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2-02-12 07:30: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家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1

  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2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受益匪浅。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称为“大师中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本书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企业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这一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团队。

  创新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持续创新,解决现场质量及工艺问题。为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车企业做出贡献。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3

  创新一直是一个时尚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各种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我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我们企业而言,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源动力。

  虽然德鲁克写的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但作为公司一份子的我们,也是与这个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创新组成在一起,会最终成为公司的创新和未来。

  创新是需要理论的。每一个创新背后都是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是在前人的积累上总结出来的。

  创新更是需要实践的。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造,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最终还是实践为目标的。有些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些都会成为后续不断改进的基础;而那些成功的创新,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

  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七个来源,对我们来说,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工作中的不协调事件。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很多没有办法做下去的事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改进和优化,这就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为企业不断改进的过程。

  给我们印象最深是近一年多采购的变化,我们对采购的认知,对工作方式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源头就是新领导带来的新采购思路,新采购方式,也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流程,原有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

  以小论大,公司也需要创新,在现在市场环境如此恶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是企业活下去的希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六排放升级需要,都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如何在这个时候抓住机遇,是我们整个企业需要讨论的。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终将被时代淘汰。创新将是我们生存壮大的一剂良药。

  就如德鲁克所言,我们需要一个企业家社会。作为企业而言,我们也需要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公司的主人,主动创新,把自己作为公司创新实践的开创者,我们把创新作为工作中常用的工具,才会让公司具备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4

  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5

  该著作尝试着从企业家角度来认识企业的本质,并力图逻辑一贯地揭示企业的各种契约和组织关系形成与演变的一些规律。作者把企业家作为企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抓住了中小型、创业型企业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充斥着主流企业理论对成熟企业的分析,而缺乏对创业型企业的深入理解。该著作的理论贡献突出地体现在对企业家融资契约的分析上。作者不仅详尽地考察了外部投资者(资本家)所拥有的各项权能的基穿内涵、外延、相互关系,和企业家的创意、能力、财富,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一般意义上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

  第一章

  作者注意到主流企业理论基本上是以“资本家”作为逻辑起点和研究焦点,在本质上是“资本家的企业理论”:要么以“股东利益至上”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制度应该如何安排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股东的利益;要么以“资本强权观”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财产所有权应该如何配置才最有效率。虽然该框架对很多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这并不意味它已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因为该框架还存在着一些不应该被忽视的缺陷:第一,许多关键性的权利(rights)(比如剩余索取权)或者权力(power)(比如剩余控制权)都是先验给定的,其内涵、外延以及存在基础并未得到严格考察;第二,过分依赖规范分析方法,却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忽视了对企业实际的形成过程和运行规律的考察;第三,过分关注道德风险,尤其是与专用性投资相关的敲竹杠风险,以至于防止道德风险似乎成了企业制度安排或者企业治理的唯一内容;第四,基本上是以成熟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背景,而缺乏对创业阶段的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日益呈现出“企业家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性质,大量缺乏初始财富的企业家成功创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家并非一个简单地听命于外部投资者的代理人,他们所获的权利/权力也难以单纯地依靠非人力资本投资来解释。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那些专用性很强的实物资产,而且不少企业制度也并非为激励专用性投资而设计。由于主流分析框架难以对这些现象给出满意的解释,因此有必要换一个视角来审视企业,以便为企业理论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穿

  “企业家”及其“创业活动”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人们必须特别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企业并不是天然物,而是企业家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组织。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及其创业活动是企业及其各种契约关系发生发展的天然起点,而且是一个相对洁净的起点,因为在这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企业,当然就更谈不上企业内部的权利/权力关系。鉴于此,作者尝试着站在企业家的角度,采用比较彻底的个体主义的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和组织。

  从概念承继关系来看,该章主要回顾了已有企业理论中“资本家”这一核心概念的承继关系,以及从“资本家”角色中分离出来的“企业家”的视角讨论企业理论的意义。在已有的企业理论中,新古典经济学中强调的是“资本家”,后来发展起来的主流企业理论强调的是资本家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者认为应该在主流企业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企业的诞生过程,细致分析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关系。

  由此讨论,可以看出“企业家”在不同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新古典经济学当中,为了描述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把企业抽象为生产函数,把企业的决策功能简单的概括为确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从而忽略了企业家的作用。此时,资本家是该理论默定的经营决策者,资本家既承担了企业家的角色,也承担了经营者的角色。

  在主流的企业理论当中,为了探究企业内部复杂的权利配置关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市场的替代合约。把企业内部的'关系抽象为资本家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把企业家和经营者的角色重叠起来,把企业视为实现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此时,经营者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家”角色中分离出来,得到了大量的分析,而且承担了企业家的角色。

  而在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为了探究新企业的创立过程,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以企业家为诞生逻辑起点的契约。把企业诞生过程中的契约关系抽象为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而且把企业家与“经营者”的角色也分离开来,认为经营者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企业家或者参加企业的其他关键成员扮演的一个角色。但在企业的创立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企业家。

  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与之前的主流企业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把“企业家”的角色在创业背景下分离出来,作为与“资本家”相对等的概念来考察。而且分析企业诞生和内部结构的核心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剩余控制权”发展成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

  在古典经济学当中,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着产量和价格的决策;在主流企业理论中,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激励控制着经营者的偷懒和盗窃等道德风险;而在该著作中,作者提出,企业是为了实现企业家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与投资者之间订立的一个契约,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也就是提出创意的能力和整合投入品的能力,创立了新企业。

  第二章

  当作者强调企业是企业家所创立的时候,就必须首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企业家可否直接出售其创意而不必亲自创立企业?第二章对此作了回答。在批判“科斯设想”的基础上,作者指出,由于现实中企业家的创意和企业家能力难以被直接买卖,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家必须亲自建立企业,以便把自己专有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物化到这个特殊装置之中,从而转变为易于让度和定价的资产。由此可见,企业是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自我定价器”而被企业家创造出来的,而这也正是企业最初的性质。作者也由此推断:如果国家限制创业活动,或者限制企业家在企业中的权利,那就会阻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过程,从而会降低经济的活力。

  该章重点论述了企业诞生的原因,并把这一原因归结到企业家个人人力资本的特征上来。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性质是特殊的,其特殊性在于:企业家发现的创意具有信息悖论的性质,一旦创意被企业家向他人描述,那么其他人也就无成本的得到了创意的内容;其次,企业家自身的人力资本在未发挥之前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价,因为在企业家人力资本未发挥作用之前,市场中的其他交易方是无法准确评估其价值的;第三,企业家人力资本也具有不可让渡性和非从属性,所谓不可让渡性就是指企业家人力资本不可转让,而且只有通过企业家个人才能够得以实现。这些特征决定了企业家必须通过建立企业,然后到一定时期将企业销售,或者将企业家的人力资本长久的物化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才能够得以间接的实现。企业家之所以创建企业就是因为他们要通过企业来实现自己所拥有的创意、能力和财富的价值。

  这一章在整本书的角度来说,是后面理论模型提出的基石,同时也是对已有企业理论的创新。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家是企业诞生的逻辑起点,这样企业家的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家与资本家在企业诞生过程中谈判力的基穿这为后面模型的构建提供了论证的基穿同时,从以往的主流企业理论来看,资本家是企业诞生的逻辑起点,实现资本家的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制度建立的核心目标。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从企业发生的原点上就颠覆了已有理论的判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

  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并通过这一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家是企业诞生的逻辑原点,是企业诞生的真正原因。

  第三章

  由于充足的资本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所以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值得特别关注,自然也就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第三章中,作者首先认识到现有的绝大多数所谓的“企业家融资模型”在本质上仍然是“资本家的投资理论”,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投资者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企业家创意的可靠性和企业家能力的不足,而非企业家的“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并不拥有先验性的超级权力/权利。作为产权交易的结果,外部投资者天然的或者必须获得的权利只是保留投资报酬索取权r和控制投资风险的权利——直接约束和影响企业家和企业活动的控制权C,直接从企业抽回投资的赎回权T,以及将企业产权让度给第三方的流动权L。当然,这些控制投资风险的权利(C,T,L)能够弱化投资者的参与条件;而且所有的这些契约权利之间存在复杂的互补和替代关系。

  这一章,作者主要阐述了投资者意愿加入企业家创业活动的风险和为防范风险所可能获得的权力。

  在已有的企业理论中认为,投资者所承担的最大风险就是企业家的偷懒和盗窃等道德风险。但作者认为在新企业创建的过程中,企业家往往是企业剩余权力的控制和索取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并不象经营者那样通过偷懒和盗窃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相反,他们有激励努力工作,并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在创业阶段,投资者面临的真正风险是由企业家本身的能力带来的。确切的说是由于企业家创意实现的不确定性,企业家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足,以及由于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内部其他资源所有者对其能力的依赖而造成的企业家事后不履行企业初始契约的敲竹杠风险。

  为了防止这些可能的风险发生,在创业阶段,投资者不仅希望能够获得事先约定的资本报酬,同时也希望掌握企业经营的一些控制权、赎回权和流动权。

【企业家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企业家的经典句子10-20

企业家心得06-30

企业家访谈心得05-30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7篇)07-11

浅析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08-02

优秀的读后感02-05

优秀读后感02-14

读后感优秀03-28

企业家年会发言稿01-27

蜡烛读后感优秀09-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