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

时间:2024-09-07 18:19:29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课程建设总结15篇(实用)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程建设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建设总结15篇(实用)

课程建设总结1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学校秉持着“目标明确、改革创新、师资优化、条件先进、管理严格、教学优秀、质量一流、成果突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课程建设,突出重点原则,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学生应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及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这些课程展示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先进的教学管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性的`课程。

  一是为了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质量,我们正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各级别的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计划开设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和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够发挥带头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其质量。

  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我校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就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指标、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所有达到建设周期的重点建设课程。

  三是我们要加强对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质量的监控与指导工作。今年,我校组织了专家评审团对20xx年立项的16门课程进行了中期检查,全面了解各个课程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基本状况,并提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为此,学校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旨在帮助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组的教师们梳理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请您针对这段内容进行修改。

  四是我们积极推动课程资源与平台建设工作。为了保证每门课程的质量,学校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录像、演示文稿、试题库、案例库、专题讲座库、文献检索系统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在20xx年,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开发了一套在线课程中心平台。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从完全依赖线下教学逐渐过渡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

课程建设总结2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抓好教学质量工程,努力提升办学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责任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专业建设成效彰显

  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训平台、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创业培养等5个方面将中药学专业群打造成服成务于中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国家骨干专业。推荐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水平高职专业1项,教学团队1项,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1项,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1项,教学研究项目1项,教学成果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贯彻学院“大内涵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省校两级,标准、优质和精品课程三梯度”的建设体系,立项各级各类课程建设31项,其中包括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1项;高水平高职教材1项,与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资源课程16门;校大内涵建设工程课程精品课程2项、优质课程4项、标准课程8项。主编、参编并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5门。

  以校―省级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专业优质化教学资源不够;加强校―省级课程项目立项与管理工作,在建校级大内涵建设标准课程8项、优质课程4项、精品课程2项,省级开放共享课程1项。构建“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承接贯通的课程体系,依据每个课程教学目标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进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学生学习合格标准。以中药学专业为试点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中药学专业综合改革《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课程,开展中药知识四、六级等级考试,并建立固化教学资源。

  基于课程改革及相关条件建设日趋完善,我院成功举办了20xx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检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考核与展示各参赛院校学生的岗位通用核心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总结3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3C”是用户需求多样性与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外在压力。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

  多少年来,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其他企业一直采取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即某核心企业与其它企业是一种所有权关系。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拥有一个牧羊场,出产的羊毛用于生产本公司的汽车坐垫;美国某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林,专为生产新闻用纸提供木材。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此,“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在各级企业领导者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许多制造业企业拥有从毛坯铸造、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等一整套设备、设施、人员及组织机构。

  推行“纵向一体化”的目的,是为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达到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有效的,但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逐渐显示出其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市场机会的薄弱之处。显然,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要想对其他配套企业拥有管理权,要么自己投资,要么出资控股,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承受过重的投资负担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带来的风险,而且由于核心企业什么都想管住,不得不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使得许多管理人员往往将宝贵的精力、时间和资源花在辅助性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上,而无暇顾及关键性业务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每项业务活动都想自己干,势必要面临每一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反而易使企业陷入困境。进一步地,如果整个行业不景气,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不仅在最终用户市场遭受损失,而且在各个纵向发展的市场上也会遭受损失,因为最终用户市场不景气,必然连带着纵向市场的萎缩。因此,“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难以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所期望的利润。

  全球制造链及由此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因此,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新车Festiva时,就是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

  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采用的就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

  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它已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更使人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和实践。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发达国家中有近80%的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模式,取而代之转向了全球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模式。近几年来,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已扩展到了一种所有加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主要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使供应链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万事不求人”的封建主义思想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与开放式的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例如,生产系统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供、产、销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部门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管理信息处理手段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准确,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没有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在各供应商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都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相互之间失去了信任与合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但是,为了使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变

  革的阵痛可以换来企业长期发展的未来。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实践和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新的前沿和新的领域。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正深深地影响着当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日益开放并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的中国,我们的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因此,如果说企业关于战略、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是一道多项选择题,那么供应链管理无疑也列在我国企业的可选范围之内。对某些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还应该是必选项。如今,许多高等院校的管理专业,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近来都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其目的是明显的,一是争取让学生掌握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最新的动态;二是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更能适应当前企业竞争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也让学生们在未来择业时更具竞争力。

  由于‘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新事物,因此,不难想像的是,‘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是本校物流专业的一名教师,长期从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助教和教学工作,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当前,虽然许多学校都在陆陆继继地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到,各个学校的教师都是按照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教学思路设立课程的教学框架和内容。在这一点上,其他一些课程就相对比较成熟,如《管理学》总是围绕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这个模式展开的。又如《营销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存在一个“细分、目标和定位(STP)”的分析模型作为核心,而在战术层上则紧紧围绕着‘产品、价格、促销、地点(即4P)’展开。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架构,这势必给《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的不方便,同时也让人怀疑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的质量。这充分体现了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没有合适的教材。其他课程,如《管理学》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已经搭建起一个相对标准的理论和教学架构,并且围绕这一架构还有许多可以选择的非常优秀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等。而《供应链管理》由于设立的时间尚短,没有一个比较标准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并且这方面的大师(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也很缺乏。所以,在《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找到一本比较满意和合适的教材。本人除了负责《供应链管理》中文课程的建设外,还担任了我校澳曼特国际商学院物流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助教工作,在担任助教的四年期间,澳方换了三次主讲教师,而每一位主讲教师都选用了不同作者的教材。正如前面谈到过的,由于本课程缺乏一个相对标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架构,所以不同英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

  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这无疑给我的助教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有过这种经历,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缺乏合适的教材会给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会给相关的学生造成知识学习上的系统偏差。这充分体现了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3、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上的混乱。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件新事物,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积累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存在着相互矛盾和混乱的现象。例如,就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们各自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等问题,甚至都没有达成过共识。詹姆士R斯托克(James R.Stock)和道格拉斯M兰伯特(Douglas M Lambert)在他们的《战略物流管理》一书中说道:“直到最近,大多数从业人员、咨询顾问和学者都把SCM视为与当代对物流管理没有什么差异的一个概念。”大卫辛奇-利维(David Simchi-Levi)等在他们的著作《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则直接指出:“我们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不作区分。”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给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学生带来相当的困难和不便。我们知道,学习一些错误的东西,那还不如不学。也正是迫于这种情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该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框架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实行的,并且着重解决的是当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参见上一部分)。

  首先,我们小组通过参阅大量的书籍和相关的资料,初步构建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一个教学体系。《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分为三大部分来完成,具体见下图:

  其次,通过这次课程的项目建设,我们确立了《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并应该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1.2.懂得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时代和市场竞争的背景; 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如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企业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等

  等,以及能够区分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3.4.5.6.最后,我们小组通过参阅大量的书籍,进行深度的探讨,并和相关的教师(包括外教)进行了交流。对于当前‘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文献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在经过反复的考证后,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例如,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联系,企业纵向一体化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区别等等。

  四、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

  在整个课程建设期间,我们这个项目小组根据学校关于课程建设项目的相关要求,完成了如下工作。规企业进行供应链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在不同产业中,企业如何实践供应链管理; 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范了课程的基本教学文件,包括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PPT)、试题库等的建设。具体请参见附件。

课程建设总结4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经济等领域。其主要讲授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建筑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建筑工程领域的敲门砖。通过房屋建筑学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建筑工程相关概念,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建筑构造原理与方法,并为进一步学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

  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也在同步进行。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改革,我系该课程已基本具备院精品课程的要求,现简单汇报如下:

  一、教学大纲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的目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及适用性,在后期的教学工作中也一直在探索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实用性为主

  本课程大纲紧紧抓住建筑物的构造组成这条主线,从认识建筑物各个组成部分开始,拓展到建设设计原理及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建筑物构造做法、细部做法的同时,初步掌握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从而达到能够进行简单建筑物建筑设计的能力。紧密结合现行的行业法规,紧跟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形势,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

  2.注重技能教学

  为突出高职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内实践达6学时,课程设计2周。在课堂讲述的同时结合本校教学楼或宿舍楼的一些实物构造,增加学生学习的.感官性,从而加深理解。课程设计周里带领学生参观教学搂、办公楼及住宅小区等,扩大学生的眼界,领悟建筑设计真谛,从而应用到学生自己的课程设计中去。

  二、坚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改革

  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们深深地认识到高职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教师不宜以讲为专务,而应致力于“导”。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学习方法,由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之目的,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我系对《房屋建筑学》课程采用了一系列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点:

  1.建立科学的、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加强应用技术能力的锻炼,并注

  意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精减陈旧内容,增加新内容,新技术和建筑发展前沿性知识,如建筑节能等,实施有机整合,剔除重复内容,进行内容重组,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内容为主,强调“黑板”教学,学生表面易懂,但真正让学生动手设计时,往往会出现无从动手的尴尬局面。房屋建筑学的教学内容更新很快,量大图多。传统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料(主要是图片资料)比较困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了这一问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课程改革的支撑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的特点,可随时再现建筑设计过程和建筑构造施工过程等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我们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知识的扩充及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学习更加合理、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3、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答,然后给出结论。再告诉学生要从哪些方面去找答案,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

  4、对学生作业和课程设计实行分阶段讲评制度

  对于学生的作业以及正在进行中的课程设计,除了个别答疑及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外,还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实施面上情况的分阶段的讲评。在讲评过程中,发动学生介绍和讨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活跃思维的作用,有利于知识点的交叉和衔接。

  三、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强调学生掌握必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理论以够用为度。通风这些年的教学总结,我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其教学时间分配如下:

  四、考核方式

  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本课程对学生考核方式有如下改革:

  1.平时成绩的考核

  平时成绩以学生上课出勤率、学生的作业和平时课堂发言讨论积极性来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30%。

  2.卷面考试

  考试的主要目标是测试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因此考题尽量排除需要死记硬背的部分,代之以相对灵活的内容,其中某些试题没有所谓标准的答案,可以由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应对和发挥,这样可以做到考核方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课程建设总结5

  第一天:暴雨兼程红螺园,临时会议明理念

  7月21日,这个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却因为北京市60年不遇的大雨而不再寻常,就是在这一天,参加小学部暑期课程研讨会的全体老师冒着60年不遇的大雨由海淀来到怀柔红螺园。瞬间的暴雨使得积水没过马路,沿途看到了很多因积水而停滞的汽车,强烈的暴雨甚至把我们所乘车的雨刷器冲掉,司机只得冒着没有雨刷器的危险继续赶路。由于暴雨的原因使得原本1个多小时的车程变成了3个小时。

  顺利到达红螺园后,我们没有休息就召集了第一次会议,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于校长也冒雨来到了红螺园,而且更让我们震惊的是他当晚还要赶回去,明天参加稻香湖的研讨。当我们拿到于校长写的《关于我校启动全面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考》和东北师大附小的案例材料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于校长的良苦用心。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于校长从生活品质到课程品质,从教师的独立备课到打破学科界限的思考,从每个学科都有育人价值到聚合各科的育人效力的整体构想,最终使我们明确了小学课程的定位就是“综合性,打基础,每一个学科都很重要”的理念,而且使我们明确了我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综合改革、整体架构、凝聚各科课程育人的效力”。

  第二、三天:分组交流议课程,忙里偷闲赏荷花

  7月22日上午我们进行了第二次会议,会上我们首先分享了三位老师参加课程项目组后的感受。王晓英老师写到“参加课程项目组后才体会到了‘无中生有’的本真含义,这是一种创造,需要担当、需要付出、需要智慧、需要分享”;刘燕老师写到“课程项目是我、是很多老师再次蜕变的契机”;王璐老师通过参加项目组“坚定了努力工作的信念”。同时在会上9位课程项目组的牵头人根据之前在小学老师中广泛收集上来的课程意见进行了汇报。这次的交流非常有必要,使得之前没有参加小学课程项目组的老师清晰地了解到课程项目组的进展情况和收集到的建议,为这次的具体细化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明确了各个课程的任务后,各位课程负责人按照先前制定的计划带领着各组成员开始了具体课程方案研讨和撰写工作。有的组是整体交流后明确分工,分头撰写,再整体汇总;有的组是整体交流讨论,一人负责记录撰写;有的组在露台上激励的讨论;有的组在荷塘边窃窃私语;有的组在房间里高声阔论;总之,每一位老师都在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自己的思考,凝练课程方案。

  一天的激烈讨论,不知不觉已暮色西沉,大家不得不因为晚饭时间到了而打断了各组的研讨,大家也才有了心思细细品味山水间的红螺园。为何是山水间呢?因为红螺园毗邻红螺湖,背靠红螺山。尽管红螺湖有围栏相隔,但是七月的红螺园最美乃荷花,红螺园内的一池荷花成为了老师纳凉最爱,青青荷塘,碧叶连天;蜻蜓嬉荷,蛙声一片。

  有了昨日满满一天的分组研讨构思,有的.组理出了一些眉目,已开始进入撰写阶段;有的组本来目标很明确,可说着说着又把先前的构思推翻,改弦更张重新开始……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闭门造车,第三天一大早,杨校长便召集了各组牵头人的交流,原本定的是半个小时的交流,可是大家一说就收不住了,大家不仅介绍本组的进展,还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情况,热心地为其他组提供建议;有的牵头人从其他组的方案中获得灵感,当场构思思路,虚心征求他人意见,不知不觉竟然过去了2个小时,大家又带着思考和收获回到各组继续战斗,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及时的交流和分享使我们的脚步走得更稳。

  第四天:所长亲临听汇报,建议中肯思路妙

  尽管于校长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就说过本次小学的课程改革不请专家指导,要让老师们在本次课程改革的研讨摸索中成为专家,但是毕竟本次的课程方案将直接指导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于校长还是请来了海淀教科所的吴颖惠所长听了我们的初步的方案汇报。吴所长指导过多所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她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学科的设置经验。

  首先,她谈到了海淀从20xx年开始的课改十年遇到的问题:教材、课程之间没有整合,重复知识过多;小学的课程设置中,不同学科都按自己学科角度认识世界,分科过早;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不够。所以,她认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为:整个学校以整合为思路;学科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学科内部要整合、拓展,学科间要进行整合。

  第二、在明确了整合思路后,吴所长针对小学主要课程方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针对老师们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解答。

  在这次会议上,于校长对全体老师也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时刻谨记育英学校的育人目标“热爱学习,行为规范,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我们的一切改革都是为了实现我校育人目标服务的;

  第二、小学阶段的培养重点是“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第三、小学阶段需要重视几个关键年级“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

  第四、育英学校的综合课程能否定为“思考课程”,即通过我们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智慧的人。最后,于校长也展望了未来两年的课程改革,他说:“两到三年后,我校的课程改革将进行到高原期,那时候将举步维艰,我们要且行且思。”

  第五天:学科方案加减法,沟通共享无组别

  在听了吴所长及于校长的中肯建议后,各个学科开始针对方案进行加减法调整,因为之前各个学科的方案都在努力突出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增加了不少能够突显本学科特色的内容,但是学生还是那个学生,如果各科都做加法,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无法实现“培养习惯,激发兴趣”的目标。

  虽然老师们各有归属的小组和任务,但是却没有阻碍相互之间的沟通:国学组制定方案后,就来到语文组驻地征求意见;棋类组的老师经常会被拉到其他组出谋划策;评价小组的老师分别深入到各组蹲点,征求对评价方案的意见;杨校长和各位主任则忙里偷闲到各个学科进行了解、沟通和指导;人力资源部的袁主任在学科课程小组困惑迷茫时,总是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尽管面临着方案的修改,但是老师们都是欣喜的接受。

  在各个学科组进行减法的同时,而小学英语组面临着一定要做加法的现实问题,因为通过和中学老师的沟通,中学老师们普遍认为小学《新起点英语》教材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而且《新起点英语》这套教材确实存在着知识偏难,和中学的《新目标英语》不能很好衔接的现状,于是中学老师建议以《典范英语》做为中小学衔接的英语教材,打造我校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于是小学英语组结合《新起点英语》教材实际和各年级段的课时实际,首先确定了各年级段的级段目标,在整合了新起点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典范英语》,我们制定了两套典范英语实施方案,但是在已有教材和课时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小学六年级完成5级,这就存在了与中学英语的衔接问题。于是小学英语组提前一天回学校,带着自己的典范实施方案第二天前往稻香湖和八年级老师进行《典范英语》衔接方案的讨论,由于小学英语客观存在的每个班级课时少,每个教师所教班级多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新一年级可以以《典范英语》取代《新起点教材》,而其他年级先按方案进行实验一年。

  第六、七天:学科汇报真精彩,红螺寺里山水情

  红螺园六天的暑期课程研讨,使得各个学科的老师们利用一切机会交流、沟通,使老师们了解了各个学科的任务、目标,理解了各学科老师的不易,增进了老师们之间的感情。同时,红螺园的六天研讨,也使得每一个老师都有了综合的意识,聚合各个学科的育人效力的意识。

  在离开的前一天下午,各个课程组进行了课程方案的汇报,每个学科围绕课程设置的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学科活动和学科评价进行汇报。通过本次汇报,各个学科组在汇报自己方案和聆听其他方案的同时,又激发了很多灵感,同时也面临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在这短短的封闭时间里,老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任务的结果,还有感动:英语组的老师们为了方案的完善工作到深夜;陈艳丽、仇玉春老师拖着受伤的身体坚持战斗在封闭第一线;为了完成科学课程方案,王娜的父母带着她的小女儿随我们一同封闭,以保证哺乳;魏姗的儿子在721大雨中摔伤,缝了7针,但她却顾不得回家看看;杨睿老师儿子、蔡茜的女儿都是在初一分班和中考录取的关键点,为了不影响工作硬是让爱人调了班,用电话进行指导调度;郝红霞老师在放假前就给儿子报了班,学校的封闭安排定下来以后,二话没说把儿子的班调在了八月份;刘雅丽手指受伤需要拆线,任永红老师的女儿出国演出要送机场,可她们都是在完成当天的任务之后,才匆匆赶回家,当晚又匆忙赶了回来;贺爱兵老师的母亲住院,作为女儿心中无比牵挂,一直等到封闭结束才回到床前尽孝;还有很多老师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爱人照顾;还有我们会务组的王晓英老师,为了老师到达后能够及时入住,提前自己开车到了驻地,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老师们,她们以学校工作为重的责任心,着实令人感动。

  参加暑期研讨的老师们有幸在最后一天上午亲临红螺寺,领略佛教圣地的古韵。红螺寺背倚红螺山,南照红楼湖,山环水绕,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园林,有着1600多年的佛教文化底蕴。本次红螺寺之行,对我校国学课程的老师们是一次难得的实际考察机会。

  结束语:7月27日预报的中到大雨没能如期而至,我想这是北京市的幸运,也是小学部全体老师的幸运;一路欢歌,一路畅聊,小学部的暑期课程研讨顺利结束;尽管我们的方案还要经历反复的修改完善,但是我们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勇敢的走下去。

课程建设总结6

  在本次精品课程建中,我们负责的任务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部分的教学研究与材料的编写。通过多次发动、培训、讨论和专家的指导,使得研究思路逐渐明朗,任务越来越细化,研究过程可操作性越来越强,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整个研究过程可谓是曲折中前进,盘旋式上升。在此过程中每个人有很多体会和感受。现把我个人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收获与体会

  1、对精品课程的理解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结合自己通用技术的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精品课程也有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模型到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作为我研究的突破点,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向着精品的高度靠拢。

  2、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所在。

  在我讲授的.《系统设计-水火模型制作与评价》教学实录中,为了体现出精品课程的示范课作用,我们围绕制作课要体现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精心备课和打磨,先后进行了5次不同程度的修改,修改的内容涉及到环节的调整、突出学生体验活动的设计,体现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细节等,经过多次试验使得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技术实践课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采用小活动体验法来渗透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接受课程内容,突破学习难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学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4、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上采用扎实有有效的评价制作,小组捆绑评价明确了小组长的责任和小组凝聚力;各种量表中明确的纪律和合作项目对课堂环节的组织起到有效的辅助管理作用。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量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细化方案中的任务分工,做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方式。

  5、制作课在通用课中的突出地位

  通用技术要以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教学核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制作内容。把课程内容通过活动体验来让学生获取知识是通用技术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方法,也是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方法一是在每节课中设计一些劝手制作活动,活动要求简单便于在短时间内完成,主要是用于辅助说明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适合于必修一使用。方法二是在一章内容结束后进行总体的制作,从方案的制订、模型抽制作和测试、评价几个环节来进行,形成对知识的学习以致用和复习总结。本方法适用于必修二专题式的教学。

  二、存在的问题

  1、时间仓促,一些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导致案例的选择没有精细打磨,对于精品课程的把握上不到位,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参入面窄,达不到同课异构的效果

  3、专业知识面广泛对老师的知识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实践室器材的短缺使得技术试验的开展捉襟见肘。烦琐的准备工作、零乱的课堂纪律、领导不理解和学生不配合让多数通用技术教师对制作课望而生畏。

  以上纯是自己个人的一点意见,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课程建设总结7

  一、工作目标

  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指导、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效益和效率。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如何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2.研究教学方法。重点探讨以“学研练评”为主的高效激励性课堂模式,并期望为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3.研究青年教师培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怎样培养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教学能力,以及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4.研究教学管理。包括个性化的课堂管理研究、以促进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为目标的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研究和有效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

  三、工作回顾

  我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上旬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及语文教研组建设情况作初态评估,发现和诊断语文教学及语文教研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炼教学及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优秀教师和重点培养对象,并向学校领导及时反馈。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用了前后五周的时间,听了三个年级共28位语文老师的课,课后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同时,我们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了解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开展情况。还参阅学生作业本、积累本,了解备课和作业布置、批改情况。

  根据项目组成员的分析,在28节课中,较好的课有14节,占50%,一般的课有7节,占25%,较差的课有3节,占3.1%。当然,一节课并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但起码对我们制定下一步计划提供了基本依据。每次听完课后,针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进行了研讨式的'点评。因为凡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都相互听了课,也都参加了评课研讨活动,因此实际上每次的听课评课都是一次备课组活动。开头老师们听说我们要听课,非常紧张,准备都很认真,从来不用多媒体的老师也做了课件。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看得出来,有些老师对我们有防范心理。由于我们采用研讨式的评课,用的是商榷的语气,老师们不但解除了紧张心理,而且都认为这种听课评课的方式对他们很有帮助。以后他们就非常愿意我们去听课。

  通过听课评课和其他活动,我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差,课堂气氛大都不活跃。教师在课堂上教案意识太强,对学生的生成的内容或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因此课堂缺乏精彩。

  2、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研的深度不够。

  3、备课组、教研组缺少领头的骨干教师,未形成团队的力量。

  4、语文组教师的话语系统有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这些学生”

  5.“学研练评”四个环节中“学”的环节落实不够好。

  第二阶段:20xx年11月上旬20xx年12月

  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阶段采用第一轮选出的优秀选手示范教学的形式,由学科骨干教师李艳红、张书杰、王煜、刘红培、赵新伟、刘昕轮流上课,所有语文老师听课,课后再围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的优化”这一主题集中研讨。一开始,只有个别老师参与讨论,但几次下来,语文组的其他老师也都积极参与进来,研讨的气氛逐渐浓厚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本学期开学第二周,我们和三个语文备课组的组长一起研究并修订了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并决定把高一语文备课组作为重点建设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

  我们还确定了三位青年教师刘红培、刘昕、王煜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他们配备了带教教师,经常性地进行听课和指导。最后由教研组长一一把关,亲自带教。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上旬20xx年1月

  在第二轮研讨的基础上,组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形成研训的核心力量,以听课、评课、说课、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专题讲座和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研修活动,推出李艳红、王煜为特等奖和一等奖。与此同时加强个案研究,注重优秀课例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教学和教研活动模式,为此,制订了《长葛二高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推广语文学科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

  通过听课和评课讨论,我们语文组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学研练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课程建设总结8

  校本课程设置,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部分,是国家、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我校本着“强队伍、优课堂、重质量、创特色、树品牌”的办学目标,从实际出发,开展了相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领导,让校本课程融入到常规管理中

  1、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完善。

  2、切实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建立了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配备专任教师,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学校决策把关,课程教师组织实施,为课程开设奠定基础。

  二、勇于实践,让校本课程扎根于日常教学中

  我校在贯彻落实国家、地方两级课程管理基础上,依据校情,把课程开发目标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在日常管理中做到“四有,两保证,一体现”,即有专任教师,有校本教材、有教案、有课表;保证课堂教学时间,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体现校本课程教学成果阶段性展示。由于教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使学生学习兴趣浓,从学生的体会中可以看出,教师工作热情高,出现了人人关心、参与校本课程的良好局面。

  三、注重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不竭动力

  校本课程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及实施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不断提高校本意识

  通过学习、培训、观看典型案例。

  2、开展活动,提升教师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以反思、公开课、观摩等为主题的校本研究,定期召开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反思、随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举行校本课程探究课,及时进行评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把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课题,使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互助发展,同步并进。

  四、搭建平台,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科研兴校、培养特长”的办学理念,把校本课程特色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更进一步凸显了我校立足校本、悦性怡情、飞扬个性、潜心育人的办学特色。

  1、《米贴工艺》、《形体课》、《泥塑课》深入开展

  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内容,形体课中女生加入瑜珈动作,男生编制了搏击操。

  2、读书活动常抓不懈,开发《赏阅与练笔》

  几年来,我校把读书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做到了三个结合,即读书与写心得相结合,读书同活动开展相结合,读书同净化学生心灵相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读书人物、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拓展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文化内涵。《赏阅与练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已开展起来。利用周一读书班会和作文课开展赏析、练笔与阅读,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教师选择优秀篇目供学生赏析,教师撰写下水文,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在第七届全国希望杯作文大赛中有157人获奖。

  3、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根据学校实际和场地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创编了第三套韵律操《炫舞青春》,足球基地训练活动常抓不懈。

  4、人文环境独具一格

  学校绿树成荫,树种达22种,映衬出宁静典雅、内蕴深厚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内富有特色的大厅设计,走廊、班级、办公室的名人字画,学生米贴、剪纸作品、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等,校园展室,汇集了历届学生优秀作品,所有这些,构成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经过实践,我们感到,虽然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还需积极努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把我校校本课程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做强。

课程建设总结9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化工和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在涉及到化学现象的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中,分析化学往往都是它们所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它是一门工具科学,其将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院课程建设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课程20xx——20xx年三年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要面向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国家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院系规划为指导,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契入点,以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树立现代分析化学理念为目的,构建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使之充分体现以知识为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现代教学思想,使分析化学课程在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上,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和必要的基础。

  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提高素质,培育潜能”的原则,通过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把分析化学发展的新成果适当地引入课堂教学,使课程做到现代性和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特点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经过3年的努力,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成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体系,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争取三年内达到院优秀课程的基本要求,成为教学和科研成绩比较突出的课程之一。

  二、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化工和药学类专业的第一门必修课。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在涉及到化学现象的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中,分析化学往往都是它们所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它是一门工具科学,其将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纽带作用,另外,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继续学习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所以,分析化学学习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具体实施方案

  (一)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热爱教学、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分析化学课程组现有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选修课的增加,计划近3年引进硕士生或博士生1名;5年内晋升1人教授,使课程组教师在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比例,学缘关系更趋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制定科学规范,具有学科发展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学科发展及社会需要,教学大纲的内涵也应有所变化,为此,先后近年进行过两次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特别是12年的新教学大纲基本满足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体现了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现代教学思想,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精神。课程组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培养目标,计划明年修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三)教材,图书资料建设

  1、选配“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辅助资料。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媒介,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工具。目前在众多的分析化学教材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刘志广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三版)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比较适合我校使用。该教材符合大纲要求,深度适当,系统性强,现已修订到第五版,书中反映出了化学学科新前沿、新成果,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适于教学使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材,并配备了必读参考书,计划三年内和学校图书馆协调不断购置新的教学资料,订阅有关学术期刊,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2、自制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课件。自制课件要求体现出模块化建设、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以及体现网上和学生即时交流的模式。达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0xx年完成。

  四、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1、逐步建立化学实验体系,使整个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系统性。2、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以培育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作为目标,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组织系级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观摩,组织校际交流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以吸纳校内外实验教学的经验,以期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4、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建立比较科学、规范、合理的成绩评价办法。20xx年完成。

  (二)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1、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自学与讨论内容的比例,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图文声等交互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引入化学发展的热点内容,如生物分析化学,药品分析等相关内容,更新教材内容,将有关的最新成果适当地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时代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2、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针对分析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采取对易懂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有意识地留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每学期进行2次教研室内部的交流。

  3、教学和科研并举,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是获取已有的知识及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为目的,科学研究才能培养人们具有探索学科前沿的能力,因此,教师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反过来又能在教学中丰富自己的理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力争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

  五、完善考核办法,进一步搞好教考分离工作

  开发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标准化试题库,20xx年完成。积极探索理论考核方式的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六、建全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1、重视作业的批改和辅导,沟通教、辅人员的联系。2、做好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间的定期交流,研讨工作。3、试卷质量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课程建设总结10

  为期四天的“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已经结束,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了解了中央电大的发展历程,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经验,同时还与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得到了许多启示。在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将影响深远。

  在本次培训中,最有收获的就是对远程教育中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充分体会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下体会。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都要提前谋划、进行设计。在远程教育中,更需要充分重视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过程,它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陈丽老师在培训中提到,教学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相关人员均应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教学设计包含8个环节,也就是2个分析和6个设计:

  1、学习者分析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包含许多因素,不仅要分析其年龄、工作情况、知识背景、学习兴趣与动机、工作与生活经历等基本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需求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学习者个人或社会)所期望的状况(学习者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学习者分析,才能找到切入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用的媒体、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课程资源分析

  在进行学习者分析后,需针对学生特点对课程现有资源进行分析,课程资源分析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确定、学习支持分析、和课程资源分析。通过课程资源分析了解目前课程已有哪些资源,是否适用于现在的教学,是否需重建新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后,有助于下一步进行课程的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

  3、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是关于学生学习完之后能够做什么(或做得更好)的具体阐述,它不仅包括认知目标,还包括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应避免出现抽象术语,应给出学生更易理解的具体要求。

  4、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设计主要包括确定学习内容、确定内容结构、确定章节单元内容及确定章节和单元的学习时间。通过我们在web2。0试点项目中的经验,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提供了两种学习内容的学习路径供学生选择,一种是将学习内容按章节予以展现,一种是将学习内容按知识点予以拆分,方便学生可以利用点滴时间来进行学习。

  5、学习活动设计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要强调学习情境的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活动形式要丰富生动,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具体,最好明确到每个步骤如何操作。

  6、媒体组合方案设计

  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多媒体一体化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媒体资源。各媒体资源之间的作用是相互补充,而不是资源的重复呈现,除非是必要的重复。

  7、学习评价方案设计

  学习评价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课前如何激励学生预习与复习、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反馈、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和批改等。在评价中要注意多主体参与评价,我们在web2。0试点项目中,在离散数学课程的评价方案中进行了“学生互评价”的尝试,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8、学习支持服务活动的设计

  在进行学习支持服务活动的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困难,尤其是要重视远程学习技能和专业学习技能的培养。利用多种支持服务手段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同时,各种支持服务环节之间要互相支撑。

  以上即为我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培训中的收获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最后我要感谢为我们这次培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紧张的培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继续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为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程建设总结11

  一、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课程创新基地的立项分布

  1、按学科领域分类

  本轮课程创新基地重点对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建设。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学科协调发展的原则,但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音乐、信息技术、政治、美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

  2、按区域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但目前课程基地的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8、44%;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9、48%;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6、88%;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19%。

  3、按城乡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目前,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区县城市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3、51%,乡镇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6、49%。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却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原则,但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6%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占比不足4%。

  (二)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

  两年多来,重庆市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体现了全市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导向,创生了凸显学科魅力的新课堂,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资源,促进了育人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新转变,拓展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搭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开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新局面。

  1、多数学校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先进,能够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

  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优秀文化。比如,重庆市求精中学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百年树人,精益求精”为理念追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区域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辩论会、模拟联合国等学科文化,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以核心素养落地培育为导向。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导全市各基地项目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六大建设内容”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重庆市南开中学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地建设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型”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

  三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全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先后建成了“学科教研中心”“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中心”等。教师线上、线下可以互动交流。搭建了“互联网+学科教研”平台,真正成了教师成长的摇篮。比如,重庆外国语学校构建“教师发展中心”,采取三组共建、各司其职的思路。专家顾问组:聘请知名专家为基地建设整体把脉,每年定期集中指导。行政领导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理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为数学课程创新基地进行政策引导、资金协调、后勤保障、跨学科协调以及基地建设监管等工作。基地执行组:主要负责各项目目标的具体实施。依托基地建设项目引领、名师示范、教研制度的创新,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常态化机制。

  2、多数学校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贯穿融通性思维,能够做到继承与创新、校内与校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

  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所有申报成功的市级课程创新基地,都是项目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都是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外语课程创新基地,继承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外语学科,构建了以外语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目标,整合国家基础课程和国际优质教材资源,形成该校特有的“三级”分层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总结12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落脚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同时,课程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课程质量的高低就谈到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那么,如何建设精品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成果呢?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精品课时应有不同的措施,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等,但要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个学校建设精品课程时他们遵循的理念是相同的。而相同之处不外两点: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建设

  我认为教学内容建设本身就涉及课程设置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力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从设置什么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范畴等方面着手,否则将功亏一篑。当然这一操作步骤中要吸取各方面的建议,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建议,不能闭门造车。

  二、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中强调的重点。对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必然趋势,但要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等合理运用。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在于有效教学。

  科学的教学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才得以展现。因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恰当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谈到教学方法,我本人认为一线的教师也知道他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对于中学教师,注意并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大学老师甚少,也许有很多原因,这里不再讨论。总之,我的观点是,我们的老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建设总结13

  告别一路风景,洒下一路欢歌。一学期如同冬天的脚步匆匆,在期待与努力中悄然落幕。“书香课程建设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有一学期了,现将本学期课题组的老师们学习、研究活动作如下小结:

  一、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继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自主、高效、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在课内实施大量阅读。

  2.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进行主题学习馆建设、有效使用的研究。开发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教给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

  4.进行整本书漂流的阅读研究。

  二、研究进展情况

  本学期,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目标,我们重点开展了这样一些工作:

  1.继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自主、高效、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在课内实施大量阅读。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研究,老师们在实践中能积极地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老师们立足课本,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中心,立足于课内文本阅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着的美妙境界,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课内的学习已经燃起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这时应及时将他们引领到文学的广阔天地中,进入奇葩争艳的文艺花园。围绕课本提供的主题,每篇课文给学生提供多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选用其他版本的教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四(7) 班z老师尝试将书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和主题丛书结合起来使用,五(7)班的王燕老师在此基础上,又征订了北师大版教材。课堂容量变大,化同样的时间,学了更多的文章。教师的分析讲解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多了。学生改变了单一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在大量阅读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们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如: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精读的方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理解文字,以提高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法,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主题学习馆,鼓励学生读更多的名片佳作。老师们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教给孩子挑选图书的方法,商量确定阅读主题,如“走进名人”、“现代兵器”、“家乡”、“古典名著”、“英雄人物故事”等专题,主题馆大量的图书使学生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带着主题阅读又使学生在广泛猎取课外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同时,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成果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读书卡评比,读后感交流,手抄报展评等等,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提高。

  3.有的放矢地指导整本书的阅读。在整本书的漂流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手抄报竞赛、读书笔记展出等。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同学们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课外阅读的信心及热情。本学期,陈昕老师的《爱的教育》读书交流会在面向全市的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题组的老师在班级内还设立奖罚机制,阅读之星、读书大王、读书卡评比、手抄报展评等等,都给予孩子奖励,通过奖励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课题组的老师们结合班级实际,继续完善班级图书运作模式,优化读书环境。为确保有健康丰富的书源,老师们鼓励学生自己购书,向班级书柜捐书,通过相互借阅,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读书,增长知识的愿望,还能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5.结合班级实际,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学校给全校每个学生都赠送了《小学教师》杂志社和“新经典”课题组编写的《日日诵》,课题组的老师有的利用宝贵的早到校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早晨进行诵读;有的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小助手组织学生诵读;有的利用午间时间,组织诵读比赛等等。诵读的内容不仅这些,还有古诗文、名家名篇选段。师生读山、读水、读人、读经典名篇,学生在这些经典领略自然之美,感受社会责任,体味人生价值,欣赏艺术高雅……学生零散的诵读浸染很快达到熟读自然成背,一旦背诵,语言文字就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

  三、研究成果

  一学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课题组的老师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将自己的点滴思考写成课题研究论文,本学期,共有十六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比赛中获奖,有二十二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和孩子们在美丽的文字里吟唱,用心去读,动情去品,一切美妙的画面都会从墨香中流溢出来。孩子的阅读渴望在教师的真诚引导下,像涓涓流水,如淙淙小溪,流淌着,跳跃着。相信阅读的种子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开出了让人欣喜的花朵。

课程建设总结14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 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等活动开支。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分三批划拨,第一批为启动经费20%,在项目立项后划拨;第二批为建设经费50%,在中期检查后根据评估结果划拨;第三批经费在验收后30%,根据验收结果划拨。实施本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与精品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

  精品课程的`建设采取精品课项目负责人制,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的责任人应根据《安徽省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和内涵》中各项评审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每学期末进行自查,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学校对全校精品课程进行检查,并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三、精品课程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是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但是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后所达到的效果和最初的设想存在差距,特别是示范和辐射作用不足。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精品课程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以上就是我校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15

  《市场营销学》是我院20xx年以来批准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在网络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政策分析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较好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完成了预定目标,建成了较为齐全的教学体系。

  虽然《市场营销学》在20xx年才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但实质上早在1995年就成为省级重点课程,经过10多年不间断的建设,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市场营销学》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其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完成了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并进行了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工作。且将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研教改、教学内容、教学录像等11个子目录等实现了上网,且进行了网上答疑等互动性教学。

  二、围绕实践性教学环节,规范化的开展了教研教改活动。

  1、课程实践性教学。《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尤有必要,为此,我们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方式、实施等教学过程作为专题进行讨论,力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我们设计了一个学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我们通过对某一商场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研究将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贯穿其中,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0xx年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好。

  2、综合模拟实验。为了加大课程实践教学力度,我们引进了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购买了Simmarketing软件,于20xx年10月和20xx年9月由石青辉教授和程凯老师和率先在市场营销专业开出,学生通过综合模拟实验平台,熟练地掌握了市场营销动作的过程,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3、案例教学法与营销案例分析大赛。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我们于20xx年由于石青辉教授完成了湖南省教研教改课题〈市场营销学案例法教学研究〉。将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由系学生办牵头组织的营销案例分析大赛。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多的营销学知识。4、其它方面。本年度,除了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外,我们还尝试进行三位一体的教学,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情景模拟教学于一体。同时,还完成了4个系级教研教改课题。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1)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试卷闭卷考试形式,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在考核成绩的评定上,建立两级评分体系,总评成绩由理论成绩和课程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而理论成绩又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构成,平时成绩又由考勤(20%)、课堂提问(30%)、集体作业成绩(20%)、平时作业(30%)等四部分构成,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通过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来全面考虑学生。

  (2)由单一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论文与策划方案相结合的形式。对毕业论文加强对毕业班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的考察,奠定科学研究基础和形成良好研究习惯的开端,为此学院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范例辅导,并要求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选题一致,强化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性。而策划方案则要求学生在格式上进行规范,项目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已有的企业项目,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充实了师资队伍,保证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为合理。

  目前我们有18位课程教师,能满足专业及全院选修的课程教学任务。在18位教师中,在20xx年新晋升教授、副教授各一名,一名老师被派往荷兰萨克逊大学学术交流,新进一名从法国留学的年轻老师。至此,目前,我们已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博士3名(含在读),80%的年轻老师具有硕士学位,保证了市场营销学教学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

  五、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的课程建设,教师们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提高,教师自身也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20xx-20xx学年度两个学期我们共有13人次从事《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平均分在90分以上,学生反映良好。

  20xx年学院拨付给我们20xx元用于精品课程建设,除了将所拨经费全部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外,还自筹经费进行了其它教学文件的建设。其中2100元支付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网页设计、制作,其它包括教案编写、课件制作都是来源于自筹,而包括试题库建设费用都未支付,网络维护也缺少经费。

  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目标

  主要由于经费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市场营销学》网络课程维护无法进行,网络互动也没有更好的发展。

  今后发展的目标,力争在20xx年成功申报并获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总结】相关文章:

课程建设总结09-07

[荐]课程建设总结09-07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06-15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10-24

课程的总结05-01

课程总结06-03

课程的总结07-12

课程总结范文10-23

课程学习总结03-1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