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30 08:59:01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2. 青藏铁路的.起点和终点

  青海省首府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经过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 集装箱运输的好处是什么?

  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手续、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货物完全、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劳动条件等

  5. 世界比较繁忙的航线哪四条

  ①北大西洋航线;

  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

  ③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④北太平洋航线

  6. 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业务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

  邮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运输网络传达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碍、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业务主要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影响。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原因影响范围

  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种植荨⑿×饔蜃酆现卫淼取?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xxx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xxx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xxx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xxx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xxx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和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的两个方面)(重点)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7

  1、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2、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

  3、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4、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8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长,12月22日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9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背景

  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随着我国山区人口的增长,对山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无节制的开发,使许多山区的生态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灾害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我国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东临海洋的广大地区,低山丘陵连片集中分布,被称为“南方丘陵山区”。南方丘陵山区的整治开发是我国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2.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纬度的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找到我国这个区域的特殊性。

  从全球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称为“回归沙漠带”。同纬度的我国南方丘陵,由于受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亚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天然植被多为亚热带、热带常绿林,成为回归沙漠带的“绿洲”。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山区的温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山区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经营之利。

  3.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

  分析南方丘陵山区的农业资源时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湿热的季风气候和崎岖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优势:光、热、水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气候带来的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优势品种多;土地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经营之利;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和农业灌溉。

  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闭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受旱涝灾害、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物资源利用品种单一,且保护不力,物种减少,濒危物种增多,没有把生物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土壤中,贫瘠的低产土壤分布广泛,需要改造。许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某些地区山坡水土流失成为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强度较大的暴雨较多,地表侵蚀作用强烈,地形复杂,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生态环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较重,人地关系矛盾明显。

  综上所述:本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并且具备劳动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

  4.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强度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②人为原因:因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导致的过度开荒、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发小水电。

  5.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经济日益繁荣。

  ②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并举。

  ③河南省商城县大别——桐柏山区的优势资源系列开发:A:淮南麻鸭系列(孵化→饲养→收购→加工(农副产品)B:中华猕猴桃系列(野生猕猴桃采摘→加工(猕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残次木材系列:(残次木材收购→木材加工→木制件销售)通过综合加工,使农林产品成倍增值,农民收入大增。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0

  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在会考中约占13%。其中对地球运动,要记住自转、公转的特点,特别提醒公转的近日点速度最快在一月初而不是冬至,远日点反之。地转偏向力主要偏向。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是南北方向。昼夜交替和时差关键记住同纬度地方时“东早西晚”;计算某一时区的区时,根据未知在已知的方向“东加西减”时差,算出结果。判断昼夜长短,太阳直射哪个半球,此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冬至反之。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某地距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准,南半球反之。五带中只有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一年只有夏(冬)至一天极昼(夜);南极圈反之。热带除南北回归线一年只有一天直射外,其他都有两次直射。

  大气

  大气,在会考

  水循环、水资源、洋流、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多出现在选择题中。

  农业工业区位

  必修二的.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和传统、新兴工业区的分布、生产特点、区位条件是重点,和必修三的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能源、河流流域开发,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特征及比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可能会出现在最后三道综合题中。

  想要得好成绩,考生要认真复习,注重平时积累生活和旅游中的一些常识。只靠突击复习很难获得高分,地理会考题越来越贴近生活。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1、群岛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群岛也有大小之分,在许多在群岛中往往也包含着 许多小群岛,如马来群岛就包括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东南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等。若岛屿的排列成线形或弧形,习惯上又称为“列岛”,如我国的长山列岛、澎湖列岛等。

  2、世界上主要的`群岛有50多个,分布在四个大洋中。太平洋海域中群岛最多,有19个;大西洋有17个,印度洋有9个,北冰洋海域中有5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群岛是位于西太平洋海域原马来群岛,整个群岛有大小岛屿2万多个,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来、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国。东西宽4500千米,南北长3500千米,总面积240.7万平方千米。岛上山岭多,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常有地震火山爆发。海峡较多,是东南亚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

  3、除马来群岛外世界上较大的群岛有: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海域的加拿大北极群岛,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日本列岛,面积37.75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东北部的不列颠九岛,面积32.5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菲律宾群岛,面积29.97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西北部的西印度群岛,面积24万平方千米。

  4、世界上最小的群岛是位于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北部的托克劳群岛。它由3个珊瑚环礁组成,面积仅有10平方千米,可以称得上是“袖珍群岛”了。

  5、我国的主要群岛有长山群岛(又称长山列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膨湖列岛,以及南海海 域中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其中舟山群岛面积最大,由大小600多个岛屿组成。舟山群岛附近,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2、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3、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二、农业地位的形成

  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2、农业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差别:农业地域的形成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3、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

  2、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④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和粮食的需求

  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

  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

  2、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地势平坦开阔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和

  ④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③地广人稀

  ④机械化水平高

  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

  5、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麦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基本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4、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3、区位特点:紧邻消费市场

  4、案例:西欧的乳畜业

  (1)形成因素

  ①饲料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市场因素:欧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3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4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_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

  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

  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O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O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06-21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1-01

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1-13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1-12

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2-06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06

高二必修三物理知识点总结06-17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2-14

高二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6-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