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时间简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时间简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简史》读后感1
小时候,夜晚看着满天的星星总有一种向往,幻想着能有来自哪颗星星的神秘物种赐予我超本事;之后,当我明白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太阳,更加坚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几亿或几万年前的星星,也给宇宙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正是由于童年对宇宙的好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是著名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所著。然而在20xx年3月14日的早晨,史蒂芬·霍金教授却在剑桥的家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得不说霍金教授的离去是全人类的损失,几乎所有人都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离去致以自我最高的敬意与哀思,他就像是群星的斗士,先我们一步去往辽阔无垠的宇宙世界,成为我们仰望的星空。霍金教授以往说过,能够读懂这本书中每一句的人就够资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了,这给了我一些安慰和继续读下去的勇气。
这本书在开头部分讲述了我们宇宙的图像。早在公元前340年,人们就明白了我们的地球是圆球而不是平板。人们对真实世界逐渐地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静止的宇宙到膨胀的宇宙。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各个行星绕着其他星球转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所有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吸引,物体质量越大,距离越近,相互吸引力也越大。可是如果空间有限,由于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使所有星球都被吸引而坍缩,而事实上宇宙并不如此,所以应当有无限多星体均匀地分布在无限空间中使这种情形不至于发生。如果从另一方面研究,必须区域的星体会坍缩在一齐,再在其外面均匀地加上无限多的星体对原先的星体是没有影响的,所以这些星体还是会坍缩在一齐。牛顿引力理论必然会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
关于宇宙的产生,此刻比较为大家理解的说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奥古斯丁以往说过: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听起来很荒谬,也很难理解。事实上,时间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必须改变对时间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他们相信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可改变的,时间和空间之间是独立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解释了:对于所有观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样的,并且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质量会变得很大,要加速将变得更困难,所以它永远达不到光速,因为那时它的质量就会无限大。然而这种理论和牛顿引力理论不是很协调。
于是爱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广义相对论。他认为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可是是空间——时间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大质量的物体会使空间——时间弯曲,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时候虽然沿着弯曲的轨道做圆周运动,可是它事实上是沿着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动。这就像一架飞机在多山的地面上飞行,它在三维空间是沿着直线走的,可是在地面上的影子却是弯曲的,因为地面不平坦。在太阳周围的空间——时间由于其质量而弯曲,所以光线在太阳周围就不能沿着直线走。在正常情景下很难观察到这个效应,可是在日食时就可能观察到,这正好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大质量的物体能够让时间变得慢一些。因为光的能量和频率相关:能量越大,频率越高。当光经过大质量的物体会失去能量而频率下降,光速恒定,必然导致时间变慢。在1962年,验证到水塔顶上和底部的精确的钟时间不一样步,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这种现象可能让人大跌眼镜了,以我们以前所明白的,时间是绝对的。如果时间能够不一样步的话,那么我们想像的时空隧道就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真实存在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确多次存在穿越时空事件。1954年,在一次热气球比赛中,哈里·洛根和德里克·诺顿乘做的热气球在魔鬼三角地带神秘地失踪,经多方查找,仍无下落。在1990年春天古巴的春季热气球比赛中的那只失踪了36年的热气球,在原先失踪的地方又突然出现。洛根和诺顿仍然和当年一样年轻,在他们看来仅有几秒钟的时间,对地球来说却已经有36年。这让我想到了马航MH370。马航已经失踪半年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不排除进入时空隧道的可能。也许过个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飞机或许真的会再次出现,让我们为马航MH370默默祈祷。
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才被奠定。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并且他用绝对光度计算出了我们与其他星系的距离。那么那些星球离我们那么远,我们怎样区分它们的种类呢?不一样恒星的光谱不一样,并且某些颜色在光谱里找不到。因为每一种化学元素都会吸收独特的光谱线组,根据失去的谱线能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的元素。20年代天文学家观察光谱时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所有星系的线光谱和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组,可是这些线组都会出现红移现象,即向光谱的红端移动。人的眼睛看不一样频率的光颜色不一样,人眼睛能看到的频率最低的光是红色,频率最高的光是蓝色。如果星系离我们远去,由多普勒效应我们能够明白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减小,即出现红移现象;而如果星系靠近我们,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增大,则出现蓝移现象。那么如果星系运动是紊乱的,红移光谱和蓝移光谱会一样多,可是事实却是大部分星系出现红移现象,这意味着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宇宙在膨胀!而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不特殊,仅有所有星系都相互离开才能出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我们能够想象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气球上画了很多斑点,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点的距离都在增大。类似的,这样就能够任何两个星系都在相互远离。
宇宙可能从大爆炸开始,并且到目前为止一向在膨胀,那么宇宙有没有边界呢?如果有,宇宙外又可能是什么呢?我以往十分愚蠢地做了一个简单的推论。我先假设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边界外必定存在,每个边界都存在边界外,这样无限个边界便是无限。而无限的宇宙意味着无限的物质,这样很难让自我理解,于是我觉得可能是人对无限的理解有错误。可是之后,我发现我把问题引到死胡同,以人太低能无法理解结束了问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关于宇宙的边界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齐,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却没有任何边界。这就类似于地球的表面,虽然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但它却没有任何边缘,只可是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空间是三维的,第四维时间也是有限的。
将宇宙的资料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向沿袭至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能够将物质一向分割下去。我本来也一向这样觉得,可当我明白光速是所有物质运动的速度的极限时,我就不太相信物质能够一向分割了。在狭义相对论发表时,人们还认为原子不可分割,之后汤姆逊证明了电子的存在,人们逐渐了解了原子的结构,质子和中子被认为是物质的组成单位。事实上它们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当然,此刻还不能说是否有比夸克还小的粒子。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整个反粒子构成的反世界和反人。如果你遇到了反你和你握手,你们将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
黑洞是时空的一个区域,它由恒星衰老坍缩而构成,其引力十分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逃不出来。黑洞中存在时空曲率无穷大的奇点,在那里任何定律都失去作用,时间也将终止。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且有个终结,空间——时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或黑洞奇点处结束。当然,这只是基于必须科学理论的猜想,包括大爆炸也是,宇宙的开始与结束是否真的如此,还是个未解的迷。
《时间简史》这本书让我站在霍金的肩膀上,对宇宙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的了解。相对于宇宙,人类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如果宇宙注定要有终点,生命的存在就会那么没有意义。无论是小到地上的蚂蚁,还是大到人类的礼貌都将会消失在茫茫世界中。而我自我的所遭受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都必然湮灭在时间里,想到那里,不免有一些伤感。
一切存在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个生命都要继续走下去。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尽头,生命仍然因为本能,因为信念,因为心灵的满足而活着,而这也就是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会指引每一个人去探索和发现属于自我的星空,而人类就是这样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时间简史》读后感2
《时刻简史》(普及版)是一本探索时刻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史蒂芬·霍金这本畅销世界的《时刻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刻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但是,在它问世后的岁月里,有些读者一向不断地向霍金教授诉说,该书某些最重要的概念明白起来十分困难。
时刻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刻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曰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刻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代替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曰渐范围变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性命的好处。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时刻。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户外,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状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期望在自我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将哈勃的发现当成现代宇宙论的诞生是公平的。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能够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咱们而去,这证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刻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以前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伽莫夫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咱们周围,但是由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前,人们并不认真对待此预言。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的理论。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刻必须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能够看成空间时刻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给定,因此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向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问题。
如果空间——时刻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这只有在量子引力论中才能做到。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刻可看成一有限无(蟹)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但是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可得出和天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结构,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空间——时刻的平性,即空间——时刻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性命的发展成为可能,还有时刻的方向箭头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好处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咱们便能够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生命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状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正因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十分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我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持续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发奋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十分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务必依靠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务必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忙能够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一天他务必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
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时刻简史》作者史蒂芬·霍金被全世界公认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用浅显的文笔告诉您一个关于时刻本身的故事,让人人都能读懂。同时精彩的插图说明使您更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与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世界!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咱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明白而且与咱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是时刻呢?每时每刻伴随着咱们、记录着咱们的喜怒哀乐的时刻呢?咱们又了解多少!?
《时刻简史》尽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极为清晰而机智,有些读者仍然觉得难以掌握复杂的概念。为了使读者加深明白,《时刻简史》还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图,包括卫星图像和照片。这些都应归功于诸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和电脑三维和四维实体成像等技术进步之赐。详细的插图说明使读者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和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作为一本飨以读者宇宙学的最新明白的经典著作,《时刻简史》插图本是探索时刻和空间核心秘密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时刻简史》对咱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霍金曾不无得意地引用评论者的话说道:“我关于物理的著作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更畅销。”不知道这个插图版本会使原来已经十分巨大的销售数字“膨胀”多少。
《时间简史》读后感3
霍金,一个思想上的巨人,用他的两个手指为人类,为这个世界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新天地,一个与众不同的、亦真亦幻的新世界——宇宙。
虽然霍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霍金用他独特的视角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想象在科学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以至他做出的成就与前人的理论可以相提并论,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著名的“大爆炸宇宙论”为人类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宇宙形成说,即宇宙始于大爆炸,在那之后的宇宙在不断的膨胀,所有的恒星都在离我们远去,亦猜想了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会坍缩,最后走向终结。“黑洞学说”也为科学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神秘的黑洞更使科学家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黑洞是个可怕的“洞”,是由质量极大的星体坍缩而成的密度极大的的“洞”,它的密度大到连恒星都会被它吞噬,足可令人毛骨悚然了;也有人说黑洞是前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但是可没有人敢以身试法呢。
相比于大爆炸宇宙论、黑洞学说等,人类对于时空穿梭的兴趣则更为浓厚。无论中外,各种影视作品中穿越时空的片段都体现了人类对此的奇思妙想,而“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提出更是为时空穿梭提供了可能。“虫洞”在《时间简史》中的定义为连接宇宙的遥远区域的时空细管,“虫洞”还可以联结到平行或婴儿宇宙,并且能够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虽然人类现在还无法在时空中自由穿梭,但就算仅凭着好奇,人类对时空穿梭的想象还是会一直延续下去。
在当今社会,尽管还是有绝大多数人对物理学、宇宙学不甚了解,但人类文明的发展让人类相信了科学。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付出努力,人类逐渐的开始用自己的视角探索、发现这个神秘莫测的宇宙。
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发问:“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整个宇宙中是否只有我们孤独的生活着?”于是便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人。他们渐渐的摸索到一些规律,并进行总结,又渐渐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人存原理中说“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任何事物的对与错都是相对的。即使这样,人类不断追寻真理、探索世界的热情还是无穷无尽的。
在看这本书时不知为什么,我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类似恐惧的感觉。是被广袤无垠的宇宙所震撼,还是对未知世界、能量的迷茫,亦或是宇宙对人类探索的威慑,我自己也不知其缘由。但这本书的魅力是无可抵挡的,我相信,任何人只要能完整的看一次这本书,一定不会再认为物理学、宇宙学是空洞无聊的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严谨、清晰、丰富,而且包罗万象。并且常用通俗简单的方式解释一些深奥难懂的定义或理论,使读者不会被大量的专业术语或词汇弄昏头脑,反而更有阅读的热情,而且还时不时出现一些幽默的句子,使原本严肃、刻板的文字顿时生动起来。我认为,这本书不只是介绍了一大堆物理学定义、理论,更是系统的叙述了整个人类的科学发展史、认识史,体现了无数科研人员不懈探索的执着精神,以及追寻真理的艰辛历程。
我们是这个社会的新一代,追寻真理的接力棒终有一天会交到我们的手中,或许我们该庆幸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敢于提出质疑,挑战权威。
“平行宇宙,量子力学,狭义、广义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穿梭于手掌间的宇宙语言,真理在未知的远方,人类只能追寻者那一点点光亮,在追寻真理的轨道上摸索爬行。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合上书,我还徜徉在宇宙的三维空间中。
我是一个疯狂的天文迷,所以我一翻开这一本着作,就像饿狼遇见了鲜活的野鹿,能够饱食一餐。这一本书,讲述了在这部书中,霍金描述了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进行了阐述,使我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全书中最吸引我的便是关于黑洞的观点。书上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于宇宙,那宇宙又在那里?科学家认为宇宙开始于大爆炸,并由于爆炸的冲击力,宇宙正在膨胀,宇宙光线红移可以证明。之后就有三种情况出现: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状态。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无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胀,最后消失。最后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刚好避过被拉回,但宇宙膨胀的力被无限减弱。而黑洞则是因恒星耗尽能量而坍缩,最后缩到其引力足以影响光、空间和时间,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许的。再加上时间都被影响,可见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为空间也被影响,所以黑洞看起来像一个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发光或发出其它射线,这点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来证明,因为黑洞的引力,周围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这一本书虽然很薄,但我去整整读了半个月才基本啃下,但还是有一些深奥的部分似懂非懂,就比如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章节,三维空间的理解我总是没有办法深入分析,因为我每每静坐沉思,越是深入思考,却觉得越有问题,破开一个阻碍,却出现了更多的阻碍,越往深处走,阻碍越多。我突然明白一些研究时间空间的科学家为什么到后来都疯了,原因是他们研究地越多,悖论也越多,苦思冥想多年,被各方面压力逼疯了。《时间简史》这一本书,仅仅凭着半个月的研究,是绝对不可能全部明白的。
一遍翻完《时间简史》,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宇宙,空间,时间等等似乎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这一本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见解和体会。
《时间简史》的作者是被人称为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他是一个残疾人,他不可以说话,而且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底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两制脚则朝内扭曲,而且霍金他还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这样的残疾人居然能写出一本在全世界都拥有无数读者的科学著作。就这一点,我就很佩服他。
霍金小时候很聪明,他竟然发现了八种进入房间的方法;又有一次,霍金和小朋友们找到了一些碎零件,霍金利用这些碎零件组成了一台简易电脑,电脑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玩物,霍金也因此出了名。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在《时间简史》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宇宙是什么图像》,我开始认为宇宙就是个大圆球,现在发现我错了,宇宙年很大,大得不可估计。宇宙里有恒星及八大行星,太阳系,还有黑洞。我最害怕的就是黑洞,霍金说“黑洞只是四维空间中的一种气流,这种气流受到压迫后,形成了一种旋涡,这种旋涡能吸走任何东西,由于它又黑又像洞,所以叫黑洞。”如果黑洞吸多了,就会爆炸,里面的东西就会喷出来,就会有一次世界灾难。我真害怕,黑洞把我也吸进去。当我看到《时间简史》的内容时,还有些不懂,我才明白:要好好学习,才能懂得这深奥的知识,才能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全靠她那不屈不饶的心啊!像这些都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象征啊!我们一定要记住!
由于暑假里韩老师让我们再看一本数学故事书,所以上个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书城给我买书。我想:一直都十分热爱数学,而且又很喜欢看书的爸爸,一定能为我挑出一本适宜我看的书。果然,爸爸马上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书——《时间简史》。
这本《时间简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写的。当爸爸告诉我,他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时,我着实被吓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里的书,虽然很轻(只有100多页),但我想,里面包含的知识肯定远远超过了这个分量。
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虽然如此,但我似乎也了解到了时间。如果让我结合书中的话来谈谈时间,那我会说:时间确实可以是一种物质,因为万物皆是物质,如果时间不是物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很明显,它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我们也无法离开时间。用书中的一句深奥经典的话来概括时间:时间也许是不朽的,至少在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物质看来,那确实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一个点,就这样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变成线,变成面,就无限制地编织下去,直到宇宙的结束,如果那宇宙没有结束,也就继续不朽地编织下去,做那宇宙创造者的寿衣。
我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我看,毕竟我还没有学过物理,对书中所说的一切都还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对我们人类来讲相当重要的书。我想:等我长大一点了之后,再读一遍这本书,到时候一定能掌握书中所说的知识。
《时间简史》读后感4
《时间简史》是一本大名鼎鼎的书,我在一家旧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买回家,随便在中间翻了几页,里面充满各种物理名词,我觉得无聊枯燥,又放回到书架上了。这段时间,因为经常想不起别人的名字,我心里怀疑自己智力是不是下降了,又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来读,看看凭自己在高一学过的物理能不能读懂这本书。
读了第一页,我心里想语言很平白啊,读完第一章,知道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人们对时空的概念转变,我明白了,书的标题《时间简史》不是仅仅吸引眼球,霍金是真的想阐述人类对时间的认知的历史,这个太有趣了,读过帝王将相的历史,读过艺术文学的历史,但还没有读过关于时间的历史。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永恒的概念吗?它怎么会有历史呢,难道时间也有开头和发展?
读到第二章,我觉得非常开心,终于弄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的是什么,至少我在霍金想让一个普通外行读者能懂的层面上懂了。而且读到这一章,我有信心自己能读完这本书,并且能读懂。这不是因为相信自己的智力,而是霍金以对整个时空研究的科学历史为脉络,以哲学讨论为暗含背景,非常有条理、逻辑非常清晰的一步步推导和解释了关于时空的理论演变,他提纲挈领的总结深奥理论的本质,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进行例比,让人很快理解。比如他用警车的声音从远到近的变化,来解释恒星光谱的红移现象,进而说明科学家怎么推论出宇宙在膨胀。
我做过多年的老师,我知道只有一个人对这个学科有整体的认识,同时又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重点以清晰明白的方式讲出来。当一个人半懂不懂的时候,才会把一个知识点讲的异常复杂,颠来倒去,让外行肃然起敬,让内行偷笑。霍金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已经不需要去炫耀他的知识,或者以标新立异的风格去吸引注意力。他像一个耐性的数学家教自己孩子加减乘除一样,娓娓道来,一步步带着你走。
从第四章开始,阅读开始费脑力,因为前三章讲的理论和发现是宏观尺度的,比如大爆炸、时空扭曲、光锥等,是可被观测的,所以虽然深奥,但通过霍金的解释,还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前三章的理论是经典理论,经典理论做出的预测是确定性的,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但从第四章开始介绍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对于普通读者的理解难点在于:
首先,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基于非常微观、无法被直接观测的尺度,比如比质子、中子更小的夸克。所以读者需要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而这一点也是量子力学被人质疑的地方,一些量子理论到今天还无法被观测数据验证或证伪。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和玄学就难以区分了,可能前者的数学与推理成分多,后者的玄虚名词更多。不同反过来想,这也是量子理论非常高超的一点,它不是由观测结果抽象总结出来的,而是由科学家们推理计算出来的.。
其次,量子理论认为观测本身会改变被观测物的状态,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无法被同时确定,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性质。我们无法准确测量物体现在的状态,更不能准确的预言未来。这有违我们对世界确定性的习惯认知,我们也习惯了从定律推导出确定的预言和结论。很多人听说过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我估计大多数第一次听到这个结论的人都觉得这是胡说八道。猫要么死,要么活,怎么可能又死又活?!我也一样。不过读了《时间简史》里霍金对于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你就能理解“猫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个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进而可能会怀疑世界的确定性。不过从哲学家的角度来说,我知故我在,即使一切存在都是不确定的,但我的思想是确定无疑存在的。
从第四章到第十一章霍金叙述了量子力学在宇宙时空方面的理论发展和观测结果,包括:黑洞、热大爆炸、虫洞、时间旅行、弦理论、多维宇宙等,这些章节里的观测结果远少于前三章,更多的是计算、推理和想象。不过他这本书写于1998年,距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应该有更多更新的观测结果证伪了或者符合这些理论。
第十二章是结论,回顾了从远古人类将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到今天科学家们在继续探索宇宙,试图找出一套完备的理论和定律来解释宇宙。不过这章几乎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是提出一系列的疑问:是否存在这样的完备理论和定律?如果存在,这样的理论和定律是否能预言未来的宇宙?即使这套理论和定律可以解释和预言我们的世界,那为什么会有这套理论和定律?或者说为什么世界遵循了这套理论和定律?到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又回到了源点:世界究竟为什么存在?究竟有没有上帝?
所以科学的宇宙学和神学、哲学殊途同归,最终我们要追问我们是谁和我们为什么存在。霍金在书末感叹科学家们太忙着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而另一方面,科学理论越来越专业化和数学化,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哲学家们越来越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
我以前问过一位天体物理学者:他从事的研究是否让他觉得他比一般人更理解这个世界,这个曾经是以色列跆拳道冠军的学者惋惜的说:恰恰相反,他的研究让他觉得他对这个世界知道是这么少!
读完霍金这本书,我们会有同样的感叹,这本书讲诉了从古希腊讲到当代的宇宙学研究,却发现这个世界依然有那么多未知,我们越研究,却发现越多的不确定性。在终极问题上,天才如爱因斯坦、霍金也依然困惑。不过我们也会感叹甚至感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执着投入的探寻宇宙奥秘,知识一点点累积起来,让我们由人类早期的迷信,走到今天,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大胆认为自己有一天能够理解世界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一本好书总应该启发你去思考一些额外的问题。我读完这本书,也有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什么好问题,作为物理学的完全外行,我的问题也很外行和浅薄。
我的一个问题是:爱因斯坦提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只是因为时空被质量扭曲了,使得物体在扭曲的时空里行进时似乎被一股力牵引。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为什么书中霍金一直在试图将引力和量子理论统一起来?
另一个问题是:霍金是否认为自己和伽利略之间有神秘的联系?从书中的语气和描述来看,他很推崇伽利略,说他的《两种新科学》是现代物理的发端。霍金也指出他出生在伽利略三百年的忌日,书中提及他和教皇的交谈也指向伽利略和教会的关系。
最后一个问题是:书中从量子理论推导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和光滑的,为什么在小尺度上,比如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均匀性也存在?究竟是怎样的神秘意志或力量决定了这种均匀性?
揣摩着这些问题,好像嘴里含着话梅糖,读完书,依然有余味。
《时间简史》是一本有趣的书,推荐给希望读了一本书可以向别人吹牛的孩子,推荐给像我这样想通过读懂一本书验证自己脑子还好使的中年人,更推荐给对宇宙起源和发展有强烈好奇心的好读者。
《时间简史》读后感5
《时间简史》是一本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史蒂芬·霍金这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但是,在它问世后的岁月里,有些读者一向不断地向霍金教授诉说,该书某些最重要的概念明白起来十分困难。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曰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代替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曰渐范围变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性命的好处。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户外,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状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期望在自我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将哈勃的发现当成现代宇宙论的诞生是公平的。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能够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咱们而去,这证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以前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伽莫夫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咱们周围,但是由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前,人们并不认真对待此预言。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的理论。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必须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能够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给定,因此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向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问题。
如果空间——时间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这只有在量子引力论中才能做到。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无(蟹)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但是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可得出和天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结构,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空间——时间的平性,即空间——时间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性命的发展成为可能,还有时间的方向箭头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好处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咱们便能够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生命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状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正因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十分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我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持续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发奋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十分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务必依靠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务必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忙能够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一天他务必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时间简史》作者史蒂芬·霍金被全世界公认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用浅显的文笔告诉您一个关于时间本身的故事,让人人都能读懂。同时精彩的插图说明使您更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与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世界!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咱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明白而且与咱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是时间呢?每时每刻伴随着咱们、记录着咱们的喜怒哀乐的时间呢?咱们又了解多少!?
《时间简史》尽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极为清晰而机智,有些读者仍然觉得难以掌握复杂的概念。为了使读者加深明白,《时间简史》还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图,包括卫星图像和照片。这些都应归功于诸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和电脑三维和四维实体成像等技术进步之赐。详细的插图说明使读者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和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作为一本飨以读者宇宙学的最新明白的经典著作,《时间简史》插图本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时间简史》对咱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霍金曾不无得意地引用评论者的话说道:“我关于物理的著作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更畅销。”不知道这个插图版本会使原来已经十分巨大的销售数字“膨胀”多少。
《时间简史》读后感6
前两天,我把《时间简史》终于看完了。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可以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不过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盘古,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平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意义,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情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能力与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来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直持续膨胀,直到现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这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合适,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可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可以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上面那个问题的确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面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系。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观点。
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就很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努力,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因为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直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直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运动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很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还是它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中,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都不存在。现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绝对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因为缺乏绝对的静止的标准,我们无法确定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是否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上,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很简单。同一地点很好确定。但平常人所说的同一地点是指在目前这个星球上的相对地点,把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没有重叠的两点。因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运动,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时间也变成相对的,就让人很难懂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行走,不受我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用时间来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把时间当做一个固定的标尺,我们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尺下进行交流才不会有困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无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绝对时间,时间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附属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似乎没有方向,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到。在相对论中,时间是一维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胀的方向,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胀运动。
关于时间的相对性我还是无法理解,霍金紧接着就介绍了黑洞。我本以为我对黑洞是相当了解的,因为我经常能在科普节目中看到关于黑洞的解释。黑洞是恒星老化后坍缩形成的。恒星靠内部氢原子的聚变产生能量,释放光和热,太阳就是这样。在内部原料用完后,就会发生坍缩,即向一点收缩。当这一点非常非常小时,它的密度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同时它的引力也会变成无限大。由于引力很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从它那儿逃逸出来,这里面也包括光。众所周知,人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反射那个东西的光进入人眼。现在那儿不会有光发射出来,所以人类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可以根据可见星体的运动规律来推测。本来我以为这并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不见就看不见呗。但霍金教授补充了一句,那里是时间的终点,类似于奇点。
我想在这个年龄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过宇宙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过去的就过去了么,未来又在哪里,命运是否早已决定好了之类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会因想不出来而无限伤感。确实如此,当你发现你根本不知道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会有一丝落寞甚至悲哀。过去我会刻意去逃避这些问题,想得太多或许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有时候看新闻,也会发现一些人因为这些问题而精神出现问题。我选择看这本书,就是想解决萦绕于心中头的疑惑。但这本书只是说了一些猜想和让人费解的理论。现在,我可以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毕竟,心中没有一个信仰会让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希望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说法让我来相信。我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谁也没办法证明。尽管我可以确信上帝佛祖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也不会迷信和神有关的活动。因为我在心中已不知道把那些个神啊仙啊骂了多少回,但现在仍活的好好的,那些个神仙连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都治不了么?在某种程度上,我把自己归结为一个宿命论者。因为这个世上巧合总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试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么一定数量的原子组成了我。话虽这样讲,但我也不会拿命运当借口,很多失败的人总把原因归结于命运。我想一个普通的人怎么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答案都不会揭晓。暂时失败的人,也不代表就一定不能成功。很多人都会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的,他们的出生难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么?你或许可以说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要奋斗的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答不上来了吧。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弄懂这些问题,不要让自己带着遗憾离开。现在的基础学科研究越来越不受重视,大部分人都只重视能够带来利益的技术而不愿意花费财力物力研究基础的理论问题。从古至今,被人们称赞的大哲学家们所探求的归根到底也都是这些问题,可以称它们为终极真理。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尽头,希望心中的信念能够指引我一直走下去直到发现真理,愿真理常在。
《时间简史》读后感7
宇宙经过无数次的爆炸走向灭亡;又通过无数次爆炸,留下残核而重生。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爆炸与重生等科普知识,完全改变了人们有关物理学、宇宙和时间本身的观念,向人们展现了当代有关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万物的形成,人类及各种动植物的最初形态-成长-发展-衰亡的过程和轮回;就像草,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各种小草。它们在冬天会枯萎、发黄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们又能见到翠绿的草原,正是应验了一句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试想这不也是一种死亡后的重生吗?
在地球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个太阳系中,地球也只不过是千万星球中的一颗;而在宇宙中,太阳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个,我们人类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归到地球上的万物,不管是人还是植物,都会有终结而被取代的一天。因为宇宙是不规律的,正因为宇宙的不规律才有现在的太阳系、现在的地球以及现在的人类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辽阔苍穹,我们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尘,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沟通的尘土。而世界上亦没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还是他们的错误,我们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颗微尘谦卑的心,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不规律的宇宙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
说到宇宙的最初让我回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短片视频。短片中讲述我们人类所看、所听、所触、所感的都是不复存在的。乍一听,我们可能会觉得此言论是语出惊人,喧哗取宠,但实则不然。
我们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统都是由大脑所控制的,就像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传播到我们的大脑组织,然后再由我们大脑组织显像出我们看到的以及我们所听到的景象或者声音。试想一下把一个人的大脑组织拿出来,然后把它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与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电脑连接在一起。电脑中的画面出现的同时是不是也在这个大脑的视觉系统中显现出相同的画面?我们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在电脑中播放,这时候的大脑听觉系统是不是也会同时听到一样的音乐呢?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继续观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把与电脑连接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切断,此时此刻大脑中还能显现出画面、听到音乐吗?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这些清晰的画面和声音的形成正是借助于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过迅速的膨胀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将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残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万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万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类。
这样,我们不难想象灭亡之后的重生将会更精彩。太阳系如此、地球如此、人类也是如此。但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也许等到地球、太阳系结束生命的时候,人类已经找到另外一个可以生存的星球。现在的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统治者、占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个时候人类将会成为另一个星球的统治者、甚至整个宇宙的统治者。
霍金给我展现的这一切,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时间会是一个公平的评判者。然而,短时间内,我们能赖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们无法赶超时间和超越空间,能做的就是珍惜爱护我们现在共同的家园,珍惜拥有的时光和生活,把每天都当成末日来过。那样即使明天就如电影《20____》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也一样能泰然处之。
最后,联想到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又有怎么样的理由在一点点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样的理由在宝贵的时间面前虚度我们的青春?霍金身残志不残,不仅与残疾斗争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献于科学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难度的科学研究。我不能不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有身体上的缺陷,可头脑聪明的很!他给科学界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人所付出的。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尽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凭借着依旧热忱的心全力以赴。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们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么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打破局限,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求知问道。不耻下问,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时逐步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提升我们的竞争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本好书不仅让人获得最新知识,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奇迹_—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爱因斯坦在发现广义相对论以后,曾经竭力寻找一个理论,以使得令人讨厌量子论不再这么随意。我也曾经讨厌那种基于统计学的.偶然性,那时候我相信世界是一部完美并且严格的机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人和文章怀有很大的兴趣。霍金预言20xx年左右人类能够发现绝对真理--数学上的,所以我也想看看他写的这本通俗读物。
我是一个奇怪的人,充满矛盾。我希望上帝不玩骰子,可现实教育我上帝就是个赌棍。
我喜欢时间这个概念。我认为人存活依靠的是大量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在时间上看上去是离散的,不连贯的。(显然,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但物质被证明并不是无限可分的!我这个想法真可怕,我害怕会损害一切和空间时间有关的定理。因为那些定理中,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的,是理想的数学状态。好在霍金说,物质的不可分是因为我们能提供的能量不够大。)在数学意义上,我们走过的时间显然是无限个点连起的连续直线,但我们却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确标出的点上。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点是时间的渣滓。每个人的坐标点不尽相同,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凭籍--那被茨威格形容为聚集在避雷针尖的电荷。在霍金的描述下,因果关系明显存在,但是被扩大到光速以内。这种宽容的宿命论带给人无穷的遐想。
是不是会在某一天,所有的理论都被证明为正确的?
时间作为一个活动的直线轴看上去和沉静的空间相异。其相异性在于--任何生物都倚赖时间,不论是一维、二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生物。
对于宇宙的有限无界的概念,爱因斯坦早就构想过。他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能量应该守恒。如果宇宙是无限的话,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流失,于是熵必然减少--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热力学第二定理是一个非常局部的定理。唯一能够保证能量守恒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并且是无界的。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是先哲对宇宙作出的精准描述。
其实时间作为一个坐标轴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了。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总会看看时间。关键在于,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自在的直线。时间和空间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无界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无界的。可怜我无法想象一个四维的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按霍金的说法,其实有十维。这让我浮想联翩。我想到古代神话:九重天+时间。
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书里比较吸引我的令一个说法是“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或一个力作用时,它影响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
这段话看起来,似乎说得和全息论是一个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锥理论明显和这个理论有矛盾。这使我很困惑。
后来我才发现,光锥是从狭义相对论推出的;那段话是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
也就是说,从局部理论推出的定理也只适合于局部讨论。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终极定理,而是对宇宙的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看法。
《时间简史》读后感8
《时间简史》是一本大名鼎鼎的书,我在一家旧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买回家,随便在中间翻了几页,里面充满各种物理名词,我觉得无聊枯燥,又放回到书架上了。这段时间,因为经常想不起别人的名字,我心里怀疑自我智力是不是下降了,又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来读,看看凭自我在高一学过的物理能不能读懂这本书。
读了第一页,我心里想语言很平白啊,读完第一章,明白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人们对时空的概念转变,我明白了,书的标题《时间简史》不是仅仅吸引眼球,霍金是真的想阐述人类对时间的认知的历史,这个太趣味了,读过帝王将相的历史,读过艺术文学的历史,但还没有读过关于时间的历史。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永恒的概念吗?它怎样会有历史呢,难道时间也有开头和发展?
读到第二章,我觉得十分开心,最终弄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的是什么,至少我在霍金想让一个普通外行读者能懂的层面上懂了。并且读到这一章,我有信心自我能读完这本书,并且能读懂。这不是因为相信自我的智力,而是霍金以对整个时空研究的科学历史为脉络,以哲学讨论为暗含背景,十分有条理、逻辑十分清晰的一步步推导和解释了关于时空的理论演变,他提纲挈领的总结深奥理论的本质,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进行例比,让人很快理解。比如他用警车的声音从远到近的变化,来解释恒星光谱的红移现象,进而说明科学家怎样推论出宇宙在膨胀。
我做过多年的教师,我明白仅有一个人对这个学科有整体的认识,同时又有十分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重点以清晰明白的方式讲出来。当一个人半懂不懂的时候,才会把一个知识点讲的异常复杂,颠来倒去,让外行肃然起敬,让内行偷笑。霍金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已经不需要去炫耀他的知识,或者以标新立异的风格去吸引注意力。他像一个耐性的数学家教自我孩子加减乘除一样,娓娓道来,一步步带着你走。
从第四章开始,阅读开始费脑力,因为前三章讲的理论和发现是宏观尺度的,比如大爆炸、时空扭曲、光锥等,是可被观测的,所以虽然深奥,但经过霍金的解释,还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前三章的理论是经典理论,经典理论做出的预测是确定性的,贴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但从第四章开始介绍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对于普通读者的理解难点在于:
首先,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基于十分微观、无法被直接观测的尺度,比如比质子、中子更小的夸克。所以读者需要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推理本事。而这一点也是量子力学被人质疑的地方,一些量子理论到今日还无法被观测数据验证或证伪。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和玄学就难以区分了,可能前者的数学与推理成分多,后者的玄虚名词更多。不一样反过来想,这也是量子理论十分高超的一点,它不是由观测结果抽象总结出来的,而是由科学家们推理计算出来的。
其次,量子理论认为观测本身会改变被观测物的状态,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无法被同时确定,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性质。我们无法准确测量物体此刻的状态,更不能准确的预言未来。这有违我们对世界确定性的习惯认知,我们也习惯了从定律推导出确定的预言和结论。很多人听说过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我估计大多数第一次听到这个结论的人都觉得这是胡说八道。猫要么死,要么活,怎样可能又死又活?!我也一样。可是读了《时间简史》里霍金对于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你就能理解“猫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进而可能会怀疑世界的确定性。可是从哲学家的角度来说,我知故我在,即使一切存在都是不确定的,但我的思想是确定无疑存在的。
从第四章到第十一章霍金叙述了量子力学在宇宙时空方面的理论发展和观测结果,包括:黑洞、热大爆炸、虫洞、时间旅行、弦理论、多维宇宙等,这些章节里的.观测结果远少于前三章,更多的是计算、推理和想象。可是他这本书写于1998年,距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应当有更多更新的观测结果证伪了或者贴合这些理论。
第十二章是结论,回顾了从远古人类将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到今日科学家们在继续探索宇宙,试图找出一套完备的理论和定律来解释宇宙。可是这章几乎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是提出一系列的疑问:是否存在这样的完备理论和定律?如果存在,这样的理论和定律是否能预言未来的宇宙?即使这套理论和定律能够解释和预言我们的世界,那为什么会有这套理论和定律?或者说为什么世界遵循了这套理论和定律?到最终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又回到了源点:世界究竟为什么存在?究竟有没有上帝?
所以科学的宇宙学和神学、哲学殊途同归,最终我们要追问我们是谁和我们为什么存在。霍金在书末感叹科学家们太忙着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而另一方面,科学理论越来越专业化和数学化,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提高,哲学家们越来越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
我以前问过一位天体物理学者:他从事的研究是否让他觉得他比一般人更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以往是以色列跆拳道冠军的学者惋惜的说:恰恰相反,他的研究让他觉得他对这个世界明白是这么少!
读完霍金这本书,我们会有同样的感叹,这本书讲诉了从古希腊讲到当代的宇宙学研究,却发现这个世界依然有那么多未知,我们越研究,却发现越多的不确定性。在终极问题上,天才如爱因斯坦、霍金也依然困惑。可是我们也会感叹甚至感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执着投入的探寻宇宙奥秘,知识一点点累积起来,让我们由人类早期的迷信,走到今日,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大胆认为自我有一天能够理解世界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一本好书总应当启发你去思考一些额外的问题。我读完这本书,也有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什么好问题,作为物理学的完全外行,我的问题也很外行和浅薄。
我的一个问题是:爱因斯坦提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只是因为时空被质量扭曲了,使得物体在扭曲的时空里行进时似乎被一股力牵引。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为什么书中霍金一向在试图将引力和量子理论统一齐来?
另一个问题是:霍金是否认为自我和伽利略之间有神秘的联系?从书中的语气和描述来看,他很推崇伽利略,说他的《两种新科学》是现代物理的发端。霍金也指出他出生在伽利略三百年的忌日,书中提及他和教皇的交谈也指向伽利略和教会的关系。
最终一个问题是:书中从量子理论推导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和光滑的,为什么在小尺度上,比如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均匀性也存在?究竟是怎样的神秘意志或力量决定了这种均匀性?
揣摩着这些问题,好像嘴里含着话梅糖,读完书,依然有余味。
《时间简史》是一本趣味的书,推荐给期望读了一本书能够向别人吹牛的孩子,推荐给像我这样想经过读懂一本书验证自我脑子还好使的中年人,更推荐给对宇宙起源和发展有强烈好奇心的好读者。
《时间简史》读后感9
这个春节花了半天时间看《时间简史》,实话说虽然这本书已然经过编撰,评述已经更加通俗易懂,但是从小物理成绩就差的我读起来依然稀里糊涂,贸贸然写下一点读后感表示一下对自己的嘲讽。
看过《时》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个物理学是人类在总结对宇宙和时间的一个渐进认识的过程,从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马赫,牛顿,以及后来的爱因斯坦再到当代的霍金。都是后人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然后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牛顿说他不是个伟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道理。伽利略通过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和地动说,牛顿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再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再到现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他们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总结提出了新的理论。可见没有事物的发展是一触而就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来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不断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辩证和总结。
虽然从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直以来对天文和地理很感兴趣,中考时候地理甚至还拿过满分,只是对理论物理这样的抽象的纯理论基础学科理解起来很困难,肯能是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吧。所以看了《时间简史》后对其中所阐述的理论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时间简史》在我肤浅的认识看来是向读者描述这样一个世界:整个宇宙是一个服务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恒星甚至星系都是跟这个服务器连接的一个节点,他们独自运行又通过服务器相互关联,依靠各种基本物理法则相互作用。服务器的运行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档当然也不可能回档。各个节点之间通过各种光波等来通讯,因为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各种光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的各种影响等原因产生网络延迟,导致节点之间的通讯并不同步。节点由于自身运行速度的质量等等原因导致相对于其他节点的运行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每个节点相对于整个服务器的运行时间确是固定的。所以在a节点观察,b节点和c节点的状态和在d节点观察b节点和c节点的状态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而在服务器观察a,b,c,d节点状态的结果是确定和一致的。这又让我联想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服务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服务器的一个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遥不可及,却在这个大的服务器下面相互影响,哪怕是非常细微的。有一个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认为哪怕完全不可能认识的两个人之间只要通过6个中间人就可以建立联系,这是通过大量统计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反过来看这个宇宙,我认为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节点能够让宇宙中遥不可及的两个互不关联的节点建立最短的联系路径。这就像一些物理学家正在研究的虫洞理论。
我相信按照目前人类的科技发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可以让我们人类走出太阳系,甚至走出银河系,在宇宙这个服务器肆意漫游。
有位名人这样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学家,就是冲着空间和时间的神秘,不断地奋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为他是个身残志坚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时间简史》是霍金的著作。书中霍金对时间本质、宇宙由来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他的理论和构想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里程碑。由于过于深奥,我选择了一种谁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时间简史》中,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那个假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不过我读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页纸,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这篇读后感应该是一行一个问题,满页纸都是问号,虽然足以证明我读过《时间简史》,但我还是决定简洁为好,挑一个自己喜欢、有自己的见解的内容谈一谈。
猜测是谁都可以有的,对于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种猜测,但只是猜测。
首先,一个点的爆炸,如果把点放大成一个球,然后让它爆炸,它会炸成无数个碎片,如果没有重力,它会一直往外延伸,这时就会发现,如果碎片包围的地方都是宇宙,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会变得稀疏,那么宇宙诞生的那个点所在的空间——据书上说是一片空白,那么岂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无遗?在宇宙的边界,原本非常接近的两个点随着膨胀,会越来越远,如果膨胀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随着宇宙的密度越来越小,宇宙不就会和一片空白融为一体了?
有人说读《时间简史》艰涩难懂,但我读《时间简史》,仅仅是在读一本科幻小说,根本无法理解,便无所谓难懂与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连聆听大师教诲的资格都没有。今后,除了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别无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后,经过不断地努力,当我捧起《时间简史》原版时,能理解得比现在多吧。
爱因斯坦在发现广义相对论以后,曾经竭力在寻找一个理论,以使令人讨厌量子论不再这么随意。我也曾经讨厌那种基于统计学的偶然性,那个时候我相信世界是一部完美并且严格的机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对那些试图要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人和文章怀有很大的兴趣。霍金预言20__年左右人类能够发现绝对真理--数学上的,所以我也想看看他写的这本通俗读物。
我是一个奇怪的人,充满矛盾。我希望上帝不玩骰子,可是现实教育我上帝就是个赌棍。
我喜欢时间这个概念。我认为人存活依靠的是大量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在时间上看上去是离散的,不连贯的。(显然,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但物质被证明并不是无限可分的!我这个想法真可怕,我害怕会损害一切和空间时间有关的定理。因为那些定理中,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的,是理想的数学状态。好在霍金说,物质的不可分是因为我们能提供的能量不够大。)在数学意义上,我们走过的时间显然是无限个点连起的连续直线,但我们却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确标出的点上。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点是时间的渣滓。每个人的坐标点不尽相同,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凭籍--那被茨威格形容为聚集在避雷针尖的电荷。在霍金的描述下,因果关系明显存在,但是被扩大到光速以内。这种宽容的宿命论带给人无穷的遐想。
是不是会在某一天,所有的理论都被证明为正确的?
时间作为一个活动的直线轴看上去和沉静的空间相异。其相异性在于--任何生物都倚赖时间,不论是一维、二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生物。
对于宇宙的有限无界的概念,爱因斯坦早就想过。他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能量应该守恒。如果宇宙是无限的话,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流失,于是熵必然减少--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热力学第二定理是一个非常局部的定理。唯一能够保证能量守恒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并且是无界的。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是先哲对宇宙作出的精准描述。
其实时间作为一个坐标轴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了。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总会看看时间。关键在于,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自在的直线。时间和空间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无界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无界的。可怜我无法想象一个四维的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按霍金的说法,其实有十维。这让我浮想联翩。我想到古代神话:九重天+时间。
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书里比较吸引我的令一个说法是“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或一个力作用时,它影响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
这段话看起来,似乎说得和全息论是一个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锥理论明显和这个理论有矛盾。这是我感觉很困惑。
后来我才发现,光锥是从狭义相对论推出的;那段话是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
也就是说,从局部理论推出的定理也只适合于局部讨论。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终极定理,而是对宇宙的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看法。
《时间简史》读后感10
《时间简史》(普及版)是一本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史蒂芬·霍金这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但是,在它问世后的岁月里,有些读者一直不断地向霍金教授诉说,该书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曰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曰渐范围变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将哈勃的发现当成现代宇宙论的诞生是公平的。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可以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而去,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伽莫夫在20xx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我们周围,不过由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的波段。但在20xx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前,人们并不认真对待此预言。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的理论。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给定,所以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直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问题。
如果空间——时间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这只有在量子引力论中才能做到。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无(蟹)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不过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可得出和天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结构,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空间——时间的平性,即空间——时间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发展成为可能,还有时间的方向箭头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20xx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时间简史》作者史蒂芬·霍金被全世界公认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用浅显的文笔告诉您一个关于时间本身的故事,让人人都能读懂。同时精彩的插图说明使您更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与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世界!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是时间呢?每时每刻伴随着我们、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时间呢?我们又了解多少!?
《时间简史》尽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极为清晰而机智,有些读者仍然觉得难以掌握复杂的概念。为了使读者加深理解,《时间简史》还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图,包括卫星图像和照片。这些都应归功于诸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和电脑三维和四维实体成像等技术进步之赐。详细的插图说明使读者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和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作为一本飨以读者宇宙学的最新理解的经典著作,《时间简史》插图本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霍金曾不无得意地引用评论者的话说道:“我关于物理的著作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更畅销。”不知道这个插图版本会使原来已经非常巨大的销售数字“膨胀”多少。
《时间简史》读后感11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
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武力方面,以往的传统观念将不利于更快速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应该很庆兴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来进一步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好处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时间简史》读后感12
小时候,夜晚看着满天的星星总有一种向往,幻想着能有来自哪颗星星的神秘物种赐予我超能力;后来,当我知道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太阳,更加坚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几亿或几万年前的星星,也给宇宙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正是由于童年对宇宙的好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是著名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所著。然而在20xx年3月14日的早晨,史蒂芬·霍金教授却在剑桥的家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得不说霍金教授的离去是全人类的损失,几乎所有人都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离去致以自己最高的敬意与哀思,他就像是群星的斗士,先我们一步去往辽阔无垠的宇宙世界,成为我们仰望的星空。霍金教授曾经说过,能够读懂这本书中每一句的人就够资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了,这给了我一些安慰和继续读下去的勇气。
这本书在开头部分讲述了我们宇宙的图像。早在公元前340年,人们就知道了我们的地球是圆球而不是平板。人们对真实世界逐渐地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静止的宇宙到膨胀的宇宙。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各个行星绕着其他星球转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所有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吸引,物体质量越大,距离越近,相互吸引力也越大。但是如果空间有限,由于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使所有星球都被吸引而坍缩,而事实上宇宙并不如此,所以应该有无限多星体均匀地分布在无限空间中使这种情形不至于发生。如果从另一方面考虑,一定区域的星体会坍缩在一起,再在其外面均匀地加上无限多的星体对原先的星体是没有影响的,所以这些星体还是会坍缩在一起。牛顿引力理论必然会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
关于宇宙的产生,现在比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听起来很荒谬,也很难理解。事实上,时间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必须改变对时间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他们相信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可改变的,时间和空间之间是独立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解释了:对于所有观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样的,而且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质量会变得很大,要加速将变得更困难,所以它永远达不到光速,因为那时它的质量就会无限大。然而这种理论和牛顿引力理论不是很协调。
于是爱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广义相对论。他认为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空间——时间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大质量的物体会使空间——时间弯曲,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时候虽然沿着弯曲的轨道做圆周运动,但是它事实上是沿着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动。这就像一架飞机在多山的地面上飞行,它在三维空间是沿着直线走的,但是在地面上的影子却是弯曲的,因为地面不平坦。在太阳周围的空间——时间由于其质量而弯曲,所以光线在太阳周围就不能沿着直线走。在正常情况下很难观察到这个效应,但是在日食时就可能观察到,这正好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大质量的物体可以让时间变得慢一些。因为光的能量和频率相关:能量越大,频率越高。当光经过大质量的物体会失去能量而频率下降,光速恒定,必然导致时间变慢。在1962年,验证到水塔顶上和底部的精确的钟时间不同步,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这种现象可能让人大跌眼镜了,以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时间是绝对的。如果时间可以不同步的话,那么我们想像的时空隧道就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真实存在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确多次存在穿越时空事件。1954年,在一次热气球比赛中,哈里·洛根和德里克·诺顿乘做的热气球在魔鬼三角地带神秘地失踪,经多方查找,仍无下落。在1990年春天古巴的春季热气球比赛中的那只失踪了36年的热气球,在原来失踪的地方又突然出现。洛根和诺顿仍然和当年一样年轻,在他们看来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对地球来说却已经有36年。这让我想到了马航MH370。马航已经失踪半年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不排除进入时空隧道的可能。也许过个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飞机或许真的会再次出现,让我们为马航MH370默默祈祷。
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才被奠定。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并且他用绝对光度计算出了我们与其他星系的距离。那么那些星球离我们那么远,我们怎么区分它们的种类呢?不同恒星的光谱不同,而且某些颜色在光谱里找不到。因为每一种化学元素都会吸收独特的光谱线组,根据失去的谱线能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的元素。20年代天文学家观察光谱时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所有星系的线光谱和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组,但是这些线组都会出现红移现象,即向光谱的红端移动。人的'眼睛看不同频率的光颜色不同,人眼睛能看到的频率最低的光是红色,频率最高的光是蓝色。如果星系离我们远去,由多普勒效应我们可以知道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减小,即出现红移现象;而如果星系靠近我们,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增大,则出现蓝移现象。那么如果星系运动是紊乱的,红移光谱和蓝移光谱会一样多,但是事实却是大部分星系出现红移现象,这意味着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宇宙在膨胀!而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不特殊,只有所有星系都相互离开才能出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气球上画了很多斑点,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点的距离都在增大。类似的,这样就可以任何两个星系都在相互远离。
宇宙可能从大爆炸开始,并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膨胀,那么宇宙有没有边界呢?如果有,宇宙外又可能是什么呢?我曾经非常愚蠢地做了一个简单的推论。我先假设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边界外必定存在,每个边界都存在边界外,这样无限个边界便是无限。而无限的宇宙意味着无限的物质,这样很难让自己接受,于是我觉得可能是人对无限的理解有错误。可是后来,我发现我把问题引到死胡同,以人太低能无法理解结束了问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关于宇宙的边界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却没有任何边界。这就类似于地球的表面,虽然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但它却没有任何边缘,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空间是三维的,第四维时间也是有限的。
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可以将物质一直分割下去。我本来也一直这样觉得,可当我知道光速是所有物质运动的速度的极限时,我就不太相信物质可以一直分割了。在狭义相对论发表时,人们还认为原子不可分割,后来汤姆逊证明了电子的存在,人们逐渐了解了原子的结构,质子和中子被认为是物质的组成单位。事实上它们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当然,现在还不能说是否有比夸克还小的粒子。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整个反粒子构成的反世界和反人。如果你遇到了反你和你握手,你们将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
黑洞是时空的一个区域,它由恒星衰老坍缩而形成,其引力非常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逃不出来。黑洞中存在时空曲率无穷大的奇点,在那里任何定律都失去作用,时间也将终止。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且有个终结,空间——时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或黑洞奇点处结束。当然,这只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的猜想,包括大爆炸也是,宇宙的开始与结束是否真的如此,还是个未解的迷。
《时间简史》这本书让我站在霍金的肩膀上,对宇宙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的了解。相对于宇宙,人类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如果宇宙注定要有终点,生命的存在就会那么没有意义。无论是小到地上的蚂蚁,还是大到人类的文明都将会消失在茫茫世界中。而我自己的所遭受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都必然湮灭在时间里,想到这里,不免有一些伤感。
一切存在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个生命都要继续走下去。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尽头,生命仍然因为本能,因为信念,因为心灵的满足而活着,而这也就是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会指引每一个人去探索和发现属于自己的星空,而人类就是这样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时间简史》读后感13
这几天的脚伤从另一方面说应该算好事,为什么呢,因为脚的“罢工”直接促成了学习的“上岗”。脚受伤让我终于安下心来坐在那里看几本书,就这样我无意中便邂逅了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里面偶尔有一些我不了解的理论和公式,但绝大部分内容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书中从人们对星空的观察而产生对宇宙的思索,然后分别介绍了宇宙演化的图像、科学理论的本性、牛顿之宇宙、相对论、大爆炸黑洞和宇宙的演化、时间旅行等,最后将这些内容进行了归纳写了自然的力和物理学统一。所有的内容是逻辑严密、字字珠玑;所有的词句是铿锵有力、大义微言;所有的观点是有条不紊、旗帜鲜明的表达中心思想。由于受个人理解能力所限(加上大爆炸、黑洞、虫洞、时间旅行等还没有读到),下面我只介绍一下简易的相对论和弯曲空间。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成功的解释了“光速对所有观测者都是相同的,以及质量和能量是等效”的用方程式表示就是E=mc2;用几何语言解释而成的引力理论,统合了狭义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引力描述成因时空中的物质与能量而弯曲的时空,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横空出世“从根本上改变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时间不能完全地和空间分离并且独立于它,而是和它相结合,形成一个称作时空的客体”。弯曲空间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假设,“引力和其他力不同,它不是力而是时空并非平坦这一事实的结果。在时空中质量和能量的分布使时空弯曲或“翘曲”,星体沿着弯曲的轨道运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空间是弯曲的,它们遵循着一条最接近直线的路径即测地线来运动”,所用的这些革命性的设想就是弯曲空间,正是弯曲空间的出现形成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
知识的获取是这本书给我的重要恩惠,它让我晚上面对上天充满童意的“眼睛”、面对嫦娥那宁静甜美的“玉面”时不再那么迷茫,那么不知所措;然而时间简史还送给了我一份最有价值的礼物:严密的逻辑推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思想上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被明确的定理制约的,你必须把部分理论结合成一个完备统一的理论,它描述宇宙万物。但是,追求这一理论过程中存在一个基本矛盾:科学理论思想中,假设我们是理性的生物,可以从看到的事物中得出逻辑结论;在这样的方案中我们可能不断地趋近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的确存在一个完本统一的理论,它也可能决定我们寻求它的结果!而为什么它必须决定我们从这些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难道它不会同样的决定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为了化解之间的矛盾,回答这一诘问,作者用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思想“宇宙以规则的方法演化至今,自然选择赋予了我们的推理能力,对于我们寻找完备统一理论的方面也是有效的,因此,这样就不会误导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作者利用反证法先把要证的结论当做条件,进而利用条件对推理结论的条件进行推理,最后得到结果是现有的条件和要求证的结论是矛盾的,为了消除这里的自相矛盾作者引用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进行解释,经这一解释以前的自相矛盾变成了推导结论的有利条件了。这就是霍金,他用理论证明了假设宇宙中完备统一的理论存在的话,我们人类是可以探求到的。逻辑推理虽有些难懂(我看了好几遍才理解),但体现了霍金的科学研究的态度——严谨、求真。做事的能力有时候很重要,但无论做任何时候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做成做不成,我们都应该用认真、严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这样事情估计成功不了一半,也成功了三分之一!
霍金说:“为了实用的原因,似乎没有太多的理由去寻求于宇宙的终极理论。因此,发现完备统一的理论也许无助我们人类的存活,它甚至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毫无影响,但是从文明开始以来,人们总是不满足于把事物视为互不相关和神秘莫测的。我们可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我们为何在此,从何而来,哪怕仅仅出于人类对知识的最深切渴求,我们就应该继续探索。”也许现阶段没什么实用价值,没给人类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对神秘的了解、对知识的渴望就应该不断地探索,穷极其中的奥妙。未知催生好奇心,好奇心升华求知欲,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深切探求知识、不断穷极真理,这是科学的崇高境界:纯粹的学者为了纯粹的真理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一种纯粹的职业精神,他们把科学研究当做一种职业去做,不因为利益和自身的困境而停止探索真理的脚步。中国呢?中国现在的纯粹的学者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至于把科学研究当做一种纯粹的职业并进行纯粹的研究探求至高的真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些我想是中国人应该进行深思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造成的矛盾丛生、物欲横流、利益膨胀、人心浮躁的今天,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牛顿的运动定律终结了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相对性理论如何摆脱了绝对时间。”这一句话内涵颇深,它让我从思想上彻底的明白,世间最有可能永恒不变的东西现在也被证明是会变的。那么所谓的爱你到海枯石烂、天涯海角一生一世不改变的诺言就不真实了,就像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对xx说的“我怎么可能拿对未来的担保来骗你,因为未来是变的,不可靠的。”从这点看其实周星驰的那句“如果非要加个期限的话,那是一万年”倒挺靠谱的,无论怎样,起码这里面承认了变化,就是不变也是在期限里,没有所谓的永恒。客观事物都是这样变化运动着,更不用说主观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哲学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因此,我们要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内在的深刻规律。这种思想是很重要的,当代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具备这样思想是很有必要的,是有助于我们快速健康的成长的!
读后感,要的就是读书之后的感。好书可以让你感动,感慨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品质,甚至作者的精神。就像霍金是值得让我感动的,我被他身患重疾仍坚持探求真理的精神感动,更是被他那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朴质的言语和大众人们分享的无私奉献的境界而感动。好书也可以让你感悟,这也许是我们读书的最深层价值。读《时间简史》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始了思考,我有时候就在想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我来这个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在茫茫的星河宇宙中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是微暗的晨星,还是耀眼的日月,或是一闪而过的流星?也许我不知道答案,但最起码我开始思考了,就像于霞老师所说:“人生也许因为痴心妄想而变的更加美好。”是的,很多时候痴心妄想就是一种感悟,一种思考,一种不懈的追求!趁着我们现在年轻赶快好好的“痴心妄想”一番吧,或许你的人生会因这书而“痴心妄想”起来,而奔腾不息起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犹如一幅山水春居画“最是无尽春江意,柳如鹅黄桃半开”意意欲无穷;一本好书好似一位心地善良的美人,不仅可以一饱眼福,满足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赋予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进而不断地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一本好书更似一杯好茶,品尝不仅可以摄取茶的营养,而且还会激发我们对人生的品味!书是营养品,滋补你贫乏的精神和干涸的心灵。读书使你变的聪明,读书之后的写作思考更是让你变的智慧。
好书!我读!我思!我悦!
【《时间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时间简史阅读心得05-10
英国经典名著《时间简史》心得07-08
时间简史阅读心得13篇05-10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04-05
时间简史读后感09-02
《时间简史》读后感09-20
《时间简史》读后感09-21
时间简史读后感09-09
《时间简史》读后感05-08
时间简史读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