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天天作题,学生机械麻木。如何上好复习课,就成了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设计理念是:
1、复习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展的天空,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从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下的复习乐趣。
2、复习教学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彻底从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3、复习教学要联系实际,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复习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5、复习要有针对性,抓住考点。
拟公益广告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考点,内容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学生平时所练不多,对写作技巧掌握甚少,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公益广告”的概念。
我设计这节课,解决的.重点有三:一是广告知识,二是什么是公益广告,三是创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公益广告的创作技巧,以便学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过去的这一节,留给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认为,复习课也可以进行探究性学习,复习课也可以生活化教学,语文复习的领域无边无际。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一年的高三复习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功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天考默写,每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习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讲鉴赏时,一定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一定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大量的查阅资料,看过的书记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习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学校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学校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必须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合适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大量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习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可以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知道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习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内容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形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应该多下些比较好。但可以说学生还是形成了一定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平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习,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知道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可以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必须做出来,第二天不一定能讲,逼死学生啊)。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习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习,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习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可以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形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习,太过急功近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知道学校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内容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剩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习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择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可以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形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形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形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建议
1、建议学校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可以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责任),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建议八校安排授课内容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起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3、建议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平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情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大量训练中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接受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应该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面对变态的高考,推着石头上山是西西弗斯的命运,尽力而为,然后认了,我们还能怎样?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为了达到以上效果,真正使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事半功倍,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目前,中学生中对议论文真正感兴趣的人不多,主动写议论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普遍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是很困难的。
而时评因其涉及内容的新颖性,点击热点现象的敏感性,成为公众喜爱的文体。同时,在时下高考作文不拘文体,以及语文教学社会化的大形势下,它必将成为中学生钟爱的文体之一。其实,现在已有一些聪明的考生在高考中以成熟的时评文笔法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如20xx年福建一考生的时评文《这也是一种承诺》就被评为满分。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时评来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提高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情,增强其议论说理的主动性,使他们写议论文时不再被动敷衍地简单演绎。
二、以时评体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时事热点,进而养成其主动积累新鲜素材的习惯,使其议论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目前,学生的议论文往往内容老套陈旧,时代感不强,读来令人生厌。而“时评体”作文完全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鉴赏课上多提供给学生阅读时评体文章的机会;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能特别开辟一片园地,供学生进行时评体的写作;平时能允许甚至倡导学生在随笔、周记中,对他们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行自由点评,那么,无疑会使得许多学生将目光从书本中扩展开,进而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并为议论文写作积累大量的新鲜素材。
当然,也可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要求一名学生讲述一则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阐述感悟或评论,甚至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或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旨要,灵活联系相关新闻或重大的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主旨,使授课生动有趣、不拘一格,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一些纷扰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关注社会、把握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现阶段的时评体文章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几乎在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尤其是时下很流行的高考时评体作文的出现,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阅读和写作时评体文章。
三、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许多学生议论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而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因为时评绝不是简单地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相反,时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源于它自身说理的细致、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加学生议论文的说理性,就不妨多让学生在时评中汲取营养,学会使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方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四、让学生在写时评中掌握议论的准确性与深刻性
准确性是包括时评在内的所有议论性文章有无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包括所评时事的真实与否,还包括分析的严密性与科学性。它要求作者选点立意要明确,分析要准确而有分寸,评论要适度,说理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体作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如此,他们的议论说理才会“观点正确,立场鲜明”。
时评除了要给人常识性的公理之外,还应该避免人云亦云、见解庸常。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学生在广泛地阅读并写作时评文中,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使观点稳妥之余,必将不甘平庸,力求突破,求新求深。
五、新鲜生动的语言,富含情感的评点,会使议论文焕发迷人的光彩
从语言风格方面来看,时评相对于一般议论文而言,遣词为文注重自然鲜活,用语可庄可谐,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等),行文自然、新颖、生动,不拘一格。可灵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名句等等,使语言生动俏皮而富有内涵。也可将口语与书面语灵活搭配,庄谐结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庄严肃。
谈到时评体的语言,我们不妨再谈谈时评体的拟题。除命题作文之外,一般作文都需要自行拟题(即“题目自拟”)。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从时评中吸取拟题的艺术性、生动性与新颖性。例如有位作家就针对报载的“某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由于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男装太帅、女装太漂亮,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因此早恋”这一新闻,展开点评,并拟题为“美得惊动家长”。该标题既准确地概括了时事的内容,也因为将“美”与“惊动”组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看似平凡,实则大巧,言简而意丰。
由此观之,我们不难发现,时评体语言表达的新颖灵活,无疑会给时下的中学生以全新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懂得原来议论文也可以这样写,原来议论文的语言表达也很适合自己。如此,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议论语言自然就会鲜活生动起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项工作也会不再那么费力,一改以往收效甚微的局面。
写时评,首先要有一颗敏感而富有责任感的心,有一种关心社会、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良好境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爱憎分明,对人与社会漠不关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无法写好时评体作文的。所以,写好时评,就要让议论的文字饱含着情感的魅力,富有感性的说理,如此才能既说服人,又感染人,笔下的文字才能具有常新与蓬勃的活力、朝气与正气。
时评体形式的作文,无疑为目前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时下学生议论说理时沉闷、单调、枯燥的气息,从形式到内容均将影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习惯。
毋庸置疑,时评体与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却是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当我们沿着一条老路走久了的时候,不妨尝试走一走新路,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喜悦。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期中考试刚过,语文成绩也有了。之前的复习重点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好,得分率还是很低。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进行反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难点,与作文和诗歌鉴赏一样,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大量的练习题中总结归纳的能力。
1.留心文章标题。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或者为全文线索,比如在我们所用资料的练习题中的《灯火》,文中围绕灯火展开了对儿时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忆,以及由此而阐发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内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岭》,这篇现代文就着重叙述了梅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注意文章题目,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关注文中特殊句段。总领句(或段)、过渡句(或段)、总结句(或段)、高频句,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结尾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这些特殊的句段,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章进而准确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词句。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是解题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类型的题,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就可以。这样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要准确得多,自然得分就会高。比如《魂系“一线天”》一文中,有一题是“请用精炼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通过对文章的仔细琢磨后大多能答出四个特点:奇、险、幽、陡,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这两个特点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经过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在他们的回答声中,我知道他们又深刻地积累了一种解题方法和经验。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现代文的题多如牛毛,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每一道题中总结规律,悟出方法,规范答题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丢分”。
4.坚持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看原题,毕竟碰到原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讲了现代文的阅读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消化、巩固。而消化巩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读上,而应该是方法性的.解读,包括:解读文章的方法、常见出题角度、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式、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这样的整理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将所做进一步的归纳。
除了方法的讲解和常规的归纳整理外,我们还要强化审题训练。两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审题错误,因审题错误而导致一些低级失分。比如明明是问“写景的特点”,而很多同学会看成“景的特点”;问“如何来表达情感”,答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学生则忽略了。比如问“用了什么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达成的效果。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强化。
除了常规讲解之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既完成了现代文的训练,又能使作文有可写的材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平时所做的大量练习中,现代文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重要资源”,因为文章少不了优美语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绚丽景物……每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我都提醒学生诵读或者摘抄,以便写作时可以当作自己作文中的“亮点”。现在的学生在课下是很少去积累的,大量的卷子和习题占据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文中优美语段是既替他们减轻了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较好的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如:《胡杨树》一文,在现代文练习中我着重讲了文中的恶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顽强、死而不屈的胡杨林,在后来有一次写作中就有学生把“胡杨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还加上了独特的理解,这使我在批改卷子时突然眼前一亮,给了作文较高的分数,同时也顿生欣慰之情。“学以致用”,我想,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到领悟的升华过程。
当然高三的阅读教学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不同。高三教学直接面向高考,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则是教学的中心,与高一高二的阅读相比,灵活性就有所减弱,相对地,应试的规范性就大大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需要重点强调。
高三的阅读教学是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花费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适时地对学生给以鼓励、启迪,可以增强他们在压力较大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有希望地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一次考试或练习。犹如高三学子经历漫长的高考备考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探索,“领悟”更多的真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高考改革政策中提出:“要降低英语在高中中的比例,增大语文的分值。”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加大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这也促使我们语文教师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实施语文教学,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升入高三之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复习整个高中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高三复习中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总是有条不紊地将高中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逐一进行复习,随后在浩如海洋的习题中寻找或是挑选一些习题组织学生一套又一套的进行练习。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再做教师再批,这样反复重复的复习定式,消耗了学生多有的`兴趣和动力,最后不但不能取得优异的复习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为此,我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复习方式,争取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语文复习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复习的过程中用较少机械性的训练次数收获更高的复习效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三语文复习的灵魂在于语文教师的组织和管理。确切来说是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而不是采取费时费力的机械性复习方式;要激励学生形成热情积极的复习态度,提高学生复习语文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一、为学生适当减少压力,营造轻松的复习环境
在高三这个重要的学习时期,无论是哪一科的知识都将进行大量的高难度的复习和训练活动。教师的这种想法和举动也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这样的教学和复习计划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然而,事实教学情况告诉我们,这种繁琐的、大题量的复习方式不但不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复习效率,还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复习的负担,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为此,在高三学习阶段为学生设计大量的习题,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无疑是一种很失败的举动。进过反复的研究表明,高中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与在高三复习期间教师测试的频繁程度以及训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没有直接性的关系。而且,高三复习阶段没有质量保障的大量的习题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无法顺利取得成绩上质的飞越。并且,习题的难度以及考试的次数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够形成扎实牢固的语文基础。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感悟和联想,能够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道理。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悟是教师无法用语言进行传授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为此,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去感悟和理解,而不是频繁的测试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高三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此时心理的需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获得主动权利,体验到复习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试题的难度,减少考试的次数,加强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最终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头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明白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可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明白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明白,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够了,这能够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明白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仅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当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仅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样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资料: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平,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习,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忙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八、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
②很多训练;
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欢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此刻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忙学生构筑本事体系;
④帮忙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提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教师;它检阅着我们教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习,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 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近,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习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近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平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习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习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习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习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统、灵活,沟通、互动
——高三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 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习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习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习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高考已经过去整整三个月了,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高一学生,重新回到起跑线,开始了新一轮的长跑。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高三四位语文老师,只有一位是从高一年级带上来的,剩余三位全是中途接班。我所教的高三六班与高三八班,是理科重点班,其中高三八班又是学校特意在高三年下学期分出的提高班,而我是进入高三才带这提高班。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本届学生又是经历课改的一代,小学课改,初中课改,高中又赶上新课改。面对压力与困难,我立足现有实际,“精研新版课标,细琢授课方法,倾情课堂教学,尽责课内课外”,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把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
一、坚持学习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把脉定向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来实现的。语文教学在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
首先,“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的权威性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学习学会母语,学会运用母语将来好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每个学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其次,“新课标”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育部新课标下发后,广大语文教师放下了思想包袱,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老师弘扬了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通过播音乐、放图像、正反辩论、课本剧演出,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借助这些先进的电子手段,把以前用语言很难讲明的意境通过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教师一键波动,学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高考卷,为语文复习寻找规律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年级,整个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高考前,抓好语文复习任务。在正式展开复习之前,我针对20xx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读了09年考纲、考试说明以及20xx年全国总共18份高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5个新课改区(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精心选题。我们发现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均有很大的变化:试卷分甲卷必考与乙卷选考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测试与选考试题,修辞部分由原来的8个增加为9个,语言表达部分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等,可谓考点细实,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因此,要求复习内容应该全面、系统,落实考点必须训练到位。
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认真制定高三复习计划。“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纲,对于备考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校领导起到了指引作用。我们拿到的一些资料与后来省里统一下发的大纲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我们走在了省里的前面。
为了高三教学有的放矢,少走弯路,高三教师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题型与分布,落实各知识点的构建,抓住典型题目和创新题目,举一反三,制定高三复习计划。今年黑龙江省面临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高考如何考,大家心里都没数。在考纲还没有下来之前,复习方向如何走,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语文组还是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力求自己把这几年的全国卷和海南、宁夏卷都做一遍,总结一些要点,给学生讲解。
在20xx年考试大纲指导下,我和其他三位语文老师一道,从贯通教材基本知识,提升自我运用能力入手,我们备课组沿袭了以往的好习惯,知识点落实到人,资源共享,注重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三语文复习三个阶段计划。即:教材复习理清知识点,专题复习发现学生长处,综合模拟分析试题思路。明确了目标,复习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当然也要关注新的动向,如有改动之处,当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二)是着重强化知识点。
“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
对照语文大纲要求及复习内容六个能力层级,四大板块,二十五个考点”,我带着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将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同类合并,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复习文言文时,就要求学生重新学习高中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从课文中积累文言文知识。与学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技巧,同时做一篇文言文阅读,通过阅读训练一边给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一边熟练解题技巧。
同时,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我们狠抓了大纲中要求必背的初中50篇,高中14篇。复习时我采取强制性定篇定时检查的方法,每个星期指定背诵篇目,下星期以默写形式检查,默写不出的,抄写三篇,再默写,直到默写出为止。这方法效果还不错,学生默写过的一般能写出。
(三)是因材施教到个人。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语言知识运用的成语病句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选考题中的文字表述部分,还有作文。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了解每个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的规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能得分的考点讲详做细,争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练习也好,作业也好,都以检查批改为主,重在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
对病句题,可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学生知道有六大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这个句子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而且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是特别的头痛,这样师生都减轻负担。
对诗歌鉴赏,我们分三步进行复习:
(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
(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
(3)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12种诗歌鉴赏题型,熟悉答题步骤与答题术语。
(四)是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讲评时要讲清试题的角度,即这道题是怎样来考的;还要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而对一些经典题型,更是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习惯也就养成了。每次的练习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会抽查一部分典型生来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而综合卷,则一定全批。
另外,讲评中还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习更难”相威吓,都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三、不断总结新经验,为下届高三提供借鉴
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积累易读错、写错的字词5个、成语1个;每个月除月考外额外完成习作一篇;坚持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开展诗词赏析或演讲成语故事或介绍名句等小活动,通过这三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同时发展。
二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语文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1、要求学生买《读者》《青年文摘》,统一订阅《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在班级传阅。
2、要求学生坚持抄范文,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5、坚持每周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老师跟前过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点东西,真是难为他。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三是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四是坚持开展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清晰规范;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埋头做题,学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过,一个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为什么做题?做这个题有什么意义和收获?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更需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考所读文章的内涵意义,思考阅读于自己而言有何收获,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高考是一次检阅,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高考是一位老师,它引导着我们走向前景更好的教学之路。对于发展中的十三中学来说,她正在成长、壮大,并蓄积待发。精研细琢育桃李,倾情尽责引梅香,愿我们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精益进取,相信十三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一年的高三复习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功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习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书记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习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习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习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平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习,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习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习,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习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习,太过急功近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习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2、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平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我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身处高三的老师又有哪一个不是如此呢?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心力交瘁,是老师们愿意这样吗?不,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学生喜欢这样吗?不,他们在被迫的接受。
我们一直在探索高三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索语文教学的灵魂,一直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频繁的考查考试是成功之举吗?
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是成功之举吗?事实告诉我们:
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
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而我们……
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
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总是失败,师生的信心从哪来?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感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和考查或训练的频率,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这样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3
连续半年多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思考。下面我想谈谈我所思考的几点问题:
1、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的偏差
众所周知,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这从我所带的两个班中部分同学身上得到了印证,具体姓名就不列举了。
2、对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认识不足
语文基础知识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分值很高,所以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师学生在高三语文复习中都知道重视,但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教师虽然重视字词句的讲解,但是学生抓得并不紧,认为基础知识很枯燥,并没有多大用处,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一部分,自己课后不去归纳总结,结果一到考场上,基础知识题的得分总是不如人意。今年的江苏高考很多同学在分数下来后都说语文没考好,实际上就是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平时阅读面窄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平时语文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的积累,让学生重视语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去主动学习。而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应坚信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能力考出语文学科的好成绩,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传达这种信息,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肯定他(她)在语文学科的天赋、潜力,少些批评、斥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对语文的学习信心,激发其更好的学习表现。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4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了,学生由于到了高三,认为时间迫在眉睫,大都在“抓紧时间”,课堂上变得很沉闷。再加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是炒现饭,或者是讲评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么,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活力了?本学期,我继续教3班和四班,针对这两个班的实际情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试卷结构,突出复习重点
在复习刚开始阶段,要让学生心中明白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及分值,高考卷一般题型和分值是固定的,学生明白了,就会懂得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取舍资料。
二、 师生共同研讨《考试说明》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参考,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使学生明白考什么、怎么考,无疑对高三复习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明确高考考察内容与范围,知道学习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过探讨新旧《说明》的变化,锁定重点突破对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做无用功。
三、 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
第一轮要全面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高应用能力。
四、要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复习课难上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很容易留于一般性的程式。首先是教师讲解高考考点,分析命题趋势,然后讲授对策,最后再来点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动脑的少;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兜售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曾经说过:“时装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面料如何高档,也不在于模特的表演如何的出色,而在于时装设计师的精心的设计。”时装如此,一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进行文言文的复习课,在我充分估计学生对于18个文言虚词记起来非常费力,我就给
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之乎者也焉,而乃何其且,以若则所为,与因于”。我跟学生说后面三个字“与因于”设想是一个作者的名字,这样学生就一下子记住了。
五、课堂要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告诉。
高三语文复习课“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变成“填鸭子”。因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肯定都准备了很多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上传授,这时教师就只注意“传”了,却忽视了我们是在教育和教学,而不是在喂肉鸡,一味的填、塞。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首先,教师心中应当时刻都装着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是在教育,是在唤醒他们,而不是告诉他们;是在启发引导他们,而不是灌输他们;是在做知识的“助产婆”,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输器”。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艺术,要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如果能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的话,教师肯定会多方动脑去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式,让学生能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我想,这样的课堂应当会充满着活力的。
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艺术的教学手法,去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启发学生的智慧,去塑造学生的.学习品格。那么,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也将是成功的教育者。
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微笑与热情,少给学生一些刻板与冷漠。
高三学生本来学习负担就比较重,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压力山大”,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起到调节作用,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体味到课堂的趣味和活力,让学生有兴趣去接受知识。而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来把学生“盘活”,而要“盘活”学生,我们教师就应当用笑脸去面对学生,用热情去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来,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这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这一课才是成功的一课。如果学生整天都生活在紧张和繁忙之中,而我们教师整天都“坚持不懈”地保持一副刻板和冷漠的面孔的话,是很难把课堂搞活的。那么,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只有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才能够发挥其创造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造这样宽松的环境。
七、教学语言要多一些形象与幽默,少一些抽象与说教。
如果想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活力的话,教师的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课堂上语言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把语言变得生动的话,无疑可以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课堂的语言变得生动呢?首先,语言表达要具有形象性,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不妨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使语言形象化。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幽默一些,它不但可以使教师的变得生动,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形象幽默的话,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的。
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活力并非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为学生着想,能够有意识的去搞活课堂的话,我想就一定能够使高三语文复习课变得生动活泼,充满着青春活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3-09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03-17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29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26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26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28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03-23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09-28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