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时间:2024-05-16 08:59: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心理抚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

  1999年,李玫瑾教授就登上了央视《今日说法》栏目的舞台,解析各种犯罪心理问题,讲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话题。

  人的心理问题和早年的养育密切相关。也因此提出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的观点。她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人的性格比能力更加决定命运。

  所有的社会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还是贫富分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同样是遭遇不公、感到绝望,有的人能熬过艰难、重新开始,有的人却以身试法、一毁俱毁。为什么同样的社会刺激,落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呢?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眼前的遭遇,而是根源于这个人早年的养育情况。

  如果一个人,童年时受到的养育和教育有重大缺陷,没有经历过“爱的抚养”,就会变得冷漠残忍,不仅会让自己的一生受到影响,也会让别人,让整个社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家庭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起点,是我们第一所学校。但是很多人觉得,工作和事业比家人重要,赚钱比陪伴孩子更有意义,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让很多家庭看似结构完整,其实功能不全。

  一个好的家庭,不光是要结构完整,有家人在侧,给孩子提供照护和陪伴;还要具备应有的功能,关爱孩子,就要做到用心抚养。生育不是一拍脑门的决定,必须对下一代负起责任。

  首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责怪孩子,父母要先自我反省。

  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最好能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言传身教的力量,比物质奖励、身体惩罚来得更加直接有效。

  另外,事业再重要,也绝不能忽视家庭。

  不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以身作则,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用积极乐观地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因为这些心理资本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再有,珍惜和孩子相处的过程。

  同时,亲自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抚育孩子期间,父母会遇到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扩充人生知识。

  最后,要想改变孩子,得先改变父母。

  重点不应该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当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教育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根儿在大人身上,得先教育大人。

  自己只是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没有认真养育孩子的心灵。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健康、快乐的未来,就要在早年家庭养育中,注重对孩子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心理基础。其中,心理抚养主要侧重于情感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

  情感是缺失的,他们缺少对生命真实的感受。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最关键的就在于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情感营养,比如父母的拥抱、抚慰、笑容、声音,细心的对待和足够的宽容。

  联合国儿基会早就指出,孩子在一周岁之前被怎样抚养或者照料,会影响他们后半生的大脑功能。很多中国家长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以为孩子小,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就什么都不懂就更谈不上教育。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只有父母用辛苦付出建立了孩子对家的依恋,父母才能拥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

  这个约束力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力量,是父母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使孩子依赖、信任自己,从而对父母产生的一种依恋情感,

  父母没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边上学时,就会发现,孩子见到父母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会紧张、拘束、害怕,心理距离会持续很久。

  这时候,孩子即使能接受父母的管教,那也是一种“外部控制力”,是来自父母的硬性要求,绝不是来自我们说的父母的“心理约束力”。

  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它是指在建立了初级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让孩子的情感更加完整地发展。

  三岁这个关键的年龄段开始,父母就要花时间开始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串门,去公共场所玩耍等等,通过创造和他人接触的机会,给孩子立规矩,告诉他怎样才是恰当的.做法,来奠定孩子未来行为教养的基础。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心。

  如果犯了错误,一定不能护短,父母要该训就训、该批评就批评,就像给孩子打心理的疫苗一样,可以增加他们内心的抗压能力。这样,等孩子长大后,走到社会上,遇到更多的艰难,才能经得住风浪。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父母从小就要教会孩子怎么好好说话,这是对他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

  第三,教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如果从小对孩子过于放纵,随时满足他们的要求,那等孩子过了3到6岁,上学后就会坐不住。

  生活里的东西都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去挣。

  我们有意而为地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克制,逐渐培养他的耐性。只有做好眼前的节制,才能获得长远的满足。

  培养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她认为,很多犯罪行为的源头出在早年的家庭教养模式上,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着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走正路,过得踏实而幸福,那父母绝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孩子小时候,父母要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通过陪伴、关爱和智慧的引导,对孩子进行情感抚育和性格培养,这个过程意义深远。

  ,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修正自己的育儿方式,也可以帮助成年人逐本溯源,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疗愈。书中有很多实用的育儿小方法,也能给成年人自律、自修提供启发。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2

  最近一直在思考育儿问题,对于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妈妈,如何正确的养育孩子,如何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等问题,我没有深刻清晰的认知,虽然经常听身边的人分享,可以获得一些碎片化的,各有千秋的育儿经验。但是还是不能让我明白这些问题到底怎么解。想起一句经典的话:改变我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变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将不会的知识去学会它,弄明白它。于是我买来了育儿书籍《李玫瑾》系列育儿书。

  通过阅读《心理抚养》这本书前半部分,体会最深刻的是:

  1.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在孩子早年的教育和陪伴是非常关键的,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养育出好的孩子要先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2.心理抚养重在养心,这个是核心。也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觉得育儿不易,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可以参照的方法来养育孩子。

  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需要因人而异,需要用心观察,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去观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妈妈。遵循孩子的发现规律,成长轨迹,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规则和边界,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智慧妈妈,除了责任和学习以外,还要保持成长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3

  历时一周,读完了这本《心理抚养),看完后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收获的。浅浅认识总结如下: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每个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的熏陶下长大,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对孩子有着影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要给予孩子丰盈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较爽朗、乐观。

  二、孩子的早年抚养方式非常重要。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被关爱过,要不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放纵或者严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凶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约束感,这种早期的教养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导致后期很难改变。

  三、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虽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孩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行为。也就是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一定不能做。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到了别人家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还要礼貌叫人。对于这些规矩我深有体会,我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个深深的困扰着,村里有些长辈,我也不知道该叫哥还是叔、大爷、老爷,每次过年家里总会来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亲戚,那种场面就比较尴尬,家里长辈就会数落我,说我不知道叫人。有时候在村里为了避免叫人的尴尬,会宁愿多走点路绕开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长亲热的叫人。家长从小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亲社会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现社交恐惧症。关于孩子礼貌待人,这点家长更是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从刚会说话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我发现我教的有些学生就不爱说谢谢,这段时间上网课,因为作业或者班级事务去联系孩子,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发消息都是不回,更过分的是我还出现了被拉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个孩子去原谅她,那么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会突然变得有礼貌了吗?很明显不会。有礼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教养。如果在公司上班,对上司、领导的话不回应,还拉黑,我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炒鱿鱼。

  四、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个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是非观念。以前我总会觉得家长好烦,絮絮叨叨的,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现在明白正是在这种絮叨中,在孩子的心灵上刻印了正确的观念。当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大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强调榜样的作用。

  五、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但我会告诉他们“敢说你是因为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

  “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我比较赞同书中的育儿观念,书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读得有些快,也许某一天会回过头再看这本。读书,求的不是速度,更应该是质量。同时,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相同的。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4

  因为李玫瑾老师的书实在是太精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在做笔记,其中最深刻的几点体会就是:

  首先,作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则必须养!尤其是对于0-3岁的孩子,最佳的养育环境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当孩子在一个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长的时候,他会有更多的机会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证孩子在任何哭闹的时候,有人响应,有人天天陪着说话,给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

  养育者随时的在线,和温柔以待,会让孩子养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在未来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任他人。

  再则,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分为几步:

  0-3岁,情感抚养,抚养人要用全部的爱去耐心呵护和帮助孩子;

  3-6岁,性格教养,要规范和约束孩子。这一过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体验时常是痛苦和磨难,说白了,就是立规矩的过程。

  6-18岁,能力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岁以上,自我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而每个阶段的养成,又对下一个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亲情,还不一定收效。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养育比挣钱重要的多。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5

  我们今天继续来读李玫谨老师的书,第二章节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什么?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倒着这样的顺序,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就很好解释了,人不会突然犯罪的,也不会突然出什么问题的,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做父母在孩子的早期不当教育出问题的,孩子天生不带着犯罪的基因来的。

  而这些问题又从我们哪些教养方式上出问题了,今天我们聊一个点。就是我们如何表扬一个孩子?以下是我先摘抄李老师书的原话: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孩子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里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事实上,社会生活是很无情的。不会特别宠爱谁。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就会出现心理落差。

  可是不是有好多育儿专家说过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的,这话是没有错。那我们应该怎么表扬孩子?以下,我分享我在育儿课程上学习到的表扬孩子的要点。

  表扬孩子的要点:

  1、表扬过程,不是结果。

  2、表扬不分大小。

  3、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

  这是一个概念,那我们怎么做呢?比如胡冰这段时间喜欢折纸。我怎么表扬他?是不是表扬他真棒呢。不是,而是什么?妈妈看着你认真折纸的.样子真帅。这个表扬的背后说明什么 ?说明他认真的样子真帅。我们的孩子天生在外貌有缺陷,可是也可以很帅的。比如胡冰认真折纸的这个动作就是帅。然后孩子也能知道,帅不仅是一个人的外表,有些动作也可以很帅。像我们看人家跑步,打球都会发现动作标准,生气勃勃的男生,称为真帅!

  表扬不分大小。什么叫不分大小。有一天,我带胡冰去朋友家玩,人家给他一个小玩具,没拆封的。然后他拆开了,还没开始玩的时候,就自己把包装纸一点点放进垃圾箱里。这个简单的动作要不要表扬。要。回到家,睡前聊天时,我说,冰,妈妈今天看到你在阿姨家把玩具包装纸放进垃圾箱,妈妈很开心,你真是个爱干净整洁的好孩子。以后,不管在哪里,他手里不管是有一点垃圾不会随手就扔,有时走到街上,也会拿着一直找到垃圾箱才会扔。

  什么叫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比如有时冰哥写作业,有时会拖拉,但最后还是写完了。妈妈怎么表扬?先肯定他在写作业时,不懂的地方会自己查字典,写不好的字也会自己擦掉自己写,还会老师要求订正的地方订正,写完作业后还把作业本放回书包。妈妈希望你到写作业时间就要自己快点去写,把事情做得像你写字这么漂亮好不好?他说好的!

  李老师说,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只会怪罪社会。

  而我们这些做妈妈如果看到孩子哪里不好,也容易怪罪孩子。却不知,原因在我们这里。冰哥和妈妈说,妈妈,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学好如何做一个妈妈,你一天没学好,你学两天,你学一年学三年都要去学,因为我只有你一个妈妈。我听孩子的。因为我是他唯一的妈妈!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6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7

  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赞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成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郑渊洁说:“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但只有夸赞没有直面问题的批评也可能把天才变成白痴。走上工作岗位后,见识过很多类型的同事,有的人对自己的迷之自信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出现问题总是找别人的原因,最后面临难题(甚至并非不可解决的问题)时心态轰然崩塌,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这大概就是“自恋型人格”的恶果。

  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不教而善”。

  “在心理学史上,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都在研究后天经历对人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为我们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经的努力,所以我们会在某种情况下重现他们的行为模式。”

  三、狠得下心来。有原则、立规矩。

  “所谓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时,若是以哭闹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获得满足,则会形成另一种性格。所以,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四、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

  “脾气不好,在小范围内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当一群人都脾气很大时,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尘暴一样,球迷发狂后的破坏力就是证明。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就会影响国家形象。”

  所以,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聪明的母亲应该学会放手,能让孩子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另一方面,母亲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显示坚定的一面,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须坚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态度要温和。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因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轻易地动用暴力。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为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若能够以自己的见多识广、开阔的心胸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指导,可以告诉他“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过头来看就不大了”,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胸襟。父亲要给孩子朋友般的感觉,做一个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8

  给爸爸妈妈推荐李玫瑾教授的这本书《心理抚养》。阅读育儿领域的书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们内在的某种一致性:都是为了孩子们生命更好的发展,内心平和喜悦,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这本书的重点很清晰,就如书名一样,希望家长们意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外显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发育,作者称之为“心理抚养”,关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实用的`方法。

  因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学出身,书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实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案例过于极端,犯罪的人毕竟是人群中极少的一部分。

  但我认为这恰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我们能够从书中看见,一个孩子如何从“性本善”,在早年不当的家庭教育下,逐渐丧失人性,走向罪恶的深渊。

  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掉,我就会永远避免去那些地方。这种逆向思维,同样适用于养育孩子,我们知道孩子会被如何养废,就永远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9

  对李玫瑾老师的崇拜由来已久。今天有幸读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抚养》的第二章。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在这一章里,李玫瑾老师列举了几个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结于社会,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如果经常在社会上找原因,而不从内求,这就叫做归因偏差。

  这样的'人性需要反思。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社会是靠你我他共同来创造的,出了问题去指责社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社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0

  看完后会有心头一紧的感觉,会有一丝丝危机感,甚至有一丝丝焦虑,因为可能会意识到了自己某些地方正在犯错误,这是我个人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但是思考片刻后,我个人感觉养育孩子还是需要放松自己,毕竟犯罪事实是个案,不是通病,养育孩子的路上可能也有很多无奈,例如某个阶段的陪伴缺失,本书提出问题是值得作为家长的我们反思,需要意识到养育孩子心理抚养和性格抚养的重要性。这应该是这本书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讲的是心理层次的剖析,所以也给我们打开了更多看问题的角度。例如被欺凌者有没有问题!

  我觉得它同时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例如为什么谈恋爱要了解对方的家庭,为什么要问对方家里老人的情况。“臭味相投”“富不过三代”的科学心理依据。

  本书从犯罪的事实倒推回人的成长阶段,从而让养育者明白养育一个孩子该从哪些地方着手。例如,书中从抚养缺失带来的后果角度讲了婴儿为什么哭了一定要抱,从性格养成角度谈了男孩子为什么要穷养。为什么不要死盯着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多性格养的好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等等。本书核心点是孩子养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追溯到孩子的早年被抚养的.经历,有谁陪着,是怎么陪伴的,这些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和命运。

  这本书非常容易看进去,特别适合不喜欢看书的父母,因为浅显易懂,都是大白话,并不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一本书,它的观点全部在标题上表明,很多其他养育书籍中的理论观点在这本书里面都是用生活化的场景讲述。例如延迟满足,这里讲的是吃葡萄理论,先吃大还是吃小。通书都是用案例的形式来讲述,案例贴近生活,很新,而且很多不幸的遭遇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平时刷手机也能刷到的案例。

  看完本书感觉有部分思维方式是父母辈的,例如孩子做错事的一些处理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父母辈一贯的思维,可以让我们看到父母辈带孩子其实也有很多我们比不上的优势,例如我和先生曾讨论过,父母的性格可能会把孩子带的更开朗等等。所以大家千万不能焦虑,如果能亲自带,那是最好的,现实情况暂时无能为力时,尽量把情况调整到最好,只要一直努力着,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书里面有个别观点做法是个人不太接受的,这个看个人培养的倾向。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1

  近期和先生共读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受益匪浅。在孩子的抚养上,我们都是新手,不断学习与摸索。

  李教授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李教授曾研究犯罪心理,通过分析各种罪犯心理以及其相关的家庭背景总结出,很多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那些犯罪者的问题都源于早年的养育,养育者不善养育将会对儿女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对物质追求越来越高,拼命追求更好工作更高收入,却忘了对孩子优质的陪伴,尤其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很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李教授研究发现问题青少年很多都是缺少健全的家庭结构,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引导。

  我曾经也是抱有这种观念,觉得只有多挣钱以后才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到现在才明白亲自陪伴比给她挣钱更有价值。女儿至今三岁多,因为自己工作忙,前三年每一年都更换不同的亲人帮忙照顾女儿,虽然是放在身边养育,但真正的陪伴也只有周末。家里的老人比较宠孩子,现在身上也宠出了不少毛病,到现在管教起来都有点不易了。这正是印证了李教授说的,前三年没有建立足够的情感依恋会相对来说更难管教孩子。已经错过养育的最佳时期,如今三到六岁阶段,希望能慢慢的弥补回来感情,当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与进步,优秀的父母才能养育优秀的孩子。

  书里《心理抚养》在列举和分析众多研究过的案例后,李教授告诉我们心理教养重在“养心”,“养心”即认真养育孩子的心灵,首先刚出生时要给孩子的抚养接触,这是在建立孩子未来的心理资本。同时也要考虑到情感,脾气与语言等方面的心理抚养。情感的抚养是给孩子无假的爱,其中妈妈的爱不可戒断也无可替代;脾气的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我们生活中那些脾气不好的人很多都是生命初期被亏待过;语言的心理抚养则是耳边人生丰富,书中李教授说“一个可爱的小话痨,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其实我们生活中那些生活在大家族里的人,一般社交能力也大都比小家庭里的人要强,大家族出来的孩子从小接收到的人生就很丰富。这三个方面给会给我们做父母的不少启示,我们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我们父母一直强调的东西也会直接成为孩子的观念。

  另外,心理抚养同样也重在“品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人所讲的'道理到现在依然有学习价值,对孩子的教养最佳时期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初始时期。好的性格会影响人的一生,性格不好会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在这里,李教授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意锻炼孩子的忍耐力,同时也要培养耐搓之心。呵护孩子父母容易做到,但磨练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则需要更多的勇气与胆量。孩子的一生谁都无法预料以后会遇到什么挫折和磨难,我们要做有长远目光的父母,出来到位的情感抚养以外,一定要让孩子从身体上吃苦,到心理的耐苦,这是种更深远的爱与付出。

  同时适度的惩罚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适度让孩子遭遇痛苦和畏惧,孩子内心才会理解“敬畏”的含义。而“敬畏”是人内心重要行为底线的“防火墙”。所以,父母理应为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做更长远的考虑。

  书篇最后,直接告诉我们每个孩子三岁之后父母都应该适时对她说“不”,与人沟通,要让孩子学会讲理,互动。父母应帮孩子练就延迟性满足,训练诱惑,教孩子自我管理。与人接触应该礼貌为先,与人相处时学会包容与分享,做体力之苦去练就坚韧意志,这里李教授教我们,孩子四岁之后就可以带着跑步和学游泳了。《心理抚养》让我受益良多,发现了自己很多抚养上的不足,希望未来路上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相关知识,做个合格的妈妈!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2

  育儿书看过很多,第一次看一本书,把育儿的角度,从事物的结果导向原因。虽然身边很少接触的少年犯,但是书中的种种分析,让人触目惊心,胆战心惊,不好的原生家庭会对孩子的一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位置!

  作为家长,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犯法,但是从儿童时期,家庭父母不足够关爱让孩子也没有爱的温暖,从而心理不健康。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很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看到一个个少年犯法的案例,自小没有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或者家长的打骂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心态。长大成人后,这些孩子没有稳定的工作,无法组成家庭,于是就走上了犯法的道路。

  一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既然生了他们,就不止是物质方面的给予,更要心理扶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爱,孩子感受到父母爱,长大成人后,才能自力更生,有谋生的能力。

  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爱需要学习!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3

  “绝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倾尽所有,辛苦照顾,投入钱财等,可就是这样,有些孩子大一些就‘不认账’,对父母不但不感恩,还一肚子的不满,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痛苦,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他们只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因为不懂而没有认真的养育孩子的心灵”。

  这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也是我看到感触最深的一段话。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家人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就是身体层面的抚养。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一岁以内的婴幼儿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教育,这恰恰是一个巨大的家庭教养误区。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从母体被紧紧的包裹的子宫中来到这个世上,周围没有了任何包裹,他顿时就失去了安全感,他会通过不停的伸手动脚来去触碰世界,感觉到边缘寻找安全。所以孩子只有在母亲的怀抱里面被紧紧的抱着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心跳与哺育的时候他才是安静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觉得他是最安全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有很多遗留下来的孤儿,这些小婴儿被放在保育所里面,每天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吃奶,换尿布,但是这些孩子还是有很多死掉了,他们并没有生病,这是一直令很多保育员不解的地方,直到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是因为没有拥抱与抚摸,没有父母情感的交流,而产生了巨大的孤独与恐惧,而这种无助的恐惧杀死了他们。所以,从出生后的每一天,除了身体的.喂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养育,这也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在孩子身体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心理的抚育是时时刻刻伴随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养大了孩子的身体,却看不到没有长大的孩子的心灵。

  心理抚养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读的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去仔细研读的书。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透过看到孩子90%的内在,从而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拥有美好未来的孩子。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4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身为人师,就如同学生们的父母,要为孩子们计深远,为他们性格、品格的形成负责。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这本书共分为7个篇章,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接着用两个篇章来分析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心理行为的发展与早期家庭养育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然后用两章告诉读者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最后两章阐述了在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全文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来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才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其实初为父母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但是随着孩子上小学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长是焦虑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焦虑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清晰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为父母看完这本书会明白孩子养育并不会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为人父母,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从书中能从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我们早年抚养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这种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这里有一段话值得学习,我可以说给学生听:“很多人是不愿意被人批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错了没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时,谁批评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

  所以身为人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抚养,让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5

  昨天浩浩妈问我一个问题,说孩子有唇腭裂,如何养育才不会让孩子会自卑,还有这个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说还是不说好,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是不要和孩子说明事实。

  嗯,这是一个好问题,刚好我新买了一本书《心理抚养》,这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谨教育写的,我看了几个章节,感觉不错,对于我们养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决定和大家一起伴读这本书,这本书一共82个章节,一个晚上一个章节,我会抓一个点和大家聊聊心理抚养的这件事。

  现在相对于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们来说,我们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却缺了心理营养,心理的抚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营养更缺少一点,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费金钱做手术,照顾,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长,但我们担心啊,万一孩子自卑呢!一个自卑就能让孩子难过了。

  那么我们来学习好了。

  第一章节,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

  这个章节主要说是一个叫周全的杀人犯,李玫谨教授说,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没有一个叫时间思维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聪明才智犯罪,但忘记了自己其实可以把时间拉得长一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正道也会取得财富的,而不是急着去犯罪得到钱而早早断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个阶下囚下场。

  这一个章节,冰哥也看了,因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们聊了一下时间思维的事,他说,犯罪真不值得的,因为人的一生其实很短的,如果犯罪还会加快结束自己的寿命。冰哥是明白的。

  时间思维是什么?我们如何用这个时间思维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成长?

  我是怀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还有不少妈妈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没做手术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级啦,开始有像大家所担心别人笑话孩子的情况了。冰哥就说过有同学说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说,没关系,把他的话当空气了。

  我经常和大家说,不用着急,这些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的,以终为始的思考问题也是我现在爱用的。孩子在孕期,我们可以想,这个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孩子在正畸,这个也只是一个过往而已,最终就是可以做手术的。七个月不长牙,一岁不长牙,如同邝院长说的,不会没有牙的。

  这些真的只是暂时的,想要的目的都会达到的,而我们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长到那个可以做手术的时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担心,手术的恐惧,术后的烦锁护理,这些都是暂时的。这些都过了之后就没有其他事了吗?不会!

  不知道大家看过《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连长说,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这些问题。

  日子慢慢过,一天会比一天好,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级了,也会有一年级的问题,老师打电话和我说冰哥跳绳不及格让我在家让孩子多练练,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练上十来分钟,终于可以从每次1个跳到每次30个甚至40个了,但是,他的同学都能一次跳100个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今天的读书体会就聊到这,感谢大家与我共读,爱是共同成长,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之前对唇腭裂也是一无所知的,养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是第一次,冰哥说妈妈是50分的妈妈,希望妈妈多学习,做他的好妈妈!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抚养》读后感02-18

读教育心理学读后感04-12

《心理罪》读后感11-09

心理罪读后感04-21

《女心理师》读后感10-24

心理学读后感04-30

《心理学》读后感05-06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04-01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04-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