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24 14:57: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教海漫记读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海漫记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教海漫记读书心得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平实,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这本书四个篇章每篇都让我受益匪浅,领悟到了很多教育的艺术。在《教育篇》中,于永正老师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学实例给我们总结了很多教育教学的艺术,让人受益匪浅。如《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让我懂得了在教学中要注意细节;《翘起大拇指》、《批评的艺术》、《蹲下来看学生》,让我懂得了赏识教育的魅力。《忍耐 宽容》这一篇开头于老师就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急躁处理又容易情绪上头。于老师说对孩子的教育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就如同于老师对待课堂上挑食的学生,他用微笑感染了学生,把矛盾融在这宽容形成的氛围之中。在轻松活跃、豁达调侃的和谐气氛中,把无声的斗争转化成温暖的文字。学生的素养是教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教育者的育人智慧和良好品质。于老师用他的忍耐和宽容化课堂干戈为玉帛,启示着学生养成怎样的品质,也告诫着我们读者: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

  读他的《修养篇》,我懂得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地好老师;《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让我懂得了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要尽量让自己全面发展,技多不压身。读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懂得了“爱学生,要爱他们在碰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时候;爱他们感到沮丧伤心的时候;爱在他们取得进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一句话,爱在他们需要爱的时候。《童心未泯》让我懂得老师应该有一颗童心。有了童心,才能使自己变得年轻、变得活泼,使教学充满童趣;有了童心才能想孩子之所想,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一员;有了童心才能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看完《教海漫记》,我不禁掩卷沉思: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们不仅要注重这本“书”的装潢,即仪容仪表,气质和精神状态,更要通过自己的潜心修炼,让这本“书”多涨知识,多长本领,这样这本“书”才能更有趣味,更有深度,更受学生喜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下决心以于永正老师为榜样,在今后漫长的教育路途中,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如歌岁月中,我将乘风破浪,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种下满园桃李。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2

  阅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是于老师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很全面(可于老师谦称为“杂”)。从其研究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可已成为著名特级教师的他还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

  有幸见到于永正老师是20xx年4月,在广西“漓江之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及活动中,他执教了“作文中的对话描写”的作文课。课堂上,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精湛独到的驾驭课堂技巧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的语文课堂学以致用、活跃而又扎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捧着他写的《教海漫记》请他签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很郑重地在扉页分别写下了“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的题词。看着这两行一丝不苟字眼,我深深感受到于老师的博学多才,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敬仰却又容易接近的深厚涵养。

  《教海漫记》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教育书,由它的64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一本记录平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琐事”的教育随笔。当我读完《露一手》和《忍耐、宽容》两篇文章后,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有一种终于找到中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感觉。

  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大师的心灵剖白面前,我为自己多年来沾沾自喜的教育教学行为感到难堪,同时庆幸终于找到了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倾注了满腔热忱,想尽了种种方法,最多只能换来学生的敬畏,就是没有办法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海漫记》如话家常般给我讲述了教育的伊甸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块五彩缤纷的儿童教育的园地。它告诉我,只有做一个用童心行走的人,才能用双手推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才能领略教育的快乐,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张斌的作文进步了,于老师没有写鼓励的话,因为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于老师就在他的作文薄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上一个加了拼音的“棒”。这正是小学生喜欢的表扬方式!

  于老师给学生的批语多数是属于表扬、鼓励性质的,而且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优点说的,但他常常不露痕迹地和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即使在指导写作时,也不忘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蔡闽写的《妈妈,您辛苦了》感人至深,于老师给的总批是:这篇文章你是蘸着爱与感激的泪水写成的。

  像这样生动的实例比比皆是。和学生一起搞“急行军”活动时,当班长大喊一声“卧倒!有敌机!”时,于老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像模像样地趴在路边草丛里,大气不喘。吓得旁边路过的老大娘也跟着趴下,挎着的篮子扔出老远,里面的水果滚了一地。

  不同的故事流淌着同一首歌,那是一曲爱的旋律。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有眼神的碰撞。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去激励学生。50多岁的人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装猫扮狗”逗孩子们在乐中学;在课外,他让孩子在玩中学会爱别人、学会做人……

  说不完,道不尽书中可亲可敬的于老师,掩上厚重的《教海漫记》,却难以掩上我对于老师的敬佩,对于老师的尊重,于老师令我高山仰止!我想对于老师的景仰,最好的做法是效仿他,学习他!学习于老师的崇拜思考;学习于老师的“熏锅屋”的犟劲儿;学习于老师时时刻刻包藏的一颗童心……

  正如于老师给我这本书的题词——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只要我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思考去认真实践了,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我的教师生涯会越来越精彩!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3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说:“思考可以不分场合,不需要任何条件。睡前,醒后,等车,坐车,散步,在书房里静静地坐着,都适宜思考。这叫‘在宁静中寻找智慧’,还有参加无关紧要的会议、报告,也适合思考,这叫做‘闹中取静’。人是在思考中成熟,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

  从教这么多年,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

  在教学篇中,他提倡要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是的,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我想,《教海漫记》一书一定会伴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4

  本学期阅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仰,没有人有仅力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每一个人都应当容忍或者宽容地对待和自己不相同的观点或者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宽容”这个词势必变得重要。教学工作中并不存在着像早期欧洲那样的阶级斗争,而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把宽容看做是无限的爱。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5

  暑假里,仔仔细细地把《教海漫记》读了两遍。第一遍时囫囵吞枣,想全面地了解于老师——一个在我心中丰碑一样的人。第二遍则是细加揣摩,细细品味,想从于老师的案例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提高自己。两遍读完,获益匪浅。于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好学和善思——“我从小喜欢读书看报。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的风格,飘飘然竟萌发了当第二个老舍的念头,更是读的如痴如醉。除了读,就是写,咬着笔杆瞎琢磨《月牙儿》式的故事。不允许眼皮打架,一旦出现打架的苗头,毫不客气的拧开自来水龙头,让凉凉的自来水冲在脑袋上。星期天不允许自己逛街,只允许去图书馆硬是跟自己过不去。退稿信攒了一大箱,还是扶着脑袋写呀,读呀,读呀,写呀。直到1980年,才在《徐州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没脑子的人》,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那时我已经39岁。”于老师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长期以来坚持读、写是分不开的。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人们说:学高为师。可见,当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至少是学高,能传道授业解惑。具备这些也许只能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而能否做一个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做一名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更应具备现代意识,读书,则是提高自己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现在的社

  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需要的就是读书了。

  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谈到读书的乐趣时说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赏析文字的风景,感受文字的灵性,天地都在眼前,风景都在心怀,这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的确,读书可以明智,可以培养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态度。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相知的朋友促膝长谈,她知道你的苦恼、快乐,她陪你周游世界,带你穿越历史,解答你的疑惑,指给你前进的方向。想一想,忙碌了一天之后,打开床头的台灯,黄黄的`灯光下,拿起一本书,徜徉在那些或凄美,或感性的文字中,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读什么?可以是语文教学的专业书籍,还可以是消闲的小说、推荐学生阅读的儿童读物??总之,开卷有益。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想象,当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文化底蕴达到丰厚的时候,那他个人本身就是一本书,值得学生去静心体会;他的出口成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氛围、一种感染,值得每一个学生去用心体会;他举手投足间所展现出的文学修养会每让一个学生深深为之折服。课堂上老师或讲解或感慨或旁征博引或引经据典,对学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已经成为一名教师紧随时代步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愿更多的教师像于永正老师一样多读书,愿更多的老师成为于永正老师一样的隽永深刻厚厚的书!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6

  很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本学期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味着一杯浓浓的香茶,《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我很欣赏于老师的不少做法,这些做法让我体会到,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这样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三天,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现在也没有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这位老师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天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风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于老师在作文课上从不吝惜自己的鼓励,当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时,教师边听边评,既评价了学生的文章,又通过评价指导了学生如何能把文章写好,如当一个学生读到,我对他笑了笑,她也冲我笑了笑,好象在说:“应该的”时,于老师插话说:“这就叫具体,细腻。”这句话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告诉学生什么叫具体、细腻。如何做到这一点,当孩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写出文章时,于老师给他得了130分的高分,试想这个孩子是怎样的欣喜,其他学生会怎样挖空心思去做到这份“与众不同”呢?于老师的做法不比我们天天苦口婆心的讲“要把内容写具体,写新颖”高明得多吗?而且加之老师鼓励的评价,哪个孩子能不欢欣雀跃,哪个孩子能不对作文充满兴趣呢?

  “没有优点,制造优点”,这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内容可写,知道如何去写,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当然会想写,要写,爱写了,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应该在写作教学上,为孩子制造优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翘起你的大拇指。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

  在《教海漫记》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一个爱字,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回忆起来一辈子难忘。这是我读了于永正《教海漫记》后,始终在脑海中回旋的一句话,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让我的学生也拥有金色的童年。

  同这位特级教师相比,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及教学机智还相差甚远,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还年轻!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7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8

  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渗透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这本书“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在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在“掩卷沉思”之余,却又“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于老师,就是一个真正的“爱的教育”的践行者。本书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是因为这种爱,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读书有进步了于老师会摸摸孩子的后脑勺,课堂上于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常常赢得孩子们会心的微笑。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

  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读到这里,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爱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为学生的作业、考试而焦头烂额、着急上火的时候,这种爱已荡然无存,学生完全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了。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9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这部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课堂上我努力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级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须知,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风。”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课堂上,面对反复读错的孩子,面对摆弄“橡皮汽车”的孩子,面对玩弄蟋蟀的孩子,面对开小差至画画的孩子……他始终抱有一颗宽容之心,微笑以待,诙谐处置。这份微笑,这份诙谐,折射出了怎样的理性,怎样的人格魅力啊?不禁想起了另一个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的一句话:“人,有人品;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

  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当然,在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时还有许多文章让我受益良多,也开阔了眼界,不禁被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为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叫好。可以想象在他手下学习的学生该有多幸福啊!我也庆幸自己今天看了《教海漫记》这本书,它将对我以后的教育人生有更多的帮助。在此还要感谢姚校长,这真是一本好书。作文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0

  今年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在修养篇中,我体会到了于老师的人格力量。在"学会和家长相处"这一节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家长沟通,认识到与家长的谈话一定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同时讲话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既要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又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想老师的宽容一定会在孩子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巨大的崇敬感,这样的`好老师是任哪一个学生都会喜欢的。

  "以人为镜"这一节是我最喜欢的,原因是于老师的见解与我的学习生涯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在我上高中时,学习比较紧张,每天几乎除吃饭睡觉外,都在学习中度过,虽然是那样也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想办法挤时间。吃饭时脑中回忆刚学过的东西,走路时背诵课文,睡觉前也要默背所学的知识,每天往往都是在默背中入睡的。毛主席曾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于老师说他以同事为镜,以名师为镜,我很赞同,也很欣赏,也要效仿。但是有一点我还要提前做好,就是效仿自己。就学习状态来看,学生时代的我与现在的我简直就判若两人。可能是没有高考那样的压力,所以有些放松。但现在工作了,长大了,应该学会自主学习了,也应该意识到只有自己掌握更多的东西,才能教好学生的道理。这也正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活到老,学到老",我希望自己能以高中的自己为镜,以于老师为镜,时刻鞭策自己,警示自己,在工作的同时更加完善自己。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更是我们学习的导航灯,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都能为我们亲爱的孩子们贡献更多的力量。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1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平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习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习永远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2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琐事的增加,上有老下有小,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说起作业带着任务去读,最初还有一点点敷衍,只是想随便翻翻随便弄个读后感算了,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努力,对于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第二个叛逆期,他们对于一般的表扬和赞扬,已经有些麻木,所以真诚的恰到好处的表扬,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真正的赞赏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微笑着面对学生,真诚的不吝啬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一块糖果,一支笔,奖品虽然少但学生却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3

  认识于永正老师,缘于网络视频,喜欢他不急不躁的课堂,本来一篇平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在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更让我感受到他的魅力。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

  一、爱教育,爱学生。

  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爱学生,体现在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细心呵护,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

  面对孩子的过失,于老师不是大声训斥,也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而是通过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利用具有魔力的`小纸条、大拇指、微笑……去感动学生,去引领学生。你说,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爱是基础,爱是航帆,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二、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

  幽默是沾满智慧的棒棒糖,孩子爱吃。于老师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为课堂增添亮色。在教学《翠鸟》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突然让他去捉一只翠鸟,从而让学生知道翠鸟的住处,真是独具匠心。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时,有一个环节是分角色朗读,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底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结果那个学生真的读得“有气无力 ”了。幽默使于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气氛和谐。

  三、“灵机一动”源于“有心”

  有一次,于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走进课堂,发现黑板没擦,一黑板数学题。按常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多数老师会把值日生批评一通,然后令其擦掉黑板上课。可于老师略一沉吟,嘴里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不能擦……”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夺于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咱们合作,优势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于老师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其余同学请回座位。”这一切不过三分钟。学生们的表情很复杂,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抱怨。“同学们多懂事啊!纷纷争着擦。”于老师一边拍着手上的粉笔末儿,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把刚才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题目就叫《擦黑板》。”只一节课,一篇写人的作文就完成了,值日生们写得最出色,不但写出了老师擦黑板的表情、动作、语言,还写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差不多都写了这样的话:“当我听于老师说也许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的时候,心里真难受,其实老师没拖堂,也没有人没做完作业……”于老师评析了几篇学生的习作,总结了写人、写事要注意的问题。面对一次意外的情况,就这么“灵机一动”,便使学生多了一次习作的机会。而且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其实,“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是否也应学习于老师的 “有心”?让这些小事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对学生要忍耐和宽容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于老师曾接过一个班,第一节课便遭遇火药味:他刚跨进教室,班长喊“起立”,有个黑脸男孩“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声“哈依”,于老师用自己的忍耐和宽容化解了一场恶作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他先送给全班学生一个坦然、真诚的笑,再问这个学生:“你是从哪儿来的?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是德国法西斯的军礼。”当学生感到不安时,他又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后来于老师见他有军人气质,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场、放学时负责整队,他很卖力,工作很认真。于老师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学生,教育了学生。这个男孩工作后来信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作为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有时常会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批评,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就使学生受到伤害。记得一次在看《鲁豫有约》时,鲁豫对刘若英进行了访谈,在谈话中刘若英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初中上学时,有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有的同学在说话,老师就认为是她,就对她进行了批评,她说她那次确实没说话,可老师在气头上不听她解释,她觉得特冤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她一个学期没有和这位老师再说话。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忍耐一下等课后做一下调查或能够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我想结果会截然不同。

  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学生受到伤害……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学会忍耐和宽容是多么重要。

  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它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4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

  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15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他更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读。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海漫记读书心得06-16

教海漫记读后感06-25

教海漫记读后感03-12

《教海漫记》读后感04-29

教海漫谈读书笔记摘抄01-08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读后感01-02

教什么知识读书心得02-23

海的女儿的读书心得08-23

《海的女儿》读书心得08-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