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时间:2024-07-05 07:58: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

  在真正的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闲适的、平静的、稳重成熟的气息,就像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钢铁中看到的特质一样。——辜鸿铭

  初读这句印在封面上的话,好似发现了灵泉宝玉一样,惊喜之余会心一笑,便开始静心拜读辜鸿铭先生的大作。民国时期大师云集,名作也颇丰,可谓是中华史上最后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了。高中时对这个时代有一些了解,对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敬佩,过于敬佩便不敢轻易走进,不敢轻易翻开他们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静心安神,虽然很多时候求甚解而不得,读完亦酣畅淋漓

  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有点抽象,我的智商还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仅有一些感想想写下来,也不妄我读它一场。

  “在中国战争是偶然的,然而在欧洲战争却成为了一种必然。我们中国也可能会发生战争,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战争阴影之下。”对比中欧历史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妙处,中国二十多个正统王朝,每一次大一统都是一次长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战。和平的连续性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非常之罕见。再看欧洲,经历了一千多年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因而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这样比较起来,古代中国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欧洲也不太平,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呐。

  本书最关注的是中国的人性类型,以反驳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特征》。当时的外国人写中国人的特征难免狭隘,不能深入。但通读本书,觉得作者笔下的中国人也不可代表千年来的中国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见,不能代表清末民国时代的中国人。

  书篇上的`有句话是对真正中国人特征的概括,闲适,平静,稳重成熟,总觉得这是一种君子特质,是君子之道,可当时的中国虽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贩,乡野村夫不会有这种精神。至少鲁迅先生笔下那为数众多的麻木看客们不会有此种特质。而且本书作者笔下的中国人是良民,顺民,道德之民,良顺二字的近义词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国妇女这块,中国妇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妇女,三从四德,勇于奉献我觉得这些妇女,看似“幽闲”,实则悲哀,穿越到现代恐难有立足之地。他对中国妇女的描写,毫不吝啬赞赏之词,像为过去的时代作碑文一样。总之时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书中最欣赏的是学汉语需要保持一颗孩童之心,这样你就不仅可以进入天国,而且也能学会汉语。这句话是作者给想学汉语的外国人说的,有点幽默有趣,也颇有道理,现在我们常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看来学语言学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变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国,下可知古今。

  书读的一知半解,也许我还没到这本书的适用年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斗胆胡评大师之作,也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此书,过些日子,脑子好使了定当再拜读一番。

  Lina说,其实对于辜鸿铭老先生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盖爷,就记得某节历史课上,盖爷提到的北京大学的一个依旧留着小辫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是一个相当厉害,又相当有意思的一个人。本来是预备和33一起读这本书来着,无奈内容太过枯燥繁杂,就放弃了,所以,只有33读完并写下这篇读后感悟。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2

  20xx 年“决战现代化”主题读书活动,第一批阅读市干教推荐了50 本书。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本人认真研读了几本与自身相关的书籍。其中《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书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下面我就主要谈谈在此次主题读书活动中,对于研读了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青年作家任浩之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书,正是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也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支撑我们精神的养料。读完此书,我的心灵仿佛得到了一次洗礼,也不由得将我引向了思考,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建设精神家园有什么样的意义?怎样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

  精神家园是指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园既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也是某个具体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柱。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它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模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合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斯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如果是普通干部,那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的宗旨意识,就是正确的精神归宿;如果是领导,那么,清正廉明的操守,为民的服务思想,就是正确的精神支撑。作为乡镇机关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认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要洁身自好,一身正气,带领群众将南丰建设成“实力强劲、品位高雅、民风淳朴”的江南现代化新城镇,提高南丰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二、建设精神家园的意义

  当今社会,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有条件来重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许多人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越来越大,一些人道德失落,信仰迷茫,迷失了人生方向,形成了心灵的.空虚,这就是当代人的心灵冲突。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化解人的心灵冲突,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安顿人们的心灵,建设精神家园。

  其次,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也迅速增多,特别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如果不重视弘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那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造成一些人淡化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接受的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俘获,丧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某些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地”.

  再次,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提升核心价值理念,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需要。现代化社会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而建设和谐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等,这都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重视人的精神归宿和核心价值。

  三、如何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是加强教育。要建设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还须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文化教育。比如,要善于联系人们的精神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大众教育经验,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尽量降低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的成本。又如,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应适当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仪。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才能使人们真正懂得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形成健康的现代意识和社会风尚,为我们中国人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是弘扬中国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其次,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方面,要对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不要迷失自我,不要盲目崇外;另一方面,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主动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要从小事小节做起,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制低级、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事实说明,不论外界的诱惑多大,只要自身关口把得严,努力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欲、慎名,时刻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各种细菌侵蚀和腐化就会被拒之门外。共产党员更要虚心接受组织和群众的全面监督,时刻用共产党人的标准和宗旨检查对照自己,把全部的才能、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做到思想不浮躁、步子不乱套,时刻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3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4

  《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导论阐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第二章论“中国女子”,第三章论“中国语言”(转载需注明来源),第四章论“约翰 〃史密斯在中国”,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第六、七两章论“中国学”;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

  在这本书里梁启超详细的阐述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人文的看法以及对西方的看法披露。在这本书里面,他的描绘中国人是活在心灵生活里面的:“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开放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即便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并无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虽然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似乎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只不过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纯粹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好处有很多缺点,虽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活泼。继而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集体生活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某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集合体而产生的自

  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在辜鸿铭看来,又与西方人“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司法,所以需要外在的`外强制力去进行规制。耗费了小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如牧师、军警等)还不算,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切入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已经形成延伸到国家机器上所就形成军国主义——无疑,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我国的一大主因。但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沿伸到其最高义务,即忠诚的义务——无私、绝对的,大自然也包括三纲五常等。因此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成人的头脑,又有孩子的心灵。所以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辜鸿铭认为,当时的西方列强已经是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的,即使连曾一度有的对于宗教和法律的恐惧都在战争中丧失掉了,而要拯救这样的世界的唯一方法就在中国,即在中国人的精神顶端。可以说,辜鸿铭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实在是推崇辜鸿铭到了极点,他的自尊、他的自豪实在是已经大到奸诈的地步了。

  然而,辜鸿铭这本书所描述的仅仅只是那个叙述时代甚至是那个时代以前某个久远年代的中国人。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的社会,因此辜鸿铭这本书中不免存在一些在如今人看来很是无稽的观点。这些论断实在是反倒令人啼笑皆非了。比如在此书中辜鸿铭先生对于妇女的看法就未免有青年人欠妥当。文中有这样的文字:中国的女性观念就是一个手拿弄

  帚打扫和保持房屋清洁的老妪。事实上,中国的“婦”字,本来就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帚”两个部分构成。这是否很可笑呢?在书中

  第二章的对妇女描述中,辜鸿铭写到了“三从四德”,并大加推崇。这便是他迂腐的所在之处了,他在有的地方太过相信孔孟之道了。更可笑的是,他曾把男人比作茶壶,女人比作茶杯,茶壶一般要配几个茶杯,所以,他认为,男人是应当娶小妾的。这岂非幼稚之极了么?

  相对于辜鸿铭志成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曾经看到过几本书《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林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完全可笑从中国人丑陋不足的一面出发,直指中国人的旧思想。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人的丑陋面,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严厉检讨。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马萨省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战斗能力,却国际化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物,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柏杨曰:“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不足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缺点都在书中一一列出。不得不遗憾地说,似乎这些

  丑陋的方面都在中国人身上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并且不止是一次两次,不止在一个或九个人身上,而是客观存在广泛地存在在中国人之间。这本书以最犀利、最刻骨的语句全盘否定了中国人,指出中国人根本上是丑陋的。

  但是,中国人真的是丑陋的吗?诚然,我们身上还缺少着不少的缺点,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哪个人又能没有一抹一点一丝的不足呢?除了这些不足取之处之外,正如辜鸿铭陶行知先生所述的那样,中国人身上还是有着中国人的精神的。这精神是谦逊,是善良,是忠诚,是仁德!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这种精神深植中国人的血肉中了,某些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带着这种精神!

  与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与其妄自菲薄,我们不如正视自己,不管好的还是较弱的,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不可能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可能将有人只有丑陋,没有美丽。改正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改正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长处。我想,陶行知老先生写下《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含义唤醒就是要让当时的世人觉醒,让那些屈服于封建、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站上去抗争,醒过来让那只沉睡着的雄狮重新醒来!

  而在当今的世界上才,中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她在走向强大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基本完成初见成效的使命。我们要纵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依靠着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条件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中国人的精神进而势必永远延续下去!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5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6

  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 以后深有感触。读到精彩之处 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见,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荐的书目。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用我剩下的大学时间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也许这也是辜老先生带给我的吧。今天看到有同学拿着书从图书馆出来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样做学问,才是我向往的。不过,谁又能知道呢,年轻又肤浅的我,想法时时会变吧。但是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读书时那如饥似渴的感觉,长大后被各种世俗的事情冲昏了头脑,都忘记要好好读书了。

  下面想以摘录书中的句子为开场白开始我的读后感

  看这本书看到现在,有一段话始终是我的最爱,每每读到心中都十分感动: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番话的,在有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有人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在有人看来是为了激励国民宣扬我国,在我看来,是老先生自身一种骨气的`写照。从旁人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辜老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他在中国的牛津运动中摇旗呐喊,保护中国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为等人毁掉,而与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学士们则被现在的历史书称为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尽管他们的目光确实有所狭隘,但是我们谁又能确切地说康有为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长久的处于一种说辞中的我们,殊不知辜老先生为了真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痛心疾首,为世人,尤其是他所说的暴民,对君主的误解和反对是多么的愤怒。我常想,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从光绪或者慈禧的角度想过他们的处境,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人或两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将运转了几千年的封建机器重新翻新使之再次焕发生机呢?也许,是众多人的庸庸碌碌导致了历史的悲剧,而这一条链条上最关键最扎眼的是位于最顶层的皇室罢了。

  回到刚才的话题,即辜老先生的骨气和气节。从整篇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有一大部分是老先生的真实写照。清高或者说骄傲,其骄傲程度不亚于现在欧洲人轻视外来人种的程度,这与历史书中讲的中国人自奉为天朝上国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他以相应的礼节被尊重,他并不介意客人说一些他不赞同的观点,他的骄傲还体现在民族气节上,他说:“他们(外国人)以为他们只消招招手,我们就得来。”但是不得到尊重,他绝对不会低头;守旧或者不随波逐流,他一直留着长辫子,他说那是一个标记,是中华末了的一个代表;自恋或者自负,他熟练运用英文德文等,了解各国的哲学,嘲笑美国是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家,他有广博的学问却没有聪慧的学生来求知,他满怀抱负,但始终觉得没有得到重用。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拜访他的时候,细致的描绘了他的容貌、言行,现引用辜老先生赠与毛姆的一首小诗:

  你不爱我时:声音甜甜,烟波含笑,素手纤纤; 待你爱上我时:声音却变得凄楚了,满眼是泪,睹目痛惜。

  伤心啊,伤心之爱使你不可爱。我渴望岁月飞逝,那你就会失去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所有灼眼的神气。

  到那时我依旧爱你,你才会珍惜我的痴情。令人羡慕的年华转瞬不在,你已然失去了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全部诱人的神采。

  唉,我不爱你了,即便你上心我也无心再爱。

  辜老先生受德国影响较重,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歌德的话语,在他关于中国不需要宗教的阐述中,讲到歌德的话:谁有科学与艺术,就也有了宗教。谁两样都没有,就须有宗教。哈,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一部分传教士们自以为是的闯进我们神圣的国度,口口声声说要给我们信仰,殊不知这种文化侵略对我们千年来的孔孟文化是没有任何撼动的力量的;现在有些新中国人民睁着大眼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少宗教,那我请问你们学过的论语、三字经不是给了你们做人最基本的规则了吗?你们的父母不是一直在给你们最基本的供养和关爱吗?你们还需要什么宗教和信仰?!没有宗教我活得很好,我周末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休息或跟家人在一起,还有什么比快乐的过一生更重要呢?有人说犯罪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自杀率升高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人在无助时需要信仰,我说,放屁。

  我想,关于辜老先生对于应保留君主制的观点,我不能苟同,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一家之言,对于辜老先生关于慈禧的观点我也是当做补充历史知识,但是对于他对宗教的看法,他对于中华民族深邃精神的理解和强烈维护,我是深深的赞同和感动。其实从理想的层面上说,传教士和警察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产物。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7

  如果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不会邀请我的玩伴,也不会邀请我的父母,但一定会带上我的好朋友——舒,陪我去明川河。因为我对这位好老师和乐于助人的朋友印象深刻。

  什么是“良师益友”?我认为读书是最好的'答案。品味着茶香和书香,走进我向往已久的书海,徜徉在它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我把生活的喧嚣抛在脑后,飞翔在天堂。因为读书,我懂得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懂得了“书如良药,善读书能治愚”。我体会到“书中自有美,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美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俯首称臣。

  “读书有三种方式,即心、口、眼。”当我读书的时候,我明白了古人的话。我喜欢用指尖在书页上滑动,享受书的魅力;我喜欢在嘴里背诵文字的精髓,让优美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揣摩、思考文学、飞向文学的彼岸……

  还记得以前,喝完茶、吃过晚饭后,我总是愿意独自坐在家门口,看着夕阳的余辉,津津有味地欣赏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尊重。 透过夕阳,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前中华文明受到“进步”西方文化冲击的那一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想用西方文化彻底取代中华文明。一股坚强不屈的声音如天地之始般咆哮,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一人守门,万夫莫开”!

  他诚实而柔和的话语在我耳边回响:“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华文明有三大特点,一是深度、博大、朴素、敏感。”我点点头,想道: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都有崇拜外国、巴结外国人的人。谁来继承中华文明和优秀道德传统?他告诉我,在生活的许多琐事中,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导我们尊老爱幼,我们讲究礼节、孝顺。这不就是我对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吗?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8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而《中国人的精神》讲述的就是那民族命运堕落的时代里中国的傲骨!

  我们中国人平常所说的所写的都是要用到中国的语言的。在说的过程中,我们说话的语气我们说话的神情说话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所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在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掌握修辞手法文段格式表现形式,都会影响到所写的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中文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中文并不难,与其说它难,那是因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奥,它不像其他语言一样简单,它还要我们赋予给它一种新的活力用来表达我们的深刻感情。中国人可能对自己本国的语言并不太了解,他们会说会写,可是他们可能不会表达。中文是中国的精髓,他可以将深沉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融汇在极其简单的语言中。我看到书里有那些将古诗翻译为英文的例子,我觉得翻译的很厉害,可是看完翻译后,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原来好,翻译完才发现译文失去了原来语言所蕴含的精华与深奥。一首古诗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中文可以让人耐人寻味细心琢磨。可是英文出来了,那么明白直接,却与原来的文章冲突了,不是吗。中国的语言可以表达很多想要的表达,你可以让它深奥,可以让它古典,可以让它高雅,可以让它清新脱俗……当你学习完中国的语言,你可以凌驾于中文来学会表达。

  中国的历史或许在你的眼里很耻辱,很愚钝,但是请你原谅过去,每个人都有最愚笨的时候,更何况是领导者呢,感谢他们在历史所犯过的错误,可以用来警醒我们。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就此开始拼命地努力。中国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过中国的外国学者所不能体会的,他们没有试过中国那些惨败的历史与过去,过去的硝烟,过去的枪炮,过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为了拼搏,为了目标,为了自己,好好地活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耻辱中国的荣耀,都是中国人所能领悟的。就算国外有再多优秀的外国学者,就算是伟大的汉学家,能够与中国人谈论汉语,那也许是一种讽刺。没有其他国家的人能够体会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那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逼迫从不低头的毅力,中国人是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别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就算中国人外貌性格心灵等方面有缺陷,也许你会讨厌会嫌弃他们,甚至嘲笑讽刺他们。请你们知道,中国人有一颗比任何国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灵。中国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厌恶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们带着它们新的希望,用一种高尚的品质阐述给那些想要了解他们的人听。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9

  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师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个迂腐固执的怪老头吗?不就是抱着残旧思想的“封建余孽”吗?用得着推崇吗?

  直到应党的要求,拜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才发现,他的爱国是纯粹的爱国没有任何杂质,这种精神远远覆盖了他的怪诞他的封建他的守旧他的迂腐。他大概是那个年代里最神奇的学者了,辜鸿铭一生拿过13个博士学位,按说身受西方教育多年,应该是一脑袋西洋思想。然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风格。然而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当然,整文也不是说全都赞同只是他写此书维护中国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

  看罢此书,感叹到何谓是“中国人的精神”?

  当年抗日,积贫积弱之中国危在旦夕,无论华夏大地的国人,还是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同心御辱。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

  当年在海外生活时,钱学森先生就立下铭誓:“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这就是一个海外赤子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国,你总会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落叶归根。

  在中国被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地震等等天灾的袭击下,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为之撼动,为之悲伤。然而无论是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还是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抑或海外的游子,纷纷伸出援手。这些都是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的,有的慷慨解囊相助,有的直接奔赴灾区参加抢险救灾。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还有近期新鲜上映的《叶问2》,只要进了影院观看此片的人们,无不为叶问因国家尊严迎战世界拳王而热泪盈眶,无不为叶问在打赢拳王后说的那段中国式的尊严而起身拍手,激动不已。

  这些都是中国人精神,华夏儿女们的精神。然而,辜鸿铭也说过,中国精神何其多,而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莫过于此∶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0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元朝这种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统治的时间节点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觉得中国文化的脉没断,因为外族的文明进入这个温暖的饭煲之后,虽说高高在上,但换一种说法却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说外族的文明不但没能彻底颠覆整个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为中国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独特的带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辩一辩中国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则无从谈起。现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时候,脚下这片土地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跟老美、罗刹国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在一百年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轮番轰炸之后,各色国耻条约重压之下的风雨晚清,辜鸿铭这个“老怪物”却也可以做到当代人都不一定能坚持的独立思考,凭着自己学贯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历,挺直一杆中国人的腰杆傲视群雄。这也不难理解李大钊所云: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却厚重之至,因为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呐喊。这本书创作的时间是欧陆一战时期,虽然西方在经济上迅猛发展,然而战争总是人类精神世界嘈乱的表现,也是在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机,辜鸿铭却到处演说,告诉西方人,中国文明核心所在,价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机飘摇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加入中国的元素。

  整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篇章: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gentle“,也即温顺。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疯狂。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而这些,我觉得原因就来自于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真正的关键并非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所代表的儒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或者说统治力。儒学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基,儒家说中庸,所以中国人只要不是特别难以忍受,在别人问及自己诸如:去哪儿吃,点什么菜,喝什么之类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微微一笑,然后配上经典的回答:随便。以至于“随便”成为了中国人菜谱上最中国的菜。儒家说君君臣臣,所以在中国人的字典里,“造反”二字是想想都犯法的雷池。儒家说三从四德,而婚姻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并不是因为爱情万岁,而是因为婚姻是一个紧箍咒,上面刻满了你应该和你不能云云的儒学思想。其实,作者对以上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儒家所宣扬的,概括说就是一种“良民的信仰”,你生而纯洁,生而善良,你要听话,不管是你老爸还是你的boss。聪明的中国统治者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从纣王开始的反面教材也告诉后来的统治者暴力是没用的,西方则不然,教士和军队是统治者的必备佳品,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然而塞翁失马,这却给西方世界留下了自由思考的好果实,赋予西方人勇敢的心,他们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念,去冒险,去创新,说到底,他们有一种野性的基因在搏动有力的心脏。而在中国,儒学的出现则让皇帝们眼前一亮。从汉朝就开始封为“国教”的儒家学说在后来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精神王国的地基。中国的皇帝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手持儒学的套马杆,将治下的中国人驯化,他们拥有人类的智慧但却不是一种思想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推理得来的,也不像狡兔三窟这种本能的发挥,而是来自同情心,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拥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类智慧,才是中国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顺。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习惯了坚韧和淳朴,他们会一直秉持着那份“良民的信仰”。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1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操作过程,眼见一堆知识和观点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初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设想,对于很多东西全都开始有可以选择选择接受了,一般来说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自觉性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沦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归根结底的智商,一全然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才华横溢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有价值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出庭作证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兴趣爱好,一生仍旧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黄易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即便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闲来无聊还是努力比肩超越,这实际上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论战参予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论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周边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诚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如前所述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所写不等于不知道1+1=2。就要一个招数就是论调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位移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雄伟壮观,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2

  《中国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译本,是辜鸿铭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最好是用英文来写,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实在太差,无法写出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说实在话,能够用英文写文章到如此流畅,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经典的人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者,估计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难的。

  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作者辜鸿铭的生平。辜鸿铭少年出洋,游学欧洲十余载,通晓英、德、法、拉丁和希腊等近十门语言,曾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柏林大学土木工程学文凭。回国后,他先是在张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办过黄埔浚治局,清末曾当过外务部的左丞。民国初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而是考虑正义。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详细的阐述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对西方文化的揭露。

  在这本书里面,他形象的描绘中国人是活在心灵生活里面的:我认为一位最下层的中国人与一个同阶层的欧洲人相比,他身上的动物性(即德国人说的野蛮)也要少的多。事实上在我看来,用一个词可以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留下来的印象归纳出来,这就是“温良”(gentle)。我所谓的温良,并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软弱的服从。……在真正的中国式的人之中,你能发现一种温和平静、庄重老诚的神态,正如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金属制品中所能够看到的那样。……真正的中国人或不免粗鲁,但不至于粗俗下流;或不免于难看,但不至于丑陋骇人;或不免于粗率鄙陋,但不至于放肆狂妄;或不免于迟钝,但不至于愚蠢可笑;或不免于圆滑乖巧,但不至于邪恶害人。……

  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当然,辜鸿铭对于中国妇女的阐述是我非常不赞同的,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他那样的想法的大有人在,这是不能脱离当时时代的。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3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马过隙,我们的祖国来到了21世纪,她在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阳光大道上前行,历史的重任担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宽大的臂膀上,中国不断前行,不断在充满未知的富强之路摸索,而我们应该要拿起我们的“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日月新天。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4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5

  我看了《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以及一些评论儒家思想的书,大致有些想法。中国的宗法制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儒家思想。家为国之本,国是家之范。仁与孝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他们都有一种人本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用礼的方式加以规约。这种规约经过演化,成为民族集体意识,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正因为有“家文化”,无论身处何处的中国人,都有一种寻根思想,这就是儒家思想强大的.凝聚力。国中有家,治国如治家。家家拱国,家平则国稳。家国同体。如何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内化,有向心力?只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维系,并为千万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在精神上能认同。它能与时偕进,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内心的自我关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在自身内外,家国之间,你是否能心安理得,进退有度,有条不紊。最后你在天地之间方寸有度,能宽厚仁德地治理天下。天下能“平”,在于己身内外调和,身心平和,方可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可容天下。天下自然国泰民安,因为厚德载物。只有“仁”即爱人,推己及人,才宽以待人。有宽容的心胸器量,方可承天下之重,容万物之异,疏而导之,四海归心。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09-02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09-12

中国人作文06-03

我是中国人作文05-13

中国人过马路05-04

我是中国人作文05-13

自豪的中国人作文05-10

中国精神的作文08-04

中国精神作文11-2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