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行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行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学生学法主要有: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生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这个环节,我出示表格,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4、5、6自然段,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我准备了许多表格,两人一组,按照里面的表格分小组讨论填写。学生自学后得出结论:蝙蝠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配合”这个词不能丢掉,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这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个个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能增强自信心。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在一些环节上还挖得不深等,这些都有待于我改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行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行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主要有: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生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这个环节,我出示表格,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 4、5、6自然段,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我准备了许多表格,两人一组,按照里面的表格分小组讨论填写。学生自学后得出结论:蝙蝠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配合”这个词不能丢掉,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这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个个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能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在一些环节上还挖得不深等,这些都有待于我改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3
《蝙蝠和雷达》的第一课时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会用生字组新词,能正确朗读、听写新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成功之处:
根据教学效果,这三个目标都能基本达到了:
首先,在字词教学的环节。听、读、写都得到了落实,特别是认读、和汉字的结构规律识字方法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再总结方法,从而很好地实现了识字目标。
其次,在保证生字词语的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正确地朗读课文就得到了保证。而且本文比较简短、生动有趣,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学习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但本课属于写事文章,相对线索比较清晰,加上课前的预习以及结合课题的`质疑,学生对哦文章的重点基本把握了,再套用平时的教学模式“谁?干什么?怎么样?”加以引导,学生还是比较有条理地说出了主要内容。
二、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生字词语的时候,没有及时地找出生字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假如这样作重点地朗读指导,课文的朗读效果就更有保障了。
其次,教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花的时间没有进行重点的书写板演与指导,更没有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书写效果。
最后,教学生字词语花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没有很好地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
希望今后能稍加注意,合理地教学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引读: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幻灯片,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②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三、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④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⑤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四、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5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课——《蝙蝠和雷达》,这节课自己以前上过。以前在教学时认为这是一节科普类的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并对科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即可,所以自己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了填表,了解试验过程;表演,明白蝙蝠探路的方法;填空,理解雷达工作的原理。一节课下来,课堂上很热闹,但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自我感觉差么一点点。
最近我校梁校长,又引领我们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尤其自己还执教了一节校级研讨课,让自己豁然体会:一节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课学生才是收益的课,一节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融为一体的课,学生才是有所得的课。
今天自己将自己的这一段收获重组《蝙蝠和雷达》:
一、填表。自己填第一次试验的表格,复习填表方法;放手填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过程表格。两次的`学生有方法的做,既清楚地了解结合课文填表的方法,又深刻地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重点句式的理解。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资料理解,想象理解……不同层次的读文,不同方法的理解,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科学家,走进试验过程,感受科学家的伟大。
今天是自己的名师展示课,更是自己语文教学策略的提高课,因为自己将自己的所得应用所用,学生乐学乐得;今天自己还倾听别的名师同仁的课,让自己找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我觉得自己有这样一群乐学善思的好领导、好同仁,自己的课堂会焕发异样的光彩,让我们的这片教育之园更加熠熠生辉。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6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出示课件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难点。
三、拓一拓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彼此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再出示:
例子: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用于(飞机安全飞行)。仿:科学家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用于()。
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此时,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余味未尽,再让同学们继续汇报,我又觉得难免枯燥,因此,我灵机一动,干脆来个小组报告会。这时,我让学生把他们刚才的资料,在小组内由书写工整的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说,合作汇集成一篇小报告的文章,当然我指导他们写报告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竞赛,到台上边投影作品边汇报。整个汇报过程可谓是精彩纷呈,各个小组都情绪高涨,展示的不但是内容丰富,而且各组的代表为了进入优胜组,各自展示了他们的独特风采。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独创性。最后这一环节是我在预设教案中没有设计的`,却是我最满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说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光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效应机智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教学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才是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7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人文主题采用的是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进。”本单元有两个语文要素点,一个指向阅读——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指向习作——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的地方写出来。
本单元围绕“提问策略”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列出问题清单→将问题分类(按提问角度的不同)→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这四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了“提问策略”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
本周周三是语文组的听评课时间,我执教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这篇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下面就结合教学,谈谈我的设计。
一、借助范例,启思激疑
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提问——他们大多思维单一,能从“内容”角度提出问题,却不能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尤其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更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先用课件呈现了课后题中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从而得到启发,什么样的问题是从写法的角度提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还是把针对“内容”的问题归纳到“写法”的方框中。之后我就简单和他们说:一些语句写得好的,“为什么这样写”“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都叫做“从写法提问”。这样的引导,学生在提问时,基本能做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了。
二、小组合作,梳理问题
此环节,先出示小组学习任务:①把小组的问题按不同角度分类。②每个角度选1-2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同时呈现了《小组问题清单》:
《蝙蝠和雷达》小组问题清单
内容
写法
生活经验
然后,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写。继而,引导第1、2、4学习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学习成果,并在点拨中得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蝙蝠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其实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是在《7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中进行训练的,当时在设计课时,也是很纠结,要不要处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这是我的疑惑,也是供老师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20xx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内容”、“写法”和“生活经验”的角度提出问题。课上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对学生进行了训练。让学生默读《它们是茎,还是根?》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
《它们是茎,还是根?》问题清单
内容
写法
生活经验
由于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清单没有利用好,只是让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进行交流。
新教材把“提问策略”主题作为特殊单元提出,有他是设计道理所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内容值得老师们探讨。没有教学用书,自己根据教本内容摸索,设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8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写的。而且,本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因此,我在教学中删繁就简,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即可。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名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 以演促读,理解探究。
科普之类的文章一般是比较枯燥,不太受孩子们欢迎的。因此,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就考虑如何避免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倦怠,那就要充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堂表演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表演中,学生不仅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形象化,又能在表演中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在这一课中,我请三名同学上台表演蝙蝠探路的办法,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这样的课堂表演,给科普类语文课堂平添了许多生趣。
回顾本课,我依然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抄长句长句的内容,不能够使用自己的简练语言,而在汇报的时候,也有多半同学机械照读课本内容,在我逐项出示了自己填的内容,与他们的答案比较,学生们终于知道了在表格中该如何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9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我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领,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 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板书如下: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我们会让学生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我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我以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本领,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拜访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0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1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练习小练笔:从动物获得启示,有所发明。
所以说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光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效应机智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教学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才是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一上课,先出示蝙蝠图片,问:“(1)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样活动的?”然后出示飞机图片问:“它能在夜里飞行吗?靠什么引路?”出示雷达图片问:“它是怎样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联系吗?”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扫除障碍,理解文意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通过自学、点拨的方法使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学法指导:读准字音:拼查问:理解生词:查问联系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就使学生通读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从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听读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密秘。由于影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四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放录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并抽二个学生分别带上头饰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表演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2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难点部分,我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比一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黑板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拓一拓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节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学任务很快就完成了。由此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3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努力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进行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在本课教学中注重语言训练,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板书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4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动,没有让学生摆好后,回归文本,参照黑板摆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这是一个败笔。按照黑板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
说的极好时间,我却错过了。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
此次校级课,我选择了《蝙蝠和雷达》的第二课时进行展示。这是我以前没有尝试过的课文类型,我想用它来挑战和突破自己。讲课之前,关瑞芳老师就给了我许多建议,给我设计教学环节以很大启发,并帮我点明一些可以提升层次的教学活动。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从词语和段落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铺垫扎实,引起兴趣,在兴趣中了解文章。
第二课时想要落实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的铺垫十分重要。我在第一课时伊始,选择了一些文章词语,在正音正读之后请学生立即分类并说明理由,并从中挑出题目中包含的“蝙蝠”、“雷达”,随即出示疑问:为什么两种毫无联系的词语要放在一起?通过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疑问了解文章内容,并试着解答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梳理出主要内容。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观看三次试验的动态演示,练习用自己的话描述三次试验和蝙蝠夜里飞行的原理。拓展相关的知识链接,让学生的`固有知识和课本形成呼应。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活动进行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化知识结构和语言感悟。
这是我在第二课时主要进行的活动。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复习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词语——“配合”。通过研读文本解决为什么科学家说蝙蝠是通过嘴和耳朵配合来飞行,引出三次试验,随即给出自学要求,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设计表格阐述三次试验,并选派代表讲解本组的表格。我没有将表格的形式固定,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信息的自我整合和自我梳理,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了学生充分地学习时间,并在各小组中间巡视指导。
虽然大多数表格并不能尽如人意,但是这次活动还是达到了目的,那就是:将已有的文字进行准确的信息提取、整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反映在一个相对简单的表格中。这样既深化了文章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透过这个表格,学生体会到了“配合”这个词的重要性,接着我仍然围绕这个词做文章。顺势提问如何配合,有了上节课的铺垫,这个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我要做的就是在第二课时训练学生用简洁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并完成板书。达到一定效果后我直接切入到另一个教学重点——雷达。同样是针对“配合”,让学生根据刚刚的方法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试着描述雷达的工作原理。
有了刚刚的训练,这次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地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述,我请发言有代表性的同学来用词卡覆盖雷达和蝙蝠工作原理相似的词。这样就将两处重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再根据板书完成书后练习,让学习事半功倍。
三、拓展延伸,知识迁移,放宽眼界看世界。
本课出了仿生学的词条拓展,我还设计了一个二选一的分层作业,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可以完成的项目。一个是制作仿生学趣闻手抄报,另一个是模仿本文结构仿写一篇小短文。课后学生都很兴奋,甚至有同学主动要求一定要仿写,这是以前的学习中很少见的情况。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极高的敏感度。正因为我在之前的铺垫和后来的活动设置,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所以本课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既在语言上有所领悟,又将文章内容吃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堂课毫无缺点,首先在学生读的环节可以更多更扎实,以读促悟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由于技术原因,这次没能将展示的小组表格投影点评,始终很遗憾,可是在课堂我也没有及时想到处理的办法,还需要提高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4-03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04-17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2-28
说课稿《蝙蝠与雷达》06-24
读《蝙蝠和雷达》有感10-30
《蝙蝠和雷达》读后感12-18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0-02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06-19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