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4-06-10 11:02: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选)教师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选)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1

  假期的时候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着读着,渐渐从这位伟人的身上读出更多的不平凡来。书中的内容强烈的地震撼了我,使我不由得赞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世界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一条条建议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领悟了许多教育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一生都奋斗在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写下了很多的教育着作,包括41本专着,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0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不仅为前苏联,也为整个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这些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我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

  我终于明白,干工作只凭热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刻需要心灵的介入。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和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他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教学着作。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你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我突然想起有人曾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在一个瓶子中放入了几块石头,石头把整个瓶子塞的满满的。他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说瓶子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他接着那出一些小石子放入了瓶子中,那些有空隙的地方全都塞满了小石子。这位老师接着问:“瓶子里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老师又拿出一袋沙子倒入瓶子内,这时孩子们觉得瓶子里该不会有任何空隙了吧,结果这位老师又往瓶子里面灌进了一些水。不可思议吧,看起来已经不可能的事情总是会有奇迹发生。虽然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但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想想自己呢,一年中又读过几本书呢?

  教师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一生与书为伴,而教师能给人推介好书是他最大的快乐,使文明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无论教师,还是父母,给孩子营造一种读书氛围也分外地重要。这些都是在教师是个爱书、爱读书、有眼光的读书人为前提的!

教师读后感2

  我看了《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这本书,感触良多,最主要的是被陶继新老师的高尚人格和好学的精神所感动。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对学生都起着表率的作用,如果自己的人格都有问题,怎麽还能虚伪的教育学生成为人格上诚实的人呢?品格是一个人的重中之重。幸福不是用功名利禄来衡量的,幸福是对人生的了解之后所获得的,是爱这个世界之后的感悟。幸福的老师具有宽容大度的品格,要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有幸福感的老师会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即使遭受到伤害,也会以一种“不争为赢”的处世哲学,不去空耗自己的精神,费劲心机的去算计别人,表现了极高的涵养。在陶老师的报告里我汲取的是一种精神的营养,感受到的是对幸福的最好诠释。

  陶老师说,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不是自己多么的伟大,而是定位于自己的讲课是给听者一定的人生启示,是给听众走向幸福之路的建议。”我想,只有我们做老师的,有了对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也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当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对幸福有了更好的认识,那我们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他的这本演讲稿中讲了三个话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二是幸福人生的打点;三是品读孔子的.精神境界。

  首先明确读书的目的:教师读书是为了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而创造自己的教书风格。如果一个老师不认真读书就永远是个“教书匠”,是个不会创造的无个性的老师,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机械重复使自己陷入教育疲倦的状态之中。与书为伴,以读为乐,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重复他人的话语,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文化的不断积累,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我甚至说:“今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讲演亦然,只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才能常讲常新,越讲越有品位。

  再次读书要读经典的书籍是最重要的,而且要背诵象《论语》和《道德经》这样传统的文化典籍。陶老师60岁了,还努力背诵经典,真是让我感动和羞愧。我想这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很有关系!陶老师是有着很大的历史使命感的人,而且也吃了常人难于想象的苦难。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文化演讲做为一种“普渡众生”的佛教境界,来完成他自己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宣传者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他努力学习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我们的老师也需要这样的伟大胸怀和坚强的韧性!

  最后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写作是读书思考的结果,是抒发感触,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陶老师谈到写作时特别强调要努力去思考自己读的文字,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会读书的表现!从别人身上感悟一些东西,内化一些东西,通过自己的调理,运用自如的构思作为自己的话语基础。常言道:卖什么吆喝什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自己的话语基础。只要你是有心人,你的话语基础会越来越扎实、越来越不断扩大。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调整心态,以全新的姿态投身工作,逐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读后感3

  人是为什么而活?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人们努力奋发?其实,这不过就是两个字——信念。《成为有信念的教师》这本书,首先它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读过之后细细品味,感受颇深。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支持着人们生活,催促着人们奋斗,推动着人们进步,正是它,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作为教师,教师的信念是什么?我认为,教师的信念,是教师信奉和坚守的理念,是教师自觉行动的指南,是克服职业倦怠和无意识教育行为的动力。其中还包含着责任与使命、爱心与真情、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思想和教育的理想。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必须有信念;作为一位有品位的教师,他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我们必须要有教育信念。积极正确的教育信念将鼓舞我们在教师的生涯中不退化、不困惑、不迷失自我。在走上讲台之前,我常问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如何评价?准备对学生持什么态度?我便会想起孔夫子的教学态度。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信念足以维持一个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需要成长和指引,我的许多想法和做法需要经过时间不断的洗礼和漫漫岁月的检验,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后接近于完完全全有利于我的学生,有助于我的事业。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并不敢做出最理直气壮地判断,但我深深地体会到:我所从事的事业是多么的美好!虽然自己有许多的缺点,但是我热爱我的事业!想到这儿,我的心里无比的欢畅!这不禁使我的教育梦想再度从心底升起,使我的信念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我特别在乎教育的良知与爱心。多年来,我逐渐认识到,“师爱”是为师之“魂”,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教师要尊重与爱护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个很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象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加倍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教师的爱心,是甜美的微笑;是关爱的眼神;是安抚的双手;是循循善诱的教诲;是良师益友的境界。每当那一张张因我而变得快乐的小脸从我的眼前闪过时,我的脑海里就会闪过那一幕幕充满灵动与欢欣的课堂画面,和一次次我倾情努力之后的收获,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会大声的告诉我自己,我要用我的善良、我的正直、我的关爱、我的严厉……让我的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个快乐而又五彩缤纷的童年。

  因为一个信念,选择了这个职业。我想,为信念去投身辛苦的、繁琐的教育工作,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只有用自己的信念才能真正点燃激情人生,因为人生原本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努力成为有信念的教师,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我想没有人能够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教师只有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不断研究探索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教师读后感4

  当我刚拿到管建刚老师《一线教师》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它,不因别的,就因为它的作者是管建刚老师。利用空暇时间,我仔细拜读了管老师的《一线教师》,让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线‘激励学’”这一篇章。

  管老师在书中说过这要一段话:“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可见,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根据儿童乐于鼓励、表扬,厌恶批评、指责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励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自觉地、能动地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发展优势去努力,让自己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展开自我教育,让学生明白:凡是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将平时的作业成绩,计入每个单元的测试中,让学生体验到坚持做好一件事的快乐与收获。

  反思我的教学历程,学生拖拉作业也是常事,在上学期我就碰到了一位经常拖拉作业孩子,我也试着重用他,叫他担任语文小组长、委托他收发作业本,作业进步就给他奖励,和他签写“作业责任书”,与他的父母联系沟通,但却只是一开始有效,过了不久他又恢复了拖拉作业的状态,令我叫苦不迭,看了管老师的“一线作业学”我发现自己在处理这方面的工作还缺乏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更缺乏足够的教育智慧。

  《一线教师》道出了一线的那些事儿:纪律管理的技巧与策略;作业、复习的方式方法,对个别学生的激励与关注;搭班老师间的合作协助;师生间的情谊;育人的故事等等,一线的那些得失与甘苦,一线的那些不该被遗忘、不该被忽略却正在被忽略和遗忘的事!它提醒我们一线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不时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再次回味这本书,我不得不发自内心地佩服管老师心思是如此的细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中隐藏着大智慧、大学问。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也将会学着管老师那样以一颗平和、智慧的心,用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把小事做好、做实。相信我一定也能像管老师那样享受到学生喜爱、享受到一线教学所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教师读后感5

  读了陶继新老师写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我的心为之一震,教师也可以幸福吗?一个个疑问在心头盘旋。教育,应该属于幸福,教师要甘于做绿叶,也要敢于争红花,教师要以培育人才为荣,也要发展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灿烂起来,精彩起来!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老师的观点让我颇有同感:

  一、唤醒心灵润泽生命

  “渴望快乐,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但是,在物质条件相当优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在教师行业,职业倦怠情绪袭卷了几乎“半壁江山”。老师们对上,既要应对国家由上而下的新课程改革;对下,又要面对当前学生“独生子女症”的各种新问题;在重重的压力下,不少教师的精神空间越来越逼仄,常感身心疲惫心力交瘁,上下求索却又不知“幸福”在何方。

  在陶老师的报告中,他没有给老师们提供这个“技巧”那个“方法”。他告诉老师们:“教师完全可以在精神境界为自己找寻一座辉煌的殿堂。”一语惊醒梦中人!物质再丰富,人的所需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所有住着洋楼开着小车天天出入高级酒楼的人未必是最幸福的;但是如果在精神世界里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华堂,心灵在那儿诗意地栖息,一定是个幸福者!人们迟钝的触须开始苏醒起来,慢慢地伸向身体的各个角落,逐渐地进入思考:“我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生活?”

  陶老师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他高屋建瓴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他告诉人们通过“文化存款”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而他所指的“文化存款”就是阅读经典!他深入揭示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关系,他的报告处处流淌着人文关怀,充满对教师日常生命状态的关注,直接接通教师通往幸福的大道坦途。这种为教师终生幸福打算,直接进入终极关怀的话语是前所未有的,它慢慢地指向人活一世的终极目标:幸福地活着。于是,随着心灵的苏醒,人们慢慢地走出狭小的空间,走出逼仄的环境,目光变得高远,眼界变得开阔!

  其实,“幸福”一直就潜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只是在许许多多外物的包裹下,它变得坚硬而迟钝,而陶老师用他的“大文化观”引导人们的思考指向人生一世的终极目标——幸福地活着,而不是计较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

  二、涉猎广泛,以例说理。

  陶老师在报告中常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作为教育记者的陶老师,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用自己的所见之事所闻之人告诉听众:教师的生命成长靠读书,教师的终生幸福靠读书。他在报告里讲了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的故事,取例之广,让每一个听众都能产生共鸣:无论你是大学教授还是小学老师,无论你身处繁华闹市还是偏僻乡村,无论你是语文老师还是数理化老师,你都能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榜样,让每一个听众产生“心向往之”的怦然心动:“如果我也能象他们一样读书写作,是否也能体验到‘教学如有神’的快乐?”是的,陶老师说,任何一个老师,只要你愿意摒弃浮躁之气,静心读书,你就能触摸到“幸福”,与“幸福”亲密接触。

  三、坦诚交流,平等讨论。

  陶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坦言自己非“生而知之者”,自己之所以达到一定的.高度,全在于阅读经典,积极写作。在《打点人生幸福》的报告中,他讲“孝心”一节内容时,他谈起两个女儿,话里话外承载的是浓浓的父爱,眼神里漾着的深情厚意打动每一个听众,大家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家的幸福的味道。他谈为人要“宽容大度”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对冲撞自己的人谅解,对批评自己的人感恩,对嫉妒自己的人宽恕。”于是,我明白了,要人生幸福,就要“内在和谐”“宽容大度”。有了平和的心态,有了优化情绪的能力,即使人生的风雪袭来也能从容应对,处变不惊。

  四、气质儒雅,以文“化”人

  陶老师在报告中一再谈经典诵读的作用:“首先,经典诵读可以使人趋真向善。其次,经典诵读可以使人宁静致远。再次,经典诵读还可使人气质高雅。”他告诉我们:“这种持久的快乐,就是一种最好的美容佳品。大家想想,经典诵读之后,男士更有风度,女士更加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只见其人,不闻其声,陶老师身边就形成了一个“场”。陶老师一出现在会场就有一种吸引力,而他儒雅的气质就有足够的魅力。不管去哪儿讲课,陶老师传达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智慧,更多的是人格力量。作文

教师读后感6

  在过去的岁月里,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新式教育伴随着国门开启、民族自强和全球发展而一路走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历史洪流中,承启了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开创了现代教育本土化的艰难实验,谱写了中国新式教育一时的辉煌。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守望的财富与指引的明灯。而《过去的教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走上工作岗位已有8年,总感觉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太忙了,感觉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又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初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步入课堂的我们,如今却在教育岗位上渐渐迷失了自己,产生了对这个职业的倦怠感,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爱人向我介绍了这本书,闲暇之余翻开看看,渐渐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和触动。这本书说的是半世纪以前,你老师的老师(叫“太老师”)或者是比他们更早的老师,他们是怎样教书的,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他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透过这本书,看到了昔日教育者的风范,了解了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了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观察他们,如同用一架天文望远镜,看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明亮而透彻,看了以后,我不禁想到:哦,将来我也许会同他们一样,在学生的眼中闪闪发光。这本书让我重温了前辈教师的伟大人格,也解答了我在心中的很多疑惑,给了我很多启迪,也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感动:

  一、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抗战时期,老师身处沦陷区中,和革命抗敌的后方完全隔绝,手无寸铁的老学者,发奋以教导学生为职志。环境日渐恶劣,生活日渐艰难,老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着书、教书越发勤奋。陈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启功先生在纪念陈垣 00周年的一篇文章)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虽然教育者们食不果腹,但他们却能坚守理想,创造出教育奇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师。”这些“过去的教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战火频频的岁月里培育出那么多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教育才有希望。

  二、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

  以前的老师地位卑微,齐如山先生的《七十年前小学童》一文说到,那时候的教师,国家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教师素质好坏全由家庭自主选择,诗书门第请的教师素质相对高一些;农工商业人家就只图省钱,所聘教师素质之低令人咋舌了!文中描述的一出名曰《教学》的戏剧,把当时教书匠求职之艰难和农家求师标准之低廉刻画得尤为刻薄夸张。

  “斯文不值钱,饿得眼发蓝,有人成了馆,便是救命仙。”

  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当时旧社会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收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三、感动于他们严谨到极致的精神

  楼适夷先生回忆儿时对他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批改作业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样写到:

  “他用一套三叠不及一尺高的小屏风,三面遮住了烛光,免得妨碍我们的睡眠,继续批改我们的作文。我们一觉睡到天亮,是起床的时候了,便坐起来穿衣服。撩开帐子,临窗的桌上,红烛依然点着,老先生的朱笔,仍在继续地工作。

  “老先生,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呀?”

  “这,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原来为了我们高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整整地熬了一个通宵。

  汪曾琪先生也这样回忆到他的老师:

  他总是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教室之间的一间小屋的桌上批改学生的作文,“判”大字。他判字极认真,不只是在字上用红笔画圈,遇有笔画不正处,都用红笔矫正。有“间架”不平衡的字,则于字旁另书此字示范。我是认真看周先生判的'字而有所领会的。我的毛笔字稍具功力,是周先生砸下的基础。

  读到这,我不禁被这位老师敬业、严谨的精神所感动,反观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先师们踏踏实实、追求细节的精神所折服。

  四、感动于他们以父母般的胸怀关爱着每一位学生

  《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是好看的,还是丑的;是优秀的,还是顽劣的,所以教师决不能偏爱,更不能歧视。只有付出了爱,你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为师者,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书中的很多老师都是用爱来培养学生的。着名书法家、“国宝级”学者启功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其老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国宝”的陈垣先生传授的一些为师之道,共有9条,如:

  ( ) 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 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 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先师们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

  书中介绍了一位图画教员的教学方式,放到今天仍十分值得借鉴:

  “他教图画课,有一回拿一把茶壶来让大家看,然后在黑板上画个大圆圈,说这就是茶壶。大家都笑。他在圈上加画盖,下面改平作底,一边加上嘴,另一边加上把,果然像把茶壶。他说要学画,先学看,画什么东西先看出“轮廓”。

  他讲课很少讲道理,讲道理也像变魔术,讲分辨光和影,要大家试。

  他教自然课不拘守课本。有一回他把我们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在学校大院子里开辟几个小地,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各自负责,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上了课,又做、又问、又讲。”

  反观现在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设备先进了、教学环境改善了、老师的待遇提高了,但似乎我们的教学方法落后了,课堂上,满堂灌,一言谈,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看了文章,让我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感动于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 98 年)这样受罪。放了学在学校里玩,不天黑不回家,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班里最好的学生考80分就行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的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偷看闲书”。所谓的闲书,低级的有《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等,高级的诸如《红楼梦》、《西游记》之类,这样的闲书,他“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这跟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关系。季老就在文章中说到:“这样的闲书,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太严,管得太多,管得过死,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方法。”故事中的先师们,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无论是研究当代文学的潘旭澜教授、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还是着名诗学理论家谢冕,这些当代文学所谓泰斗级人物,在中学时代也许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人的地方,甚至是在疯玩或无学可念的情况下度过的这些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读书,正因为喜欢读书,他们心中才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我们的先辈无一例外的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崇高的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一例外的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着莘莘学子将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

  《过去的教师》真的值得我们一读,特别是对教书工作有点倦怠的我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启示。本书的序言的最后写道:“希望今日年轻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务之暇,把这本书抽出来看上一篇两篇。就像在历史的大树下纳凉,有一点领悟、有一点警策、有一点会心、有一点激励,这就够了。当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自己在当今社会的位置,这样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才能站在这里教书,真正做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

教师读后感7

  在我们三小这方教育的圣土上,校长经常强调这样一句话:“快乐干教育,幸福做教师”。这也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不断向往、探索、追求的一种境界。自从暑假读了《教师成长密码》一书后,自己豁然开朗,因为我寻找到了通往这种美好境界的必由之路。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例子:当一位优秀教师给需培训的学校老师上完一节高效的公开课,与听课老师交流时,听课老师都是赞叹不已:这位老师的这个环节处理的真巧妙,那个招数真管用,如果我用上这种方法也许也能上好这节课?专家们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为什么大家没有注意到,授课老师身上所表现出的深厚的专业底蕴呢?是啊,大家更多的是看到课堂的表面,急于学习一些直观的、拿来就能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殊不知,一节好课就像一篇好文章。我们应该能从文字的表面读到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东西。也正如这一节好课背后所蕴藏的作课老师丰厚的专业素养。

  放眼教坛,但凡取得一些成就,拥有教育幸福感的成功人士们,哪个不是具备丰厚的专业素养,才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譬如《好教育好人生》的肖川教授,《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的薛瑞萍老师,教育生活充满玫瑰芬芳般幸福的窦桂梅老师,再譬如《教师成长密码》中的这些一线教师的种种亲身经历?

  正是因为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他们才更能感受到工作过程的乐趣。自信的他们才会将工作干得出色漂亮,也就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赏识、

  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令人刮目相看、尊敬有加。因为有为才会有位,有为生活也才会有滋有味。也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人生的营造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那么,作为想要成长又想拥有教育幸福生活的我们,该怎样做呢?其实这已不是什么神秘的招数了,从大师身上,我们早已找到路径,只不过我们从没有有计划、有决心的付诸以行动。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牢记:“别学习三天,激动三天”。趁假期这个绝佳时机,好好地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持之以衡的不懈努力吧!

  首先让我们幸福的踏上阅读的快车道。无论是肖川教授的“读书、读书、再读书”,还是薛瑞萍老师的“我喜欢、我阅读”,还是窦桂梅老师的“我在读,我在写,我在成长”,还是《教师成长密码》中一位教师写到的“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我必须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日日夜夜,我都渴求着血液的更替”?这一切都在证明,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阅读是必须的。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充满激情与自信,才会游刃有余,才会旁征博引,才会左右逢源,才会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精神世界的富足与美好,才会提升自己和学生的幸福指数!心动不如行动,说到不如做到。正因为我懂得了自己的浅薄必须靠阅读去丰满。暑假伊始,我就在学校公布的第二届“道德课堂教师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中精选几本,为自己假期充电列出了阅读书单。放假这一个多月里,我不仅读了《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教师成长密码》、《李平老师讲语文》,还读了《玫瑰与教育》、《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以及《好教育好人生》等优秀书籍。

  其次让我们学会总结反思,真正踏上郑州教育博客的幸福之旅。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窦桂梅老师也说:“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出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我们还缺乏及时反思,并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地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能力。看到别人的教育随笔,我们常说,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有许多教育案例,只不过我们不能上升到理论的水平罢了。可是想想,在做好阅读学习,丰富自己理论储备的同时,我们生活中又有几分勤奋、坚持和探索呢?

  我是被学校评为过博客之星的,可我很汗颜。也许,在学校,我属于较积极的,但在郑州教育博客这片沃土上,我渺小如一粒沙子。其实,我虽然写的不多,但我是每天都要欣赏精彩博文的。只不过越看别人的博文,越发仰慕,甚至自卑的不敢敲击键盘。今天,看看这些优秀老师的成长,我不再彷徨,也许现在的我还很稚嫩,但我总会留下成长的足迹。因为,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在教育生活中,成功一定有办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会获得成长。让我们积极利用好教育博客这个平台,在读博的同时、写博,记录下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探索,相信有改变才会有成长。

  再次让我们学会在团队中彼此奉献,汲取力量与智慧。这次暑假书海之旅,我不禁感叹书中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研究的有效性。深深感知,学校的教研活动应如此这般,才会有效果。老师们才会人人有收获,有成

  长。是啊,多少专家、优秀教师的文章中,都非常注重让学校培养老师们的团队意识。在此之前,我们学校也非常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进行过拓展训练活动,讨论过五个90%相乘的结果,进行优秀备课组、优胜级段的评比活动等。但是集体教研时,还是只有一小部分老师积极发言。因此,我想,我们学校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如果能起带头作用,再加上学校领导班子精心筹备,我们的集体教研也会更加高效。我们团队成员间的精诚合作,真诚交流,必将导致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就像我校之前举行的读书沙龙活动,会前读书交流抽签活动,都会让老师们自觉的意识到,为了能在交流时有所贡献,就会自觉提高阅读品质。那么,通过团队分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认识就深化了,内心丰富了,这样就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从而让我们老师汲取力量和智慧,获得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窦老师的话来表达我此时内心感受:“正是我知道自己缺乏‘自我’,我才追随那些心中的大师。我发现,他们的‘自我’是来自于根部的‘底气’。那些让我敬重的大师们,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我要更加刻苦的读书+实践+反思”。我想,这才是通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升教育幸福指数的康庄大道!

教师读后感8

  儒林名士刘文典。我偏爱狂傲的人,尤其是他的狂傲配的上他的才华。喜欢他,正是因为他的恃才而傲,他的才华横溢和自信满满。我以前是不待见这一类型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没有了解到人家的本领,也有可能是在这种理直气壮的骄傲面前有些自卑。可是后来细想,对于自己和自己所做事情的看重和笃定不正是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吗?

  钱理群这么说,刘文典的“狂”是真的。所谓“狂”无非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气概,其实是显示了学术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的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后来刘文典说自己跑是为了《庄子》,这一句尽显他的坦率、可爱,细思之后还有他的可敬和可畏。因为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便有“国难当头,宁可被飞机炸死,也不能缺课。”的舍生取义;更因为懂得肩负学术的前途才有了“教授怎能不教书?不教书就是失职!”的兢兢业业;还因为笃定自我的信念才会有“别人不识的字,我识,别人不懂的篇章,我懂。你们不论来问什么问题,我都会予以解答。”的不辞辛劳和舍我其谁的英雄情怀。

  章太炎

  梵高心迷割耳,所以有了色彩绚丽的《向日葵》;海子入魔卧轨,所以有了醉人心扉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啊,想成事,没有一股疯劲儿怎么能行呢?当大家都觉得你疯了的时候,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而章太炎则道出了这其中最为精辟和深刻的理来――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

  章太炎的“神经病”病得不是惨烈,也不是悲壮,而是轰轰烈烈,酣畅淋漓。其由自是他的狂和痴,他狂在敢冒所有人之先,更敢担自己的作,就像一个勇士,一个侠客,无所畏惧;他的痴更是让人在笑声中觉其可爱,更觉其可敬――深夜不觉冷与乏,枯坐窗明他人惊。这便是他,一个让你无以言表却觉得心满意足的人。

  胡适之

  我努力的从每一位牛人身上去学习一些,可是我发现,这些牛人都是艺术,有其无法模仿和复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胡适面对他人挑衅和质疑时的从容和大度让我艳羡不已,那背后一定是深厚的文化素养的外显。包括,他待人的“我的`朋友胡适之”的温和与真诚,他的温和却有力与刚,但这样的力与刚,不伤人不伤己――尽善尽美;他的真诚,不迂不腐,不傻不笨,是智慧里面长出来的诚,益人益己。

  钱钟书

  有的人无须他人的评价,他就是他,那个无法被雕刻和审视的他。他的炼达,他的幽默,他的天真,都像智慧在冒着五彩斑斓的泡泡一样让人觉得活泼灵动。最爱钱老的随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最高的智慧,一切都简单了,却是最不简单的简单。

  育人最牛的教师

  何以育人,唯有感召。什么是感召,是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此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教师对学生充满善意和智慧的付出和博爱,此为对灵魂塑造的热爱。

  最“牛气”的教师,是外炼,也是内修。只有用自己的爱去唤醒学生的爱,才是真正的教师之爱。而这个唤醒的过程,其实是教师对于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永远具备反思和批判自我的能力,永远自知且自明,是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教育是一场修行,度得了自己方能度他人。

教师读后感9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萌宇同学,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熊,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

  班里还有一个转学生,一开始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

  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教师读后感10

  《一线教师》,翻了第一页,我就觉得特别亲切,觉得真的是找到了知己。一提起小学老师,别人真的会说,“你们老师,一周才几节课,有啥好忙的?不就上几节课,批几本作业么?”,每次听到这些,我真的挺想说,我真的有点忙。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我们一线教师平凡的工作、情感和教学故事。读着“一线教师”,就会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会不知不觉的把管老师班里的那些事和自己班里的那些事联系到一起,对管老师教育细节处理的艺术和智慧真的是很佩服。

  《一线教师》这本书记述了管老师平日工作中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它写出了每个一线教师每天在做的那些大量的琐碎事,每日里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事。共分为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等十个部分。他的很多方法都是我们看到就能用上的,对于我们这些刚入职的新老师来说,很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是一本务实的书,真的很喜欢。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是如何将教育的真谛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最感兴趣的是管老师的“协助学”部分,开家长会时,让家长做试卷,家长做好后,与孩子预先写好的.答案对照批改,绝大多数家长只得了二三十分,家长是爱孩子的,尚且如此不了解孩子,而我们要带好几十个孩子啊,大部分的每一位家长都期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由很深入的了解,对于不了解孩子的老师,觉得老师不够关心、不称职。通过这个测试,对于那些将孩子的教育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学校的家长,我想,他们应该会有一份特殊的思考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万万不得分开的。

  这部分给我的另一个感触就是管老师的教育是时时为生活服务的,他让孩子给新来的同学写欢迎词,这个新同学一定能够感到幸福,有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再陌生的环境也会感到温馨。在汶川地震后,他带领孩子观看感人的画面,回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并用文字将地震中的温暖和爱传递出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接受了一次真正的爱的教育,我想,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都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读了这本书,真的是有很多的收获,原来我们一线教师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中隐藏着这么多的智慧,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也争取以一颗平和智慧的心去处理教学当中的种种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也能深深享受到教学工作所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教师读后感11

  读着《一线教师》,他所写的不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是吗不就是自己经常也在尝试的一些类似的事吗?这样的事再普通但是了。读着读着我就有一股冲动,也想把发生的、尝试的事情写一写,但是在还未动笔之前就打住了念头。一想起经常写,我就自问能坚持吗?不能。能把自己想的用键盘一个一个敲出来吗不能。写得普普通通,有用吗?没用。做得事情能把它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稿子吗?作为论文、案例的资料能够吗?不行、不行……

  想起自己也以前尝试着写数学日记,但是回头翻翻,写论文案例时,总感觉这些例子都用不着。或者有些想把它用起来,都是手写的,不想再打字了,打字太麻烦了。看看自己所做的,总是后一件推翻前一件,尝试的事情总是达不到自认为最好的。无法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更别说与别人比了,看看小学数学教师上的文章,那是有条有理,字斟句酌,头头是道,总有它的道理,有前因有后果,这样写得文章才能获奖发表。而我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但是我有吗能行吗?一切都是否定的。也许是懒,也许是本领就不高,看书少,写得少,想得少,就更不知如何写得更好。因此在还未动笔之前就停笔了。

  为什么那么多得否定?真的.就不行吗

  经常回头去想这些事:如果我要坚持下来,坚持看书,坚持写一写,努力把一件事做好,不就是自己最大的收获吗。但是此刻回头一想自己所走过的,什么都没留下,确实是一种遗憾。为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少留遗憾,我该做什么呢

  读了《一线教师》让我更相信自己,首先写文章不要想太多的修饰,普通就是美,平淡就是真;另外就是学会坚持,坚持看书,不要求多看多想多写,只要求坚持看,坚持想坚持写。

教师读后感12

  英国哲学家边泌说:“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而教师的故事,必然与学生在一起,当我们的故事和学生相互编织,当我们的生命和学生共同绽放,我们书写的就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响曲。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的前言中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教师在这样的描述下,不再过于神圣化,而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顿时,有了从教师这份职业,这个使命中,让生命更幸福完整的渴望。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需要成长的养料,而不需要外界过于来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作为教师,只要每天进入校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就会从心底感觉快乐和幸福。教师的幸福莫过于每天孩子亲热的挤在跟前跟我说这说那;每天回家前,听到孩子的'一声声再见。

  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朱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们会不会也自觉得问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书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主人。在一个班级里,孩子千差万别,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级里的快乐。特别是对待一些落后和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使。

  在《致教师》中,提出教师也要正确的关爱自己。像废寝忘食之类,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可以作为拼搏的状态,却绝对不能成为常态,要学会科学、合理、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认识一个人要靠缘分,了解一本书要靠耐心,征服学生要靠智慧,与人相处要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

教师读后感13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说的是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这些名师的故事。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不仅是因为书中有着这些闪光的名字,更想看到隐藏在这些名字后面的那些闪亮的思想。下面说说读了这本书后的其中一点感受——启迪学生的智慧,照亮一条知识路。

  在这本书中,启功先生回忆了他的恩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陈先生常常指着某件字画问学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学生知道,陈先生必大为高兴,会讲到很多关于这人的事情;如果学生不知道,陈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说“他是一个史学家”,之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学生们往往自觉羞愧,回去后查遍关于此人的资料,准备下次见到先生时再讨教。以陈垣先生的学问,他完全可以在学生不知道时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学生,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点到为止,只给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去寻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无知,以显示自己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兴趣,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我想,陈垣先生正是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给学生照亮了一条知识路。

  该书编者商友敬先生也是一位被世人尊敬的学者,商先生已经去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过去的教师”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透过商先生的序言以及他写在每一篇文章前面的导读文字,联想到他的生平、着作,我们就会坚信:商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过去的教师”某些特有的精神。

  生命会消逝,但那些闪亮的思想永存。塑造教师读后感做不抱怨的教师读后感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14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文中的赵晓薇和冉冬阳从小就是好朋友,但就是因为一次教师节送老师礼物吵得难解难分。赵晓薇送珍贵的手表,而冉冬阳送的只是普通的贺卡。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罗老师在课上说:“我要让每位同学在这两节作文课上给我写一封信,对我讲讲你们的心里话、悄悄话,这就是教师节里你们送给我最好的礼物。不是吗?还有什么比真挚的心意更好的礼物呢?”

  是啊,我觉得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难道有什么比真挚的心意的礼物更好呢?我们比的.不是谁的钱多,而是学习和品质,只要我们的学习和品质是最好的,那么这就是送给老师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

  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好书——《感恩老师》这本书中介绍了41个的感恩老师小故事,看完后我深受感动。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艾拉的三位老师》。三位老师所教育的方法各不同,而所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别。它给我的启示是:好的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及学习方法,同时在施教的过程中将理解与爱心一并施与。他们无言的关爱像温流流过,温暖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铭记一生。

  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起床晚了,当我回到教室不敢进去,那时我胆小害羞,只管抱着门柜不放。老师不但不打我不骂我,还幽默地说:“嘉茵,是不是最喜欢教室的门柜?”回家也让妈妈叫人做一样的门柜。我一听笑嘻嘻地放手进去上课了。

  在我的记忆里,老师的爱心有很多。我渐渐的成长,全是老师用爱心呵护,用汗水浇灌的。

  老师用语言播种,用彩色笔耕田,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在我的内心深处将永这感谢老师

  当美丽的鲜花和响亮的欢呼声庆祝我获得了诺贝尔奖时,我既没有赶快回家向家人报喜,也没有立刻和同学一起分享荣耀,而是带着无激动的心情,飞快的来到让我走向成功道路的布鲁克斯先生的家。

  此时,布鲁克斯先生躺在床上,脸色十分苍白。他看到我,脸上露出了往日愉快的笑容,亲切的对我说:“恭喜你!”我眼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的流了出来,哽咽的说:“谢谢你老师。你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当我还小的时候,是您给了我一张张纸条,是您点燃了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励着我不断的去钻研新的问题,是您让我感受到了攻破难题的快乐。如果没有您的专心培育,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师笑了笑:“我只是发现了你爱思考、爱钻研的兴趣,才会给你小纸条,没想到对你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我感到很欣慰,相信你今后会有更大的成绩。”

  两个星期后,他离开了我们,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教师读后感15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从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幸福在哪里?在读了肖川主编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第一章“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教师的幸福人生”,使我懂得了教师幸福的源泉来自哪里又该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幸福是社会和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教师群体孜孜以求的目标。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的幸福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具体来说,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每一次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教师每一句新年的宣讲、真情实感的表白;学生每一次心灵的袒露、体会的诉说,这些都足以让我们感到幸福。

  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谆谆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哦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致的快乐。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呢,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教师的幸福生活来自善好的学校生活。善好的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那么我们该怎样硬件善好的生活,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呢?

  做一名师德高尚的人。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即是一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身正曰范,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真诚奉献,尊重和爱护学生,不断净化自己的人格,以满腔的热情、高尚的人格去感召学生,最终达到幸福的境界。

  保持健康体魄和专业心态。身体健康是干好工作的保证。教师应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学会关心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专业心态,即人生态度。教师的幸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心态。“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竭尽全力去做好它,不要彷徨犹豫,相信幸福就在自己手中,积极乐观地面对每甜的朝阳,每天都是新鲜的人生。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对于树立了崇高职业理想的教师来说,困难就不是困难,而是磨练;挫折也不是挫折,而是动力。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歌唱是心灵的阳光;简单就是享受;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清白是温柔的枕头;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读后感05-19

教师读后感02-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28

教师读后感优秀12-22

《乡村教师》读后感07-07

《教师成长》读后感09-20

教师的力量读后感09-28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05-28

教师读书读后感06-01

教师《老王》读后感02-1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