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
说到“美”这个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图景,这些是被我们从心底认可的,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处风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诗词……我们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又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在勾勒描绘“美”的时候,往往那些视觉上美的冲击会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一点。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书中有太多的精华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的美术课上,当时老师是在讲中国的美术史,顺带提到了这本书,自身也挺好奇的,课后就去图书室借了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对李泽厚先生笔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因此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这一遍并没有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了一下,大概了解了全书的大致结构而已。等到现在重读的时候,才懂得先生笔下描绘的是一种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笔下,“美”是一种生命,是一种赋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但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敬仰,是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艺术。
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的美不但仅局限于视觉上的,是从多感觉角度来认知的。全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共有十个章节,从远古走来,走向文明。不得不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美,无论是龙飞凤舞一般的图腾、陶器,还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诗作文章,还是琴瑟箫笛一般的宫廷乐器等等,我们难以分出个更美一筹,我们也无需分辨。
我第一次读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当时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为什么也可以是一种美?直到现在再想起的时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这种美是客观的,需要人去实践感知的。就像孔子和庄子,这种儒道互补的艺术形式,不但仅是文明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对“美”的审判。
再往后面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更是横扫历史的艺术佳作,在当时,可能是普遍,不足为奇的。但,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至今还能留下来,为后人所传诵,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李白,他的.诗词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时代强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种美,令人动容……
后一章的明清阶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讽刺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都是别样的文明。它体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体现出来的悲欢离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都为文明研究,艺术鉴赏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历史的接班人,应当多多发现其中的美学意义,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然更不能亵渎。
“美”的范畴是无比宽广的,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的,在这些方面完全是没有定义的。只有有人欣赏,哪怕仅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美,至于是哪一种程度上的美,这自然是要看个人的了。有人可以将其画出来,有人可以将其舞出来,形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2
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艺术之美的史书,将泱泱中华几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和美学的把握。该书主要内容共分十个部分,包含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
从书的内容来看,作者在包罗万象的美术作品中抽丝剥茧,为读者梳理出一条精炼厚重的美术史路历程。既然是一部史书,作者就必然有着高于常人的高x远瞩,毕竟写一部历史,起码的要求有一定的高度,对所需要描述的材料,能够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其次,还要很强的概括组织能力,对所占有的材料能够分明别类的进行梳理,从头到尾以“一条鞭法”的形式贯穿起来,有取有舍中还需相得益彰。史书并非简单的科学罗列,中国人有对史书很重的情结,史书不仅要实事求是,还得有文采,不提司马迁的《史书》文采,就是早期的史书《左传》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可见写“史书”并非简单的事。
读史书是上学的必备,初中学的历史课本,到了师范时候读中国文学史,其实,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吗,翻阅不同的“史书”版本,基本上的事件、人物是固定的,但对于统领历史事件的线,作者思路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思想清晰,有的混沌不清。就以师范时候上学所用的.省教育厅组织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为例,当时教文学史的老师不止一次在课堂上找出里边出现的瑕疵,并且常常说这里是选了哪里的版本,另外那里又是借用了谁的论断,很显然那是一本东拼西凑,缺乏雕琢的混编教材,就如不同厂家生产零部件,后再拼凑在一起的机器一样,档次显得层次有些低。
文学老师说要读真正的文学史,还得去挑成名的大家编著的教科书,比如说要读古代的文学史,还是要看一看袁行霈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编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当代的可以看看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和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还有胡适编写的《白话文学史》等,这些大家主编文学史,在编纂的脉络上更加有条理,对于整本书的把握更加游刃有余,也显得更加有成体系。
不过,后来也找到这些版本的书去读,对比之后发现不出来究竟有什么高深之处,包括文学史对作者作品的选用等等,也看不出优劣之分。后来我就像,相对于入门级史学读物来说,我觉得读大家的文学史和一般出版的文学史其实并非有多紧要的关系,只要能够认真研读某一套书籍,认真的钻研下去,深读其中,也必有一番长进。待到水平高了,在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储备多了,再去对比研读不同的史学版本,那之后才能有另一番感悟,能够建出另一番天地。
想想也是,读书关键还得看个人的主动性,只有自己真正地带着脑子在看书,才能有所得。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3
历史的沧浪孕育了美的历程,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了未来。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巫史文化的青铜饕餮;从先秦理性精神到楚汉浪漫主义;从魏晋风度到由悲惨虚幻走向世俗的佛陀世容。亦或是诗歌与音乐缔造的大唐盛世,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的中唐韵致,还是田园牧歌的宋元山水,市民文艺回归主流的明清思潮,李泽厚先生带着我们走过历史,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作一次美的巡礼。
美是精致的诗歌、绘画、音乐,也是蛮荒时代稚嫩的语言符号,不成熟的宗教崇拜。文化作为美的载体,它依托于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历史的走向。如果将这个载体比作一棵繁茂的'大树,那么王朝的兴衰荣辱,经济的繁荣萎靡无疑是它庞大的根系,而美也便在春华、夏花、秋实、冬藏的时光中悄然而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造字之初,这种象形艺术还是不自觉的生发,到魏晋时期“时人目右军之书,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完成了由篆到隶,由隶及草再到讲究气韵的二王行草。门阀士族们有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庄园,世代世袭的社会地位、政治特权,由环境转向内心,由自然转向艺术,尤其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书法艺术如春风拂过青草般欣欣向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开口便唱出了大唐诗歌的高音。经历了汉赋楚辞、四言诗经、五言诗体、六朝骈文,一春的滋养,王杨卢骆,诗仙诗圣……纷至沓来,唐诗在这片军事、政治、经济空前强盛,文化包容并济的土地上如花般尽情绽放!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喻画已成为宋元时期的社会的风潮。从无我之境到追求诗意再回到有我之境,世俗地主士大夫们在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将世俗地主的艺术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继盛唐花期之后结出清新恬淡的果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明清文学中尽是伤感与叹息,世间美好的一切莫不是红楼一梦,在全面闭关自守,儒家正统理论的冰雪之下,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冬季,随着一声春雷乍响,近代工业革命,西方文化以现代科学为依仗强行侵占了华夏千年以来文化的净土,之后人民开始盲目崇尚西方严谨科学思维模式而对我们的古老文明的美学哲思弃之不顾。这是一个沙尘满天的初春,我们在艰难的学习中重新找到了自我,在探索中学会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陶醉于钢琴的优美旋律,亦欣赏瑶琴的流水知音;我们喜欢色彩明媚的油画也爱“运墨而五色具”的传统绘画;我们津津乐道国际象棋的趣味横生亦敢于挑战围棋的千变万化……
弥沙渐渐散去,春风微雨拂面,《易经》初九爻“潜龙勿用”,紧接着便是九二爻“见龙在田”。新时代与艺术联姻,我们共同期待“飞龙在天”,迎接盛夏花开。俱往矣,美的历程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