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育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
利用端午小假阅读《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发现本书的第一章《走进基础教育天地》到第四节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基础美术科学体系”无疑对我们这些初为人师的“新手”带来了一手资料,这套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成果也为我今后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辅导指引了方向。
在这一理论中,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大多数是需要教师来引导并开发的。为师者,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多给予他们自由和尊严,重视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开放性课堂则是主动让学生去参与、探究、创作同时并反思。就小学美术色彩认识课中,我尝试采用游戏式教学策略,强调活动的参与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来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
回忆教学《色彩的冷与暖》这一课时,教学知识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色彩会呈现冷或暖的视觉效果,并能感受冷暖所传达的情感,如果采用平时的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理解色彩的冷暖,就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美术课便失去意义。我以游戏的方式“水温的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亲身体验更具说服力。首先每个小组准备1—2个透明的玻璃杯子并且要盛如等量的清水,各小组分别在杯子里加入一种黄色颜料和一种蓝色颜料搅拌使之颜料充分溶解,然后请同学上台分别将手伸入两杯水中感受究竟哪杯水的水温高,那杯水的水温低。由于黄色让人联想到火、太阳等事物,同学们会在心理上对自己暗示往往会说出黄颜料杯子的水温较高。最后同学们小组交流分析出现这样答案的原因,在游戏中直观感受色彩的冷暖,同学们玩的开心,学的用心。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认识
还记得在教学《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一课时,恰巧遇上学校分发运动服,于是即兴导演了“给小猴穿衣服”的游戏。“给小猴穿衣服”时,先拿出小猴玩具询问同学们:“如果小猴今晚被邀请去参加服装大会,想穿红色的上衣,穿什么颜色的裤子合适呢?”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环节有的同学设计了一款“红褂子,绿裤子”,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说:“真难看,真俗气……”就这样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达到了高潮。借机,告诉学生:“可别一笑了之,虽然我们平时不会这样穿,走在街道上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如此着装的!”紧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衣、食、住、行色彩搭配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只有协调好颜色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生活的品味,获得美的享受。为了检测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布置一个简单的作业,回家后在电脑上下载游戏《我的世界》,按自己的心愿想法设计理想的家居环境,将自己喜爱的房间进行色彩搭配、美化装饰注意色调的整体与和谐。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地运用所学到的色彩知识,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趣味性、实用性、感受性和表现性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更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开放是为了融合,游戏是为了兴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学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方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同学们喜欢,课堂就会生动绚丽。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2
为期两个月的20xx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国培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一切仿佛是在昨天仍历历在目。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个普通的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有幸亲耳聆听多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再一次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能够与来自多个地市的同行姐妹们一起学习探究、交流研讨,真的就像重新走入校园倾听老师的教诲一样,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让我这个幼儿园转岗教师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同时,本次培训也得到了兰州城市学院幼师学院的亲切关怀与照顾,敞亮的教室、喷香的饭菜、干净温暖的宿舍、丰富多彩的实践与活动,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体会到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空前的关注与重视,内心狂喜。两个月的培训时间似乎太短,离别时我有太多的感慨与收获,感谢与留恋;两个月的培训又很长,它已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引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重新解读了3——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
兰州城市学院教授王晓丽在她的讲述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到:3——6岁儿童的年龄特征认识活动靠动作,心理活动有延续性。认知活动直观形象,教师的语言、动作可以夸张、形象、生动渲染情绪引起幼儿有意注意与学习兴趣。他们情绪作用大,坚持性不强,依恋性强烈,爱模仿。幼儿园孩子所有的经验的获得都称之为学习。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练习,动手操作,直观形象的观察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无意识直接获得经验。幼儿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完成,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语言理解性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方式,教师要设计符合幼儿特点、趣味性强、游戏性强、操作性强、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个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快乐难忘的幼儿园生活。
二、对幼儿园的保教结合、教育特点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听了专家教授及幼儿园老师的讲座后我才清晰的认识理解幼儿园是保教结合的。幼儿因年龄太小,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成人的精心照料,幼儿园的进餐、饮水、盥洗、睡眠等生活活动占幼儿园活动的2/3。让孩子在吃中吃出学问、吃出礼貌、吃出一个好身体;在睡中睡出一个聪明的大脑、健康的身体。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的发展和机能的协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保教并重。
培训学习中,我认识到,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机地整合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让幼儿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当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本质涵义。在游戏的选材上要考虑,对幼儿知识技能情感发展要有促进作用等因素,还要考虑游戏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等,在游戏中玩出智慧,玩出学问、玩出习惯,玩出一个小交往家。幼儿园的每天三节可的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再减少,小班每天一节,中班上学期每天一节、下学期每天两节,大班下学期为了幼小衔接的更紧密可以安排三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更多的游戏活动中自由嬉戏,快乐成长。
三、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与方法。
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不过就是哄哄孩子,知识含量要求不高,人人都能干。可当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时,才惊讶的发现:我这个专业的小学教师,竟然不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幼儿教师。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敬业、乐业、幼儿的教育观。把幼教当成职业来干,努力追求称职;把幼教当成事业来干,努力追求最好。其次,关爱儿童,认可儿童,平等对话,与孩子形成学习的合作共同体,善于接住孩子跑过来的“球”。再次,具备扎实的吹拉弹唱、读写画描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善于适时合理的策划、组织、实施活动。最后,要不断的践行反思,不断的向自己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
四、入园实践,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方向
这次学习还安排了两周的入园实践活动,在入园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了保教结合的意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可是对于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知道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全省各幼儿园48名骨干教师,她们精彩的才艺表演、幼教的智慧、丰富的幼教经验、别具一格的创新等等让我五体投地。我们在学习中交流讨论,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智慧的光芒在这里闪烁。我叹服我们的专家与幼儿教师,更是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五、重新认识了幼儿教师的角色内涵,感受到了幼师人的幸福。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幼儿教师每天都与孩子们在一起,幼儿教师们每天顾不上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关心爱护别人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她们用智慧去影响孩子,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埋下智慧的种子、幸福的种子!像我一样的幼儿教师们是幸福的,我们日日有天使环绕,天天看天使般的微笑、聆听天使般的声音。看到每个孩子成长中的点滴进步,我们欣喜不已,我们用双手托起了明天的太阳,用智慧浇灌着希望的幼苗!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3
今天我读的是《尹少淳谈美术教育》第一章的内容,“点”内“点”外的思索,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与价值。
在这一章当中,我认识到美术教育如果是一条大河的话,它有四个流向,流向一就是奉献人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要达到的核心的能力。在美术这个学科,也对这个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鲁迅也提出了美术可以辅以道德的观点,这就充分证实了美术其实是和其他一些人文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都有相关性的。
流向二是奉献独特的学科素养。也就是说我们在美术学科当中能够通过触觉、嗅觉等来提升我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认知能力,通过记忆、绘画、制作等方式,提升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能力等等,以及工作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工作态度。 流向三培养终身的爱好。 其实到这个年龄我曾经质疑过,有哪一些爱好是终身的呢?我是一个学习美术的人,有时候也会因为职业而带来一丝丝倦怠。但是通过读书和书中举的例子,我发现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而爱好才是一个人终身的追求。
一个人在职业之余还保持着终身爱好和兴趣,可以充实闲暇、丰富情趣、提升精神、改变生活品质真的是太好了。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即使他的爱好,岂不是更幸运?我应当告诉自己的,我是最幸福的人,何谈倦怠呢?流向四,成就职业梦想。我觉得这大概是美术成就了我教师的职业梦想,虽然这个职业看起来并不那么起眼。在书中的例子当中我看到林风眠著名的画家,他在6岁时就被父亲送到蒙馆学习,临摹《芥子园画谱》(这本书学校给我们美术教师订购了,真的应该珍惜)和练习书法。
中学时期的林风眠在美术教师梁伯聪的指导下学习美术,出于惜才、爱才、梁伯聪甚至给他的作业打了120分,这极大的鼓励了和振奋了他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可见一个职业梦想的促进,也是需要我们这些职业人的努力的。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也许我们的某一句话就成就了某一个人的职业梦想。
这便是尹少淳谈美术教育第1章节的内容了。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更加加深了我对于作为一个美术教师的信心。学校这么充分的开展美术课,其实就是给我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美术形成美术素养的一个机会。我们这些从业者就应该更加的去思考自己。我原本是一名怎样的小学教师呢?我教学的优势在哪里?我还有哪些劣势?我对美术课堂教学的认识,究竟有什么?在教学当中我还有哪些困惑是需要我去解决的?而不要听到别人说副科老师,我们就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副科老师了,我们需要提升自身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以保证能够给学生带来最好的美术课堂,扎扎实实的打牢他们美术素养的根基。
小三门、体音美。我们排在最后一门,但是我们自己不要这样想,说不定我们的努力在别的孩子身上就成就了他们一生的职业梦想。也许他们不曾记得我们,但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上好每一节美术课,更恰当的处理美术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能够积累一生受益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的快乐所在吗?这也是我们职业的幸福,加油自己!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4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这本书的作者玛琳·林德曼曾在小学任教,也曾经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过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实习教师培训工作。她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教师、演说家和电视法制新闻制作。书从四个部份十四章节阐述美术课程的基础、美术构成、美术欣赏、计划、评估、组织、提问等。该书规划学生的美术实践,激发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从而强化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她对于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结合我的认识,我的体会有三点:
一、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积极的兴趣犹如催化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多种媒体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授一年级(人美版)《美丽的纹印》一课时,在学生进课堂时,我先播放欢快的乐曲,然后用沾有水的手在黑板上按下几个手掌印。这时,学生被老师这特殊而又反常的举动吸引。接着出示课题,用投影仪打出各种拓印画,让学生归纳拓印画特点,讨论制作方法,从而太太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产生了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有时是师生同台表演,现场演示,展示同龄人作品,参观画展,户外写生等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以激发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方面的感受,使拥有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缘和空间,促使他们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知识的动力,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创造潜能的开发,体验学习的乐趣
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学习动机。
在美术教学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善于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将学生蛰伏的独特性——“闪光点”开发出来。我尝试着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我在上《桥》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桥的知识,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上网、图书、电视、广播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桥的信息。我们还利用我们的家乡徐州的当地资源,引导同学们先从家乡的桥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座进行调查了解,认识了汉桥,庆云桥,和平桥,水漫桥等造型材料特点不同的桥。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古老的汉桥作为学习内容,大家不仅实地去观察了桥、作了观察记录,还走访了本地居民,查找了相关的书籍资料,搜集整理了关于汉桥历史变迁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互相交流:“汉桥,徐州两汉文化的代表,是一座仿汉的古建筑,该桥全长279m,共分11跨,每跨25m,上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在桥面上部两侧分别设4座仿汉代风格的汉阙……一条条信息丰富多彩,学生踊跃的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推荐给大家,俨然象个小导游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跃跃欲试的用不同形式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桥。通过校内外的联系,达到了各学科的整合。在同学交流时,丰富的资源充实的内容亲身的体验,特别是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同学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开发,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做作业时,学生们打破定势,尝试多种技法,有的同学拼贴图片,配以美术字进行解说,有的同学水粉绘图,毛笔书写说明,还有的同学用电脑绘制出图文并茂的彩印……同学们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桥,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三、把握发展性评价,促进习惯的养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讨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5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品读一本好书,如获珍宝。我阅读了著名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深受启发。
1940年出生的杨老师有着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近四十年对青少年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是我们的大前辈,我敬佩她用自己的那份爱心和热忱,浇灌着祖国的这片艺术教育园地,为我们这群从事美术教育的年轻教师们传教授经。这本书中具体介绍了在现代我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起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杨景芝老师在书中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和教育实践研究,以新的教育观念,全面且系统地分析、论述了她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与体会。
“爱”是杨老师美术教育的核心,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在“爱”之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教学更深入的研究,美术形式多样化创新发展。
美术是唯一的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它并没有正确答案,只要是你根据主题,无论你怎么去创作,都是可以的。它更突出人的主观感受,在乎技法和个性的相融合。美术更是一门追求百花齐放的学科,就像是一个“大花园”,它鼓励我们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创新,敢于突破。新课改中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创新精神,研究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顺应学生发展的`同时,拓宽学生思维,打破固有,多角度的去创造非凡。
20世纪,在西方的画坛中,一些艺术家勇于打破传统绘画的固定程式,不再过于追求画面写实、光影变化、严谨刻板的构图模式,画面内容则借形体、线条、色彩的形式组合或结构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画面呈现出虚幻、抽象的感受。儿童就是大艺术家,儿童的绘画能力依赖儿童认知和感知能力发展,他们常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通过美术表达使自我得以肯定,而并不考虑自己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他们的绘画蕴含着思想、活力和愉悦,谱写着个人成长的历程,大胆表达内心,表达所想。
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中十分重要,教师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打开思维,激发潜能,勇于突破自我。在评价学生作品或艺术创造时,并本着多元化、个性化,包容和鼓励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到亮点,激励大家展现出独特个性,在愉悦的美术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不断超越自我,创意无限。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6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
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文化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情相结合。正如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7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杨景芝老师的著作。
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是啊,当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母和老师来看的时候,她们的眼中充满期待。如果此时我们只用“好”“不错”这样简单地字眼来搪塞,或者给予差评,孩子的兴趣就渐渐的被这种评价所磨灭。我们欣赏孩子的作品要像杨老师说的那样,带着爱的眼光去欣赏,用爱去评判,发掘每个孩子每幅作品的闪光点,先肯定再鼓励,然后给出建议,孩子们会很乐意朝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去努力的。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就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这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应该说: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但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如何开展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的评价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 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9
我认为让儿童模仿画家的艺术探索与儿童美术教育是两码事。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我们应该以引导孩子为主,让学生懂得美,懂得分辨高雅与低俗,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儿童树立起高尚的人生境界。
案例一:上学期,我在上六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名人漫画》时,有个学生仿照课本上的例图进行绘画,我本以为这位同学要照着课本来临摹,于是我观察了几分钟后,发现这位同学并非在临摹,而是在例图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分析了人物的特征特点,通过本节课的重点夸张和变形的探究性学习,他掌握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去表现人物的特征。
案例二:《名人漫画》这节课结束之后,第二天,有位同学拿着绘画本来给我看,这位同学画的是一个面包师傅,她说几乎每天早上她都在这里买面包,通过透明的厨房橱窗,她能看着面包师傅一步一步地把面包制造出来,她觉得面包师傅特别厉害,于是她用了《名人漫画》这节课的方法把面包师傅画下来了。我觉得很欣慰,因为学生已经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融汇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个面包师傅并不是名人,但是却是这位同学生活中的一个人物,能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学习到的方法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位同学已经真正理解了《名人漫画》的知识要点了。
在今后的备课当中,我要尽可能地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艺术形式设计不同的切入点,尽量贴近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切入点刺激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联想,以生活进行类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艺术品时的想法。同时,应当阅读更多的艺术家们的相关书籍,整理提炼出更多适用于教学方面的点,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系统,完整。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0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最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轻轻的翻开《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书中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该书分为“基本理念篇”、“活动设计篇”、“实施操作篇”、“材料运用篇”、“领域渗透篇”、“家庭教育篇”、“发展评价篇”等七个篇目,在每一个篇目中详尽地记录着我们在活动设计、美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策略,是一本真正实用的“小宝典”。
作为剪纸课题组的一员,在通看全书之后,其中几条有关剪纸欣赏的建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一、剪纸欣赏的策略。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比较单纯的门类,因其材料廉价、制作简单、题材广泛、功能多样而十分流行,而幼儿在剪纸欣赏活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美”。那么在剪纸欣赏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欣赏内容应尽量丰富而具有审美趣味。
剪纸作品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虫鱼鸟兽。总之,取材要丰富多彩,又要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
我想,如我们剪纸课题组在教研时提及过的“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就可以选取适合的内容供幼儿欣赏,通过欣赏细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幼儿带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剪纸世界中。另外,过年时的一些门饰、春联等,有一些也融入了剪纸,很精致,可以收集一些实物供孩子欣赏,一方面加深对新年气氛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剪纸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美丽印记。
2、要结合剪纸的民族、地域特色来进行欣赏。
因为剪纸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很多的剪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潜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引导幼儿欣赏时,一方面应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剪纸作品中的传神之处,另一方面,应多欣赏一些有名的剪纸,并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以此来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如山东剪纸、北京剪纸等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文化背景,对于不同地域剪纸的不同欣赏,为幼儿进行剪纸创作积累了更多相关的认知经验。
二、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美术欣赏不像实际的操作活动那样容易拿捏,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在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示作品,还在于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美的体验。
首先,教师应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艺术氛围,让每个幼儿身临其境,在多通道感受中得到美的熏陶。如之前提到过的“老鼠嫁女”,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可拉上窗帘,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的短片,或是播放一段诙谐幽默的音乐,边放映剪纸作品的图片,边配上生动的解说。
其次,在欣赏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在成长中获得、积累美的熏陶。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适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获得美的感受。如教师可以直接问:“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等,通过对能力不同的幼儿的引导,满足不同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幼儿的需要。
最后,集体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幼儿在轻松表达中获得美的熏陶。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交流形式,让孩子在彼此经验的互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欣赏作品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1
美术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用于获得想象形式、美化环境的基本方法。人们创造和运用美术来表达感情、交流观念。近来看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后,我对美术又有了更近的认识,特别是对儿童美术,所谓的儿童美术就是指儿童锁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没有一点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的较少。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处于涂鸦期的幼儿,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以为孩子还小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画圆、小草等等。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最棒的。
看了此书后还了解到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根据对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可以相应地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和教育取向的美术儿童。一个尚未社会化的幼儿,以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适应社会是会草遇到很大障碍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应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社会的过程中,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情感上和智慧上的需要,为此,在活动及适应中幼儿需要游戏。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建构儿童审美心理的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表现力。在书中我了解到了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儿童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在欣赏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找一找、谈一谈、画一画等形式将美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对于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活动中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在为小、中班设计时,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生活范围较狭窄,在内容规定上应与他们生活经验接近,这样溶解为他们所喜爱,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总之,美术对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而言,美术这个词的涵义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儿童时代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美术是其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书中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儿童美术知识对儿童美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在活动设计时让我有了更好的思路去设计活动。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2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匪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3
美术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用一句话说就是:“只要在生活中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就是美丽。”最近我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分析和论述她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芝麻开花节节高。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4
关于美术教育,作者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的词藻,没有深奥难懂的文辞,而是用事例、用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将美术教育的理论讲得浅显明白。
第三章《冤家路窄:审美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作者将审美和创新作为一组相对的概念提出,角度新奇,论述了审美和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当学生接受社会普遍认同的审美观念时可能会压抑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当学生大胆创新时又难以被普遍认同的审美观念所接受。因此,该章节给人以对美、审美、创新究竟有何关系的深入思考:审美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美的深化延伸。艺术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既包含着个体的情感又体现出人们对美的洞察,既是个性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不赞扬重复而又需要传达永恒的情感,它追逐形式之美又强调意味的深沉,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创新审美价值个性的塑造,无意识审美心理的建构,会使得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深入到学生心灵,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烈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当在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现实或艺术中的对象进行审美发现、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与创造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发生碰撞时,拓宽学生发现独特美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七章《重心的挪移:美术教学撮要》,重点阐释了美术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对如何进行美术教学过程实施,作者给出了形象生动的例子:美术教学实施过程就像我们写书法的“一”字,起笔的主要任务是情境营造和导入;行笔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目标,引导学生完成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收笔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交流和展示,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做到首尾圆合,形成教学行为的完整性。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阶段,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把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读完本书,我对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和内涵,对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对审美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解释系统等相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增加知识储备量,才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以及实践活动。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读书心得二邹光临
在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这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存有两个困惑;1、基础美术教育的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吗?2、美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而这两个问题似乎在读本书的第一章节《“点”内“点”外的思索: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与价值》之后找到了答案。
作者将是否从事美术教育相关的人分为“点内”与“点外“之人。作为未来美术教师,我们属于点内之人。正如尹少淳教授所说“人生有限,没有人会对没有用的东西执着的耗费一生。我们身为“点内”之人则需要认真思考和认识美术教育的价值,理解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此章节把美术教育的价值主要分为了四个流向:一、奉献人的核心素养,二、奉献独特的学科素养,三、培养终身爱好,四、成就职业梦想。而翻开历史的画卷,道德品行修养古往今来都被人们看作是立身之本。自古就有《左传》提出“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现代的鲁迅也提出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的观点”。这都说明了美术教育能够培育人的思想道德,奉献人的核心素养。此外,美术的学习还可以提高人对细节与整体的把握,学过美术与没有学过美术的人看待事物是有所不同的。同时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爱好更是一个人的终身追求。核心素养、终身爱好、职业梦想与人一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四个流向不仅简明精要的总结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基础美术教育的学习对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点内”之人,我虽然一直以来都觉得美术的学习对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学习美术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益处,可是要让我具体以及系统的说出美术到底重要在哪里?绞尽脑汁可能也只能说个大概。学习完本章后,明白了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从模模糊糊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转为以终为始,以用待学。而我们的“点外”之人学习美术也可以提高审美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5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选择中走着自己的路。我的大半辈子,虽然总是在教育天地里打圈子,然而,只有当我深深置身于孩子们的艺术天地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路。
生活里的触动与思考:
杨景芝老师把科研重心转向基础教育,并且认认真真地去做这件事,是因为生活里一些事的触动和思考。这些事来自她自己的孩子、朋友家的孩子。
她说,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而全民族的素质提高,的确要从娃娃抓起。美术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是一项十分有利的活动,它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她从身边儿童成长的实例,看到了形象思维能力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使她认识到,基础美术教育对儿童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人才发展中的一项必修科目。
她的观点:
杨景芝老师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既关注国际艺术教育的变幻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一方面,不赞成脱离儿童市级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她有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她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她的发现:
杨景芝老师长年累月地坚持研究文献资料,做实验和调查。她发现,儿童绘画发展的高峰期不是在8岁,而是在5岁、6岁时。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认识发展不受真实生活约束,无论在造型表现方面、色彩运用方面或画面空间表现方面,儿童一概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因此,他们的绘画表现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她还通过写生实验教学,对以往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中的某些论断作了修正,并从艺术创作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儿童实际发展的特点作了新的界定。她认为,如果在儿童早期美术教育中,经常注意引导儿童学会观察生活,从写生入手发展造型表现能力,这样,儿童思维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发展就不是在9岁以后,而是从6岁、7岁甚至更早时期开始。那些初步具有通过观察进行写生的孩子,他们的知觉能力方面会得到超前发展。
杨景芝老师在观察自己女儿的写生的过程中意识到,儿童写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也能使他们通过写生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儿童在对物象进行精细描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实能力,而且也锻炼了耐心和毅力,培养起做事踏实认真的品格。
儿童画写生没有一定章法,常常从自己认为最方便的地方起手画。他们观察了眼前的复杂形象,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再创造一种表现符号画出来。因此,儿童写生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写生教学与专业教学不同,不需要给儿童讲过多的知识,只要认真启发观察,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地去画的信心,儿童就能自己画。我们不需要教儿童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
我的思考:
第一,杨景芝老师50余年对美术基础教育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是她却一直坚持研究。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二,杨景芝老师研读了很多文献资料,请教了很多牛人,参加了很多研讨会,总之,她通过各种机会学习。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三,她理论联系实践,从实验中、长期的观察中得出结论。这种实证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四,她善于思考、总结,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这种质疑精神值得我学习。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02-21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心得02-15
美术教育心得体会03-20
美术教育实习心得体会12-05
美术教育总结03-10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06-08
美术教育实习总结06-14
美术教育教学计划02-15
美术教育实习总结【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