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学习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1
伴着酷暑,满怀激情,我参加了20xx年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学习。短短的十五天时间很快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对培训学习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很有必要。
在这次培训中,我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前所未有的热情,完成了所有的培训任务。共完成作业10篇,其中5篇被辅导老师评为优秀,1篇发表在林培英教授发布的地理简报上,一篇得到了朱雪梅专家的点评;发表了7篇文章,其中1篇被辅导老师评为精华文章,发布在庆阳地理简报上;作业被评数达到21次,作业评论数13次;文章评论数41次,文章被评数28次;学习简报评论21次;发贴2次,回帖数81次。
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但可以折射出我的学习收获。专家通过十个专题介绍了高中地理新课程课程标准及内容要求,介绍了必修三册书各自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对选修课的编写意图和案例教学法做了详尽介绍,特别令人兴奋的是还介绍了新课程下如何更好地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成就进行评价。后面三天又进行了教材教法培训,专家分析得很到位,使我对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编写体例和思路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具体地说,通过培训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规定”之间有了质的区别。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了解、识记、掌握那些知识,而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大纲背景下,学生的角色就是学习者,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接受,由老师主宰整个课堂,至于怎么学,老师说了算。而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老师的角色转换成了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再成为课堂的绝对权威。
2、通过学习,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可谓兢兢业业,克已奉公,优秀评了,先进当了,职称升了,真的是志得意满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太老套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去甚远。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要指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思、动口说、动手画、动笔写,凡是学生能做的,老师绝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学会统筹整合教材,学会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教教材,明确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积极挖掘身边的地理素材,及时补充到课堂学习中,从学生身边的素材出发,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要重视教学设计,特别要发挥案例教学在新课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探究性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切实落实课程标准,等等。当然理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体会,才能达到目的。
3、通过学习,使我对案例教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中地理新课程(特别是区域地理)极其重视案例教学,这是与大纲相比又一重大变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虽然有很好的优势,但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不论是利用课本提供的现成案例还是老师自已编写的案例,要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要贴近课程目标。二是案例要有典型性,能够在所讨论的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说,典型的案例能够反映出问题的一般规律,而一般规律又可以解决个别案例问题。三是编写案例时提供的图像、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都要有可读性,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去读、想研讨。四是案例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要太多,但必须明确,具有引导性、启发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授人以欲”,使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并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并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很好的培养。
4、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建立新型学习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如何评价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成就》专题中指出:“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就以人为本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使学生能在有效和积极的评价中求进步、求发展。
5、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教材的基本体系、编排体例、教材特点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教材教法培训中,老师们对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做了详尽的分析说明,使我认识到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有: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体验;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总结应用;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地理1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精选材但不求全;突出自然地理基本思维;概念过程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地理2的主要课程理念是:基础性和时代性;综合性和地域性;过程性和探究性。在编排体例上突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基本的地理观念;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全国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培训结束了,在即将来临的高一新课程实施中,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落实这次培训的成果呢?
首先要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不断体现新理念,达到知行合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重建角色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长期的应该教育桎梏下,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严重的不足。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把握难免会出现偏颇。我要注意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
第三要继续深入学习把握课标,认真制定教学目标。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只有从“三维目标”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才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第四要注重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这实质上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途径,缺此能力培养就是“空中楼阁”。学生能力包括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能力,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理表述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图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说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每一节课堂学习、每一次探究活动才能逐渐得以形成的。
第五要注重评价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对课程评价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与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只是关注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2
一、重练习,轻课本
不论是新课学习,还是旧知识的回顾,总是片面的追求习题的训练,翻阅大量的资料、习题,把课本抛在一边,搞题海战,搞重复战,舍本求末,效果是有的,但收效甚微。
不妨仔细的分析一下,所有的习题答案,其思路都源于课本,甚至是课本上原封不动的句子。古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事实上,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书读不需百遍,如果能全面彻底的读上十遍八遍,再难的东西也被咀嚼消化透了,你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例如,学生反映较难的地球运动一节,如何解决光照题、太阳高度角、时区区时的计算,确是高考中的难点、重点,但分析问题的依据仍是以课本中的那三节内容为根本,你能从课本中理解了太阳回归运动、黄赤交角的真正含义、昼夜半球图的观察角度、太阳高度与直射点、节气的关系,分析有据,做起来其实挺简单。
二、懒总结,散沙一盘
缺少自我总结,复习时满眼是菜,不知该如何下手。做题随意性大,为做题而做题,缺乏规范性、严密性,失分多,成绩上不来,学习信心不足。
另一种较典型的是避重就轻,动笔少、动脑少的题,简单写一写,遇到重分析、要表述的题目时,避而远之,待老师讲评时,吃死食,增加记忆负担。
学习习惯差,考虑问题不周全,丢三拉四,不成文,不成句,草率答题。
三、只推车,不看路
这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错误行为意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及时纠错,不积累教训,不储备经验,只要车子不倒,低头尽管推。
2.熟视无睹
做过的,看过的,印象肤浅,似曾相识,却怎么了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3.无阶段性总结,不愿坐下来回头看看。
从不问自己的路走的对不对,哪里爬起来,哪里再倒下去,当一天和尚,只知道撞钟念经,甚至连钟也不想撞,无计划性。
四、重形式,轻效果
很多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买的资料不少,看的、做的倒不多;做的题很多,细追究、重思考的不多;失败的次数不止一次,认真总结的却从来没有。学习上有一种应付了事、熬时间的心态,以量、以过程来安慰自己。主要表现在,看书学习时,心浮气燥,蜻蜓点水,一目十行,一段时间下来,事情做了不少,时间也花了很多,效果却微乎其微。这种浮光掠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带来的结果就是一看就会,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想不出来,一插笔就错。
五、走极端,缺乏针对性
学习的内容有难易之分,但偏激的方法,仍是大部分学生学不好地理的主要原因。
1.重图轻文。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储存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形式,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多种角度表达地理内容。如果一味的.偏重记忆图表,轻视需要反映在图上的相关内容,结果只是了解图上的显性的、局部的信息,却分析不出图背后隐性的东西来,答案也就无法圆满的解答出来。如区域图的识记,如果只记得甚至是也能准确的判断出所给的区域位置,却说不出这个区域里人文的、自然的地理特征,既使写出答案来,也是表面的、肤浅的。
2.重文轻图
把书看熟,把知识记忆下来,却落实不到图上,满腹文章,却不知该说哪一句,离开了地图,地理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盲人摸象。这两种原因导致图文不能链接成块,缺乏知识的整合能力。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3
高中地理在高中生阶段也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也与政史等文科课程迥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本文从个人的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对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浅谈一些个人的总结归纳。
一、高中地理学习中常见的现象
高中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内容来看,主要讲述的是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原因及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而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作为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地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导致产生畏惧感。有的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意义的认识非常浅薄,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地理是父母和老师安排的任务,是对高考的一个应付,进而渐渐产生厌倦情绪。
二、如何培养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
(一)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所以,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不少同学的父母会把地图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底下,这一方法十分奏效。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图文相结合更好地传授地理知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我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多看地图,“图不离手”、“人在图在”(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4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等。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以地理新课程理念去整合教学资源,采取最优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地理教学资源
所谓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就是围绕某一地理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这样,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材是一种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媒体,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等等,都是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电脑、书籍等所包涵的海量数据已被大家所共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整合自己所搜集到的素材,让这些素材切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如虎添翼。因此,如何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是新形势下我们改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认为在整合有效教学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需要做出筛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着力发掘能够开发学生头脑和便于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意的素材。同时,依据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明确哪些应该优先,哪些是对学生更具有适应性的。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区蕴藏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不相同,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学校和周围已经存在或蕴含的资源,采集具有地理性、个性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地理教学实用资源库,以丰富和活化地理教学。三是合作原则。教师是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核心力量。教师在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集体备课,智慧共享,提高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水平,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手段等设计和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既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为此,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促进者”。
其次、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在育人同时,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指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新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能最真切的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是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被动学习的深刻反思和教育本质的回归,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科学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
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第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第四,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总之,新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资源,采取适当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过程,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条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5
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对待这次课改,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
1、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2、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必修课程二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必备的地理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3.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和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教学的参与度的评价,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也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如在地球的公转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的掌握,再通过质疑求异活动过程,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与建筑设计关系等生活实例,提高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全球问题及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参加探讨活动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二、转变观念,真正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开展地理学习。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本人必须认识到位。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具体而言
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③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
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⑤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即要把课程目标、学情、教学方式与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等统筹考虑,合理配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评价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
1.注重在兴趣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正是构建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即通过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课程以基础性和时代性为特征,具有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性。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时代感强、涉及领域广,与地理学科前沿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对学习的顺序也不作具体规定,目的是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选择想学的地理内容。这样的内容设置意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当在这些方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为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更注重开放性,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强调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同时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走向探究性学习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的亲身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全球大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适时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如天气预报、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旅游方面等等。
对这些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展开学习也应当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当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时,学生首先要为解释和评价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去搜集证据,然后运用证据,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释有关的地理问题,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要交流对这个具体的地理问题的解释,正是通过相互之间评价和论证所提出的解释,才形成了高情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学科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如对探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在科学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是高效的。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尝试,整合课程资源,实践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1.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以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例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2.注重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展开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整合教学技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实施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具体要求。探究的方式多样,如发现、过程、规律、质疑、挑战、拓展等形式的探究,教师应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技巧,运用优选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实践,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
5.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
要使教师的成长向良性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关键是变被动的成长为主动的成长,而注重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和能力的重要来源。在众多的反思内容中,笔者认为以下两大类的反思较为重要。由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而调查资料表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已成为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重要一环。因此,首先应注重教学理念、行为和对学生关注的反思,常常思索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否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是否研究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只有全体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对教学设计、方法、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学生对知识、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他们的思维过程障碍处和闪光点,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6.注重情感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我国大多数国民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大为减弱,严重弱化了地理教学的作用和生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木,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生命力,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更加关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成功喜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适时添加有挑战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让成功的喜悦成为继续参与地理教学活动的加油站”,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6
地理不同于政治历史有那么系统的知识框架,地理知识较分散,所以不容易记忆,但有良好的学方法是有很好的帮助的!下面就是我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版块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
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
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
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
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
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
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
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祝你们成功!
三、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
②看清图例
③注意细节
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
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四、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
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7
在大力提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今天,在强调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形势下,不善于指导和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俄国的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通过记忆才有可能保持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通过记忆,人才有可能在已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同化与异化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自己的能力,才能形成知识的积累,认识新事物,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的关键就是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思路,指导学生实践,找到最佳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水平。
记忆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途径。地理学科中有大量需要记忆支持才能牢固掌握的知识内容。因此,要学习好地理,关键就是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思路,指导学生实践,找到最佳有效的记忆方法。任何时候任何人离开了记忆就不存在学习,当然,离开记忆,也就谈不上学好地理了。学会记忆是学好地理的前提。
地理的记忆方法很多。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都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以充分强化学生的“记”,有效利用学生的“忆”。但是应该知道任何记忆方法虽然都是有效的,却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讲究教学艺术,关键之一就是要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找到最有效的记忆方法,用较短的时间记忆较多的学习内容,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摸索中走弯路。
本人从事地理教学多年,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
一、联想记忆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对于那些含有多层意义的地理事物,我就指导并教会学生去用联想记忆法。比如,在“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自然界线的教学中,我就指导学生联想:“秦岭——淮河线”是零度等温线和800m等降水量线。是暖温带和中温带,湿润气候带与半湿润气候带的分界线。这样不但联系了旧知识,还扩大了记忆内容,增强了记忆效果。
二、兴趣记忆
学生在记忆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记忆效果远远胜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老师的指导作用是如何把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变为感兴趣的事物,把不容易记忆的枯燥的记忆变成趣味记忆,将学生置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基础差,不愿学习的学生尤为重要。对于那些枯燥的、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我就运用趣味记忆法指导学生学习。比如,我在讲到我国省区轮廓时,就采用一种趣味记忆法,而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我是指着地图,这样引导学生的:黑龙江省像展开翅膀的天鹅,辽宁省像个没有点的大问号,请问同学们:“青海省和广东省像什么呢?”同学们通过观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青海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像一只欲奔的兔子;广东像一个大鸡腿……”其他省区的区域轮廓,我也是如法炮制。于是,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连平时不愿学习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情绪高涨,课后的记忆也就非常深刻了。
三、思维记忆
在地理教学中,我也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一些提问,以激发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南极洲》这章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科学考察队到南极考察为什么应选择在冬季,冬季去南极洲考察不是雪上加霜吗?”对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同学们都乐于思考,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我国与南极洲分别位于南北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即我国是冬季,南极洲便是夏季,同时南极洲在夏季有极昼(24小时是白天)现象,便于考察。这样经过学生饶有猎奇兴趣的思考,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便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事万物各有特征,人们抓住它们的特征就易于识别,也记得牢固。教学中,为使学生对一些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了解得更清楚,记得更牢固,我还运用“特征记忆法”指导学生记忆。比如,我在讲《从世界看中国》这章中的中国地理位置这项内容时,我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让那些基础好,喜欢学习的学生在图上找出我国的纬度的范围,从图上看出我国的纬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属于北温带。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海陆位置,学生很快便发现,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于是我国地理位置的“背陆向海”,“海陆兼备”的特点,学生便一目了然地从图上识记下来了。这样,学生不用伤脑筋地去死记硬背,老师也教得轻松,尤其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记忆便大大加强了。
四、特征记忆
对某些地区的地形地貌的教学,我也是灵活运用板画,以“特征记忆法”指导学生学习的。例如,在讲新疆的地形特点时,我在黑板上先画出新疆的轮廓图,再用粗线条表示东北部的阿尔泰山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和南部的昆仑山山脉,用色笔画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并用斜线表示这两个盆地的范围。这样边讲边画,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活地图(如图),学生从板画上便很直观地体会出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了记忆,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这里实际上也运用了直观记忆法,利用地图或板画的直观性。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直观形象的兴趣性,也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抓住事物特征,也就便于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总之,记忆的方法很多,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从课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讲究教学艺术,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记忆方法,这才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8
十一月份是本学期本课题的规划之月。从计划的制定,到教材的挖掘整理;从授课中发现的疑点,到实际中的教研探索,都需要我们敏锐地观察切实地研究。现就本月的课题研究进行小结。
1.在教材中挖掘课题视点,结合教材《探索》进行课例设计本学期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课本给出了十二个《探索》,但对我们学生来讲,可操作性的'《探索》案例只有六个,其中《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选择》《调查一个城市的变化》四个,我们计划在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相应学段是实施。目前已实施的是《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让学生调查了他们自曾父(母)到祖父(母)到本人各段的家庭子女数量,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人流变化一家庭为单位的变化数量;同时结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国情从中分析人口数量的主观原因。学生对这一课题完成的交好!
2.结合教学活动,从实际出发,自主设计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课题特例本月,我们针对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内容,在讲授了“人口的概念、分类”后,重点从经济的原因入手学习了“人口迁移”的五大原因。为了使广大学生切实感到人口迁移的影响,我们设计了《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教研子课题,要求学生以时间为纵坐标,调查自己家族人口自曾祖父(母)起到本人,这段时间的家庭居住地变动状况及不同居住地经济条件,并且以询问的方式记录下被调查人口的语录,从中分析家族人口迁移的原因。共收到学生为完成此子课题所进行的调查报告七十余份,还有一部分未完成。不过从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同学热情很高。
3.学习《多元智能论》、《建构主义与学校教育》、《地理学课的实验方法》三本理论著作。
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知识体系完整的过程。通过精读和做笔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9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下面主要介绍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10
中期检查活动简况(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中期报告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该课题自20xx年9月立项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积极探究,目前已完成阶段性研究工作,现对课题研究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管理
1、组建研究队伍,确保课题实施因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能力要求较高,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教师需要尽快适应这种大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的成果和成效,由参与教师自主决定参加部分的研究或活动。
2、组织培训,提升科研水平课题研究工作是动态的,因此,课题立项不久,我们课题组就印制了相关的成员培训材料,多次组织研讨有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方法等,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了解、认同、理解课题实施的意义和研究方向,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要求自学、收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资料,并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能力都得到普遍的提高。为了使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课题组成员经常借助各种教学公开课,如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等,交流心得,探讨可能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处理方法。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确保分散自学的效果,课题组及时针对个人学习计划进行沟通检查。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平时注意阅读本地报纸有关地理的内容,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加强横向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3、规范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1)坚持学期检查制度。每学期举办一次课题研究研讨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
(2)抓好备课、上课、评课各环节,把好实验关课题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借助有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观摩课、研究
课等各种教学公开课,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了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结合各学段的特点,以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为指导,找出建设高效课堂的规律性。上课:课题组核心成员全员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评课:实事求是的进行评价,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反思:要求实验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的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
(3)撰写研究性文章要求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写好一篇研究性文章,并择优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论文、课件的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加强资料积累,规范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材料记录了课题研究开展的全过程,它们既是成果,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为了管理好这些资料并使之规范化,我们要求教师把软件资料(如课件等)妥善保管,在每学期末交至课题组,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不断扩充软件资源,规范课题研究。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进行,我们积极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了以下活动:
①学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②每学期末安排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
③每学期围绕自己的研究专题上好每堂课,上交有关教案及相关资料。认真完成实验记录,注意收集并分类整理第一手资料。
④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及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
⑤每学期要对本研究工作提出一点有创新性的改进意见;
⑥每年争取有一篇以上教科研论文在校内外各项评比中获奖或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发表。
4、课题调研与课题深化研究情况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收集课题研究文献资料,及时了解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掌握省内外的背景材料,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上,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好自己的学期研究目标,制订好研究计划,每学期要通过公开课、论文等形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初步成效和成果
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注重“教”,更加注重“导”(指导而非引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探究发现,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发现规律。教师十分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课堂的学案讨论研究。在课余生活中,课题组老师开始自觉地更多地关注现实生产生活实际,读书、看报、上网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
2、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把握研究方向,又从具体实在的教学方法入手,结合乡土地理和时事热点的相关研究,精心设计好每一堂研究性学习教学课,注重了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注重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形成宝贵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
3、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科研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实验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不仅较熟练掌握了案例素材的编写规范原则,而且初步学习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组织教学技能与技巧。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有明显增强,先后有数位老师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均受一致好评。部分教师撰写的论文或教学反思发表于各级刊物或参加市校各级的学术交流。
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提供了动口、动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也有了发展的空间。课堂上,学生不必正襟危坐,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敢说、敢想、敢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趋浓,语言表达和地理思维的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地理能力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题组成员分散在不同年级,平时各自工作繁重,彼此间缺少及时的对话、沟通与交流,有些教师因此未能按既定的计划和目标达成研究的任务。
四、今后的研究方向
我们旨在通过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沉闷的学习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新高考,并能有效降低师生工作学习负担的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11
一、利用地图
1、分类地图(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 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5、做到脑中有图,手会画图
二、利用课本
1、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总结和归纳: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3、抓重点,中消化
四、高三复习小技巧
1、熟练自然地理
原因:(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载体,是解答人文地理、时政推理的知识工具。
(2)高考试题多为从自然地理生发出来的人文地理、时政地理
2、心中有图
原因:(1)图是地理复习的活灵魂。图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信息甚多
(2)地理高考卷面上题题有图。
3、文图结合(文字、数据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等转嫁入各类地图中记忆理解。) 原因:地理图象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识载体,
4、先图后文(先熟记地图,再记忆具体文字知识。)
收集典型图文结合题目,编成一本地理图文妙题集,对提高地理图←→文双向信息转换能力、地理图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5、贵在坚持练习
量化知识积累是复习好地理的基础特征。每天记一幅地图、做十道地理填空题、阅读10页教材、整理5个地理知识点、
6、讲究技巧
(1)小技巧:浓缩法、比较法、框架法、图表法、网络法、整体法,
(2)课后趁热动手整理出合理的小型知识网络结构,
(3)题后,总结规律、题型特点、语言书写、图文分析技巧。
(4)有问题及时问。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12
地理其实是门极其综合的学科,里面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常常跨越多种知识领域:地质学、矿物学、气象学、生态学、农艺学、经济学、民俗学、国际政治学等等,所以如果你是个兴趣广泛、充满好奇的人,那么在地理学里你会如愿以偿。
学地理当然是其乐无穷,但练就基本功确实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所幸的是即练就最基本的功夫,地理学也是妙趣横生,它对人的训练始终与图形联系在一起,非常直观,更符合人的记性特性。
我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套色记忆法”。你看过版画或者报纸的制作吗?它们画面上的色彩不是一次印上去的,而是分几次,每次涂一种顔色,直到所有顔色全部印上去。
我的“套色记忆法”套几次是没有止境的,全看你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了。我只介绍最起码的三套。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2) 第一套记忆的内容是地形地貌。先铺一张白纸,然后对照世界地图,反复描摹各大洲的海岸线,当然也包括散落在海洋里的主要岛屿,直到能完全随心所欲地画出一幅差不多的世界地图,一提到某个岛屿、半岛就能马上在脑海想起以该地点为圆心的局部地图。
这个前提达到后,马上就可以在这个单薄的轮廓里填充顔色:蔚蓝的深海,白色的平原,棕黄的高原,苍黑的山脉,赤红的火山,蜿蜒的河流。
第二套记忆的内容是国别和政区。刚刚记下了色彩缤纷地形地貌,现在要做的是把它们划到各个国家里去。当然许多特别的地形常常被作为国家的疆界,像中印的喜马拉雅山、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德法比荷之间的多瑙河等等,而且有时一些国家可以和一些特殊的地形形成极密切的关系,像恒河与印度,印度河与巴基斯坦,尼日尔河与尼日尔和尼日利亚,赞比西河与赞比亚,刚果河与刚果和扎伊尔,富士山与日本,科罗拉多峡谷与美国等等。
完成了这一步,你就会很清晰地把握每个国家大致的地形和地表情况,因为地形对大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分布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你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地形特征,你就会推测那个国家的人的大致生活和拥有的动植物种类。例如说以色列,西临地中海,东面是高原,所以地形应该是由东向西倾斜,于是该国的河流应该大多向西流;又由于沙漠广布,所以耕地和天然植被应该很少,水源紧张,当然还不能就此断定以色列农业落后,粮食依赖进口,事实上以色列依靠先进的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做到了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当然这是后面我们要做的。
第三套记忆的内容就是给划分了政区的地形图覆盖上植物、动物、矿物、城市、乡村、和交通线。
前面说过地形对生物的影响很大,但还不完整。首先起基础作用的是该地区在纬度上的分布,由赤道到两极热量递减,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温度将和纬度成反比,但事实上往往出现个别的情况,像拉萨纬度和上海差不多,但气候要比上海寒冷得多,就是因为拉萨地势太高的缘故,这就是地形对热量的纬度分布规律的干扰。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大致推测任何地区的'生态情况了,进而也就知道了每个地区的大致的农业生产方式。凡是在热带和温带有较大面积水流充足的平原分布的地方肯定是农业发达的地方,而农业发达的地方也一般是本国经济中较发达的地区。不论欧美和东方都大致如此。而经济发达的地方则较多地分布着重要的城市,而交通不论是铁路还是航海都主要是连接重要城市的。依次类推,则可以省力地完成这第三套记忆。
当然无论如何,要完成这三步套色记忆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总得磨短几支铅笔吧,不过它的乐趣是时时刻刻随着你记忆的过程发生的。每当你画出意大利那靴子形的轮廓,你马上就赋予它以崎岖的棕黄色,在中部和靴子的绒球上分别有两个赤红的火山,那是著名的维苏危火山和埃特纳火山,濒临地中海气候温暖,但由于地形崎岖,不适合种植粮食,但适合种植各种亚热带水果,等等。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大致推测,总会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有种种变异,但这也正是以后深入学习时所要探索的。把自然和人文的因素都纳入地理学的研究是很高的境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流行的文化散文亦不过如此。
当你不断地在白色的轮廓上套上一层一层的内容由山川大海到生灵草木,由庶民生息到历史更迭。据说晋人宗炳能躺在床上神游四海,所想景色如临其境,世人谓之“卧游”。当你能完成三层以上的“套色记忆”,你何偿不可以卧游呢?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学习心得05-09
高中地理教研总结09-09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03-03
高中地理考试总结03-21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15篇04-16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精选15篇)05-10
高中地理教学的工作总结05-19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15篇)05-04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精选15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