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长城的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教学这首诗歌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创设多种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
一是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
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二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学时利用课件展示多幅长城图片,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4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
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5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
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7
这是一个关于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PPT,主要是初读课文,思考
1、找出本课的生字。
2、把文读准确、读通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听录音,完成填空。
万里长城像————,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运河像————,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万里长城比作成京杭运河比作成朗读全文,读出语气。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看了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创造出长城和运河。我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的工程而自豪。你知道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布达拉宫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乐山佛圆明园三峡坝。
想一想填一填()的诗篇()的诗篇()的景象()的景象()的奇迹()的奇迹仿照例句写一名话,看谁写的好!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8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根据本班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乎没有孩子去过北京,看过万里长城,感受那种雄伟的气魄,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徐州,而一询问班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可见孩子只是间接地缺乏,如果让他们再去感悟他们是中国的文化遗迹,悠久历史,孩子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下载了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搜集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感知。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我第一课时就直接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学习课文,而改变了以往教学生字再学课文的路子,让孩子在直观的了解之下,直接感悟课文,效果还不错,孩子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同时感悟到了他们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但在回答问题时,孩子总是说成老百姓,少了时间范围,于是我就问“长城是我们现在修的吗?”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
平时总认为诗歌教学比较难,较抽象不易于孩子理解,总是匆匆熬过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诗歌教学抓住了主旨,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还是表较好理解和记忆的,决定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投入一点时间,多研究一下诗歌的教学技巧。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
这课学生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好,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很轻松,能把练习题都完成一部分。本学期的好习惯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这堂课,我越发觉得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以后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
今天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城和运河的雄伟与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从“奇异”入手,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等词语。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很不爽,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贫乏,有的用词不够正确,课堂死气沉沉。
造成这样的情况,我也做了一点反思:学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级学生很多都不爱表达,包括在音乐课等副科上也是只注意倾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阶段要蹲下来看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表达。其次,学生不喜欢表达,大概问题有点难,之所以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可能我没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对于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的,虽然课前让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然而只是皮毛,这课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长城和运河,还有历史的、地理的、建筑的……不要说学生,自己的知识也不够丰富,我深深感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语文老师,得不断地学习、反思。
在感受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时候,我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两岸长得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引导学生:那说明有了运河的浇灌,庄稼丰收了;有的说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导这可以看出两岸繁华的城市;还有的说看到了很多船只,我就引导从中可以感受到运河上运输的繁忙……学生充分体会到运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中感觉到它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书的第一篇课文,他以儿童诗的形象出现,本身就是对这本书做出一个良好的开端。诗虽然不长,却在字里行间都表现了中华的伟大和富强,并显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最大热爱,最大忠诚。上学期为了赶教学进度,已经上过了这一课,但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估计有些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今天的语文课上非常有必要再复习。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今天的复习难道仅仅是复习吗?
课一开始,我就请了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毕竟是学过的课文,学生朗读时能做到了读正确,存在问题较大的是,因为有些学生已经能背诵,再加上诗文琅琅上口的节奏感,齐读课文时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唱读”现象,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读得摇头晃脑样,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但……
“孩子们,老师真佩服大家,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了很长时间了,但大家朗读得还是这么流利,真好。可是,大家猜一猜,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李咏叔叔,王小丫阿姨,来到了我们班,你们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会意过来了,都不好意思地傻笑了。我接着说道:“孩子们,在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视《话说运河》,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解说员,他的'解说让人听后,如沐春风,从此以后呢,我就经常模仿着他的解说,这样以来,老师的朗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今天,我就来露一手……”
也许是被我的朗读感染了,也许是被白发苍苍的解说员感动了,也许是小丫、李咏的作用,接下来,孩子们的朗读已真正成为了感情诵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带着激情品味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
孩子们收获的又岂只是感情地朗读?
半节课过后,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寒假的实践作业“游览一处名胜古迹”,讲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奇迹。”因为有了实际游览或是收集资料的准备,孩子们的交流异常热烈,从: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兵马俑……甚至到了江阴的兴国塔,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今天的课是复习,但,从感情朗读到资料交流,孩子让我享受了别样的精彩。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1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2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4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4-02
《长城》教学反思06-29
《长城赞》教学反思04-02
《长城》教学反思15篇04-07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0-02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06-19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4-10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04-07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