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心理抚养》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抚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抚养》读后感1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不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所以心理营养也要多样化。一个12岁的男孩,晚上与同伴跑到网吧去玩,整夜都没有回家,妈妈因为找不到孩子而万分焦急。第二天孩子终于从外面回来了,妈妈愤怒地训斥了孩子,还用院子里的扫帚打了他两下。然后孩子进屋睡觉去了,妈妈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可是等这个妈妈做好饭,进屋叫孩子吃饭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了,原来这个孩子进屋就找了一瓶农药喝下去自杀了。仅仅被妈妈训斥、打了两下就自杀了,是孩子的性格太脆弱、叛逆,还是妈妈的管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才导致孩子出现自杀的心理。有人说可能是这个妈妈的管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其实,面对孩子死亡妈妈痛苦万分,这个妈妈平时从来不舍得打骂孩子,就是因为孩子一晚上没回家,在担心和焦虑的双重作用下打了孩子。对于孩子自杀的心理,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分析结果:导致这个男孩自杀的原因是家庭教育。
孩子的爷爷奶奶对这个孩子非常宠爱,什么事都顺着、护着孩子,更不允父母说孩子。过分溺爱的结果是让孩子对家人的爱产生了错觉,认为他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人,并养成骄纵的性格,于是就产生:你敢打我,我就死给你看的报复心理。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哪里想到死亡的代价是惨痛的,就这样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给孩子的爱里加点盐,就是要在孩子做错事时给予批评、纠正,再犯时可以适当体罚。孩子做错事,父母生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我们不表明对犯错这件事的态度,孩子就不知道做事的原则与底线,也不知道家人对他不光是宠爱还有会责罚。有的父母不建议斥责孩子,更不建议打孩子,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没有原则地打骂孩子我当然不赞同,但孩子犯了错连父母的斥责都承受不了,成年后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关吗!止学时同学的欺负、嘲笑,老师的严格要求、工作时面对上司或同事的'刁难,打压,这些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孩子能应对吗!我们从小呵护大的孩子,不要指望别人也会像你一样爱护孩子,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们长大后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不是一个只有玻璃心、只会躲在父母身后的孩子。不骄纵孩子、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体会生活的咸,感受多元化的父母之爱!
《心理抚养》读后感2
假期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这本书会让人全面地了解到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阅读的书,通过这本书学习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成长大有助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早期的家庭养育和家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李玫瑾教授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是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才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活开心快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决不能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我们为人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人,每个孩子都不同,养育需要因人而异,需要用心观察,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去观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要做有“智慧”的父母。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成长轨迹,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规则和边界,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只有在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3
育儿书看过很多,第一次看一本书,把育儿的角度,从事物的结果导向原因。虽然身边很少接触的少年犯,但是书中的种种分析,让人触目惊心,胆战心惊,不好的'原生家庭会对孩子的一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位置!
作为家长,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犯法,但是从儿童时期,家庭父母不足够关爱让孩子也没有爱的温暖,从而心理不健康。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很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看到一个个少年犯法的案例,自小没有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或者家长的打骂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心态。长大成人后,这些孩子没有稳定的工作,无法组成家庭,于是就走上了犯法的道路。
一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既然生了他们,就不止是物质方面的给予,更要心理扶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爱,孩子感受到父母爱,长大成人后,才能自力更生,有谋生的能力。
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爱需要学习!
《心理抚养》读后感4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读的书。以前我也有听过李玫瑾老师的教育视频和音频,也学习过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看完这本书会让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
全书共分为7个篇章,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接着用两个篇章来分析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心理行为的发展与早期家庭养育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然后用两章告诉读者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最后两章阐述了在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全文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来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才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其实初为父母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但是随着孩子上小学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长是焦虑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焦虑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清晰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为父母看完这本书会明白孩子养育并不会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为人父母,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从书中能从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我们早年抚养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这种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心理抚养》读后感5
给爸爸妈妈推荐李玫瑾教授的这本书《心理抚养》。阅读育儿领域的书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们内在的某种一致性:都是为了孩子们生命更好的发展,内心平和喜悦,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这本书的重点很清晰,就如书名一样,希望家长们意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外显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发育,作者称之为“心理抚养”,关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实用的方法。
因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学出身,书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实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案例过于极端,犯罪的人毕竟是人群中极少的一部分。
但我认为这恰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我们能够从书中看见,一个孩子如何从“性本善”,在早年不当的家庭教育下,逐渐丧失人性,走向罪恶的深渊。
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掉,我就会永远避免去那些地方。这种逆向思维,同样适用于养育孩子,我们知道孩子会被如何养废,就永远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6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身为人师,就如同学生们的父母,要为孩子们计深远,为他们性格、品格的形成负责。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这本书共分为7个篇章,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接着用两个篇章来分析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心理行为的发展与早期家庭养育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然后用两章告诉读者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最后两章阐述了在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全文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来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才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其实初为父母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但是随着孩子上小学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长是焦虑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焦虑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清晰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为父母看完这本书会明白孩子养育并不会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为人父母,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从书中能从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我们早年抚养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这种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这里有一段话值得学习,我可以说给学生听:“很多人是不愿意被人批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错了没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时,谁批评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
所以身为人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抚养,让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心理抚养》读后感7
对李玫瑾老师的崇拜由来已久。今天有幸读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抚养》的第二章。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在这一章里,李玫瑾老师列举了几个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结于社会,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如果经常在社会上找原因,而不从内求,这就叫做归因偏差。
这样的人性需要反思。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社会是靠你我他共同来创造的,出了问题去指责社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社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心理抚养》读后感8
1999年,李玫瑾教授就登上了央视《今日说法》栏目的舞台,解析各种犯罪心理问题,讲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话题。
人的心理问题和早年的养育密切相关。也因此提出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的观点。她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人的性格比能力更加决定命运。
所有的社会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还是贫富分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同样是遭遇不公、感到绝望,有的人能熬过艰难、重新开始,有的人却以身试法、一毁俱毁。为什么同样的社会刺激,落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呢?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眼前的遭遇,而是根源于这个人早年的.养育情况。
如果一个人,童年时受到的养育和教育有重大缺陷,没有经历过“爱的抚养”,就会变得冷漠残忍,不仅会让自己的一生受到影响,也会让别人,让整个社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家庭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起点,是我们第一所学校。但是很多人觉得,工作和事业比家人重要,赚钱比陪伴孩子更有意义,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让很多家庭看似结构完整,其实功能不全。
一个好的家庭,不光是要结构完整,有家人在侧,给孩子提供照护和陪伴;还要具备应有的功能,关爱孩子,就要做到用心抚养。生育不是一拍脑门的决定,必须对下一代负起责任。
首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责怪孩子,父母要先自我反省。
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最好能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言传身教的力量,比物质奖励、身体惩罚来得更加直接有效。
另外,事业再重要,也绝不能忽视家庭。
不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以身作则,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用积极乐观地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因为这些心理资本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再有,珍惜和孩子相处的过程。
同时,亲自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抚育孩子期间,父母会遇到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扩充人生知识。
最后,要想改变孩子,得先改变父母。
重点不应该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当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教育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根儿在大人身上,得先教育大人。
自己只是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没有认真养育孩子的心灵。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健康、快乐的未来,就要在早年家庭养育中,注重对孩子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心理基础。其中,心理抚养主要侧重于情感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
情感是缺失的,他们缺少对生命真实的感受。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最关键的就在于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情感营养,比如父母的拥抱、抚慰、笑容、声音,细心的对待和足够的宽容。
联合国儿基会早就指出,孩子在一周岁之前被怎样抚养或者照料,会影响他们后半生的大脑功能。很多中国家长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以为孩子小,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就什么都不懂就更谈不上教育。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只有父母用辛苦付出建立了孩子对家的依恋,父母才能拥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
这个约束力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力量,是父母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使孩子依赖、信任自己,从而对父母产生的一种依恋情感,
父母没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边上学时,就会发现,孩子见到父母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会紧张、拘束、害怕,心理距离会持续很久。
这时候,孩子即使能接受父母的管教,那也是一种“外部控制力”,是来自父母的硬性要求,绝不是来自我们说的父母的“心理约束力”。
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它是指在建立了初级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让孩子的情感更加完整地发展。
三岁这个关键的年龄段开始,父母就要花时间开始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串门,去公共场所玩耍等等,通过创造和他人接触的机会,给孩子立规矩,告诉他怎样才是恰当的做法,来奠定孩子未来行为教养的基础。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心。
如果犯了错误,一定不能护短,父母要该训就训、该批评就批评,就像给孩子打心理的疫苗一样,可以增加他们内心的抗压能力。这样,等孩子长大后,走到社会上,遇到更多的艰难,才能经得住风浪。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父母从小就要教会孩子怎么好好说话,这是对他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
第三,教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如果从小对孩子过于放纵,随时满足他们的要求,那等孩子过了3到6岁,上学后就会坐不住。
生活里的东西都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去挣。
我们有意而为地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克制,逐渐培养他的耐性。只有做好眼前的节制,才能获得长远的满足。
培养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她认为,很多犯罪行为的源头出在早年的家庭教养模式上,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着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走正路,过得踏实而幸福,那父母绝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孩子小时候,父母要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通过陪伴、关爱和智慧的引导,对孩子进行情感抚育和性格培养,这个过程意义深远。
,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修正自己的育儿方式,也可以帮助成年人逐本溯源,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疗愈。书中有很多实用的育儿小方法,也能给成年人自律、自修提供启发。
《心理抚养》读后感9
昨天浩浩妈问我一个问题,说孩子有唇腭裂,如何养育才不会让孩子会自卑,还有这个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说还是不说好,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是不要和孩子说明事实。
嗯,这是一个好问题,刚好我新买了一本书《心理抚养》,这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谨教育写的,我看了几个章节,感觉不错,对于我们养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决定和大家一起伴读这本书,这本书一共82个章节,一个晚上一个章节,我会抓一个点和大家聊聊心理抚养的这件事。
现在相对于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们来说,我们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却缺了心理营养,心理的抚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营养更缺少一点,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费金钱做手术,照顾,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长,但我们担心啊,万一孩子自卑呢!一个自卑就能让孩子难过了。
那么我们来学习好了。
第一章节,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
这个章节主要说是一个叫周全的杀人犯,李玫谨教授说,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没有一个叫时间思维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聪明才智犯罪,但忘记了自己其实可以把时间拉得长一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正道也会取得财富的,而不是急着去犯罪得到钱而早早断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个阶下囚下场。
这一个章节,冰哥也看了,因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们聊了一下时间思维的`事,他说,犯罪真不值得的,因为人的一生其实很短的,如果犯罪还会加快结束自己的寿命。冰哥是明白的。
时间思维是什么?我们如何用这个时间思维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成长?
我是怀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还有不少妈妈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没做手术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级啦,开始有像大家所担心别人笑话孩子的情况了。冰哥就说过有同学说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说,没关系,把他的话当空气了。
我经常和大家说,不用着急,这些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的,以终为始的思考问题也是我现在爱用的。孩子在孕期,我们可以想,这个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孩子在正畸,这个也只是一个过往而已,最终就是可以做手术的。七个月不长牙,一岁不长牙,如同邝院长说的,不会没有牙的。
这些真的只是暂时的,想要的目的都会达到的,而我们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长到那个可以做手术的时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担心,手术的恐惧,术后的烦锁护理,这些都是暂时的。这些都过了之后就没有其他事了吗?不会!
不知道大家看过《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连长说,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这些问题。
日子慢慢过,一天会比一天好,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级了,也会有一年级的问题,老师打电话和我说冰哥跳绳不及格让我在家让孩子多练练,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练上十来分钟,终于可以从每次1个跳到每次30个甚至40个了,但是,他的同学都能一次跳100个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今天的读书体会就聊到这,感谢大家与我共读,爱是共同成长,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之前对唇腭裂也是一无所知的,养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是第一次,冰哥说妈妈是50分的妈妈,希望妈妈多学习,做他的好妈妈!
《心理抚养》读后感10
历时一周,读完了这本《心理抚养),看完后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收获的。浅浅认识总结如下: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每个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的熏陶下长大,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对孩子有着影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要给予孩子丰盈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较爽朗、乐观。
二、孩子的早年抚养方式非常重要。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被关爱过,要不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放纵或者严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凶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约束感,这种早期的教养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导致后期很难改变。
三、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虽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孩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行为。也就是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一定不能做。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到了别人家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还要礼貌叫人。对于这些规矩我深有体会,我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个深深的困扰着,村里有些长辈,我也不知道该叫哥还是叔、大爷、老爷,每次过年家里总会来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亲戚,那种场面就比较尴尬,家里长辈就会数落我,说我不知道叫人。有时候在村里为了避免叫人的尴尬,会宁愿多走点路绕开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长亲热的叫人。家长从小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亲社会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现社交恐惧症。关于孩子礼貌待人,这点家长更是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从刚会说话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我发现我教的有些学生就不爱说谢谢,这段时间上网课,因为作业或者班级事务去联系孩子,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发消息都是不回,更过分的是我还出现了被拉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个孩子去原谅她,那么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会突然变得有礼貌了吗?很明显不会。有礼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教养。如果在公司上班,对上司、领导的话不回应,还拉黑,我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炒鱿鱼。
四、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个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是非观念。以前我总会觉得家长好烦,絮絮叨叨的,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现在明白正是在这种絮叨中,在孩子的心灵上刻印了正确的观念。当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大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强调榜样的作用。
五、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但我会告诉他们“敢说你是因为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
“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我比较赞同书中的育儿观念,书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读得有些快,也许某一天会回过头再看这本。读书,求的不是速度,更应该是质量。同时,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相同的。
《心理抚养》读后感11
任何职业都要获得从业资格证,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子女教育方面参差不齐,尤其是育人基础知识不够丰富和系统。老师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应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里面很多观点对家长具有指导意义。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表扬和赞美,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正视它们,改变或者接受它们。
孩子在学校爱打架,一定是家长爱动手。作为家长,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将近两岁了,有时想给他立规矩,他不听话的时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他会拍打着玩偶,嘴里说着“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学习是天性,家长的言行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还是得多跟孩子讲道理, 这样他以后在校园里才能跟同学和睦相处。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挣钱,让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充满活力的.孩子中间,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孩子说的他们听不懂,长此以往,孩子不爱表达了,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才能帮助更多家长和学生。
《心理抚养》读后感12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心理不太成熟,因为他们只看到别 人有错,却不知自己需要改变。
如果一个人有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但缺少自我反思意识,就属于心 理不成熟的人。心理不成熟的人往往不知如何从我做起。
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这样的术语——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一般 是起始变量、刺激变量,常常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起因。因变量则是因为 其他变量的刺激和诱导才发生变化的变量。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是 “因变量”,总指望别人的改变来改变现实,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为主 动的“自变量”。遇事只期待别人改变,这是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别人身上 的表现。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
1992年,某报社邀请我参加一个座谈会,一共有六位专家,其中有婚 姻法专家、社会学家、妇女问题研究专家,还有两位著名律师。主编说: “我们报社最近想搞一个活动,就是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帮助母亲找 回孩子,让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这个活动以一个案例为由头,当事人是位28岁的南方女子,长得非 常清秀,很文静的样子。她一脸愁容地坐在旁边,幵始跟我们诉说自己的 经历。
她和前夫是大学同学,相恋四年,毕业后就结婚了。他们一起到广东某市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很快就步人正轨并挣到钱了。一年后,她休孕 生子。因要照看孩子,她对公司的事情就顾及少了。一年多以后,丈夫gj 家越来越晚,她的怀疑最终被证实了,丈夫与天天在一起工作的女秘书肖 上了。他们就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她。
她越想这件事就越气:“我跟你一块创业,还给你生了儿子,你居然这 样背叛我!公司至少有一半的股份应该归我。”于是,她开始打官司。结 果,在打官司期间,前夫借探视之机把孩子抱走了,把公司也注销了,从 此在这个城市消失了。
她非常气愤,就把所有工作都停下来,跑到全国各地去寻人。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前夫和孩子,她就跑来找这家报社,希望报社能帮她维护自己 的权益。
当她讲完后,在座的专家就幵始给她提建议,帮她想办法找前夫。看 我一直没发言,报社主编就说:“李教授,你既然来了,也谈谈你的意 见吧。,’
我的想法跟在座各位有所不同,我怕伤到这名女子,就推辞道:“我 就不说了。”但主编非让我说,我想了想,就以心理咨询中“当事人中心” 的方式,站在这名女子的角度给她提了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在你28年的人生中,没有这个男人的时间应该有20年吧? 没有他的时候,你能不能生活呢?你过得好不好呢?
“第二,你跟他在大学里相处了四年,毕业后跟他共同创业并获得成 功,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从这三点来看,你怎么都比那个女秘书有基础、 有资本,可你为什么会失去他?原因在哪儿,你想过吗?
“第三,你相貌清秀、身材苗条,又有大学学历和创业经历,现在才 28岁,如果开始新的人生,按七八十岁来算吧,还有四五十年时间呢。可 是,如果你把时间都花在找孩子和前夫上,除了因找不到而增加痛苦和怨 恨外,你还能得到什么?即使找到了,孩子夹在你俩的冲突中间,会有怎样的'心理创伤呢?”
我问她这三个问题,是想让她在回答时能够反思并发现自己陷人的盲 区。我认为,从学历到创业经历,她自身就拥有很好的价值,完全可以重 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追求,而不应该被一次失败的婚姻拖进无休止 的补救努力中。
我跟她说:“事实上,你找前夫越迫切,他就会躲你越远。相反,你要 自强自立,不再纠结,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活得独立而精彩。时间长了, 随着孩子对你的惦念越久,前夫可能会有内疚感,反而会惦记你并觉得愧 疚。你放心,儿子既是你的,也是他的,他不会亏待自己儿子的。世界这 么大,你干吗非在一棵树上拴住自己呢?”
我说这番话,是想唤醒她去思考自己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会更好。
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很多,出轨者想方设法摆脱婚姻的束缚,被甩者却 不甘心放手乃至拼死捍卫,于是原本是世间很珍贵的一种情感却变成最毒 的毒液和最狠的利刃,让双方两败倶伤。例如,20xx年底,有位在外企 工作的女子完全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却用自己的余生进行报复,把丈夫与 第三者的亲密照片发到博客,然后自杀身亡。
这个事件在网上引发关于第三者插足及惩罚的讨论。当时有个记者就 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想做一个节目,重点讨论一下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制定 通奸罪,为什么不惩罚第三者。
我说:“如果媒体这样导向就错了。别的先不说,如果一个女人真的爱 丈夫,那她爱他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希望他幸福快乐。如果你特別爱一 个人,是不是希望他活得好呢?那他现在不爱你了,想离幵你了,你干吗 不给他自由?”
当然,有这等胸襟的人太少了。如果夫妻已经有孩子了,那确实应该 为孩子考虑一下。倘若就夫妻二人,为什么不能大度一点呢?
倘若夫妻一方在城里有工作,另一方是农村妇女,当女性已为他生了孩子,男方却抛弃她,那我们应该帮助这个弱者,因为她不好再嫁人。可 是,像上面两个案例中的女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都能自食其力,为什么 不能好好生活,非要自毁或让双方尽毁呢?这是不明智的选择。
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 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 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相反,抱持“我过不好’我要让你也 过不好,,的狭隘心态,结果往往是先毁灭自己,再毁灭别人,或者先毁人 后毁己。
其实,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单性的自己,这样一直活到二二十岁才 和另一半携手与共,而当走到生命的尽头,至少有一半的人离世时也是孤 单的,另一半早已先他而去。所以,夫妻相伴大多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 长短有别而已,再相爱的人也有分开的那一天。想明白这一点,你还计较 他活着时就离开你吗?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 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 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 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感情是相互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需要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占有的关 系。因为对方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你也一样。如 果一个人不需要你了,对你没感情了,你惩罚他又有何用?记住,你的心 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
《心理抚养》读后感13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先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后写了家庭养育者用心用情去对孩子做养心和品行的教育,最后还提到如何通过挫折教育等磨练心性。
01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
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所以父母的抚养方式,尤其是早年的抚养方式很重要。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试想一个从没体会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把爱给别人?一个从没感受过快乐的孩子怎么会拥有阳光开朗的心态?一个从没被尊重过的孩子怎么会懂得尊重他人?
所以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拜家长所赐。
抓家庭教育,关键是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以往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想明白了就赶快调整,家长一调整,孩子很快也就跟着好了。
02要想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性,一定要在他幼小的时候给予优质的情感抚养,小心呵护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优质的情感养育来自妈妈的陪伴抚养,母爱不可戒,也无可替代。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对于一岁之内的初生儿,爸妈大可放开地去爱他,给他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
当然只有单一的爱也是不行的,当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是要马上制止的,因为你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
3岁以后父母就要注意给孩子立规矩。6岁前的教育很关键,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是非对错,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教给孩子。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
父母理性平和,孩子看到才会学到,父母急躁火暴,孩子自然是有样学样。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而善”,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当然“不教而善”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父母长期陪在孩子身边,二是父母本身的言行善良、正派,即父母都是很好的人,工作认真,顾及家庭,自律性强,好学上进,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差不了。
03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更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现在还多家长一说就是学习成绩,考了多少分,第几名。要么就是吃得好不好,住得舒适不舒适,而很少关心孩子心理上的成长。
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定身心都健康,所以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心理抚养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成长中,不可不批评,也不可总是批评。同理,不能不表扬,也不能总表扬。
你难保孩子走上社会每个人都会像你一样呵护他,你就不能把孩子养成玻璃心。
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既要有恩于他,又要立威于他。训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娇惯或放纵,养成“错了也不能说”的心理。
对于不对的事,家长就要勇于说“不”。
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有话好好说,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规则。
要教会孩子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为孩子建立一种与人沟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让他疏通自己内心的情绪,也让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虑,听听别人的话未必不是好的选择。
通过延迟满足练就耐性。比如想要的东西不能马上到手,要通过等待甚至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耐性。
最后用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
当然现在社会没有那么多体力活来训练孩子,所以李教授给出的方案一是长跑,二是游泳,通过这样的运动来磨练。
其实好多抑郁症的孩子都是比较宅的,从小缺乏体力之苦,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天。
《运动改造大脑》里就提到通过运动能改善人的大脑,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缓解压力,治疗抑郁症等。
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
真正的爱不是单一的,多样式的爱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孩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14
《心理抚养》一书由公安部鼎鼎大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所著。
今天刚拜读了第一章的前6节,很多真实案例非常让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结局真的令人痛惜!本来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却给这个世界的某一些人带去灾难,摧毁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最有感悟的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不教而善。
不教而善的两个条件:
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2、父母的言谈举止显现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善而教。
诚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要花一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养育的过程即时刻反思自己的过程,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正自身。
《心理抚养》读后感15
最近一直在思考育儿问题,对于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妈妈,如何正确的养育孩子,如何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等问题,我没有深刻清晰的认知,虽然经常听身边的人分享,可以获得一些碎片化的,各有千秋的育儿经验。但是还是不能让我明白这些问题到底怎么解。想起一句经典的'话:改变我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变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将不会的知识去学会它,弄明白它。于是我买来了育儿书籍《李玫瑾》系列育儿书。
通过阅读《心理抚养》这本书前半部分,体会最深刻的是:
1.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在孩子早年的教育和陪伴是非常关键的,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养育出好的孩子要先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2.心理抚养重在养心,这个是核心。也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觉得育儿不易,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可以参照的方法来养育孩子。
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需要因人而异,需要用心观察,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去观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妈妈。遵循孩子的发现规律,成长轨迹,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规则和边界,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智慧妈妈,除了责任和学习以外,还要保持成长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心理抚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抚养》读后感02-18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05-16
抚养费执行申请书05-27
申请抚养费强制执行申请书03-24
心理罪读后感04-21
《心理罪》读后感11-09
《女心理师》读后感10-24
心理学读后感04-30
《心理学》读后感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