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时间:2024-06-13 10:57: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的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投入社会,在有限的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在社会上的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提高。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

  终于读完《曾国藩家书》颇有感触。其实,很喜欢曾国藩这个人,以及他的好家风,甚至对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们家的家风和我们李家的家风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训,和爸爸对我的谆谆教诲如出一辙。

  关于读书,关于做人,关于养病、养生,关于军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我们这些人读书,只为了两件事:一是修进德行,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办法,以求不愧此生;一是修行学业,练习记诵词章的方法,以求能自强自立。

  这几天对《曾国藩家书》的阅读,让我有了谦卑之心。读书写字的.意志更加坚定,并且,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读书,读书没有那么利益化,写字也有恒了,但愿我能坚持下来。

  谈书法:“真知大源,万万不可自暴自弃。”

  “天下的万事万理都是出于乾、坤二卦。就拿书法来说: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曾国藩说,不要过于相信医药是对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医生不肯给我开药了,我想,坚持吃药,不如坚持养生;到处旅行,不如在家读书写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财情,何必花销过大,每次花钱大手大脚,仗义疏财后,都会有负罪之感。寒士家风不可缺。

  做人不求尽善尽美,不可求自己完美,守缺也是积福。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6

  (一)床头的《曾国藩家书》自买来之日便被我放在一旁,无暇细品。恰逢所内开展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读书活动,便把这本书重新拾起来,细品一番,别有滋味。初读之时心情烦闷夜不能寐,翻翻此书,就仿佛和一位长者在对话,他的生活,他的苦闷,他的喜悦,从字里行间一点一滴渗透出来,让我有时拍手叫好,有时唏嘘不已,他在我最迷茫之时,给予一方净土与蓝天。

  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亦然,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导向是“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我觉得这两者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一是忠诚。

  在警察队伍中,忠诚二字是首当其中的。而曾国藩也在《皇恩浩益当尽忠报国》中提到:“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精忠报国在他父亲与他的眼中,是一种信仰与理念,“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安顿好家中大事,不为己利,以国事为重。

  二是为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人民衷心拥戴,才有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警民互助事迹。在现阶段的警察工作中,绝大部分也是依靠了群众才能把许多具体事务做好。在《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中,他也谈到了为民爱民“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在《以勤与爱民回报君亲》中,他也提到“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心存惠民,才有了后世曾氏的辉煌。

  三是奉献。

  在除夕之夜留守派出所守护南来北往的旅客,已成一种甜蜜又心酸的别样滋味;当万家灯火星星点点时,那些灯火阑珊之处,总有人民警察时刻守护的背影。这些。都是警察的奉献。他在《谨记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中亦提及,“此次比以开府之任,而仍不令到人任,朝廷于此等处苦心斟酌,可感孰甚!吾兄弟报称之道,仍不外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书生从戎,以一己之力,奉献全部光辉,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只为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清朝。

  四是公正。

  公正的基本涵义包括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在警察执法过程中,公正是一把秤,它将人放在一个平面上去衡量,再执法时大家都会依法依规行事,不至错乱。公正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他在《以八字诀为治家之道》中说:“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实施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治家依规,治国依法,法平公正,公正公平。

  五是廉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警察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耐得住清贫。他在《愿以劳谦廉三字自惕》中说:“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家而已”,节俭、清廉、谦谨,是他对自己与家人所立下的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单度日。当他位居两江总督的高位时,其衙门的卧室却异乎寻常的简陋,床上铺的是草席,被子是村乡土织布,在他的《戒勿沾富贵气习》中也有“吾忝为将相,不值三百金,愿尔等长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初读一遍便有所感悟,愿再细细品读,必能感悟良多。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7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非常值得一看!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8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

  关于忠诚,他力求表里如一、至诚至真。他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让我常常想到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赢得大众的点赞!

  关于精神,他力求坚持不懈、昂扬上进。他说,“精神越用越多,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轻松”,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让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须时刻保持饱满向上的“精气神”,不虚度、不耗费每一寸干事的光阴。这样,当我们回首人生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经历单薄、记忆苍白,才会欣慰的感到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关于交往,他力求择善而交、净化朋友圈。他说,“道不同不交,谀人者不交,恩怨颠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让我常常想到,社会即是江湖,往来形形色色,与人交往还需慎之又慎,时时刻刻都要守住底线。

  关于言谈,他力求老成执重、不信口开河。他说,“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最终会弄明白你在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让我常常想到,当今时代通讯便捷,手机在握,人人都是电台,面对网络流言、官场传说,必须嘴上挂起一把锁,学会辨别真假良莠。

  《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品读《家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虽然两次读它,感触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旧比较肤浅。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等我再次品读它的时候,一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感受。这些感受会更深刻、更透彻,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的人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9

  曾国藩生于清代,早年的他并不聪慧,命运多舛。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虽然不如别人,但他时刻检省自己。一点点努力,坚持了几十年。对后代的教育,曾国藩也是如此。连一个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们这些人有什么借口不勤奋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走捷径,一定要脚踏实地。

  在曾国藩平叛有功后,被升为了二品大员,但他却保持低调谦虚;在满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曾国藩却在学习西方的知识,为晚清中兴做出巨大贡献。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不因为自己取得了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曾国藩虽为晚清重臣,但他认为“穷”乃“善身”之道,并以此教育后代。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不懂节俭,最终一定会走向败亡。就像我们不能互相攀比鞋子,书包等。应该一切从简,好好学习。不然会因为攀比而变得荒废学业,一天到晚只关心物质。要勤俭自律,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能做到这些的人,将来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为他知道“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道理。我们也要学习他勤奋,谦虚的优点,一点点的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也不要过度的.去谦虚,过度的谦虚会让人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

  有些人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认为,“那我一定要成为第二个曾国藩”之类的,却不知道有些东西不要过度地去追求,过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种“奢”。不需要做得像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那样,只要去尽自己所能就好了。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0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这位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既戴有清代中兴名臣的桂冠,又被世人扣上罪人的帽子。我对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那个风云巨变、硝烟滚滚的世代,高中历史最后一题的“历史人物评价”,我只会写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那时他的形象就像那张试卷一样单薄呆板。

  而他的每一封家书,都跨越时空在我的脑海中搭建起他的舞台、勾勒出一位心系家国的“名臣”,以毕生之力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是偷看了结局的观众,心中感慨敬佩他的伟大,眼里却总萦绕着灰色的低落。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早年官运亨通,越级升职,与其秉持的为政之道密切相关。在给诸弟的书信中,曾国藩提到“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他始终以遵守道德、教化百姓为己任,一语中的,肩上始终担着为官的使命,不忘初心。要学其从政之法,当先取其为政理念,以此为核心,虽历史已逾百年,但是当今世代依然适用而且应大力提倡。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曾国藩对其家人的关怀不仅超过了大多数为官者,而且更甚于普通人。在信中从兰姐生育是男是女,到兄弟的学业进度,曾国藩都会表示细致地关心,并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其兄弟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诲,督促他们读书写字,修身养性,并列出自己和友人的事迹来激励他们,鼓励其读《大学》、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细微具体、无所不至。我认为这是他最打动人之处,于外他指点将士,于内仍旧孝顺父母、照顾姊妹兄弟。于我而言,上大学之后总以学业繁忙为借口,很少与父母聊天交流,对家中事务更是疏于了解,更勿谈手写家书。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阅读完曾国藩所写家书后,我领会到这一称号不在于他的文章数量,而在于他的.道德思想之深刻,在信中无不体现着他坚守的道德准则。在给父母的家书开端总会有“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在教导诸弟时,他明确指出:读书的成就高低不在于时间地点的选取,而在于内心志向的坚定与否。以此纠正弟弟不正确的观念。对于其自身,则坚持“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外圣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当然也可以从其家书中体会到曾国藩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性,这与他一直所受的封建教育和生长环境密不可分,也是他后来受人诟病的一点。

  其家书留存数量超1500多封,但其中蕴含的修身治学、持家理财、治军为政和交友处世的深刻内涵超越时空、是一个宏大深邃的思想宇宙,将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其倡导的“格物”和“诚意”相结合,我们会受益颇丰。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1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心、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屡次提到生活的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方案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防止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但凡自己亲自带着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但凡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假设能善学善用,那么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2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评论出现了热潮。为什么同一个人会产生如此相反的评论?

  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巨变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塑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军、创业、治学。曾国藩的功过留给更深刻的读者去评判。我想说的'是,在我阅读了他的家书来信之后,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为哥哥,他承担着弟弟学习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重担。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政治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

  其中一本是专门为负责家务澄弟和曾国荃写的。

  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

  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

  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平等。

  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

  千百年来的功过不说,但是,以上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被它打动。这个家庭格言,这个教学。它什么时候会过时?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

  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3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表达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藏,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诲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表达。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假设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翻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锋利,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4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

  看完《梁启超家书》立马转投《曾国藩家书》,线上看了5个小时,线下看了将近8个小时才看完。

  很少有兴趣和耐力花一两天的时间去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但这本书读到一半绝对有种想要把它读完的冲动,一是时间跨度大,前后经历三十多年,不同年代的历史背景容易将人代入其中,二是曾国藩从二十多岁到北京考进士,到六十多岁位居侯爵,整个人生奋斗的过程比较吸引人,三是我就想看一看这个“完人”是不是“掩饰”下的结果,结果却是“完人”的`特点从一而终,让人十分钦佩。

  三十多年的家书,充分体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基本上每封家书都会提及自我如何修身、督促家人怎样去修身;齐家方面,曾国藩可以说用了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上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族中堂上,下对四个弟弟、妯娌、子侄,家里发生的任何事,曾国藩都会仔细分析提出意见,或者询问家人意见,家书中提到的道理放到任何时候都不为过,而且是恰到好处的解决办法,有曾国藩这样的家人,家族中实在难有摩擦。

  治国和平天下方面,没有对曾的了解之前,以为他就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了解之后才知道,曾充其量是个文化人中的“二等人”,在做学问方面,他不是最厉害的那个,但在如何学学问方面,他却十分了得,无论是早期教九弟、六弟如何像他人学习,学习哪方面,还是后期教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至于带兵打仗,真的就是赶鸭子上架了,好在曾国藩有两个特别厉害的地方——“识人”和“处事”,有了这两个,需要他亲力亲为的时候,他会“处事”,事情办的非常漂亮,不需要他办或者他没能力办的时候,他会“识人”,让别人把这件事办的漂亮,有了这两个,10年连升10级也就想的通了。整个家书需要标记的地方实在太多,这些事除了曾国藩之外,普通人一生中多少都会遇到,在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想完美的解决时,回头来借鉴一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相关文章: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04-28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02-21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02-1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5-16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10-18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2-05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2-0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6-1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03-0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