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当我用四年前一样的方式捧起这本书,心里却是不一样的感觉了,上一次,想到可以学到文学大家的写作手法,心中涌起一阵喜悦;而这一次,更多的是一种温暖的情感,我越发感觉我手中捧着的,是一种无法捉摸的深沉的爱。
读着《傅雷家书》,看着傅聪对钢琴的热爱和努力,我心中巨浪一般涌起一股内疚之情,我练钢琴从来都要被别人东催催,西催催,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才会坐到钢琴面前……此时此刻,我又突然觉得十分委屈,傅聪的父母从来都是这样鼓励傅聪,“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而我的家人们,从来都是一天到晚地催催催……
我突然间想到了那个难以忘却的晚上。我因答应好五点去弹钢琴,可因心理抵触一直拖延,直到七点。于是,爸爸强迫我必须弹够两个小时——直到九点钟!我只好硬着头皮弹奏,望望钟表,还有一个半小时,我对目标有点望而却步了。
琴声停止了,我仿佛听到爸爸急促的脚步声,我就静静坐在那里,干等着,无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都天由命。我一直低着头,那脚步声已经停止了大概有5分钟,我似乎又感觉到门口沉闷的唿吸声,可该来的.似乎迟迟没有来。
“不想弹就不弹了吧,如果你觉得在浪费时间,放弃弹钢琴也没问题。”
“不,坚决不。”我的许多朋友原本都弹得一手好琴,谁不是因为半途而废而留下遗憾呢?
不论如何,我不愿这样。
我不知道我当时心中想的是什么,是要证明自己原本可以?还是要说服爸爸不要对我失望?总之,我又开始弹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不是因为赌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做对我来说充满挑战的一件事。
我几乎确信,爸爸那个晚上绝对不是真的想让我放弃,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轻松地过自己这道坎儿。
父亲们,总是比书中写的还要智慧。
就这样,我接着捧起这本书,继续读下去。我惊叹于它的非凡,一封封岁月深处的书信,竟然是如此的牵人心肠。还记得《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父爱也是这样的,无论是书中的,还是生活中的,真正的父爱总是不出意外的让我们回味无穷。
现在回想起傅雷信中的话,令我印象最深的,竟并非什么金玉良言,而是普普通通的:“你近来忙得如何?乐理开始没有?希望你把练琴时间抽一部分出来研究理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而且技巧根本要改。乐理却是可以趁早赶一赶,无论如何要有个初步概念。否则到国外去,加上文字的困难,念乐理比较更慢了。此点务要注意。”这也让我想到了我学乐理的时候。
乐理简直是上帝派来压迫我的魔鬼啊,我记得学乐理学得多么绝望,向来没有信仰的我,自从开始学乐理,就开始朗读《圣经》,书里满篇满篇全是“上帝说”,每一段的结尾还有一串串即使翻译成中文,我也叫不上来的名字,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宁愿去背《圣经》,也不愿学乐理。
此时,爸爸进来了,他就认真地听着我朗读,到一定时间,我假装惊讶地问:“咦,你怎么在这儿?”
“听你读书。”
“其实我一直想有一个信仰,我觉得好酷啊。”我可不想说是因为学乐理太枯燥沉闷了,才在这里“以毒攻毒。”
“有信仰是挺好的事。”爸爸接着给我讲耶和华的“落水者”理论,那简直是一个有趣的说法,他把人间比作一个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浮出水面的深潭,耶和华会向每一个人投一个救生圈,相信他的人抓住救生圈,停止下沉,而不相信他的人,则不抓救生圈,持续下沉,直至淹死。我当然害怕成为盲目的“落水者”。
“音乐理论也是一样,他也许也把游泳圈慷慨地扔到了海面上……”这是我真正搞懂为什么要学习乐理的瞬间。
盯着《傅雷家书》的封底,我的内心平静而温暖,我被书中傅雷对傅聪的爱而深深感动着,心中也因自己的幸福而暖流荡漾。
薄透的纸页,灌注的是浓浓的亲情;单调的琴键,饱含的是五彩的期待。不得不说,《傅雷家书》真是一部好作品。
傅雷家书读后感2
我的小女儿去年九月份上的初一,开学时语文老师就要求买初中必读必考的一些丛书阅读,像《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等,家里大部分都有,只买了缺的两本,其中有一本就是《傅雷家书》。我也因此读到了《傅雷家书》。
初读是因为空时喜欢看看书,家里新买的书当然要翻看,可看一遍下来却觉得意犹未尽,我接着认真地看了第二遍。看完后觉得内心有很多感触,决定写下读后感,动笔之前我又拜读了一遍。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国民教育的教科书,它和风细雨地传授着教育,又热烈赤诚地润浸着教育,让人如沐春风,又感铭肺腑。
《傅雷家书》主要收摘文学翻译家及教育家傅雷先生和夫人写给远在国外求学的儿子傅聪的家信。那一封封家书,看似平常,字里行间却诉说着动人的舔犊之情,让我看到了一位为了孩子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父亲;那一声声叮咛,看似无华,行间字里却叙说着撼人的爱国之情,又让我看到了一位赤胆忠心、宽厚豁达的中国人。
先说傅雷先生作为一个父亲带给我的感想。作为家长来说,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我学习。首先是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这种爱不是外在吃喝的满足和虚荣,而是严,而是“父母爱子女必将为其计深远”的睿智,他从小对傅聪管教严格,从言行举止到艺术熏陶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傅聪最后成为闻名全球的钢琴家,取得显赫的成就,离不开父亲对他的铸就。
第二个是他作为父亲的耐心周全。谆谆教诲,不厌其烦,无论是对儿子工作中给出的意见,还是情感方面的开导,甚至在外吃饭脱衣的琐碎,都同样郑重对待,无不凸显一个父亲对孩子事无巨细的操劳。
第三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以身作则。他不光是对儿子严格,对自己也一样,他赫名远扬却生活清简,工作是他生活的全部,从不懈怠,哪怕最后身体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工作,他依然不能安心养病,他觉得“虚度一日便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一切”。
我们都觉得教育孩子好难,特别是这个丰衣足食的时代。我们任劳任怨,可就怕孩子吃苦,从孩子出生开始,吃的喝的用的我们都尽最大的能力给他们更好的。我们大多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我们乱发脾气的借口。我们总是一味去要求孩子,不能光想着玩,要勤奋,要抓紧时间学习,对他们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可我们却不求上进,生活得过且过,忘记了我们也有明天等着我们今天的作为去改变……傅雷先生对儿子的所言所行让我深深地反省,我们真的是在爱孩子吗?我们又该怎样去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我觉得在书里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我们自己首先得是一个更好的人。这也是我从这本书里读到的另一种教育———自我教育。他不仅是一位父亲,他首先是傅雷。他所有对儿子的栽培和教育源于他自己的认知和思想的高度。他是一位卓越的学者,精通文学和各类古诗词,对艺术也有独特的见解,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可他不矜不伐。他严谨认真,正直坦荡,他把道德素养始终放在第一位,他在给儿子的信里很多次强调做人的重要性,“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要先学做人”。
他不光教儿子怎样去做人,更是时刻鞭策着异国他乡的儿子该怎样去做一名中国人。他热爱祖国,刚正无私,无时无刻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我们绝不要讨人便宜,可也不能任人剥削”,“但愿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族自尊心,在外更要出人头地的为国争光”……
写到这里,我忽然感觉到一种震撼!这哪里是家书,这本书分明就是一个宝藏!随读一句都是至理名言,都足以让人用力品琢,它是教育的标榜,更是文化的传承!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要求初中十几岁的孩子去读《傅雷家书》,就像要求幼儿园的孩子背《三字经》一样,可能幼儿园的孩子字都不认识,可能十几岁的孩子也读不太懂傅雷的家书(以及其他同类读物),但是,就是在懵懂无知和价值观形成之际,将我们几千年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结晶潜移默化的植入每一个幼小纯净的心灵,让它生根,让它扎根,再慢慢发芽,最后才会有一位又一位傅雷,最后也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傅雷的孩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的内心忽然充满了力量!我看到了信念,看到了光,甚至看到了我们的未来……
我才疏学浅,不敢对经典之著妄言置评,只是分享一些小小的读书心得。最后我想以商友敬先生的题书来结尾:“有许多年轻人在读了傅雷家书说:'我能有一位这样的父亲就好了。'其实他们应该这样说:'我要努力成为傅雷这样的父亲。' ”
傅雷家书读后感3
随著信息化世界的发展,在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现在是视频聊天的时代,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不见得比旧时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机械的文字冷冰冰的,缺少了书信中书写人手下那浓浓的情感,与淡淡的书香。
早闻傅雷的育子之道,而当这次读完《傅雷家书》,心中不免还是荡起一层涟漪,每一封书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他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深深关爱。怀揣一份感动,心系一丝景仰,读完静坐回忆,感触最深的就是傅雷对儿子那真挚充满期待的爱……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的学者,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育有一子一女。《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的信,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由于在傅聪幼年时傅雷先生对他的教育过于严格,导致父子二人关系并不亲密。面对这样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通信伊始就对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并且在以后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适当的地方,并感叹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收藏了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共计两百余封的信件,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傅雷夫妻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对儿子成长进步的欣慰,他告诫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遇困境不气馁,获嘉奖不骄纵;要有尊严,有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另外在日常生活注重劳逸结合,对待感情需谨慎不要过早投入,他认为傅聪应以事业为重,如此细致与全面的关心,阅读之后我不禁被傅雷的精神深深感动,感动的是傅雷不仅在学术上的成绩令人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傅雷对子女那种细致的,体贴入微的爱,这是一种将毕生心血全部寄托的根深蒂固的爱。
很多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一种天性,但傅雷对儿子傅聪与女儿傅敏的爱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这源于傅雷对子女特有的教育和关爱方式,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简单的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从《傅雷家书》中也可以看出,在儿子的成长途中,傅雷采取的更多的是严格的管教,有时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一点在少年傅聪的成长过程中尤为明显,显然这无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特别是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育上的大势所趋,人们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疼到心坎里,舍不得他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但细细品味,傅雷的这种教育使得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为其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而又有力的基础。
纵观《傅雷家书》,它是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真实的感情,平易亲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因为这样的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这本书中的诸多细节仍然令我回味,这本书里烘托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著,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著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通俗的语句,字里行间将傅雷的爱子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段话写于傅聪刚出国不久,对于一直在身旁的儿子,傅雷感慨颇深,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儿子目前生活的关心与寄托。作为父亲,傅雷希望自己培育的儿子能够成人成才,而今也已经实现,但是孩子刚离开,不舍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孩子出国是为了热衷的`钢琴事业,这一点却又是傅雷一直希望的结果,这其中夹杂的对子女的复杂情感怎能不让人动容?儿子不在身边,感觉失去了好多,感触也多了好多,这些回忆让我们也清晰的理解傅雷“爱恨交织”的爱……
《傅雷家书》更像是一部人生纪录片,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从中感受他那高尚而又正直的灵魂,傅雷不仅仅是在给他的孩子指引方向,更是在给刚刚起步的中华民族指引方向,他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的父辈对子女和国家的情感,他的思想成熟不失稳重,理性评价社会的同时,带来很多自己生活的独特见解,印象深刻的是这其中还包括与儿子谈马哲中悟出的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真实中蕴含对儿子的深深关切,和对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眷恋。
而从《傅雷家书》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种说不上的酸楚。父母们一辈子的操劳,为了谁?他们虽然无法像傅雷那样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可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他们的关爱,半百的年纪,渐渐花白的头发,爬上眼角的皱纹,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双时时充满期盼的眼睛,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爱呵护著我们,面对我们的不解与叛逆,他们又偷偷的流过多少泪水,但还是坚强的给予理解,微笑相对,其实他们的唠叨和教诲是对我们最最深切爱的诠释,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让他们感觉到欣慰,最后感谢全天下父母毕生的操劳!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岂无万里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家信里的每一句话,无不透露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距离再远,远的只是万水千山。《傅雷家书》里一封封的家信背后承载着傅雷暨夫人朱梅馥对远在万里之外的游子傅聪的关怀,关怀他的为人、生活、艺术,关怀他的苦闷、开心、感悟。傅聪和他的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因空间的阻融而削减半分,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也许血浓于水的亲情便是这样,就算不能天天陪伴在一起,也能念兹在兹互相放在心上。
在读着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信时,我也会不自觉的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十多年来父母对我的点滴付出。大概因为人的有些感情是相通的缘故吧!看到信中傅雷对傅聪的殷切期望,我似乎也感受到我的父母希翼我成人成材的心情;看到傅雷因为傅聪没有处理好工作和休息的关系而担心不已时,我仿佛也听到我的父母平日里要我多注意身体的细语叮嘱。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体会傅雷也体会我的父母的心情把《傅雷家书》看完的,回过头来发现感触非常多,也多了几分对自己的父母的理解和感恩。
在楼适夷写的《傅雷家书》代序中他提到:“傅雷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订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大概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便是以身作则。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念书到初中便辍学回家,母亲没念过一天书(受当时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三个舅舅都可以上学,唯母亲不能),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或学历低而自卑过,相反,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幸运生活在农村,幸运有朴实的农民父母,同时也暗自欢喜自己的童年可以轻吻土地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真切,可以在落日余晖下看牛羊成群走在路上,在青草芳地里看蝴蝶嬉戏留影。从我的父母身上,我学到了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那便是每一个中国农民身上所都有的勤劳、朴实、能干的品质,从小到大,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总是身体力行的诠释着这几项可贵品质的力量,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这是《孝经》开宗明义章里的一句话。《傅雷家书》中傅聪的'父母,从通信起到最后一封信,有一句话一直贯穿于其中——便是傅雷的父母希望傅聪多保重身体。一九五九年傅雷就嘱托傅聪要多去郊外走一走,多亲近大自然,但傅聪没有听从他父亲的意见,因而在时隔两年后,傅雷给傅聪的去信中,傅雷说:“两年来我不知说了多少次,劝你到森林和博物馆走走,你始终不能接受。孩子,我多担心你身心的健康和平衡,一切都得未雨绸缪,切勿到后来悔之不及”。就是在傅聪的父母去世前的几封家信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可见,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关心,无一时中断啊!
每一个人都很可能会低估别人的能力,作为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的傅雷也不例外,他常常低估儿子傅聪的能力,为此,傅聪的母亲也常常劝说傅雷不要低估儿子的能力,傅雷自觉到这个缺点后,他便发出这样的感想:“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这种直觉的感情,我也曾从我的母亲身上体会过。初中时,有一段时间,我的脾气变得很糟糕,仿佛要以这个世界为敌,和父亲讲话时总会说不上几句便引起冲突,最后闹得父子之间很不愉快。母亲以她那种直觉的感情意识到我正处于叛逆期,便充当我和父亲之间的和事佬,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冲突,以免破坏父子之间的亲情。母亲的耐心教导和宽容使我慢慢度过了那段可怕的时期,人格也能够正常的成长。
傅雷在男女恋爱方面的见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一九五五年的家信中。傅雷知道儿子遇到感情上的烦恼并写信宽慰:“你该想到,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狂妄;不考虑性情、品德、品格、思想等等,而单单执着于一段当年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会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会遇到悲剧的”。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这样的悲剧才好。一九六二年给傅聪的家信中他又谈到这个问题:“人人都有缺点,谈念爱的男女双方更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相容的伴侣”。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阅读《傅雷家书》时我就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我总是停下来做笔记,生怕错过一字半句的教导。因而所写的读后感也只是就一些可以和我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感想,更多的宝藏还待于我们静下心来结合此书的教导去生活中发现。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听朋友介绍说《傅雷家书》是一本父母教子的好书,几次都想看一下,这个暑假比较有时间,终于有幸拜读了,读后被傅雷夫妇其对子女的爱深深感动,不禁对自已平时教育孩子的疏懒行为自惭形秽,在惭愧和不安的心境里写下以下读书心得: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辑印这本小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闲谈),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我想,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__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在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是因为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女儿在一个旧抽屉里翻出一沓信件,问:“妈妈,这是什么?”“信啊!”这是几封我学生时代与同学、家人往来的书信,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是女儿正值喜欢到处乱翻的年龄,那么我早已想不起来它们的存在了。如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无时差、无距离交流方式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圈。这些书信正如久违的老朋友般变得有些陌生。当再度翻开这些书信时,那绵绵亲情、年少的彷徨和曾经的筹措满志却又如长了翅膀般从片片纸上跃入眼帘……在历史的长河里,书信在为我们传情达意、交流思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那些饱含真挚情感的家书更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展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书中为人们所重视、谈论得最多的是关于子女教育问题,当代的《傅雷家书》就是其中的典范。翻开《傅雷家书》我们很容易从字里行间感触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感受到一位翻译巨匠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从1954年傅雷的儿子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起到1966年5月,傅雷夫妇尤其傅雷先生坚持给儿子写信。在《傅雷家书》中摘编的186封书信里,从那质朴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傅雷先生对儿子深沉的爱。
在傅聪童年,傅雷先生对其严格管教,令常人不为所认同。但当父子分别,年少的儿子独自远渡重洋留学之时,那种为人父的舐犊之情又是怎样的溢于言表啊!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一封信中,傅雷先生这样写道:“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下去,像恶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另一封信里,傅雷先生又写道:“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我们都知道,傅雷先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因而所写家书能够很容易达到文情并茂的程度。但是,在读他的书信过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华丽的辞藻,只是从这些毫无做作的`、平实的文字里感触到一位父亲的真挚感情!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着艺术与人生,在艺术道路给予孩子客观的的评价和精心指导。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在那个需要书信的时代,家书成了远隔千里之外的父子俩最好的交流方式,也正因为这些家书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父子俩在音乐、戏曲、诗词以及异国他乡的文化礼节等诸多方面的交流,让我们今天依然能够通过阅读得到一代翻译大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对文化艺术领域各个方面的深刻见解,让我们能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那些艺术作品。
在傅雷先生看来,他给儿子写信的作用在于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因此,我们看到信中写道:“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你自我批评精神很强,但个人天地毕竟有限,人家对你的好评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你进步,扩大视野:希望用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加以思考。不管哪个批评家都代表一部分群众,考虑批评家的话也就是考虑群众的意见。你听到别人的演奏之后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诉我们。爸爸说,除了你钻研专业之外,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阅读其他方面的书,充实你的思想内容,培养各方面的知识……爸爸还希望你看祖国的书报,需要什么书可来信,我们可寄给你。”我想,这些语言文字很能让年少在外求学的傅聪明白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才将傅聪造就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过《傅雷家书》后,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儿认字了以后,我还会有机会、还会静下心、还能够有提起笔给她写信的机会吗?时代变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变了,那些需要静下心来、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将如泉涌般的思潮付诸于纸张的家书还会存在吗?我的孩子还会愿意翘首等待、耐心阅读那些写着父母“唠叨”的家书吗?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经不再会让我们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感,但是那饱含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读书治学、立身成长之道;理家聚财、和亲睦邻之道;做官任仁、经邦治国之道等诸多方面的家书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美德还是需要我们竭尽所能去代代相传。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道是成就中华儿女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
傅雷家书读后感7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打”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打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8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教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头的语句,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期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期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悲痛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当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欢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十分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期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必须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教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那里面包括了,傅教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期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我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我的期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我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仅有你自我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异常是乐力方面,我一向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我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期望。父母走的弯路,不期望孩子重蹈覆辙,期望他们能比自我“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当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我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简便、欢乐。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提高,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我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理解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当明白自我的重点,明白自我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明白自我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我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教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我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教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当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情与孝道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孩子无论长多大,有多少成就,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孩子。正如《傅雷家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傅聪(已是八旬老翁)所说:“我觉得许多人老是问我家书的事,好像我还是个小孩子似的。我已经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子喽!”
是啊,当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还在捧读《傅雷家书》时,傅聪已经渐行远,自成一“家”——一个性格独特、博学多才、愤世嫉俗的世界闻名的大钢琴家。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双重叠影:音乐的傅聪和人文的傅聪。音乐的傅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幻般的古典美;而作为人文傅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他学识渊博,且直言不讳。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重性:叛逆和顺从;细腻和粗犷;正直与宽容;诗情与悲壮。
看到这样拥有诸多光环的傅聪,不由得又让我们想到了《傅雷家书》中那个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父亲,那个既对儿子专业要求极为严苛、又对生活琐事关爱有加、既从思想上引领又从情感上帮助的父亲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震撼。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子如敌人”的例子,让人伤感让人忧,回看傅雷傅聪之间的父子情,既是挚爱的亲人又是和谐的师生,既是相通的朋友又是心灵的知己。一封封饱含舐犊深情的家书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启示。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两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恐怕是为人父母者经常会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慢慢长大,离家远行的时候。想到儿子临去军营的前一夜,自己不也是彻夜难眠,凌晨三点钟又起来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似有千言万语要说,到最后无非又是注意身体,好好学习,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之类的俗语。傅雷夫妇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但他们却有了这样无与伦比的幸福:“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而且,傅雷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优点的夸赞:“我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能从孩子身上学到知识,真是一个好父亲!
在对音乐的谈论交流中,傅雷展示了极深的艺术造诣,他不止一次地教导傅聪,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相通的,作品需要注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并非需要刻意追求华丽的美。“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其实这一点对我们为人师者亦很有启示意义。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可以看作我们的作品,我们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学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能让孩子们真正学到知识,所以,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对课堂教学倾注我们的真情,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因为傅聪出国早,接触西方文化较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忘了祖国,忘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这和傅雷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儿子取得巨大荣誉时,他这样提醒,“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在对待感情方面,他这样引领,“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妻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他这样分析,“中华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朴实,比西方人容易满足。中国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我们只看见古人提到彻悟,从未以信仰坚定为人生乐事(这恰恰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幸福)。”在理财方面,他这样开导,“老话说得好:开源不如节流。我们的欲望无穷,所谓‘欲壑难填’,若一手来一手去,有多少用多少,即使日进斗金也不会觉得宽裕的。”在写中国汉字方面,他这样纠错,“‘战战兢兢’勿写作‘竞竞’,‘非同小可’勿写作‘岂同小可’。”这就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这就是一个中国父亲,时刻提醒着海外的游子不要忘了中国的文化,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更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屡次告诉儿子,多写信多讨论问题,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机会,许多感性认识可以变作理性认识。这样的训练不能漠视。多写信可以随时有新的启发,帮助今后的学习。“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正是有了这样的逼迫,才有了我们喜欢的《傅雷家书》。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是否也应该多些时间、多些思考给自己年迈的父母,给正在成长的孩子,给班级里的学生写点东西,做些记录。致我们快速逝去的岁月!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自我听说有这么一本傅雷家书就很感兴趣,因为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作为一个半路自学入门的野路子翻译,自然是对这些翻译大家们都很敬仰和好奇。之前也存过电子书,但一直未读,这次为着买成语大词典凑单,干脆便一并买了一本来,毕竟实体书在那里,就会读的动力大一些。
因为阅读目的就是想从傅雷家书中汲取关于翻译和学习的养分,所以读的时候也就有意识的寻找相关内容。翻开1954年前三篇论文,傅雷在信中表达了对刚离开家的傅聪的思念,通篇都是父亲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想念,给我一种错觉,以为家书都是这样的内容,马上束之高阁。但在前几天读奇迹男孩的译者后记时,发现了对傅雷家书的引用,很有意义,发现我也许是对傅雷家书判断过早了,于是昨晚第二次翻开了这本书。 家书是傅雷夫妇在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书写的家信,用了昨晚和今早通读完这本书,感觉吃下了一大碗精神食粮,使我得到了这样几个益处,或者说产生了这样几点感受。
不要买这个版本除非买给中小学生
1. 傅雷和儿子讨论了很多关于艺术和钢琴学习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一些大师作品的领悟和理解,傅聪自己的表演的点评等方面。虽然很多艺术大师的名字和作品我都不很了解,也不太明白信中的评价,但也能从旁领悟到跨界学习的好处,就是傅雷所说的不能只用音乐来学习音乐,也不能过于激情澎湃。让我联想到我的现状,同理,不能只用写作来学习写作,要用一些其他的艺术学科来从旁领悟写作。
2. 由于写作年代的关系,能从家书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国内的发展变化,就像是在读同为书信体的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时对当时英国和美国的国情有所领悟一样,给没有身处那个时代的读者们一些更贴近的体会。也同样因为时代的关系,信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子带有明显的.书面语感,都是我们现在所少见的了,让我想起去年读的那本叶圣陶和夏丏尊所著的《文心》,用的也是类似的书面用语。现代24小时住在互联上的游民大概已经写作口语化了,多读一些书面用语作品,对于词汇的扩充和文章逻辑的把握还是很有好处的。
3. 傅雷先生在每封家书中几乎都会提到家中来往的亲友,林林总总一大串名字,无论是日常交往,还是来祝贺傅聪取得的成绩,让人充分感受到傅雷夫妇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友谊。这固然是因为这些朋友本身的品性,也源自于傅雷夫妇对于朋友的真诚付出,比如为了朋友的要求花费一天时间认真审校作品,对于朋友的缺点也能毫不避讳但注意方式方法的指出,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手画脚,而是期待他们有所改进。
4. 家信中分享了傅雷对待翻译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方式,不仅有傅雷自己所分享的近期翻译工作的进展和心得,也有傅雷夫人信中侧面讲到的傅雷对于工作的投入和认真,以至于把身体都搞坏了,但只要精神和身体能承受,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只因为翻译工作本身就带给傅雷莫大的快乐,这也是我为什么专业学的是人力资源,却偏偏要花时间精力自学翻译的原因,翻译使我快乐。
5. 除了艺术、学习,信中自然还讲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活细节,包括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如何划分精力,如何和老师同学以及亲友保持积极沟通,如何寻找和选择终身伴侣,如何理财,如何平衡演出和练习时间等等。即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这些建议和感悟竟然出奇的适用于当下浮躁和焦虑的一代人。
同时,傅雷夫妇提出的这些想法和交建议并非命令或教训,反而是用着商量的口吻,分享人生所得的态度来讲述的,并反复强调既然是多了这些经历,觉得有必要分享,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指傅聪)的思考,并实地做去。并时刻不忘表达对于儿子的骄傲,对他生活的关心和担忧,想必这就是所有父母最牵挂的。
当然也有缺憾,似乎是版本没有选好,这本新课标名师精评版里面除了家书本身的内容以外,还在里面时不时插入了点评,虽然用括号括起来,变了字的颜色,仍然是干扰,有时一页的左右还有更多点评和注解,或在某些章节的末尾提出一些类似于中学时期的阅读理解问题。如果是中学生来读,也许会觉得有益,对我这样的成年人来说,未免觉得多余,何况我对内容自然有自己的看法的,并不是需要别人帮助理解的小孩子了。但也没办法,谁叫我自己不仔细的挑选放进购物车里的商品呢,只有读的时候直接跳过注解。
另外,我最不满这个版本的一点是把54年到64年间的家书分为了谈人生与艺术,谈学习与生活两大类,在我看来,实在是没有必要。这些家书包含着傅雷对傅聪生活的关心,思想的关怀,求学的担忧,信中与他讨论艺术,并期待他将国外的艺术思想传播回国内,分享父母及友人在国内的生活和发展。有什么必要要分成这两大类呢?按照时间排序就好了,这样一拆分,反而割裂了有些事件的理解,比如傅聪关于是否从波兰转到苏联去求学的讨论,第一部分中有一些,第二部分中有一些。
总之,读《傅雷家书》让人受益良多,假如你一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多么有用,就像我一开始对它产生了误解一样,我也劝你,最好坚持读下去,因为这些家书内容涵盖面之广泛,话题讨论之丰富,每个阅读它的人总会找到有益于自己的内容。以及最重要的,不要买这个版本,最好是买单纯按年份分类的就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妈妈在我读四年级时就为我买了这本书,便没有去好好品味。这当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让人怎样兼顾事务与学业。有了它,我便确定了路该如何取走,事该如何处理,人要怎样去做。
《傅雷家书》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宽自己的事业要求。不因为自己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己分内的学习任务。做好自己,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父母多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理解你,懂你。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傅聪远在海外求学,傅雷夫妇不顾工作上的辛苦,身体上的疲惫,依然坚持给孩子写信。
谆谆教诲,可见其望子成龙之心;深深关怀,可见其眷眷爱子之意。
他们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得到成功的喜悦。傅聪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也做了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夫妇因此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的家书更是成为教育子女的经典之作。
信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傅雷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教训教育子女(主要是儿子)如何做人、做事、对待生活及艺术等问题,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在为人坦荡、禀性刚毅的父亲的教育下,傅聪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并最终成为钢琴大师。
从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亲情。傅雷夫妇平实的语言道出的是一片浓浓亲情,读后让人感动不已。“你的信我们看得多宝贵,我们虽然分离了,可是心永远在一起,这是你给我们的唯一的安慰。”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胜过一切。“只有你的一切真能使我们的心开放,想到你我就觉得幸福了,没什么抱怨的了。”
儿女是那么容易让父母满足和幸福。“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辛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连接在一起。”
更让我折服的是,傅雷夫妇对子女的爱不是固执己见的,而是互相尊重的。“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他们与儿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并没有要求儿子必须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儿子提起,让儿子容易接受。“年纪大的人总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的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大错。”
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学习也是互相的。傅聪学习父亲的为人处世,傅雷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父亲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如同涓涓溪流,纯真质朴,令人动容。母亲的爱犹如她圣洁而慈爱的眼泪,清澈无私。
其次,信中亲情背后的教子之道让我受益匪浅,深得启发。傅雷在信中告诉儿子,一个年轻人在做人和对待生活问题上尤为重视。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例子,教育儿子注重自己的穿衣着装、姿态举动和礼仪态度,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教育儿子待人要谦虚,“才气越高,越要提防”;做事严谨,“大小事要对人家有个交待”;遇到困境不气不馁,获大奖不骄不躁,“你别把‘比赛’太放在心上,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要热爱国家和人民,牢记国家的荣辱和人民的安危,“要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持续不断地检查自己”,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生活上,注意劳逸结合,还要正确理财,这些,对今天的莘莘学子也是受益无穷的。
其次,令我较有感触的是:傅雷夫妇直言不讳地提出对于年轻人恋爱、婚姻与做学问的关系的看法。
他说:“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青年时期,正是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的时候。但傅雷以他个人自身经验告诉儿子,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学问。“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尽量控制你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这些傅雷当初在心中说过的话,让我深思不已。
另外,对于傅雷夫妇的爱,我还有第三种理解。
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是深沉的`,是长远的,是伟大的!
天下爱自己儿女的父母比比皆是,爱子之情更是人之常情,为什么说傅雷夫妇的爱是深沉的呢?因为傅雷的爱已不是普通的父爱了,他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这份爱是深沉的,在傅雷心中,儿子先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其次才是一个好儿子。
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也是长远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傅雷对儿女的教育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大多数父母都能做到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但真正合乎孩子口味并且走向成功的是少之又少。
或者,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美好未来而忽略了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傅雷夫妇用正确的教导思想、渊博的知识和亲身经历,既帮助了儿女的成人成才,又让子女感受到深切的父母之爱。可谓是用心良苦。
傅雷夫妇的爱更是伟大的,“我对你的希望和前途是乐观的。就是有这么一点母子之情割舍不得”。
但为了儿子的希望和前途,他们情愿割舍这份情意。傅聪不止是他们的儿子,还是祖国人民的儿子。“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起同胞”。
他们希望儿子能够为了祖国人民更加努力,而不仅是为了他们。正所谓大爱无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已上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层次,这是一般父母所不及的。
阅完此书,深有感触......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一气读完《傅雷家书》,深切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谆谆教诲。那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文字,是用最伟大的父爱,用最殷切的期盼凝聚而成。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1954年,傅聪出国学习钢琴,孤身远在他乡,孤独枯寂,傅雷夫妇以家书来鼓励儿子潜心学习,报效国家。多年来,傅雷夫妇的家书一直伴随着傅聪的生活,学习,乃至恋爱,结婚生子。傅聪后来成为钢琴大师,傅敏成为一名优秀的英文老师,都是与傅雷夫妇的的悉心教诲分不开的。
傅雷是儿子思想的启蒙者,傅雷教导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让儿子抓紧时间,苦修苦练,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傅雷虽是一位翻译家,但却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博学多才。他给儿子的家书中涵盖了哲学、音乐、美术、文学、历史、戏剧等多方面的内容,用及其开阔的眼界让傅聪去感受人生的博大,壮阔,让他用这些营养去滋润自己的音乐艺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经常给儿子寄唐宋诗词,元明散曲,让他了解唐宋人如何唱诗,唱词,他还经常鼓励儿子多读作品,去看美术展览,听自己的弹奏录音,以此丰富学识,加深修养。
他希望儿子对于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希望儿子常常用这个步骤来巩固他得来的新东西。长此做去,不但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而且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锻炼。
傅雷是儿子事业的支持者,在1954年12月27日的信中,他这样说:“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的演奏,从头至尾都是拿出谱来拉的,我个人总觉得“差些劲”。周伯伯前晌谈到朗读诗歌,说有人看了原文念,那是念不好的,一定要背,感情才混成。我觉得这话很有见地。诗歌朗诵尚且如此,何况钢琴、拉琴!我自己教恩德念诗,也有这经验。凡是空口背而念的,比看着原作念得,精神更一贯,情绪更丰富。”他希望傅聪能背下乐谱来演奏,这样才能驾轻就熟,更深刻地表达作品。
他常鼓励儿子多写信谈音乐问题,谈自己的感想和心得,还有老师和别的教授们的意见。说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和速度。在1955年12月21日早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道:“多写信讨论问题,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机会,许多感性认识可以变作理性认识。你一边写信一边整理思想,一边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观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的启发。”傅雷常常鼓励傅聪,把苦闷写下来,相信能凭一些经验安慰儿子。让傅聪多多来信分析自己,发泄情绪,让儿子有健康的'心理。他有足够的勇气担受儿子的苦闷,也有足够的力量帮儿子摆脱烦恼。
在傅聪彷徨时,他鼓励儿子说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勃勃的明证。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
儿子的每一次比赛,他都会给以鼓励。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祝贺的同时,他不忘鞭策。他说:“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人生本是没有穷尽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
在傅聪的生活上,傅雷如同唠叨的老人,提醒儿子的生活习惯,生活细节。在1954年8月16日晚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提醒儿子到别人的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不要还留着围巾;二是不要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方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在儿子的恋爱问题上,傅雷希望儿子不要凭借一时的热情去选择爱人,而要考虑性情、品德、品格、爱好。
傅聪从未从事过音乐,却对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经过的心路历程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的事业倾注了最大的热情和期望。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呕心沥血,高度负责,在儿子远赴他乡,留洋在外,孤独落寞之时,送去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滋润孩子的精神,时时给他以指导、鞭策和鼓励,使他有勇气去面对迂回曲折,坚强地走自己的理想之路。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向他致敬,向他学习,傅雷的教子思想也将永放光芒!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日记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他们的教育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在与傅聪意见不合激烈争吵后,他在信中这样说道:“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
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下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在我们一贯的认识中,作为文艺界和翻译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平素似乎也以严谨认真、古板、严肃、一丝不苟著称,但是在这几十页的阅读当中,我却更多看出来他作为一个父亲,分明体现出来的为了儿子甘愿舍掉面子,降下身子,主动与儿子交流。在那些充满真挚话语的信件当中,让我分明觉出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关怀。
傅聪在事业上的成功,其实真的离不开傅雷在其年幼时的悉心教导和严格管教,不必说,我的母亲,包括他的家人以及傅雷的一些亲戚朋友,他们都坦言傅聪之所以能够在年少时取得闻名世界的成绩,在其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当中,傅雷对于他在音乐、艺术、文学、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大抵是因为傅聪才年仅21岁的原因吧,他尚且是一个很年轻任性或者是还未长大的孩子吧,所以,很多时候似乎是难以理解父亲母亲对自己未来成功所寄托的深厚期望吧。
读着这一部分的内容,常常发现,发信的时间非常的频繁,并且很多信件的篇幅都特别长,内容从艺术欣赏、钢琴技巧的提升、一些技巧方法的建议、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琐事等等,事无巨细饱含深情。
很多信件的篇幅非常之长,傅雷在写这些信的时候也应该是用了不下于四五个小时的时间,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儿子那份魂牵梦萦的牵挂、思念以及担忧之情,希望得到儿子在艺术上的交流,教育上的互动,情感上的回应以及心灵上的沟通。他唯恐自己说的话不能尽意,让儿子不能明白他心中所思所想及深深的情意,所以他用了较长的`篇幅用了很多的反问句,用了很多重复性的话语以及分明很多的唠叨,表达他内心强烈的感情。
在信里边,他不止一次在信中提到:“我亲爱的孩子呀,你为什么不给父母写一封信呢?爸爸妈妈知道你非常的忙,但是也不至于说两三个月连一封信也没有吧”……“不能写长信,哪怕是短信也可以呀,寥寥数字也足以使我们欣喜若狂”……“我可爱的孩子,给你写的信,一直都没有收到你的回应,仍然是为了年少时爸爸对你管教严格,心中有怨气吗?爸爸也同样感到后悔和自责,多希望你能写信过来,我们好好沟通,好好和解”……“我的好孩子,如果太忙不能写信,爸妈也是可以谅解,寄一张明信片也是可以的呀……”
这些真挚的话语,每次让人读来都觉得心生感动。就是那样一个骄傲的、任性的父亲,当自己的儿子远在国外,连面对面促膝长谈都成为奢望,电话沟通一时难以达成,自然内心思念难耐,也虽然身体苦痛备受煎熬,却在信中从未透露一二,以免让儿子过度担忧。
天下父母皆是如此吧,我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如此骄傲的父亲在心中变得如此的卑微?我想除了爱便还是爱吧,那是一份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牵挂,不论对方身处何方,也不论对方对自己有多少的埋怨、误解和责备也都是可以谅解的。毕竟,他是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呀。
虽然说儿子的信仍然是非常的少,但是父亲母亲对于儿子的牵挂和思念却从未减少,反而与日俱增。无论儿子在信中多么的冷落和冷淡自己,作为父亲母亲是永远都不会责备自己的孩子的。
其实也许真的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缘故吧,当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再来看这些信件,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总是感触特别深。
读着这一部分,再对照前一部分谈人生与艺术的信件当中,我发现,天下任何人皆不是铁石心肠,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与诚挚的关爱,一定能够使坚冰融化,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前边的信件当中,我们慢慢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距离的拉长,傅雷一直非常诚挚用心的在信中表达对儿子的深情,所以儿子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慢慢的化解。也加之朱夫人在二人关系的缓和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在先期看到的那些篇幅当中,我们分明看到傅雷和傅聪的关系和解,二者开始以一种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的身份谈文学,谈钢琴,谈艺术,谈生活,谈感情,谈困难,当然也谈思考,两人先前的所谓恩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化为了温馨的情感。
所以在看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分明从这些文字当中感受到了绵绵的温暖和深深的感动,温暖于这些真挚平凡但又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文字,感动于傅雷的坚持,傅聪的谅解,亦感动于朱夫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调解的身份,这是一个温馨美满而又幸福的家庭,只有这样充满和谐、充满爱的家中,才成就了如此伟大的父亲以及如此成功的儿子。
年少时任性而又乖张,一心想要追求更远的地方,所以心儿总是浮躁甚至张狂,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慢慢想要平静和安稳的现下,所以心儿开始平和而宁静,这让我想起来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其实年少时的朱自清和年轻时的傅聪也是有着很多相像之处的,身负很多英明才华横溢的年轻的朱自清曾经是如此的看不惯自己的父亲,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很是迂,不大聪明。却在当自己成了一个父亲,有了儿子之后渐渐明白了,父亲曾经对自己的深爱,也开始觉得遗憾和自责。父子之间感情的消解对过去所有的误解和不悦,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也让我们觉得爱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所以不论是朱自清的父亲还是傅聪的父亲傅雷,在他们看来为了儿女,牺牲一切,又有何不可呢?
回归现实,看看我们的周遭,想想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儿女,便是粉身碎骨,便是毫无尊严,便是卑微若尘又有何不可,这全部皆是因为爱你呀!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作文03-03
《傅雷家书》作文03-04
傅雷家书心得12-27
傅雷家书作文05-24
《傅雷家书》的心得07-04
《傅雷家书》心得01-14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03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2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08-02
读《傅雷家书》心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