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时间:2023-10-10 07:30: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山居笔记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居笔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1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我最喜欢《天涯故事》和《十万进士》这两篇。

  从《天涯故事》里,我终于知道了寻求已久的“鹿回头”,一解我长期的牵挂。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段美丽动人的传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和那对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们从遥远的地方投过来,穿透了时空,一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这种震撼力是无疑置否的。

  每当身临绝境,总会产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丽与快感,以及顿悟生命的意义,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会有这么深刻的场景。

  纵观海南,从战国到当今,那些历史的片段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先生谈到的海南历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黄道婆带来的整个中原大地的兴旺繁荣,还有从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带着海南强劲的浪潮,是我们女性的骄傲。

  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动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是泪涔涔地来,却在家园文明里破涕为笑;海瑞、邱浚他们虽然是气昂昂地走,却也放不下这里的家园文明,终究乐极生悲……

  通过余先生的笔,经过大脑细胞的溶解、过滤的排列组合,于是一个以非历史学家的思绪和眼光,让我们最广大的读者读懂了海南,让我们寻找到了海南的灵魂所在。海南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闭上眼睛,一阵啪嗒因熟透而掉下来的椰子声敲打着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对椰汁的占有欲望。我飘身过去摸摸这个,摇摇那个,完全沉浸在了这片惊喜之中。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久久的品味中,将自己的头深深地埋在书页中,仿佛嗅到了椰子的香味和浓浓南国的水果大拼盘,贪婪吮吸着……

山居笔记读后感2

  以往我读书多是为了娱乐,所以更喜欢故事类的书籍。在读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后,我发现原来散文可以“在古代废矿中拾拣至今仍有热量的矿渣”,可以表述想不通的苦闷,可以展现一个文化人的文化解读。读散文更像是与一位智者的对话,既长见识,又有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长。有些语句百读不厌,读后回味无穷,有参禅悟道之感。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始,以《历史的暗角》终,一大一小,一明一暗,出乎意料。为了世纪性的告别和展望,作者在关注一系列重大社会命题的同时,顺便把目光注意一下特殊的存在。原本作者认为“有谁真正会把文人的唠叨当一回事呢?”然而他的文章却引起巨大反响,证明他在古代废矿中拾拣至今仍有热量的矿渣是对的。尽管有人批评,他的文章还是默默地征服了更多的人。这位学院派学者能被世俗接受,主动辞去官职又参与各种文化策划,不标新立异又受人关注,还在海外产生巨大影响,怎能不引起别有用心的人的妒忌?他却主张大力消解文化界的无谓纷争,省出精力去与世界上大量违背人性人道、侵害人民利益、玷污人类尊严、阻挡文明事业的恶人恶事战斗。拥有如此人格、如此胸怀的人,他的文章怎能不受欢迎?

  我是东北人,却不了解这片“流放者的土地”,这座渤海国的“脆弱的都城”,实在愧对创造了它们的'先人。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之为“宁古塔”。此前我常常吃到宁安又大又甜的西瓜,却从来不知道那些南方的流放者在这里经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他们中的文士面对苦难的种种表现使我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强大作用力。正如作者所说:“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在遥远的古代这儿曾屹立过一座与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和气派一样的都城,却被游牧民族所灭,只留下一片废墟。其中蕴含着城市与农村的矛盾。作者将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搏斗揭示出来,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一片土地、一座城市的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警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确对待文化遗留,衍生出高贵的文化品格,由文章、由作者,我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路上我在想,区区如我,毕生所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带有某种文明光泽的碎片罢了,没有资格跻身某个遗址等待挖掘,没有资格装点某种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与蒙味与野蛮的搏斗中碎得于心无愧。”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为实现这一目标思考、实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都需要好好规划。人生太短,一时一刻都不容浪费。作者肩负的是弘扬文化的伟大使命,这与我们的职业追求不谋而合。《山居笔记》是从历史中捕捉让灵魂颤动的朦胧亮点。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与我们如今在学生中倡导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身为教师,如果连我都对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知半解,又怎能期望学生成为合格的文化接班人。多读如《山居笔记》这样扎根历史,传递文明,揭示真理的书籍,将使我们的教学底蕴丰厚,用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品格去感染、影响学生,滋养出永不凋谢的文明花朵。

  受自身素质所限,《山居笔记》中有很多语句我不能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与文本的精神交流。作者提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就是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如看电影一样,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贪心不得。古人有云:“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这本书我会仔细品味,用心揣摩,直到在作者所探讨的精神层面,产生自己的充分的认知与觉醒。我要做书本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山居笔记读后感3

  人生的道路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摘自《山居笔记》

  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诠释人生,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

  人类从刚刚诞生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大自然的挑战,人类从睁眼看世界的那一刹那便注定了自己的生命将在搏斗中度过。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到步入社会为止,游子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也许是他们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吧。

  人生总是要充满起起落落的,总是悲喜无常的。,这本是世界上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正如辽阔的大海,如果没有风的`加入,能显示出它博大的胸襟吗?然而很多人却不愿意选择面对,他们总是那样的怯懦,经受不起风吹雨打;平日里,他们总会发出“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慨,如同世界上只有他们懂得这个哲理似的。可磨难总会愿意或是喜欢与这些人打招呼,而经受不起时间打磨、岁月洗礼的这些人早已被岁月削平、磨钝了,没有一丝棱角了。

  一个人的人生或是真正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从踏进社会这个大家庭开始的。人的生活圈不能总是那样的狭窄,不可能每天只在家庭—学校—公司这三个点之间徘徊吧,你总要学会去沟通,去社交-------也许你会在每天的应酬中感到满足,也许会感到疲倦。但生活就是生活,有时他真的会让人感到厌倦,因为没意义的人生总是会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有时生活会是多姿多彩的,那是因为你在风雨飘摇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航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之路总是充满探险和求知的味道,。人生之路就存在与你的心中,你是驾驭属于自己的人生。

  接触山居笔记也算是一种缘分吧!是一个刚认识的朋友极力推荐的。我和他一样喜欢四处游览,于是特别聊得来,迫于最近闲余无事。于是推荐我看余秋雨的《山居笔记》,《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又说如果看完书再去游览,到时候你才会更有目的,更加有感触。于是就这样,我先和他结缘,又和余秋雨结缘了,第一本就是《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的序也别有一番趣味,由于它过于畅销,盗版盛行,其实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一个毒瘤吧!山寨比正版卖的还火!让作家哭笑不得,哭不是因为少了更多的版费,而是黑心商贩毁了自己的“孩子”,盗版后,通篇错字连连,可谓体无完肤。对作者,读者都是一种迫害。想想自己偶尔贪便宜,买过盗版书籍,不经耳根泛红。而现在其实更加猖獗的应该是网络上的盗版小说,所以最近韩少等作家联名控告百度文库侵权,最后还是百度让步收场。想想其实都是大家无形中导致了这个毒瘤的生长吧。

  书名中山居二字,开门见山,在山中居住,观光旅游,然后写下此作。山有承德避暑山庄,岳阳楼,岳麓书院……都是积淀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迹,都被赋予了诗一般的色彩。写出来的东西真的不应该由“笔记”二字带过。

  书中夹杂着太多史料,正史野史,名人趣事;也有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又有对科举的评判。有阮籍,嵇康的人生百味,有对自己知之甚少的谴责。谈到了山西晋商的兴衰历史,谈到了自己与家乡的复杂情缘……每到一处,余秋雨大师,他站在高出,引导者我们走进每座山,每一个院落。不仅仅是高堂大院,不仅仅是山清水秀。而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古至今!

  每一座山留下了每座山的故事,留给后人的只有审视和回味。如果没有那些英豪,没有那段往事,也不会有前人的《赤壁赋》,余秋雨先生也只能写出游记,就不会有余秋雨给我们的这顿文化大餐。

  《山居笔记》勾起了多少人对那个曾经住着乾隆,顺治的避暑山庄的向往,对那个培养出了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书院的追寻。太多太多的向往与冲动,也许是一个念头,或许它会伴随着你的一生,或许是余秋雨改变了了你的人生,又或许……

  我决定我还要走进《文化苦旅》《行者无疆》。

山居笔记读后感4

  “老去悲长剑,胡为独远征?半生戎马换,片语玉关行。!“念着书中丁澎的诗句,我不知道,自己需要怀着怎样的心情继续去阅读。

  在流放者的这片杂草不胜的东北土地上,余秋雨踏上了他的旅程。苍凉、浩茫。我想对清朝稍有了解的人们,多少总会联想到判决书上的流放宁古塔!

  小时候便学过宋代诗人的那首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座繁华的都城突然小时的无影无踪,这样的事情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对于不管相隔多少年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西方古老、辉煌的庞贝古城、柬埔寨吴哥窟的殒落地,千年之谜的古城门消失在世界,但宁古塔的不远——渤海国,却应征前面诗句中的诉说。消失,是在无数百姓的泪水、心酸中渐消的。

  嗅着这本书的文字,是国家盛衰的哀怨,是流放无可奈何的泪水,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痕。

  唯美、华丽的辞藻,质朴的语言直至清代那些不愿张扬的历史暗角,也给我亮起了一面镜子:对于政治工业和文化情节的互相探视;对于文化的流放、灵魂的毁灭与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和人格和祸害。太多的对于让我深深的体味到清朝那些事儿,那些人,那些痕迹。

  面对康乾省市的清代皇帝,我更理性的看待他的功与过。但《山居笔记》并灭有批判他的过,到底有多糟糕,辩证的评价,理性的评论,让我深深地吸引其中。

  我对与《山居笔记》中”天涯故事““十万进士”。一遍又一边地读者这段美丽的创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和对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镜,这种震撼让我顿悟生命的`意义,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望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境界,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场景就不会那么深刻。

  纵观海南,从战国到当今,那些历史片段深深吸引着我,在余秋雨笔下的文字,以一个非历史学家的眼光,让我读懂了厚重历史的光影,让我最在黑暗摸索不见的灵魂重塑,我寻找着,摸索着,刹时,故事的结尾让我徘徊,我久久深埋其中。

  《一个王朝的背影》,摆在眼前,让我看到的是这个王朝创造过许多文明,他细数清初皇帝的功绩包裹他们奋斗以及治理国家的高明手段,当然,也有它的衰落,原来象征康熙功绩与骄傲的避暑山庄后咯哎竟成了咸都的避难所。是一个朝代的悲哀还是一个民族?除了叹息与通信,又该如何面对一种老去的辉煌?

  给我,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地思考。

  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是个奇怪的现象,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被他们所处的年代想包容。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狱。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点。于是《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东围》中寂寞与孤独更多的是悲哀。由此也让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历史暗角的小人。

  看着这些,我不禁关注他们,痛心与漫漫无际的孤独,并触摸到中国历史文化中不愿张扬的暗角。而苏东坡,正是由于过于出色而被围攻。贫瘠愚昧的土地上,苏东坡,这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示众,而我们呢?“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席,”“小人顺手把手绳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变得黑暗。”而这些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成就了不少惊世作品,一切始于苦难亦止于苦难。

  我在书中,在遥远的历史,狭路相逢并擦肩而过,无论一个王朝,一个都城,一群文人亦或是一个流放者,都在我心中,用震撼来形容。

  余秋雨的文字,使我在眺望历史的时候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单薄的理解。望着自己祖国的历史。触摸她的喜悦,她的悲凉,她的过去,我不禁让心灵悄悄融化在文字的世界。

  也许当铅华褪去时,当繁尘落定时,我的心灵与她的故事靠的最近,看尽历史喧嚣,不禁又想起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话:“堂皇转眼凋零,喧嚣之是短暂的别。

山居笔记读后感5

  读完《文化苦旅》,找来它的续篇——《山居笔记》,又有另一番感受。我觉得《山居笔记》写得比《文化苦旅》更好些,更有深度些。十一篇文章,虽然每一篇文章的篇幅比较大,但内容却不会把某个点反复重叠描写,而是在开头设下悬念,让读者对下文产生好奇感,再带着好奇感读出作者的分析,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想法。难道这一篇篇文章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体会吗?

  这次,余秋雨教授又一次带着我更深刻地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史,带着我一同去感受、一同去体会,体会文学中的历史,体会历史中的文学。

  《一个王朝的背影》带我们走进了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清朝,让我们知道中国曾有“康雍乾盛世”值得骄傲的时代,曾有一代代明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到清朝渐渐衰落,让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京城被英法联军威胁着,咸丰皇帝带着大量白银逃难,圆明园被烧毁……让我们感到耻辱。话说回来,在封建社会,哪个朝代不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号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清朝的衰败,又怎么会有革命,怎么会有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推陈出新。

  《流放者的土地》以宁古塔为中心,提到很多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且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文人,他们大多数因为文学上的争执被流放到宁古塔,然后在那里传宗接代,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的经典文学作品,他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文化工作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脆弱的都城》更是一个永远的.巨大的悬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得不明不白;柬埔寨、吴哥窟的殒落……这些事居然没有人知晓原因,这个大问号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究竟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呢?余秋雨教授心痛地遥望着一个脆弱的都城,诉说着文明与野蛮,昔日与未来。

  ……

  看完《山居笔记》的所有文章,还数《抱愧山西》和《遥远的绝响》最让我喜爱和难忘。

  余秋雨教授在《抱愧山西》中一开头就向山西表示抱歉,因为他把曾经是全国最富有的省份山西省看成是我国特别贫困的省份之一。看完了文章的开头对下文就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也这么认为,惭愧啊!现在读完整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清代时期第一家拥有一种专业化、网络化的货币汇兑机制的日升昌票号在山西;如今被拍摄成杰出的影片的乔家大院在山西……有机会,我一定到山西去走走。

  《遥远的绝响》恰巧又写到了我最崇敬的古人——竹林七贤。文章中谈到阮籍到苏门山用啸声询问隐士孙登,孙登又用啸声回答他的全部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之后写下一篇《大人先生传》。阮籍从孙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说,“‘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子们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礼法呢?”《遥远的绝响》还谈到众所周知的大学者、大艺术家嵇康。嵇康是一个信奉回归自然的人,当同是竹林七贤的好友山涛推荐他继任尚书吏部郎时,嵇康写了封绝交书给山涛,这就是被传颂至今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如果可能让我穿越到他们那个年代,我一定要和他们做一番对话。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地叹服余秋雨教授的见识之广,学识之渊博。他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犀利深遂的洞察力去品读历史,更是把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写到读者的内心想法去,他那有深厚底蕴的文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山居笔记读后感6

  倚山闲居,笔书记录。《山居笔记》一书,通过十余篇历史文化散文,以小见大,从细节处抒发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明的感悟和对文明盛衰的兴叹。

  全书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仿佛为我们推开了历史的大门,让读者徜徉在文学和历史交替的世界中,游走在历朝历代、游走在名人雅士的身边。政治与文化的生死与共、经济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军事与文化的狭路相逢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

  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中,我最爱的一直都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可能由于我对清朝特殊的偏爱,总觉得历史在那一个时代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文章以清朝作为背景,以康熙的“长城”——避暑山庄为线索,带领我们走近清朝、聆听心声。“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千古一帝的康熙,借助文化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通过在避暑山庄与各民族地区建立常来常往的合作关系,还有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政策,铁血与怀柔兼具,将政治、军事与文化融为一体。不得不说安排精细、心思巧妙。我非常喜欢康熙,他的个人生命力非常旺盛、人格也比较健全。也许是受了小的时候看《康熙王朝》的影响,总觉得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封建王朝、也是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唯有这样的决策者,才能拉开“康乾盛世”的序幕。相比而言,之后的列位皇帝就逊色很多,而康乾之后,清朝逐步走向了衰败。摈弃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清朝灭亡后,著名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尽:“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纵观历史,政权不断更替、历史的脚步不断迈进,文化却是一脉相承。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流砥柱。作为肩负社会主义使命的建设者,对待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在工作中,我们更要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素养、打造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苏东坡突围》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从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的遭遇开始说起,将他在黄州的遭遇比作重重埋伏,而他要不断的突出重围,才能在当时的时代寻找一片立足之地。文章借古讽今,借苏东坡先生令人悲愤的遭遇,彰显了文化名人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会有不怀好意的“小人”,最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和《历史的暗角》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小人”是被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所唾弃的',却也是历史发展所不能摒弃的。诚如先生所说,部分“小人”也许还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所以,生活中,我们在面对改变不了的环境时,要学习苏东坡先生,拥有旷达乐观的态度、有豁达的胸襟。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学会寻找“突围点”,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继续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我感受到了文化、政治的相互觊觎和妥协,体会到了城市文明的脆弱,聆听了健全文化人格、传递文明薪火的呼唤,体验了游子浓浓的故乡情,了解了“小人”社会现象的由来及历史发展······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精妙生动的比喻,紧凑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广博,体验深刻。

  全书一章一节都体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充斥着大量的史料、诗文、掌故、传说、名人名言以及文学知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犀利的文笔,摈弃浮华,给读者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以小见大,借古喻今,从容而又不失理性的批判,可以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余秋雨先生漫步祖国大江南北,将不同的地域文化融会贯通,独到的观点,使得文章所触及的问题与当前社会遥相呼应,充满了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山居笔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山居笔记读后感04-11

山居笔记读后感09-20

《山居笔记》读后感04-24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范文03-08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03-17

山居笔记读后感500字04-17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范文50字03-08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03-08

《山居笔记》读后感10篇【优】09-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