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1
一、严峻的客观现实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维的背景下,现在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弱势,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着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操作能力偏差、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实训指导教师的配比不平衡、培养渠道和资金相对贫乏等问题和困难,都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培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抓在校专职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校外有实践操作经验和厚实理论基础的精英人才走进校园给学生授课。既蓄水养龙,又筑巢引凤的这种“内外兼修”的培养模式,通过内部专职教师的校外培训、工厂锻炼和外部工程实践人才的引进,并适当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优化调整,构建相对稳定的骨干专职教师层和进出校外培训及校外引进的兼职教师的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
二、“内外兼修”的师资管理模式的创立、探讨与实践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人才交流中心的建立,教育资源的配置随之改变,受到影响、冲击最大的是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的改变。职业院校不满足自身师资团队的现状,更不能单靠自身办学条件来培养的师资团队,更要利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及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来培养师资团队。一方面要抓在校专职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校外有实践操作经验和厚实理论基础的精英人才走进校园是笔者提出的“内外兼修”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把学校的师资团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校内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骨干层,一类是要培养的新进教师以及校外引进的兼职教师的流动层。这种管理模式既迎合了时代的迅猛发展,也适合专任教师的彼此竞争,更强化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有较强操作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但在现实操作做,建设这样一个高要求、高质量的团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解决不可预见的问题。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些困难和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骨干层的培养
多年的办学积累,大部分职业院校都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那便是相对稳定的.骨干专职教师团队,这个团队主要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中流砥柱。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也变的越来越短,学校中有一部分专任教师的保守思想、陈旧观念、知识老化等元素的显现,阻碍了学校发展和改革。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对这些骨干层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最新的技术、让他们从不同渠道得到相应的培训,师资团队才能得到锻炼,思想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浪潮。一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是教师团队的建设、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高职形象的关键所在。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关键在于选拔的方式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拟定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标准与条件,提倡竞争,在公平基础上实行优胜劣汰式的竞争上岗机制。对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制订培养计划,创造良好条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奖励,提供相关软硬件设施,并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科带头人开展学术研究。同时实行奖励政策,提高学术带头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学科带头人的自身积极性。二是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和主体,而骨干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人事进行定编、定岗、全员聘任等措施,打造出以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高、中级职称教师为骨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骨干教师提高自身学历的提高(例如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让骨干教师掌握最新、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其次,通过在学校内部开展讲座、教学观摩、授课比赛等活动,加强内部培训,让骨干教师较好地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三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教师团队的新鲜血液,培养好青年教师特别是培养好具备较高资质和巨大潜力的优秀、能力突出青年教师,是关乎高职院校以后立身之本、长远发展的后备力量。高职院校要为他们设计灵活多样培养方案,为青年教师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激发青年教师在工作上的成就感,在学习上积极性。支持、鼓励青年教师面向社会、走向社会,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下到企业、工厂的车间进行实践操作的锻炼,支持他们开展科研和从事教学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科研能力。让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团队的后备军。
(二)新进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流动平衡
为了给教师团队带来新鲜血液,充实、壮大、优化教师团队,在对校内在职教师培训的同时,学校可以招聘高学历、应用操作能力强的青年人才进校园,对其他社会有专车或特殊实践能力的人才进行长聘、短聘等多种形式的引进,面向社会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建立人才选聘的新机制、新模式。一是招聘引进急需又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在发展途中,要及时补充和充实某些薄弱专业的师资力量。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刊登招聘信息,重点招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有专业技能强、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或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重点高校毕业生。二是短聘、长聘优秀但不急需的人才。在实现聘用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注意淡化外聘教师的“身份”管理,重点强调、强化岗位、工作方面的管理,而让外聘教师逐步抛开我不是“主人”的身份的不利因素,实现外聘教师由“外人”向“主人”转变。对外聘教师实行告诫管理制度,对聘任期内不能完全履行聘任合同条款的外聘教师首先进行告诫,责任限期改正,告诫期满仍不能达到合同要求的予以解聘。
三、结语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为建立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创新“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的新模式,努力提高教师团队的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能力,让“双师型”教师团队真正成为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坚强后盾。
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2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再次,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三是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四是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五是聘请多名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2、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对应工作岗位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外贸业务员岗位方向、外销员岗位方向、货代员岗位方向和单证员岗位方向。其中外贸业务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交易;外销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外贸英语口语和国际贸易地理;货代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货运基础知识和货运实务;单证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和单证实务操作。通过模块设定学生对应岗位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创建外贸实训基地
建成再现外贸流程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实习的要求。同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首先,在学院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整合现有院内有关国贸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除国贸专业外,涵盖商务英语、涉外文秘、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归口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提高本实训室的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如图2所示)。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进一步规划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验实习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成分,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
再次,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最后,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要求逐步推进,从沿海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分解,构建适合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
1、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因材施教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具体包括外贸业务能力、外贸单证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能力和外贸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等。针对主修能力确定培养方案,分阶段重点训练。大一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翻译训练;大二上学期进行外贸书信训练和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大三进行报关、报检和国际结算模拟实训;大四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操作。学生分组扮演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个主体,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实训。
2、改革课程内容
首先,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跟国内外贸行业的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训环节,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其次,按照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优先的原则,制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任命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及丰富职教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为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与校外基地共建精品课程。
再次,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3、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书”制度
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专业在校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4、工学结合
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3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4
教师课程领导是指具有引领学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的教师。课程领导的主体是综合的、多元的,包括各级行政部门、机构及其相关领导者、教研员、学校校长、教务长、教研组长和教师等各个不同方面与层次。其中,教师的课程管理与实施是最直接、最微观的课程领导,但其课程领导却是最具体、最重要的;因为其他课程领导力的存在是为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形成,其提升也要通过教师课程领导力来体现。教师课程领导者具有多重意义上的角色:课程意识的主动生成者、课程实施与开发的引领者、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同侪教师的帮助者和学习共同体的营造者。
因此,在教师发展项目中需要培养能够“启动教师团队学习支点”的教师课程领导者;使他们具有高于经验之宽广视野,能够挑战常规共识以及掌握引领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式。教师培训要以平等、合作、分享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形成视作一种交互影响的历程,为学校课程实施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发展的问题
具体来说,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有别于传统的学校课程领导,即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领导;而特指农村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师中的教学引领者,主要包括优秀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研究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等。但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存在着英语教师课程领导数量不足、潜在课程领导发展缓慢和成长环境不适等问题。
(一)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严重缺乏
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历史性原因,农村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和城区相比要落后不少;因而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数量十分不足。以重庆为例,根据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实施前的调查,虽然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占了全市的48.6%,但各类教师课程领导所占比例非常小。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特级英语教师共25人,贫困地区有6人,占24%;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研究员级英语教师(正高职称)共25人,贫困地区有1人,比例为4%;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市级骨干英语教师共201人,其中贫困地区有36人,仅占18%。
(二)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成长困难
在农村地区,制约英语教师引领新课程改革与发展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虽然整体上存在专业不对口、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等不足,绝大部分教师还是希望自身获得发展而不断学习的;但苦于农村落后的英语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而力不从心。这些条件包括学校地理条件、教学设备、学生水平、时间经费、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法等因素。同时在职培训方面也存在培训经费紧张、工学矛盾突出和培训范围较大等困难。
二、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培训策略
(一)构建梯级培训框架
教师培训项目要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情境需求,融观念改变和经验操作于一体。但基于上述问题以及现行教育体制背景,促使农村英语教师大范围的持续性转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为此,采用可纳人大规模在职教师以及促进各方主体密切合作的培训框架就显得十分必要,该框架要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合作得以实现。梯级培训框架首先注重专业人员的选择与选拔,通过考核确定培训专家、准教师课程领导、一线教师等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各级管理人员遵循“对话协商”的工作理念为培训提供专业服务。该培训框架是一种合作性教师发展模式,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相关培训决策,从而优化教师课程领导成长环境的有效性。
为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城乡中小学英语教学均衡发展,中国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从20xx年起设立专项基金,对重庆市4个部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扶助培训(以下简称田家炳项目),旨在通过港渝英语培训专家的协作和交流,努力创造出英语教师培训的新模式,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英语教师培训做出示范。
(二)系统化培训设计
一个培训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学员课程领导力是否能得到塑造并且辐射推广,既取决于培训导师和学员的投入和支持,同时也依赖于理念先进和操作有效的培训方案设计。统筹分析,有效的课程领导培训包括三个层次:
1.意识觉醒。在项目初期,所有学员需要适量的理论输入,阅读有关的书籍材料,进行综合测评;并由培训导师和学员就测评结果进行沟通和指导,让受训者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及能力和理念的落后缺失有清晰地把握,从而明确参与培训项目的目标。通过理论认知强化教师的自我认知动机,觉醒课程行为。
在田家炳项目的培训者学员选拔和培训中,学员需要与港方和渝方培训导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正式交流,导师们会提出与其个人专业发展和具体课程行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触及教师们的痛处,颇具挑战性,难以回答。导师们的质疑和点评一语点醒梦中人,是一种很好的唤醒课程意识和领导力的方法。此外,学员先理解课程理论和观摩优秀范例,然后参加主城影子培训,最后香港老师送教到项目区县,整个过程中培训导师提供360度的反馈,推动受训者寻求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深刻反思,寻找真实原因并改善课程实施方案和塑造课程领导行为。
2.技能提升。这个阶段要纳入反复多次的集中培训和送教研讨。主要目标是帮助学员们有效运用学到的理论和技能,推动个人的课堂实践,同时激发大家的课程领导者角色,以及学习如何辐射个人影响力,共建英语教师成长共同体。
潜在课程领导者要完成从“知道目标是什么”过渡到“知道如何实现目标”。田家炳项目包含4个方面的培训模块:英语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领导力的塑造、英语资源中心的建设和区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培训组织设计多样化方式帮助教师掌握知识和技能,包括集中培训、自主研修、远程指导、送教研讨等。所有培训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包括书籍、视频材料、优秀课例、工作坊、示范学习、同行评价、角色模拟、在岗反馈等。
然而,这些活动和资源都只是支持性的,要想塑造和提升课程领导力,还是要靠教师自己,而持续学习是最关键一环。因此,培训组织除了设计合理课程体系,还要关注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每种学习风格有不同特点,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学习风格需要进行匹配和失配的培训策略设计,以便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塑造的能效。针对英语教师课程领导,属于典型的NF(自我表达型)和SF(人际型)学习风格,可以将团体项目、个人表达、角色扮演、艺术性活动、开放性讨论和具有启蒙和提升价值的故事等作为培训方式。
3.效能持续。这个环节为评估和提升环节,它包括经常性的集体和小组交流。在交流中,“直接沟通”、“公开透明”和“求同存异”应为沟通模式。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纳人培训导师团队和对口支援团体的跟踪指导与评估。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教授认为,在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过程中,存在四种不同的知识转换模式: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的社会化模式、从缄默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外在化模式、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合并模式、从明确知识到缄默知识的内在化模式,这样知识从缄默流向明确又流回缄默,形成知识整合转换创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长达3年的田家炳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就是以培训学员的内生性知识转化为目标而设计的培训项目。首先,港渝培训导师团队是对课程领导者的课程行为进行评估,根据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领导者的行为是否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助于影响学校同事同步提高。其次,是为期数天的课程示范与批判性研讨,准培训者们边学习边讨论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校组织和教师共同体实现课改目标和专业发展,并着手制定计划。最后,各受训学员要向项目办提交学习反思和效果记录,将学习转变为行动。但是仅仅依靠一两次简单的集中培训几乎不可能实现课堂行为的改变和课程领导力的塑造和提升。所以,教师培训组织需要构建一种长效学习机制,使课程领导者的新知识和技能能够反复地得到运用和强化,从而内化行为模式。
(三)多元化培训方式
为实现贫困地区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围绕“培养一些‘培训者’,通过一批‘骨干教师’,带动一片‘一线教师’”的思路,设计了三层培训,即培训者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一线教师培训。为得到区、县及校长的有力支持,项目还在有效实施三类培训基础上,为校长、教研员设置赴港研修项目,帮助学校决策者、区县培训实施者。能更加深刻、直观地理解项目理念,为今后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最给力的支持。
项目强调知行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每一层次培训均采用集中研修与实践研修的形式交叉排列进行,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体验理论学习能力,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在每一梯阶培训中,轮流实行集中培训与送教(影子)培训,将学习内容通过讲解反思与实践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教师掌握培训内容、提高教学技能、增强项目辐射引领。具体如下:
1.集中研修、素养提升。参训学员接受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教育学院的集中脱产培训,在提升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英语教学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主要采取听课、观摩、研讨、工作坊式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强调院校资源共享,学员主体参与。
2.分散研修、成果巩固。参训学员回到学校,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学习共同体,将培训成果内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集中研修成果,强调区域内资源共享、教师互助学习、小组共生成长。
3.影子研修、以跟促学。培训者学员进入主城对口帮扶教师进修学院及有关中小学开展影子研修,跟着“影子教师”学习主城的先进做法与实践,与“影子教师”探讨教育教学技巧。强调学员主动、支援跟进、密切课堂。
4.送教下乡、走人课堂。港方聘请的外籍教师、在渝高师院校及四所教师进修学院助教,开展以课堂教育教学技能提升为重点的送教指导和驻校跟踪。送教下乡重在实践研修、辐射区县、反思提高。
5.合作学习、反思成长。学员以区县为单位,组建田家炳基金会项目区县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学习组织,依托英语学习资源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区域资源整合培训模式和校本培训模式为主。
三、“赋权承责”,辐射课程领导力
田家炳项目是采用“意识觉醒-技能提升-效能持续”培训模式的典型。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已经为各区县培养了一批理念新颖和技能扎实的英语教师课程领导者。思考当前教师培训模式,笔者认为要保持效果的有效性和延续性,必须转换培训理念,把以单纯获得知识和消化理论为目标转变为以塑造和辐射教师课程领导力为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师培训项目,创新教师发展。
在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塑造和提升过程中。培训组织者和教师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组织者更像是宣传培训理念的“蛊惑”者,用各种制度、体系、方法等手段迫使其“就范”;但究竟能不能成功,还依赖于教师课程领导者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要同自己本性奋争,组织则要为这种奋争提供土壤和环境。
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赋权承责”应是重要手段。完成培训的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者在培训团队和自我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其专业素养有了提高,无论是课程意识或是课程实施技能都有新的改进。但当被问及回到自己学校,他们是否有足够信心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其他人时,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他们说自己虽然在教学上有一定成绩,可以得到一些学习访问和与课程专家合作的机会,拓宽视野,但是往往没有权力调用更多的教育资源去直接有效地帮助同事改进课程实践。
这要求相关组织赋予教师课程领导们更多的权力,让他们可以分享决策,愿意承担责任来影响他人,辐射课程领导力。其实,适度的教师授权是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此外,从知识转化过程来看,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增值的幅度会更大;知识从个人水平上升至组织水平,甚至跨越组织上升至更高水平,就能呈现一种放大效应。所以,学校等组织单位应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充分发挥农村英语教师课程领导的作用,共建学习型组织。
【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相关文章:
骨干教师跟岗总结05-30
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心得11-05
跟岗学习总结06-13
跟岗实践总结04-01
跟岗实习总结11-06
跟岗培训总结05-15
跟岗学习总结模板09-02
个人跟岗实习总结05-31
银行跟岗学习总结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