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

时间:2024-09-07 17:38:50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荐]课程建设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程建设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荐]课程建设总结

课程建设总结1

  一、工作目标

  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指导、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效益和效率。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如何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2.研究教学方法。重点探讨以“学研练评”为主的高效激励性课堂模式,并期望为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3.研究青年教师培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怎样培养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教学能力,以及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4.研究教学管理。包括个性化的课堂管理研究、以促进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为目标的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研究和有效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

  三、工作回顾

  我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上旬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及语文教研组建设情况作初态评估,发现和诊断语文教学及语文教研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炼教学及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优秀教师和重点培养对象,并向学校领导及时反馈。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用了前后五周的时间,听了三个年级共28位语文老师的课,课后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同时,我们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了解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开展情况。还参阅学生作业本、积累本,了解备课和作业布置、批改情况。

  根据项目组成员的分析,在28节课中,较好的课有14节,占50%,一般的课有7节,占25%,较差的课有3节,占3.1%。当然,一节课并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但起码对我们制定下一步计划提供了基本依据。每次听完课后,针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进行了研讨式的点评。因为凡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都相互听了课,也都参加了评课研讨活动,因此实际上每次的听课评课都是一次备课组活动。开头老师们听说我们要听课,非常紧张,准备都很认真,从来不用多媒体的老师也做了课件。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看得出来,有些老师对我们有防范心理。由于我们采用研讨式的评课,用的是商榷的语气,老师们不但解除了紧张心理,而且都认为这种听课评课的方式对他们很有帮助。以后他们就非常愿意我们去听课。

  通过听课评课和其他活动,我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差,课堂气氛大都不活跃。教师在课堂上教案意识太强,对学生的生成的内容或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因此课堂缺乏精彩。

  2、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研的深度不够。

  3、备课组、教研组缺少领头的骨干教师,未形成团队的力量。

  4、语文组教师的话语系统有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这些学生”

  5.“学研练评”四个环节中“学”的环节落实不够好。

  第二阶段:20xx年11月上旬20xx年12月

  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阶段采用第一轮选出的优秀选手示范教学的形式,由学科骨干教师李艳红、张书杰、王煜、刘红培、赵新伟、刘昕轮流上课,所有语文老师听课,课后再围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的优化”这一主题集中研讨。一开始,只有个别老师参与讨论,但几次下来,语文组的其他老师也都积极参与进来,研讨的气氛逐渐浓厚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本学期开学第二周,我们和三个语文备课组的组长一起研究并修订了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并决定把高一语文备课组作为重点建设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

  我们还确定了三位青年教师刘红培、刘昕、王煜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他们配备了带教教师,经常性地进行听课和指导。最后由教研组长一一把关,亲自带教。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上旬20xx年1月

  在第二轮研讨的基础上,组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形成研训的核心力量,以听课、评课、说课、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专题讲座和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研修活动,推出李艳红、王煜为特等奖和一等奖。与此同时加强个案研究,注重优秀课例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教学和教研活动模式,为此,制订了《长葛二高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推广语文学科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

  通过听课和评课讨论,我们语文组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学研练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课程建设总结2

  课程的性质

  《电机及拖动》作为电气,自动化,机电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起下的作用。明确它在专业中的性质,地位,正确处理它与先行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是搞好该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与它密切相关的先行课程是电工基础,它所服务的后续课程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工厂供电,PLC控制,自动控制与系统等课程。因而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机电类专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性课程。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电机的基本原理,拖动方法。

  2,熟悉直流电机,变压器和交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熟悉交,直流电机的起动,调速,制动的方法及应用。

  3,熟悉控制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3、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二)加强和改进电机与拖动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电机与拖动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我们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的实验和设计在内容上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因而,我们在规划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时,将其分成基本模块和创新模块两部分。其中基本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进行适当的变革,增强课程实验的开放性。电机与拖动开放式实验教学,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开放,电机与拖动实验,所涉及的内容,知识多,实验技能,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验室应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开放;二是内容上的开放,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自主式操作环境,注意电机控制系统的开放式设计和模块化结构。向学生提出要求或课题后,由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完成任务,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质量的考核,评价采用学分制,根据其查阅资料能力,设计方案拟定,设计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以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该课程以强电实验为主,实验安全要求较高,一定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3、评价体系的改革

  该课程的整体评价不仅仅是理论考核,还应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考核。对于实验部分考核方式宜逐个或分组进行,采取抽签的形式。我们还为学生设计了实验考核情况记录表,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三)结合实际,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机与拖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即使理论讲授部分也不能采用传统满堂灌的讲课方式,讲课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又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可受到良好效果。对有一些难点则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或用实验的方法,现场实物教学的方法等定会受到很好效果。总之,教无定法,应因材施教。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电机及拖动》课程资源是依据《电机及拖动》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电机及拖动》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合场所。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音像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电机及拖动》教学网站,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以及与课程相关学习组织。

  (一)文字教学资源

  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及相关的科技图书等。

  (二)音像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师在平时应积极挑选和收集一些优秀的.电机与电气控制音像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作。

  (三)《电机及拖动》教学网站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向各领域深入渗透,应用已很广泛。依赖学校的校园网,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电机与拖动教学网站。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网站能以其独特的优点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内容比较全面综合性的课堂。

  (四)《电机及拖动》实验室资源

  电机与拖动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实验室是《电机及拖动》教学资源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它不仅为学生验证课本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还能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供了场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报刊杂志,公共图书馆,工厂,科研单位,兄弟院校,各种新技术新产品讲座,互连网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和场所,并且这些教育资源经常能提供一些学校不容易提供的知识。学校应努力充分开发社会性的教育资源。

  三、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由于专业基础课教材和课堂教学存在的特点,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把握专业特色,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以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为目的,搞好专业课学生学习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的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新的课程体系要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相适应。

课程建设总结3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抓好教学质量工程,努力提升办学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责任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专业建设成效彰显

  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训平台、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创业培养等5个方面将中药学专业群打造成服成务于中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国家骨干专业。推荐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水平高职专业1项,教学团队1项,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1项,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1项,教学研究项目1项,教学成果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贯彻学院“大内涵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省校两级,标准、优质和精品课程三梯度”的`建设体系,立项各级各类课程建设31项,其中包括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1项;高水平高职教材1项,与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资源课程16门;校大内涵建设工程课程精品课程2项、优质课程4项、标准课程8项。主编、参编并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5门。

  以校―省级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专业优质化教学资源不够;加强校―省级课程项目立项与管理工作,在建校级大内涵建设标准课程8项、优质课程4项、精品课程2项,省级开放共享课程1项。构建“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承接贯通的课程体系,依据每个课程教学目标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进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学生学习合格标准。以中药学专业为试点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中药学专业综合改革《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课程,开展中药知识四、六级等级考试,并建立固化教学资源。

  基于课程改革及相关条件建设日趋完善,我院成功举办了20xx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检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考核与展示各参赛院校学生的岗位通用核心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总结4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的灵魂,是优质学校重要的生命根基。学校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潜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科学开发,是每一所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学校品牌的主导取向和重要内容。过去多年里人们一般只对高校的学校文化研究感兴趣,却淡化对待中学的学校文化研究。比如:提及北京大学,人们自然会想到蔡元培,他在“兼容并包”的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里,创造出全新的北大文化。即以“科学与民主”、“个体精神自由与独立”,“重新估定价值”的怀疑主义精神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容、博大胸怀为核心的新的世界观、新思维、新伦理、新方法、新学术、从而为北京大学适应新的时代变革提供了新文化理想、新的价值体系、新的想象力与新的创造力。再如:人们谈起清华大学就能想到他的学校文化,“严谨治学、精于学术”使得清华大学能成为国家的学术中心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世界最负有盛名的大学之一。他的学校文化集中体现的“与柏拉图相知,与亚里士多德相知,二更重要的是与真理相知”,这也充分体现了探求真理的大学精神。英国的剑桥大学,建校近800年,培养了60多位偌贝尔奖得主,他的学校文化赋予个体以学术自由,使他们能够追求自我的理念、思想。她遵循“自学、独立思考”的教育方针。

  然而,中学特别是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学,她们在构建自己的学校文化同时,往往是过多的是继承,“有继承才有发展,学校需要风格,风格来源于传统,传统需要创新”。面对新的世纪,面对已经推广了的高中新课程,学校文化的重新思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高中新课程已经从2xxxx年全面启动研制,2xxxx年的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到2xxxx年的已在14个省市的逐步推开。至此,我国21世纪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形成。新课程的总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围绕这个新目标,现在的高中,特别是省级重点高中,应该重新思考学校的文化定位,文化体系,文化构建。在育具有何种素质的人的层面上需要研究与实践。

  学校文化的建设,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学校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遵循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定位自己的文化核心。从学校层面来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一是打造学校品牌,二是对学校进行改革。从课程层面来看,现代学校建设旨在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而不是虚假的发展,既要有显在课程(这种课程是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实施的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又要有潜在课程(这种课程是相对于显在课程来而言的,在需要通过正式的课程来实施,而是通过无时不有、无处不再的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氛围和人际情景,例如:校舍建设、教学设备、校貌、校园精神文化、教学礼仪、校训、校纪、校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只有将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一道构成相得益彰的学校课程范畴,才会积极推动学校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二是从学校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在生存和发展方式上的现代转化,其实质是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即根据新课程要求对现代学校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重建一种与学校和人的现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学校文化。

  目前,现代中小学都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新的课程与旧的教学方式等的矛盾冲突,使学校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显得日益突出。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首先,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使学校文化成为凝聚学校群体成员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其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文化的发展要经过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文化重构三个阶段,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第三,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文化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学校文化充满活力。只有将高中新课程理念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思考才能真正探究出现代学校文化的内涵、机制、策略、途径等,才能给中小学构建现代学校文化提供新的启示。

  一、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课题“高中新课程下学校文化体系的重建与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新的课程背景下重新对学校文化进行思考,构建适合新高中课程体系的学校多元文化体系。从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思考对人才的素质培养,特别是对高中学生素质的发展的研究,对培养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生和介入周围世界的研究,学校文化应该包涵的重要内容等等。着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有:

  1、研究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因

  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在生存和发展方式上的现代转化,其实质是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即根据新课程尺度对现代学校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重建一种与学校和人的现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学校文化

  2、探究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机制和策略

  准确把握时代和现实社会给学校教育提出的深层或前沿问题(核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而确立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课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在于立足于实现人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以及理性与人本的主导文化精神,对现在学校文化模式的非现代因素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以此为基础,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挖掘、改造和重建。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研究处理好如下一些矛盾:(1)、学校文化的超越性与社会文化的制约性之间的矛盾。(2)、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3)、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3、研究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在于立足于实现人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以及理性与人本的主导文化精神,对现在学校文化模式的非现代因素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以此为基础,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挖掘、改造和重建。形成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的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网络文化和课程文化等体系。实现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那就是实现人的发展,形成这所学校所特有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反映这所学校生活在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整体特征。

  4、研究普通高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独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物态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为主体,从主体着眼,正面突破,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推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实现。

  5、研究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所体现的文化

  6、研究学校文化整合应由哪些方面构成?

  7、研究就一所学校而言,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久的是什么?

  8、研究高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9、研究高中新课程下的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

  10、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精神文化等

  11、用整合的策略研究学校文化整合观、主导价值观

  12、研究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建设学校文化的主要思路

  一所学校,应该有诸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学校环境建设,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规划,道德思想强化等,所有这些内容都不应该离开最重要的基础,即学校文化建设。它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方向,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是成为学校培育现代人所具有的独特财富和资源。

  建设学校文化的主要思路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一批批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留下鲜明的文化特征。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凭空制作显然不行,把各种"流行"拿来拌成"文化色拉"同样不行,让各种文化轮流坐庄,或"只取其一,不及其余"也不行。在我们看来,可以采用的合理策略是整合。利用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整合学校、社会、文化的元素。为完成这一整合和重建的艰巨任务,我们认为,至少要讨论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一,学校文化整合的策略。第二,学校文化整合的主导价值观。第三,学校文化整合的主要方面。整合过程的基本步骤有,首先需要明确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它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在学校领域内的特殊表现。然后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总结构,在总结构框架清晰的基础上,再来勾划每一方面、层面的框架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怎样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实现新的文化追求。这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内容到价值、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学校新文化的生成最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造。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修正方案、调整目标,使研究工作卓有成效。例如:德育模式的行动研究。一是要注重主体性的德育模式,着眼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学生常规德育管理产生实效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活动,让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理念。从早锻炼到课间操、眼保健操,从早自习到晚自修,从寝室、食堂到教室,从劳动卫生到纪律,到处都可以有学生参与管理的身影。二是实践学校、家庭结合的德育模式。

  (2)个案研究法

  利用实验方法,从点到面,从全方位进行学校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把校长、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吸引进来,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改革家长会内容和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做报告,老师向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案例和方法,使大家得到清新、实用的德育理念和措施,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统一价值观,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

  (3)整合法

  整合学校资源,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教师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培育教师的人文精神。二是加强专业实践的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让教师在具体化情境中提高教师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使其自觉研究教学行为规范等。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增加机遇,让其才能得以展示。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坚持教学日志和轶事记录、整理,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等。使教师成为“重精神、不计较名利、以学习者自居、对人有信心、乐于助人、择善而行、不怨不尤、情绪稳定、自律自强、有使命感”等10项特质“文化人”形象,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创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4)调查法

  在每一个年级段设计不同的学校文化管理模式,并采用问卷调查式进行课题研究,探究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管理模式。

  (5)文献法:

  了解学校文化的研究动态。了解高中新课程带给学校发展的变化状况。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学校文化产生的影响,从而运用正确的观念指导课题实践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6)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对已经获得良好效果,并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教育活动进行回溯研究,做出系统总结。

  (7)教育比较法:在时间跨度、级段之间进行纵向比较,在同年段不同班级、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提炼有说服力的理论证据。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

  1、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校园占地338亩,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型、草坪灌溉天然节水型、沿河驳坎亲水型、校园绿化自然型。环境布置独具匠心,七岛六桥,亭台水榭,设施先进,环境幽美。融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为一体。

  2、历史上,我校德育有着优良的传统。

  浙江省温州中学创办于1902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源远流长。历史上,本校就是浙南地区传播民主思想和革命火种的基地之一。着名校友郑振铎、谢文锦、卢声亮等人就曾在校园、浙南大地留下了光荣的革命足迹。一代又一代的后学者继承传统,用行动践行着学校的校训——“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优良的传统是温州中学得天独厚的优势。

  3、近年来,我们的学校文化已经初具框架。

  ⑴学校文化科学化建设。侧重文化队伍、德育手段、学校文化目标的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有:全员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一个核心,两种教育活动,三个实施渠道”的文化体系(90年代初提出)。学科教育文化渗透(1992年在全省教研大会上经验交流)。“四度”的德性育人目标: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强度(坚强的意志)、量度(与人相处的雅量)、韧度(承受压力的能力)教育的德育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分三个层面(校集体、班集体、自然群体)实施。分层次班集体建设,高一年级段为“形成班集体”,高二年级段为“巩固班集体”,高三年级段为“优化班集体”。

  ⑵学校文化制度化建设。强调文化管理、文化载体、规章制度的规范,形成的基本观点有:

  学校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五位一体。鲜活的学校文化的载体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生教育活动的制度保证。

  ⑶学校文化多样化建设。在学校课程、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学校课程(显在课程、潜在课程、认知教学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需要深化。学科中的文化渗透,教师的文化意识和自身文化素养有待提高。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具有重要意义。

  ⑷学校文化特色化建设,主要有“班名命名”活动、学校活动班级承办制、学生社团建设、学校网络电台等。

  (二)保障措施及研究力量。

  本课题由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温州市名校长、温州中学校长胡海帆负责,胡校长曾负责过的两项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把探究式学习纳入高中正常教育过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研究》都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课题组成员多数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积累了课题研究的经验。学校各处室将尽力做好本课题的协调、管理工作。学校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将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和帮助。

课程建设总结5

  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原则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先进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紧扣职业行动领域能力需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内容,以建筑市场行为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情境,各教学情境内部构成不同内容的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包含一项或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工作任务,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任务,采用单独完成、二人合作完成、小组合作完成的方法,每次上课时把项目任务书或资料带到课堂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教师讲课时把理论结合实际项目、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书中布置的任务

  2、六步教学法

  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每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都同时涵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其效果亦由每一个完整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习过程来体现。

  课堂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各组作出决策:确定监理规划方案,明确格式要求。教师布置任务,发放相关资料表格,提供工程实例。师生集体讨论,编写中的经验与不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每组按工作任务制定本组工作计划。②决策①资讯③计划六步教学法④实施⑥评价⑤检查检查编写质量和编写进度。编制监理规划。

  3.模拟演示教学法

  在实训环节,采用模拟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小组模拟投标方,分别制作以评标的方式决定各小组的`成绩。借助模拟法,将学生置于一个接近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情境之中,在此情境中他能够积极地,自行组织地学习技能并加以训练,对知识,决策和解决方案进行测试。可以体验在时间压力下如何进行工作,同时积累经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验。

  开标模拟会

  4.案例教学法

  课程教学采用大量生产一线典型案例、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讲解,有效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利用施工监理案例,锻炼学习综合分析能力;将理论内容和具体实践行动紧密联系。

  例:某工程监理准备阶段工作

  以某国有投资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理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和教师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了解信息----了解本工程的项目信息,如项目名称、建设地点、资金来源、出资比例、资金落实情况、计划工期、质量要求等。

  (2)确定工作内容----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内容,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组织协调的内容。

  (3)确定组织结构形式----管理层次和管理跨度设计,职能部门确定,职责、制度。

  (4)编制工作流程、信息流程。

  三、满足需要的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本课程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的师资队伍。三名主讲教师均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且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副教授一人,讲师两名,双师比例达到100%。课程组积极邀请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教学。

  2.教学硬件

  (1)环境条件:采集、编辑工程实例,丰富教学资源库,并不断更新。(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设有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室。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山东齐鲁城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济宁东方监理公司、济宁明正监理公司、济宁兴业监理公司。

课程建设总结6

  我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法律素养、有职业道德、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学院的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也围绕此目标展开。

  教材是体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媒介和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进入课堂,我院确立了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为教材选用的原则,使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获得本课程最前沿的信息,同时,在教材的建设、管理与规划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制定了一系列教材建设、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细则和办法,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进入课堂我院根据教育部教高[20xx]4号文件和学校有关规定的精神,制定了《XX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教材建设、管理和规划的文件,以确保在教材选用、自编、征订、发行等方面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把住了教学质量第一关。

  二、在教材选用、规划方面实行学院领导下的教研室负责制教材的选用使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各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对教学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精选教材。

  首先,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教材选用及学院的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教材的选用提出建议,经教研室讨论通过;

  然后由教研室报请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核同意;

  再由教学秘书编制教材选用与征订计划,并报学校教务处复核与审批。如果征订的教材观点过时、内容陈旧或者错过征订时间,教研室主任及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承担相关责任。

  其次,未经学校教务处和学院同意,如果任课教师或者职工直接向学生出售、推销教材、教辅材料、讲义或另收教材费,或者以成绩考核不及格威胁学生,强制向学生发放教材、收取教材费的,学院将根据学校规定报请学校追究其教学事故责任。

  再次,各教研室主任与任课教师负责科学规划,结合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建立起专业课的系列配套教材体系,每门课程配套教材优先选用最新版本,以保证我院课程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三、建立教材建设激励机制为了提高我院课程配套教材建设的质量,调动教师著书立说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院对列入校级以上规划的高质量的教材的编著者和发表教材研究论文的作者给予相应的资助与奖励。

  四、重视教材评价工作各教研室每学期组织任课教师对各门课程使用的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建立起教材样书库;

  同时要求资料室及时给各教研室提供图书信息,加快更新教材步伐,确保高质量的教材尽快地进入了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院近年来使用的教材有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两大类,前者占90以上,从比例来讲是科学的、合理的和适用的。

  1、权威性高。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和“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系列为例,这两个系列的教材(特别是前者)均是由国内本领域的权威学者担任主编、知名学者参编而写成的教材,使得该教材的.理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相关法学研究领域中的主流观点,因而使得学生通过使用该教材,基本上能够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发展现状。

  2、新颖性强这些教材基本上是近3年内出版的教材,其中很多教材还根据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立法变革和司法实践进行了适当的修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材内容的新颖性,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的最新动态。

  3、理论和实务联系紧密绝大多数教材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理论和实务很好地联系了起来,教材编撰者在系统介绍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实务问题的分析,由于法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学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法学理论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总地来讲,我院最近三年选用的教材是比较理想的,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反映也是不错的,这说明我院关于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是明确的,选用教材的标准是正确的。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有个别课程的教材也存在着诸如内容陈旧,没有及时修订,不能反映法学理论研究、立法变革和司法实践的最新成果;

  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最新资料,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今后在预订教材时注意选择那些最新的教材。

课程建设总结7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师教学质量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教学工作的长期积累,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20xx年和20xx年,我校“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焊接”两门课程先后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一)实施程序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实行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形成学校主导、系部主抓、负责人主建、教研室主管的“四主”运行体制。学校通过专题会议,不断出台各项改革举措,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系部通过切实有效的落实和不断改进建设工作,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2.统筹规划,确保建设预期。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先后制定《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等内容。同时,明确了项目资金预算、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

  3.不断总结,加强过程控制。负责人根据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合理安排使用建设经费,每个季度定期开展建设工作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和学校考核,确保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实施进度。同时,学校和系部积极协调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宣传、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推广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二)建设情况

  1.总体情况。根据《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照建设进度高质量的完成了建设内容,履行了建设承诺。

  2.教学队伍建设情况

  (1)团队结构不断改善。两门课程建设组分别增加了1名和2名教师,其中新增海外留学硕士1人。团队成员中已有4人职称得到晋升。

  (2)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课程组11人次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TIFE学院职业教育培训;8人次赴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习;23人次到、沪东中华、广船国际、江西江州、九江同方、芜湖恒泰、九江金等船舶制造企业和设计所顶岗锻炼;19人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培训;6人取得船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2人取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质量监督考评员证书。

  (3)教师教改水平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3篇;团队成员主持、参与校级以上课题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人被评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2人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1)紧密依托江西江州、九江同方江新等区域骨干造船企业,与江西省造船工业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船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和企业课程带头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创新了“四学段校企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全新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国家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形式,由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

  (3)由于船舶建造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必须符合并按照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进行。课程建设组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企业造船质量标准》及船舶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规范融入到教学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

  (4)通过引进江西江州船厂、九江同方江新船厂的120xxDWT多用途船和800T油船的实际生产设计任务和建造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则按照船舶建造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使学生规范操作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其中,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29个,90%以上的教学环节安排在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

  (5)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共同实施完整的学习性项目,项目教学以国家、船舶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项目实施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有意识的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如:参照企业环境布置校内实训场地、以企业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

  (6)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综合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实操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考核方式分自评、互评及专兼职教师评定。

  4.教学条件建设情况

  (1)教材编写。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

  (2)实践条件建设。新增船体结构制作、船舶CAD/CAM两个实训室和1个船舶焊接实训车间,购置了价值200万元的世界主流造船设计软件1套,新增工业焊接设备35台,实训场地面积新增1200m2,实验实训条件在船舶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校外实习基地新增12个,与松下焊接公司、美国PTC公司达成了校企共建协议。

  (3)网络资源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丰富课程资源,两门课程既能满足课程教学,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其中,新增和修订教学课件17个,新增和修订实习实训项目32个,新增教学录像4个,并对课程标准、情境讲义、情境任务书、教学动画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改版。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工作环境布置,实训场地按照船体加工流程布置实训设备,配置投影和扩音设备。其次是岗位设置,也就是实训室按照企业岗位设置情况为学生定岗,学生必须佩戴岗位标识并按岗位要求进行学习,不允许“串岗”和“脱岗”。然后是运作管理,课程学习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各个“项目小组”完成实训项目,并指定一个“项目负责人”进行带班管理,既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

  (2)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师生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6.教学效果

  (1)经过多次对学生的调查,95%以上的学生增强了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两门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校外专家对两门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给予了教高评价,造船企业从业人员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一)建设成效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两年来专业共启动建设了8门课程,其中“船体装配”、“船体放样”、“船体构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关课程建设的教研论文3篇;课程团队主持、参与校级以上教研课题4项,其中,“校企合作创新船舶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课题获20xx年江西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船舶军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获20xx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xx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xx年,“船舶建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中有2人被评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

  (二)教师参与情况

  两门精品课程在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

  1.参与两门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校专任教师共13人,企业兼职教师11人,其中新增教师3人,1人为海外留学硕士。

  2.通过参加国内外教育培训,赴高校进行专业进修,到船厂顶岗锻炼,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通过深入造船企业参与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教师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课程建设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任务分工明确,主讲和助教老师教学配合默契。双师授课,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三)学生受益情况

  1.两门课程分别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动力与装备技术、船舶检验三个专业开展了教学实施。其中,“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教学班级22个,“船舶焊接”课程教学班级14个。

  2.通过课程教学,课程考核通过率分别达到99.6%和99.5%;1179人参加了国家计算机绘图员职业资格鉴定,1167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2%;727人参加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船舶焊接职业资格鉴定,721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1%。

  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造船0601班学生李志高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江西省专科院校第八届职业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学生参加“正保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25人获奖。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就国家精品课程而言,数量较少,而且过于集中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原因是院系发展不平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精品课程虽然都有自我评价的说明,但缺少网络课程实时教学评估(评价)系统。课程应当加强完善在线评测,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就学习的效果进行点评,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者也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回馈实时了解课程使用情况,为精品课程的改进提高参考依据。

  3.精品课程建设有时过于重视网络技术,陷入了“高科技”“网络化”教学误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主体应该是课程本身,精品课程网站是课程教学体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应该以课程自身为核心,以如何便于表达课程体系为主要立足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要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经费花费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4.精品课程教学的研究立项还不够,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低于预期结果。学校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使国家的投入能得到最大的回报,防止课程建设形式化,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四、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的有关建议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来促进教学建设,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人才培养质量。

  2.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与同类高校和船舶制造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扩大学习者的受益面。

  3.发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积极推广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质量的提升。

  4.争取更多的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和企业实践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执教水平。力争教材申报列入国家“十二五”教材规划,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案。

课程建设总结8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落脚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同时,课程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课程质量的高低就谈到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那么,如何建设精品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成果呢?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精品课时应有不同的措施,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等,但要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个学校建设精品课程时他们遵循的理念是相同的。而相同之处不外两点: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建设

  我认为教学内容建设本身就涉及课程设置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力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从设置什么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范畴等方面着手,否则将功亏一篑。当然这一操作步骤中要吸取各方面的建议,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建议,不能闭门造车。

  二、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中强调的重点。对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必然趋势,但要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等合理运用。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在于有效教学。

  科学的教学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才得以展现。因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恰当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谈到教学方法,我本人认为一线的教师也知道他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对于中学教师,注意并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大学老师甚少,也许有很多原因,这里不再讨论。总之,我的观点是,我们的老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建设总结9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

  (2)专业目录;

  (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

  (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

  (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

  (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

  (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

  (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

  (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

  (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

  (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

  (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

  (4)实验实训指导书;

  (5)cai课件;

  (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

  (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

  (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

  (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

  (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

  (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

  (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

  (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

  (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

  (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

  (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

  (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

  (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

  (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

  (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

  (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

  (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

  (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

  (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

  (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

  (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

  (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

  (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

  (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

  (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

  (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

  (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

  (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

  (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

  (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

  (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

  (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

  (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

  (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

  (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

  (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

  (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

  (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

  (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

  (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

  (7)人才引进情况;

  (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

  (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

  (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

  (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

  (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

  (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

  (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

  (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

  (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课程建设总结10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学校秉持着“目标明确、改革创新、师资优化、条件先进、管理严格、教学优秀、质量一流、成果突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课程建设,突出重点原则,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学生应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及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这些课程展示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先进的教学管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性的课程。

  一是为了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质量,我们正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各级别的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计划开设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和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够发挥带头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其质量。

  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我校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就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指标、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所有达到建设周期的重点建设课程。

  三是我们要加强对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质量的.监控与指导工作。今年,我校组织了专家评审团对20xx年立项的16门课程进行了中期检查,全面了解各个课程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基本状况,并提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为此,学校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旨在帮助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组的教师们梳理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请您针对这段内容进行修改。

  四是我们积极推动课程资源与平台建设工作。为了保证每门课程的质量,学校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录像、演示文稿、试题库、案例库、专题讲座库、文献检索系统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在20xx年,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开发了一套在线课程中心平台。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从完全依赖线下教学逐渐过渡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

课程建设总结11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的重要平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训举足轻重。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训的总结与回顾,以及对该主题的观点和理解的分享,旨在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2.1 深入研究创新创业领域,设立专业课程

  在创新创业领域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了解行业动态与市场需求,设立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2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除了专业课程的设置,高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科研团队或创业孵化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参与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3. 教学实训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

  3.1 教学实训的重要性

  教学实训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巧。实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具体举措

  为了有效开展教学实训,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3.2.1 指导学生选题并组建团队,激发创新激情

  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选题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感兴趣、有实践意义的项目。通过组建团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3.2.2 教师参与,提供专业指导与评估

  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评估。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和提出改进建议。

  3.2.3 实训环境优化,提供支持与保障

  高校应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包括实验室设施、创业资源和经费支持等。高校还应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实践资源,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4.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训的观点和理解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中,观点和理解如下:

  4.1 创新创业教育应关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并得到锻炼和提升。

  4.2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社会联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和社会的联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项目和创业环境,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高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

  5. 总结与回顾

  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训的总结与回顾,我们深入探讨了该主题的多个方面。我们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分享了对该主题的观点和理解,认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持续关注创新创业领域的新动态和新需求,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引入实际案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高校应该引入大量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了解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过程和成功经验。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2. 加强创新创业与跨学科的融合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不同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这样既能够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和实效,也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创新创业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和需求。高校应积极拓展与海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经验。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和项目,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全球市场的认知。

  4. 培养创新创业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创业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支持,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导向的课程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且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协作和合作。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5. 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联动共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机会。高校也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和监管机制,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可持续提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关乎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领域。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国际化合作和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能力建设,高校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也需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铺平道路,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课程建设总结12

  第一天:暴雨兼程红螺园,临时会议明理念

  7月21日,这个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却因为北京市60年不遇的大雨而不再寻常,就是在这一天,参加小学部暑期课程研讨会的全体老师冒着60年不遇的大雨由海淀来到怀柔红螺园。瞬间的暴雨使得积水没过马路,沿途看到了很多因积水而停滞的汽车,强烈的暴雨甚至把我们所乘车的雨刷器冲掉,司机只得冒着没有雨刷器的危险继续赶路。由于暴雨的原因使得原本1个多小时的车程变成了3个小时。

  顺利到达红螺园后,我们没有休息就召集了第一次会议,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于校长也冒雨来到了红螺园,而且更让我们震惊的是他当晚还要赶回去,明天参加稻香湖的研讨。当我们拿到于校长写的《关于我校启动全面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考》和东北师大附小的案例材料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于校长的良苦用心。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于校长从生活品质到课程品质,从教师的独立备课到打破学科界限的思考,从每个学科都有育人价值到聚合各科的育人效力的整体构想,最终使我们明确了小学课程的定位就是“综合性,打基础,每一个学科都很重要”的理念,而且使我们明确了我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综合改革、整体架构、凝聚各科课程育人的效力”。

  第二、三天:分组交流议课程,忙里偷闲赏荷花

  7月22日上午我们进行了第二次会议,会上我们首先分享了三位老师参加课程项目组后的感受。王晓英老师写到“参加课程项目组后才体会到了‘无中生有’的本真含义,这是一种创造,需要担当、需要付出、需要智慧、需要分享”;刘燕老师写到“课程项目是我、是很多老师再次蜕变的契机”;王璐老师通过参加项目组“坚定了努力工作的信念”。同时在会上9位课程项目组的牵头人根据之前在小学老师中广泛收集上来的课程意见进行了汇报。这次的交流非常有必要,使得之前没有参加小学课程项目组的老师清晰地了解到课程项目组的进展情况和收集到的建议,为这次的具体细化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明确了各个课程的任务后,各位课程负责人按照先前制定的计划带领着各组成员开始了具体课程方案研讨和撰写工作。有的组是整体交流后明确分工,分头撰写,再整体汇总;有的组是整体交流讨论,一人负责记录撰写;有的组在露台上激励的讨论;有的组在荷塘边窃窃私语;有的组在房间里高声阔论;总之,每一位老师都在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自己的思考,凝练课程方案。

  一天的激烈讨论,不知不觉已暮色西沉,大家不得不因为晚饭时间到了而打断了各组的研讨,大家也才有了心思细细品味山水间的红螺园。为何是山水间呢?因为红螺园毗邻红螺湖,背靠红螺山。尽管红螺湖有围栏相隔,但是七月的红螺园最美乃荷花,红螺园内的一池荷花成为了老师纳凉最爱,青青荷塘,碧叶连天;蜻蜓嬉荷,蛙声一片。

  有了昨日满满一天的分组研讨构思,有的组理出了一些眉目,已开始进入撰写阶段;有的组本来目标很明确,可说着说着又把先前的构思推翻,改弦更张重新开始……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闭门造车,第三天一大早,杨校长便召集了各组牵头人的交流,原本定的是半个小时的交流,可是大家一说就收不住了,大家不仅介绍本组的进展,还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情况,热心地为其他组提供建议;有的牵头人从其他组的方案中获得灵感,当场构思思路,虚心征求他人意见,不知不觉竟然过去了2个小时,大家又带着思考和收获回到各组继续战斗,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及时的交流和分享使我们的脚步走得更稳。

  第四天:所长亲临听汇报,建议中肯思路妙

  尽管于校长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就说过本次小学的课程改革不请专家指导,要让老师们在本次课程改革的研讨摸索中成为专家,但是毕竟本次的课程方案将直接指导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于校长还是请来了海淀教科所的吴颖惠所长听了我们的初步的方案汇报。吴所长指导过多所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她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学科的设置经验。

  首先,她谈到了海淀从20xx年开始的课改十年遇到的问题:教材、课程之间没有整合,重复知识过多;小学的课程设置中,不同学科都按自己学科角度认识世界,分科过早;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不够。所以,她认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为:整个学校以整合为思路;学科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学科内部要整合、拓展,学科间要进行整合。

  第二、在明确了整合思路后,吴所长针对小学主要课程方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针对老师们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解答。

  在这次会议上,于校长对全体老师也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时刻谨记育英学校的育人目标“热爱学习,行为规范,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我们的一切改革都是为了实现我校育人目标服务的;

  第二、小学阶段的培养重点是“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第三、小学阶段需要重视几个关键年级“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

  第四、育英学校的综合课程能否定为“思考课程”,即通过我们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智慧的人。最后,于校长也展望了未来两年的课程改革,他说:“两到三年后,我校的课程改革将进行到高原期,那时候将举步维艰,我们要且行且思。”

  第五天:学科方案加减法,沟通共享无组别

  在听了吴所长及于校长的中肯建议后,各个学科开始针对方案进行加减法调整,因为之前各个学科的方案都在努力突出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增加了不少能够突显本学科特色的`内容,但是学生还是那个学生,如果各科都做加法,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无法实现“培养习惯,激发兴趣”的目标。

  虽然老师们各有归属的小组和任务,但是却没有阻碍相互之间的沟通:国学组制定方案后,就来到语文组驻地征求意见;棋类组的老师经常会被拉到其他组出谋划策;评价小组的老师分别深入到各组蹲点,征求对评价方案的意见;杨校长和各位主任则忙里偷闲到各个学科进行了解、沟通和指导;人力资源部的袁主任在学科课程小组困惑迷茫时,总是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尽管面临着方案的修改,但是老师们都是欣喜的接受。

  在各个学科组进行减法的同时,而小学英语组面临着一定要做加法的现实问题,因为通过和中学老师的沟通,中学老师们普遍认为小学《新起点英语》教材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而且《新起点英语》这套教材确实存在着知识偏难,和中学的《新目标英语》不能很好衔接的现状,于是中学老师建议以《典范英语》做为中小学衔接的英语教材,打造我校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于是小学英语组结合《新起点英语》教材实际和各年级段的课时实际,首先确定了各年级段的级段目标,在整合了新起点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典范英语》,我们制定了两套典范英语实施方案,但是在已有教材和课时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小学六年级完成5级,这就存在了与中学英语的衔接问题。于是小学英语组提前一天回学校,带着自己的典范实施方案第二天前往稻香湖和八年级老师进行《典范英语》衔接方案的讨论,由于小学英语客观存在的每个班级课时少,每个教师所教班级多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新一年级可以以《典范英语》取代《新起点教材》,而其他年级先按方案进行实验一年。

  第六、七天:学科汇报真精彩,红螺寺里山水情

  红螺园六天的暑期课程研讨,使得各个学科的老师们利用一切机会交流、沟通,使老师们了解了各个学科的任务、目标,理解了各学科老师的不易,增进了老师们之间的感情。同时,红螺园的六天研讨,也使得每一个老师都有了综合的意识,聚合各个学科的育人效力的意识。

  在离开的前一天下午,各个课程组进行了课程方案的汇报,每个学科围绕课程设置的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学科活动和学科评价进行汇报。通过本次汇报,各个学科组在汇报自己方案和聆听其他方案的同时,又激发了很多灵感,同时也面临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在这短短的封闭时间里,老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任务的结果,还有感动:英语组的老师们为了方案的完善工作到深夜;陈艳丽、仇玉春老师拖着受伤的身体坚持战斗在封闭第一线;为了完成科学课程方案,王娜的父母带着她的小女儿随我们一同封闭,以保证哺乳;魏姗的儿子在721大雨中摔伤,缝了7针,但她却顾不得回家看看;杨睿老师儿子、蔡茜的女儿都是在初一分班和中考录取的关键点,为了不影响工作硬是让爱人调了班,用电话进行指导调度;郝红霞老师在放假前就给儿子报了班,学校的封闭安排定下来以后,二话没说把儿子的班调在了八月份;刘雅丽手指受伤需要拆线,任永红老师的女儿出国演出要送机场,可她们都是在完成当天的任务之后,才匆匆赶回家,当晚又匆忙赶了回来;贺爱兵老师的母亲住院,作为女儿心中无比牵挂,一直等到封闭结束才回到床前尽孝;还有很多老师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爱人照顾;还有我们会务组的王晓英老师,为了老师到达后能够及时入住,提前自己开车到了驻地,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老师们,她们以学校工作为重的责任心,着实令人感动。

  参加暑期研讨的老师们有幸在最后一天上午亲临红螺寺,领略佛教圣地的古韵。红螺寺背倚红螺山,南照红楼湖,山环水绕,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园林,有着1600多年的佛教文化底蕴。本次红螺寺之行,对我校国学课程的老师们是一次难得的实际考察机会。

  结束语:7月27日预报的中到大雨没能如期而至,我想这是北京市的幸运,也是小学部全体老师的幸运;一路欢歌,一路畅聊,小学部的暑期课程研讨顺利结束;尽管我们的方案还要经历反复的修改完善,但是我们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勇敢的走下去。

课程建设总结13

  在本次精品课程建中,我们负责的任务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部分的教学研究与材料的编写。通过多次发动、培训、讨论和专家的指导,使得研究思路逐渐明朗,任务越来越细化,研究过程可操作性越来越强,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整个研究过程可谓是曲折中前进,盘旋式上升。在此过程中每个人有很多体会和感受。现把我个人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收获与体会

  1、对精品课程的理解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结合自己通用技术的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精品课程也有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模型到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作为我研究的突破点,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向着精品的高度靠拢。

  2、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所在。

  在我讲授的《系统设计-水火模型制作与评价》教学实录中,为了体现出精品课程的示范课作用,我们围绕制作课要体现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精心备课和打磨,先后进行了5次不同程度的修改,修改的内容涉及到环节的调整、突出学生体验活动的设计,体现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细节等,经过多次试验使得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技术实践课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采用小活动体验法来渗透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接受课程内容,突破学习难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学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4、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上采用扎实有有效的评价制作,小组捆绑评价明确了小组长的责任和小组凝聚力;各种量表中明确的纪律和合作项目对课堂环节的组织起到有效的辅助管理作用。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量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细化方案中的'任务分工,做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方式。

  5、制作课在通用课中的突出地位

  通用技术要以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教学核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制作内容。把课程内容通过活动体验来让学生获取知识是通用技术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方法,也是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方法一是在每节课中设计一些劝手制作活动,活动要求简单便于在短时间内完成,主要是用于辅助说明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适合于必修一使用。方法二是在一章内容结束后进行总体的制作,从方案的制订、模型抽制作和测试、评价几个环节来进行,形成对知识的学习以致用和复习总结。本方法适用于必修二专题式的教学。

  二、存在的问题

  1、时间仓促,一些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导致案例的选择没有精细打磨,对于精品课程的把握上不到位,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参入面窄,达不到同课异构的效果

  3、专业知识面广泛对老师的知识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实践室器材的短缺使得技术试验的开展捉襟见肘。烦琐的准备工作、零乱的课堂纪律、领导不理解和学生不配合让多数通用技术教师对制作课望而生畏。

  以上纯是自己个人的一点意见,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课程建设总结14

  在20xx年xx月xx日,学校邀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我校教师举办的“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在学习期间该学院的张莹处长,喻丕珠老师,刘志成老师,莫坚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在六天紧张的培训中,我我们小组完成制作了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电力内外线(电力工)课程体系开发的PPT,并由杨乐老师作为代表做了汇报,受到刘老师,莫老师的好评。在紧张的六天培训当中,我深刻的理解了课程开发的过程及其重要性,掌握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法同时,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老师的讲授,我学习的体会如下

  三、学习体会

  1、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从教学内容、培训形式、师资配备、都做了精心周密安排。承办教学授课教师的工作严谨敬业、责任心极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学习资源。

  2、学员们,如饥似渴,像海绵吸水,相互交流学习、协作,共同提高。

  3、一体化教学:兼顾技能培训与鉴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合;来源与企业服务于企业;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成长的快速通道;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体验的工作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快速途径;创建学校内涵文化特色的高效途径;

  4、一体化教学原则与目标:教学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教学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六步法: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头脑风暴法-----建议的集合)、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在这六个步骤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的原则。 “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5、教师学习的的速度>变化的速度,教师应是一汪汩汩的清泉,教师应是一把火??

  在不算很长的培训班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兄弟院校的长处,也发现了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有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方面都有待加强,我发现有部分教师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具有从表面现象推理内在本质的技能!有些知识原本他们也是初次接触,但他们的思路很灵活,能在较短的时间就把知识弄透,所谓“学无止境”,纸上谈兵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在不算很长的培训班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兄弟院校的长处,也发现了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有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方面都有待加强,我发现有部分教师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具有从表面现象推理内在本质的技能!有些知识原本他们也是初次接触,但他们的思路很灵活,能在较短的时间就把知识弄透,所谓“学无止境”,纸上谈兵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在短短的6天培训中,我们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上有了不小的进步。老师、同行们毫无保留地予以指点和帮助,使我们一体化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真诚地感谢所有的为此次成功举办培训班,做出辛勤努力、贡献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学员们!

课程建设总结15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3C”是用户需求多样性与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外在压力。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

  多少年来,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其他企业一直采取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即某核心企业与其它企业是一种所有权关系。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拥有一个牧羊场,出产的羊毛用于生产本公司的汽车坐垫;美国某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林,专为生产新闻用纸提供木材。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此,“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在各级企业领导者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许多制造业企业拥有从毛坯铸造、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等一整套设备、设施、人员及组织机构。

  推行“纵向一体化”的目的,是为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达到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有效的,但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逐渐显示出其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市场机会的薄弱之处。显然,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要想对其他配套企业拥有管理权,要么自己投资,要么出资控股,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承受过重的投资负担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带来的风险,而且由于核心企业什么都想管住,不得不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使得许多管理人员往往将宝贵的精力、时间和资源花在辅助性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上,而无暇顾及关键性业务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每项业务活动都想自己干,势必要面临每一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反而易使企业陷入困境。进一步地,如果整个行业不景气,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不仅在最终用户市场遭受损失,而且在各个纵向发展的市场上也会遭受损失,因为最终用户市场不景气,必然连带着纵向市场的萎缩。因此,“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难以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所期望的利润。

  全球制造链及由此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因此,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新车Festiva时,就是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

  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采用的就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

  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它已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更使人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和实践。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发达国家中有近80%的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模式,取而代之转向了全球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模式。近几年来,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已扩展到了一种所有加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主要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使供应链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万事不求人”的封建主义思想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与开放式的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例如,生产系统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供、产、销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部门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管理信息处理手段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准确,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没有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在各供应商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都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相互之间失去了信任与合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但是,为了使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变

  革的阵痛可以换来企业长期发展的未来。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实践和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新的前沿和新的领域。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正深深地影响着当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日益开放并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的中国,我们的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因此,如果说企业关于战略、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是一道多项选择题,那么供应链管理无疑也列在我国企业的可选范围之内。对某些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还应该是必选项。如今,许多高等院校的管理专业,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近来都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其目的是明显的,一是争取让学生掌握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最新的动态;二是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更能适应当前企业竞争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也让学生们在未来择业时更具竞争力。

  由于‘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新事物,因此,不难想像的是,‘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是本校物流专业的一名教师,长期从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助教和教学工作,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当前,虽然许多学校都在陆陆继继地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到,各个学校的教师都是按照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教学思路设立课程的教学框架和内容。在这一点上,其他一些课程就相对比较成熟,如《管理学》总是围绕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这个模式展开的。又如《营销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存在一个“细分、目标和定位(STP)”的分析模型作为核心,而在战术层上则紧紧围绕着‘产品、价格、促销、地点(即4P)’展开。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架构,这势必给《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的不方便,同时也让人怀疑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的质量。这充分体现了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没有合适的教材。其他课程,如《管理学》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已经搭建起一个相对标准的理论和教学架构,并且围绕这一架构还有许多可以选择的非常优秀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等。而《供应链管理》由于设立的时间尚短,没有一个比较标准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并且这方面的大师(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也很缺乏。所以,在《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找到一本比较满意和合适的教材。本人除了负责《供应链管理》中文课程的建设外,还担任了我校澳曼特国际商学院物流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助教工作,在担任助教的四年期间,澳方换了三次主讲教师,而每一位主讲教师都选用了不同作者的教材。正如前面谈到过的,由于本课程缺乏一个相对标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架构,所以不同英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

  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这无疑给我的助教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有过这种经历,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缺乏合适的教材会给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会给相关的学生造成知识学习上的系统偏差。这充分体现了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3、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上的混乱。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件新事物,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积累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存在着相互矛盾和混乱的现象。例如,就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们各自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等问题,甚至都没有达成过共识。詹姆士R斯托克(James R.Stock)和道格拉斯M兰伯特(Douglas M Lambert)在他们的《战略物流管理》一书中说道:“直到最近,大多数从业人员、咨询顾问和学者都把SCM视为与当代对物流管理没有什么差异的一个概念。”大卫辛奇-利维(David Simchi-Levi)等在他们的著作《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则直接指出:“我们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不作区分。”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给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学生带来相当的困难和不便。我们知道,学习一些错误的东西,那还不如不学。也正是迫于这种情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该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框架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实行的,并且着重解决的是当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参见上一部分)。

  首先,我们小组通过参阅大量的书籍和相关的资料,初步构建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一个教学体系。《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分为三大部分来完成,具体见下图:

  其次,通过这次课程的项目建设,我们确立了《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并应该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1.2.懂得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时代和市场竞争的背景; 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如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企业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等

  等,以及能够区分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3.4.5.6.最后,我们小组通过参阅大量的书籍,进行深度的探讨,并和相关的教师(包括外教)进行了交流。对于当前‘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文献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在经过反复的考证后,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例如,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联系,企业纵向一体化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区别等等。

  四、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

  在整个课程建设期间,我们这个项目小组根据学校关于课程建设项目的相关要求,完成了如下工作。规企业进行供应链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在不同产业中,企业如何实践供应链管理; 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范了课程的基本教学文件,包括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PPT)、试题库等的建设。具体请参见附件。

【课程建设总结】相关文章:

课程建设总结09-07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06-15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10-24

课程的总结05-01

课程总结06-03

课程的总结07-12

课程总结范文10-23

课程学习总结03-15

心理课程总结04-0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