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时间:2024-02-24 07:12: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发现母亲读后感(精华)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现母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发现母亲读后感(精华)

发现母亲读后感1

  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这是华东交大汪东华的一本书。还是03年出版的一本书,是大女儿4岁时,汪教授来商丘做讲座,我因有事,让小史(史艳春)去听课,帮我买的一本作有者签名的书——虽然书纸早已经发黄,但我仍然爱不释手……作者的签字——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汪东华200310.19,书的封面,大手拉小手——拉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仅这些文字,足以让一个母亲感慨万千……

  书的扉页,作者题记——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代替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于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家长每次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还无理取闹,归根结底是母亲出现了问题。多少年轻的小姑娘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做了母亲。她们不会教育孩子,不知道母亲这个终身制的工作是需要学习的。她们只会依样学样,别人怎么教她就怎么教,自己母亲怎么教自己,她们就怎样教自己的孩子。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影响都无法比拟的。

  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最好条件,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任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而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老师终极一生也不能达到的.。

  老师的是百分率教育,但母亲施行的则是全概率教育。母亲教育一旦受到动摇,它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老师给的仅仅是知识的教育。

  仅以此文与各位同业老师又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互勉!

发现母亲读后感2

  这本书的学习让我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我成长的影响极大。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工作,她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认真做,没有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劳作换来邻里间的认可和赞誉,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踏实做人,努力工作,母亲的教育是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信息时代了、社会进步了,我们母性呢?人工受精代替了男女的交媾,玻璃试管代替了母亲的子宫,橡胶奶瓶代替了母亲的.乳房,医院里的保温箱代替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消毒奶粉代替了母亲的乳汁,甚至还不等自然分娩就用刀剖腹将他取出,还不等满月,母亲就将孩子交给了保姆,交给了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只有到今天,我们的母亲才真正可以说是“生育机器”,才真正可以说是冷冰冰的“生育机器”,在这样的流水作业里,母性的本能丧失殆尽,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动物怀孕之时,尚长时间地为幼仔筑巢准备,动物无不是在幼子能够独立生活之时才让它们离开母亲,但我们的母亲却在孩子远不能自立时就已将孩子抛弃在自己的关心之外了,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像哺乳类动物那样慎重地对待育子吗?

  另外,现在社会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平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绝大多成为了工作当中的女强人、女汉子,却严重疏忽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女人好累啊)

  现在人们没有意识到母亲的重要性,更没想过如何去训练母亲。很多人都是应用着最原始的方法,摸索着教养方式。同样也是错误的资源浪费。孩子是一件精细的艺术品,需要我们组装,可是没有附带说明书!

发现母亲读后感3

  一次在空间里感叹: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身上肩负的双重责任重大。就在这时,王校长推荐一部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的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我特地吩咐女儿借回这本书,利用这次外出旅游的机会,静心地读完这本书,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引起了我的沉思。

  诚然,“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闲暇之时,聊起家庭,我总是这样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又是终生老师。家庭的兴衰和孩子的成败,取决于母亲。这两句话虽是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更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生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孩子的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发明大王爱迪生不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吗?

  从自己的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要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从细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母亲节之际,向“母亲”的教师,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共勉。

发现母亲读后感4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五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发现母亲读后感5

  《发现母亲》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所著的。是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然而现在很多家庭一直埋怨孩子学习不好,孩子太笨,孩子弱智……作为父母对孩子有多少了解呢?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傻子”吗?孩子从小到大你们作为家长,又为他们小小的`心灵填补了多少的爱呢?我们有的孩子甚至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有的是隔代教育,还有的干脆给孩子弄个周托,甚至月托,一个月来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还认识不认识他们?有的孩子说,在他记忆里,对爸爸妈妈的印象就是: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或者带你出去玩!

  像这样的家长,尤其是做母亲的,你认为你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他们能撑起祖国的未来,能迎接明天的太阳而含苞欲放吗?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鹤立鸡群”吗?

  孩子的素质,更多地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没有父母亲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的方法,花才养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好。要想教育取得

  真正的成功,那么必须从家庭着手,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

  而家庭中尤其是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最依赖的一部分。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做母亲就应该有足够的自我认识,教育好孩子,让他们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6

  王华东的《发现母亲》一书,我自一年前购来,至今已经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受到震撼。发现母亲这一口号是如此振聋发聩,又是如此动人心弦。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过世的母亲。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给我的教育却超过了所有的老师。她一生贫苦,一生节俭,饭无求饱,衣无求暖。而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她却又那么慷慨。自己家再穷,她也从不让路过的乞丐空过手。一勺饭,一把米,或者一个窝头,她的眼里充满怜悯。有时她还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严冬里燃起一盆火,温暖老人单薄的身子。母亲教给我同情和怜悯,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我已经连续六年参加无偿献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时,也能安慰地下长眠的母亲。

  母亲一生勤劳,即使在中风偏瘫过后,也没有停止她的劳作。小时侯,一从学校回来,总能吃上热腾腾的饭。我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一年到头只做两次饭,除夕晚饭和大年初一早饭。其余的日子,全由母亲操劳。五十五岁那年,母亲终于病了。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回来时只有右半边肢体活动自如,左臂抬不起来,左腿挪动不灵,而她自小就是个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该有多难!可母亲硬是学会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学会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她就开始劳动了。左手扶着盆和面,做出可口的面食;一只手从沟底提水浇菜;一只手摘棉花……母亲是多么坚强!她永远不愿意麻烦别人,哪怕是她的儿女。每当我有些懈怠时,我的耳旁就会响起母亲的话:“不要爱惜力气,用了还会长起来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么呢?广义地说,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做得像我母亲一样好,的确不容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遗憾。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比较复杂,有的时候真是让人为难。照顾少了吧,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照顾多了吧,又怕她养成依赖习惯。好在有高人指点,我总算是个读书人,《发现母亲》就是一本好书,我会继续读下去,学下去。

发现母亲读后感7

  作者可以点燃读者对教育的热情,但却无法为自己巧手降温。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

  作者总是处于一种狂热的兴奋之中,这无疑是由于“母亲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会反复从内外探究家庭的影响。每一个案例都像发现新大陆的一样令人兴奋,所以作者一遍又一遍地举出例子。

  有些章节列举的例子比比皆是。的确,一开始让读者热血沸腾。但是兴奋过后的平静和及行有效的做法恰恰是作者最避免的。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作家既要有热血沸腾的.热血,又要有智慧的鬼才。

  我非常同意作者提到的早教的观点。诚然,早期教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关于早期教育,有不同的学派,他们常常意见不一。在识字方面,许多父母不希望他们的孩子早读书早写字,让其顺其自然,相信自然的天赋是最好的,总是觉得过早地接受知识会固化思维。

  对此,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学习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家长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衡量这件事。

  对于孩子来说,堆积木就是玩耍,听音乐就是玩耍等等,学习写字也可以看作是玩耍。有这么多的游戏形式,为什么学习不能成为其中之一呢?

  如果正确引导,这些字可以像积木一样有趣,甚至更神奇。古时候,有人教年幼的孩子学习,将千言万语刻在每一个木板上,每天识字,如果能连缀成文,就有奖励。父母用心良苦,孩子也乐在其中。

  在作者发表了他的观点后,他提到他已经探索了一套教孩子阅读的方法,并说这种方法可以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六个月内脱盲。也许读者和我一样,已经对作者提到的读写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如此神奇?

  不幸的是,作者犯了一个错误。他说,由于空间有限,他不能介绍这种识字方法。看到这里,真让人哑然失笑。如果是空间有限,那么为什么之前和之后的事例是重复的,比如用木板来教千字,古代教育重视识字教育,胡适早早识字等等前后重复。因此,作者挖了个坑,给人的感觉是很不厚道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相关文章:

《发现母亲》读后感09-02

《发现母亲》读后感12-22

发现母亲读后感04-12

《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03-05

发现05-28

发现的作文05-25

童年的发现02-17

发现作文02-18

发现的作文10-1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