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0-16 13:00:45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地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知识点总结1

  香港

  历史上,香港会根据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阶段而划分为几个主要大区——原割让予英国的香港岛和九龙,以及原租借予英国的新界,因此香港全境得出“港九新界”的别称。1937年,政府将部份狮子山以南的新界地区划为“新九龙”,以供发展之用。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新九龙”地区现已视作九龙一部分。时至今日,有时甚至将西贡市视作“九龙”一部分,与殖民地时期视作九龙的地区相差甚远。

  今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边界,是香港与广东省两地政府于1997年6月19日签署的《粤港边界管理范围线谅解备忘录》所界定,并由国务院令第221号公布。同年7月1日起,香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及《香港基本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特别行政区。主权移交后,原有行政、立法、司法架构予以保留,因此继续沿用与中国大陆地区行政区划不同的分区制度。香港与中国大陆接壤的28平方公里土地,仍然划作禁区,用以打击非法入境者及其他跨境罪案,并需持有边境禁区通行证方可进入。

  澳门

  澳门位于东经113°34'—113°35',北纬22°06' —22°13'。据记载,澳门半岛在19世纪时面积还不超过3平方千米,经过百余年的填海造地,今天的澳门陆地面积达到23.5平方千米,由澳门半岛、凼仔(Taipa)岛和路环(Coloanr)两个离岸小岛组成。澳门地处南方珠江入海口的西侧,北靠珠江三角洲,东隔伶仃洋,与香港隔海相望,西连磨刀门,和珠海市的湾仔、横琴岛隔水相对,北接珠海市的拱北。澳门距中山市40千米,距广州市145千米,距香港61千米。

  澳门现有人口40多万,其中华人占96%,其余以葡萄牙人居多,其中还包括约11000名土生葡人。土生葡人系指在澳门出生、拥有葡萄牙人血统的葡籍居民,包括长期或几代在澳门定居的.葡萄牙人及其后代,以及葡人与华人或其它种族所生的混血儿。

  澳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受海洋和季风影响很大,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C左右,湿度较高,约73%—90%。秋季(十月至十二月)是全年最好的季节, 阳光充足 ,气候温和而且湿度较低。冬季(一月至三月)寒冷,但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四月至九月,湿度和温度逐渐升高, 这期间雨水较多,而且会有台风。

  澳门与香港之间有快速的运输船队,每隔15至30分钟来往一班船,航程大约60分钟。从澳门还可以乘直升飞机到香港,只需20分钟。澳门国际机场自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建成启用后,每天有大约60班飞机,飞往十多个国家及中国内地十多个城市。

  台湾

  台湾(Taiwan)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 7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之交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人口约2350万,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地理知识点总结2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点)、开发利用(农业种植体系、阳光街道定位、风城市规划、交通线路选址、机场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大陆框架生物资源丰富、五个渔业区域和四个渔场及原因)、海底矿产资源和油气开发(大陆框架矿产资源和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陆水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海洋利弊)、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和社会进步)

  4.区域意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根据地理差异进行划分。该区域不仅是上一级区域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进一步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点: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和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层次、差异、完整性)

  5.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6.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正在发展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治理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系统③调整农业、林业地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7.能源综合利用

  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改造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大产业链。

  ⑶综合利用能源'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矿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化结构,②原材料工业逐渐超越采矿业,占据主导地位,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8.环境保护与治理

  ⑴改进煤炭利用技术:促进以清洁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①调整原重化工业,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

  ⑶治理三废:①废渣:回收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9.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信,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保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能源。

  11.自转方向: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速度:①线速(从赤道递减到两极0)②角速(两极0除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00,昼夜更换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经度不同的地方不同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2.晨昏线:沿自转方向,夜间向白天向晨线过渡,白天向夜间向昏线过渡(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度)。

  13.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4.时间计算:所需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5、时区=经度/15°(如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域时差=时区差

  16.世界: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又称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时。

  卫星发射基地的位置选择:

  自然因素(①天气条件需要晴朗的天气②地球自转的初始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形③平坦开阔的地形);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速度大;海运便利。

  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快速,7月初-远日点-慢速;

  意义:①昼夜长度的变化②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19、公转与自转形成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度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为温带,极圈极点为寒带

  ③如果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冷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冷带变小,温带变大

  如果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将消失。

  20.中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计算中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与所需点之间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中午高度角最大,南半球最小;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中午高度角最大,北半球最小。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两次

  ⑤纬度越高,中午太阳角越小,建筑间距越大。

  21.昼夜长度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天,北半球昼长夜短。

  ②当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时,这个半球的白天会越来越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如海口市,南北回归线日长最大值与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

  22.昼夜长度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北白天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比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白天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比如海口>广州>上海

  地壳材料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3、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地震、变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4.地质结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切)

  2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背斜成山,外力侵蚀前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张力大,容易被侵蚀成谷地;挤压到斜槽部分,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变成了山。

  26、地垒-庐山、泰山-东非大裂谷,河平原,汾河谷。

  27.地质结构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免断层

  28.外力作用及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千沟万沟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蚀-风蚀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29.陆地环境的完整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系、限制和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完整性。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所有环境因素都反映了干旱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①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两大地震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

  ②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建筑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坍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地理知识点总结3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地理知识点总结4

  第一节日本

  地理位置: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侧的一个群岛国家

  领土组成: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上千小岛组成,统称日本群岛。人口1.2亿多,是个地峡人稠的国家

  自然环境:日本属多山地形,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3/4。广大平原为的平原。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的海港幼神户和横滨。多火山、地震,富士山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属温带季风气候(北部)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经济: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

  ⑴工业

  a类型: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b发展工业的条件:有利: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科技力量雄厚;多良港,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不利:多火山、地震;

  国土狭小,资源少,工业所需资源和燃料大部分进口;国内市场小,工业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对外依赖严重

  c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见P23图: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

  d海外投资建厂的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东南亚地区

  e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为世界经济强国

  ⑵农业:农业生产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但现代化水平高

  ⑶渔业: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渔场为四大渔场之一

  5.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兼容

  第二节东南亚

  新加坡:是一个的花园城市国家。经济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为基础,发展了炼油、造船、电子、纺织、食品等工业。旅游业收入是新加坡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于1967年建立。文莱在1984年加入,越南在1995年加入,老挝和缅甸在1997年加入,柬埔寨在1999年加入。在成立初期,东盟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区域争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探索经济合作途径,在80年代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组成: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位置重要性:地处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地形:⑴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分布稠密

  ⑵马来群岛:多火山,地形崎岖,平原集中在沿海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

  农业生产:⑴中南半岛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泰、越、缅为主要稻米出口国

  ⑵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其中泰国是世界上天然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油棕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以及金鸡纳霜和木棉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矿产主要有锡和石油

  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盛行佛教

  第三节印度

  南亚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南亚位于热带河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东北部,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面,降水充沛,乞拉朋齐降水量达11000毫米,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地理位置:大部分在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为邻(与我国有部连续边界),印度洋三面环绕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亚洲耕地面积的国家,南亚面积的国家

  地形北:喜马拉雅山地——狭长崎岖

  中:恒河平原——低平宽广

  南:德干高原——低缓广大

  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侧,注入孟加拉湾

  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6—9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为雨季;11——次年5月盛行来自陆地的东北风,为旱季。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原因:西南季风年际变化大导致降水不稳定)

  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恒河平原),绿色革命后粮食能够出口

  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黄麻(东北恒河平原)、茶叶(东北山地)

  工业:殖民统治时期,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现在,工业部门齐全,特别是原子能、航天、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成就

  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是印度的城市和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印度港口和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中心,印度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

  第四节俄罗斯

  1.世界上面积的国家,面积为1707万平方千米。跨亚、欧两洲,是传统的欧洲国家。跨东、西半球,东西长1万多千米

  2.总人口1.47亿,俄罗斯人占80%。由130多个民族组成,有100多个民族通用俄语。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平原占一半

  地形区:四大地形区(欧洲部分主要是东欧平原,亚洲部分叫西伯利亚地区)

  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冬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⑴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显著

  ⑵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温暖

  ⑶寒极: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河湖⑴伏尔加河:全长3600千米,注入里海,俄罗斯的“母亲河”,世界最长内流河

  ⑵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

  6.资源:煤:库兹巴斯铁:库尔斯克

  石油:第二巴库,秋明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

  7.四大工业区⑴莫斯科工业区:全国工业最发达区

  ⑵圣彼得堡工业区:造纸、纺织工业最发达

  ⑶乌拉尔工业区:石油、机械、钢铁

  ⑷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煤、油气、电力、钢铁

  地理成绩不理想有什么原因

  1、缺乏学习主动性。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是副科或者认为要开卷考试。课本、资料上的习题从不主动解答,等待老师讲解,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情绪严重,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不认真听讲,即使听讲也是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习方法不科学。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沉睡在数理化作业里,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忙数理化,白天无精打采听地理,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上甲课做乙事,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没有及时复习巩固。根据一百多年前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间就应及时复习,否则学过即忘,以至于看到题目就产生畏惧感,不愿解题,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熟练程度不够,地理成绩也就自然不能提高。

  地理一轮复习技巧怎么复习

  1、自然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复习时可分四阶段逐级提高解题能力,并从中总结规律性东西。第一步是透彻理解概念并熟记,第二步是吃透法则,第三步是真正弄懂原理,第四步是做变式训练题。做完一道题后要理清解题思路,做完类型题后要总结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达到做一个会一类的`目的,不管某类题形式如何变,只要原理是同一个就都会做。

  2、人文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观点、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复习时要注重思维的建模,做题时要注意归纳解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一轮复习要以教材为主,通过做题反馈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地方,重新理解和反思,进而巩固知识、拓展做题思维方法。

  3、区域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说自然地理偏向记诵,那么区域地理就是偏理解分析,它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所以复习各版块时要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

  地理二轮复习技巧有哪些

  1、地理运动专题: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

  2、人地关系专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3、区域地理专题: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

  4、地理图表专题: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在复习地理时,要着重看教材中自然地理原理图式、总结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审视热点区域题目,同时多做题,多总结规律,只有真正钻进去才能学出兴趣来。

  如何利用好地图学习地理

  1、学会分类地图

  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学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地理知识点总结5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地理知识点总结6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讲解:地势和地形吧!

   1.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3.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

  1)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2)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主要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5.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左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6.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7.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有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8.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山脉走向:

  1)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自西向东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

  4)弧形山系由喜马拉雅山。

  9.在我国的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这篇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讲解:地势和地形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上、中、下游分界城市

  内蒙古的河口

  河南的孟津

  湖北的宜昌

  江西的湖口

  主要支流和湖泊

  汾河

  渭河

  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

  洞庭湖、鄱阳湖

  6.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内蒙古河口以上为上游,河南孟津以下为下游。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长江在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

  7.利用黄河水的灌溉在黄河的上游形成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称为“塞外江南”)。

  8.黄河泥沙含量很高的原因是:⑴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2)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旦遇到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9.黄河下游变成地上河的原因是:

  ⑴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

  ⑵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10.根治黄河的方法是,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11.长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的城陵机一段称荆江被誉为“九曲回肠”,

  1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长江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13.中国水量最大的河流——长江;中国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14.塔里木河的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每年7至9月份为汛期。

  15.我国外流区河流的基本特点是河流多而长,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16.我国内流区河流的基本特点是河流少,水量少,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沿途蒸发和渗漏严重,多季节性河流。

  17.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五大淡水湖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18.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运河

地理知识点总结7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高中地理知识点1

  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地理知识点总结8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

  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

  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

  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

  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中考地理必背知识

  海洋资源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盐度和洋流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河流及交通

  中考地理知识

  洪涝

  ⑴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原因: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⑵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⑶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①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②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③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④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干旱

  ⑴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⑵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⑶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⑸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⑹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等。

  中考地理怎么拿高分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如: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中考地理如何学好

  1、培养自己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地理学科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一定要在学习生活中去培养。比如诗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自己就要研究一下了,古人为何会写出如此诗句呢?明白后,原来春风”是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如此这般,便可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2、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有一个学生该有的样子,不要相信天才怎么怎么样,自己做好自己,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懂就问同学或者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会非常喜欢粘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会倍感欣慰,就怕不懂还愣愣的自己研究,闭门造车,那样很可能问题越积越多。

  3、课前认真预习要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课上要认真听讲,聚精会神”课下要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查漏补缺。课上的一时打小差儿、分心,很可能会落队而难以弥补。有时候,当堂理解的知识,课下花几倍的时间也可能难以突破,这时就是事倍功半了。

  4、中学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特别强调理解记忆,硬背的方法终究没有理解层面印象更深刻。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涉及到时区时差,多画图,多理解,多动脑才能把题目做对的。另外也可以记忆一些顺口溜等,比如记忆亚欧分界线时可以这样来记—两乌里大黑土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

  5、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地理的学习脱离图来说话那是很难走远的,多看大、小地图,注意不同类别的图,河流、山脉、城市等位置是需要在脑中有图存在的。特别是初中地理离开了图,那知识点基本也就没有依附了,初中地理可以多描图,比如描下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图,然后根据图填写发源地和入海口、沿江主要城市、流域内主要地形区等。

地理知识点总结9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xx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6.14 6.15 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6.17 p13, 活动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地理知识点总结10

  1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1、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3)纬线和经线,(4)利用经纬网定位。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2)地形图的判读,(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2天气知识点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不同地区,云层厚度不同,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地形因素: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3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赤道周长40000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度数向东依次增大为东经,度数向西依次增大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半球:20°W向东到160°E西半球:20°W向西到160°

  6.0度纬线是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7.地球绕地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地球绕太阳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自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自转产生的现象:

  a、昼夜交替;

  b、地方时差异;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9.公转产生的现象:

  a、四季的更替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0.二分二至日:

  (以北半球为例)

  A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或22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B点: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3月20或21),全球昼夜平分

  C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1或22日),季节夏季,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D点: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2或23),全球昼夜平分。

  4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5人口、宗教和语言知识点

  1.欧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非洲最高。

  2.中、低纬度的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较稠密。世界上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3.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西亚、北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的因纽特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达四百年的奴隶贸易使他们到达美洲、大洋洲。

  4.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西班牙语,巴西使用葡萄牙语,法国和中部非洲使用法语,西亚和北非使用阿拉伯语,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使用俄语

地理知识点总结11

  闭塞的山间高原

  包括高原内陆及其周围山地,主要由南北两侧的边缘山地及中间高原盆地所构成。其边缘山地属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山带。分为两支,北支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彼得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南支是扎格罗斯山脉、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并东延成苏来曼山脉。伊朗高原南北介于中亚平原和阿拉伯海及其海湾之间,西邻亚美尼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接印度半岛区的塔尔沙漠,东西长达2500公里,南北最宽为1500公里,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属伊朗,小部分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

  伊朗高原周围山地高大险峻,尤其是兴都库什山和扎格罗斯山脉等,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盖的山峰高大连绵,十分壮观雄伟。

  干燥的伊朗式气候

  伊朗高原气候主要属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具有大陆性显著、温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点,因此称伊朗式气候。南部边缘为热带干旱气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及东北信风带,地势较高,气流多来自干燥内陆,高原内部又呈盆地状,导致本区气候具有突出特点:大陆性显著,冬凉夏热,年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仅在边缘山地特别是迎风侧降水量较多,厄尔布尔士山北坡和里海沿岸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降水最丰富的地区;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在500~750毫米之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自北而南、从西向东、由山地到内陆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

  内陆流域广大

  封闭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广大的内流区(包括无流区),内流、无流区约占其总面积的2/3。高原上没有真正的大河,河流长度不大,流域面积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多季节性河流等成为本区突出的水文特征。高原内部基本上为内流区和无流区,内陆河多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的内侧,流向内陆低地。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萨巴里湖,全长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最长的河流,为内陆河,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补给,最大径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时在干旱的低地可出现春洪水灾。其余较大的内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库尔河等。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边缘山地的外侧,都很短小,流域面积也很小。最长的外流河是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流向西南,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全长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价值。此外,还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湾、波斯湾。著名的湖泊有萨巴里湖、纳马克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

  植被

  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属亚热带荒漠草原、荒漠和灰钙土、棕钙土及漠土系列,自然景观多为半荒漠、荒漠景观。整个内陆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植物种类很少,多生长疏生短草和肉质、多刺、根系发达的灌木。森林面积很少,仅占10%左右,在南里海低地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森林茂密,多阔叶林,在扎格罗斯山地西部有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森林带以上分布着大片的山地草原。

  自然资源

  以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的西南麓,即构造上属新褶皱山地的前缘凹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已探明储量100多亿吨,是西南亚也是亚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产地。铁矿亦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区,如克尔曼、巴米安等地,储量大、品位高。铜、铬、铅、锌等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土地主要是适于放牧的各种草地,可耕地较少,不足总面积的1/5,水源不足,使草场载畜量很低。

  古老台地高原

  地质构造上,阿拉伯半岛原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中新世以来,向西北延伸部分形成红海——亚喀巴湾——约旦裂谷带,向东北延展部分形成亚丁湾,使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仅苏伊士运河地带基底相连),并以反时针方向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同时,在阿曼湾西南岸因板块俯冲作用形成哈贾尔山脉(沙姆山海拔3352米)。半岛地体古老,基底主要是元古代结晶岩,在古老结晶岩和火山岩基础之上覆盖有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岩层,除少数地区外,广大地区在构造运动方面稳定,沉积地层基本上保持着平整或近于水平的单斜构造,未经历较大的褶皱变动。

  热带干旱气候

  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太阳辐射强烈,常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高原半岛周围又多是高大山地高原和炎热地区,很少受到海洋湿润气团的影响,所以这里的热带干旱气候具有极强烈的大陆性,酷热干燥少雨。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整个半岛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之间。南部地区更加酷热,如半岛南端的亚丁,年平均气温为28.9℃,7月为32.5℃,1月为25.4℃,有四、五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超过30℃。半岛绝对最高气温常有50~55℃的高温。半岛气温年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达20℃左右。阿拉伯半岛干燥少雨。半岛降水量极少,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半岛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水极其贫乏,水系很不发育,绝大部分地区为无流区。基本上没有常年性河流和湖泊,河流多属干河,干涸的河床仅在罕见的大雨或暴雨后的短暂时间内有一定的水量,形成间歇河。虽然目前仍可在半岛上见到一些与现代气候—水文状况极不相称的宽深河谷,但其并非今日气候的产物,而属古地理年代较湿润气候的杰作。

  阿拉伯半岛上的干河大致可分为内流干河和外流干河两种类型,其中长者可达上千公里。在古海迹的局部地方尚残留有少量的咸水湖和沼泽湿地。

  景观

  半岛的自然景观主要为荒漠和半荒漠(荒漠草原)景观,此外尚有绿洲景观。

  1.干荒漠—热带沙漠景观 主要分布在鲁卜哈利沙漠、内夫得沙漠和达赫纳沙漠。

  达哈那型荒漠:盛行东北信风,物理风化强烈,细砂多被吹到邻区,地表多为富含氧化铁的坚硬砾石,并被宽窄不等的沙丘地带分割,为无流区。地表植被极其稀少。

  内夫得型荒漠:风积作用地表形成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丘链组成,成为沙质高原。大内夫得沙漠的沙为白色和红色,小内夫得沙漠多为白色沙。这里植被也很稀少,雨季来临后,这里一些植物开始生长,绿草如茵,长有白头翁、柽柳等植物。

  阿喀夫型荒漠:为由细砂组成的活动沙丘地带,多数尚未固定,随风移动,主要分布在鲁卜哈利沙漠的西部和南部,基本没有植被,只生长一些沙漠先锋植物。

  哈拉型荒漠:为熔岩地表组成的荒漠,这里因熔岩地区遭受风蚀而形成,地面皱裂崎岖、尖峰突峭,为特殊的岩漠景观。

  荒漠中植物稀少,除局部绿洲外,广大地区只生长稀疏的植被或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砂土和石质土等漠土是代表性土壤,景观极其单调。

  2.荒漠草原景观 主要分布在半岛的边缘地带以及荒漠边缘地带,自然植被以耐旱的`干草原为主,多灌木。

  3.绿洲景观 在阿拉伯半岛上绿洲分布较普遍,但总面积不大,在沙漠及沿海地带零散分布,这里水资源条件较好,多为地下水溢出带或经过开挖的井渠灌溉地带。在这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草木葱茏,生长着枣椰树、阿拉伯胶树、阿拉伯相思树、柽柳等。此外,绿洲和其他肥沃地区能种植各种谷物、水果和蔬菜,有些地区还种植水稻。水热资源丰富的也门沿海地区热带植物繁茂,可种植咖啡、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

  矿产资源 丰富,尤以滨临“石油之海”的波斯湾为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他资源多较贫乏,特别是水资源极其贫乏,耕地很少,森林及其他植物资源更少,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

  两河冲积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原意为“河间地区”,即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范围大致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叙利亚和阿拉伯高原,北起亚美尼亚山区(东托罗斯山脉),南迄波斯湾。大体介于北纬30°~37°之间,地处亚热带。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低平,高度多在200米以下,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100米,如距海岸约500公里的巴格达,海拔仅34米。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以巴格达为界,西北部称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部(巴士拉以上)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士拉以下至入海口为阿拉伯河三角洲。平原地表多由阶地和河漫滩组成,平原之上仍有局部高地。由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淤积严重,河床不断加高,所以,在平原上可以见到高高隆起的河岸地带,但平原上的湖泊低地也很引人注目。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除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夏干气候色彩外,其余地区均为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本区气温较高,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干旱少雨。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气温具有温差较大特点。如冬季冷空气偶尔南袭,短期的气温也可降至0°以下。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西北部降水多(500毫米),东南部少(100毫米以下)。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冬雨为主,春秋次之,夏季月份少雨或无雨。主要是因为冬季受地中海极锋影响,为温带气旋东进路径,所以具有“冬雨”特征,冬雨(12~2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如巴格达为53%,巴士拉为49%。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是流经平原的主要河流。它们均发源境外的北部山地,为过境河流,其水源主要靠北部山地降雨和积雪融水补给,流经本区时水量逐渐减少,具有干旱荒漠区河流的特征。中下游区多湖泊和沼泽。

  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和荒漠植物为主,土壤主要为大河冲积土以及棕钙土、灰钙土和各种漠土。植物比较贫乏,大多为短生和多年生假短生沙漠植物,如柽柳、观音柳、沙枣等。荒漠草原多数植物为草本植物,其余为荆棘类和球茎类植物。在常年有水的河岸和沼泽地带,植被繁茂,生长着茂密葱郁的河岸植物,乔木、灌木、草木植物无所不有。河岸林树种有筱悬树、柳树、榆树、桑树、野苹果树等。古代,这里运河渠道纵横,灌溉便利,农业相当发达。 美索不达米亚石油资源丰富,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此外,平原水资源较其他西南亚国家丰富。由于平原有较好的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枣椰树,约占全世界的37%,椰枣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椰枣总产量的48%)。

地理知识点总结12

  1、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三大经济地带、三大自然区、三级阶梯。

  2、主要山脉与其他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

  山脉走向:天山、阿尔泰山、大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昆仑山、阴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阿尔金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脉

  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

  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3、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征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试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长汛期短水位变化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有结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

  5、气候的降水类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农业的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季风区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夏季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国有经营)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商品率高)游牧业:四大草原(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大牧场放牧业:内蒙古草原(优质天然草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带种植园农业:海南岛、云南南部(热量充足、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乳畜业:发达城市郊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地理知识点总结13

  大家好,我是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据说还是经济实力最强的。我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位于亚欧大陆南部。

  我身体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所以,我身上的河流也大多自北向南流。

  我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分旱、雨两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是旱季,气候干燥、降水稀少。6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风,是雨季,降水丰沛。

  每年的'西南季风会给我带来丰沛的雨水,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但同时,由于它不稳定,有时来得早,退得晚,易形成洪灾。有时来得晚,退得早,易行成旱灾。这使得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我身上种的粮食主要是水槽和小麦。水稻种在我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降水多。而小麦则种在西北部干旱少雨的地区,这些地区降水较少。

  同时,除了农业,我身上这些人服务外包产业也很发达。许多跨国公司为节省成本,就将软件设计交给了其他专业团队(这可不是黑人呀)。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较少。而我身上这些人的发展优势有: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率高,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班加罗尔是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被称为“印度硅谷”。我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地理知识点总结14

  1、物质性—天体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不叫天体,如:陨星≠流星体)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运动性—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形成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中心天体:太阳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中心天体:地球河外星地月系卫星:月球

  太阳系其他行星系统(行星及卫星)

  银河系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他恒星系统

  注: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仅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而不是整个宇宙。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3、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5、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

  6、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注: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行,卫星绕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

地理知识点总结15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07-06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8-30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6-01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2-29

有关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3-02

澳门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01-0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1-01

地理高考必背的知识点内容总结06-09

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02-2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