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
最近,我看了《呼兰河传》,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洛神中国四大才女萧红所写。这本书主要讲了萧红五岁的事,介绍人们的风俗,字里行间感到当时人们的愚蠢和迷信。
比如有一章,萧红的邻居娶回一个12岁的团圆媳妇,那一家人对她又打又骂,她婆婆对她更是残忍至极。结果,打出病来,夜里突然从床上坐起,眼里含着泪。她被打时,一直说她回家,她婆婆问家在哪,她却哭而不答,老胡家很怕她是妖怪附体。因为她婆婆过于迷信,就请人给她抽命,令我感到很疑惑,命还能抽吗?可当时的人很迷信,就以为抽个命得了病可以好,人死了能再活过来似的。于是就请了一个名叫云游道士来抽,抽命其实很简单,有四个包,其中红色和黄色是好的,蓝色和绿色是差的'。她婆婆小心地抽一个,一看是蓝色的,心想:完了。这时云游道士说:若不好花五吊钱可再抽一次。婆婆连抽几次都不好,只好请真人过来赶鬼。
于是云游道士又是念咒,又是烧香,一会对天指手画脚,一会对团圆媳妇瞪眼,其实这人一个都不会,这些动作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最后,他胡乱说了一些配方,就带着200多吊钱乐呵呵的溜了。
可想而知,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在夜深人静时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人世。
看了这个故事,我火冒三丈,当时的人到底有多蠢啊,这个骗子说得一切都是假的,你们难道听不出来吗?你们怎么能信呢,一个12岁的孩子就这么被活生生的害死了啊!她经得起这种虐待吗?唉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不能像老胡家,花了200多吊钱,不仅没有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还把她害死了,他们宁愿花200多吊钱去请个骗子,也不愿花一二十吊线去看医生,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迷信害死人!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2
起初是因为它的清爽的书面包装吸引了我,让我有了读它的念头。一面清一色的白,下面是冰原的图片,几行小字在正中央,让它在千万书丛中脱颖而出。
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书的第一、二章讲的都是这个地方的一些事,且是一些很琐碎的事。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让我有些疑惑,人们既然被大泥坑子害了无数回,却从来都不把它填平,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地吃降了价的猪肉?
接下来就是一些“精神上的盛举”,这些东西我从来不曾听过,所以感觉十分新鲜有趣。特别是“野台子戏”,这并不是人们聚起来看戏这么简单,而是回娘家、找儿媳妇儿、续姻缘的好时机呀!
之后就是写祖父和自己的园子里的一些事儿。“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几句话反复出现,让我阅读的时候似乎心上结了一层薄冰。可是荒凉体现在哪里呢?这里拄着漏粉的人,养猪的人,拉磨的人,还有赶车的一大家人啊!
当我看到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被吊起来打,被烫脚底,被滚烫的开水烫死的时候,我只想愤怒的唾骂:“残忍,太残忍了,怎么能这样呢!”而作者却依然用叙事的方式平平静静的把它写出来,不带任何谴责的词语。仔细想来,其实作者一定对故乡怀着一种感情,所以才能宽容地原谅他们的愚昧行为。这更能说明就中国社会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现实。
好在如今改革开放,社会向前发展,男尊女卑的观念渐渐消散。因此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做一个“低头族”、“懒癌患者”。
也许,明天的阳光将更鲜美。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3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
呼兰河是一个东北小城,作者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儿度过的。这儿有淳朴的乡情,有四季的美景,还有各类当地的风俗。但是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古板保守和城里居民思想的封建愚昧,因此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虽然没有作者的特指,但却无不透露着作者对故乡人愚昧思想的讽刺。这些迷信的人们真是对待任何事物都执迷不悟。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本该欢笑嬉戏,可却被这些思想的禁锢活活残害致死。作为同龄人,我愤怒,作为读者,我为这个封建社会而感到悲哀,我们不得不说,她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在她身上,有着被男权中心主义深深残害的烙印。
面对这种情景,我的思绪不由荡漾开来,一个路边的乞丐涌入我的大脑。他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无家可归,而且没有学历,但是他却拥有一个正常人该拥有的四肢健全,五官端正,最重要的是他——年纪也不大。一个人最珍贵的是青春,既然仍未失去所谓的青春,为何不怀着自己的抱负去为美好的明天打拼呢?其实仔细回味生活的“一花一草”,一个人活着并不是由钱财才是最重要的。钱财乃身外之物,人世间还有比其更可贵的亲情与友情。也许这个年轻人是为生活的窘境所逼而不得放弃自尊乞讨为生,以换取微薄的收入。但是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爱拼才会赢。也许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为钱财蒙蔽了双眼,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利益,也许一些人更喜欢不劳而获,也许在一些人看来钱财的价值已高过一切,有钱才有权势,有钱才有尊重。但是我们作为肩负着成为祖国新一代栋梁的使命,我们不能为此蒙蔽双眼,而应辨别事情的是非,就像要极力反对愚昧的思想一样。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4
每个人的童年都像一瓶彩虹糖,有快乐,有悲哀,有光明,也有黑暗。我读了一本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写,以她自己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把孤独的童年串起来,形象的反映出呼兰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社会上形成的毒瘤,以及造成的灾害。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寂寞的童年,在作者近三十年的生命中,孤独是她唯一的伙伴,正是这样,勾起了她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我想,萧红像一颗水晶,晶莹剔透但冰冷孤独。这部书里面满是萧红的美好回忆。
但是,封建制度使得呼兰城中的人们变得可怕,变得令人厌恶,当有人掉进大泥坑时,所有人都袖手旁观,幸灾乐祸,当有人提议把大坑补上,大家都不肯,还无情地说坑没了就没乐趣了。我此时义愤填膺,真想照他们的耳洞大叫:你拿别人的生命当乐子,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你面前夭折,你真的问心无愧吗?
对比萧红娜孤独封建的童年,我们该是多么幸福,没有官府的压迫,没有人们的冷漠无情,幸灾乐祸。当坑没有人填,团圆媳妇无人相救,冯歪嘴子没人肯帮时,我不禁叹了口气,多么灰暗的小城啊。现在的中国只是经历了70年就使我们国富民强,丰衣足食,让我暗暗赞叹祖国的实力。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个人的童年竟如此不同。有我们的`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也有勤奋好学,更有封建的黑暗与悲切。
作者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甚至绝望,但作者由始至终以最平和的语气说着这一些事,以及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吧,将来再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5
萧红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便成就了《呼兰河传》。
在萧红的记忆里,童年,是最珍贵最美好的,童年有烦扰人们却走不过去的泥坑,呼之“盛举”;童年有化子们吐不尽的悲哀;童年有扎彩铺为死人准备的大排场;童年有害五个孩子大闹一场的麻花,和人们花光积蓄也要吃的豆腐;童年有美妙无穷,变化无穷的火烧云;童年还有在精神上的盛举;童年还有和蔼的祖父和承载欢乐的大花园;童年还有令人讨厌的`祖母和奇怪的有二伯……
这些记忆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笔下的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写得如此有趣。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经常翻进泥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狗、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面,他们想了许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过把坑填平。可以体会出当时封建社会人们的愚昧和麻木。
在充满童趣的后花园里,他与他的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春天,作者爱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或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也很美,一会儿像一匹马,一会儿又像一条大狗,变化无穷。秋天,后花园要封闭一次的,但秋雨之后,后花园中便开始凋零了。冬天,无聊了,就翻开储物室里的大箱子,里边总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
但是,可能童年中的乐趣加起来也就这么多了吧。但还有一个一直陪伴着作者的玩伴,祖父。祖父总会包容作者调皮的一切,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还教她唐诗,讲实在听厌了的故事。祖父算得上是萧红童年时期的‘一束光’。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愚昧而又麻木的人们,看到了萧红小时候美好的童年。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生活知足,平平凡凡,健健康康,这才是我们所向往的未来。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6
从《呼兰河传》里,我认识了一个可爱,快乐的萧红和呼兰镇上一群纯真的村民们在这里上演着许多有趣,悲伤的事。虽然萧红已逝世但她这本书会被人们世世代代传代下去,她开心的童年也珍藏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萧红以轻快的笔触,叙述了在呼兰镇上发生的事。
萧红出生在一个名叫“呼兰镇”的村子里因父母早逝,一直在祖父祖母家住着。她特别不喜欢祖母,因为祖母用小针扎她的手。与之相反的是她特别喜欢祖父,她经常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一起种花,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但有一个女孩与她恰恰相反,她着这一头乌黑头发,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但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12岁就被拉去当童养媳,整天受人指使,最后跳大神还让村民们用开水帮她洗澡,不幸烫死。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人——有二伯他跟人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跟狗说起话来那叫一个“谈天说地”。
萧红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用自己的心血谱写了这篇巨著。
在这次伦敦奥运会上,我国选手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如林丹接住了每一球。
不正是这样吗?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流泪,而努力,终究会换来成功。只要你肯努力,肯积极向上,也一定会造就属于你的“新时代”!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7
在天气极为晦暗的日子里,手捧一本好书,来消磨这不尽如人意的天气倒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思绪也沉浸在这之中,这呼兰和城中的寂寞生活与现实的生活显然成为一种对比。
萧红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她家的大花园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有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还有那洋溢着的笑声,初读时,只知快乐,越往下读,却不由得寂寞万分,读到祖父与他嬉戏玩耍时,不禁羡慕万分,羡慕萧红趁祖父不注意时在他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的场景,祖父戏谑的说到:“这季节的玫瑰花真香啊!”羡慕这样的祖孙情,不由得使我想起我那枯燥而又平凡到极致的童年。时光哗哗的逝去,那曾经喧闹的后花园也随日子飘远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一切,也许均荒凉了罢,这一切也让我不能想象了,这寂寞,是永恒的寂寞。
萧红的笔触平淡而又真实。矛盾这样点评萧红道“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点平恰到好处,她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的眼光,清晰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有那淳朴的风俗,一年中必有的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还有那女子们皆重视的'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女子们早早的打扮好了,去逛庙会,卖泥人的,哨子的,不倒翁的,线蝴蝶的,使这生活也都闹腾起来。他的文字,自然而又清新,“黄瓜愿意看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无一字不清新脱俗,却又富有一种孩童所特有的简单活泼。这是呼兰河城中人们平淡而又真实的写照。
呼兰河畔的故事暗淡而又沉重。平淡的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泥坑以及那灰色的社会,善良的人们也抛不开那些旧思想,土办法,那“灰色的泥坑”使得人们讨论了大半年,也有无数人吃了亏,但并未有人去在意,路还是原来的路,我不禁为这里的人们感到心凉,或许这就是当时安于命运的他们。而小团圆媳妇是当时社会下的牺牲者。在他的豆蔻之年,本该无忧无虑,却成为了童养媳,这是他的不幸。她拼命地干活,也仍然时不时遭到美其名曰的“教诲”。跳大神时,众人的围观,当人还活着时,有的只是人类那自私透了的好奇心,而小团圆媳妇快死了时,却又传来假惺惺的“关怀”。书中有的只有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的麻木以及那个时代冰冷的温度。呼兰河时代在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悲惨的小团圆媳妇中翻页。
这本书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城的人们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然而《呼兰河传》既无批判也无谴责,反而流露出了一丝些许的幽默和顽皮。
读完这本书,仿佛搭乘了一班心灵的列车,宛如与萧红在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道来这小城中的种种,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得动人。即使这美有些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然。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8
看完《呼兰河传》,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呼兰河传》先描绘了呼兰河人麻木单调的生活以及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接着叙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冯歪嘴子了!
冯歪嘴子是个憨厚朴实、勤劳乐观的人。冯歪嘴子靠卖黏糕生活,“我们”一家都爱吃黏糕。有一次,“我”去买黏糕时,因粗心买错了,回去换时,无意间发现冯歪嘴子和王大姐成家了!还生了一小孩。于是谣言四起,人们议论纷纷,说冯歪嘴子“猫三狗四”。当王大姐再度怀孕,把孩子生下那天,王大姐去世了!人们认为冯歪嘴子死定了,但冯歪嘴子却用他的乐观,快乐地生活着。
看完冯歪嘴子的故事,我感慨万分。
冯歪嘴子没有因妻子的'死而绝望,也没有因人们的奚落谩骂而退缩,而是乐观平静、坚强执著地同儿子们生活着。多么勇敢、多么乐观、多么快活的冯歪嘴子!虽然冯歪嘴子地位低下,生活艰难,但有哪个财主比他强?虽然冯歪嘴子屡屡遭人们的白眼和闲言碎语,但有哪个人敢像冯歪嘴子一样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樊篱?人们嘲笑冯歪嘴子,是封建思想的虚伪落后;人们谩骂冯歪嘴子,一心想他完蛋,是人性的麻木无情!
当看到“那孩子在别人的眼里看来,并没有大,似乎一天比一天小似的。因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
看起来好像那孩子始终也没有大似的”时,我心里一阵辛酸。冯歪嘴子贫苦不堪,连一顿饭也吃不饱,导致儿子日渐形销骨瘦。但冯歪嘴子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艰难地生存着,不管未来怎样。我看到了冯歪嘴子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对生的坚强。冯歪嘴子的顽强打动了我,我从心底里敬仰他,敬仰他的精神!我应该向冯歪嘴子学习,学习他的乐观、顽强、生生不息!
读了《呼兰河传》,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我的心头。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与恨。虽然我不知道冯歪嘴子的结局,但冯歪嘴子一定很快乐。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9
呼兰河边有一座小城。
没有繁华,没有多彩,灰黯的日常生活是年复一年的循环,规律而又刻板。一年春夏秋冬,太阳东升西落,痛哭与欢笑,唠叨与争吵,或许便是这座小城的色调。
呼兰河是一条河,它潺潺流淌着。它是一首诗,于无声之间静默地载下了城里繁杂的琐事;是一幅画,于无形之中装点了城里枯燥的乏味;是一曲歌谣,于悄然之时埋葬了这段凄婉的旧时光。
雨水与阳光混杂的小城里有一段深陷的时光。东二道街静静地躺着一个大泥坑。无论天晴与否,泥坑总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颤抖的车马,狼哭鬼叫的小孩子,脸色发白的过路人,是泥坑常年目睹的热闹。有人说,拆墙来拓宽街道,有人说,植树来攀树过街。用土把泥坑填平?呵,没人提到。这是愚昧?还是安分守己?顺应天意的他们怕是早已丧失了违抗天命的勇气,衍生成的,是接受天命的那份不知何由的乐观——“泥坑子淹鸡淹鸭,到是给了我们说长道短的消遣,有了这泥坑子,瘟猪肉倒也可以变成淹猪,经济又卫生。”又是一阵雨过,浆糊般粘稠的泥坑,宛然一副深邃的脸庞,凝望着围观热闹的长袍马褂亦或是粗布短衣,流露的却是戏谑的目光,投射到人心底的恐慌。
呼兰河城里,除了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之外,再就都是些个小胡同了。单调的小胡同里每天亦是单调的生活,冷清,寂寞,大家关起门来在过生活。正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写到的那样,“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我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便是最好的陈述。
呼兰河城的生活是规律的,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单板的节日便是他们呆板的日常生活。七月十五孟兰会,笙管笛萧作响,男女老少结伴,趁着火烧云后显白的天色,涌向呼兰河放河灯。忽明忽暗间,河上灿若星河,恍惚之间,却又渐渐熄灭,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有趣的,熄灭的河灯拖走的或许只是人们的好奇和热情,空留下河边的孤寂和河上照着的月亮。放河灯是如此,跳大神,野台子戏亦是如此。三五成群,梳妆打扮,闲谈家常,别有深意。‘某村某村的谁,某家某家的谁……’他们热切的交谈倒也离不开这些日常的繁琐。我想,这些节日不过是他们百无聊赖生活的一抹浅淡的色调,空虚的内心只能用说长道短来填补,明天过后,枯燥会再次来袭。
如果说放河灯真可以让鬼魂脱身的话,那我希望这河灯可以帮助小团圆媳妇脱离这无尽的苦海。“黑忽忽”“长得高”“及膝的`辫子”“总是笑呵呵的”,这是我从书中对她形象唯一的了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却成了童养媳,她的开朗,她的活泼,在呼兰河城居民的心里却是“不知羞”“不像个团圆媳妇”,接踵而至的,是对她的议论和鞭打。哭喊,泪水,换来的是更重的惩罚。
是否该谴责胡家婆婆的残忍?“……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她的解释似乎也句句有理,而后她为团圆媳妇请神、看香火、吃偏方、抽贴的种种行为似乎也表明了她的好心和善良,我犹豫了。我不明白,害死小团圆媳妇的,到底是胡家婆婆,呼兰河城人们封建保守的良善,还是这个愚昧的年代?
萧红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她的童年是荒凉而寂寞的。萧红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朦朦胧胧的细雨中及腰的蒿草。简陋院子里的朽木乱柴,成对的破旧杂物。荒凉的瓦屋里是空虚的房间,颤抖的屋门一开,弥漫的土腥气和暴露眼前的偷吃粮食的耗子和麻雀是熟悉的旧友……院子这边和那边都住着人,逆来顺受的人,不知冷暖的人,徒增了院里的灰暗。而祖父,却又是照耀她生活的太阳。念诗,游玩,相依相伴,是萧红童年里最快乐的回忆。
然而。光阴荏苒,岁月不再。时光是握不住的沙,人终究会老去,会离开,萧红的童年也终究只能埋葬在呼兰河边的小城里,随着日复一日流淌的呼兰河逝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
我知道,呼兰河边有一种寂寞的小城。
茅盾曾这样评价,“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后记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0
孤陋寡闻的我知晓《呼兰河传》竟然是从儿子四年级课本上了解到的,同《雪国梦》一样,读她也是在少年宫无聊的等待中进行的。如雪国梦一样地震撼了我,而且更甚,因此在约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我手不释卷地看完了她。
选载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呼兰河传的节选文字是优美的,感情是温馨的。大家只能看到那些美丽的火烧云,看到慈爱爷爷和童稚可爱的小孙女。而看完《呼兰河传》全文,虽仍觉得文字有如孩提般的清纯,感情如少儿般的稚爱,但,这些没有任何表白人世间苍凉和悲凉的文字,却使人愈觉得人世间的悲凉。
呼兰河那个小镇,如同《边城》中的小镇一样,与世隔绝,任何事情都好象只是自然地生,自然地亡,但除了值物是自然地活,其它几乎所有人们,都是如此地不清静地活着,这些生活,一点都不觉得美好,而东二街上的扎彩铺所扎出来在阴间的宅子,那宅子中的院落,家什,牲禽,仆佣,账目才是最让人艳羡的。在那些想象中的生活里,人们才得到美好,阳间有什么,阴间有什么,只是凡是好的,一律都有,坏的皆不存在。然而扎彩铺子的工人住的,吃的,不仅是一团糟,甚至连想的,都没好过。
小说以市井生活开篇,先繁杂琐碎地介绍了小镇的风物,接着是地理格局,然后重点描绘了只有一个十字街的小镇的东二街道中的那个时常陷死家畜乱水坑,再介绍了在本镇街上其它店铺的.人们的卑琐生活,这些卑微的人们生活中就如同呼兰河冬天的北风,飞沙走石,江河冻裂,让人煎熬折磨着。然而,细碎平凡的生活比不上精神的壮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作者将这些风俗好好地描绘了一番,然而这些壮举,基本上都是为神鬼准备的,除了秧歌,然而秧歌,不知是因见得少,还是办得少,作者几乎没有描绘。因而,那些花样繁杂的聚会,如火烧云一样,旋而即逝,只是透着蒙昧。
接下来的就是呼兰河老家的租客的记叙,首先是赶车的老胡家,本来看起来是家风干净,兄友弟恭,然而一个多病的祖母使之成了大神的老主顾,跳大神虽然愚弄一下人们,毕竟娱乐了一个街坊。可随着团圆媳妇的故事的展开,就让人叹息唏嘘了。愚昧到麻木,低廉到悲凉,团圆媳妇本是老胡家最圆满的结局人,因为它是孙儿辈圆满的一个媳妇,归了家,则家和人圆的。然后粗陋的习俗,愚昧的头脑平白地折腾,让这个团圆媳妇被各种求神问卜弄得魂魄渺渺,家底被折腾得七零八落,而最终,老胡家家败人散,不仅使东大桥多了一个冤魂,人世间平添了几多凄苦。
有二伯的孤凉一身却因怕死,苟活着,但好歹也到老了。磨房冯歪嘴子的媳妇,王大姑娘却可能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抛夫弃子地走了,可怜她的第二个孩子还不满月子。悲苦的生活又降临到那个每夜磨面,每日卖糕的痴苦汉子身上了。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了,作者只是写下随后的如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字句,将小说结束了。然而那些原来原本只是在作者心中的记忆,因为她的叙述,不仅因她难以忘却,我也难以忘却了。
《呼兰河传》带给我的是隐隐的泣,是静谧的悲,有如一则寓言,暴曝着我们民族的苦难。她没有任何评注,但将这些几近让人战栗的悲惨故事铺陈在你的眼前,既使笔触再平淡,也是长歌当哭!
这一刻,我再记起鲁迅,鲁迅冷静地勾画出了国民的精神状态,写出了国人的“魂灵”,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由表及里,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鲁迅是尖锐,激昂的,然而,萧红是隐喻的,童真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1
慵懒的周末,在阳光的催促下,我拉开散满墨香的书柜,捧出一本《呼兰河传》。
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我轻轻地翻到扉页,漂浮的目光落在了黑色的字体上。
严冬封锁了大地,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在那座逼仄简陋的呼兰河城里,在那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东二道街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卖豆芽菜的王寡妇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王寡妇也从此疯了;染缸房里两个年轻的学徒为争街头上一妇人,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豆腐坊里两个伙计打仗,把拉磨小驴的腿打断,使一个妇人的眼睛哭瞎了……寒冷荒凉的东北大地,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漠然的人们……“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如是感叹。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那片园子,便是萧红童年无拘无束的小天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会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萧红跟着祖父在菜园里溜平土窝,却一脚把菜种踢飞了;她跟着祖父浇菜,却拿了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上洒;她……园子里荡漾着她的笑声,一串一串追着人走,只是满世界的流光溢彩。生机盎然的园子,多姿多彩的生活,与祖父快乐着萧红……“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萧红回忆趣味横生的园子和舒展她人生的.祖父。掩卷沉思,萧红为呼兰河城所做的传,何尝不是她自己的人生阅历呢?萧红用生动的字句娓娓道来的,何尝不是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惋呢?小城人们麻木不仁的态度,何尝不是封建剥削和压迫导致的呢?
小城人们听天由命,对生老病死置之不顾,无疑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想,生命不是彩排,对生活以无限热情,拥抱无限精彩的明天。宗璞亦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要永怀希冀,将有限的生命汇入无限的生命长河,共创辉煌。
对生命憧憬的冯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勇敢地追求幸福,任凭人们奚落,仍与王大姑娘结了婚。婚后,打击接连落在他肩头。然而,冯歪嘴子却顽强与命运斗争。冰冻的黑泥之上,生命正在昭示光辉。我想,风雨来临之际,应以坚韧、永不言弃的态度而对。在失败中找到转机,在成功中奠定基石,在逆境与顺境中同样保持奋斗的姿态。
漏粉房里飘荡着凄婉却不息的歌声,演绎着生命的本色。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眉睫,我慢慢合上书……
风拂过,吹走心灵废墟,顽强以待。
风拂过,吹散心灵喑哑,重现笑靥。
风拂过,吹开心灵之门,撷取生命之花。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2
在那个午后,我认识了呼兰河,认识个一个孩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在她优美动情的文笔下,讲述着一个个美好淳朴的故事,不过也有一些心碎人心肠的事。比如小团圆媳妇,在十二岁这个花季之龄,却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后,病倒了。可这些愚蠢迷信的人啊,病了不看医生,却要扒光她的.衣服,推进大缸,用热水往头上一把浇!滚烫的热水呀,一点点夺取着小姑娘的青春年华。最后,少女的长发不见了,可那些人群说她是妖怪,于是,她就这么香消玉殉了。更过分的是,她的亲人们却认为亏钱了,钱啊钱,灌满了脑袋!
可是,比起我们,我们现在孩子有法律护,义务育,父母亲,生活优,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封建的中国了。这,就是我们的进步!
我们不要钱,只要仁善心:我们不要钱,只盼快乐归……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3
读《呼兰河传》有感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
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作文04-05
读《呼兰河传》有感05-03
读呼兰河传有感06-30
呼兰河传作文20篇08-10
[必备]读呼兰河传有感08-29
读呼兰河传有感范文06-0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15
读呼兰河传有感13篇07-01
读呼兰河传有感14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