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11-21 06:55:01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1

  运用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再看课文《背影》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自已亲人的背影,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的,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各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把课堂变成学习和消化知识的第一步。

  养成良好的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因为语文的知识太广泛,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可能学好语文学科的。

  基础知识题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题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现代文阅读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2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3

  《荆轲刺秦王》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烛之武退秦师》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鸿门宴》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首先阅读全文、把握主旨

  阅读理解是必须要经过阅读的,初中阅读理解一般是以叙事、叙人类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先通读一下全文,先阅读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学会归纳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事实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阅读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学会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常见谚语、名言、对联

  1、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荒于嬉)。 ——《古今贤文劝学篇》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4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文言虚词

  1、而

  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

  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2、以

  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3、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提宾标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4、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5、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介词,表被动)为之奈何(对,介词)

  乃为装谴荆轲(整理,动词)乃令秦武阳为副(做,担任)

  为变徵之声(发出,动词)又前而为歌曰(作,动词)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替)愿举国为内臣(做,动词)

  使子婴为相(动词,任,做)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被)

  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判断,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6、因

  蒙故业,因遗策(动词,继承、沿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就、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副词,趁势,趁机)

  7、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

  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梳理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

  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胸前;

  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5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_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_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梳理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胸前; 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重点句翻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一、基本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竟今:读zeng多作姓

  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6

  沁园春·长沙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

  2、成语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

  萧瑟(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 )荆棘( )火钵( )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

  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

  辗转/碾了三番

  3、词语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

  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天伦叙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4、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

  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鄙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7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第一单元

  qìn(沁)园春 分mì(泌) màn(漫)江 màn(谩)骂 百gě(舸)

  寥kuò(廓) xié(携 )来 zhēng(峥)嵘 挥斥方qiú(遒) 万户hóu( 侯 )

  浪è(遏)飞舟 páng(彷)徨 寂liáo(寥) 彳chù(亍) 惆chàng(怅)

  凄wǎn(婉) 颓pǐ(圮) 青xìng(荇) 浮zǎo(藻) 漫sù(溯 )

  长gāo(篙) hāo草 (蒿 ) 枯gǎo(槁 ) 斑lán(斓) shēng(笙)箫

  青tāi(苔 ) 荆jí(棘) 火bō(钵) niǔ(忸)怩麦zāo(糟) 发jiào(酵 )

  dùn (炖)肉 团jī(箕) 凌wǔ(侮 ) chì(叱)骂 踟chú(蹰 )

  第三单元

  liáo(寥)落 长歌dàng(当)哭 fěi (菲)薄 桀ào (骜) dié(喋)血

  立Pū(仆) 风尘púpú(仆仆) lìn(赁)屋 àn(黯)然 è(噩)耗

  尸hái(骸) chuāng(创)伤 浸zì(渍) gàn(干)练 zhǎn(辗)转

  yǔn (殒)身不xù (恤) 作yī (揖) tǎng(倘)使 解pōu (剖) 步lǚ(履)

  谦xùn (逊) jiǒng(迥)乎不同 bǐng(屏)息 叱zhà(咤)风云 chà(诧)异 lì(莅)临

  第四单元

  紫jīng (荆) 花 易zhì (帜) 停bó (泊) 超zài (载) 登zǎi (载)

  mēng骗(蒙) měng古 (蒙) 婆suō (娑) è梦(噩) xī(嬉)笑

  zhuàn写(撰) chú菊(雏) zhì息(窒) 绿树成yīn(阴) ō夺(剥)

  bāo(剥)果皮 夏yǎn (衍) lòng堂(弄) 游shuì (说) qì据(契)

  ǎo断(拗) ào口(拗) 执niù (拗) dìng(锭)壳 hǒng骗(哄)

  起hòng (哄) 气hōnghōng (哄洪) ruò(偌)大 污miè(蔑) chuǎi测(揣)

  chuāi(揣)着 挣chuài (揣) yì年(翌) héng(横)亘 hèng(横)财

  酝niàng (酿) zuō(作)坊 一鼓zuò气(作)

  二、辨析下列汉字的字形

  第一单元

  沁香 分泌 谩骂 漫江 惆怅 为虎作伥 苍茫 沧桑 阻遏 碣石

  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颓圮 杞人忧天 祭祀 沉淀 纸锭 绽放

  彷徨 牌坊 惆怅 稠密 丝绸 无耻谰言 斑斓 波澜 朔风 追溯

  挑衅 河畔 碾碎 辗转 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

  忸怩 纽扣 枢纽 心扉 雨雪霏霏

  第三单元

  精悍 陨身不恤 屠戮

  捍卫 陨石 邮戳

  演绎 枯燥

  翻译 暴躁

  诧异 作揖 屋檐

  叱咤 缉拿 瞻仰

  姹紫嫣红 编辑 赡养

  第四单元

  撤离 车辙 清澈 步履 木屐 废墟 嘘寒问暖 谄媚 陷阱 循着 遁世 黯然 谙熟

  (1)戊 戌 戍 戎 戒

  戊:读wù,注意字形——内中空空,注意字义——天干第五位,如“戊戌”。

  戌:读xū,注意字形——内中一短横,注意字义——地支第十一位,如“戊戌”。

  戍:读shù,注意字形——内中一小点,注意字义——军队驻守,如“卫戍”“戍守”等。

  戎:读róng,注意字形——短横左出头,注意字义①兵器的总称,如“兵戎相见”;②指军队,军事,如“投笔从戎”。

  戒:读jiè,注意字形——“戎”字里面多一竖,注意字义①提防,如“警戒”;②改掉不良嗜好,如“戒毒”;③指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泛指应当戒除的事,如“戒律”“斋戒”。

  (2)采 彩

  采:本义是“摘”,如“采花”“采摘”。另有意思跟“精神”“神情”有关,如“无精打采”“神采奕奕”。

  彩:本义跟“颜色”有关,如“彩旗飘飘”。另有意思跟“称赞的欢呼声”有关,如“喝彩”。

  三、掌握下面词语的词义

  第一单元

  漫江:满江。

  沉浮:《沁园春》词中意指盛衰。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不寻常的意思。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遏:阻止。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坍塌,破败。

  凌侮:欺凌,侮辱。

  第三单元

  寥落:稀少。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微漠:依稀,淡薄。

  黯然:忧伤的样子。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第四单元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枝叶纷披的样子。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人事沧桑:当事人和世事变化很大。

  记忆犹新:对往事的记忆还像新的一样。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四、近义词辨析

  第一单元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沁园春》中指宇宙的广阔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第三单元

  正告 告诉

  同:都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都有向别人陈述,使人知道的意思。

  异:告诉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例如: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

  “正告”是指严正的告诉,适用郑重的场合。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述事情,以便让人知道。例如:我们要正告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

  拷问 考问

  同:都有询问审问的意思。

  异:“拷问”多与表内心世界的词语搭配,表内心活动。词义较重。例如:我拷问自己的心灵:什么时候,我们会象这个弱智的年轻人一样,这么平静地生活着每一天。“考问”侧重于对外部事物进行查询。例如:我竟然被他考问住了。

  莅临 来到

  同:都是动词,都有来到的意思。

  异:“莅临”指贵宾来到,有表敬意的色彩;来到不表敬意,只强调到。

  偶尔 偶然

  偶尔:间或,有时候。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

  偶尔是副词,相对于“经常”而言,例如:姥姥偶尔来一趟,来就给我带来好多好吃的。“偶然”是形容词,相对于“必然”而言。例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向严厉的父亲也是个温柔的人。

  第四单元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能平静。

  振动:是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动多次。

  五、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第三单元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注意所学鲁迅文章的出处)

  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散文《旅途随笔》《随想录》等。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

  3、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四单元

  1、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2、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新闻“六要素”:WHEN时间 WHERE地点 WHAT事件 WHO人物 WHY原因 HOW结果

  新闻结构: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第一段或开头第一句话)、主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结尾(结语) (有的新闻还有背景,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8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语文的答题方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如何学好高中阅读理解

  1.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考试中每一种题型的设置都是有出题者的意图的,向他们想要通过这一类型的考题考察应试者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阅读理解题,考的就是应试者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因此,平时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就要针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

  2.加强日常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在没有其他事儿的情况下,可以多看看散文、诗集、人物传记、短篇小说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同时,给自己限定看书的时间,比如多长时间看完一篇小说、看完后要写一份中心思想分析,不仅能提升阅读速度,还能保证总结能力的培养。

  3.积极和别人沟通交流

  看上去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理解对方思想,并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多交流、多沟通,就能培养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应答能力,这对做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4.加大试题训练强度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5.上课认真听讲

  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9

  【常见常用字的分辨知识点】

  1.多音字的分辨

  攒攒射(cuán)沓拖沓(tà)

  积攒(zǎn)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便便宜(pián)

  数数见不鲜(shuò)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菲薄(fěi)

  弄弄堂(lòng)芳菲(fēi)

  弄潮(nòng)给给予(jǐ)

  脉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ò)孱孱头(càn)

  豁豁然开朗(huò)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颤抖(chàn)

  参加(cān)颤栗(zhàn)

  【词语解释】

  1.峥嵘:不平凡,不寻常。2.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5.跫音:脚步声。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7.深邃:深的;幽深。8.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10.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11.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12.倩影:美丽的影子。1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14.婀娜:轻盈柔美貌。15.宁谧:安静,安宁。16.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19.邂逅:不期而遇。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21.嫉恨:憎恨。22.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23.诅咒:咒骂。2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25.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26.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27.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28.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聊,依赖。29.藏蛰(zhé):躲藏,蛰伏。30.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31.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32.奚落:讥诮;讽刺。33.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34.慰藉:安慰,抚慰。35.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36.亵渎:轻慢,冒犯。37.杀一儆百: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38.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文言文知识】

  一.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月释其政政,通“征”。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亿有三千有,通“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必勿使反反,通“返”。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03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4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08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06

必修一语文诗经需要注意的知识点03-24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4

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1-13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03-07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