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三峡读后感

三峡读后感

时间:2024-01-07 11:55: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峡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读后感

  三峡读后感 篇1

  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激流里的木船。有的是出来打渔的,有的正把川江的橘麻往下游运。彪悍的船夫就驾着这种弱不禁风的木船,沿着鳞峋的巉岩,在江心跟汹涌的漩涡搏斗。船身给风刮得倾斜了,浪花漫过了船头,但是勇敢的桨手们还在劲风里唱着号子歌。

  这当儿,一声汽笛,轮船眼看开过来了。木船赶紧朝江边划。轮船驶过,在江里翻滚的那一万条蛟龙变成十万条了,木船就像狂风中的荷瓣那样横过来倒过去地颠簸动荡。不管怎样,桨手们依旧唱着号子歌,逆流前进。他们征服三峡的方注虽然是古老过时的,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征服者。

  三峡的山水叫人惊服,更叫人惊服的是沿峡劳动人民征服自然,谋取生存的勇气和本领。在那耸立的峭壁上,依稀可口辨出千百层细小石级,蜿蜒交错,真是羊肠蟠道三十六迥。有时候重岩绝壁上垂下一道长达十几丈的竹梯,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巉岩上蠕动。上面,白色的炊烟从一排排茅舍里袅袅上升。用望远镜眺望,还可以看到屋檐下晒的柴禾、腊肉或渔具,旁边的土丘大约就是他们的祖茔。峡里还时常看见田垄和牲口。在只有老鹰才飞得到的绝岩上,古代的人们建起了高塔和寺庙。

  船到南津关,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山麓下搭起一排新的木屋和白色的帐篷。这时候,一簇年轻小伙子正在篮球架子下面嘶嚷着,抢夺着。多么熟稔的声音啊!我听到了筑路工人铿然的'铁锹声,也听到更洪亮的炸石声。赶紧借过望远镜来一望,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张充满青春气息的笑脸。多巧啊,电灯这当儿亮了。我看见高耸的钻探机。

  原来这是个重大的勘察基地,岸上的人们正是历史奇迹的创造者。他们征服自然的规模更大,办法更高明了。他们正设计在三峡东边把口的地方修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一座可以照耀半个中国的水电站。三峡将从蜀道上一道险巇的关隘,变成为幸福的源泉。

  山势渐渐由奇伟而平凡了,船终于在苍茫的暮色里,安全出了峡。从此,漩涡消失了,两岸的峭岩消失了,江面温柔广阔,酷似一片湖水。轮船转弯时,衬着暮霭,船身在江面轧出千百道金色的田垄,又像有万条龙睛鱼在船尾并排追踪。

  三峡读后感 篇2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

  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

  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

  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

  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

  三峡读后感 篇3

  站在船头的我,带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叩开这扇载满了三峡之精髓的沉重的大门,聆听那古朴沉重的历史的声音——在远方久久地回荡着,涤净着我们的心灵。

  幼年时的余秋雨先生,在读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时,误解把白帝当作成一个身着缟银之袍,眼中光色流荡的一位沉稳的帝王。然而这次误解无意之中叩开了三峡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对三峡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一千五百多年前某一天的黎明时分,这位伟大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伴随着银袍和彩霞。他潇洒地望着渐渐远去的白帝城。然后缓缓坐回船舱,取其笔墨纸砚,大笔一挥,一首诗便行云流水般的书写下来。“遽成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船上的广播员用无比轻柔的嗓音念着这首诗,仿佛触景生情般。带着不寻常的语调,讲的介绍了几句。便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刹那间,余秋雨先生在童年时的依稀可辨的幻想、伴随着乐曲的声音、两岸的重岩叠嶂,一起汇聚为一团。使人心中一震。

  如果说三峡的激流澎湃是热血,是阳刚,是无尽的力量。那么神女峰的恬静与她的传说则带着无以言表的淡淡的美丽伴随着三峡的热血,阳刚,以及无尽的力量。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疾速的浪花与飞快掠过的风影作为无言的.答谢。而作者在此处丝毫不吝笔墨地摘录了舒婷的《神女峰》,用凄美的语言向我们细细道来一个哀婉的神话故事,为这次的行程平添了一丝哀婉的色彩。

  此次的三峡之旅,伴随着一个小时候天真无邪的幻想。进入了三峡这座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发现了隐藏在奔腾咆哮、波澜壮阔的三峡背后的那一丝苦苦的哀愁。

  写后小记:作者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三峡背后的那一丝婉约,一丝哀怨,一丝凄愁,正是书名中"苦"字的完美体现。

  三峡读后感 篇4

  《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三峡读后感 篇5

  假期里,外公带我参观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它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们来到重庆市人民广场,站在宽阔的广场中间,抬头仰望,气势磅礴的三峡博物馆静静地站在我们面前。三峡博物馆的整体呈一个大弧形,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弧形外墙上镶嵌着古朴的砂岩和清透的蓝色玻璃,看起来清新雅致。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上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九个大字。整座博物馆有四层楼,一楼到三楼是展厅,四楼是辅助用房。

  我和外公先走进《壮丽三峡》展厅。一进展厅,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三峡风光油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我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同时在我耳边响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壮丽三峡。对三峡不是很了解的`我,观看了电视片,才知道了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地沉积,在地质运动作用下,才造就了如今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我们上二楼参观了《远古巴渝》展厅。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这里陈列着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它主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最后,我们来到《抗战岁月》展厅。展厅的核心部分是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展厅。我坐在动感座椅上,忽然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天空黑压压的机群由远而近,随之炸弹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房屋倒塌、大火燃烧,人群开始奔逃。在长达四年的轰炸中,日本帝国主义炸毁了无数的房屋,炸死无辜的中国人民,但是,他们炸不毁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在这个展厅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也感受到了抗战的艰难,与坚持不懈的信心。

《三峡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

三峡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读后感

  三峡读后感 篇1

  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激流里的木船。有的是出来打渔的,有的正把川江的橘麻往下游运。彪悍的船夫就驾着这种弱不禁风的木船,沿着鳞峋的巉岩,在江心跟汹涌的漩涡搏斗。船身给风刮得倾斜了,浪花漫过了船头,但是勇敢的桨手们还在劲风里唱着号子歌。

  这当儿,一声汽笛,轮船眼看开过来了。木船赶紧朝江边划。轮船驶过,在江里翻滚的那一万条蛟龙变成十万条了,木船就像狂风中的荷瓣那样横过来倒过去地颠簸动荡。不管怎样,桨手们依旧唱着号子歌,逆流前进。他们征服三峡的方注虽然是古老过时的,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征服者。

  三峡的山水叫人惊服,更叫人惊服的是沿峡劳动人民征服自然,谋取生存的勇气和本领。在那耸立的峭壁上,依稀可口辨出千百层细小石级,蜿蜒交错,真是羊肠蟠道三十六迥。有时候重岩绝壁上垂下一道长达十几丈的竹梯,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巉岩上蠕动。上面,白色的炊烟从一排排茅舍里袅袅上升。用望远镜眺望,还可以看到屋檐下晒的柴禾、腊肉或渔具,旁边的土丘大约就是他们的祖茔。峡里还时常看见田垄和牲口。在只有老鹰才飞得到的绝岩上,古代的人们建起了高塔和寺庙。

  船到南津关,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山麓下搭起一排新的木屋和白色的帐篷。这时候,一簇年轻小伙子正在篮球架子下面嘶嚷着,抢夺着。多么熟稔的声音啊!我听到了筑路工人铿然的'铁锹声,也听到更洪亮的炸石声。赶紧借过望远镜来一望,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张充满青春气息的笑脸。多巧啊,电灯这当儿亮了。我看见高耸的钻探机。

  原来这是个重大的勘察基地,岸上的人们正是历史奇迹的创造者。他们征服自然的规模更大,办法更高明了。他们正设计在三峡东边把口的地方修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一座可以照耀半个中国的水电站。三峡将从蜀道上一道险巇的关隘,变成为幸福的源泉。

  山势渐渐由奇伟而平凡了,船终于在苍茫的暮色里,安全出了峡。从此,漩涡消失了,两岸的峭岩消失了,江面温柔广阔,酷似一片湖水。轮船转弯时,衬着暮霭,船身在江面轧出千百道金色的田垄,又像有万条龙睛鱼在船尾并排追踪。

  三峡读后感 篇2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

  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

  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

  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

  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

  三峡读后感 篇3

  站在船头的我,带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叩开这扇载满了三峡之精髓的沉重的大门,聆听那古朴沉重的历史的声音——在远方久久地回荡着,涤净着我们的心灵。

  幼年时的余秋雨先生,在读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时,误解把白帝当作成一个身着缟银之袍,眼中光色流荡的一位沉稳的帝王。然而这次误解无意之中叩开了三峡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对三峡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一千五百多年前某一天的黎明时分,这位伟大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伴随着银袍和彩霞。他潇洒地望着渐渐远去的白帝城。然后缓缓坐回船舱,取其笔墨纸砚,大笔一挥,一首诗便行云流水般的书写下来。“遽成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船上的广播员用无比轻柔的嗓音念着这首诗,仿佛触景生情般。带着不寻常的语调,讲的介绍了几句。便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刹那间,余秋雨先生在童年时的依稀可辨的幻想、伴随着乐曲的声音、两岸的重岩叠嶂,一起汇聚为一团。使人心中一震。

  如果说三峡的激流澎湃是热血,是阳刚,是无尽的力量。那么神女峰的恬静与她的传说则带着无以言表的淡淡的美丽伴随着三峡的热血,阳刚,以及无尽的力量。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疾速的浪花与飞快掠过的风影作为无言的.答谢。而作者在此处丝毫不吝笔墨地摘录了舒婷的《神女峰》,用凄美的语言向我们细细道来一个哀婉的神话故事,为这次的行程平添了一丝哀婉的色彩。

  此次的三峡之旅,伴随着一个小时候天真无邪的幻想。进入了三峡这座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发现了隐藏在奔腾咆哮、波澜壮阔的三峡背后的那一丝苦苦的哀愁。

  写后小记:作者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三峡背后的那一丝婉约,一丝哀怨,一丝凄愁,正是书名中"苦"字的完美体现。

  三峡读后感 篇4

  《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三峡读后感 篇5

  假期里,外公带我参观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它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们来到重庆市人民广场,站在宽阔的广场中间,抬头仰望,气势磅礴的三峡博物馆静静地站在我们面前。三峡博物馆的整体呈一个大弧形,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弧形外墙上镶嵌着古朴的砂岩和清透的蓝色玻璃,看起来清新雅致。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上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九个大字。整座博物馆有四层楼,一楼到三楼是展厅,四楼是辅助用房。

  我和外公先走进《壮丽三峡》展厅。一进展厅,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三峡风光油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我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同时在我耳边响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壮丽三峡。对三峡不是很了解的`我,观看了电视片,才知道了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地沉积,在地质运动作用下,才造就了如今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我们上二楼参观了《远古巴渝》展厅。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这里陈列着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它主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最后,我们来到《抗战岁月》展厅。展厅的核心部分是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展厅。我坐在动感座椅上,忽然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天空黑压压的机群由远而近,随之炸弹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房屋倒塌、大火燃烧,人群开始奔逃。在长达四年的轰炸中,日本帝国主义炸毁了无数的房屋,炸死无辜的中国人民,但是,他们炸不毁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在这个展厅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也感受到了抗战的艰难,与坚持不懈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