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实践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师实践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师实践总结1
1.缺乏实践经验
幼儿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绪化严重的敏感期,各种突发状况都可能随时发生,而幼儿教师大多只是在课堂知识学习后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情景模拟,不能切实地在真实状况下处理问题。这就有可能导致初为教师时的手忙脚乱和情绪崩溃的情况发生,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而且幼儿教学的差异性最为突出,及时的角色切换也是大多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最欠缺的。
2.合作模式的生疏
合作模式包括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合作、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幼儿间的合作等,这些合作都是加速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并能够减轻幼儿教师的负担。但是目前,多数幼儿教师在遇到专业问题时常常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不掉的就暂时放下,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样有悖于行動研究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幼儿的成长都十分不利。
二、行动研究的优势及措施
1.行动研究的优势
幼儿教育中,行动研究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中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工作者日常遇到的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且特别重视幼儿教师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难得的参与融入过程。
行动研究主要在于解决特定问题,不论研究场所是在一个教室还是多个教室,教师始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而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指导方面较欠缺,不过对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来说提供了一种有效而科学的方法。同时,行动研究以实践为中心,主要表现形式为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这就相当于在幼儿教师成长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对幼儿教学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行动研究在专业成长中的具体措施
行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是“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体系的循环,幼儿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应该进行细致分析,缜密制定差异性教学计划,在无形中提升专业能力。
(1)角色切换,融入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仅仅作为任务的布置者和传授者,更要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平等地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倾听幼儿的想法,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差异性行为。幼儿教师应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育行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给予幼儿耐心,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去探索,发掘幼儿的潜力。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要学会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挖掘研究素材,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经验,多多阅读相关研究人员的最新教学研究成果,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手段;同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改进,不断完善,才能不断进步。
(3)合作探究
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幼儿教学关系网络的利用,适时地将家长资源引入课题研究,有效地把握专家指导的机会,加强同事间的合作交流,从社会、家庭、科研三方面获得教学灵感,飞速成长。
(4)记录和整理
有效的活动记录不仅能生动地再现实验中师生的互动,也为以后总结科研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材料。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有助于专家、同行对课题研究的工作指导,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的行为活动和学习状态。
记录不仅限于文字形式,视频、音频、照片等都是很好的记录载体,幼儿教师可以从中捕捉到许多关键的教学切入点,对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很多好处。同时也可以总结活动的不足,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最后将这些总结性的材料集中整合,定期翻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资产。评析、总结是教师组织活动后的自我完善,也是不可忽视的自省过程,需要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通过总结现阶段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不足之处,以行为研究作为主要依据分析得出一系列可行性极高的举措,旨在加速幼儿教师的成长。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正确发展离不开行动研究,教师只有充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严格践行“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教育高效化,成为具有创新思想的幼儿教师。
幼师实践总结2
在接受幼师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幼师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文将结合个人经历,就幼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目的和收获进行探讨。
活动意义
幼师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幼师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孩子们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成长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未来的工作。同时,社会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幼师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目的
幼师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师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促进幼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培养幼师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提高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同时,活动还旨在培养幼师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活动收获
通过参与幼师社会实践活动,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其次,我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了作为一名幼师,应该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努力为他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通过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我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收获将成为我未来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结语
幼师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校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工作的联系,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幼师的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我,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幼师学子都能珍惜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建设美好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实践对于幼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愿每一位幼师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成为更加优秀的幼师。
幼师实践总结3
在管理的实践中,我园尝试了以下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一、明确教科研任务
首先组织全园教师学习、领悟《新纲要》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其次,针对幼儿园的实际,尤其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使教研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点。如:近几年,幼儿园的区角的布置及利用一直没有抓好,搞了几年总是一个样,利用率不高,近乎摆设。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选择了对区角活动研究的课题,让教师们去探索区角的分类,每个角布置些什么,哪些材料的使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怎样指导区角的活动等,并归纳出相应的经验或认识。最后,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深入于实践之中,是教师们的优势,那么如何使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呢?这就要组织教师们进行深入系统地总结,边总结边研讨,相互促进,这种总结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审视。在总结中,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寻找出一些工作规律,以便更好地工作。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1、每一位教师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要求也就各有侧重点。对于新教师主要进行反复的“关键程序”训练,包括学习制订阶段计划;坚持对每次的研究活动进行观察与评价,写好观察分析记录;坚持与幼儿进行个别的正面交谈。对熟练教师,我们则要求进行“反思性”的实践与总结:学习撰写设计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坚持用科研的眼光和行动开展研究活动,并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作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能带领新教师共同解决研究活动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2、学会“学”。“学”,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观摩等活动,开阔教师眼界,更好地把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学习带来了大提高,教师们对教育理论学习更加关注了,自觉性更高了。有的教师反映,学与不学确实不一样,过去,自己总是停留在经验主义,对被人的创新做法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不重视、不以为然。如今,不少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购买教育理论著作,订阅教育理论刊物,并不定期地进行摘抄工作,还认真地写下学习体会,整个幼儿园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明显增强。
3、学会“问”。“问”,能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为此,我园开展了“每月一问”的活动,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提问,园部再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4、学会“说” 。“说”,能使教师们积累经验、相互学习。首先,我们特地安排了“每周一说”的活动,组织教师说一说一周来的研究心得,聊一聊研究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指导方法。其次,我们还安排了解决“每月一问”的小组讨论活动,由各组长带领教师们先详细地分析问题,再各抒己见,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参与,理清自己的思路,将其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这两项活动即提高了教师们的表达能力,又实现了经验分享,利用集体的智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刚开始,不少教师由于习惯于领导在检查、督导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的`传统流程,而不知该如何提问,写上来的问题往往大而空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后来经过指导,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研究工作,更细致地观察、研究幼儿的活动反应,并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发现问题,久而久之,教师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了。
三、重视保育保健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既要研究教育,也要重视保育。
1、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差,每天的吃、喝、拉、撒、衣、学、住、行,事无巨细,要做好保育保健工作,教师应该“奉献一颗爱心,做好三个‘保’字”。“奉献一颗爱心”就是把自己的爱献给幼教事业,献给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能成为教育”。“做好三个‘保’字”,即保卫生,保安全,保好习。保卫生就是对教室和玩具要及时进行消毒,做好进食前后的清洁工作;保安全,就是当发现幼儿带有弹子等危险物品时,即劝其拿出,让家长带回或代为保管,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妥善处理;保好习,就是要求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进餐习惯,午睡习惯,言行习惯。
2.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创设并营造集体氛围,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伙伴间交往,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伙伴之间相互激励促进作用。而且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它给予幼儿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物质氛围给幼儿以刺激和印象是具体的,而良好的物质氛围是以安全为前提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精神氛围对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教师之间的亲善和睦,敬业爱园,同情助人,便给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多年的幼儿园管理经验告诉我,教育教学的管理是智慧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有思想、有眼力、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并联系于实际,搞好教育教学,办有特色的幼儿园,才能让幼儿园跟上时代的步伐。
幼师实践总结4
一、“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工匠性”
佐藤学在教师作为“匠人”的特质方面强调其资质与能力两个方面。他认为作为“匠人”的教师资质最重要的表现是“匠人气质(craftsmanship)”,这种匠人气质表现在工作中是纤细的、精心的。在日本,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精益求精,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将工作视为有灵气的生命体[2]。李宏伟等从历史的角度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五个方面[3]。除此之外,潘墨涛认为,工匠精神还包括工匠对自己产品完美和极致的追求,对精品的执着坚持等[4]。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工作更要求其纤细地体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情绪变化并精心呵护,及时支持。不仅如此,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对工作专注、细致,关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匠人气质在幼儿教师的工作中极为重要。倘若一位幼儿教师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对孩子缺乏精心呵护与细致观察,那么这样的幼儿教师甚至不能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佐藤学认为作为“匠人”的教师其能力是“技艺(craft)”或“技法(art)”,而非技能、技术。其教学实践不是日常行为,而是一种创造。这种“技艺”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身体动作技法的概念,它进一步拓展了表达的境界,被看作“心”(思想)的存在方式”[5]。幼儿园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幼儿园的教育特点和儿童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无法照本宣科,其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的需要与当下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的是技艺,而非技能,是创造性的工作,而非机械性的重复。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工作要求其具备“工匠性”的资质与能力,然而,幼儿教师的“工匠性”并未在其专业成长中受到重视。
(二)幼儿教师的“专家性”
无论在教育实践还是一些教育研究中,判断一名幼儿教师是否是“专家性”教师,其指标主要包括较长的工作年限、丰富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代表)、大量的获奖评优、一定的职位职务以及较好的理论素养。佐藤学认为专家性教师需要具备由“一般性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职素养”构成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以反思、判断等专业智慧为支撑的专业能力[6]。
幼儿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选择哪些教学素材、怎样理解儿童的行为、创设怎样的教育环境、提供怎样的游戏材料、如何支持儿童的游戏、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等等问题都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与反思,而这正是幼儿教师“专家性”的体现。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否足以支撑其设计有效的教学促进幼儿在缘由基础上发展,又或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能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展现,这些均值得思考。
综上而言,幼儿教师的工作决定了幼儿教师既具有“工匠”的一面,也具有“专家”的一面。那么,幼儿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便不得不二者兼备,否则将不能成为优秀的,甚至合格的幼儿教师。
二、“工匠性”幼儿教师成长路径
作为匠人的幼儿教师一方面需要模仿和学习教学的技艺,另一方面也要修炼自身的匠人气质,从而获得幼儿教师作为“匠人”的能力。
(一)师徒结对――学习教学技艺
佐藤学认为,教师作为“匠人”的技艺,其传承与学习基本上靠模仿,学徒制是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在学徒制的学习过程中,新手以前辈为榜样,按照他们的示范去模仿,从而掌握实践的方式与技巧。技艺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获得实践的总体愿景(vision)”,形成风格[7]。这就需要新手不仅要体会师傅的示范,更需要思考和玩味示范行为背后的意义,获得实践的总体愿景。即:师傅对新手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幼儿的管理、家长工作等方面进行“传、帮、带”,但这不是师徒结对的全部意义。一所幼儿园的传统、一个班级的传统、一位教师的教育风格乃至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人事的方式等均应在师徒结对中传承。
研究表明,初任教师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某一位教师作为认同的对象和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此后,教师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造和更新自己[8]。但师徒关系是否明显,幼儿园有无关于师徒结对成效的刚性考核以及师徒间教与学的态度等都会影响技艺的传承。因此,幼儿园师徒结对方式在具体实施中不仅需要幼儿园有明确的'师徒结对工作计划,还应有相关的监督措施,确保师徒结对能真正为初任幼儿教师的成长带来成效。
事实上,师徒结对不仅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良性师徒关系还可教学相长[9]。“徒”在结对中模仿“师”在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态度,甚至是思考方式、教学风格,同时“师”也在结对中学习“徒”的有益做法,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
(二)遵循三条规范――修炼匠人气质
佐藤学认为修炼匠人气质的核心是“倾听”:倾听儿童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倾听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也即他所说的匠人气质的修炼应遵循的三种规范:“注重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10]。
1.倾听儿童――让幼儿教师更加纤细与精心
倾听儿童的声音,理解并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让幼儿教师在与儿童的相处中变得更加纤细、精心,对儿童的需求更加敏感,从而更加细致、专注地投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倾听幼儿的声音不仅要用耳去听他们的发言或言语,还要用眼去看他们的行为与动作,更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情感、生活。全面而细致地倾听儿童,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匠人气质的修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在面对不断成长,个体差异显著的幼儿时创造性地工作,达到精进教学技艺的目的。
2.倾听教育内容――让幼儿教师追求教学的极致与完美
佐藤学认为倾听教材的声音,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工作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课程有别于中小学课程,我国幼儿园没有固定的教材,与其说幼儿教师需要倾听教材,不如说幼儿教师需要去倾听教育内容,这是因为幼儿园课程蕴含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教师应如何来倾听教育内容?李松林教授关于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的见解或许能为幼儿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内容提供借鉴。他认为教师深入、准确地理解教材有三条路径:一是多维地理解教材所蕴含的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基本价值;二是从学科方法、规律、思想、结构、价值等方面发现教材的内核与本质;三是从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整合性地理解教材[11]。幼儿教师在倾听与理解教育内容时仍然需要从多视角去分析与解读,从各个教育内容的结构上去深挖其内核与本质,以整合的视角去分析与判断。
对教育内容的倾听与理解,在于关注教育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在教学实践中精益求精,追求教学的极致与完美,在追求教学的极致中修炼教学的技艺。
3.倾听自己的声音――视教学为有灵性的生命体
佐藤学认为具有匠人气质的教师还应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王坤庆认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教师个人在长期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积累而形成的对教育的基本看法,是教师的教育理想、信念的集中与浓缩,是全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容包含三个层次: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师形象[12]。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生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感悟、研究、批判、反思教育问题和时间行动而逐步形成的[13]。幼儿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育生活保持细腻敏感的体验,并反观我们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与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感悟教育的灵性,获取教育对自身的滋养。
三、“专家性”幼儿教师的成长路径
舍恩针对基于“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的“技术熟练者”的专家概念,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概念。教师的工作是在复杂的场景中进行的高度的知性互动,其核心是“实践的思考”与“实践的智慧”。教师作为专家的能力就是以反思、判断等实践智慧来支撑的。如果说作为“匠人”的教师是通过模仿与修炼学习的,那么作为“专家”的教师则是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的[14]。
(一)在反思中成长――提升自我的反思性实践能力
国际教师教育学会倡导教师成长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波斯纳(Posner,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师的所有反思行为都需要其将自己作为意识的对象,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并对自我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15]。舍恩曾提出反思的两个时间节点:“对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反思”。“对行动的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也可能发生在行动后。“发生在课前是发生在对课程教学的计划及实施的预想方面,发生在课后是对课堂发生的一切的思考。”“行动中的反思”发生在行为过程中,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反应和知觉,而且总是要考虑这些反应以调整我们的教学。[16]幼儿教师需要在一日活动开展之前反思自己的一日活动安排与设计,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甚至调整已有设计。作为以游戏为主、强调课程生成性的幼儿教育活动,更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幼儿教育中关注每一个儿童的个体差异更是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就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就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做出适宜儿童个体需求的回应与支持。一日活动之后,教师仍然需要就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为接下来的教育实践积累经验。
所有这些反思都应形成教育笔记、观察记录、教育反思等文案,写作的过程亦是反思的过程。文案写作可以写自己教育行为的可取之处、不足之处(最好能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儿童的行为等。在长期的反思――实践――反思中培养自身的反思性实践能力,而这正是专家性教师的核心能力所在。
(二)在园本教研中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智慧
研究发现,教师的学习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学习形态的整体性、学习方式的缄默性、学习内容的情境性(再情境化)。教师的这些学习特性决定了其专业成长必须考虑到教师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境,且教师学习中探讨的问题也应该来自教师自己的日常工作,学校外获得的“先进”思想也必须通过“再情境化”才能在学校层面落地[17]。教师参与园本教研一方面能在教研中向同事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在反思自己。最有效的园本教研是案例式教研,在案例教研中,有助于丰富教师依存于教学语境的实践性知识,实现教学理论的实践转向。[18]舒尔曼认为案例在时间和地点上与教学融为一体,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自己教学经验的机会,案例展示了教学的不确定,帮助教师拆分自己的经验以便进行反思和分析。[19]
综上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不H要强调作为专家的幼儿教师成长,还要强调作为匠人的教师专业成长。单纯的技能训练与理论灌输无益于幼儿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单纯强调幼儿教师的工匠性也无益于其教育智慧的生长,而单纯强调幼儿教师的专家性,则无益于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唯有二者的同时进行、共同进步才有助于一名富有教学技艺与实践智慧的幼儿教师诞生。
幼师实践总结5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二、对旧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应该说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水平更为重要。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阶段。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各幼教师训机构普遍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幼师生。笔者以为这是比较可取的。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及早培养其热爱儿童的品质。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师课程一般将见习、实习都安排在二、三年级。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才规定一年级也设一周的教育实践课。从总的趋势看教育实践时间提早了,课时增加了。但这与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仍有一定差距,仍有理论脱离实践的可能。笔者认为,幼师一、二年级的教育实践课程应更分散一些,应考虑各门课程的学习如何与教育实践结合。当然,要借鉴新中国成立前的模式,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将是十分重要的。实践基地的工作如何与幼师的工作
幼师实践总结6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研究性素养的缺乏。然而,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还需尽快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对幼儿教师高素质的要求,研习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因此,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研习是一种贯穿于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阶段在内的整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1]。研习型教育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性素养的教育模式。通过研习型教育,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论层面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方向。20xx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幼儿教育。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指出教师要从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转变,即幼儿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职前教育源头进行改变,这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提出的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动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2],这引起人们对“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讨论,同时也促使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引起广泛关注,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xx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该标准成为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而研习型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职前教育应适应其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层面
1.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素养缺乏。反思和研究能力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它影响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NationInstituteofEducation)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对于一位新教师来说,第一年所经历的教学情形如何,对其未来的教师生涯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数年”[3]。毕竟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研究能力是分不开的。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的研究素养不容乐观,尤其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研究意识缺乏,研究性知识不足,研究能力较弱。许多幼儿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并没有把研究工作作为提高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缺乏对研究的积极认识,不习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样不仅加大了幼儿园的人员流动,更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研习型教育势在必行。
2.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发展不完善。我国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任务主要由中高等师范院校来完成。长期以来,一些师范院校办学思路陈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学生对基本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课程内容注重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锻炼,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幼儿园教育实践较少或缺乏研习方面的教育,忽视研究性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薄弱,整体素养提高缓慢,影响了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应不断完善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将研习型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二、对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思考
幼儿教师研究性素养的提高应该从职前教育就开始做好准备。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包括毕业前所在学校的教育和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因此,笔者针对这两个方面对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研习型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过程
1.培养目标趋向专业化。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起统领作用。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应该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成为“研究者”,对教育活动具有研究和反思能力。纵观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笔者发现其强调“培养学生的保育、教育能力”“能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技能型或者应用型人才”等,对研究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较少体现,侧重培养学生的常用知识和能力,虽然上岗就可以用,但不容易改进和提高,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形成未来幼儿教师的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使其真正从“教育者”向“研究者”转变。
2.课程设置趋向发展性。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院校在教学上重知识的传授或重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教学或技能课程比重较大,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上缺乏对幼儿教师研究型、发展性的体现,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我们可以按模块设计课程,除了设置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更要注重专业的发展性课程的安排,注重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设置观察儿童、儿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教育评价、先进的教育课程模式等,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研习型教育重在培养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应趋向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兴趣。关于教学方法上的研习型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研习型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和讨论法、模拟教学法、专题研讨法、头脑风暴法等,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最后,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以“问题性”任务为主,课内知识学习和课外调查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研究性思维。
(二)研习型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
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4]。因此,研习也是幼儿教师职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其角色的转变。
1.研习与见习、实习相结合。幼儿园的见习、实习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其向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往往会使学生在见习、实习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可以针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出改进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反思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反思,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其次,以小组形式开展主题研习活动,让学生运用研究方法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提高行动研究的能力,幼儿教师就是最好的行动研究者;最后,要组织见习、实习成果汇报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对实践中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总结和提升经验。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性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不仅要在入职后定期开展,入职前也应该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比如,幼儿园可以将未来幼儿教师按见习、实习的不同年龄段分成研讨小组,让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加入,定期进行小组研讨,同一年龄段中遇到的问题比较相似,可以更好地开展研讨活动,答疑解惑;定期组织未来幼儿教师观摩公开课并进行点评和教学研讨,提升经验;让未来幼儿教师加入到幼儿园的一些相关课题小组中,在参与中发展研究性能力。
3.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幼儿园正好为未来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情境,有利于未来幼儿教师研究性能力的提高。除了实践情境,研习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应该搭建由幼儿园、幼儿园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幼儿园指导教师负责做出示范,提供实践指导,组织学生在园期间进行活动反思;学校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和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共同进行研习的学生之间及时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形成同学之外的同事关系,体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5]。专业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研习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支架,更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增长。
三、结语
“教师即研究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幼师实践总结7
一个月的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的东西,比如必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搞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而对于高校生而已,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最基本的素养。虽然一个多月的实践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熬炼了自己,这些是我在高校课本上不能学来的。它让我明白什么是工作,让我懂得了要将理论与行动结合在一起,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否拥有好的沟通技能和理解沟通力量。而沟通和理解将会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好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我一个多月来的感受。实践使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能”。尤其是我们同学,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抱负。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学问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问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实践加深了我与。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能,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同学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才是学习和受训练的大课堂,在那片宽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实践,让我们高校生提前了解。,为将来真正走上。供应珍贵的阅历和阅历,也为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生。实践是引导我们同学走出校门,走向,接触,了解,投身。的良好形式;是培育熬炼才能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的思想的有效途径。暑期。实践活动始终是我们高校生投身、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这次的实践让我有了上班族的味道,还有那种劳碌,那种希望双休日的心情,这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真的盼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熬炼。
高校生除了学习书本学问,还要进行。实践。由于许多高校生都清醒的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所需的人才。高校生人在实践中培育独立思索,独立工作,独立就解决问题的力量。所以我觉得在校高校生要借机培育自己的实践和创业力量。同时在实践中关心别人。
幼师实践总结8
今年的暑假是我走进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同学们都想在暑假里找份工作或实习一下从而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也不是示弱。我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但对于幼儿园我了解甚少,与小孩子接触也不多。所以我决定找一家幼儿园去俩节一下,由于奥运大的幼儿园都放假了,我只好找了个小型的家庭幼儿园,那里的孩子不过九十个。
这个幼儿园条件是很差,老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有的都没上过高中。那个幼儿园完全就是看孩子的托儿所。我从七月十五日到八月一日在幼儿园实习!这个幼儿园和我想象中的幼儿园差距实在太大了。
我待的班是小班,他们的教室没有一点色彩和布置,他们的课程只有三门(语文,数学,英语)他们只有2本书,一本故事书,一本英语书,数学没有课本,只是教0~25,偶尔教几首古诗!一节课半个小时,一天上八节课!课间的加餐都是学生自己带的,大多都是膨化食品等零食。那些食品对孩子的成长都很不利!幼儿园只有中午一顿饭,是为留园的孩子准备的,留园的孩子很少,饭不是太好,距离老师说的色香味俱全,差好多!
我还看到了他们是怎样管制孩子的,我看了都害怕,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大声恐吓孩子们,对孩子大打出手,孩子们都很怕老师!那里的老师脾气很爆,我都受不了了,我想老师,尤其是幼师脾气应该非常好才对,应该很有耐心地去说教才对!我想我们应该培养很有耐心地去和小孩子们打交道。还有就是一定要有亲和力,一定不能一脸严肃,那样孩子们会很害怕,很恐惧,不愿意与你接近,我们也很难于他们交流!
半个月的时间,关于幼儿园我并没有收获什么,还是不知道正规的幼儿园是什么样,正真科学的课程和饮食到底是怎样在幼儿园进行的!在那个所谓的幼儿园里,我心情很复杂!这样的幼儿园会把孩子教成什么样,孩子带在这里是福是祸?没有人可以说清楚!
幼师社会实践报告提纲
刚刚开始的几天里我都是在听课,他们的课很随意,想上就上,不想上就让孩子在班里玩!孩子的天性是玩没错,可该上课也上的!待在这我很郁闷!但当我看到孩子们围着我喊我老师时,觉得很幸福,觉得很开心!我没把自己当老师,每天和他们一起玩,一起游戏!很开心,我试讲的时候,注意力好像都不集中,我没办法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大声恐吓,打)去解决!课本知识根本用不上,我很苦恼!明白自己的课本知识还很难和实践相结合!需要努力,需要再学习!
在这个幼儿园里看到的打骂,让我很是气氛,可我无能为力,园长看了都不说话!我想说孩子不是打骂成才的,我希望所有的人在教导孩子时都不要去打去骂!要耐心去教导,要学会赏识!尤其是老师们!
在这个幼儿园里我收获什么知识,唯独收获了很多快乐!是这些孩子给我的,我越来越喜欢个孩子们呆在一起了!我想他们已成为我继续努力学好这个专业的又一动力!孩子们我爱你们!这个幼儿园增加了我的斗志,我要通过我的努力去让所有的孩子,能正真的去享受幼儿园带给他们的快乐!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好好完成学业。暑假要结束了,新的奋斗要开始了,我会加油的!
最后我希望所有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师社会实践报告提纲
在____年的暑假期间,我在____市一家幼儿园里实习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受益不浅,我觉得有很多东西是我在学校里都学不到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园长,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教我去处理各种紧急事件,领着我走向孩子,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
在实习期间,说实话,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遇到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例如我遇到的一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做玉宇,他是一个让园里所有老师都感到头疼的一个孩子,他很聪明,平时我们教的内容,他很快就能掌握,他的理解能力明显比其他小朋友的高,但是就有一点,他很喜欢欺负别而小朋友,给老师捣乱,破坏幼儿园里的公共设施,老师好好跟他说,他很听话,但老师走开了,他又去干他的事,从来不把老师说的话放在心上,老师有时候坐在一起去讨论应该怎样去对待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多,但我问了一下我的同学,差不多在哪个幼儿园也有一两个这样的孩子,也是让老师很头疼,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还有一个孩子,也是个很特别的例子,她从小跟她妈妈在厂子里生活,周围没有其他别的小朋友,她唯一能够接触的是她的妈妈,我去幼儿园实习的时候,t她刚去幼儿园2天,一天到晚她做的事就是吃饭,睡觉,哭,不管老师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就是哭着找妈妈,大约过了半个月吧,她对幼儿园里的生活才稍微适应了一些,一天当中只有在睡觉之前会哭着找妈妈,她不哭了,但我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她好像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并且不跟别的`小朋友接触,一天到晚跟在老师屁股后面,例如我们问她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饭啊,她知道你在问她,但她却回应你一句,妈妈一会来接我,最后我们发现,不管我们说什么,她总是回应这一句话。当我们试图去教她怎样去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时,我们多重复几遍,她会重复我们的问题。其实,她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应该想到,也就是她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从来没有跟别的小朋友接触过,造就了这样孤僻自闭的性格,我们老师研究讨论过,要让她从孤僻自我里走出来,我们应该多创造她与别的小朋友交流的机会,从以后她的情况来看,也就是在我实习期满将要走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在幼儿园里自由活动,并开始跟别的小朋友一块玩耍,虽然有时候她再跟小朋友交流的时候会突然走开,但她却在努力让自己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这对她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以上我所接触的孩子是我遇到的两个比较典型的孩子,前者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应该怎样去教育他的方法,后者我们觉得我们所做的对孩子有用,并且她也确实在我们的引导下改变了自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她的妈妈也不止一次来说,她的女儿发生了惊喜的变化,我们老师心里也倍感欣慰。
我去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就被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和充满稚气的声音吸引了,我感觉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在以后的几个夜里,我时常梦见他们,梦见跟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能天天跟这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一起生活,我心里充满了激动,为我当初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而感到骄傲,为自己即将步入社会而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自豪。因为当我第一眼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就爱上了为他们,爱上了我的工作,虽然在管理和教育他们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遭遇到了一些孩子欺负新老师的情况,尤其是在我给他们上课的时候,他们乱坐成一团,不认真听课,这些事甚至让我苦恼了很长时间,但我还是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孩子,并且他们让我懂得了一些教育的技巧,例如孩子们在上课期间的口头语,肢体语言甚至是说话的声调都非常关键,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了解,慢慢的学习,直到最后克服困难。
另外,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还要有扎实的文化和技能技巧,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个门课程都很重要,例如学前卫生学 就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不管哪一门课程,我们都要认真去学,学扎实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师实践总结9
本月,我们开始了“好忙的市场”主题活动,为了让孩子亲身体验市场,我们相继创设了很多逛市场的机会!本次周末活动,我们创设了“逛菜场”的实践活动。并有了系列相关活动的渗透。
一、创设活动,梳理经验。
虽然日常生活中,幼儿有过和妈妈(或奶奶、外婆)逛菜场的经验,但是相关经验比较疏散、凌乱,而且逛菜场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对菜场的整体感知、对菜种类的认知、有买卖交易、有人际交往、更有很多安全知识!
为此,我们本周的晨间谈话都紧紧围绕“去菜场买菜”的主题,创设了“热闹的菜场”、“我和妈妈去买菜”、“我会买菜”“认识货币”等谈话活动,为幼儿奠定扎实的买菜经验基础,并对相关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二、考虑周全,准备充分。
1、真实买卖,体验等价交换。
为了让幼儿真实体验买卖活动,我们请每位幼儿带了2元货币进行等价交换活动。同时考虑到两元货币的局限和幼儿不爱吃蔬菜的通病,我们选择幼儿用两元货币进行蔬菜的等价交换,一来丰富幼儿相关蔬菜的认识,二来通过自己的买卖劳动,使幼儿爱上吃蔬菜。
2、活动小组化,充分参与。
中班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还比较薄弱,单独参与买卖活动的能力有限,需要我们大人在旁指导。而我们教师资源有限,三个老师可以指导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家庭主妇来辅助完成这次活动。使得幼儿参与的买卖活动小组化,每个幼儿有亲自参与买卖活动,并得到关注和帮助的机会。同时也保障了外出活动的安全性。
3、活动整合,相互渗透。
在买卖活动之前,我们同时进行了环保教育,鼓励幼儿使用环保购物袋,避免使用塑料袋和泡沫盒,并将思想带到家庭。所以活动当天,每个孩子都提着自己早早准备的购物袋,到菜场参与买卖活动。既增加了活动的兴趣,也对使幼儿的'环保认识提升到实际行为。
三、流程清晰,环环递进。
首先,我们带领全体幼儿逛菜场。引导幼儿认识蔬菜摊、海鲜摊、肉铺、杂货铺等摊位以及他们所卖的食品,以增强幼儿对菜场的整体认知。
接着,我们带领幼儿来到蔬菜摊,有针对性地对蔬菜进行了认识活动。扩大幼儿对蔬菜的认识:青菜、白菜、菠菜、包心菜、空心菜、花菜、土豆、番茄、藕、黄瓜、花生、莴苣笋、甘蓝菜、葱、蒜、韭菜、香菜.....在老师的介绍下,孩子认识了更多的蔬菜。
然后,我们给孩子和家长进行了分组,每个家长带4-5个幼儿参与买卖活动。在热心妈妈的引导下,每个孩子都有了参与买卖活动的机会,并得到了热心妈妈的指导。
最后,我们对幼儿的买卖活动进行了总结。“你用两元钱买了什么?”“你是怎么买的?”孩子们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买卖过程,并高兴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嘴里还不停地嘟嚷着:晚上,我请妈妈做给我吃!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活动拉下了帷幕。这次活动给了孩子们很多亲身体验的机会。
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主题“市场”有了更多感性的经验积累,同时愉悦而又轻松地习得了买卖活动的经验,有了礼貌交往的尝试。我想,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幼师实践总结10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应该说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水平更为重要。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阶段。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各幼教师训机构普遍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幼师生。笔者以为这是比较可取的。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及早培养其热爱儿童的品质。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师课程一般将见习、实习都安排在
幼师实践总结11
一、发现“真问题”――确定好微型课题研究方向
“真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研究具有研究价值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三级子课题研究内容、班级特色、幼儿个案调查、抽样测试情况等对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细化,选择切入点更小的微型课题主题。如:小四班谢X对幼儿进行了抽样测试,发现大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涂色技巧,这将影响到幼儿以后的作画水平。这一“真”问题的提出很符合年龄特点,研究很有价值。于是她就结合总课题《艺术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二级子课题《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三级子课题《借助图案进行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对班级微型课题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确定,于是《借助图案进行小班创意涂色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就此产生,它的研究方向性更明确、层次性更深入。
二、实践“真研究”――把关好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真研究”――研究即行动。在“真”研究中,我们提倡行动研究法。做实做细每一项研究,落实好以下三项行动,真正把关好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
1有调查才有研究权
针对班级里的微型课题,教师在学期初都对本班幼儿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及个案观察,如:小一班对幼儿的节奏感进行了前测;中二班对幼儿的歌唱音调的把握度进行了前测,大三班对幼儿的'写生技能进行了前测,发现了幼儿在艺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主题,进行下一步工作计划。
2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都严格按照具体研究方法的要求,如艺术总课题中主要运用到了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针对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照这个标准,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基本模式,使研究进入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真正体现行动研究的动态性、参与性、反思性。依据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步骤,重点研究幼儿学习策略的观察、教师导学策略的观察、课堂文化特质的观察。如:中三班研究的是《奥尔夫音乐声势律动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在特色活动中,我们就组织课题组成员就幼儿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记录。从观察者和幼儿的座位关系记录――关键学习点不同幼儿的不同反应进行“白描”记录,从中发现幼儿在合作表演中的学习性互动、社会性互动、教师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再进行有目的修改与调整,从而让幼儿能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
3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我们为每个月建立了课题研究资料包,内容分为基础资料(立项证书、过程性管理手册、开题论证、研究进度表、双月汇报表、结题鉴定)、过程资料(课题研究活动、特色活动资料)、成果资料(成果汇总表、课题论文、课题心得、评优课、课题资源库)三大块,每个月,我们要求教师及时把内容放到资料包里,特别是注重资源库的建立。美术组要求收集幼儿的美术作品,并拍成照片统一打包归类,音乐组要求随时注意抓拍幼儿表演的照片,编辑幼儿自创的节奏、念谣等录像。采集记录相关数据资料,为后期的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收获“真成果”――积累好微型课题研究成果
“真成果”――成果即成长。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很关注课题研究实践性成果的生成。
1正确定位研究的预期成果
例如:艺术总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将会出版专著《艺术与和谐》,那么这项工作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的微型课题入手,去梳理目录内容。本学期,通过课题核心组成员的多次研讨,初步确定了著书的目录,这样就可以引领教师在研究的路程中有针对性地积累成果,撰写论文。
2发现成果应用中的新问题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以及反思的策略都会在每月的“教科心得”中得以呈现,我们教科室不断鼓励教师在实践―反思―实践的循环上升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确立新的课题,开展新的研究。
幼师实践总结12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继续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城乡幼儿教师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总方案的指导下,我园提出了“乡镇中心园幼儿教师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
在课题进行中,幼儿教师研修共同体依托网络式研修、分享式研修、主题式研修和自主式研修等形式开展活动,幼儿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初有成效。但是由于幼儿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发现活动的效果不理想,教师参与度低,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有参与,但互动少,教师积极性不高。
二是有研究,但不深入,教师专业提升难。
三是重研究,但少实践,研修活动效果差。
针对上述问题出现之后,教师们求思求变,认为现有的研修形式不适合幼儿教师研修共同体,需要进行改变和尝试,因此,提出了“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模式。
二、“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的理念
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是以提出问题、前期准备、共同探讨、收集收获与困惑、实践总结为线索的循环跟进研修。本研修模式遵循园本教研的实践导向,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寻找经验、探索突破口,最后达到改变实践的目的,每个幼儿园和教师都需要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尝试,解决了教研和日常教学分离的问题。同时,本研修模式强调研修共同体文化特征,即拥有共同远景、对话平等开放、资源共建共享、成员稳定认同,在跟进式的持续研究中,每个幼儿园都需要在共同目标下实践探索、贡献经验,实现共同体的整体发展和幼儿园的个性实施,这也解决了传统教研中承担现场少数人行动,多数看热闹的情况。
通过一年多的反复实践,我们在共同体研修活动中找到了一些经验。下面结合户外活动研修具体谈一谈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的内涵。
1.以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师需要
因参与研修的幼儿教师能力、兴趣和专长各异,因此,选择的“问题”必须是来源于幼儿教师共同体成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真”问题;也是教师们感兴趣的又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问题。
因此,“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活动的第一步:共同商讨、提出问题。为了兼顾教师需要,更好地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幼儿教师研修共同体的6所幼儿园、53位教师成员积极参与、共同讨论研究的内容,发现户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教师们组织活动的薄弱环节,因此,确定了以户外活动为主题的跟进式研修活动。
2.以准备为保障,加强理论提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重视研修活动的前期准备,参研教师必须了解下次研修活动的内容,提前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研修活动主持者首先要熟悉研修活动的内容,了解研修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要提供适宜的、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话题。最后,在活动过程中把握方向,在总结时梳理经验。在准备过程中,教师们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在活动中联系实际,以准备促成效。
因此,“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活动的第二步:小组分工、前期准备。比如,在幼儿教师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根据成员的爱好和特长分为五个小组,每次活动之前将内容进行分工到各小组。如在本次“户外活动”的研修中:让五组分别从户外活动的意义、内容、组织、指导与开展的途径这五个方面进行话题准备。主持人和小组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探讨,积极开展网络研修,上传图片资料41张,网络发言79条,切实为后续共同体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3.以活动为载体,避免纸上谈兵
脱离活动,空谈做法是以往研修活动中实效性较差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时要注重以活动为载体,教师们针对实践活动进行观摩和多种交流,发挥共同体教师的智慧探索策略。
因此,“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活动的第三步:开展活动、共同研修。在一次研修活动中,教师们首先分小组对前期的学习和反思进行展示,梳理经验及困惑。然后观摩大班体育游戏《喜羊羊》,结合研讨内容分组进行研讨,尝试把前期的学习和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提出实施的策略。最后,各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主持人进行总结梳理。
在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实践研讨等多元互动下,跟进式研修中教师们在一个轻松民主的环境中敢说、想说、乐说,形成了“你发言,我建议,大家齐进步”的良好的共同体研修氛围。
4、以教师为主体,关注专业引领
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力,他们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反馈实践信息。在共同体研修过程中注重以教师为主体,幼儿教师共同体的引领者要了解教师们的收获与困惑,充分调动教师间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自主进行网络研修,引导教师深入地分析问题,共同探寻解决办法。当教师专业成长遇到瓶颈时,要及时给予专业引领,避免教师走弯路。因此,研修活动要引入相关教研员、专业的指导和引领,为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
因此,“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活动的第四步:分享收获、收集困惑。在户外研修活动之后向教师们发放了“教师收获困惑表”,让他们如实进行填写,并及时收回进行整理汇总。
从上述的收获与困惑中发现,教师们了解了户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一般要点,便于在网络研修时可以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同时,也收集好教师们对于户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困惑,如对幼儿的具体组织上、利用自制玩教具开展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成为共同体教师们共同探索的下一个起点,也为下次活动开展提供了信息。
5.以实践为检验,提炼有效经验
在幼儿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家往往更注重研究的实施阶段,在跟进式研修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研究总结提炼阶段则草草了事。其实,跟进式研修的实施过程更是充满碰撞和挑战的,要及时梳理、推广经验,反复实践,避免有问题不提出,有经验不推广等问题。在提炼经验时要做到:有效、简单、易操作,这样将研究所得加以提炼、推广则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因此,“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活动的第五步:因地制宜、实践反思。在研修活动后,各园开始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实践,可有些乡镇中心幼儿园困扰着“场地较小、玩教具较少,不便于开展活动”,有些乡镇中心幼儿园困扰着“教师自制户外玩教具的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自制玩教具开展户外活动成了新的难题。这是跟进式研修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所有的研修活动是为了“以研促教”“以研促成长”,只有结合各园的自身情况、结合教师的自身情况,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反思,真正的得到发展。
共同体各园进行实践,在“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形式下,逐渐从问题――实践―问题的循环。在第一次活动之后发现了新问题:户外活动的场地有限、户外玩教具种类少、购买的户外器械多功能性不强。因此,生成了以“如何利用自制玩教具开展户外活动”为主题的第二次研修活动;又生成了以“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户外玩教具的一物多玩”为主题的第三次研修活动;以“师幼如何挖掘户外自制玩教具活动的多功能性”的第四次研修活动;以“户外活动中如何利用挖掘多功能性的四步法开展活动”为主题的第五次研讨活动。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问题具有共性,但不具有个性
“问题”一般来源于教师们活动后的“困惑”,而“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的问题会根据多数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活动的研修主题,而个别教师的小问题,以往多是忽略的。但我们在后续的践行中发现,在如何兼顾多数与少数教师的问题上,可让共性问题重点研讨,而个性的小问题网络研讨。
(二)研究周期长,成效显现慢
“五点”串珠跟进式研修要经历提出问题、前期准备、共同研修、收获困惑、实践总结的五个阶段。教师们从意识到行为的转变,幼儿活动质量的提高,比一般的研修形式需要更长的时间,而成效需要在实践、推进或者后续活动中显现,需要进行持续的跟进。
(三)实践经验需提炼,经验交流与展示形式单一
在共同研修时,教师多是经验分享、借鉴他人做法、尝试新的方法等,多是泛泛而谈,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实践后总结的经验需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提炼,多样化的交流与展示经验,以便推广。
(四)对引领人员的水平要求高,避免引领不当
【幼师实践总结】相关文章:
幼师社会实践总结09-20
幼师跟岗实践培训心得12-27
幼师培训总结04-04
幼师学期总结05-01
幼师的实习总结07-05
[精选]幼师实习总结07-08
幼师转正总结06-14
幼师见习总结12-31
幼师实习总结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