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时间:2024-06-22 14:23:46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密度公式:ρ=m/v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②向量筒中注入一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一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课本物理学习方法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八年级上册课本物理学习技巧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一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一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一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一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面镜 凹面镜

  球面镜

  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一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一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一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通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一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

  (1)杀菌;

  (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3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一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物理学习方法

  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机械能知识点

  1、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决定动能的是质量与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的是质量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是劲度系数与形变量。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

  4、势能和动能的关系: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4

  1、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103J。

  4、比热容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

  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

  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20℃。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5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约为)。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一: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一;

  大象可以用一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一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一;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一、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的产生 或 消声 或 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 或 吸声 或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或 隔声 或 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6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一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一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7

  透镜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u > 2一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f < u<2一放大、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u < 一放大、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1、焦点以外成实像,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小,像距越小。

  2、焦点以内成虚像。

  眼睛和眼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2-02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05-28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02-17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2篇02-18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2篇)02-18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4篇02-17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2-23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2-09

八年级下册英语知识点归纳总结01-3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