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4-05-25 11:58: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皮囊》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合集]《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人们颠沛流离的心酸和身体之外的皮囊、残忍的病痛,出乎意料的死亡,梦想破碎的绝望……这却是现实!

  《皮囊》是一本好书,作者蔡崇达通过成长的痕迹串起一个个故事,对自己小时候的追忆与后来工作中的九年发生遇见、别离和反思,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他要告诉人们的话语,以及追寻皮囊之下的灵魂。

  蔡崇达正少年时代,经济来源的短缺导致贫穷,十一岁那个年纪已经在思考人生的方向,总想有一天能够改变家庭的困境和自己的命运。

  改变命运,我们要竭力反省和调整自己,做真诚的人,求真,求实,求力度,去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浮嚣的东西。与此同时,在我们青少年时代,一定要紧密注意身边的朋友与一个优秀、上进的同龄人在一起会受到亲密影响,甚至胜过父母的说教。它好比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盐,增加你骨骼的钙质成分,也保证了你血液的纯度。因此,有几个像李大人这样的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值得珍惜的。他聪明而不过分自负,有胆略而不莽撞冲动,傲气而能厚道待人。

  人活着要做个有皮囊的高尚人,没有皮囊也要留下令人尊敬的灵魂。九年的时间:工作狂好友陈刚因心脏病突然猝死,追梦者文展自杀,阿太、父亲纷纷离去……

  阿太曾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几次把舅公扔进水里,逼着他学会游泳。还将一只没有割中动脉的鸡摔死。她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阿太坚硬的像块石头。

  缠过小脚的阿太九十二岁还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两周以后她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后来的后来,阿太终究因为岁数大了,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死亡。死前阿太还丢下一句话——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方便多了。阿太她爱自己的生命,但并不怕死的精神是蔡崇达一辈子尊贵的遗产。

  母亲为了家庭默默埋头苦干。拼命地平复内心的波澜。父亲生病后,母亲实在熬不过选择去死。她将面前摆了一碗瘦肉人参汤,这是她最喜欢吃的汤。每次感觉身体不舒服,她就清炖这么一个汤,一般喝了这个汤第二天身体也就恢复了。可是这一次机敏的儿子发现这碗汤与平常浓稠得不一样,他猜出了大概,那是一碗放了老鼠药的汤,并走上前去把汤端走倒进下水道里。母亲嚎啕大哭:“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了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太丢人了。”那一晚,深藏于母亲和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父亲得病和家庭困难想一死了之的念头在缠绕着母亲。父亲得病、在病痛中挣扎,家庭的瘫痪令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一夜长大,困境使蔡崇达过早的成熟。他想早点走出去改变家庭的困境,或者写一本畅销书,或者拼命工作赚钱带父亲去美国治病……

  阿太、母亲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笔下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原本很务实、很有上进心的布恩迪亚婚后很快就变了,变得异想天开,不务正业。乌尔苏拉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撑起这个家。所有的母亲几乎都是这样吧。

  流泪、流血、结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着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皮囊》读后感2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皮囊》,我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生活很悲伤,生命很顽强。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我很小就随父母来到厦门,积分入学上了公办小学,公办中学。我的身边太多怀着各式梦想来到这个城里打工的人,他们远离了家乡,却又难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成了文中所写的“用力生活却终究孤独的人”。这个城里有太多这样的人,比如我的一家。

  一直以来我身边的同学攀比的是脚上从几百块到两千多的鞋子,暑假和父母去了哪些地方旅游,周末去了哪些格调很高的地方吃饭,我很少参与他们的讨论。尽管我也曾为了得不到新的手机而抱怨,为了周末我也不得不穿着校服和同学去玩而烦恼。但是,这样的抱怨已经成了过去。我已深深地明白生活本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苦处。

  当我们一家来到厦门后,老家的老屋里就是爷爷奶奶两个人。奶奶在老家一点也没闲着,他白天去人家家里打一些小散工,中午回来的路上要顺道拣一些水瓶、纸板什么的收集好,可以卖钱。家里还有菜地,两个老人一直很精心的打理,吃不完的就挑去市集卖。爸妈一直劝他们不要这么辛苦,但是两个老人感到自己还可以赚钱,话里话外很得意。我今年寒假比爸妈提前回去,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白天时,奶奶出门了,爷爷一个人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他很喜欢看抗战片。电视里枪啊炮啊,打得非常热闹,爷爷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盯着电视,电视机的亮在他的脸上照出奇异的光。此时,这个客厅似乎放大了一倍,那些寂寞也放大了一倍。

  在厦门,爸妈的工作都很非常忙碌。白天爸爸要去打工,晚上要去骑摩托车挣钱。晚上很晚了,我才会听到他摩托车回来的声音和大铁门沉重的“当啷”声。妈妈也很忙,早出晚归,有时老家有点事情,打电话来,妈妈又要急急忙地回老家去处理。他们偶尔才有空在家陪我吃饭。吃饭时,爸爸喜欢看那些惊心动魄的抢劫案、杀人案。吃完了饭,他会一边用牙签抠着牙,一边走来走去地发表对刚才的案子的一些意见。但是这样的日子是很少的,大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在出租屋里。他们不在家的日子,我不太喜欢开电视,我总觉得电视里热闹的声音会让我更感到屋子的冷清。我做作业累了,我就会走到阳台去给我的猪笼草浇水,从猪笼草的'瓶口观察有没有新的虫子上钩。日子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

  文章写到此处,让我们回到《皮囊》吧。文中的作者的经历和我一样,父母都在努力赚钱,想买一间房子,给自己和子女在这个城里找一个温暖的家,房子是他们的终极梦想。与其说是为了子女将来哪怕落魄时也有个归宿,不如说是他们以为有了这套房子,便可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的卑微愿望。

  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这个城里有很多务实、谦卑的,隐忍的、努力的外地人,我希望城市对他们怀着更多宽容,让他们如小小的水分子融入河流。

《皮囊》读后感3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皮囊》读后感4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它包裹着一颗怎样的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联系在一起。

  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儿时的两个同伴,一个是父母在香港,有着旁人不可及的物质生活的香港阿小,一个是父母为渔民,两个兄长亦是渔民的赤脚阿小,可想而知,香港阿小在旁人眼中有着优越的条件,然而,香港阿小,去了香港后,却也遭受着不同的待遇,他成了香港伙伴中的“乡巴佬”因为父母生意失败,父亲重病过世,哥哥卷财产逃跑,成年的他,在生活上是困苦的,住在贫民窟,精神上也是贫瘠的,无助的,而家乡的赤脚阿小,早早地当了渔民,成年后,妻贤子孝。每每隔着屏幕看到香港的繁华,他心中也会荡起一丝向往,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拥有的生活状态,却是处在真实香港大地中香港阿小所向往的。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谁可以逃离的了物质给他带来的优越感,也没有谁可以避免贫瘠给生活带来的烙印,然而,仿佛现实总是充满了很多希望,这场马垃松谁能竿的到达终点,真是一门学问。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个“别人家的子孩子”他们或许有自己的目标,或许只是太成熟了而已,作者的另一个伙伴文展,那位有着免唇的天才,有着比同人更高的理想,文展是个很特别的.人,在一群小伙伴中,竟然能让别人崇拜到忽视他本身白的缺陷,能让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而没有同情他有着对人生完美的规划,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着,他觉得自己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一定会走出这个小地方去大城市立足,后来他确实考去了大城市上学,他不愿回到他的家乡,甚至疏远,大城市并不像小镇,,在小镇中他是仪佼佼者,但在大城市里他只是普通一的份子,或许他受不了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又没办法起却别人出去之后他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成功也并非儿时想象的那么简单,倔强的他去却不愿妥协,他依然相信自己不一般,最后却视生活折磨的遍体沐淋伤。从本质上,我们都是失去了家乡又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但也要满怀希望去点亮道路,照亮身边的的人

《皮囊》读后感5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皮囊》读后感6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皮囊》读后感7

  好几年前就听说过《皮囊》这本书,这两天刚看完,便在此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围绕作者的亲身经历,通过一个个故事提现了其对亲人离世、理想与现实等问题的思考,而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是“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这几个故事都围绕“理想与现实”问题,叙述了两个阿小,文展还有厚朴对于理想的探索、追寻、热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大都以悲剧收场。我想我之所以喜欢这三个故事是因为我也正在挣扎,困惑,不知如何平衡现实与理想。或者我在想的是,究竟我有理想吗?

  不清楚。有时觉得当老师就是我的`理想,有时又觉得是否可以给人生多一点选择,趁着年轻拼搏一番;有时认为留在家乡会比较安逸,有时又觉得安逸的生活特没劲。不过幸好,虽然我不知道以后具体想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不想过怎样的生活。我不想浑浑噩噩,不想将“谋生”作为工作的唯一目的,不想因为物质和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这些我不想要的未来,而我想要的想必自会逐渐清晰。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两句话,“很多人脑子里都偷偷藏着很多个世界”“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隐忍。”我想这两句话很好地解释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你有很多理想,但现实只有一个,只有不断的朝着理想做出努力,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

《皮囊》读后感8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当时还在全力冲刺高考,偶尔周日半天假日有三个小时闲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几页,觉得很好,却没有时间细读。时光荏苒,风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时已是大学生了。

  蔡崇达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描写,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奈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来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镇制度旧俗扼来生命的张美丽、满嘴“世界”和“理想”却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个人物都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同样是农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拼命学习拼命攒钱的想法与感受,或许我又是有些小幸运的,我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对于我来说只需在学校安心读书别无困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此拼博的蔡崇达一心想要送父亲出国治疗。过着安逸的生活的我们也很想很想给正在为我们艰弃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实然对在大学有吃有住时常悠闲的自己产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书,多做功课,不知能否坚持,但这念头时时存在。

  没有天才文展的远大抱负,也应该有短期的计划。而不是将生活过得一团糟,每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只会让将来的自己后悔。没有蔡崇达那样刻苦拼搏拿年级第一,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出发,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用知识塑造起的灵魂是坚不可摧的。

  没有原朴大胆无所谓的尝试,也应该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又可以做的事情,当然,这里说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张美丽死之前说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去追寻着自己的爱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人义道德束缚自己,不违法不违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胆些去追求吧。大胆些,去攀一座峰,去爱一个人。

  看完全书,想要告诉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让我再次记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记牢记牢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皮囊》读后感9

  在《皮囊》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对新生连体婴儿,在门口被两个护士拦住,让他先消毒后再入内清洁,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视了,狠狠地跑了。

  也许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自己的父亲在重症病房,而自己却给不了相对好的照顾,心里本来就有点自卑,而且文章细节描写原来的保洁人员是一身汗味。自己连一个满身汗味的保洁人员都比不上,心里肯定是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说来也是,谁对新的生命不感兴趣呢?尤其是时日不多之人,对生命是更加的眷恋,对生的渴望,又无法将生命继续,只能通过看新的生命来缓解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说这两个护士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了。

  但,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国的传统中,时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祥之气,这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不大吉利的。再说了,即使妇产科中有个别母亲同意,但大多数还是持反对票的。而且这两位护士也是要做母亲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守病房的人将来自重症病房的人放进来,让自己的.宝宝沾染上疾病的气息,这会使母亲很愤怒也会很伤心的。这么一想,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都肯定是要拦在外,对于“可疑”的人当然是要按规矩消毒入内的,所以这也算不上是对作者的歧视了。

  况且作者也是以猎奇的眼光去观赏那对婴儿,当然除好奇外肯定还有对那对连体婴儿以后的生活的担心。但他没有思考清楚就贸然行动,所以受阻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所医院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夸赞医院里的服务,而是让患者痊愈,让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说那对连体婴儿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护他们的人,那当他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来自重症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属,那他又该如何选择?他会让那人去看孩子吗,他会想他现在想的一样的去想他/她吗?又有谁知道呢……

《皮囊》读后感10

  昨天跟朋友一起去参加了蔡崇达的读书分享会,第一次见到畅销书知名作家本人。

  一个半小时的分享干货满满,先是欣赏其书,现场交流越发欣赏其人。

  在分享中他提到在29岁时就已达到了很多媒体人未到达的巅峰,作为主流媒体的主编,获得各种新闻大奖,创办杂志,被圈内人称为“天才达达”,但作者却比喻这个阶段如一条狗看到了远处的一根肉骨头,吃到了却空虚了,目标的达成似乎快乐也就过去了,尤其是伴随着他父亲的去世,卸下责任,失去目标,人生仿佛没了支点。

  《皮囊》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书,在写书的过程中,他达成了与自己内心冲突的和解,也从失去命运压舱石的空虚低谷中走出来。

  《皮囊》销量五百万册,这在实体书低迷的环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许是书中的真诚和作者往故乡和内心的.回归和挖掘,让人找到了共鸣,正如白岩松在此书推荐会上所说:“崇达写这本书是为了回归,回归是为了自由。”

  每个人都想有心灵的自由。

  其实人们在看别人的书时,也是一种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求共鸣的过程,作者通过挖掘灵魂深处的火,照亮了很多循光而来的人,也许这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一。

  作者说了很多启发我的话,可惜我没拿个小本本记下来。

  记录几个体会吧,担心时间长了就会忘掉。

  1.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方式,而不是全盘接收别人的二手理想,拿来当成自己人生的全部。

  2. 很多时候生活与种地是相通的,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我们要听懂土地在说什么,也要明白十分耕耘才会有十分收获。

  3. 抵达梦想的方式,不是狂热前行,而是脚踏实地躬下身子去一点点做事。

  4. 不要陷入逻辑中,因而反复自证,跳不出自己逻辑的循环。

  5. 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太容易,需要想想,是不是不够耐心,要抵达首先要出发,其次是百折不挠的努力。

  6. 当时有个提问的机会,我问蔡老师,“人对待命运是应该顺应臣服,还是应该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与命运搏斗?”

  他说:“我不喜欢搏斗这个词,曾经有人写过《命运》的宣发词,一个百岁老人与命运的战斗,但我觉得这个词不对,我们可以生下我们的命运,我们有时候甚至可以跟命运撒娇,告诉命运我们想要的,命运像一条河流,有时候虽然会遇到弯道和阻滞,但只要一直在流淌,就会走出不一样的天地,我们可以选择生下我们的命运,命运就像我们的孩子。”

  书里的阿太和她的婆婆,都是很会跟命运讲价钱的人,这让我想起书中提到的,她们去寺庙里占卜,如果结果不是想要就跟神灵讨价还价再来一次,有点无赖也有点可爱。

  面对命运有很多方式,而我们也许可以试试看换个角度来看看。

《皮囊》读后感11

  很久没有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本书了,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我

  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虽然是久违地没有认真念书了,但是自从开始了解了作者的家庭开始,我就一直忍不住泪流满面。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书中的忧伤,不同于以往我所读的人生自传,也许是我终究阅历太少。我一直在逃避着生活,家庭,各种各样的东西,但终归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还是会欣然向往,也真实感受了他们的诸如此类的悲喜,这也仿佛是我们的亲身体会。而且相较于虚拟动漫里的热血与感动,书中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也更加现实而颤动。

  起初我以为全书都会让我泪流满面,一股淡淡的忧伤一直环绕在我四周,但看下去也才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真实。作者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朋友亲人入手,向我们讲述了他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倔强的残疾父亲,女强人一般却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还有好友厚朴,小镇女人张美丽等,每个人的性格及生活都是那样让人印象深刻,像我们这样大的世界,这样的人应该不知有多少吧。然而众生最后终究也逃不过生死的束缚,尘归尘,土归土。这也是生活的.必经之路啊。

  不谈活着有什么意义,因为到最后不管什么意义,皮囊终究还是这副皮囊,而一颗活着、醒着的心才是皮囊真正标志出生命的限度,正如臧克家曾经说的“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书里温情而又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像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生活影子,可最后谁又能彻底明白生活的意义呢?所以当你觉得你正在经受生活的折磨和挫折时,不必抱怨,至少你活得比别人

  幸福。皮囊如是,地坛里的史铁生也是,虽然经历过挫折,但他终究还是走过去了,虽然没有道尽生死,但他让我们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皮囊让我们学会“看见”自己,也同样“看见”更多人。想要什么样的皮囊,就要看我们要选择怎么样的人生,也只有过完人生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皮囊是厚是薄。苦难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的确确的存在,经历让我们不断认识并完善自我。无论如何,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皮囊》读后感12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

  好友很久以前推荐看的《皮囊》。一直没时间读。终于在今年伊始,把它作为年度读书计划之首,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了。

  这本书的内容有点像自传体,文章中所写的事应该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许经过文学修饰,但应该不会失实。

  作者文中提到的阿太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从万恶的旧社会活到新中国的人。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梦也没梦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奶奶活了93岁,那会都是穷苦出身,奶奶经常给我们讲原来那日子是多苦,每天半夜就得起来推碾子磨面,还要做很多重苦力的'活儿。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没有什么可以攀比的,因为演化成了麻木的平凡。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奶奶年轻时候受过的苦,受过的累,最后都体现在了身体上,奶奶的手指一直都是弯曲的,没办法伸直,都是年轻时候落下的病根。奶奶也经常感叹科技的神奇,电话就不错了,有线连着能说话,手机咋就那么奇怪了,没有线连的,也能说话。

  文章中写的《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和我前段时间住院真是应景啊。前几天终于把我寻医问药系列写完了,我能感同身受到那种在医院的感觉,因为我既是个病人也是个旁观者。我用理智去克服和控制情绪。每当和别人说起来,一说是鳃裂囊肿,都说是个小手术。在没有做手术前,我也是一样,认为这只是小手术,可当自己真正经历过了,才会体会到那种种心酸、担忧、紧张、害怕、难受、痛苦。这让我想到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在冷漠的看着这一切。因为别人发生的不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没有经历过,就没办法切身体会,感同身受向来只是说说,那种切肤之痛无法传递。别人的事,再大的事也是小事,自己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因为和作者是同龄人,很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张美丽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那个身上的财富没有足够的数量,对人也就没有足够尊重时代,自由和自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有时经常在现实和理想中不断切换,有时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有时是清醒,有时是沉沦,有时是悲哀。百家笔记网仔细想想,现在何尝不是呢?文中很有天才的文展、厚朴(文展、厚朴是《皮囊》中的人物)最后都以悲情的结局落幕,让我感叹人生的唏嘘。我很庆幸我身边的人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最终还是都大团圆的结局。那段青春的岁月真是有激情,也可以说是疯狂啊,但最终都被现实打回了原形。幸亏现在,宿舍的哥们都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但让我最有感触的后续。作者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也未曾真正理解过我的父亲。父亲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做起任何事情都要比别人困难的多。有些人能展翅高飞,有些人能笨鸟先飞,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显然我是属于后者。生活不易,生活对大家都不易,但对某些人来说特别不易;也许别人的起点,就已经是我们无法达到的终点。也许我们的努力在别人眼中是笑话,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有回报,也许我们只是生活中的小丑,但,还是要依旧努力,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做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愿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你想要的。

《皮囊》读后感13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14

  读完蔡崇达的《皮囊》,像是一个认识了多年的好友,跟我慢慢讲述这些年他所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悬念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扣人情节,有的只是温和平缓的细细诉说!

  也许因为同是贫苦农村出生的孩子,同是靠读书而离开家乡的游人,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特别能感同身受,特别温暖细腻感动,也特别怀念。

  阿太像极了我的外婆,她们都刚强,又慈爱,但相比之下,我的外婆又更加柔软。

  大二那年外婆突然离世,妈妈因为怕影响我的考试,并没有及时告知我。当我从别人嘴里得知外婆早已去世时,已是几个月过去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即使过了很多年,现在每每想起,心中仍是悲伤和愤恨,以及对母亲的做法深深的不满。这世上,有什么事情,比陪伴亲人走完最后一程更为重要呢?因为一旦错过,就是永别,终身无法圆满。多年以后,一次在舅舅家,偶然看到了外婆的遗像,顿时泪水夺眶而出。特别想念小的时候,围绕在外婆身边的日子,我也曾发誓,长大后,要让外婆过上更好的生活,奈何外婆却不等我长大,就匆匆离去!看到阿太,备感亲切,就像再一次看到了外婆,那么温暖,那么熟悉,那么怀念。

  生活在农村,回忆起童年来,总是精彩而美好的。就如作者的童年,经历了神秘的张美丽,性格迥异而命运兼不济的两个阿小,天资聪颖却天生兔唇的文展等等,就是因为这些人,组成了作者独一无二,又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再想想自己的童年,亦是围绕着各式各样不同个性的小玩伴,即使后来大家都走散了,命运也截然不同,甚至三观相去甚远,已无法顺畅的沟通,就像成年后的作者和文展那样陌生,但每每回想起过去,那份记忆依旧最美,那份情感依旧纯真!

  文展的故事让内心生出了一丝悲凉,命运无疑对他是不公的,他也努力的挣扎了,却还是难逃苦命。他是一个兔唇男孩,比起他,我们又何其幸运,至少我们体格健全。

  文展的结局无疑是悲剧的,但也在情理之中。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让他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苦难与挑战,而他的内心却又偏偏极其脆弱和敏感,他的一生都活在证明和自卑当中,对抚育他的故乡没有任何留恋,更不懂感恩。命运对他不公,也成功的摧毁了他、打败了他!对于我们而言,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肯定也曾遭遇过挫折,迷失过方向,也曾被命运玩弄。但一定要坚守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文展有身体有缺陷,曾经尚且苦苦和命运纠缠,我们有什么理由放任自流!

  作者有很重的家情结,在外漂泊久了,累了,就想回家。即使回家只是吃饭睡觉,沿着早已熟悉的路走一走,但心就这么无端端的安宁下来了。像是这些年没有离开家,只是到了离家远一点的地方!我的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家乡,总觉得家乡太落后,不如大城市吸引人!但是越长大,却越不想离家太远,这里有淳朴的村民,有爱我的双亲,有我熟悉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甚至抬头看到的月亮,都是家的样子。愿我和你,都有再次回到家乡的勇气和能力。城市留下的是我们为生存而奋斗的身体,而更多的人把心回归了故乡!!

  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一句话:曾经,人们每天进出村庄,路过彼此的桑麻柴门总免不了驻足寒暄和关切。如今,像货柜箱一样堆叠成的大楼,柜门禁闭,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依恋家乡,想要回归的原因吧!

《皮囊》读后感15

  蔡崇达的这本书,我在其出版了五年才第一次看,总是挂在榜上,却迟迟没能完成。终于,趁着次旅行在长白山的酒店和来回的路上,把它读完了。

  读过之后,谈不上感想,因为已经有更多更好更深刻的表达评论过了。自己的感受是有一种胸闷的压抑从翻开的第一页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一半过,他讲完自己的家庭开始讲朋友,这才好过来。情绪是始终随着他的叙述变化的,仿佛自己是一个住在他家隔壁的邻居,亲眼目睹了一般,又如他内心的一个小人,一直站在他肩头陪他一起经历,他的每个表达我似乎都能明白,未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却又是那般感同身受,痛哭流涕。

  我不认识他,但读完开始很想认识他,甚至于,开始有点想更深地去了解他,第一次有了想和作者发生“关系”的欲望。也想问问他,真的想明白了没有,那个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整本书就是蔡崇达自己的皮囊,一个由原生家庭,亲戚朋友,信仰、工作、生活拼凑起来的人。他选的这几个故事,恰恰是对他人生最好的一个小结,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这个人的内心,通过别人的视角,更细致得剖出了自己心理的沟壑。我不知道作者本人知道不知道,又或者他本就刻意为之,我看懂了,并且入迷出神。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整本书就是蔡崇达精神世界的反射,第一张《皮囊》应该讲的是他的信仰,他内心神域的部分,来自阿太,组成灵魂。《母亲的房子》应该是构成了他爱情观和坚韧性格的部分,来自母亲,那种沉默笃定的坚持。《残疾》虽然自始至终说的.是性格暴躁,因残致郁的父亲,但其实是他自己,他的卑微,他的粗鄙,是蔡崇达自己性格里,最不完美和不完整的部分。《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里面是他开始面对生死之惑的顿悟,而《张美丽》则是他的初恋,是他的性开窍期,也是对美丽的追逐与自惭形秽的对比。《阿小和阿小》我看得最入迷,那种从三个人的视角反复发生变化的微妙,那种原生的自卑,滋生的自负与追求,和崇拜和憧憬的负面作用,以及最后现实的反转,残酷却又血淋淋的美,甚为震动。虽然,时期有重叠和对不上的,但朋友的几章我认为是他部分自己的消亡。《天才文展》是他的天才梦,《厚朴》是他的热血梦,《海是藏不住的》是他的欲望,在生命的时间轴上不断消亡,开始思考,开始回答,开始有朴素的愿望。

  我最喜欢他书里的几句话,精准又透着玩味,-他从香港阿小那里传染了“香港病”。

  -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这样的人,还因为出身,总可以嗅到他们身上的泥土味。这使得他们的理想粗暴却淳朴,让人感觉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乐于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欢某种精致的土特产一般。

  -多么贫瘠的想象力,连想像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书的最后,他希望可以看见每一个人。而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掷地有声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读后感08-20

皮囊读后感07-17

皮囊经典读后感04-01

皮囊读后感05-18

[精选]《皮囊》读后感08-01

《皮囊》读后感08-23

《皮囊》读后感【热门】08-04

【荐】《皮囊》读后感08-01

《皮囊》读后感(精品)08-02

(实用)《皮囊》读后感08-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