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我讲的题目是“成就幸福的人生”。
我们生下来就本能地想获得幸福,可以说,获得幸福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身为父母的我们,幸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孩子、来自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如何获得这种幸福,《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读《傅雷家书》,一个严肃的、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父亲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傅聪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
向傅雷学习,做优秀父母,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父母的角色定位:
父母应该做什么?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然而我们一部分人的认知却可能存在偏差。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在一项全国性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中我们曾了解到:一些父母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自身职责的首位。比如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有34。6%的父母“陪着孩子做功课”;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主题,有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父母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而不是“做人的向导”。
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优秀,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一个研究生因为害怕单独与人交往,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孩子成才就这样在家长们的不经意之中成了泡影。
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中弘扬的“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主旋律,正是对家长角色的准确定位。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
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道德传统与拳拳的'爱国热情。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社会公德心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二、如何担当好父母的角色:
1、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在文学、绘画、音乐、宗教等诸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与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才能够与孩子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候,我总在想:
当孩子渐渐长大、当他的学识超过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与孩子交流一些什么?当他走到人生中关键的几步时,我们能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做好他人生的导师吗?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家长都会对我说这样一句话:老师啊,我没办法啊,不知道怎么教他。当我们不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那我们必须要学习,向有经验的父母学、向孩子的老师学、从书本上获
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或像今天我们“以书为友”聚在一块儿分享交流。另外我们千万别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就是向我们的孩子学习!傅雷在一封信中这样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
儿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像我的儿子,他爱阅读,他的知识面非常广,他与我聊天时很多知识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另外他的环保意识、社会公德心,他的善良、他对事物的一些独特的看法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也为有他这样一个儿子而自豪、骄傲!
2、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1)“德是为人之本”!
在全国未成年犯罪调查中我们列出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
否关心、关心的程度。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
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
(2)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埃什尔曼所言:“他们不会行走,不能自己进食,看不到哪里潜伏着危险,不懂得如何寻找食物和栖身之地,甚至连翻身都不会。婴儿长大后可能成为罪犯,可能成为教师或体育明星,但无论如何,
他们首先要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别人交往,学会掌握判断哪些行为是社会所要求和允许的。总而言之,他们必须先要学会怎样做人。”
教会孩子学会做人,首先要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明确的标准。
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躲在学校厕所抽烟,被老师发现,进行教育(因为这个孩子身上还有一些别的问题),老师就邀请他的家长到学校来共同商讨如何让这个孩子改掉一些毛病……家长到学校后,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当老师告知家长他的孩子有抽烟的习惯时,家长第一句话是:那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抽烟。老师指着桌上的一包白沙烟对家长说:刚刚亲眼看到他抽烟了,他口袋里还有一包烟呢。家长的第二句话是:那更不可能了,我的孩子要抽也只会抽芙蓉王。
我不明白这个家长是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听了他父亲的话是怎么想的,但我明白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这个孩子的人生路肯定走得不好,他和他的家长也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前段时间吃烧烤,老蹦力邀,跑友煽呼,外加酒精的作用,我不自量力加入了“大户人家跑步读书群”,积极响应团长的倡导——“做个有文化的跑者”,让身体和思想都得在路上,我翻翻书架,找本《傅雷家书》,激发灵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是傅雷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1966年9月3日半夜,傅雷夫妇上吊自杀,自杀时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害怕踢倒板凳惊扰到楼下的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后的体面。有人评价说:“粗鄙与文雅的差距就是一床棉被”“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优雅与温厚。”心怀敬重,我就在9月用读《傅雷家书》来缅怀这两位伟大的知识分子吧。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先生和夫人自1954年到1966年给儿子傅聪的家信。这些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成为傅雷先生思想的折光。金庸评价此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家书内容有所分工,父亲侧重思想教育、艺术探讨,母亲侧重日常琐事的指点与提醒,纯真、质朴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家书中展示的纯良家风,是傅雷夫妇留给儿子最宝贵的家产,也让后世读者受益颇多。
傅雷字怒安,他的性格人如其名脾气刚烈,说一不二,但他能够与儿子推心置腹地聊音乐见解、唐诗宋词、外国人文、人生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待男女情感以及婚姻的态度……林林总总,事无巨细。
傅雷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还是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艺术鉴赏家,更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是不折不扣的大师,这本书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大师,学习大师育儿的成功经验,学习大师的高尚情操,学习大师的为人处事。
儿子傅聪20岁小有成就离开上海去北京求学,后又去波兰求学、比赛。傅雷对孩子的爱柔肠百转,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毫无保留的脉脉温情:“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爱儿子,但却不溺爱儿子,他对儿子悉心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个时刻爱国、淡泊名利的人。
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很久没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兴又激动,又或是“五十多天没给你写信了,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老不写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估计傅雷夫妇等待儿子书信等的都有点焦虑了。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哪怕明知道孩子一切都挺好,但是将要看到或已经看到孩子写的只言片语仍能激动万分。
这一点孩子离开父母去远方,父母体会较多。我们孩子上大学后第一学期跟我们联系比较少,今年暑假离家前她妈妈跟她交流之后,本学期,孩子微信上冒泡次数多了,吃饭经常晒个图,别人看似这无聊的晒饭,也足以让我们做父母的激动不已,每次有孩子发消息的提示,明知没啥大事,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好奇与兴奋,急于知道孩子发的啥,就是看了图片也要用手指划拉大,还要细细看看具体吃的都有啥,穿的`都有啥,瘦了没,边上照相的还有谁,在这点上,所有的父母可能跟傅雷当时情况类似吧。
傅雷要求儿子的择偶标准“本质善良,天性温厚,胸襟开阔”,夫妻相处要“尊重、谅解、宽容”日子过久了“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也即是所谓的终身伴侣。”根据个人半生的观察与体会,傅雷的这些标准、要求与观点,非常接地气,放眼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中国文化圈,百分百适用。第一、现如今,人们择偶可能看家境、看文凭、看工作的多,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善良,温厚,胸襟”,有了这三样根本的东西,家庭才能长久不衰;第二、夫妻过日子难免磕磕绊绊,意见不同、家境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就需要“尊重、谅解、宽容”,需要换位思考,一切过不去的坎,想不开的结也就过去了;第三、夫妻过日子久了,也就缺乏了激情,不可能天天制造浪漫,夫妻就成了知己朋友、生活上的伴侣、困难时的战友,相帮相扶,走好一生。话又说回来,夫妻要同心,离不开根本的品质“善良,温厚,胸襟”。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要付出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这句话反映了傅雷先生对得到和失去辩证关系的理解。人不应总想的占便宜,付出与收获是一种平衡,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应该戒除不劳而获的思想,也要戒除少劳多获的思想。
“培养自己以便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人的伟大在于帮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这句话能感受到傅雷先生的奉献精神,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用来给社会和人类做贡献的,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说到这,我想起了跑团定期组织大家献血,献完血有人问我图啥,我说不图啥,有人说可能把献的血都卖了,我说总归把血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救人了就行了。在此,为我们跑团无私献血的跑友们点赞,我们都是好样的,希望把这种奉献活动发扬广大、传播更远、传承更久。
看《佛雷家书》,我心里一直出现的“任老师家书”。我家姑娘在15岁离家去西工大附中求学,去学校的前两个月,班上学霸云集,市第一、区第一、县第一比比皆是,孩子心情紧张焦虑,压力太大晚上睡不着觉,经常半夜打电话哭诉,我家任老师就打电话发短信,讲道理、举例子,不断排解孩子心中的焦虑,一步步给孩子树立信心,发的短信累计几万字,爱通过电话短信穿透了漫漫黑夜,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使孩子走出了焦虑的泥潭,开始了愉快的高中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俗话说,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风的文字传承;家书是另一种陪伴,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书是力量的源泉;家书是指路明灯;家书是穿越时空的温暖。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就喜欢将自己的内心寄托在丰富的文字之中,而书信这一特殊的文体更是远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最为真切、自然、朴素的文字,笔之所及,心之所想。
《傅雷家书》由傅雷先生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的186封家书摘编而成,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是家人之间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之间展示出了一个中国家庭严谨、刻苦的家教,以及不失温馨、诗意的家风传统。作为一个非艺术专业的普通人,我不认识父子笔下诸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听不懂乐器节奏旋律的转换,看不懂他们笔下高深的专业术语......但是透过家人之间细腻的文字,我们却可以发现背后那份厚重、质朴、真切的情愫和智慧。这些书信不仅仅是傅聪、傅敏成长的教育真言,亦是我们思想成长的指路明灯。
家人深情、细致动人
面对儿子远离祖国赴波兰学习生活这一境况,他们的内心是不舍的、是痛苦的。无数个日夜,傅雷夫妇辗转难眠,清灯孤影,提笔倾诉着难掩的思念。“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要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心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从细碎平常的生活琐事到严谨细致的专业指导到谦逊自爱的修养塑造,无不体现着父母的那份深情。这也让我想起龙应台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微妙的。小的时候,我们是父母手中的风筝,父母奋力奔跑,巧借微风,让我们得以起飞。而我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远方广阔的天空远远胜过父母手中那一方小小的温暖之地。而当我们渐行渐远,见识过天空云深雾重的迷茫,听到过耳旁寒风呼啸的凄冷,也感受到独身漂泊的那份辛苦,回望时才发现我们离放风筝的父母太过遥远......而想重回那份温暖之地,我们又要面临遥远的距离、高空的压力、时间的催促,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
外出工作几年,最为难熬的日子便是各种假期,放下繁琐的工作,静下心来,才发现身旁都是陌生的脸孔,当你想要逛街时猛然发现竟无人可寻时,我不禁格外思念家的温度。思及此,拨通家的电话,那端传来熟悉的声音:“家里的鸡蛋存了好多,有时间回来拿。”“屋后的橘子今年长得特别多,都给你留着呢。”......我知道,即使相隔再远,父母依旧牢牢握着那份维系着我高飞的那根细丝线。傅雷先生说“人不是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活在至爱的亲人身上吗?”他能清楚地记得儿子的第八封信和第九封信隔了一个月零三天,时隔八个多月也记得外国评论家对儿子音乐的评价,两个月零一个星期未收到只字片语......我想这并不仅仅只是这家人的特例吧,多么细致而深沉的爱啊,多么伟大而无私的中国父母啊。
严于律己、贵在坚持
“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告诉我们对待学习和工作,不能只是依靠一时的热情,热情可以带给我们动力,但却不能带来长久的胜利。
作为父亲,他为儿子对音乐的热情而喜悦,当他听着儿子描述俄国钢琴家的演奏,自己难以抑制的激动时,父亲必然会为儿子找到音乐上的知己而高兴,但是他也会告诉儿子要尽量克制自己的神经敏锐,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在任何时候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在儿子为了诸多的音乐会奔走时,他又苦心劝说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演奏,专心坚持每一天的练习。他告诉儿子:“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他以一个过来人沉稳、睿智的眼光指导着儿子,传授自己人生的智慧。
随处读来,字里行间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般的交心,有师长的严厉教育,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些是千年修来的福气。正是这份严格、这份坚持使得傅聪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迎来好的收获。
回想自己,也常常为一时的热情左右,而缺乏真正的坚持。正值青春给自己立了不少flag:要看多少书,要去多少地方拓展眼界,要写多少文字......但是真正能完成的却有多少呢?对我们来说,树立理想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为了理想而坚持。
待人真诚、民族情怀
傅雷先生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对于如何“为人”,在先生的心中是具体而细致的,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言行举止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只是弹琴时摇摆的身形,细小的手部动作,都有着自己的标准。
傅雷先生将自己对祖国的那份忠诚与爱灌注在每一个文字之中,虽然生活苦难的魔爪不断压榨他身心,但傅雷先生却一直企盼国家的复兴。他一生都秉承着信念,从未放弃,他相信毛主席是睿智而有预见性的,一定可以带领中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人生哲思的思考,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期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化解渗透,这一切敦促着他永远秉承一颗赤子之心,乐观向上地化解时代的伤痛,拓宽着生命的宽度,也见证他们父子之间赤子之心的传承。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沦为自大狂自溺狂,而且这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交融。”在他的心中,对于他人真诚无私的爱与民族的大爱是维系个人素养品质的重要部分,也是个人待人处事的立世原则。他不止一次地提醒儿子国内的青年们一个个都在觉醒,但苦于没有材料,希望儿子出于道义上恶责任,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将国外的思潮汇报,多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啊。待人真诚、尊重关爱是一直融入在他的教育之中的,作为父亲,他并不是用高高在上的语气教育儿子,而是将儿子当成自己的知己,与他平等真诚的交流。他会跟儿子一起探讨演奏停歇间隙大拇手指是否要放在其他手指之下,会认真听取其对傅敏是否立即停学的意见,会为儿子是否转往苏联学习罗列一条条建议......这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傅聪、傅敏的成长的沃土,也铸就了他们真诚、热情、无私的品质。
反观如今的家庭,高高在上的父母权威,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毫无发言权的儿女处境这些种种,是否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本好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读的当下,更多的是阅读之后的意义。我想要是人人都能去看一看《傅雷家书》,人人都能去品一品文字背后的真情,相信我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父母、砥砺前行。趁着这个长长的寒假,回望父母之恩,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我爱你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我们每个人都应拥有一封信——一封名为家书的信。自古以来,不同的游子,用笔演绎了不同情感的家书。李商隐的家书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展望。张籍的家书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纸短情长……之所以叫作家书,而有别于只是一封简简单单的信,或许它寄托的更是那来往于家里与千里之外的说不尽的话语,抒发不完的绵绵情思。《傅雷家书》里那一封封简短而深沉的家书,让傅雷与傅聪这对父子跨越远洋彼此理解、彼此陪伴,在爱与被爱中行走于它们各自的生命旅程。
傅雷曾在信中多次深深的忏悔和表达自己的歉意——他教子极严,有时几乎不近人情。因此,他深深为自己摧毁了儿子的快乐童年,以及让母亲精神上受到诸般折磨而忏悔。回忆往事,儿子在他身边的一点一滴,都化作了他的深刻反思。在儿子身上,他有了更多的体验: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交流技巧,更学会了把感情升华!“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这些情深义重的言语,对于这位严谨而深沉的父亲是当面说不出口的,可谁又能想到他会将这份久久隐藏于心底的话语,让小小的纸笺承载它的重量呢。都说见字如见人,我想当傅聪在阅读这些书信的同时,也一定会联想到父亲写信时深沉的眼眸,依旧严峻但略带轻柔的脸庞,和一次次在教训自己后痛苦的煎熬。他能不有所感怀吗?他能不将父亲多年以来给自己套上的层层戒备一一化解吗?
爱是需要沉淀的,一封封家书,便是爱的沉淀。父亲曾说:“儿子,要知道你回来的那几天我和你妈妈有多么开心吗?”只此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抒发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渴望。在《傅雷家书》里,我所看到的不是那种直白而肉麻的"我爱你",而是用各种家常话语,在讨论与交流中透露出的深沉爱意。我想,这也应是天下父母共同拥有的对孩子们的爱吧,家书让每个孩子都能深刻地去感受生活的爱。于是,孩子们与家人之间的爱在来来往往的家书中酝酿着,愈变愈浓。
反观我们所说的代沟,我们并不能将根本原因归结到年代差异和认知差异上。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与相知相识的桥梁往往只是一个友好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和一声轻柔的呼唤。也正因此,一封封家书之于傅雷的是让他学会了怎样去理解、沟通和表达爱,使他在儿子的身上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让他的心灵走向另一历程。他所获得的正如他所说,“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是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傅雷的家书之于傅聪不光是漫漫学程上的陪伴,更是那种质朴、严谨、厚重家风的传承,它所影响到傅聪的是让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逐渐蜕变成为成熟而稳重的独立个体。海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并没有扰乱他的视线,他始终贯穿着那种沉着静穆的态度和气质。傅雷旧友楼夷吾曾说他并没有许多从海外来的那种末世纪的长发蓄须、艳装怪服的所谓艺术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自由幻想的同时,他仍保持着一份朴素而纯正的秉性,一份作为艺术家必须的沉静。因此,海外求学的他走得更加坚定。纵观他的人生历程,是一封封家书将他的生命维系,也是一封封家书,让他从与外面的世界相识相知,到真正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独立个体。他明白了许多,因而那些曾经与父亲的争论,曾经那些稚气的行为,正向他证明父亲这个看遍风云的长一辈的人,其实并无大错。他像他的父亲,在他的身上也流传着那种朴素、正直、深沉的中国人气质。也因此,他将西方音乐演绎出了别具一格的东方风味。
傅聪在成长,那种家风也正在代代流传。在我的印象当中,《颜氏家训》也流淌着中华传统家风的鲜活血脉。其中,作者用了极尽厚实真恳的语言告诉他的弟弟们"兄弟者,分形连气者也。"他用一颗坚定踏实的心教导弟弟们互敬互爱,讲信修睦。他是一位忠厚的哥哥,也更如一位满怀责任的父亲,长兄如父,大概说的`便是如此吧。而弟弟们也正是在这般质朴的语言中秉持着一世孝义,在谨遵兄长教诲的道途中不忘初心、有所始终。
从竹简到白纸,家书俨然已成为一记文化符号。更是被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从最早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起,家书文化便在中华传统5000年历史的长河中积淀。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家书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而这样的文化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代代相传,不断继承、演变至今。诸葛亮的《诫子书》教会了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教导弟弟们"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之时,玉汝于成。"《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即使与儿子傅雷相隔千里,也总不忘教导傅雷如何去与妻子相处,不忘提醒他一个作为中国艺术家对东方文化应有的守卫和传承。他们谈诗词,谈文化;也谈人生,谈理想。笔墨之间,是修身、齐家、治业、报国的传统文化。一封封家书的继承与传递之间,更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思想的变化与时代的变革。家书古老而又厚重,凝结了几千年来人们的心血,真正展现了铭刻在国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家国情怀。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现在的我们,享受于微信、QQ、电话的便利,却忘却了曾经家书带给我们温暖的回忆。在这浮躁的时代,手机屏幕上的一句句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又有谁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那只言片语的爱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因此变得轻薄浮躁。所以不要忽视,不要遗忘,不要淡了那昔日尺牍信札中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话语……还有那牵肠挂肚的真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读《傅雷家书》已经不止一次,一行一行,如同和父母、朋友促膝谈心,如同聆听智者殷殷教诲,一句都舍不得略过;一篇一篇,如同翻阅箱子里的那些旧信件,一件一件都要查看清楚,一个纸片都要反复咂摸。《傅雷家书》就是这样,适合慢慢地品读,它凝聚了一个严父、慈父深沉的爱,也凝聚了一个出色的翻译家、艺术家睿智的人生见解。所幸,傅聪傅敏都不负父望,一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一个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所幸,我们今天还有那么多的青年学生爱读《傅雷家书》,从中得到教益,这多少也让傅雷得到慰藉吧。
一、学问第一,真理第一
傅聪出国留学,远越重洋,内心难免被情感困扰,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经历和睿智告诉孩子:“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他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没有变过的”原则。
做好学问,把握真理,才是人生的根基。谈论学问,谈论艺术,也就成了《傅雷家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傅雷一再地询问傅聪:“乐理开始了没有?”,一再地叮嘱傅聪:“乐理可以趁早赶一赶”。乐理是音乐的根基,这个根基是否厚实,决定了这条路能否走得长远。作为一个教育家和艺术评论家,傅雷对傅聪艺术上的指引当然远不止于监督、催促,他的教育如同潺潺的溪流,清澈而源远流长,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寸空间。面对傅聪音乐会的成绩,他指出:“音乐会成绩未能完全满意,还是因为根基问题,将来多多修养,把技术克服,再把精神训练得容易集中,一定可大为改善。”面对傅聪艺术上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他说:“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特出的部分,从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的种在自己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得厚实。”字字句句都是他悟透人生、艺术之后凝聚的精华,字字句句都是至理,字字句句都切中肯綮,又都来得那么及时。
为了拓展孩子的艺术视野,傅雷在书信中常常就一场演出或一场画展甚至一本书、一份稿件探讨交流,他叮嘱孩子在音乐学习之余,可以欣赏、领略造型艺术的神韵,以丰富音乐的形象,他也叮嘱孩子不要忘却中国古代文化,和他谈论中国古代音乐,给他寄书,《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等等,让他多看几遍,增加文学知识,拓宽艺术眼界。读《傅雷家书》,你不禁会感叹:傅雷是严父,也是良师!
二、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无疑,傅雷是以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的高度来培养傅聪的,要成为艺术家,需要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然而,艺术家的胸怀、艺术家的慈悲与博爱,需要在为人处世的点滴中体现,所以,他告诫傅聪,要“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翻阅一封封家书,我们随处可见傅雷用心良苦的教育。傅雷始终以一种艺术家的大人格来期待孩子的成长,教导他成为于人有益的人。
有益于人,潜心修养,不忘家国。傅聪游学海外,而国家正发生灾难,傅雷在家书中说,“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他还曾让傅聪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家国是一个人的根,而家国情怀,正是为人的根本。
卓越的人格如何养成?卓越的人格在于对学问的执著追求,傅雷和傅聪探讨一篇不太恰当的翻译稿件,评价说,“毛病就在于他功夫用得不够,没吃足苦头决不能有好成绩!”相信,傅雷作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家,他在这方面是吃尽了苦头的.,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艰苦卓绝的奋斗,怎么能觅得灯火阑珊处的那个“她”,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呢?卓越的人格还在于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和坚强克服错误,傅雷说,“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和结晶吗?”以此引导和鼓励傅聪走向艺术的高峰。卓越的人格是傅雷信上说的“心地善良、正值,胸襟宽,能及时改正自己的判断,不固执己见。”是“光明正大,实话实说。”是“虚心、勇敢、坚韧”,是一个“具有一颗慈悲的心的强者”!
卓越的人格还体现在生活的细小处。比如,对朋友的真诚,他说,“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告诫孩子待朋友不能马虎;比如,演出中的举手投足,他告诉孩子,“出行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比如,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恩。点点滴滴,仿佛孩子还在跟前,关怀得那么体贴、细致、周到!
三、脉脉温情,家书抵万金
一封封书信来往,写在纸上的一些家常话,读来平淡之处却有脉脉温情,可以说,傅雷夫妇把对儿子全部的爱所有的牵挂都倾注在家书的字字句句中。
对于写信的目的,傅雷在信中坦言: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的对手”;第二,“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
在信中,我们看到父母思念的眼泪;看到父母对孩子点滴进步的狂喜;看到只有最亲近的人之间才会有的最琐碎的叮咛;看到父母用毕生的生活经验凝聚而成的提醒:学习正规化、计划化,生活科学化;看到父子之间融洽、毫无顾忌地互相倾诉,探讨艺术和人生;看到父母虽然逐渐年迈,可也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看到年迈的父母得不到孩子音讯之时的内心的无奈痛苦;我们看到了一个真诚的艺术家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做学问,堂堂正正做人的一生。
孩子远隔重洋,家书实际上就承载起了父母教子的责任,承载起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还有殷切的希望。正因为如此重要,所以难怪一次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信件遗失,傅雷半个多月心神不宁;难怪收到信后多少狂喜,反复念读,彻夜难眠,“家书抵万金”,一点都不为过;难怪有评论说,这是“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聪有父有母如此,夫复何求!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读完《傅雷家书》,心里很久久都不能平静,有一些东西在心里一直回荡着……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傅雷的一生,是中国人严重的“君子”外国人口中的“绅士”。当我们听到“傅雷”这个名字时,也许我们首先想起的是他在翻译、文艺评论做出的卓越贡献,想到的是他个人的才华和艺术成就,但在《傅雷家书》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傅雷作为艺术家的另一面,面对社会环境的纷杂却始终不改一颗赤诚的心;面对工作、生活的忙碌,却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孩子的心灵安慰和陪伴,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孩子的爱真切流露,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个人成长发展,给出合适的建议,面对孩子,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更在孩子专业的路上给出合适的建议和意见,陪伴并指导孩子一直向前走着……那些淳淳教导,那些殷切的关怀,在一封封家书里,让我看到一个伟岸的父亲温柔的光辉!
——父爱自然而真实的流露,让孩子感觉到爱就在身边。在所有的信里,对傅聪的称呼有:亲爱的聪儿、聪,亲爱的孩子、孩子、聪、聪儿…就那么自然的喊着孩子的名字,说着亲爱的孩子,就像孩子就站在自己面前一般;在书信里谈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也非常自然,“亲爱的聪,你的信今天终于收到了,很快蔚。你走后,我们心里的矛盾真是无法形容,当然为你的前途,我们应该庆幸,你又那么好的机会,在幸运也没有了,可是一想到那么长的别离,总有些不舒服…;亲爱的聪,我差不多无时无刻不在念着你!…平日没有一天不想到你,只是痴痴地等着你的来信,虽然知道你忙,不到十天左右休想有信,但心里总禁不住存着希望……
我坐不住了,腰里疼痛难忍,只希望你来封长信安慰安慰我们…孩子,要记得”家书抵万金“啊……这样的话语,很多很多,我们常说父爱是内敛的,也许正是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形象往往是严肃、难以接近,不如母亲那样靠近孩子,好像这样才显得父亲够威严,多少孩子在心里呼喊着”爸爸“,但是当面却不敢和孩子说话,到了成年之后,更难和父亲亲近,只是有事了才说事,家庭里,亲人间反而多了一种距离感,像傅雷这样,坦然的和孩子诉说自己的想念,告诉孩子自己有多么想念、多么爱,甚至告诉孩子我们需要你的安慰,这样亲近的父子关系是多么的难得,生活里又何其少见?往往人们好像都忘了——爱,需要表达!
——要做父亲,更要做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傅雷与傅聪的书信里,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自是不少,更多的是关于傅聪的学习和演奏相关的话题,有建议傅聪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如何与导师交流沟通,专业上还需要增加哪方面的学习等等,许多生活的细节也不漏过,如:在傅聪打算换老师时,特意写一封信,提醒傅聪如何真诚的面对老师,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同意;在面临爱情时,一再的提醒,要有节制,不可荒废了自己;面对婚姻,告诉孩子不能面面俱到,要更具有包容性,甚至有一次谈到傅聪外出做客衣着礼仪是否恰当…
当然,傅雷在书信里也不忘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活:参加会议有什么收获,做什么工作,取得什么进展,和妻子外出游玩沿途感受,谈论对一些艺术作品的看法,对一些问题,自己持什么看法,甚至专门在书信里和傅聪谈自己读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的感想,谈论当时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的特点,并结合傅聪的专业学习,由此及彼,联系实际谈开…洋洋洒洒数千言,就像面对自己同龄的朋友一样,在这样的书信里,我看到的更是一个父亲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推心置腹的谈自己、谈对方,在儿子面前坦然承认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与不足,并以此提醒傅聪要避免自己的错误……这样的父子关系,心灵上没有距离,而能够达成这样的亲密的朋友关系,是多么难得而可贵!
——既是孩子忠实的听众,又是孩子人生路上那座明亮的灯塔。家书中,傅雷与傅聪交流最多的是专业的探讨和学习、生活的习惯于要求。一边听着傅聪的各个阶段的演奏唱片,一边密切关注艺术届对傅聪的评论,同时傅雷始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艺术,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然后诚恳的提出自己的鉴赏意见,我想,某种程度上,傅雷是热爱艺术的,也更因为父亲这个角色,让他对艺术倾注了更多的心力,不停的进步和成长,因为父亲这个角色的需求,促使他在艺术评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多封书信中,不止一次的要求傅聪多写信、多发表感想、多报告计划,原因不单纯是因为想要知道服从的近况,而是通过与傅聪的交流中发现问题,进而在回信中提出建议和要求!”做爸爸的不要求你什么,只要求你多写信,多写有内容有思想实质的信。为了你对爸爸的爱,难道办不到吗?我也再三告诉过你,你一边写信整理思想,一边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观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的启发,可以帮助你今后的学习。这样一一举数得的事怎么没勇气去干呢?…“这些平实而有效的建议,慢慢地随着书信潜入了傅聪的心里,傅聪取得那么高的艺术成就,除了个人天赋、勤奋努力之外,与傅雷时时的督促和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生的路上,在艺术追求的路上,这个父亲就如同一座光明的灯塔般照亮着孩子前进的路,让孩子不至于走偏!
——用言行告诉孩子,如何永远带着一颗热气腾腾的心去爱自己的家人。如果说,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已经成了一种父子相惜相伴的交流习惯,那么写给弥拉(傅聪之妻)的信,则完全是一个长者对亲人的关爱,不仅仅是爱屋及乌,对这个几乎从未谋面的儿媳,本能的付出自己的关爱,真切的去关怀,真诚地去交流,同时又细心的从傅聪交流,询问弥拉对自己的看法,如有意见一定要详细告知,自己会尊重米拉的看法,纠正自己的教导方式……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多么的打动人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寒假有三本学校要求必读的书,其中一本是《傅雷家书》。
金庸先生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是这本书最精辟的概括,但是对于傅雷与儿子傅聪的父子关系可不是这样仅仅二十几个字一样。作为一个孩子,我起初认为傅雷对待傅聪是在实施强制性家长制。
从书中看,傅雷是一个在生活中对于一些“chores”(乏味的重复性例行公事)上极其严苛挑剔的人。作为中国君子,他适时教导改正儿子的举止、做人行事的态度和方法,关心他到了规定大衣的摆放位置,或者是信件的落款称呼,教导他从社会伦理到乐理、国学、外国文学等方面,照料他到无微不至,关注他到片刻不停。但是类似不回家书都会受到责备、做决定一律经过父母的这些琐碎而又吹毛求疵的章法规矩,这就有些敏锐且反常了,这种过于关心孩子生活的方式会不会有些太过?我是越看越不明白,于是也就不免想弄明白。
翻看一些资料发现,正当壮年时期的傅雷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过于严格。同样地,在《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同时也是傅雷的老友楼适夷的一句话中,也可以读出早期傅雷的教育方式。“傅雷的孩子们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大气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放心地大声笑闹。”他是一个“严父”,严到他硬性要求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怎样表达,不能容忍有任何逾矩行为。世人皆知傅雷对作品相当严苛把关,绝不允许出毛病。殊不知,在教育孩子上,他也同样严苛,更是硬生生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校稿,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一遍一遍抽打,正如身为翻译家的傅雷最拿得出手的一招——一遍一遍斟酌字眼一样。从日常生活到课业选择,比方上桌是否妨碍了同席的别人,吞咽咀嚼是否有教养……这完全都是傅雷的行事作风,他照搬到了孩子身上,要求两个儿子都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命令,包括重大选择,完全由父亲傅雷决定,孩子没有自主权。
不难发现,在家中,傅雷作为父亲的权威,不容置喙。通常他和儿子存在不对等地位、权势、尊卑的对峙中,孩子是弱者,傅雷会表示出十分的强权,不会俯身听从孩子。孩子会想着给自己辩白,无奈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还是要做主的,把关最后的决定。傅雷他就是完完全全家中的权威,不会被家中任何人所左右,傅雷一旦打定了主意,用十头牛来拉,他也不会回头。他打压孩子,用棍棒式的父权专制方式解决家庭问题,有些极端。这就似乎应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概念的一番话,乡土中国的几大特征——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尤为常见、常用,这就是常提的“父权”,在父权为主的家庭,儿童就是泄气的沙包,会过得战战兢兢。
如若是傅雷坏脾气正在气头上,看到孩子的任何一点不足或是不当就会冒火,在盛怒之下的他连脸都会气青,当着外人的面把还年幼的孩子拎出家门,厉声呵喝,无端苛责一番,孩子们吓得不敢乱说一句,而他的夫人朱梅馥此时会温言相劝,赶紧调解,让他赶紧熄火。
所谓“像硬米粒儿一样的傅雷”无非在指他的面色严肃和过分偏执,“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厉”“傅雷只是不轻易笑”足以看出在家中他不可撼动的权势。
初为人父的前些年他从没有和他的两个儿子促膝谈心,他也从来没有给过他们自由和独立。他的大儿子傅聪在他的决定之下,选择了钢琴。钢琴是傅聪的避难所,可以心无旁骛地练琴练上十几个小时。
后来傅聪练琴有时懒惰,傅雷以为是儿子拂逆父亲,被他用藤条打得半死,还被父亲绑在门口的树干上反省。还有次,傅聪因懈怠练琴,傅雷抓起蚊香盘就抡砸了过去,正中傅聪的鼻梁,顿时鲜血如注,此后傅聪的鼻梁上就留下了一道明显疤痕。傅雷的一生都苛求完美,所以教子甚严,傅聪常常因为不好练琴而受到惩罚。朱梅馥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在一旁无声地陪着哭。在傅雷眼中,这不过是小教训,这是家庭教育的常态。这样的不得当教育所流露的父爱,给了傅聪一个饱受摧折的童年。
壮年之后,逐渐走入中年,随着人生经历跌宕离合之后,傅雷的性格变得平和,开始明白了当父亲的责任并不是一味抽打孩子,而是要委以生活的能力,给予人格上的训导、鞭策。作为父亲,傅雷开始给予了孩子细致、缜密、宽广且富有深意的指导与交流。
他很悔恨自己壮年时期的做法,于是开始和儿子通过家书沟通,渴望在给他解惑的过程中,将儿时的对儿子的“虐待”一笔勾销。“可怜的孩子……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所以他开始补赎自己的过错,正好是在傅聪去了波兰之后,在异国他乡又只身一人,身陷痛苦的时候。都说知子莫若父,傅雷也及时地给出回馈和答复,教导他关于人格的感化与学养的灌输,加之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就是在这段期间,在沟通往来之间,编成了教子“范例”的《傅雷家书》。
傅雷是博物君子,同时也是个容易大动肝火的父亲,他的教育并不是失职的。傅雷最终醒悟了,父亲这个角色就像是苦修行,孩子总要高飞,不能被自己盯着一辈子,不需要被时常制裁,应换为修理、打磨,锻炼他闯荡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他的教育出发点并没有出错,也是一位尽职的父亲,但是对待儿子的态度上出现了些许偏差。他从不宠惯,不敢松弛对儿子们的严加管束、高压管制,只是他在亲子关系中太过于较真了。
壮年时期的傅雷看上去是个谦谦君子,谦和温良,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有着刚劲、顶真、风骨,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先辈。实际刚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一个“伪君子”,有着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怪脾气,最终他还是幸运地改正了,重新有了一个圆满的家庭,一个令他骄傲的儿子。
从古至今,不乏有像是傅雷一样的学术上成就斐然的人,且拥有着正确可行的教育观念,正如林长民所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像傅雷在家书中所说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心得01-14
傅雷家书的作文03-03
《傅雷家书》作文03-04
《傅雷家书》的心得07-04
傅雷家书作文05-24
傅雷家书心得12-27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1-16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03
读傅雷家书心得03-26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