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时间:2023-12-17 16:26: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读后感实用[1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读后感实用[14篇]

  《诗经》读后感 篇1

  这是一首出嫁的卫国贵族女子思归不得的诗歌。

  首章从河流起兴。这里的泉水,是一个专属名词,专指一条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卫国的国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汇聚到淇水来起兴,表达它这个嫁到外地的女儿,盼望回到故乡卫国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忆当年出嫁时候的情形,如何与父母亲戚依依不舍。第三章写的是归宁的情形,如何重新装饰她出嫁时乘来的'马车,要告别婆家回娘家了。

  最末章把这种思归故乡的心情提升到了忧愁家国的高度。一句“思须与漕”,点明了她为何而叹息忧愁。学者认为,“须”即是“沫”,这是商王朝的旧都(也就是商纣王的朝歌),也是卫国始封之地。卫国是周王朝在原来商朝的国都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以之来控制、监视殷商遗民的。后来卫国国都几次迁移。到了春秋时期,河北的狄族势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诸侯国,卫国一度被灭国,在齐国的扶持之下才南迁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这句“思须与漕”,把卫国立国之初的兴盛和现在国破家亡的衰落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于是她思归故国就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的层次了,突出了乱世之中,国家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种有家不能回的苍凉之感才显得尤为沉重。

  《诗经》读后感 篇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创作于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共305篇,首首是精华,篇篇是瑰宝。《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以秦国军士的口吻写出了秦军旺盛的士气。描写了秦军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一呼百应,众将士同仇敌忾、互助友爱、协同作战、共御外敌的尚武精神,读之不禁会为这火一般的强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读到这首诗,它瞬间就会把我的思绪拉至春秋时期。我仿佛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热的点兵场,秋风习习,战旗烈烈,硝烟漫天,烽火连连,秦军将士个个舞戈挥戟,随时准备共赴战场,英勇杀敌。他们的将军站立在高台之上,正在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战士们跟随着将军,慷慨激昂、高声吟唱着这首诗。《无衣》就是秦人的强军战歌啊!我可以想象,当军队唱着这首诗歌奔赴战场的时候,会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无衣》不仅可以兴、观、群,还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用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描写出秦人横扫天下、叱咤风云的气势,每每读来,便觉感怀至深。

  《诗经》读后感 篇3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诗经》读后感 篇4

  这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

  “简”似乎是模拟鼓声的,类似于现在的“锵”。“锵锵锵锵”,鼓声雷动,舞师们踩着鼓点入场,在中午时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开始了“万舞”表演。

  这群舞师,身材极其威武高大。他们先表演武舞,手执干戚,动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鸡长尾),意气风发。表演完毕后,大贵族下令赐给他们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却用了一个“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兴。在《诗》里,这个句式一般是隐喻男女之爱的。谁和谁的男女之爱呢?后文说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结合前文,研究者们基本认定,说的是观看了舞蹈的女子。

  万舞,是周代的公侯贵族们祭祀之时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祭祀舞。它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万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两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显男子气概的,文舞又能演绎出上流社会的风华雅致,因此大概观看舞蹈的女性会情不自禁引发情思。

  我觉得最后这一段,大概是想通过对观看的女子们心动的描写,侧面进一步衬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从舞蹈开始到结束,虽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终如果收尾于“公言锡爵”,似乎意犹未尽,有点虎头蛇尾,气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气氛烘到位了,怎么结尾才能把这种舞蹈带给观赏者的心灵震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用女子对舞者的倾慕吧!就像现在观看了爱豆演唱会的女粉丝疯狂地呐喊“我要给你生猴子”是一个性质的……

  《诗经》读后感 篇5

  淡淡书香,古朴气质,随着手中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阳光,轻拂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是那午后明朗,风儿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背后,却是深深无奈,深深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事评价,对人赞美,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召伯遗迹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官吏无尽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哀怨唤出了他们不满,在那腐败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社会,成千上万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书,她似动听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流淌!

  《诗经》读后感 篇6

  在雨雪纷飞的日子里,守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乐,只感到一丝悲伤。长期的守边生活在守卫士兵的心中留下了不可弥补的精神创伤。他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家乡。他悲伤地想起:“过去我去了,杨柳依依”——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吹;今天呢?“今天我来想想,雨雪飞飞”——今天我回到家乡,却是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受,而是用春天随风飘动的柳丝来渲染过去在路上的依依不惜的感受,用大雪来表达今天回家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让缠绵、深邃、飘忽的'情怀自然从风景画面中流出,含蓄而深远,味道无穷。

  这四句话是诗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和“飞飞”这两组叠词,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柳枝婀娜的姿态和大雪的飞舞,也生动地揭示了守卫士兵的内心世界。

  “杨柳依依”展现了他春天出征时对家乡和亲人的不情愿。“雨雪”让我们想起了他在旅途中经历的许多磨难,衬托出他回家时的悲伤和愤怒。

  读完《蔡伟》后,我想到有多少士兵在诗歌中无法回家,有多少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有多少家庭死亡。我很高兴我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你可以集中精力学习,享受家庭带来的温暖。我希望世界上没有战争,永远充满和平。·

  《诗经》读后感 篇7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说起《诗经·邶风·击鼓》,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听过。但是说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以说是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此,便能够显而易见地感受到这句词作的巨大魅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完全不了解这句词前后的语句和背后的故事,都能感受到那种爱情的美好。两个人,相知相守、一起老去,这样平平淡淡的感情,却正是我一直以来向往的。而顺着这句话,搜索到了全诗,再仔细了解和品读这首作品,又让我有了更多的感触。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作品中的主人公因为战争远走他乡,久久不得归家,他的怨恨、愤懑、孤独和茫然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而在这样的情绪之中,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以及无法兑现诺言的自责和遗憾也就显得更加深刻。这样一个战争的背景,与其中所描绘的爱情互相成就。在残酷的战争中,这样真挚的爱情显得更加的可贵与刻骨铭心;而这样的'感情,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也更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引发共鸣与共情。那种遗憾令人感慨唏嘘,也引发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既然我们现在有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身边人呢?这篇作品,有大的格局,也有细腻的情感,能传诵千古,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诗经》读后感 篇8

  《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们去思考,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发。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是一种很小的昆虫,他的生命非常短暂,通常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一般情况下都是朝生暮死。他们在空中飘舞时,姿态优美动人,死后坠落地面,死后坠落地面能积一厚层。因而,这个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

  读完这段以后我觉得虽然这首诗很短,但是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相比蜉蝣我们的一生是漫长的,我们的一生往往有几十年。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其实也是短暂的',我们也会经历死亡。在历史中,我们也许就像蜉蝣一样短暂。蜉蝣有着美丽外观,却抵不过时间的煎熬,我们应该怎样独孤我们的一生呢。

  阮籍在《咏怀诗》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报负。但是在这篇短短的《蜉蝣》里我学到了,我们的人生不能虚度光阴。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去。

  《诗经》读后感 篇9

  《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其中它按音乐划分为三个类别:风、雅、颂。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平铺直叙),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从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清纯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寻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这么一来《蒹葭》不再是“赋”;而是“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激励我们的壮美诗篇呀!

  从中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说要写一本书,但哪一次,我是坚持把书写完的呢?还不是都只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呢?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吗?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吗?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坚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曾对《老子》一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我想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诗经》读后感 篇10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读后感 篇11

  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与酸楚一读《周南。卷耳》

  这是一首结构很特别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节,用第一人称,唱出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浅浅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许久都不满筐。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并不专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长久未归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边上,放下浅筐,呆呆地望向路的尽头,希望能看见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却有三小节,也用第一人称,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艰辛和无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突现出遥远的归途山高路险、阻隔重重。

  “我马虺颓”、“我马玄黄”,强调马已跛足并已呈现病态,只能挣扎而行,这是无休无止、强行赶路的必然结果。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终于,病马躺在路旁,劳累过度的仆人也无法迈步(这时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同样疲惫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浇愁,反而激起更强的思念和更浓的悲伤。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现了六字、五字的句型,为的是强调那种无力后的无奈,那种无助中的辛酸。

  特别的结构分出两个彼此独立的声部:

  夕阳西下的土路,一个失望的女声滑落在草丛深处。

  暮色渐浓的山道,一个无奈的男声回荡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却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却常常天涯各一方。

  两个声音遥相唱和,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双双穿越岁月的尘埃,在我们心中回荡。

  《诗经》读后感 篇12

  《氓》是我高中时所学的一首诗,由于当时对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即便学完了《氓》,我也并无太多感触。但是了解了此诗成诗的背景之后,我却深觉此诗寓意深刻,即便是在三千年后的当代中国,仍然适用。

  “什么是喜欢?旺盛分泌的多巴胺,期限,三十个月”。《氓》中所描述的女主角,因为爱情,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顾周代的法律,毅然与所谓的恋人出奔,最后被冷遇、被抛弃,只能长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如今,微博上讽刺渣男的文章多不胜数,关于未婚妈妈的报道也不少见,和《氓》这一篇讲述的这个因为所谓的爱情被冲昏头脑的故事何其相似!此时炽热的美好的的爱情真的.可以长久吗?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有一句话:“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他就盛开。一旦你拥有它,它就凋谢。”不管爱情能否长久,但我相信在说出爱的那一刻,真正有爱存在过。正在爱,正在被爱着的人呐,我希望你拥有他(她),并且珍惜他(她)。

  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诗经》,感受先秦时代人文之美,不亦乐乎?“浮生哪的常无事,愿读人间未读书”。

  《诗经》读后感 篇13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诗经里面的内容,就是歌曲的诗词。是表达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诗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曾经焚烧过所有儒家典籍。到汉代又得到了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的吕老师平时就喜欢让我们读古诗并且背诵。有一次,妈妈让我背《木兰诗》,我听了,立即行动起来,可是等我看到《木兰诗》原来这么长,我问妈妈这么长的是怎么才能背下来。妈妈说:“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吗?”

  我听了妈妈的办法开始背了起来,结果只背下来两行,我奇怪的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只背了这么一点,难道是我不够专心?”我又试了几遍,随着阅读越熟悉和理解,还真背下来了很多,下面就剩几行了,我高兴的笑了,又开始接着背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背下来了,妈妈过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只要多想一些办法,就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时的退缩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听了,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爱背古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会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动脑筋,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诗经》读后感 篇14

  当历史的书卷已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当先哲圣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盖,我多么想转回身去撷取一片精神的圣叶,笔尖祈愿书香。

  你看到了吗?

  隔着时光的洪流,任凭狂风吹打,任凭烟雨浸湿,!

  你听到了吗?

  它的低吟浅唱,它的语言沧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谁?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没错,就是《诗经》。

  翻开《诗经》,体会先人的语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时光罅隙,洗涤思想,净化心灵。《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我们现代人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这三个字忽然变得那么轻,轻的经不起触碰。

  这使我联想到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早恋。似乎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但请用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多么的可笑之极,古人把爱看得与生死一样重,他们觉得爱是回响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潮汐声,而不是随便的游戏。

  当以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多读《诗经》。古人的思想含蓄,表达委婉。虽不至轰轰烈烈的壮伟,却又细水长流,绵延一生的温良与感动。

  明黄色的.灯光,拉开窗帘,让月光透过书窗洒下。翻开它,一页一页,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岁月的积累,拂去心灵上荡涤的尘埃。思绪明净,持一杯淡酒,品一绪心灵的明净。

  《诗经》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爱,就如同那彼岸繁花,虽然触不到,但它永远存活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尘世能够找到一方安享心灵的净土。

  彼岸,繁花正好……

【《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羔羊》诗经06-06

诗经名句03-16

诗经全文03-16

《诗经》经典名句03-09

诗经全文注释03-08

诗经中经典句子05-07

《采蘩》诗经06-06

诗经·大雅原文06-05

诗经中的诗句05-14

诗经氓说课稿05-1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