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精选1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1
学完国学再读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对于我这种书虫有点烧脑。读这种纯理论书,过程艰辛苦涩,极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读,否则一不留神就要重读。好在篇幅不长,初读下来,作者很多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
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和消极,但这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观点放在当下仍然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己所用吧。
书中讲到“教育既不能让人变得有道德,也不能让人变得幸福,它无法改变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识而言,在大数学家和一个鞋匠之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就性格而言,他们的区别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计”,这或许就是智商与情商的区别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来还指着多读几本书,提高一点情商,然后变得幸福一点点,看来没戏了,扎心。或许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难幸福吧。
本书还有很多一针见血式的观点,例如群体不会思考,群体没有理智,群体的善变、极端、残忍、奴性,填鸭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本书的写作风格正是一直采用群体的`特征和手段,向我们这个读者群体进行“断言”、“重复”和“暗示”,细思极恐。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我们必须承认,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是无法摆脱群体心理的影响的。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特立独行,当所有人都浑浑噩噩的时候,也难免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那么,我们是否还能在随波的群体之中坚持自我,发出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呢?
集体无意识,愿我们拨云见日,凡事主观,谨慎,冷静,深思做不一样的自我!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2
本书所谓的乌合之众,是指群体在聚集状态下的选择不存在理性。
不符合逻辑。其所做出的选择基本只依赖情绪、感情。这种情绪、感情主要来源于民族的历史习惯、维护团体利益的必要等。从这个层明而言,宗族、村庄之间的争斗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并无区别。
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群体中的个体没有主见,他们会盲目相信具有强权、威望、人格魅力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的.意见亦不必理性,空洞的、画饼的、概括的意见远比具体的、详细的意见更容易被群体接受。这种意见应该在具备确定性的基础上留有被群体自行想象的空间,从而让群体达到自我认可的效果。这种意见必须不断被反复强调,且具有情绪上的感染性(所以民族主义是最有效的工具)。
作者在书中把这群乌合之众看成无用的群体,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特别是在民族主义、国家意识的影响下,这个群体更容易通过自我牺牲去换取目标的实现。
关于乌合之众在民主中的破坏力,因为群体更容易被情绪而非逻辑打动,很多政策的出台只是为了迎合群体而非惠于群体,因而更注重于短期的出彩忽视了长期的利益。所谓的民主也在此过程中退化成了采取一切手段博取选票的街头政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语言的力量在其中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用怎样的词语煽动情绪、批评对手的同时又不表露自己的主张、如何夸夸其谈但又不明确许诺。
努力时刻保持警醒,避免落入情绪的陷阱。当然在一些无关大局的场合适当加入其中也无伤大雅,毕竟群体间的社交人与人之间纽带。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3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全书集中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在作者的阐述以及举例中,我发现了与之类似的种种社会现象,这让我产生了共鸣。也让我明白到为何它在心理学书籍中的地位如此之高。
在书中,勒庞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也展现了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
正如当今社会常有的网络暴力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非常偏执,且具有强烈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地认定一句话是真理还是缪误。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表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而被群体化的人们也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于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然而现实却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
所以,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的重要。作为学生的我们,不应该成为上文所述的那些被群体化而失去明辨是非能力的人,而应该从现在起,努力坚定自己不跟风,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随波逐流,凡事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做最独一无二的自己。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4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法国人,他在书中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他也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而我在读完这本书后,针对他的观点我也存在着不认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会,不也处处存在他所说的`“群体化”现象。
就从当前疫情来看,社会自发性的进行捐款,许多明星也参与其中,但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一个大明星就捐这么点?这么抠门的!”慢慢地、种种话语接踵而来,形成群体对捐款者人身攻击,从而形成道德绑架,然而这些群众也是从个人观点向舆论中心靠拢,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论,这些明星捍卫自己的财产有何不对,但公众情绪此时处于高度敏感,他们只会觉得有钱人就应该多出钱,但是无论出多少钱,群体只会认为出的少了,从而引发“众怒”。这群体中每一个人就如一滴水汇入了整个河流,河流依然在,但这滴水却再也找不到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是用一种绝对性的词语来叙述,虽然他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我始终觉得还是比较武断。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能同化每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思想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就如一颗沙粒他哪怕汇入了沙漠,可他还是那粒沙,始终都能找到。
读完《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们接触到了群众这种行为、心理产生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5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这篇文章会令我想起袁崇焕,想起百姓分食其肉,用其内脏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我在反省自己有没有精神上的食血肉,也在思考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在不知不觉的食人心肝而茫然不知……很有感触,令我回想起某些经历,很有同感,也有点无奈。
想起之前看的那部《南京!南京!》,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成为一个群体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更加表现出其种族性,无一不失去作为个体时具有的理性,陷入灭绝人性的泯灭人伦的泥淖中。据史料说,像角川那样稍微有点儿良知的日本军人从未出现过。
为什么?我想,也许就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言,当一个群体都疯狂了,个体便不存在了,什么道德什么情操,全在整个群体的疯狂之中被遗忘了。战争是一个巨大的诱因。我认同这句话,“没有正义的战争,战争都是不正义的。”
群体总是无意识的,但或许这种无意识正是他们拥有巨大力量的秘密之一。自然界中完全本能支配的生物所做出的一些行业,其神奇的复杂性令我们惊叹不已。理性是较为晚近的人类才具有的属性,而且尚未达到可以揭示无意识规律的完美程度,要想达到这种程度,仍需更多时日。无意识在我们的行为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理性的作用却很小。无意识行为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生活中起着作用。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一直待在狭小而安全的范围内,在此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获得知识,而不是徘徊在模糊猜想与无用假设之中,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就是留心观察我们接触的那些现象并对它们做出思考。一般来说,我们借由观察得出的结论都是不成熟的,因为在这些清楚可见的现象背后,有一些是我们只能隐约观察的现象,而在它们背后还有一些是我们毫无了解的现象。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6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户外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务必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此刻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正因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潜质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正因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能够成就,也能够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因此我不爱写……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就应看看这本书,至少此刻都就应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7
《乌合之众》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当出现反智、集体、己方辩论势力弱小的时候,面对气势汹汹的人,总会有人来一句:像《乌合之众》里说的一样……,就像现在一提到小鲜肉,流量现象,总会有人提,就像《娱乐至死》里说的那样……
总之,基于这个原因,我去看了这本书。
《乌合之众》与其说是痛斥反智集体,不如说是教人如何领导群众,在字里行间谈到了集体的特点,以及和集体的相处办法,譬如有一条:如果想得到群体的支持,那应该和他们保持距离。
就像在封建社会的皇帝一样,一定是保持足够的神秘感,并且用礼教来保持这种神秘感,一旦皇帝的神秘感被剥夺,隐形的威望、信仰和共识也会崩塌,自古以来可能威胁到皇帝威望的功高震主之辈,莫不下场凄惨。
众是众人,乌合大致是说盲动、被裹挟,群众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识,一旦共识达成,那么个人的力量再大,思想再清晰,也难免被裹挟,得意洋洋出来异于常人的,通常会被暴力消灭,只有力量到扭转群众信仰地步的人,才有资格继续挑战。
然而,一旦变成群体性的.时候,也意味着会失控,一开始创造、煽动相关民意的人,往往也被民意所吞噬和裹挟。
由此,我们恐惧群体,恐惧自己被群体所支配,同时担心有人支配着群体,群体的恶,莫过于多数人暴政下,对人的摧残。
群体也有善,但往往包括2个特点,1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再善的群体也会有人觉得恶,2是这种善良,往往是彼之良药,我之砒霜,对一些人总是不好的。
《乌合之众》透露出来的群体性的恶意,让人不寒而栗,可一旦社会进入到那种情况,冲突不断,被群体裹挟着的,群体本身,带领着群体的,谁又会是这个环境的幸运者呢?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8
8月17日周日上午在动物园咖啡厅参加了“不止读书”会郑州站第五期,实到26人,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但由于时间匆匆,都没有好好深聊,有点遗憾。第五期讨论分享的书目是《乌合之众》,虽然“事前读完”是一个规矩,但还是有不少人没读/只读了一半/随便翻翻,读书会的一半主题不是讨论本书,反而变成了讨论读书会。很多人抱着了解“不止读书会”的目的来感受,甚至直截了当地表达如果这个读书会发展不好,我就不来了。其实大可不必,这个没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读书会,大家都是来这里付出自己的读书思想的,同时汲取别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升华。这是我的理解。
我读完《乌合之众》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书于1895年以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9年)为大背景的这本书中,很多观点至今我认为仍然适用于2010年代的`中国,如:
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
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推迟自身的毁灭的话,那就是极不稳定的群众意见,以及他们对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说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我想,时间和空间里一个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个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9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重要著作。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本书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等学者以及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是群体行为研究者的经典。
没有任何人是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或者可以说,人无法脱离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彼此相互奉连,无外乎时间空间,贫穷富有,身份高低,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群体的一部分。或许这也是个体无法摆脱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本质原因。书中从群体的特征、观念等来说明人们由单独的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后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识,丧失了主观思考,逻辑与判断能力,渐渐同化干群体智慧,进而做出无法想象,骇人听闻的举动。群体可以奋起推翻专制的`统治阶级,呼唤自由与平等,却也同样可以汇集成乌合之众,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屠杀与清洗。
真相永远都是冷酷又让人感觉无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尽管让人丧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趋之若鹜,比如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比如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药……而对于我来说,那些枯燥的读书时光正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保持清醒头脑的选择,所以那些时光尽管枯燥,但却让我和现有环境保持一定距离。那些我们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丑恶,被作者冷酷的掀开,那些我们自认为的真实,也不过是统治者想让你认为真实的真实。尽管认识真实让人难过又绝望,但我还是想用无数的孤独时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说的:人活在世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10
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群体的意识应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11
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尽管这本书出版于100多年前,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当下的互联网网民行为有着借鉴意义。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对群体持有批判观点,认为有个性、理性的'孤立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之中就会被情绪所感染,表现出盲目、冲动,甚至会不加怀疑地接受别人提供的意见和想法。这种现象并未远离现代社会的我们。
回顾最近几年的互联网事件,造谣、网暴轮番出现,这与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和群体性特征关联巨大。一方面,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会让部分用户产生网络是法外之地的错觉,躲在网络昵称背后胡乱发言、传播不实信息,进而误导大众;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网络社群让人们找到了跟自己兴趣相同的小群体,这种群体性容易让个体产生罚不责众的心理,跟风骂人、盲目评论,让网暴事件频频出现。
当然,作者在书中并不只是批判,他在批判群体的盲目时,反复提到理性。理性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它代表着我们思维中正义的部分、公平的部分,是人们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达到的目标,具体到参与社会讨论,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开阔眼界,多听多看,俗话说“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要多读书、多思考,理解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思考的能力;最后,就是要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不盲目跟风,不情绪化地参与讨论,尽最大可能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12
《乌合之众》被专家学者们公认为目前已知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于是这本连他自己都没太在意的书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地传播着,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直至今日,这本著作依旧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不知是因为笔者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中,从小接受着社会主义思想,还是阅历尚浅,以致于无法理解书中的'某些内容。初次翻阅此书时,感觉作者的言论就像一把锐利无比的长矛,直击内心,文中充斥着“不得不克制”“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可能”“疯狂的愤怒”等一系列侵略性很强的字眼,对于崇尚“中庸”思想、凡是不说绝对的中华民族而言,似乎如此不可理喻和蛮不讲理。但慢慢沉浸于此书当中,又时时刻刻感受着其中的道理,似乎并非总是“一派胡言”。或许是习惯了戴着面具面对一切,当有人试图粗鲁的摘下你的面具时,会恼羞成怒,会气急败坏,然后指着他的鼻子骂一顿。无论如何,笔者在内心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读完了此书,没有了初读的不解和不屑,也没有完全的认可。谨以此报告记录下感想,或许不知所言。
作者在文中最后说道,“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点时,便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或许这就是《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所在,纵然书中有些言论看来过于偏激,却不影响其文学地位。盲从中带点理性,迷信时带点怀疑,这是对社会所有“群体”的告诫和启示。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13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的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这是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一段话,一连串的'发问,让人不觉深思,不由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它是不了解的,光看字面,它指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只是介绍一开始就定性为道德败坏,无底线的一群人。实际上它是指聚合在一起丧失自我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研究在一个大时代下整个社会群体。
书中介绍写到“群体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种“无意识”是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在群众聚集、情感亢奋的特定事件中,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弱化甚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即使平时独处冷静清醒的佼佼者,一旦汇入群体,个人都会被感性所支配,被群体所裹挟,意识趋于群众的平均水平。所以群体具有冲动、盲目、易变、急躁、容易受鼓动、以及凌驾一切的道德观等特性。
网上经常发生的道德绑架事件,一旦发生什么事,网友站在道德制高点,集体性毫无理性的批判别人。例如给老人让座,老人认为:“我是老人,你就必须给我让座。”毫无疑问,这是个人理性的做法,但是在群体意识中,他们天然的认为,你有坐就应该让。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必定受群体集体意识的支配。尤其是现今这个社会,尤其强调团队合作,再也没有了以前孤胆英雄式的个人主义。让我们感受到群体的力量越来越大。而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了解群体,了解群体心理状态。让我们在盲目的之中带点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怀疑。
【《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乌合之众经典句子文案10-23
乌合之众读后感04-25
《乌合之众》读后感10-22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08-07
乌合之众读后感03-05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07-12
《乌合之众》读后感9篇02-19
《乌合之众》读后感6篇02-27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