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时间:2024-06-22 09:59: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1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的岳明,他以幽默的笔调生动地写下了明朝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小说的笔法,写出了明朝十七位皇帝和其他贵族显贵的命运故事意象。不会让读者觉得无聊,也不会让人不感兴趣。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第一个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在没有任何背景和其他优势的情况下,朱元璋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皇位。虽然道路注定崎岖不平,但他仍然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成功。朱元璋最终得以登上王位。他的下属的能力肯定不止这些,一方面肯定有他自己的聪明才智。

  朱元璋曾说:“你有的是我的,我有的还是我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霸气,但他一定有能力和资本说这句话。后来他确实有这个能力和资本。看了朱元璋的故事,不禁想到。既然朱元璋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登上皇位,赢得天下,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在如此稳定的形势下不努力呢?

  不得不说,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他没有这个野心,他现在也不一定能创造他。对我们现在来说,学习就像夺取王位。王位是第一位的。只有第一个能登上那个宝座。别人只能看不甘心,却无能为力。

  所以平时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在就像朱元璋一样,大家都盯着皇位,稍有懈怠就会被带走。所以要掌握平时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有用的东西,但是现在不知道有什么方法适合自己,但是如果你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提高成绩的方法,那就让我们在思考中得到乐趣,思考中的乐趣之门永远为你敞开!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2

  既然是古人,自然会相信许多迷信,例如,神仙、鬼怪、菩萨(现在也有!)……朱大帅也不例外,他看中了集庆(又称“建邺”)这似乎是古人的通病,想要占据天下,就得占据王气之地。朱元璋为何称集庆为是王气之地呢?这得追溯到应天的地名:“龙盘虎踞”,应天这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好似一条巨龙,而石头山(今燕子矶附近)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另外,应天还是一个背山靠水的.“好房子”。在元朝,应天有一个地方,叫集庆路(不是今天的集庆路,那时集庆路在石头山附近)。但是,朱元璋这个没读过书的人,他是怎么回想到应天呢?当时,冯胜(冯国胜)不但英勇善战,且极有远见,就是他想朱元璋提议的。不过船呢?!当时起义军基本上都是陆地活动,谁会想到建造战船呢。最后有个叫俞通海的人给朱元璋弄了好几千条“优良、上好的战船”。(次句出自《明实录》)其实就是几千条小渔船。结果你应该想得到,朱元璋二次战败,郭天叙(都元帅)、张天祐(右副都元帅)都战死了,朱先生又顺理成章的升职了。第二年(1356),朱都元帅亲自带兵,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了十天就攻下了集庆(具体情况明实录内没写),同日,集庆更名应天。

  朱都元帅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3

  深夜,当年明月正伏在案前,写他历史研究报告。繁琐的学术字眼让他头昏脑胀,昏昏欲睡。一阵清风吹过,将他带入另一个时空:在那里,他与明太祖争论不休,与张居正共商治国之道,同海瑞坐论为官做人之道……

  这些内容在历史课上可能让你几度昏昏欲睡,而在当年明月笔下,在《明朝那些事》中,可能会让你一头扎入,无法自拔,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它的讲述者,而恰如当年明月那般的讲述人实不多见。“读史有何用处?”许多人都在问。的确,历史在大学乃至社会都是冷门,充满着人们的怀疑和冷眼。在我眼里,读史有三得:

  读史之获,其一在得智。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丝毫不假,历史往往会有着惊人的相似和重复。历任内阁首辅大臣,从严嵩,许阶,到高拱和张居正,都曾经权倾一时,有的一心为民,有的却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妄图莫权篡位,却没有一个人得到好的下场。多数人会在这些惊人的相似中,学会平衡自己的`权利,注重自身的为人,乃至数百年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也会从千百年的故事中寻找当今的治国之道。

  读史之获,其二在得静。历史之广,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些事物看似亘古不变,却又在时光的悄然流逝中变化着。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匆匆忙忙,只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其实人们在史书中可以看到生命的重复和人生的单调。在这些单调和重复中,人们才可以透过如今社会的虚无和缥缈中看清本质,从史书中得到内心的宁静。

  读史之获,其三在得德。在历史中过往的大部分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品格和德行。严嵩虽善植党羽,却知人善用,曾经被人陷害的徐阶就是被他所提拔。张居正虽阴险狡诈,却执政为民,自嘉靖一朝开始走下坡路的大明朝,就是在他的建设下开始蒸蒸日上……这些人物的品格和德行,都是我所学习的榜样和范例。

  读史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在我们静下心时,在史书中就能看见许多在平日里看不见的道理。夜晚的清风吹过,当你合上《明朝那些事》时,感到的不仅是清凉,更是大彻大悟的欣喜。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4

  读书是一种自我放松,所以我总是自动跳过一些哲学、社会、人文类的书籍,有时连最喜欢的推理小说都懒得翻阅。但是不知为何,我居然倚在窗前轻轻翻开了这本书———《明朝那些事》。

  后来我便意识到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本书,开始疯狂地啃噬着。不是因为写得好,而是历史真的很精彩。

  翻开书,第一眼竟不是序,活脱脱地有人说话:“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这一段幽默的开场白,使我产生了与作者当年明月一样的感想:历史不是残台断瓦,古庙荒冢,不是发黄的书本,绝对不是!

  作者也别出心裁,没有长篇大论起我们听着就想睡的历史,而是介绍朱重八(朱元璋)的家庭档案。“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的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每当读到这儿时,紧张的心转瞬间就明朗了。任何作家不屑说的他都说了,而这些话也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在苦涩的历史中,偶尔长出一些甘蔗,这感觉不是很美妙吗?

  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后面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精彩。文章也果不负我对他的重望。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再后来建立大明朝,然后整顿。对了,还有一件不可丢弃的小趣事,就是出现过犯人审犯人的情境,也算一个幽默感十足的王朝。

  啊!意犹未尽啊!我从作者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采,原来就是真心地喜欢。不仅是自己,还有让别人喜欢。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5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6

  《明朝那些事儿》很长,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读完了,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历史演绎版本。比如“要争做第一,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有区别”、“做傻的聪明人(低姿态,瞒住你的聪明)”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这个“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有高尚的理想并不足够,还要有能力才能实现,好人要想实现高尚的目标,要比坏人更会玩诡计、更加聪明。

  比如王守仁送5两银子给锦衣卫,被嫌少仍了,他夸赞锦衣卫清廉无比,并说要写文章表扬,让锦衣卫不敢找他麻烦。

  宁王叛乱时,由于缺少时间募集足够的兵,他用各种花样造成进攻南京是个大圈套的假象,让宁王白白等了十几天。虽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并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阴谋诡计,但确达到了高尚的目标。

  同时,要有强大的内心,为人处世要淡然,不要计较一时得失,不要浮躁,而要从更长远的看待问题。如果忍耐能够避免无必要的冲突和风险,那么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么光明的`岁月,看看那段历史,也许更能够理解当今社会,抓住时代大潮,顺势而为。

  一直以来,我读的历史书籍不多,王老师的推荐下,好好读了一下当代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感触还是比较多的。

  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获得胜利。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为啥奸臣那么多,为啥总是屡屡得逞(奸臣成功的难度很大,感觉可参考“三国杀”的桌游),难道皇帝都是蠢货吗?

  而古代当皇帝是淘汰率最高,风险最大的职业,能够做到那个位置,绝不会是一个完全的蠢材。皇帝并不傻,只不过并不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对或者错,而是从皇帝个人角度看是否有利。

  贪污或者其它坏行为其实并不关心,所以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了,最后被扳倒的罪名,往往是“意图谋反”或者“占了有王气之地”等等。

  “本质”是什么?如何拨开云雾看到事物的本质呢?每条路都看起来差不多,那么哪条路是陷阱,哪条路是康庄大道呢?为什么同样的事情有时候做就是对的,有时候做就是错的?

  为什么有的人用孙子兵法打了胜仗,有的人反其道行之也打了胜仗,还有人完全不懂兵法打了胜仗呢?为什么有时看起来是好事,却起了坏效果,而看起来是坏事却有好效果呢?

  以上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发现并不清楚答案。但是以下这些感悟,可能在我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更加接近正确。

  1.做事情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就像一次次农民起义,以及明朝300年气数已尽,其实蕴含着很多“社会规律”;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因为万有引力,这是“自然规律”;纸币多了钱自然不值钱,这是简单的经济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对于未来而言就是“趋势”。

  2.沉下心来,专注。想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质,基本不可能。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有更好的成就。要避免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在不懂的领域行动。例如“土木堡事件”中,那个太监明明没本事压根不懂军事,一通瞎指挥结果把自己和皇帝都搭进去了。

  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学习精髓,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信息闭塞很多时候勾心斗角很有效,太监蒙皇帝也就骗了,而现在要想更好的成功,需要同心协力,合作共赢。

  4.打破惯性思维,打破思维误区。“好”和“坏”并不来自于主观判断,而是来自理性分析,克服人性弱点才能发现“真实”。崇祯皇帝就做了很多看起来是很好,实际却很糟糕的事。

  5.“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类似于打仗之类的,很多时候需要极高的天赋。例如戚继光打倭寇,不胜都难,每次战损比为“1:30”,杀死穷凶极恶的倭寇几千人,自己仅损失几十人。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7

  以前不喜欢看历史书,感觉很枯燥无味,喜欢看古装历史电视剧,不过这本书看起来很有兴趣,提高对看历史书的兴趣,这也是我看完的第一本历史书,上学时很想了解历史,就买了几本很厚的历史书,《中国通史》《资治通鉴》,看了一点,感觉很无聊无味,没有耐心看下去,现在还家里旮旯里放着,估计该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对历史了解的'很少,一些知识还是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初三时,历史只能考30分左右,完全不会,早读也不看不背,后来换了一位新历史老师,一次考试还是考的很差,被老师叫到讲台,用戒尺狠狠揍了一顿,说考这么差怎么上高中。

  由于自尊心,从那之后,开始好好学,背,做,看,下次考试时,竟然快接近满分了,又被老师叫到讲台,还奖励了本子等等,高一时,还是挺喜欢做历史题目,但考不了高分,就选择了理科,后来就不在怎么看历史了,历史也是短科,毕业以后有接触了历史,感觉跟以前看书不一样,带着兴趣来看,很轻松看,不在应对考试,没事多看看书,了解很多些,更丰富生活,积极向上好好学习,学无止境!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8

  最近在读《明朝那些事儿》,难怪人们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历史,牢记历史确实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很多问题,从历史的长河中总结很多问题。《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明朝历史的系列丛书,书中以皇帝更迭为顺序,讲述了每个皇帝时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历史流传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物是简单的,也没有一个人物是复杂,从简单到复杂,从一个简单的孩子到几朝元老,是环境造就了人,是社会改变了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社会的生活中,总有很多人因为环境的变化,周围人群的变化而改变了自己,但是同时也有那么一些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本心,不忘初衷。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王守仁,我们接触王守仁了解的是他的哲学,除了哲学,他在官场上的风生水起,不骄不躁,不求功名利禄的态度,也让我震撼。王守仁是明朝一位著名学者,也是官场中举足轻重的官员,即便如此,他报销国家的.心态从来没有因为官位的变化而变化,更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得志而变化,相反,即使他隐退官场,仍然教导着一批批的学生,让他们在官场中继续实现自己的抱负,继续去保效国家。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说社会如此,我们不得不如此,其实不是,工作中我们只有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忘自己的使命,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真的立足。作为一名普通的公路养护员,我们要做的就是养护公路,为公路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其他与之无关的一切我们都不需要刻意关注,要记住我们工作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最初这样的选择原因是什么,我想,只要我们能够记住这个使命,记住自己选择这个岗位的原因就能让自己始终坚持在自己应该坚守的位置上,始终不变。

  《明朝那些事》是一部浩瀚的历史作品,虽然只有一个朝代,但是这个朝代中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人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从社会发展中去反思自己,这样的我们才能是明智的,才能是不断进步的,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警惕的头脑,不会做出不符合本心的事情。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9

  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至今还记忆犹新,以往我对明朝的印象,自从看了这本书后,就彻底的改变了。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自古以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这本书就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读了这本书,我真正认识到历史的有趣。天启皇帝病逝,朱由检继位,成为崇祯皇帝。这个刚上任的皇帝,竟把几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耍得团团转。对于政治,崇祯展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他不像他的那个傻哥哥那样,整天痴迷于木匠,而是聪明地把阉党统统除掉,一个也不给自己留下后患。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样的好文章,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名号,学历光环效应,却能仅以文字的魅力脱颖而出。这样的文章真是亘古少有啊!

  我先前也读过几本写明朝的历史的书籍,刚开始,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应该是胡编乱造的,因为我看的那些历史书籍几乎都是写穿越的,而且,结果还跟这本书不一样!可是我错了!除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外的历史书,几乎都是故作高深,添加神秘感,而且重要的历史还让我们自己去猜。先不说这个,那些历史书中的内容肯定是电影里胡编乱造的片段。可以说,要不是《明朝那些事儿》,我肯定还对明朝的历史“迷路”了呢!

  《明朝那些事儿》就像一个小精灵一样在我的脑海“四处乱窜”,它告诉我关于袁崇焕的死因,告诉我于谦是被谁害死的……《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记忆犹新。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10

  老友《明朝那些事》最后一部如约而至,我轻轻的打开扉页,细细的品读,走进历史,似乎又看到了袁崇焕悲惨的命运与挣扎。

  细思量:世事有定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凡事儿皆有因果。

  因:袁崇焕大权在握时,只因毛文龙不服其号令,便挥刀将其斩杀,实则是帮后金军解决了他们的心腹大患。后袁崇焕与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交战,追而不击,却绕道北京城下,使皇城、皇权受危。于是,崇祯皇帝甚为不满。这就为袁崇焕的杀身埋下了祸根。碰巧也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顶头风”。此时,袁崇焕又要求带兵进城休整,这下可点燃了他身死的“导火索”。崇祯暗道:“不好,这家伙功高震主,迟早要兵变,不如杀了省心。”

  果:于是,在京城危机解除后,崇祯批示:袁崇焕凌迟处死!可怜一代名将,含恨九泉。细细剖析,袁崇焕之死原因有二。

  一是,狂傲不羁。自持有尚方宝剑就为所欲为,斩杀皮岛总兵毛文龙犹如砍瓜。殊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时,他为了迎合上级(皇帝)的意愿,不求实际,夸下海口:“五年辽东可复!”皇帝很高心,朱笔一挥,封了他个史无前例的官职——督师,号令三军,六部统管,无条件配合。结果是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于是,老大不满了!可见“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谦受益,满招损,好弓也不能拉的太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方便进退。

  二是,目中无人。后金军来犯,袁崇焕只追不击,故意示弱。却将战火引至皇城脚下,不顾老大的安危,无异于惹火烧身。他的老师孙承宗曾写信劝诫,让他在通州固守,可这个骄傲的`学生尾巴都翘天上了,那里还能听的进师傅的话啊。可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综上,从袁崇焕之死可以看出:袁崇焕的失败都是源于他的性格,意气用事,狂傲不羁,目中无人。这样的人,注定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只能惨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条经验教训:凡事应张弛有度,切不可随心所欲,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绪,免得误了终身!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11

  明朝公司的历位朱老板们,除了开创人老朱(朱元璋)有着过人的精力,凡事亲历亲为,埋头苦干外。其余的朱老总们好像都没这个觉悟,但鉴于老朱同志太不给力,定了一条不许"罢相不设",没了丞相这二把手帮忙,可苦了朱棣了:他可没有老朱同志那么高的觉悟,又不能设相。怎么办?于是乎,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内阁初期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经过先后几代猛人的不断奋斗,权力逐渐上升,直至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估计老朱同志要是知道了他后代搞出来这么一群"类丞相",非得气得活过来。

  《明朝那些事》告诉我,皇帝是不可怕滴,内阁里的那群人才是可怕滴!

  内阁分首辅、次辅、大学士。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代表有:"三杨"、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是相对来说比较正的代表了。那么恶的呢:万安、张璁、严嵩等。内阁的斗争法则就是你死我活。成首辅,败…玩完!一旦你失败,你会被从权力中心甩出,经过一系列的自由落体运动后重重摔在地上。然后言官那些跳梁小丑们开始登台表演,发扬痛打落水狗精神,帮你贴心的挖下一个又一个抗。让你跌得不知七荤八素,如果你跟现任首辅有仇,您的后半辈子怎一个惨字了得?并且容易被人送往地府旅游观光。

  不过从内阁斗争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比如忍、和。

  忍如徐阶。徐阶进入内阁时,恰巧是嘉靖朝追黑暗的时候,把持朝政的首辅是严嵩。而徐阶的`老师夏言,已经被严嵩热情的送往地府了。杀师之仇,加上对权力的渴望。徐阶应该同严嵩拼命才对。但他忍了,并最终再合适的时机,一举将严嵩击败。忍,包括对敌之忍,对己之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和,在这个世界上,敌人总是少数的。朋友还是很多的。和有两个意思:待人随和和"和稀泥"。对朋友不能恶声恶气,应以随和知、之心待之。和稀泥,似乎不是什么好词,但在《那些事》里,这种方法在处理某些矛盾上,还是很好的。首先提一下此法的鼻祖--申时行!申时行凭借他的和稀泥功夫,明哲保身,也是许多矛盾得以缓和,并最终解决。所以,做人,不能太死板,在特殊场合(如果某位仁兄想去建筑工地,就当我没说。),和和稀泥还是可以的。

  在《那些事》中,就像我说的,除了皇帝、内阁成员之外,言官、武将、后宫、道士、宦官、甚至混混等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也教给了我许多…读罢此书,意犹未尽!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12

  一直以来都对小说与历史颇感兴趣,《明朝那些事》正好是历史与小说的结合,我更是爱不释手。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明朝历史的好奇,更让我读到了善恶、美丑与深不可测。

  这是一部九十六万字的雄伟巨著,讲述了1344—1644共三百多年间的明朝故事。说是故事而非历史,主要是因为其中很多故事情节的真伪,我无从得知。书中共讲述了明朝16位帝王的风雨王朝故事,其中涉及无数大大小小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

  01

  甜过蜜糖的初夏

  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伟大的政治家,优秀的改革家,也终究逃不过死后被抄家的命运。而他的老师——徐阶,老谋深算却又兢兢业业,蛰伏数十载,只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举击垮权倾朝野的奸臣严嵩。他一生谨言慎行,却在与高拱的斗争中,败给了一个小小的江湖术士......

  一代猛将袁崇焕,战功赫赫却为人狂妄,口无遮拦,私自杀害皮岛总兵毛文龙,又在崇祯皇帝面前妄下狂言,最终惨死于自己那张“管不住的嘴”。

  帝王的'态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王朝的气数。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大明王朝,他废除丞相制,独揽大权,夜以继日为国事操劳。他的子孙后代又是怎样守护这份硕果的呢?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自己侄儿的江山,从此建文帝失踪成谜。朱祁钰、朱祁镇兄弟相残,只为大权在握,荣登帝位。

  02

  初夏的风是柔柔的

  历史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争斗,是人性的千万面。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你总会遇到像于谦一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廉之士,也会遇到像严嵩一样时常抱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心态的狭隘之徒。所以,生活形形色色、色色形形,我们要做的是要睁大双眼,擦亮心灵,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13

  读书,特别是读好书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增加个人文化素养。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我在读书方面一直比较偏向于政治历史方面,这或许和我的专业有关。但我们现在所出版的历史书中,专业性过强,对很多读者缺乏吸引力。我也一直都觉得历史书就应该是这样的,直到我看到明月大侠(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明月同志,不这样不足以表达我对明月同志的敬仰之心)的《明朝的那些事》,我才发现历史书原来可以这样写,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解读!

  我一直以来都有读书的习惯,跟大部分人读书的方式不同,我读书喜欢一气呵成!明月大侠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最早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听说不错。于是,利用工作之余在网上进行了阅读,一看就非常喜欢,后来还想方设法了实体书作为收场,并热心的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讲的许多事情也给与我很多启示和启发,现陆续写出来,与大家共勉。这次先说说对《明朝的那些事》的总体看法!

  第一,写史历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要客观,不能捎带作者个人感情。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才够公正。我想很多人看史书的时候都是本着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作者作品的好坏的。但是在这本书上,这个标准完全不适用了。明月大侠不但在写的同时加入了很多自己对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以分析和评述,那些模糊的历史人物仿佛是他活脱脱象地捏出来了,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得好像要从纸上跳出来。没办法说这么写是好还是坏,是专业还是业余,起码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看过那些一本正经的史书,你可能几乎什么都记不下来,而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那些人物是可以让你过目不忘了。历史上的人本来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只是因为被生硬地记录在那些只字片语的文献中,他们失去了色彩,变得苍白,而明月大侠的一支妙笔却给了他们再一次的生命,这不是艺术再创造,而是还原,是精彩的历史还原。

  感动一:说的不做,做的不说

  这是一段很小的故事,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四个人:胡广、王艮、解缙、李贯。他们是建文帝的臣子,科举前三名、知名才子,其中王艮因为长得不好,硬从状元被罢到榜眼。在朱棣攻入京城前夕,他们在一个人的家里密谋,讨论今后的去向问题。

  三人表现如下: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谈话结束后的表现: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史书曰“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然后他从容自杀。前三位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而王艮这样的人应该也有,但绝对是少数。文天祥应该也算一个,或许他们可能是迂腐的,不识时务的,不随机应变的,可是,世界因为有这样的人,才存在气节这个东西,才变得值得歌颂。

  感动二:朱元璋的确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坦荡的人。

  朱元璋是一个不加掩饰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后在修家谱的时候没有像中国古代其他封建皇帝那样给自己找一个显赫的祖先和家世,而是直白的说“朕本淮右布衣”。瞧瞧,多坦白呀!“我就是淮右的一个农民”,这种坦白实在让人佩服!而唐王朝的李渊父子做了皇帝一修家谱,原本胡汉混血的李氏家族就成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后裔,可这样的家谱别是“蒙”后人,连当时的人都欺骗不了!从这点来说,朱元璋同志的确是一个坦荡的人!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篇14

  看过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以后,最让我敬佩的莫过于于谦了。于谦在二十三岁就已经中了举人。到了1430年,三十二岁的他已经位居三品,副部级。这在当时实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让我敬佩的五体投地。要是没有他,我们不仅会失去京城,还会失去一个能和汉唐相比的强大帝国。于谦的那种的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的精神实不逊色于文天祥呀。

  在生活中,像于谦这样的人也不少,就说在地震时发生的一件事吧。大部分主治医生都去支援灾区去了,这时,一所医院里送来了一个车祸中的`重伤者,医院中的实习医师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不治,伤者一定会死亡;治,伤者还会有几分生还的希望。在此紧急关头,有位实习医师勇敢地站了出来,担着宁愿自己受处分的担子也要搏一搏。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时代,但我们也应该学习于谦那种力挽狂澜的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一样敢于承担,临危不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敢于面对,不临阵逃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成就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09-20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范文04-07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2-27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05-29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2-2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精品)11-30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5篇03-06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2篇02-22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5篇04-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