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4-06-18 10:31: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集合]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集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纯蓝的封。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这是记忆中迟子建的源头。高中,课外书成了违禁品,班主任只允许大家在晚饭与晚自习间的空隙看闲书。貌似在《读者》上看到了这首续写的诗,将其誊于摘抄本,每次语文早读时都拿出来看看。班主任每次说我大大咧咧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为她是男生,这个看似矛盾的句子无疑折射出我那时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许会更欣慰,或许会觉得自己的自觉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忆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回到这本书来。

  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永远留在大山,在一个冬季的火堆边,她盯着窜动的火光,开始讲述一生的故事。这份想象里的平淡,与书中相似。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叙述得平淡无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的误杀,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样,从作者笔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随着鹿群不断迁徙的民族,一生都与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会觉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没有棺材,没有坟墓,更没有墓碑,死去的爱人就葬在风中。小学时在qq空间看过风葬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留着长发,披着兽皮,秃鹫在镜头的深处。心想风葬实在太可怕也太残忍。

  其实哪有。风葬远不是对死者的亵渎。

  “玛利亚不用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和月亮,小灰鼠会抱着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说她是在风中还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没有呼吸之后)也没有那么坏。逝去的爱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自己。这种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点:纯粹的、物理意义上的陪伴。逝者的肉体会进入食物链的另一层,剩下的残渣会被分解,一部分飘入风中,一部分渗入土壤,养育又一轮的四季。无论以哪种方式,死者的`身体最终都会分解为最简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过爱人的一呼一吸与爱人再次融为一体。

  亲人死后,穿好寿衣,被规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棺材必须结实,下葬前要钉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层又一层,想用这规规矩矩来表示敬意,延缓尸体腐烂,也方便后人前来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许现今都还没有重新进入生物圈的循环中,唯物主义的我,想念你的时候怕是不能看着星星了。

  又要草草结束了,现在学校已经开始安静,黑夜中物体的轮廓开始模糊(在处处街灯的城市,也不会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同样突然间失去挚爱的故事多年后在我与第二任丈夫瓦加之间,我的第二段爱情。我们的爱情是以战争为媒。此时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我在贝尔茨河畔遇见我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

  “那是正午时分,贝尔茨河水被强烈的阳光照耀得发出炫目的白光。河面上飞舞着一群蓝色的蜻蜓。清瘦的瓦罗加站在岸边,他的身上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气质。他下穿一条光板的狍皮裤子,上穿一件鹿皮背心,露着胳膊,脖颈上缠绕着一条紫色的坠着鱼骨的皮绳,脑后束着长发。我从他的头发上已经判断出他是酋长,因为只有酋长才会留起长发的。他的脸非常瘦削,面颊有几道月牙形的沟痕,他的目光又温和又忧郁,就像初春的小雨。他看着我的时候,我感觉有一股风钻进了心底,身上暖融融的,很想哭。”

  相遇十几天后,瓦罗加带着弟弟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向我求婚,我幸福地晕厥了过去。

  两个失去挚爱伴侣的灵魂的相遇就像大自然中奄奄一息的`草木在冰雪融化后,在一场春雨的滋润下又都唤起了勃勃生机。

  我们的相遇和相爱,如初恋般美好。我在拉吉达怀中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缕穿行在山谷间的风;而我在瓦罗加怀里,我感觉自己就是一条畅游在春水中的鱼。如果说拉吉达是一棵挺拔的大树的话,瓦罗加就是大树上温暖的鸟巢。他们都是我的爱。

  而这段感情也终没能陪我度过余生,瓦罗加为了救电影放映员和马粪包惨死于黑熊掌下。我的两段爱情,始于黑熊,终于黑熊。大自然馈赠我们美好,但在某个时候也会索取。也许,“轮回”这两个字才能缝补我内心的伤痛吧。

  这两段爱情都带给了我美好的人生体验,虽短暂却永恒。就像文中萨满对新人祝福时说的,“男人的爱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她快乐地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结语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人生中真正重要的那些相遇和分离,从来都显得漫不经心,它不刻意,没有人安排,没有人设计。

  白朗宁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爱与被爱,是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所以,在没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岁里,如果你恰好有你所爱,就多一些温情和激情。因为,坚定而美好的爱情一定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前后买过三本赠友,自己也收藏2个不同的版本。与心灵相通的朋友共读一本书,是一种奇妙又很燃的感觉。

  因为董永辉的缘故《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20xx年创造了一年卖出350万册的奇迹,不得不感叹流量的力量之大,也反映出大众内心对文学的渴望。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一首凄美的死亡赞歌。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但当我在茫茫书海浏览的时候,目光却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额尔古纳河,她还有一个汉族名字叫做黑龙江,那里,是我一直想去却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是带着好奇翻开这本书的,幸运的是她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以沉静稳健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群鲜活的鄂温克人,就像大兴安岭无边的山林和额尔古纳河无数的溪流一样,无不让我感到震撼和迷恋。书中一代代萨满祭司拥有的神奇魔力,以及应验在不同人们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让我看到了《百年孤独》;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运动、解放之后逐渐熄灭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极了《尘埃落定》。

  然而这种比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灵魂就在那洁白如雪的白桦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挂着铃铛低头啃食苔藓的驯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会制造风声的希楞柱,是弹奏出的悠扬婉转的曲调的木库莲,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上搭起的风葬台,更是一个个身穿兽皮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温克人脸上纯真的笑容。这,是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史诗,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讲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种悲伤但却平淡的方式把死亡叙述的非常自然,鄂温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伤但不遗憾,凄凉却依旧美丽。

  但我认为这是也本书的不足之处,作者给予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显的文学再创作痕迹。中间篇章冗长、拖沓的故事叙述。有些苍白,有些刻意的想象,它不够自然。人物不够立体,刻画不够细腻。还有就是纵观全书,鄂温克人有仇恨,但是没有恶人,我觉得没有哪个民族是没有恶人的,只有善没有恶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这是本书的一个遗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荐。伟大与否,笔者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它属于时间,时间说了算。20xx年,我仍然期待与人共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北缘,有一条美丽的额尔古纳河将中俄两国分隔开来。一般来说,国界要么是高耸入云的高山,要么是山谷河流。他们大多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烟稀少。但是额尔古纳河就不一样了。河流蜿蜒在绿色草原湿地中,两岸风光无限,尤其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中国一侧。

  中俄边境最美的`是额尔古纳河。我们从边城满洲里出发,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公路向东行驶,因为这条公路靠近界河,有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有木桩和铁丝网路边。河水,水鸟飞上飞下。但是看不到人,即使有时候有好几个蒙古包,也只能看到羊群,看不到人。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寂静的世界。

  “这条路下面的铁丝网是不能越过的,这是边境警戒线,羊可以进去吃草,人不能进去。”导游说。这里没有山脉或峡谷。数百公里的额尔古纳河骤然绕过草原,时而进入森林,时而沉入湿地。景色是那样的静谧,是那样的迷人。我们的车轻飘飘的飞着,无人区,天高云淡,像音乐。行走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太渺小了,我被波澜所感动,不知为何。

  爬上一座小山丘往下看,下面是湿地和森林,只是河水曲折蜿蜒,湿地和森林已经分不清了。清澈碧绿的河水折迭流向远方,近处的河水环绕着一座马蹄岛,是额尔古纳湿地的标志性建筑。我们顺着白桦林中的木栈道而下,与河水平行了一会儿,又回到了河岸。一直穿行在白桦林中,望着林间缝隙中的小河,别有一番风景。关键是只有一半的湿地和河流是我们国家的。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俄罗斯的,那里没有人。

  似乎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都发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道路、森林、旅游设施,还有离岸边不远的额尔古纳小镇,五彩缤纷的建筑。但这一切都不影响额尔古纳河的宁静。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5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它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和民族命运。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深受感动。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主人公瓦霞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依芙林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对待感情真挚而执着,但最终却被命运所摧残。这些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深感震撼。作者通过对额尔古纳河畔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苦难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例如,小说中的瓦家虽然历经沧桑,但始终保持着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维护;而依芙林则在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之后,仍然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这些情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历史的残酷。

  最后,小说中的语言表达也非常优美动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文化魅力。

  总之,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深深地被其情节所吸引、被其人物所感动、被其语言所感染。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人生经验和精神财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

  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遗憾、离开、死亡。它们让你久久不能释怀,你可以试着读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它的开篇就让你着迷“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然后手不释卷,读完深深呼出一口气,反复思索,斩断内心的纠缠。

  这本书初读起来的感觉像极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复杂的人物关系,古老的民族部落,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敬畏自然,人性坦白,不断上演的死亡与新生……读到后来发现两本书都是描摹一个家族多代人的发展与落幕,静静地开始,热烈地发展,安静地结束。

  作者那像散文一样的行文风格,交待死亡没有铺垫和渲染,非常自然直白容易接受。其实正是如此啊,人生大半遭遇都是不期而遇,大多意外与晦暗的明天没有预兆和暗示,它说来就来了,赤裸裸摆在你面前,就是这样了,你看着办吧。能怎样?只好让心变得更加强大,一切压不垮你的终将成为你的铠甲!

  他们可能是鄂温克族也可能是鄂伦春族,也可能是任何一个被现代文明冲击走向消失的古老部落文明。他们的生活简单,就是解决温饱和繁衍后代。在书中他们的部落最小单位叫“乌力楞”,逐水草而居的移动房屋叫“希楞柱”(后来政府建的林中聚居区房屋叫木刻楞),仓库叫“靠老宝”,父亲叫“阿玛”,母亲叫“额尼”,信仰的神叫“玛鲁神”,神封的驯鹿首领叫“玛鲁王”,神选中的部族守护者叫“萨满”。

  他们敬畏自然,信仰神灵,也敬畏生命。严肃对待生死,成年人死后选择“风葬”,未成年死亡后尸体装进白口袋放到山体阳坡,上吊死亡和吊死的树一起火葬;生孩子要建专门的产房“亚塔珠”。风、水、树、星辰、月亮、太阳、驯鹿、白桦树、苔藓、蘑菇、露珠……自然界万物有灵;他们顺应自然而迁徙,默默守护生态平衡;他们传承千百年流传的火种,古老但青春活波。他们小心翼翼守护文明,却力不从心,时代洪流如贝尔茨河江水滔滔而下。

  正是因为有信仰和敬畏之心,他们没有律法、医院、冗杂的组织机构,只有酋长、忌讳、善良、萨满、柔软的`内心和高度的自觉,彼此高度信任,生活井然有序,他们才配成为大自然的主人。所谓文明的现代人,难堪此任。

  在这个故事里死亡与新生交替上演。当讲述者“我”的弟媳妮浩成为萨满,每当她救活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孩子,连同腹中胎儿,她失去了四个自己的孩子,尽管心在泣血,但是萨满的使命使得她救人的心从未动摇。她失去的孩子也许化成了光、化成了鸟、化成了悬崖上的黑柳树,生命轮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书中说,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总有一些看起来跟你有关的人在你的记忆里不知所踪,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人生种种,皆是常态,向前走,时间才是最大的赢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7

  现代的文明与古老的文明不断冲击着,许多古老文明也因此逐渐消失。或许他们是落后,是野蛮的,可那其中的美却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反映了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生活,激荡人心。带着固有观念的我总以为这些逐水草而居、菇毛饮血的原始狩猎部落,只会打猎、喝酒、吃肉,围着篝火跳舞。没想到,他们的爱那么纯粹、那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至极,简单地生活,安静地老去。他们的美,像清风明月、石上清泉,透明不带有一点杂质,美得让人心动。

  书中的爱情也给了我震撼与感动。书中林克与其兄尼都萨满为争夺达玛拉而进行的射箭比赛,将原始爱情的纯洁表达得淋漓尽致。伊万的那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将对娜杰什卡的浓情蜜意无奈地化为一种大无私的爱情,还有瓦罗加为保护放映员与马粪包而遭熊击致死。这些或坚贞,或感动,或无奈,或幸福,或惊天动地,或默默无闻的爱情,将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待爱情的伟大蓝本。这些无比纯粹的爱情,正是我们缺少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纯粹,所以美得动人,美得让人心醉。

  这里的人们生于自然而死于自然,就连他们的死亡也变得极其富有诗意。我出生在寒冬,我的姐姐死于风寒,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侄女在鲜红色百合花前闭上了双眼,侄子在榛果树上像鸟儿一样落下,外孙女伊莲娜像鱼儿一样顺着贝尔茨河漂向远方它整个故事中,几乎所有的诞生或是拯救,都会伴随着生命的逝去。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最美的生存状态吧。萨满妮浩的那几个孩子,以及故事中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义上诠释了最原始的生态平衡或是能量守恒的含义,亦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达到,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出现的意义,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某种使命。那么,它的逝去也就变得赋有深奥的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了些许诗意。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鄂温克族人有很多的神,比如火神、树神、风神等等,仿佛自然界中的种种都是他们的神。因此,他们懂得感恩,感恩从自然界的这些神灵中获取的食物、果实等日常所需。正是源于对自然的这种敬畏感,鄂温克族人从不对任何大山里森林中的物种赶尽杀绝。在他们心中,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这也许就是鄂温克人对自然的一种美好想象。生于自然,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最后死于自然,应该是鄂温克民族最生动的写照。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尊敬自然,爱护自然。如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这个文明的故事,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能够真正领会到它们的美,领略来自古老文明的山水光色和人情冷暖。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描述鄂温克族人生活和历史的书。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鄂温克族人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在这个民族中,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拥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传统的生活习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鄂温克族人的智慧和坚韧。他们在极端的环境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鄂温克族人的宽容和善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逐渐远离了大自然,但是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发展。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动的书。它让我更加了解鄂温克族人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9

  我是麦田的熟人,我有二十六岁了,今天在我在麦田地头散步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讲起的故事。她说,她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她,她也把它们看老了。

  我不想先说我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我看完的时候,其实,我在思考,到底这个故事想要讲出什么呢?我也不想用百度百科的话语来解释,因为我觉得说服不了我,直到我看到了这段文字。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和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些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又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的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沉重的凄风苦雨吗?”

  故事的最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呢?现实的他们,最后又是什么样呢?

  她说: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很长。它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不长的故事讲述着鄂温克族百年历史。有温情、有痛楚、有磨难、有欢乐,小小的部落有着世间一切的悲欢离合,且神秘令人神往。

  这个故事的人物有好多,但最难忘记的就是萨满的接替者妮浩。仿佛她承担了这份神圣的责任,就必然付出代价。为了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一个一个的逝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很多时候都在交代人物的死亡,不只是妮浩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人,有的是正常的老去,有的则是意外。

  很多人都逝去了。

  故事的讲述者淡淡的经历着,静静地叙述着,忍受着离别,然后迎接着新生。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地吧!在我读故事地经历中,最开始会因为人物地离别而哭泣难过,慢慢地,随着年龄地增加,随着听的故事越来越多,其实死亡并不觉的可怕了。

  回到老家,在田地间散步的时候,发现又添加了几座新坟,在与家人的聊天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也在记忆中慢慢淡忘了,一转眼,最近梦到的亲人也已经离开了十多年了。是什么淡忘了呢?我想,是街道上一群陌生孩子的笑颜,是恍惚间突然就长高长大的小孩,是翻修了一遍又一遍的房屋,是记忆中健硕的老人再见已是步履蹒跚,我想,这些淡忘可能是因为新生,也可能是因为岁月。

  有新年,便有旧年;有新生,便有老去。

  这应该是人生必须的经历吧!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

  死亡,其实司空见惯,我们现实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有时候远比故事中的更为脆弱,我们的生命看似坚不可摧,顽强至极,实则遇火则化,一推即倒。

  死亡,对于你,对于我,始终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命运莫测,生死无常,其实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未知的冒险,与其被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耗尽生命力,不如珍惜和善待我们所拥有的平凡的每一天。

  即使有一天死亡来临,不要恐惧,所有的离去,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到来!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

  读罢《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心一下子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淡然。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性格多种多样,爱情千姿百态,生命脆弱无常。回归到现实,就会觉得所遇到的任何人,面临的任何事,一切都是正常的存在。

  关于爱情

  要想赢得爱情,你就得要勇敢,不然你看到的就是别人的风花雪月。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弟弟鲁尼,他对爱情的态度是大胆的追求,主动出击,面对竞争对手金得,早一步跑到女方的部落去求婚,最终把妮浩带回了自己的部落,那时他尚未成年。伊万却是用几张孢子皮以及他那大而有力的手,从商人手里换回了俄罗斯姑娘娜杰什卡。

  书中“我”的父亲林克和大伯尼都是通过射箭比赛,赢得了母亲的芳心。而在父亲死后,大伯为母亲亲手做了羽毛裙子,母亲也穿着这羽毛裙子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而“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迷路的途中,偶然相遇,燃烧起爱的火花,并走到了一起。

  关于命运

  命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是缘由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

  书中描写了大量关于人物死去的情节,有的人无缘无故的死去,有的是离奇的死,执着的.死,无奈的死,以及勇敢的死,你就会觉得人生路上,一切都可以看淡、看轻,没必要去纠结过去的事,也没必要忧患尚未发生的事,坦然地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心平气和的去善待自己,宽慰自己,并能够从容前行。

  书中意外死亡的人物很多,“我”的第一任丈夫拉杰达是在寻找驯鹿的路上被冻死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是在保护放映员死在了熊掌之下;老达西是为寻狼报仇后被群狼吃掉的;小达西曾为日军效力被造反派打断腿意志消沉开枪自杀的,他媳妇杰芙林娜为此选择吃毒蘑菇殉情而死;“我”的姐姐小列娜却是因为磕睡冻死在了驯鹿背上。

  关于性格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一个性格,最后却都活成了“自以为是”。

  书中人物性格各异,“我”的姑姑伊芙琳尖酸刻薄,是因为丈夫有一个前女友,而记恨了他一辈子;老达西执着孤僻,年轻时因一只狼咬断了他的腿,而一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为了报仇,驯鹰寻狼,最后死于群狼之口;小列娜懂事,富有爱心,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漂亮小姑娘,却因为害怕尼都萨满做法害死他父亲,和“我”一起在尼都萨满帐篷里陪他说了一晚上的话。

  书中有一个坏角色她的名字叫瓦霞,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已经和别人订了婚,却带着“我”的二儿子安道儿“失踪”了一个晚上,安道儿无奈娶了瓦霞。书中“我”的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拉吉米,对养女马伊堪则是过度的宠爱,总以为她没长大,不让她恋爱,不让她结婚,最终马伊堪和一个鄂温克男人私奔,生下一子,孩子两岁后,选择了跳崖自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

  在这本长篇巨著里,作者讲述了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的成长发展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状。

  作品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抗争和文化变迁。“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越来越稀疏,它们就像我身下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痕迹……”,这是它的第一个句子。这些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有时低吟浅唱,有时大气磅礴,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整部作品充满忧伤悲悯与同情,同时也表现鄂温克人民的善良坚韧不屈。这个民族在冰天雪地的祖国大北方生存,一条额尔古纳河隔成了中苏两个国度。这脉坚强的鄂温克民族,在右岸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以饲养驯鹿为生,以獐狍野鹿灰鼠为食,他们不忌生冷,敢于生食野兽的心肝脾脏和生肉。这是严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一脉人民,试想,冬季里漫天大雪,风沙茫茫,千百里地渺无人烟,他们不生吃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等着饿死?

  这里的环境和严酷的现实生活条件,造就了这个弱小民族的衰败!

  饥寒交迫,野兽袭击,疾病瘟疫,缺医少药,都是对这个民族最大的威胁。“许多生在冬天的孩子,常常由于严寒而夭折。我有一个姐姐,她出生时漫天大雪,父亲去找丢失的`驯鹿,母亲特意搭建了西愣住,姐姐出生时由于风大掀起了一角,姐姐受了风寒而得病,只活了两天就走了。姐姐被装在一条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母亲因为失血过多,加上悲伤,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没有走出希愣柱,面色如土。所以,当组长提出这里灰鼠稀少,要搬迁时,父亲林可是反对的,并且把族长痛打了一顿。母亲说“你怎么能这样?你真让人生气,我们怎么能这样自私?!”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夫妻之间的恩爱,也从母亲口中说出了他们的善良和识大体,小家服从大家服从整体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民族监看发展生存。

  姐姐,从小被萨满跳神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有次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死了。可是,再一次迁徙途中被冻死在小鹿妈妈老驯鹿身上。

  达西的妻子被野狼吃掉,达西为了报仇驯养一只鹰,最终杀死了两只狼,达西和那只鹰双双被狼吃掉。这就是悲惨的结局。

  另外一个希楞柱来请萨满,原来是驯鹿得了瘟疫,萨满没有救活他们,回来时带回两头驯鹿,也带回来一场瘟疫,大多数驯鹿都死了,只剩下父亲精心挑选出来的三十几头驯鹿生存下来。

  父亲出去换驯鹿,遭遇狂风暴雨,被雷击死在茂密的森林里。萨满和族人把他风葬了。

  几件很简单的事情,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命运。

  这就是这个民族的命运,他们风餐露宿,捕食野兽山鸡、灰鼠为生,现在啥也没有了,他们依靠打鱼烤鱼吃。

  作者通过一位老人的回忆,把她的幸福,她的快乐,她的悲伤,她的痛苦写出了,展现鄂温克族人民的坚强和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与生活的抗争。从一百年前写到了现代社会,从鄂温克的第一个识字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清末的动荡、罗萨的侵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二十一世纪的幸福安康,从生活在森林到搬迁到城镇的许多变化,从住的希楞柱到住在大瓦房里,这总总的变化,道出了这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变化和与时俱进的滚滚洪流,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这一民族未来的希望与担忧。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录他们崛起的坎坎坷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只能靠口口相传,而这些也只是在很少的一部分老人那里可以得到只言片语。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全国上下各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争先奔小康,这一民族的青年人也开始走出自己居住了千百年的深山,告别了他们祖先赖以生存的驯鹿,告别了他们引以为尊的萨满,走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所在城市的语言,可令人担忧的却是,他们出去后会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故事讲完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美好圆满的人生结局!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迟子建是一个女人。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

  这本书的名字对我来说太绕了,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都没记住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只要是迟子建写的书,无论什么名字,我都会去看。

  书是昨天晚上看完的,本来应该刚看完就写读后感的,但拖着拖着就是现在了,本来拖着拖着我可能就不写读后感了,因为看书是为了快乐,为了体验作者创造出来的美妙生活,更何况我已经不是上学的孩子了,要被家长和老师逼着写读后感。

  昨天和前天我是在床上看完这本书的,所以以至于现在,我看到床,看到床单,我就能想起来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在树林里行走和生活的样子,这本书看完后的这些时间里,我就像是被鄂温克人驱逐出去了一样。

  本来我和她们在一起,喝桦树汁,吃鹿肉,吃熊肉,睡乌楞柱里,看萨满跳大神,看驯鹿吃蘑菇,看小孩子长大,看年轻人老去。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迟子建一定是一个内心很善良的.女人,她所有作品都体现出爱,善良,和美。女人不会背叛男人,男人专心致志,细心体贴的爱着女人,是一个很和谐的社会。

  她的文章中,会让你感觉到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爱护,她不呼吁你什么,她只是把她和自然的相处写出来给你看。她也没有像个传教士或者社会工作者一样教导你人要爱人,人要爱自然,人要怎样怎样。

  小说开头的一句话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迟子建说开头有一种凄凉感,也许吧,这个开头我看的糊里糊涂的,但因为是迟子建的书,我还是稀里糊涂的看下去的,从她讲故事开始,我清楚了,然后看到书的最后一页,我就更清楚了。

  鄂温克人常常守着火塘喝茶,想想就很温暖,又是热茶,又是火塘,又是一圈知根知底同生共死的人。冬天的时候,很难狩猎,猎民在大雪中守护家园。

  山林中有很多条河,每一条都有名字,每一条都有故事。

  小说里很重要的人都死于意外,大雨中出行被雷电劈到,大雪中寻找驯鹿,困意袭来时在马上打盹,睡着之后被冻死,跟着一只三条腿的鹿跑进河里,采百合花被马蜂蜇。

  没有路的时候人会迷路,路多了,人也迷路。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3

  “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从女儿到妻子、母亲、祖母、外祖母,这位九十多岁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用她目睹过的生死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他们以打猎,驯鹿为生,这个汉人眼中的“四不像”,在他们眼中却是神赐给他们的宝物,他们随驯鹿的.生存环境而迁徙,营地中从未熄灭的火种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信仰。神奇的萨满文化又似乎让我看到了万物有灵,自然平衡的生命无差。他们被神灵之力保护,同自然对话,却同样向死而生,他们逐山水而居,仰望日月星辰,却也难逃被现代文明同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有山河湖海见证生命来过,唯有雨雪风霜看老了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木,还有一群驯鹿,一群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4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小说之后,很想在豆瓣上写个书评,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强,读的过程中一直被代入,所以太多的情感一直积压在心中,说不出口又难以消散,只能在读完部分的间歇,停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和心绪,待稍作平复,再重新翻阅。

  书中让我印象颇深的人物有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她算是个悲剧人物,她在出嫁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坤德早已有了心爱的女人,而他不敢大胆追爱,选择屈服,她也因此生下了儿子金得,但她从此怨恨他的丈夫。不得不说,文中的依芙琳是个倔强而真性情的女人,她无法接受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作丈夫,怨恨了半辈子,又将她对于人生的看法再一次倔强地施压在她儿子身上,为她儿子订下婚约,是他不爱的歪嘴女人,她儿子金得也因此在新婚之夜选择结束生命。我想,在她看来,她儿子无疑是勇敢的,不同于她丈夫,敢于追随自己所爱,她一直告诫她儿子,你越深爱的东西,只会离你越来越远,那爱与不爱都没什么好下场,对于她的话我无从评判,从她的遭遇来说,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而从情感的角度,这句话似乎又有很大的曲解,大概,爱与被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区分的事情吧,爱人的人与被爱的人,也无从区分,谁得谁失,也并非只有唯一,只有掺杂其中的人内心那些隐藏深处的情感可以解答。但我可以确信,依芙琳心中是渴望爱的,得不到,也让她那颗想爱的心畸形了,于是,痛苦延续了。

  而氏族中另一女人玛利亚,起初跟哈谢一直生不出孩子,公公迪西喝醉酒的时候常埋怨她,而她只能掉泪。迪西在一次野外与狼搏斗中失去了一只腿,从此只能待在帐营中,依靠别人打回来的猎物,他的心中有着对狼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养了一只鹰,他把希望寄托在鹰身上,祈祷他的战鹰能为他报仇,为此日日训练它,终于在一次粮食短缺、狼群出没的夜晚,他与他的战鹰在与狼搏斗中死去。在迪西死去不久,玛利亚也终于怀孕,生下了儿子,他们将他取名为迪西,或许是纪念吧。迪西成人之后,娶了金得留下的寡妇,也就是那个歪嘴女人杰芙琳娜,或许是出于同情,又或许是真的爱吧,玛利亚因此与金得之母依芙琳结怨,认为是伊芙琳导致她的儿子娶了寡妇,她也讨厌她的儿媳。杰芙琳娜再嫁之后也几年未生子,因杰芙琳娜在一次劳作中无意间跨过了她丈夫迪西的镰刀,玛利亚觉得触犯了神灵,生下的孩子会是个傻子,而在那之后她确实怀孕了,但玛利亚却强迫她打掉小孩,最后杰芙琳娜顺从了玛利亚,在草地上滚下来,失去了小孩,此后她再也没有怀上。面对母亲与妻子,迪西心里也很痛苦难受,但他始终隐忍着保护自己的妻子。之后玛利亚日渐醒悟,也悔恨着,然而至死她也没有自己的孙子。最终在迪西由于不能打猎认为自己是废人而开枪自杀之后,杰芙琳娜也因此殉情,到死,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小孩。在我看来,玛利亚何苦将痛苦延续,我曾以为会像玛利亚的公公死去之后玛利亚有了小孩那样,杰芙琳娜在玛利亚死后也会因为某种救赎而怀上小孩,其实并没有,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因为她们所做的只不过把自己的痛苦延续了,这让我想到,宽容是何等重要,痛苦只会无限度地带来痛苦。

  书中还有一个悲情的女人,则是妮浩。在尼都萨满去世三年之后,妮浩接替了他的神力,成为新的萨满。每每她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个人的同时,她自己的亲生骨肉便会在另一场灾难中死去。妮浩在面对选择“自己的孩子”生死和“别人的孩子”生死的时候,是痛苦而无奈的,依芙琳劝她多想想自己的小孩,她何尝不想呢?如果可以选择,她怎么愿意让亲生骨肉离去,可是从她接替了萨满之位起,便注定了她的一生只能是牺牲,为了结束痛苦,她甚至选择用麝香来绝孕,可是她丈夫鲁尼的眼泪让她放弃了这一念头,她爱她的丈夫,她必须给她丈夫再生下一子。可以说妮浩和丈夫鲁尼同样是痛苦的,鲁尼作为父亲,却无法保全自己的子女,作为丈夫,他必须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妮浩作为萨满,救人是她冥冥之中的使命,而面对自己的孩子相继离去,她的内心也是被撕裂的,她作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牺牲。作为读者,我们或许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为环境因素吧。

  对于前一位萨满,文中的尼都萨满,主人公的伯父,我觉得他的形象是高大的。在与弟弟林克爱上了同一个女人达玛拉之后,他们的父亲让他们通过射箭一较高下,赢的人可以迎娶达玛拉,而他输了,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文中后来通过他们的妹妹伊芙琳之口说出,当时没射中的时候尼都萨满显得很从容,我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从那之后他不再打猎,他当时那一箭是有心射偏的,或许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弟弟,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人。当弟弟林克去世之后,他有想过跟主人公的母亲达玛拉再续前缘,可是世俗的礼节不允许他这么做,身边的人都在有意地暗示阻挠,于是他只能把内心深处这一份情感埋藏起来,化作亲手制作的一条色彩明亮的羽毛裙交予达玛拉。而达玛拉,在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之中,她给出的答案是两个人随便一个都可以,说出的话很随意,可是我想,可能她自己也没有对谁有特别多的情感归依,对她而言,两个人都可以是好的生活归宿,我相信她内心对两个人都是有情感的,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爱她的男人,她不需要作出选择,也不需要衡量自己内心的情感轻重。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幸福而有傲气的女人。

  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拉吉米,主人公丈夫拉吉达的弟弟,在一次逃离的`路上因为一匹突然发狂的马造成的意外,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后在一个换取货物的途中,他意外收养了一个女婴,也就是马伊堪,他把自己生活的重心都转移到了他唯一的女儿身上。他太过爱自己的女儿,不允许任何的男人示爱于她,因此马伊堪直到三十岁了仍然没有出嫁。在我看来,马伊堪是爱她的父亲的,她非常感恩,因此她也不忤逆自己父亲的意思,眼睁睁地看着她自己心爱的男人结婚生子。直到后来她肚子里有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在生下孩子之后,她选择死去,留下了这个孩子,也就是西班,陪着她的父亲拉吉米。相信在马伊堪的心里,她是痛苦无比的,她有自己心爱的男人,可是同样的,她也爱她的父亲,她知道自己不能追随自己所爱,早已有了离世的决定,可她不愿意她父亲孤单一人,于是她给父亲留下了一个小孩,陪伴着他。在爱与被爱中,我们是何等自私。

  我的见解是有局限的,我没有写整个大环境造成的后果,而用一种比较感性的思维来看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文中部分人物的解读,我浮现脑中的是爱、宽容和救赎这几个词,而这几个词都关乎爱与被爱。在爱与被爱中,我们就像被赋予了某种权利,我们都感受得到爱,可是我们却没有弄懂爱,因为被爱,我们一意孤行地用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强加到了我们爱的人身上,你以为这样做是好的,是对的,可是我们爱的人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因为被爱,我们的心畸形了,没有了尊重、理解和感受,没有在尊重的基础上去感受所爱的人灵魂深处振动的频率,也就没有理解,只有因爱而来的无限度的痛苦。少数民族人身上有着巨大的包容和温暖,如作者所说,大自然向他们敞开了美好而和谐的一面,也给了他们严酷而凄清的一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与无奈。特别喜欢作者迟子建说的一句话:“如果说山峦给予我的是勇气和激情,那么大海赋予我的则是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爱人也要宽恕人,只有爱和宽容,才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永恒的救赎。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史。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暖和同情。读完这本书后,是我不得不提笔写下自己的感触。

  小说讲述部落首领最后妻子的故事。从一百年前到现在的社会;从部落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动荡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红色砖白色瓦的村镇;这些变迁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沧桑。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他们与驯鹿一起生活,保持一个游牧的的习惯,随着驯鹿迁移或停留。他们以打猎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这是一个临时的`“家”。他们现在没有工业文明,生活在原来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恨的疯狂的民族。不娶他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嫁给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烧正旺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达马拉与林克和尼都之间的爱,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伊万对那杰什卡悠长绵远的爱,像一股清泉的味道,进入我的身体,洗刷了我的心扉。敢爱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挣扎是破碎和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说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作为萨满的妮浩以救人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依然为偷取驯鹿的汉族小伙跳神。他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这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民族。他们实行平均主义,食品严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财产储存由专人保管。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要负责熏猪肉,用动物毛皮制成衣服。没有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保持简单的感情,互相帮助,团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饥饿和疾病。

  通过鄂温克族人质朴、高贵的品质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团结、互助、自立、自强,更应该有大爱无疆的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22

(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3-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5篇)08-15

【精】《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05-29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常用15篇】05-18

水与岸作文08-23

水与岸作文02-18

水与岸的作文08-2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