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4篇[热]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
有个不大好的习惯,看了某本觉得不错的书,就会顺藤把绝大部分同个作者的书找出来看,虽然这样有点机械性重复——毕竟,一样的笔风,基本类似的主题。龙应台的书,才看了《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现在是《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页码:288页 正文语种:中文 定价:26.00 元看到引起共鸣的书,就想推荐给身边的人。每次都会在脑海里,甚至白纸上列出一长串的名字,最后不了了之。担心收到推荐的人看了以后,以为我透过书像对方揭示我对对方的不满,如果担心别人看了我推荐的《不抱怨的世界》,会打心里认为我是因为觉得ta太爱抱怨方才力荐。很想把这本书给母亲看,让母亲明白,我在理解和努力谅解她的不放手的同时,可以理解并接纳我内心渴望她的快快放手。也许,在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母亲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以前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母亲的面前,不论你是30岁,还是50岁,你永远都是妈妈眼里的小可爱,小BB。那个时候,这句话总是用来教育我们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曾想过,这样的母亲,却永远在剥夺我们成为一个成年的独立的人?我没有反对母亲的意思,我也理解她渴望我多多陪在她的身边,做她的小乖乖,什么都去征求她的意见,听取她的`建议。可是,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早就学会了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回到家中,我们突然成了一个因为“吃过的饭还没她吃过的盐多”“走过的路还没她走过的桥”多的小孩,我们不再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不再拥有考虑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我总是渴望逃离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催促,不断地逼迫下,一次次被迫回到她的身边。内心的不愉悦,怎么也无法通过僵持的笑容掩饰。于是,母亲越来越觉得我的离开,越来越加紧她的紧箍咒,那些让我头痛欲裂,甚至想要彻底逃离的金箍。并不羡慕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的关系,因为太清楚这样的书信基本上在我这里就变成了汇报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尽可能少的提及自己,因为总怕不经意间触动到她敏感的神经,无意造成了她一夜的无眠,过失徒添了她一缕银丝。于是,敢说的越来越少,跟自己有关的越来越少。母亲觉得我越来越远,她察觉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她感觉女儿对她锁紧了心门。这样的一种畸形,习惯了,也就不见得那么畸形了。希望有勇气把这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妈妈。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2
母子通信三年,两人重新变成朋友,在龙应台先生的《亲爱的安德烈》中,我看到了一对与众不同的母子。
在这本书里,只有36篇长长短短,絮絮叨叨的书信。然而,龙应台却将安德烈所遇到的问题不偏不倚,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看来,再也没有什么话题比书中的话题更真实,再也没有什么沟通比龙应台与儿子的沟通更动人了。
“信迟了,我和朋友去旅行了3个星期……别埋怨,儿子18岁了还愿意和你写信,你应该得意了。”书中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当我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总会为儿子和妈妈说话的语气感到惊讶。随即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当龙应台兴致勃勃地点开儿子的电子邮件,刚看前两句,还松了口气,接着看就开始埋怨儿子不懂事让自己担心,当看到最后两句后就坐立不安了:“没错,我们在黄金时代里,生活的信条就是性、药、摇滚乐”。
这样的话儿子也敢说,而且是对着母亲说,外国真是这样开放?上次上生物讲到生殖系统时,老师都不出一言,只是让我们自学?更别说这么多的敏感字眼,简直是大逆不道。不吃爆栗,也要挨一顿训吧?
出乎意料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形,龙应台慎重地选择了沟通,她立刻回了一封他们通信以来最短的信:“请你告诉我,你信中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还是隐喻?”在经过了几个胡思乱想的不眠之夜后,她收到了儿子充满讽刺意味的回信:“能不能拜托你,不要只和我谈大知识分子的话题。这当然是隐喻,生活中有许多乐趣,药可以是酒精,也可以是足球或任何让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
尊重孩子,去理解孩子,才达到了母子的沟通,避免了母子之间的情绪对立。
有一次,安德烈写了一堆关于摇滚和嘻哈的历史,然后得意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龙应台马上回信给儿子,恶补了一顿关于摇滚乐和嘻哈的知识来越过儿子所说的代沟。
真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那个已十八岁,冷冷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接纳他。以至于马上赢得了儿子心悦诚服的表态:“我和我的母亲有了连结。”
可很多时候,我那当老师的父母一点都不懂得这些,除了给了我吃穿,便硬逼着我埋头苦读。当我说说LOL,听听E神的歌,不是遭白眼,就是用更多的作业来限制我。
进走孩子的生活,倾听我们的声音,才能顺利的沟通。
其实,青少年和父母总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代沟,为什么就不能像这对母子一样,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呢?为何不可以像朋友一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家长不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帮孩子做出一切的决定;孩子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畅所欲言,把自己所想的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因为只有在尊重与沟通中,孩子和父母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才会有更融洽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在我们身边,许多家长信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较少看到父母在孩子“放浪不羁”的时候先去尊重我们,与我们坐在一起耐心地沟通,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然后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像龙教授一样该有多好。
尊重与沟通,这个最容易被养育的辛劳所掩盖的母亲的最重要的工作,龙应台在不断地努力实践中做到了。她真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她让我懂得了生活中如何去尊重,如何去沟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3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绩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一句话在脑海盘旋许久,许久。
在我们孩子看来,读书无用,而一些学生变相的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成绩就是父母的脸面,而父母逼着我们学习,孩子会不停的`厌倦,没有了幸福,没有了快乐,甚至是亲情。
原来在平淡的日子里,父母早已用心,把未来打造得尽可能简单、舒适,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一个孩子的未来,他们早已经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缓缓的放下那双疲惫的饿瘦,让我们更加幸福、快乐去度过后半生,他们可能也曾后悔,也曾在夜深人静是偷偷抹下眼泪,第二天依旧笑对我们,而我们只是一度的自责、嫌弃甚至是厌恶、憎恨。从现在起,爱上父母、爱上父母为你做的一切。感恩、感激、感谢!(张思行)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4
《亲爱的安德烈》记录了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3年之间的通信。这本书是上中学的女儿推荐给我的。读完这本书很是震撼,也收获颇多。
文中的一行行文字敲击着我的心灵,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心灵大门的母亲,字里行间呈现出拳拳爱子之心。文中安德烈的聪明睿智,善良幽默,又有孩子气的偏激。书中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还有那些在我们中国传统家庭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
文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发现母子暂时分开,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而此时,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还横着东西文化,由此就产生了代沟。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走入对方的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安德烈曾在信中这样告诉母亲:“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很多这种语言犀利、一针见血的文字,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这些文字,促使龙应台去思考,去改变,努力使自己重新变为那个让儿子既爱又喜欢的'妈妈!
对比之下,想想我们中国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我们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是被照顾和服从的对象,而完全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跟女儿说看了这本书,觉得自己真应该向龙应台学习,真的羡慕母子间无所不谈、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方式,不想女儿开心地说:“其实妈妈已经做的很好了!”那一瞬间眼睛竟湿润了,感动于女儿如此理解体谅妈妈!想想女儿上中学以来,因为学习任务变得繁重,我总想让她变得更高效,更井井有条,为此没少唠叨甚至大发雷霆。好在女儿比较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有时虽有不耐烦,但从不顶撞。这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亲爱的安德烈》母子间的书信交流,也让我想到了,当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分歧时,何不用字条交流来解决问题呢?之后,女儿的书桌上多了一个小本本,每当我有什么建议时,把这些想要说的话写在上面,我少了更多的唠叨,女儿则更多了一份理解,合理的建议她总能欣然接受并乐意和我交流。母女之间又回到了朋友般无话不谈的理想状态!是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也是需要平等对待的。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还担心你的孩子有多叛逆吗?
真幸运自己在孩子青春期之时遇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也有幸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本家长和孩子都适合阅读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同龄人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作为孩子,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看龙应台一封封饱含爱意的回信,也许会对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
希望爸爸妈妈们也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把我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多给孩子一些柔美的微笑,让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5
不管是竭力控制自己却还是与父母争吵的我们,还是对待孩子百般无奈的父母,都会在争吵中肆意的怒骂,之后又在疲惫中无力地哀叹。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仿佛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而对于父母来说,在孩子日益长大的岁月里,这永远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深深的沟壑。
直到我看到龙应台说:“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我看到她努力地想要了解这个十八岁的儿子,在这位母亲想要填补那深深的沟壑的同时,她用她与安德烈的36封家书,深深地感动了千千万万地读者。
。我以前觉得,这本书真的很用心良苦,这是一位孩子与母亲感人肺腑的对话。直到后来,再次翻阅时,我才觉得龙应台真的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她对于孩子的不仅仅用爱来衡量,虽然语言是慢慢的,就像平淡地诉说,但却有一种能从书中直逼人心的,就像剖开了心一样热烈的情感。她把自己所有感悟的,思考的,想要对孩子说的,以一种淡淡地语气一点一点地讲出来。
看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心很静,从文中,我读出了一种深深地悲凉的感觉。作者处处袒露着自己想要了解孩子却无能为力,想要推开那堵墙却又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是她与安德烈。十五岁的我们,和已到中年的父母,却不如身边的朋友亲近。那种感觉就像一堵无形墙堵在我们的心口。我们依仗着父母的爱,肆无忌惮地沉默着,不知从何时起,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引爆所有堵在我们心口的火药。“啪”的关门声,是那么尖锐又刺痛人心。
书的开头写到:“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离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对了,这似乎就是我们平时与父母惯有的相处方式,龙应台说,那种感觉就像突然一个天一般高的海浪直直地打过来,你却不知道往哪里躲。那种悲伤浓浓的笼罩着,像一股淡淡的菊香萦绕不去。
看完书后,我陷入了沉静。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渐渐学会把所有的话都藏在心里,而父母却恳切地希望与你打开心扉地交流。父亲节母亲节与父母说的那声“我爱你”却远远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把自己关进手机,与父母在一起却只是低头,原来这样,我们也是爱了。我们和父母之间,那句“我爱你”似乎那么敷衍,敷衍的让人心知肚明。转身,只留下寂寥的父母,反复咀嚼着那句干燥无味的“我爱你”。
龙应台写下这些真挚的'文字,想要掏心掏肺地让孩子她的真心,她想要得到孩子的表示,她的每一行字都充斥着化不开的愁与爱。我感到一阵酸楚。想想自己与父母的僵持,母亲那些想要说出口去硬是吞下去的话,我心里就像塞住了一般。我的母亲和我说,你要相信我会永远为你好,可是我却没有,我们永远觉得我们的委屈比她们大,该诉苦的,是我们。
我们总是觉得母亲总是挑着所有我不爱听的字眼,所说的所有话似乎都能毁坏心情,可是,有错吗?我们在心里如此坚定地认为父母逼迫我们学习,没有他们,我们会更轻松。然而龙应台对她的儿子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心里也许明白,可是想要承认却不那么容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可我们还是蒙住自己的耳朵,心里不断想着,我不想听你话,你说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以后就能有出息吗,我不想听,不想听。
这本书像是能够把我们的心放在漏斗上面过滤一遍,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你的现在,你还可以挽救的。当你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合上书的那一刻,仿佛心结就卸下了,以前厚重的大门也“刺啦”一声轻悄悄地开了。
《亲爱的安德烈》用一种平静的文字淡淡的描述着母亲与孩子的心灵之旅,却在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6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7
十一假期归来,但心情还是停留在假期前的期盼和假期中的快乐。恍惚间竟又一周溜走,也许是闲下来的时光过得快。
今天终于把计划中要读的龙应台先生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完了,也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何如此经典。36封来往家书,她与大儿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诉说与质问,一桩桩,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们所经历或在经历的日常。
论个人,他们聊个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来到我眼前。从打算留在这个城市的那天起,我们要开始奋斗,为房子,为谋生,为立足,而渐渐与故乡等这些字眼好像断了联系。家里人以我为荣,但褪去看似光鲜的外衣,内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渐麻木的内心,对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读起18岁的人信中这些字眼,唯忆起少年不更事之时。
论家庭,可能书中的安德烈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不知现在的他会跟母亲聊家庭的事情吗。想想我们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来,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没有任何改变。张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楼灯快灭完的时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准备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样子,一定像电视里那些厉害的人,为身边的'人撑起一片天,能够让父母不再操劳,能够和自己爱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来,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论社会乃至这个国家,我理解龙应台先生的经历让她没有那种强烈的爱国感,我也羡慕安德烈生在一个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见证了这个国家的昌盛,我爱这个国家,但出身草根,也见过底层的穷苦人,也庆幸我对他们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同情心。现在的工作,让我进入一个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样的事情,也对这个社会运行有了更多认识,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话的浪漫情怀就能改变的,只凭一个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龙先生所说的,"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愿你出走一生,归来仍是少年。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8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龙应台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龙应台发现,四年间,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是啊,其实父母并不会在意我们以后会成为一个多有成就,多有名气的人。他们只是希望我们的生活每天过得开心,平安,拥有安排自己人生的权力。
书里在母子的对话中,安德烈也有叛逆,也有与母亲意见不合而争执的时候,但是龙应台并没有急火攻心,而是选择尊重,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中国有句古话叫“顺者为孝”,于是在生活中父母总是以自己“父母”的身份来压我们,什么事情都得顺从。稍微反驳一下就会被家长贴上“不尊重长辈”的名号。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方法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两代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从这本书中,让我知道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9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36封家书信后,书中母亲龙应台带着怀疑的态度,安德烈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我们这些做父母有一种难以说出口的压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触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书中的安德烈在生活中充满了乐趣,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然后匆匆忙忙吃个早饭去学校上学,晚上回家开始忙碌各门功课,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那么的重要:其中最令我感动的29封信《第二颗眼泪》,内容是中年父母企盼他们的儿女,哪怕是一点点,能了解自己。当少年儿女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感动,为什么样的老歌着迷时,两代之间可能又多了一点点体贴和容忍。还没机场,中年的父母已经情不自禁哼起那熟悉的曲子,暮起的那一刻,他们又异常的安静,少年们古怪地回头,好像第一次发现:原来父母也曾经年少过。
哈贝马斯的老师,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经说,Kitsch就是紧紧抓住一个假的感觉,把真的感觉稀释掉。昆德拉的说法更绝: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我喜欢看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散起的发丝在阳光里一亮一亮。简直就是Kitsch的化身了,还好昆德拉说,那第一颗眼泪不是,第二颗才是Kitsch。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无私的母亲,正在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在我看来,龙应台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坦诚地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走进孩子的生活、心灵和世界,为孩子的成长减少一分迷茫。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0
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幸福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
——安德烈
老师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本应要使我们争取、抗争,但是我早已失去了大声表达的勇气。
我们是90后,年轻的一代人。政治书上这样说:“青少年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从小就接受着高等教育,是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试验品,却还是听到不少此起彼伏的抱怨声。
所有人的目光在我们身上聚焦。或许有人说,年轻才是资本。于是我们整日忙碌,为了成绩单上能有一个好的分数——成才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面临着中考高考,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坚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目光瞄准了市实验、五中、十一中、博中等各大普通高中,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政治课本上讲得多么“天花乱坠”,一旦失足掉进了职业中学,去接受所谓的职业教育,就会成为没有前途的人。
我们叛逆,我们会问:“后进者会有多么无能为力呢?”长辈形容我们“不见棺材不落泪”。父母口中的“美好生活”,我们当然会羡慕,尽管不愿意用自由换取。但深知将来自己也会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潭之中,自私被放在平等之上,但是没有太多的选择,又将“美好”告诉下一代……所以只能努力,努力,努力。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各种欲望,埋头于书本之中。也为了不让别人把“叛逆”安在我们头上。
我们被各种爱包围,手机、电脑、电子书……父母当然会尽量满足我们的愿望,而自己却把烦恼隐藏起来,希望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没错,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教育成就辉煌。我们就这样被牵着手走路。父母说哪条路不好走,我们就不去尝试,父母说哪条路好走,我们就纷纷效颦……总是生怕我们这一代人吃苦。渐渐的,在长辈们的庇护下,成为养尊处优的`一代。我们学过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艰苦奋斗精神”此刻也消失地无影无踪。
是不是真的应该“放手”?哪怕只是一会儿功夫。我们不是平庸,不是失败,而是看不到现实的出路。
我们不害怕错误。我们敢于尝试。我们更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一代人。请松开手,有些路必须要自己走。不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更像是午夜的梦话。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1
这个假期,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是由她与儿子安德烈在三年间每月一次写给对方的书信组成的。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属于龙应台孩子们的独立宣言,它带给了我许多启发与感悟。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独立宣言”——这是这本书中第三十五封信的标题。在这封信中,菲利普的一个结论引发了我的深思:”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爸妈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用眼睛盯着你的爸或妈发问,由‘大人’代你回答。”看完这段话,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每次见到爸妈的朋友,有关于我的问题,他们从来都是向爸妈发问,主语基本都是“她”或者“你家可丞”。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对我们小孩的不尊重呢?是不是造成中国小孩不独立,或者说大多数独立的比西方的孩子晚的原因呢?
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前文我对自己,甚至是这一代人的称呼是“我们小孩”。没错,按照辈分看待人的方式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或者说,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传承的“长幼尊卑有别”的理念。
现在有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在呼吁将孩子尽早独立,学习西方对待孩子成长的方式与教育理念。可已经在心中扎了根的理念,又如何能被轻易改变呢?我并不认为两种教育方式和理念哪一个全对,或者哪一个全错。在我看来,两种教育方式与理念其实是与两个地方的社会,及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们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以及个人意愿的教育方式。
二、关于母亲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一个面对孩子追求独立而手足无措的母亲。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安德烈的.关怀经常被安德烈吐槽,或者生硬地接受。我在龙应台的文字间,读出了一丝伤感与失落。我不禁深思:我们在追究独立的过程中,是否也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呢?
正尝试着追求独立的我,有时对于妈妈的关怀,也是这般不理解与不耐烦。叛逆期的到来也让我有了反对父母意见的冲动。争吵已不可避免。
从龙应台的书中,我看见了一位母亲,面对自己孩子的反对与指责竟是这样无法应付。试着从妈妈的角度考虑,如果有一天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说话干脆,脾气暴躁,尝试追求独立,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自己,还不愿与自己沟通,心里应该很难过吧。可能她们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让我们在独立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少摔跤碰壁,而我们却对这些建议拒之不听,是否也在无形中伤害了好意的母亲呢?
合上书本,我对妈妈又多了一份理解。
这本书给教会了正在尝试独立的我许多,我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感悟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宣言。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2
《亲爱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间虞老师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是由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书信而改编成的书。对于这本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点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会更懂得妈妈的不容易和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书信中的内容包括了母子对文化、民主政治、独立宣言、生活等的思考与探讨。
龙应台因工作原因离开德国,回到台北工作,而安德烈则在德国上学,她一走就是四年。为了更好的了解安德烈她强烈要求与安德烈互通书信,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这一通就是三年。在来来回回36封书信中,母子会因为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安德烈会很深刻的去思索问题的根源,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差异。东方人习惯集体思维模式,西方人则习惯个人思维模式,西方人在这种个人思维模式下越来越独立和自尊,而我们却随波逐流。安德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都会和母亲交流,而母亲给予他更多的帮助是鼓励和耐心的教导。
最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距离的遥远、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让代沟越拓越宽,更多的是在书信中母子彼此间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十八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就像龙应台所说的:"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着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课,她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到动物园里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感,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体验生活,你就会快乐。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是啊,我们总是在追逐金钱和名声,树立错误的职业观,好高骛远。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义,我想使你快乐的工作才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读《亲爱的安德烈》给我很深的感触,尤其是在信中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教导和鼓励,我不禁也会想起妈妈对我平日里的教导和鼓励,妈妈总是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所以每当我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我都会很乐观的去面对,因为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同时,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溺爱。就如同安德烈对母亲说的:"妈妈,您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您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二十岁的成人。您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您知道吗?您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您的心态啊。也就是说,您到今天都没明白:您的儿子不是您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您的"别人"!"
最后,我想说,不管您是仍在纠结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的父母,还是不知道跟父母如何沟通的孩子,我想你应该拿起《亲爱的安德烈》细细品读,相信您会找到答案!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3
放假这几天在家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提起龙应台,大家应该都会想起这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段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疼点,我们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着,我们又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为在当今社会,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人用信来交流?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选择了先阅读龙应台的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为什么他们母子会写信,而一写就是36封?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用写信来了解她的儿子。
从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幸运的,自由的人。书中的他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给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相反的她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母亲她也无权干涉。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正是我们学习之处。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之间都能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少一些责备和批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4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中年女子与她的儿子之间三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让我感受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随着三年的通信不断变化着。其中我看到了一位想深入儿子内心,想打开儿子内心中那扇无形的大门的一位伟大的母亲。然而与这位母亲相对的是一位对母亲所做的一切不屑的儿子。但是伴随着母亲的不断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最后纯属想跟母亲谈心。
在书中有一个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许多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的那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却永远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做唠叨。我只顾着自己,却不顾父母的逐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渴望着你回头看看她们。
龙应台用她那优美并带有色彩的`语言向我讲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你……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相关文章: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4-19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2-16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2-24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3-3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9-0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2-2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3-3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16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