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教师《老王》读后感

教师《老王》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0:25: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老王》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老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老王》读后感

  从字词入手,可以细细品读《老王》。

  在第一段中的“闲谈”可以发现,“我”和老王的关系比较密切,人都有隐私,故“我”在这里对老王是没有太多距离的,“我”是将他放进安全交际圈的。

  在第四段中的居住条件的描写中,老王出现了,“荒僻”“破落”“塌败”等词语之后,是“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正”字表明动作正在发生,那么从后文可知,“我们夫妇”是绝对没有叫住他的,即使他是“我”可以闲谈的对象。这里的距离感又发生了,但很浅,仅能察觉。

  在第六段老王送默存去医院的事件中,“我”是先到的医院,老王蹬着三轮车载着默存后到的医院。在“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中可以发现,“我”已经要给老王钱了,且“坚决”可以看出老王应该是推拒了不下一次,老王是诚心送钱钟书去医院的,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里对于老王来说,既有朋友情谊,又十分尊重杨绛夫妇。但“我一定要给他钱”,“一定”可以看出“我”的坚持,老王也不容易,他的辛勤工作当然应该有报酬,但也可以发现“我”对老王有距离感,即使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有钱没有,他害怕钱钟书听见?还是觉得“钱”在当时的背景下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值得思考,“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笑”字可以理解成“我”不想老王担心,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我”对老王的客气。老王拿了钱却不放心,他既不放心“我”的经济状况,也有对“我”的距离感的担心。换位思考一下,当然可以理解老王的“不放心”,钱是可以解决或者衡量很多,但是有很多东西却没法用钱来衡量。如果老王没有拿钱呢?那会不会“我”坚决要给,最终都不愉快,甚至彼此的关系从此疏远?在这里,我自己认为,老王真的是一个淳朴真诚善良的人。而“我”对老王确实有距离感。

  在老王送完香油和鸡蛋离开之后,读者也可以琢磨。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明知道老王病得很严重,但在老王送完鸡蛋香油的这多天,“我”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我”没有去看他,“我”并不像老王尊重“我”那样尊重老王,老王在弥留之际把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我”,他感激“我”,他尊重“我”,他应该是把“我”当成朋友去对待的。但“我”却没接住他的情谊。

  同院的老李也是一样的人,他说老王“早埋了”,透露着一种冷漠、习以为常,却也无可奈何的悲哀。“您”的称呼也可以看出老李对“我”的尊敬。这些老王、老李们,对“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而“我”这个“幸运的人”会感受到“愧怍”也是很正常的了。老王的行为我可以理解,杨绛先生的表现我同样可以理解,所以我想我也读懂了《老王》。

  距离不可消磨,但知识分子的自省却值得我学习,老王真正感激杨绛,真正把杨绛当成平等的人对待,杨绛当时没有来得及回应,已至很久之后都念念不忘,留存于心,她的愧疚在“愧怍”一词中显露无疑;鲁迅得到了精神的关怀——《山海经》,这是长妈妈送给他的,但他同样并没有尝试去了解阿长,他的愧疚同样留在字里行间;郑振铎对猫、对张妈等的回应,也同样是知识分子的自省。这样的前后联系足以让教材串联起来,自省确实也应该是人人都需具备的品质。

  我读《老王》很浅,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