是没人自动出来展示,也许是我的方法还不够到位,也许是我的教学艺术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本来本节课最后部分可以做得更好,只是学生的所学实在太有限,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实在有待更近一步提高,要说让学生搜集歌唱奉献者的歌曲本来不是件难事可对我们班学生似乎很难,就更不用说当着大家的面延长了,所以结尾只能狗尾续貂。

  总体说来,本课教学完成了教学目标,只是效果可能没有预想的那么完美,也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也许是我们班学生太过于自卑,他们的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确实很遗憾,我们师生以后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搞活我们的气氛。

信教学反思4

  课文是一首诗歌。诗歌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词句清新优美,富有感情。

  课文的第一节“我学会了写信,用笔和纸,用手和心”,交代了写信的工具是笔和纸,但书信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第二到第五节是小作者所写的“许多许多信”,分别是“替雏鸟给妈妈写”,“替花朵给蜜蜂写”,“替大海给小船写”,“替云给云写”和“替树给树写”,内容充满童趣和想象力,以及真挚的情感。雏鸟写给妈妈的是家信,花朵写给蜜蜂的是邀请信,云给云写、树给树写的是朋友之间的互勉信?课文最后一节点明了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实施的。

  (1)揭示课题,从谈话入手,请学生说说如果要与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时通过哪些途径?教师随机出示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研读课文,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雏鸟盼望妈妈快些回巢的焦急;花朵希望蜜蜂快来采蜜的真切;大海对小船的鼓励;云和云、树和树的相互勉励。在理解较浅显的内容后进行质疑:为什么信要用心来写?指导学生联系重点句子“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进行理解。

  (4)复习巩固,字词方面加强积累,并结合提示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5)拓展作业,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分层练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领会作

  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读为本,在说中感受体验,是本课的教学思想。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节,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雏鸟盼望妈妈快些回巢的焦急;花朵希望蜜蜂快来采蜜的真切;大海对小船的鼓励;云和云、树和树的相互勉励。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学生才会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说得到位。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教师不是一讲到底,而是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各抒己见。

信教学反思5

  《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

  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善于合作,勇于竞争则是现代人得以生存的基本素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知道诚实守信是为社会所称许的行为,在班级、校园、社区倡导诚信之风。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教材为载体,主要通过让学生演演、讲讲、议议和说说的形式进行的。这节课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演一演——重现买票情景、讲一讲——讲生活中的诚信故事、议一议——生活中的两难情境、说一说——我的收获等去体会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通过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首先上课开始,我通过故事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接着安排学生表演买票,再现生活中的诚信事例,让教学回归社会,在生活中的诚信事例中展开,让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辩别是非,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诚信的行为。然后通过让学生看书本的诚信资料、诚信故事等,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一个诚信的小学生应该做到“诚实守信、不说谎话、言而有信”的道理。在大家都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之后,我有的放矢地呈现了生活中学生可能面对的两难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选择,并让学生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通过评选诚信小天使的.活动,让学生领悟到诚实守信是为社会称许的行为,应为建立诚信班级、诚信校园、诚信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最后是导行环节了,因为品德学科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落到行动上,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由于课堂事例来自现实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小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好。

  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是: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问题。当然,除此之外,我相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信教学反思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代表我校教师在这里进行作课交流。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作一汇报。

  《信客》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文中把感性的生命与理性的思考相融和,内涵丰富,感情真挚。那么,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的真情呢?教学的焦点马上集中在教师这堂课上要“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来。

  在现实社会中,当每个人的“信誉”正经受着危机的时候,信客的“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设计了三个重点问题:1、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2、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信客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做信客的艰难困苦。第二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一个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是靠什么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细细品味,觉得还缺点什么。那就是缺少能够叩击学生心灵,促使每个人深刻反省的一记重锤。于是,就产生了第三个问题。

  概括言之,按照初识信客——走近信客——品读信客——回望信客的顺序,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有立体感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感悟到:信客没有坚守一生不等于他就是一个失败者,和我们每个人相比,信客坚持了几十年依然是伟大的、值得人们去敬仰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他不是一个圣人。他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荡涤我们每个读者的心,让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在心灵的刻度上,我们距离信客到底有多远。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学案引领、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去品读,思考,合作。不论是让学生感受信客的苦难,还是去概括信客的品质,亦或是让学生写下一段感悟的话语,都力争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空间。这样,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对于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我本着既要包括本课重难点的内容,又要能切实引领学生逐步深入课文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原则。设计了两部分:预习案和探究案。在预习案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和课文背景、扫清字词障碍以及整体感知课文。预习案的学习为探究课学习进行铺垫。本堂课,是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学习。在探究案设计中除了重要探究点之外,还针对问题给出相关提示,引领学生将探究点化难为易,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体会信客工作凶险时,关于心灵之苦方面还应再深入些,因为这个方面的理解对于

  分析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于文本的再现进行概括、分析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应再有效些。在回望信客这个环节,让学生写一段话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挖掘还欠缺深刻。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由于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所作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信教学反思7

  今天我上课时,让学生思考、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发出求救信?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但是他说得结结巴巴,答案也不能让人信服。于是我启发学生仔细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看看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参照哪个自然段?学生很快把眼光锁定在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们所处的绝境从而理解两只鸽子的伟大品质,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真正地走入到故事的情景中。教师少做分析,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去体会。

  我问:“这一自然段应该怎么读?”学生有感情地读了之后,我又马上问:“你要给大家交流的词句有哪些呢?”“飞机无法起飞,无线电通讯中断,这些都说明人们已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学生对人寐立无援的状况从文字上有了形象的认识。

  “我对‘困’这个词印象很深,人们被困在极度寒冷的`北极中,没有办法离开,时刻都面临着死亡。”

  “‘唯一的希望’让我看到了人们现在只有指望这两只鸽子把求救信送出去,他们才能获救。”

  我又问:“此时我们可以送一个词来描述此时人们的处境。这个词是……”

  有同学说“紧急”,大部分人说“危急”。“那你们把这两个词比较一下,看看究竟是哪个词更适用。”最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危急”更合适,“危急”带有危险的意思,而“紧急”就没有。

  我说:“危急还不够,不妨再加上“十分”。学生都赞成,而且在朗读中把这种十分危急的状况基本读出来了。

  我觉得还有必要继续深挖下去,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把求救的信息有效地发送出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在异常寒冷的北极,人们会被冻死。”“人们会找不到食物,最终会饿死。”“北极气候变化无常,有时冰层会断裂,有时会发生雪崩,人因此会丧生。”……

  说到这里,学生们对当时人们面临的十分危急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朗读体现出的感情更加到位,使我上第二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鸽子的品质,显得轻松了些。

信教学反思8

  《不平常的信》是西师版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主题是感悟动人心魄的美好情怀。我原计划上两课时,觉得内容不多没必要,在教学时就安排了一课时,结果时间很紧——估计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主题及内容后才进入课文教学的,从而耽误了后面的感情朗读时间——而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课外完成。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质疑释疑,破题切入。让学生讨论:

  ①文中插入了几封信的片断?

  ②“不平常的信”到底指的是哪封信?让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二、扣住题眼,理解词语。

  ①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挖出题眼“不平常”留作悬念激趣。

  ②引导认读生字新词。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课后第二题)

  三、激趣赏析,品读感悟

  ①引导学生沿着起因(赵蒙生死)—发生(排长写信)—发展(赵妈托人代笔回信)—结果(感悟到赵妈的坚强和伟大)这一线索,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②朗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等句子,掀起情感波澜,感悟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③相机运用范读、领读、学生分角色读、小组间轮读、挑战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在互相评议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为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感悟和归纳文章中心,感受文章平中出奇的朴实美。

  四、拓展空间,强化技能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归纳。

  2、你想对那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说点什么?

  3、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反思我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理解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练读,进行感悟理解;而我没有进行练读——没有为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扫清障碍。这是第一大失误。

  其二,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初始,对每一个环节导读不够,仅仅就读准音读通顺作为尺码,而后就直接进入了对那封不平常的信的感悟——这一部走得太快了,以至于在理解感悟后一部分时倍感吃力。我觉得可以在前两封信上下功夫,在导读时应当仔细揣摩写信人及看信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进行有声有色的导读,然后深情并茂的诵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等句子,掀起情感波澜,感悟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理解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为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奠定基础。

  其三,在引导学生朗读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时缺乏层次感,学生没有读味道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朗读指导练习。

  其四,在第二课时教学拓展这一环节上,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及对英雄母亲与对自己说的话,单单就让学生说了——而且还可以把相关的词语板书出来,以提示学生组织有序的语句进行练笔。

  纵观全课教学,如果上两课时,第一课时可以上至引导读文,了解故事梗概截止,而且要对前两封信进行感情练读。第二课时就重点感悟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感悟这封信的“不平常”在哪里;同时处理相关作业。

  如果只上一课时,就应该单刀直入,不走弯路。首先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不平常”,请学生浏览全文,弄清共有几封信的片段?哪封信是不平常的信?然后就对每一封信进行练读,同时弄清楚这封信是在什么情况下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当时的心情怎样——如此进行练读的话就能够读出情感来。在此基础上去感悟那封不平常的来信就轻松多了。

  本课最大的失误是自己明知一课时上不完却这样做,这是极不明智的。希望以后不再发生如此糊涂透顶的蠢事了。

信教学反思9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次叫教学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从读题目入手,激发学习热情。没有借助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而是轻松从读题目入手,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三次比读,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深情,使课堂气氛出现小高潮,学习热情再度被唤起。

  其次,立足读中品析人物。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只是凭着大概的印象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写性语句来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品味、朗读,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语言而论语言。如“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改成““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他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两相比照一读,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劳任怨人格就体现出来了。还有“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让人物形象更加沧桑,我们不得不为老信客痛心唏嘘,甚至揪心百转。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等待品味,向着高处和深处发展,感受信客的品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可能还会挖掘出深沉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东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朗读是再次咀嚼,推敲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使课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

  再次,适时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引导,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体感和深刻性。这个案例中,学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等,但这些感受是零散的,肤浅的。教师在“信客失信”这一板块中,适时地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是凭着这些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诚信宽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这样学生对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体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在社会进程中,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氛围又是那样的艰难,诚信文化正经历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举重若轻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可窥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地喟叹……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能够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信客带给我们的是文化在传承,发展与革新中的举步维艰。

  最后,追求课堂评价语诗意。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不单一,随生而评,因生而设,“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语言是美丽”“有道理,谁来接力”使得课堂不乏诗意。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不过,课堂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要巧设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特情感体验。教学设置的第一板块——信客之信,提出的问题“信客有怎样的品质”这个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停留在表层,后来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话题基于个性的体验,自由度相当大,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都有机会言说。

  第二,走进自我,情感体验需要内化。如果把问题设置“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就是引导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把自我与信客做了比较,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艺术是在不断锤炼中完美。这节研究课让我知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应该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信教学反思10

  一、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语文新课程标准将人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即生活与语文紧密结合。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直观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从生活实际入手,由一封信进行导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随文识字,寓教于乐

  识字、写字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而言,所谓“生字”,是自己不认识的字。它既包括本课要认的字,还包括学生学过遗忘了的或课文中没有选出的字。所以,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字,自己借助拼音或同学的'帮助自主解决,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学情:同桌互查互纠,体现了合作的理念。

  在认读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汉字的文化内涵、归类识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感悟语气词的使用、以生字带熟字、总结交流识字方法等形式活泼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识字环节,使学生不仅读准了字音,记忆了字形,而且又回到文中,不着痕迹的通过读句、读文,借助读传达出了一种情感。实际上,在此,已经开始了阅读教学的理解与感悟。

  三、多形式朗读、品味

  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进行的一场默默的交流。这里,教师以“读”为主要手段,通过自读、分角色读、体味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深入浅出地引导着孩子们自信地说出自己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领悟着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容,并借助“读”传递了出来。这就是一种阅读的个性化感悟。相信孩子,就要给他们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在具体的内容和特定情景下,通过“读”的品味,在单元文化主题的主线索下,悄然揭示本文的情感内涵——用心交往。这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但是,在这种感觉下,有一种缘自内心的关切。对于教者而言,这是渗透。

  四、拓展文本,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将语言训练有机切入文本教学之中。这样,既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做好了铺垫,也是在利用教学的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整个教学进入高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正如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抓住时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还会给谁写信?写些什么?”孩子们的思路打开,续编出一句句可爱的诗文。例:“替春天给冬天写,请你赶快下班吧,我要给人们送去温暖。”“替春风给柳枝写,赶快发芽吧,春姑娘来了。”……

  由于时间的关系,拓展延伸时学生说的不过瘾,因此下课后让他们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以弥补课上的不足。

信教学反思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代表我校教师在这里进行作课交流。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作一汇报。

  《信客》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文中把感性的生命与理性的思考相融和,内涵丰富,感情真挚。那么,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的真情呢?教学的焦点马上集中在教师这堂课上要“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来。

  在现实社会中,当每个人的“信誉”正经受着危机的时候,信客的“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设计了三个重点问题:1、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2、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信客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做信客的艰难困苦。第二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一个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是靠什么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细细品味,觉得还缺点什么。那就是缺少能够叩击学生心灵,促使每个人深刻反省的一记重锤。于是,就产生了第三个问题。

  概括言之,按照初识信客——走近信客——品读信客——回望信客的顺序,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有立体感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感悟到:信客没有坚守一生不等于他就是一个失败者,和我们每个人相比,信客坚持了几十年依然是伟大的、值得人们去敬仰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他不是一个圣人。他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荡涤我们每个读者的心,让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在心灵的刻度上,我们距离信客到底有多远。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学案引领、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去品读,思考,合作。不论是让学生感受信客的苦难,还是去概括信客的品质,亦或是让学生写下一段感悟的话语,都力争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空间。这样,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对于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我本着既要包括本课重难点的内容,又要能切实引领学生逐步深入课文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原则。设计了两部分:预习案和探究案。在预习案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和课文背景、扫清字词障碍以及整体感知课文。预习案的学习为探究课学习进行铺垫。本堂课,是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学习。在探究案设计中除了重要探究点之外,还针对问题给出相关提示,引领学生将探究点化难为易,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体会信客工作凶险时,关于心灵之苦方面还应再深入些,因为这个方面的理解对于

  分析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于文本的再现进行概括、分析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应再有效些。在回望信客这个环节,让学生写一段话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挖掘还欠缺深刻。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由于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所作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信教学反思12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学习阅读困难极大,如何扶好非常关键。因此,在学习《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我事先让学生扫除障碍,把比较生疏的字、词、句、难度大的长句等揭示出来,逐一指导练读,等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读熟了,读顺了,学生再练读全文,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顺。在阅读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抽象思维差、好奇爱动等特点,以演为线索,在演中导读,在演中质疑,边演边读,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在演、问、说中,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40分钟时间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挺长的,如何让好动的孩子们上好阅读课?因此在后半节课时,我就是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说起来,读起来,在动作的配合下有节奏的.读,学习有韵味的读,有感情的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反复朗读成诵,在读中了解阅读乐趣,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信教学反思13

  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笔者在执教的时候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分析内容:(1)品读概括作者心目中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地位;(2)朗读品味作者对侵略者谴责、讽刺的情感;(3)学习作者超越个人民族身份的良心和正义感。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教学的时候,生成了一段令我深思的小插曲,以下是该教学片断的实录:

  (在分析了雨果对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罪恶行径的批判后)

  师:请同学们看看,雨果是哪个国家的人?

  生:法国。

  师:同学们再回头看这篇课文,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1:雨果很善良,能对遥远的、落后的中国产生同情。

  生2:我觉得雨果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能站出来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

  (见学生还没有完全到位,进一步引导)

  师:假如咱们中国人也派出一支队伍到法国去抢了很多宝物回来,同学们是怎样的感受?

  (生窃窃私语)

  师:那老师来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会感到那么一丝小自豪?请举手!

  (这次举手的人还真不少)

  师: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你会像雨果一样站出来对我们“自己人”的抢夺行为加以讨伐吗?

  (生沉默)

  师:假如我们中有人真的`站出来讨伐这种行为,你怎么看这样的人?

  生1:我觉得我可能感情上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人,总觉得像“汉奸”。

  (众生笑)

  生2:我可能在心里佩服他,但是不会说出来。

  师:那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你觉得雨果算不算一个爱国者?

  (生热烈讨论)

  应该说,教学进行到这一步,连我自己都没有预想到。最后对雨果是否算爱国者的讨论问题也只是顺水推舟之举,但却给这堂课带来了一个高潮般的尾声。笔者的思考却由“爱国标准问题”的讨论引申出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育该渗透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课文中包含的不仅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好的河山。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完成与学生心灵世界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效果自然远远高于教条化、口号式的空洞的说教。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正面提倡为主,缺少理性反思。看看我们的教材,你会发现正面宣扬爱国主义的例子占了绝对主导。二是狭隘片面的理解。为本国利益奋斗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高大上的,只要以此为前提,不管什么行为都是正确的。

  由于上述两点的长期共同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之处。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就可以体察到这种理念的危害:对本民族的掠夺行为,或心生自豪,或保持沉默;对批判这种行为的国人要么感情上难以接受,要么依然做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不能在学生世界观成熟前去纠正这样的理念,后果就会很严重。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后的讨论中,有同学已经能够认识到像雨果这样的人不一定就不爱国,并且举出孙中山与清政府关系的例子加以证明。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原文中“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表述,说雨果是把统治者和人民区别开的,批评肮脏的统治者,不等于批评国家。通过讨论,这堂课不仅明确了雨果作为人类共同的良知的守望者形象,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理性爱国的公民群体,是这个国家得以发展、拥有自由与尊严的保证。

信教学反思14

  《一封信》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一封信》第一课时学习《一封信》生字词,熟读课文,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我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先对比两封信,换位思考,读懂人物内心的想法,明白露西改变写法的原因。然后共同阅读绘本故事,练习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最后连结生活,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尝试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在备课时觉得文本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文中两封信的不同。初定以“以读代讲”的`方式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两封信的不同,弄懂露西改变信的写法,体会到信中表达的亲情。无意中看到曹海棠老师的教学设计,她采用“站在别人角度去思考”的方式阅读、理解、区别两封信的不同,理解主人公露西改变写法的原因。这样的处理方式给学生的思考指引方向,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方法,也给今后的阅读提供了方法,乃至影响到生活,学会站在别人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人。

  不论是生活,还是阅读,我们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我们会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会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的行为和动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既是一种理解对方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这种“换位思考”阅读理解文本的方式,其实人人在读书中都在使用,我们常常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在课堂中常常让孩子站在文中角色的角度去思考,这也是“换位思考”。我们常常在使用这种方法而不自知,什么是学习方法?就是先发现学习中的认知规律,从而理出的广泛适用的手段或方式。它就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一封信》这一课在我备课时觉得“让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方法本身在生活中常用,只是把这种方式运用到了阅读中,学生很容易学会,把重点放在了学习方法上,教后我认为重点应该是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课文。对于现在特别“自我”的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首次了解这种思维方式,只需让他们知道,初步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即可,主要是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人物行为转变的原因。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阅读中他们一定会把此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自如得法。

  初次尝试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我感动于自己的勇气。这将激励我在教学中继续大胆尝试。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方法,让学生爱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就是好的教育。

信教学反思15

  1、以情激趣,创设导入情境

  《鸽血染红的求救信》是一篇悲壮感人的文章。描写了鸽解救6名被困人的感人故事。在课上伊始,采用悲壮的音乐及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导入情境,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伴随内心丰富的情感,孩子们自然地走入了文本中。

  2、师生平等对话,以情激情

  在教学课文中第二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鸽在送信中还可能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呢?有一位学生说,也学因为极度饥饿,奥斯卡会晕过去。这时教师赞同地点点头说:“那就休息一会吧!”学生立即反驳道:“不行,还有6位人等待救援呢!它一定会咬牙坚强地站起来,飞向远方的目的地。”老师这样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特感悟,理解,才能使学生敢于想象,乐于表达。此时师生与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结合本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中教师主要抓住4处想象点,引导学生以情入境、想象融情,使学生体会到两只鸽的任务之艰巨,路途之遥远,历尽重重艰险,最后终于完成任务,却以身殉职。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深刻理解本文,从而构建了师生与本文对话的和谐“情感场”。

  4、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文本思想感情

  文中多次出现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教师由一个问题切入,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积极进入文本,画出令自己心动的句子,体验角色,反复品读,逐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5、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文本思想感情

  这节课中教师以读贯穿全程。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在处理“奥斯卡绕着,北极扑杀维娜时啄下的几只残羽转了3圈,悲哀的叫了几声,转身向赫尔辛娜森林——加拿大空司令部所在地飞去。”这部分朗读训练时,老师采用的想象感悟,齐读的方式,而我觉得通过这些描述,此时奥斯卡不仅要经受恶劣环境、饥饿等,外界条件的`考验,还要经受痛失爱人的巨大悲痛。假如我来教这部分时,要通过自由读、品读、指名读、评读、齐读的方式,重点指导朗读,会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这神勇鸽的伟大。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当你失去一个朝夕相处的伙伴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当你失去一个相濡以沫的挚爱时,又感想如何?当你们有同一个目标,而它是为保护你而遇难,你又有什么感想?这样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情感,学生会带着自己情感体验,反复练读,深刻感受到这生死临别的悲壮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教师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同时也在边向学生感悟想象等写作方法,由此我建议可否将品读课文,领悟写法加到本专题的研究策略中。

【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04-08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06-0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5

绝句教学反思反思03-28

教学反思04-19

教学作文的教学反思11-10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05-10

画杨桃教学反思《画杨桃》教学反思10-27

寒号鸟教学反思03-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