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读书心得

时间:2023-11-25 07:46: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弥儿》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弥儿》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读书心得1

  最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感受颇深。尤其卢梭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地然地发展“,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爱弥儿》读书心得2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几点,才是为教育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

《爱弥儿》读书心得3

  近段时间,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的粗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他看来,只要从人类的初始状态即自然状态来考察人类的整个演变过程,才能发现人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天赋人权,才能认识到这种权利又是如何在社会状态之中散失掉的,也才能把人的自然自由作为一面镜子,鉴别出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平等和不自由。

  我觉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因此我觉得,为了要造就一个人,培养出一个为社会所用的人,用卢梭的话说就是,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是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的,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爱弥儿》读书心得4

  在网上搜索《爱弥儿》的时候,发现有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好读,但很难读懂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歌德称这本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因阅读《爱弥儿》而忘却了十几年的定时散步习惯,席勒则称卢梭为新的苏格拉底,是耶稣拟造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对文学书籍深有研究的人,所以我对于《爱弥儿》的见解可能比较肤浅。

  这本书的第一卷写了一个孩子小时候的遭遇。一个年轻美貌的母亲将孩子生下来后,因为觉得教养孩子是一种累赘,所以就把孩子交给了保姆照看,然后自己就不管了。年轻的母亲不顾孩子在保姆那里是否过的好。而父亲为了安静的过日子,就牺牲父亲对孩子的爱,就这样孩子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周围就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保姆的陪伴并对她产生了依赖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却要把孩子带回自己身边,并不允许孩子再与保姆接触,年轻的母亲就这样以为孩子以后就会孝顺自己。她不知道她错的多么离谱,她只知道为自己想,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没有给孩子应得的爱,没有教育孩子,没有抚养孩子,最后还想得到孩子的孝顺,实在荒。唐透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管不问,毫不关心,试问这样的教育方法怎么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两方面。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天使,他们都应该得到父母最大的关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总有一些父母只给了孩子生命,却给不了他们的未来。父亲与母亲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样父爱与母爱也是任何感情都替代不了的。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他们的爱是世间最深厚,最无私的。当然爱非溺爱,如果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放任他的话,那么会让一个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对他的未来造成危害。父母的爱是孩子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当孩子们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父母的爱能给予他们安慰,帮他们脱离困境,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在为子女高兴的同时也不忘为他们指引方向,督促他们继续努力。

  我记得在某个栏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待自己的女儿就像对待仇人一样,经常对女儿进行殴打、辱骂,甚至还将烧开的水往女儿头上浇。记者在采访小女儿时,发现他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而且容易受到惊吓,志愿者带小女孩去医院,发现她全身都是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小女孩头顶的皮肤已经坏死,不会再张头发了。看着小女孩那可怜的模样,做检查的护士都忍不住哭了。我想陌生的人看到小女孩都会为她感到伤心,她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这个父亲摧残小女孩身体的时候,会不会想到他深深伤害到小女孩幼小的心灵,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女儿美好的`未来。还有些父母为了钱把孩子卖给别人,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跟着自己只会吃苦……孰不知,将来孩子知道了真相,这是对孩子心灵多大的伤害!现在的家长有很多种教养方式“比如,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我认为其中民主型教育是最好的,因为民主型家长能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样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即使有错也能让孩子在其中增长经验和能力。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曾受世俗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与行为特点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某些错误。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耐心教导,宽容的对待他们,但也不能一味迁就,还是要以帮他们改正错误为原则。

  从《爱弥儿》一书中我不仅读出了在还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还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第二卷中,作者讲述了他面对爱弥儿哭时的做法。“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就马上跑到他身边。”让·雅克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给予他关爱并答应他某种请求,他就会认为他正在遭受的痛苦是天大的,是不可跨越的,就会让他更加痛苦。如果大人可以理智的对待孩子的哭声,那么还自己也会觉得“哦,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让孩子获得成长,养成坚强的性格。假如给孩子灌输一种“眼泪可以让自己获得糖果”的思想。这样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会以哭泣让家长来满足自己各种无理的要求,从而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大人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哭泣,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如果孩子长的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愉快的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爱弥儿》)第三卷中,让·雅克带着爱弥儿去散步,但是进入森林后他们“迷路”了,在这种情况下,让·雅克趁机教了埃米尔天文学的某些知识。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教学比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口头教学,更能让孩子喜欢和接受,并且能让孩子愉快的、自主的去学习。但是有些时候老师要教的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所以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给孩子们做实验,但最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考虑孩子喜欢什么呢?而应该想想怎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对于孩子而言,一切引不起他的兴趣的事情都是与他不相干的。拿我学英语这件事来说吧,上小学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觉得英语只是一种外语,而这种外语与我除了成绩,就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用不到,但英语老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特别可爱的课堂,他能很形象的将英汉两语结合起来,并且会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张那种很可爱的贴画,后来我们就喜欢比谁的贴画多,为了赢得更多的贴画我就会自觉的背单词。初中时候的英语老师是个女的,她很漂亮,她讲的知识也很容易让我们记住,所以我的成绩就一直不错。但是上高中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老教师,她只顾自己讲课文,还是全英语那种课堂,复习时会连着一个星期背单词或者一个星期都背课文。刚开始还会背下,但是天天都这样就没有兴趣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

  到现在,我已经不很喜欢英语了。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我,将来要面对非常多的儿童,我不会只一味的让这些孩子去学到某些知识或技能,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能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幸福快乐的成长。

《爱弥儿》读书心得5

  《爱弥儿》还是一部关于人性教育的作品,卢梭在书中指出,收获幸福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唯一目标。他提倡自主教学,教师应一边传授知识,一边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从要我学顺利过渡到我要学。

  在该部作品中,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而这也是在向读者渗透道德教育,无论在个人成长的任何时期,都应严格坚守这一教训,与人为善,不允许损害他人利益。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

  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爱弥儿》读书心得6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那么,听任人的身心 开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 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确实,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那 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根底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讲道理,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习知识。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治疗的。

  卢梭阐述的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卢梭说,教育女孩,只需对她说,别人怎么会看她就可以把她们管理的好好的。而对男孩如此,那么如对牛弹琴。我原来在教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要积极采用学到的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 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开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主动开展。

《爱弥儿》读书心得7

  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爱弥儿》读书心得8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此刻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能够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此刻,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这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剩余的东西。因此,我们此刻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但是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必须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能够不去学习,这样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潜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好处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就应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齐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弥儿读后感。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就应持续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就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职责,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期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职责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职责,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承担起全部的职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齐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完美的园地!

《爱弥儿》读书心得9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透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状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贴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个性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期望他的教师以前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期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能够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够预断第二次也必须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职责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思考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务必充分思考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爱弥儿》读书心得10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我有一个小侄女,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周末就要参加围棋,电子琴,巴蕾等等兴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个职业女性一样,毫无喘息的机会。当我问其“放五一长假,你最想干什么”的时候,她回答;“我就想到乡下姥姥家看看田野。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读书心得11

  久仰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皆因自认文化功底不足而久久没有拜读,当年上学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忏悔录》让我费了好大的力气也未能完全理解大师的思想境界。

  时至今日,身为教育工作者,再也找不到借口不看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下面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读后感,不对之处还请见谅。

  《爱弥儿》果然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爱弥儿》读书心得12

  读完《爱弥儿》,收获很多,疑惑很多,不解很多,反思很多……

  作为一名未来将会踏上三尺讲台的师范生,在这里,我想就自己关于卢梭所说的三种教育中的人的教育——教师教育谈谈自己的零星收获,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一、成为学生的伙伴:

  “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快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无论从自我还是他人的感受,都可以发现,一个整天板着一张脸、居高临下的老师,无论自身学识多么渊博,技能多么高超,都是很难与学生亲近,和孩子打成一片的。无疑,他们是名师是教坛新秀,但绝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不可否认,教师需要威信,但是我想好老师不仅只需要威信,威信威信,有威才有信!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把握他们的心理的前提下,才能充分赢得孩子对你的信任与依赖,才能叩开孩子的心门,做孩子的知心人。

  有张有弛,松弛有度,让孩子在玩中学吧!孩子需要的,是既能在他们迷茫的时候给予耐心指导,又能在他们放松的时候成为他们快乐玩伴的老师。想要保持一张不老的容颜不易,但是保持一颗年轻的童心、一份年轻的心态却是可以通过努力拥有的。把自己当成“孩子”吧!同孩子一同嬉戏、玩耍,以孩子的眼光观察丰富的世界,用孩子的.心灵触摸多彩的世界,也许我们可以发现眼光与成人世界迥然不同的一片天地:那里云淡风轻,鸟语花香……

  二、让儿童成为儿童: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

  这是我对卢梭在少年期(12—15岁)中阐述的教育思想中,感受最为深刻的一段话,让我想起了时常在耳边听到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盲目跟风的家长让孩子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各种英语提高班、奥数特长班中……在超前教育风靡的潮流主导下,孩子幸福吗?不!我想。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做法,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感受,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只会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极度厌恶。

  家长如此,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呢?我们是否也会在将来的教学中,全然不顾学生的想法、感情,只是将我们的的思想、书本上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孩子?如卢梭所说,孩子不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对每一事物的看法、思想、感情,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思想,却没有权力剥夺他们的这一自由。我想,作为未来的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让儿童成为儿童,在属于儿童的年龄阶段,做属于儿童应做的事:嬉戏、吵闹……并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的思想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充分挖掘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一个个丰满、甜美的果实,万不可将孩子作为我们随意填充的容器,让他们成为一部部只会填写“标准答案”的机器!

  三、授之以渔: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这段话让我想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一位老师手捧教案,按照教案中写的步骤顺序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则中规中矩地接收着来自于老师的灌输……

  如卢梭所说:“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学生求知的欲望便不在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教学策略,变枯燥无聊的公式、定理为直观又形象可感的游戏、试验,在课堂中,避免这种“填鸭式”教学,充分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我相信,这时候孩子从中学到的道理是印象深刻的,因为他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验到了自我探索的乐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交给孩子知识,不如教会孩子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乐趣。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掌握了学习方法,他才能贪婪地吮吸着知识,才能享受在书海中遨游的欢乐,成为自己的老师。

  成为孩子的玩伴,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做他自己,体验自由带来的无限欢乐;授之以渔,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愿我们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爱弥儿》读书心得13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能够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忙。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务必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职责。

  一个好教师就应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带给适宜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就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取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取;教育中要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几点,才是为教育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

《爱弥儿》读书心得14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

  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

  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

  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爱弥儿》读书心得15

  大概世间万物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大规模的改变罢。《爱弥儿》一书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笔下,成书于封建资本主义盛行的1762年,距离现今的21世纪已有相当长的年月,那么书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应该早已陈旧不堪了吧。未读此书时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学众多名师的推荐下,作为师范生的我还是抱着半学习半怀疑的心态捧起《爱弥儿》细读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头都属于自以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爱弥儿》正文的开篇第一句,与我们民族《论语》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的原因便是无论是人或物,经人之手便会将其变成主观意念里所希望发展的样子。每个人经过了环境熏染和人为教化后,便自然地很难与本初状态相似了,这是个必然的发展结果。经过教化后,人类方能更明规则地生活于社会中,但在卢梭眼中此结果的不良效应则是人一旦进入设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没了自然本身所赋予个体的特质了。树木的生长依赖培育,人类的成长依赖教育。这便引出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从于自然永恒法则地教人育人,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教师只是大自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防止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违背。书中以爱弥儿作为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对象,根据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状态对其进行身心教育,在卢梭眼中,塑造一个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学习知识技能重要得多。

  的确,我们来自于自然,却生长在社会。回顾我们每个人大同小异的成长历程,与卢梭所构造的教育环境有相似也有不同。从我们呱呱坠地那天起,便如同一张白纸般让父母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他们教会了我们生活技能,并努力地把我们往正确的价值观路上带,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又辅之故事、儿歌等形式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品格。我们大多不被压抑天性地生长着,如一朵初长的花苞在生机勃勃地吸收着天地的精华,这与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有相似之处。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年龄略长些的我们大多被父母送去学习各种技能,从小学到中学,从这个兴趣班到那个辅导班,不断地被叮嘱要好好努力学好知识。诚然,学习知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从小被规定去学习大人们所要求的各门各类,无论是语数英,或是政史地,还是物化生,乐器、运动齐上阵。长大后的我们不由得在被要求做得更好的本能性思维中,可能会渐渐忘却了自己原本真实的样子,也分辨不出学得好与自己的喜好到底是不是相统一的了。

  如此看来,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有其非常大的现世意义的。虽然书中所描述的爱弥儿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理想化,但并不妨碍生活在社会的我们借鉴其中理念。“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身为师范生的我虽然没有亲身教育人的经历,但通过几年的教育学学习让我对于教育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中,为人师者应该以尊重学生的天性为前提进行教书育人,以适合其年龄段的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教育成果应以学生自身的感知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高低。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应试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让学生在考好试的基础上增加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见解,更好地发展自身的特性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挑战的任务。这任务实属不易,但这会是日后为人师的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康德说过:“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生在18世纪的卢梭以先见之觉,提出了现代教育学的根本特征:教育要培养自由人。距《爱弥儿》成书至今已过了250余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论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失去其夺目的光辉,愈加历久弥新,使后世的读者阅后受益匪浅。

【《爱弥儿》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爱弥儿心得体会05-11

爱弥儿读书心得09-02

《爱弥儿》读书心得09-08

《爱弥儿》读书心得15篇12-26

爱弥儿读书心得15篇12-23

《爱弥儿》读书心得(15篇)02-10

《爱弥儿》读书心得精选15篇02-13

爱弥儿读书心得(15篇)02-14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2-22

《爱弥儿》读书心得通用15篇02-1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