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08 14:56: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

  下面让我们跟着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吧,本书共分四篇: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和阅读的最终目标。

  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reading)。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不仅介绍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而且在第三篇详加说明了用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之道——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2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3

  记得在中南读书时,导师给我们列的书单中,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在图书馆粗略的翻读了一下,觉得太理论化,也就没太用心去读。今天,在孩子学校的推荐下,专门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只有借的书看起来才有动力,因为有归还日期,要是自己买的,就会变懒)。

  打开目录,一览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不过别小看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尤其是第一次阅读本书,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建议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读者:读书要主动。主动阅读——这是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家长们必须做好持之以恒的准备。

  "增长理解力"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书中说"知识(Knowledge)不等同于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觉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信息的积累,何来的理解力?所以,主动阅读加经常阅读,才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要咀嚼与消化。" 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要养成阅读目录的习惯。不要被书中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不必要每词每句都读得透彻,重要的是在最少时间内掌握书的重点、主题框架等,再以此来判断一本书是否是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挑书的步骤:

  1、阅读书名、副标题、序,总结主题并归类。

  2、细读目录页,概括性地理解书中内容的基本架构。

  3、检阅索引,可以评估书中的主要涉及点,再细读重要词目的内容获取第一感受。

  4、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连续段落读下去。

  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应该提出的4个问题:

  1、该书整体上谈些什么?

  2、书中具体讲了什么,怎样讲的?

  3、书中的内容有道理吗?是部分有理还是全部有理有据?

  4、书中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特别差,很多地方发生词义不当、很多句子用词、语序怪异,不符合中文习惯。如经常出现的"资讯"一词,其实翻译成"信息"多好;第八章的"单字"最好改译成"词语"; 第九章的"主旨"最好改译成"句意",在中文中,主旨通常是对一篇文章而言的,不能用于单句。第十章的"修辞"最好改译成"劝说技巧",因为修辞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比喻、拟人……"这些东西,用在那里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究竟怎么理解,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应用指导类书籍。也许第一次会感到晦涩,而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好的阅读即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它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4

  用最近学到的SCQA框架解析这本书

  S(情景):书读得断断续续,读了就忘,书中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读书不能形成系统思考

  C(冲突):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心智与技能成长速度缓慢跟不上实际需求

  Q(问题):如何改变现状

  A(答案):《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核心内容:读懂一本书的前提是主动阅读,而阅读的目的应当是获取资讯,求得理解。

  有主动读书的意识,方法论才可奏效。

  (阅读前)主动阅读的核心:提出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读什么

  2、作者部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认字,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略读,这本书在谈什么

  1、有系统的略读,了解本书框架

  书名、序、目录、索引、出版者的`介绍、结语、挑选跟主题相关的篇章

  2、粗读

  从头到尾读一遍,不要停下来,了解全书内容

  3、速读

  眼睛跟着手指移动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1、确定书籍种类及主题

  2、了解书籍框架及作者主张

  3、客观评论书籍好坏及认知作者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比较阅读,阅读同一主题的多本书,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框架。

  一、确定与主题相关的章节内容

  二、将所有作者的语言翻译成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提出你的问题,从主题书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确保所有作者都参与进议题的讨论中

  五、分析讨论。

  且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回到最开始,本书作者提出,读书前应提出四个问题,前面的内容是对前两个问题的作答。现在将进行后两个问题的作答。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本书讲得很全面且深入,但内容过于冗长,且结构不够清晰,我是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读完整本书后,回头看笔记才将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梳理出来。如果没做笔记,现在这本书估计又进入了读了就忘系列。

  凡是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同学,建议只读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及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的。为什么?基础阅读对应小学识文断句阶段,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对应初高中的阅读理解。仔细回想一下,读一篇课文之前老师是否要求学生快速将课文看一遍,将每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将整篇文章分层,每层讲了哪些内容,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句子有何深刻含义,其含义是什么。且开始一篇课文前会有预习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所写年代背景等。这里就不一一概述。将9年义务教育中所学到的分析一篇文章的方法迁移至此来学习阅读一本书,大体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更通俗易懂容易理解。

  而主题阅读可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快速了解某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的来说,回到开头,不管阅读技巧如何丰富且绚烂,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主动阅读,才能从中获取资讯,求得理解。

  受这本书启发,我将会对“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进行主题阅读,这本书是我主题书单里的第二本。读完整个书单后,我会以此为主题梳理相关内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5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6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你下载了一个winzip,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7

  1、选书

  选书可以根据自己听其他人的介绍,或者自己看过的节目中推荐的数目中都可以作为自己选择的依据。

  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兴趣,找一些相关书籍,比如我现在对鲜切花比较感兴趣,就行网上找了一些相关数据,先放到购物车了。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选择多样书籍,自己可以创建一个感兴趣的书单,包括:

  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

  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出来夹到笔记本里,为购书做准备。

  2、购书

  现在我们更多地会选择直接通过在线购买,方便、便宜、齐全,节省时间。

  如果已经有一些购书单,建议选择直接线上购买。

  去线下书店买书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想读书,但还没决定读什么

  ②想寻找某一特定领域、系列或作者的书

  ③想读某本特定的书

  到了书店后,如果是①或②的情况,就会出现花时间找书,或者花钱买很多书,花了时间没找到书的情况,所以,最好还是创建好书单,了解好线上线下书店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选书购书。

  3-5读书&记录&活用

  读书和记录、活用三部分可以混合起来做,因为这三部分基本上是分不开的。

  我的读书和写笔记的习惯是一本一本书读,先通读,感兴趣的内容在通读过程中多读几遍巩固印象,通读整书结束后,开始结合这本书写笔记。

  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是书中讲的,我们可以同时读2-3本,每本书结合笔记本进行阅读,这样的好处是不用觉得一直读一本书很枯燥,遇到感兴趣的就记录或摘抄下来,遇到一些观点自己有独特想法的也记录下来。

  随时阅读,随时巩固。

  最后书中列出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分享7个比较有共鸣的给大家:

  1、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地图、图鉴、统计数据、百科全书、年表、字典)

  2、多读百科全书

  3、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

  如果经常读某一本杂志,可以直接订阅一年,更省心,而且杂志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能吸收到更多“意向不到”的新知识或新信息。

  4、书店不只有新书旧书,还会有新发现

  经常去书店,会发现很多意料之外的好书,比如之前可能认为一些书很枯燥,但是去逛书店的时候,可以直接翻看一些书籍,翻看过程中会遇到自己本不会购买的好书。

  5、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如我从小不喜欢历史,喜欢历史故事,但是背不过年份,所以长期对历史科目很反感,这种情况我尝试先往后退一步,选择了漫画版《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激发兴趣,真正对历史感兴趣后再去读深一些的书。

  6、把名著放在枕边

  经典名著大多是厚厚一本,读起来很吃力,刚开始可能看埠小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会越来月体会它的价值,我们可以先放在枕边,等到这本书变得有趣再去读,或者随时想读的时候翻一翻。

  等读完一本名著后,真的能感受到岁月中不老的精华内容。

  7、读书感从摘抄开始

  写读后感的时候,先摘抄一段再写书评。

  摘抄过程中会促进文章的写作。

  书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作者:【日】奥野宣之

  页数:230页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8

  一本书其实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关于一本书,你最好提出四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说的?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题记

  在机缘巧合地读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光看书名,还以为这是一本“手把手”传授阅读方法论,教我如何去更好阅读的书。但是读完此书,却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媒介化生存的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丰饶经济催生了选择困难症。正如书中所说,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掌握正确且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将阅读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实际也是由易到难的四种阅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语言层面的无障碍阅读,检视阅读是检索式的浏览性阅读,分析阅读是透视性的精读,而主题阅读则是基于某个主题做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四个层次,越往后,对阅读的要求越高,阅读就越主动,收获也越多。如果阅读仅为娱乐消遣,则基础阅读即可,若为获取资讯,则检视阅读即可,若要加强理解,则需分析阅读,而要增长心智,则需主题阅读。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阅读有别于倾听,倾听是向一位“在场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因此,阅读特别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作者认为,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很多阅读方法基于“越快越好”的理念,往往不遗余力地教我们如何快速阅读,但是,真正优质的阅读应该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就像我们读黑格尔的哲学也许一天只能读一页,而读杜拉斯的小说却可以一天读一本,但是二者带给我们的启发同样意味深长。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月阅读一本高出自己境界与能力的书籍,让书成为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书服务于自己,也适当做书的仆人,让自己主动去“服务”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9

  慎读书

  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你应该先决定自己读什么样的书,你的读书目的又是什么,谨慎的挑选你所要仔细阅读的每一本书。

  读书不同于电影、戏剧等其他文化生活。一本书无论他的质量如何,在你仔细读过之后,其中的思想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世界观,从而对你未来接受新的知识形成一定的障碍。我认为这才是你读坏书(或者说不适合你的书)真正的成本,而不是大众所认为的你花在阅读这本书上的时间和购买本书花的金钱。

  挑选标准和方式:

  你应该去当地最大的书店或者图书馆,用本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方法来快速找出你所需要阅读的书。随着网络化生活的普及,豆瓣这样的书评网站也可以帮忙你挑选出适合你的书;朋友的推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经过你的检验标准;你应该用千万分的小心来提防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这些往往是不适合你的或者是一些理论肤浅的书。阅读你所感兴趣领域中的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常销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名著是另外一个需要你提防的陷阱,虽然名著往往也是常销书,但是大部分人阅读名著的促使动力往往是名著本身(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阅读名著),而不是你是否适合读这本书;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名著往往只有历史价值,而无实用价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精读书

  在读完本书后,以后我的读书计划应该是:

  一本书应该至少读2—3遍。第一次用很快的、不间断的速度读完,在我认为重要的文字段落下面划线;然后马上用比较慢的速度再重读一遍,在我认为重要的章节反复细读,中间要做读书笔记,可以尝试去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不时的去查一下其他的资料来检验本书的理论,最后要判断这本书对我到底有多大用处,是否值得重读;如果本书值得读第三遍,那么1—2个月后,我会先对照着读书笔记,用一段时间来回忆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那时候还能够记起来的东西才是我真正学会的。然后再速读一遍本书,看看我还有什么地方是遗漏的。

  如此一来,我大概就可以回答《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对一个主动阅读者提出的几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反复读好书并学以致用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定义。本书在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给出了一个粗略的定义:好书是可以与你的心智一直成长的书。你最初阅读好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样的书很少,不会多于100本,就算你放宽一点标准,这样的书也不会多于500本。

  对于此类好书,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复阅读,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将从中学到并认同的东西主动地尝试着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

  本书的一些缺陷

  和大多数西方书籍一样,这本书虽然整体架构很不错,但是行文啰嗦(让我想起《长尾理论》)。大部分精华其实用2页纸就可以说完,并且80%以上的精华集中在第一篇中,后面几篇只是基于第一篇理论的展开。举的例子由于文化差异,所以并不能很好的为东方读者所吸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0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月美国哥伦比亚高校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认真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整个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认真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认真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状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养分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学校生的阅读力量。检视阅读是速读的力量。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也许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终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有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肯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需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开心阅读,我的好伴侣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终一段给他致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1

  我想我是爱好阅读的,喜欢通过文字与作者共鸣的感觉。摘抄下受触动的句子,多年之后翻看,仍备受鼓舞,这似乎是我和书的联系。高中时杂志上看到加缪一段很美的散文,身处困境却充满对革命的信仰。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宿舍,坐在阳台地板上看他的《局外人》,楼下是马路上的喧嚣、人来车往,恍惚间觉得自己于这个欢快的世界也是个局外人,有一刻觉得自己落寞的心和作者很近。

  我喜欢文学,喜欢听解读,虽然我总说不出个所以然。小学时候看《百家讲坛》,大师们讲文学讲得很透彻,我觉得文学很伟大。读大学时候,我尽可能地去听文学课。课程中推荐的书目厚重、繁多,我不知如何取舍、如何深入。读书的时候我总是注意情节、语言、作者的抒情议论,但不敢真正说读懂了什么。大学时光啊,我一直在找书看、感受,但是没学会如何深入阅读。工作后我曾尝试阅读《神曲》,英语原文难度不小,我读得云里雾里。看国外的公开课感慨教授解读之深,随之是一种熟悉的无力感,因此我下定决心看一本讲阅读的书。

  一.阅读原则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百科全书的编辑,书中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读者阅读一本书时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再讲针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原则,指出了阅读的目的为了增进理解力。作者认为文字并无法完全地呈现思维,提倡读者主动思考,揭开语言之后的思索。

  我的阅读层次大概属于作者说的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的阶段。主要是识意、习得词汇、消化阅读观点,大部分人初中或者小学毕业能达到。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目的是在短时间里了解到书的表面信息。作者认为检视阅读能回答“这本书整体说了什么?细节说了什么、如何说的?”这两个问题。通过目录知道书的结构,通过引言、后记等找出作者的目的。这个原则启发我不再是只沉浸在书的.细节中。翻看目录,觉得有些书有着如建筑一样精巧、坚实的结构。我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发现,附录中练习检视阅读这个方法的材料恰好是《神曲》的目录。在题目的引导下,我花了一个小时多,从目录中了解书的脉络。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作者教我们如何找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如何评价一本书。作者认为分析阅读时读者要思考“这本书是否真实?这本书和你之间的关系?”以非文学性的书籍为例,分析阅读步骤是:列出文章的大纲;找出文章的关键字、作者的主要观点、观点的发展;在读懂书籍的前提下再去评论这本书。这些指导使我理解文章时更有方向。

  列大纲的原则使我收获良多。这学期我在晚自习的最后20分钟读《教学勇气》,它介绍教师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把认同带入自己的教学。在列大纲的时候我注意到一章内几个小节的联系,发现作者是从现象讲到世界观,再深入到教学原则,再到教学中的实践例子,这思维连贯、逻辑清晰。读出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鼓舞。

  二.主题研究

  第四层次的阅读是主题阅读。这个原则与前面的原则相对独立。前三个原则适用于能帮助我们阅读伟大的书。而主题阅读适用于利用不同的书来研究问题。此时的阅读为研究的问题服务。主题阅读有一些原则与写论文的要求相似,如:用自己的词汇、自己构建问题让作者回答,而除了字里行间的比较,主题研究还要求读者能架构出这个主题下其他书本没有提到的方面。如果写论文开题报告时知道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写论文时候更有可能更有价值。

  写论文时的我经常迷失在书海里,看到许多文段但不知如何处理,所以也很庆幸这本书能指导我阅读文献。方法有:把一个主题分解出几个问题;让不同文献的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调整问题的顺序,使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如果一个主题有争议,可以按时间顺序梳理。

  三.文学作品

  四个原则之外,作者还讲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对应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上述原则、问题对应的都是非文学性的书。文学性作品因为自己的特性,对应有所调整。对于一本书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否真实。论说性作品旨在传达一个主旨,真实来自于论述是否有逻辑。作者认为文学是传递一种经历,它的真实在于有时候涉及到潜意识方面的真实。经典的文学文学作品分析时常涉及到人性中的潜意识、文化社会中的潜意识。也许这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伟大得使我战栗、使我享受的原因。

  四.语言沟通

  作者讲到语言是思想的一种障碍,因其容易产生误解。因此要学习逻辑、修辞使自己表达清晰。《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作者在不同题材中如何串联不同的元素传达自己的思想。论说性的作品作者用关键字、论点、论述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学作品作者用人物、场景、情节传递自己的故事。这对生活中用到语言的场景,比如写论文、教学,也许也有启发。老师如作家,用各种能调配的元素突出重点、完成目的。课堂活动、任务、小结都是我们的创作,使我们传达出的信息更清晰。

  书籍也可理解为作者用语言与读者沟通。本书提出评论一本书之前要充分地了解过这本书才有评价的资格,作者称为“沟通的礼节”。而其实沟通、批评一个人也是这样的。我想有时候在评价别人所作所为时,给出建议之前,应该要充分地了解这个人的背景、其考虑的事情,才有建议的资格。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看一本书时,不仅要知道作者在强调什么,还有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很重要。也许平时教学中在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时候,还要多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有所启发。

  大四准备考研的时候,我读《诗经》、《楚辞》,读文学史教科书,方法只有读、背、抄。文学史的教科书没有办法代替我阅读、思考。我有自己的感性感受,却没有文本分析。我到介绍加缪的段落,我依然没办法对荒诞一词做出更多的解释。庆幸这段不成功的尝试,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是不成熟的。

  尽管没有天分与技巧,但是渔村出身的我,有一股蛮力和韧劲。也许这本书对于不善表达、不善思维的我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它改善了我的阅读体验,使我的思考更有条理。谢谢这位百科全书编辑,他果然知道得很多。

  在奋斗过程中,我是害怕寂寞又时时在独处的。我喜欢作者对于诗歌的定义——孤独敏感时燃烧的激情。独处能激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内心的声音变得清晰。这其实是一个blessed time。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2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xx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

  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

  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

  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3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类迎来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书籍对人们的作用似乎不大了。新闻资讯充斥耳边,报纸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户,我们可以很快知道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因为这只是资讯,是个消息,我们只是在搜集消息罢了,而评论是别人的看法,看了之后我们最多只是知道了一些事,就像吃速食快餐罢了,没有营养且有害。久而长之,我们的大脑会受到影响。但阅读长久以来就是相当令人困扰的问题没有时间,兴趣阻碍着人们阅读的心。但作为学生已经满足了各种条件,学了十几年我们就会阅读了吗?老师则并未培训我们相关技巧与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则告诉我们不是。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告诉读者通过前言与目录索引,了解作者的目的,写书如同谈话。任何一个作者和读者交流总需要一个观点,而书则是他如何阐释解读他的观点,无论书看似如何费读难懂,作者都不会为难读者,而是诱导读者去发现懂得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这是一个追求品质的过程。阅读也像打猎,我们捕获的猎物不能仅仅弃之不顾,需要处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都源于他对一些问题与现象的看法与思考,要看懂一本书就必然要找出这些矛盾,这是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物繁杂五花八门类型众多。比如面对现象文学时。没有现象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这是一种思想与创造力。现象文学的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胸襟,有了这思维创造才会没有局限,才能超脱现有的桎梏,摆脱现有的时空观。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面对这种想象文学,我们应该按照作者的规则去融入他的世界中,故事戏剧小说皆是如此。

  时代向前发展,多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书籍阅读的技巧和意义却是难以被取代的活学活用不拘于条条框框。

  要做主动地读者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捕手,尽可能接住头球手投来的任何球,捕捉作者传递的信息,让读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活动,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

  智慧需要积累知识,而累积知识最重要的是透过阅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读书学习始终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去。时间宝贵,我们不可能看尽所有的书,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就要将这本书的精华融会贯通,就要像庖丁般目无全牛而知牛,终达神技实践出真知。不断改进,摸索适合自己的技巧,以我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进而提高效率,提高自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4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一件事,但是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在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读书还不简单么,不就是,看一本书,挨着把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读完不就完事了么。

  这是我过去的N年,读书一直持有的一个态度。

  今天之所以会读这本书,主要源于朋友的推荐,说实话,如果不是朋友推荐,单看这个书名,和目录简介,我指定是不会读这一本书的。

  一直以来,我会选择读一本书,都是因为这个书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者我觉得书中可能有使我困惑的那个时间段的的答案。

  因此,我的读书习惯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的,始终没有持续,直到20xx年,因为单词总是记不住,开始通过阅读英文书的方式来记单词。

  慢慢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从中获益,或者说是找到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寻找生活或工作中的那些疑难杂症的方法,然后发现,自己在中文的阅读方面似乎还是有所欠缺,于是从今年开始才慢慢的阅一些自己想要读的书。

  有了这样的目标之后,开始规划,自己每天应该读多长时间的书。

  这本书,是我加20xx年读完的第4本书,中文版的第三本。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读书,一般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书中获取咨询,第二个是为了某个困惑而寻找答案。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实作者的观点咱们做广义理解的话,基本涵盖了所有阅读者的目标。

  到底应该如何读呢?作者建议我们在读书前,先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一、了解作者这本书的目的,即这本到底在讲什么问题?

  二、书本中,作者是通过什么结构描述的,细节部分又是怎么描述的?

  三、对作者的观点,我是赞同还是不赞同,是部分赞同还是全部赞同?

  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在读这本书的开始,突然间发现,作者讲的太对了,如果我们每读一本书,都有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度过的那些书,是不是目的都达到了。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突然间觉得,如果我们每一本书都按照这样的方式去阅读,那么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做个一直坚持的阅读者,因为我的观点是,每个人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高速路上跑,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高速道上的节奏,但是也的有偶尔的慢节奏。

  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一直坚持阅读的优秀阅读者。

  读完这本书,我对书名,内容简介、目录、序言及附录部分,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以前我看书,上面的部分基本都是被我省略的。

  然而通过这本书发现,其实这些部分才是真正的本书精华,它可以使我们非常迅速的获得一本书中的精华部分。

  作者说,阅读其实就是和写书的作者交流,仔细回想了一下,还真是。

  和我们真正的和身边的人交流的方式不一样的是,作者不会直面的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自己发现问题,与作者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迅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想表达的意思。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5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工具书,教人阅读的方法。

  作者提出如何阅读的问题,并按四个层次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这四个层次分别是:1.基础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能识字断句的人都能进行,看懂字面意思。这是阅读能进行下去的基础。

  检视阅读,就是翻翻封面封底,看看目录看看序,跳着章节读几段,目的是判断一本书是什么类型的,大概在谈论什么。如果你对这类书没兴趣,或者书中的内容对你没帮助,就可以略过了;如果有兴趣读,或者书中内容正好是你用得着的,那就进入分析阅读阶段。

  主题阅读是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拓展,读一系列的书,这是给有兴趣深入下去的人或者正在某个领域学习的学生准备的。有一些技巧,不累述。真正爱读书的人,通常都会走到这一步。

  分析阅读是真正的阅读,大脑得开动起来。通过检视阅读,你已经知道这本书的类型和大致内容了。那(一)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作者是按怎样的结构和思路来回答问题的?(二)这本书讲得是否正确,哪些是你赞同的,哪些是不赞同的,为什么?当然,赞同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还需尽量保持客观,不要因为者的某些观点与你不同就针锋相对,殊不知也许是你的认知错误也不一定。(三)这书带给你了哪些感悟,学到了哪些东西,解决的了你的哪些问题?依着这些个问题来读一本书,大致就算是分析阅读了。不过书不是读一遍就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本书不止教给人如何阅读。按照本书的结构和层次,可以记录一篇很不错的读书笔记;按照本书的提问和回答,可以写作一篇不错的读后感或书评;按照本书的结构层次、提问问答,可以展开写一部不错的作品。看,这不止是一本阅读指南,这还是一本教导人如何从读者变成作者的书,一本教人建立思维模式的书。所以,它是一本真正的工具书,且读且珍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11-24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2-1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8-1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篇)03-0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1篇)02-2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篇02-2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1篇02-0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04-0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04-1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篇)03-2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