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01 17:06: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必备【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必备【14篇】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一段令人可叹、可怜的爱情故事;一幅对社会、对闺阁情完美诠释的画卷;更是一段曲折、凄美的神话。

  《红楼梦》是以金陵四大家族的兴衰做背景,又以宝、钗、黛三人的爱情为主线,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势力。

  说到红楼梦就不得不说一下它的主角:黛玉、宝钗、宝玉。

  黛玉——贾府千金贾敏的女儿。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精通诗文,才华横溢。但由于从小寄人篱下她便形成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性格。于是她的她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既写出了白海棠的别样娇媚,又在无形中将黛玉的高傲性格和独立的人格、纯洁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精通诗文,才华横溢可终将无法摆脱她“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的命运。

  宝钗——出身于皇商大家,同样精通诗文,才华横溢。由于她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闺范教育。所以在更多的时候她可能更在意封建礼教,以致于她喜欢宝玉但从未表达,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终生大事交给别人来做决定。她在势力阴冷的贾府中,她学会了八面玲珑、“随分从时”便显得圆滑与世故。

  宝玉——贾府最受宠爱的贵族公子。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浊臭”于是他同情奴婢。他憎恶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当他的表妹林黛玉来到贾府,他又将对女性的博爱移于黛玉一生。他们性格相似,志趣相同,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于是他不顾一切的爱上了林黛玉,以致在梦里说出这样的.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可是他最终中了“掉包计”害的黛玉最终焚毁诗稿,呕血而亡。在死的时候只说出:“宝玉,你……你……”

  林黛玉的的惨死,宝钗的青年守寡和宝玉的出家,这一系列的事情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大观园的当家人——王熙凤。

  她是一个有着惊艳面容的女人,但是她却有着一副与脸不相配的蛇蝎心肠。当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她为讨贾母欢心曾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想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可是到后来她却导演并参加了一出撕心裂肺的的爱情悲剧。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像当时的社会竟可以只为一己私利而无形的去杀死一个人。这是多么的黑暗与腐朽啊。而她也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掌权者的一个缩影。

  《红楼梦》虽谱写的是一场凄美悲凉的爱情故事,但又无不突显我国古代诗词之美。

  像: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就将白海棠的另一种美描绘的妙不可言。

  湘云的:“隔坐香分三经露,抛书人对一枝秋。”便将供菊写的惟妙惟肖啊。

  探春的:“半床落叶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用秋后之凄凉景象衬托残菊的别样感受。

  《红楼梦》阐述了一个时代的作者对这个时代的见解,从描写一系列在大观园发生的事情,也写出了社会的黑暗与势力。一群看似知书达理的青年们,他们却是那个时代人物最真实的缩影,也是社会最真实的缩影。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这是《红楼梦》的引子,它是对男女情爱的感叹。

  他们说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理由有很多:黛玉的多疑,宝钗的圆滑,贾母的利益等等,其实细想起来,造成宝黛悲剧的难道不是社会吗?

  黛玉父母双亡,家中已经丧失了权势,又加上她由于长期的寄人篱下而缺乏安全感导致的多疑。和她太过孤高的性格致使她没有宝钗那么受欢迎。所以最后被元春扼杀了,还听从了王熙凤的“掉包计”。使原本的不幸加上了一层厚厚的霜。由于贾母等封建贵族的一己私利,才导致了宝黛钗悲惨结束。

  这不得不发人深思,什么样的社会才不会造成像宝黛钗一样的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完毕,原因无他,仅仅觉得林黛玉的生世不幸本就不幸,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惨痛,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终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曾经关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挤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界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低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别的这种书,抽出一本,大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完毕几章的主意。

  读至尾章,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关于黛玉的遭受,我仍然怅惘悲叹不已,但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相同,将终身都葬在这片冷漠的园子里么?

  曾经,我一直是不喜欢薛宝钗的,觉得她是一个既冷漠又自私的人。但是现在,我居然不由不怜惜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凄惨剧或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是大宗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充足,饱读诗书。承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寂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法,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乃至悲喜都不该形于色彩,不然便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行为,简直从未超出这些捆绑。只要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仅仅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曩昔。曾经最恨她在蜂腰桥下栽赃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彻底不可以了解的狠毒行为。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尽管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或许以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终身都被他人的观点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历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仅仅依照天经地义的路途走下去。从未得到过一心一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实的关怀过她。而她,也就以为国际本就如此。以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挚的爱情而是“相敬如宾”的尊重;以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恪守的孝道。这样冷漠的纲常,竟是她恪守了终身的准则,并且还毫无知觉的麻痹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挑选,也是情不自禁的。她仅仅一个典型的安分守己的恪守者。她是聪明有才的,却被教育着以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识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了解剧作戏剧,却以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正经淑女所知的,因此含蓄的批判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相同期望有夸姣的日子,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由于母亲告倾诉她现已应承了,也就只要流泪承受。直到最终宝玉落发,她的凄惨剧到达高潮。即便在这时,她仍然是不能由着赋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正经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可贵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青,此刻想起自己的终身将怎么完毕,她的苦楚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仍然只能抑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比较,宝钗的终身或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爱情,且她没有看到宗族衰败的凄惨下场,而是一死解脱了时刻一切的苦楚。而宝钗终身“愚蠢而不自知”并且依她的性情,终其终身,也只能是任由日子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是一个敢爱敢恨,特性洒脱,任意日子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凄惨剧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关于她的终身,曹雪芹先生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现代红学家周汝昌曾评价:《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1]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2]

  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从写实的角度讲,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也就是敏感。

  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很远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不过林黛玉还是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的精神境界是高贵的,无论是她的爱情追求还是人生境界,都是那么纯洁,那么高远。

  然而,我感到在林黛玉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不是说她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就如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心下暗服”,从此变得跟宝钗非常亲密。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选择笑着与自己的姐妹们告别,在焚烧完自己的稿子,在与知己道别之后,与世长辞。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

  总的来说,我感到林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她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颇深。,然而,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也许,在整个大观园里,也只有她能够身处闺秀之中,却心已超出凡俗,飞向那至纯至洁的世界。

  《红楼梦》语言成熟优美。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寄托了曹雪芹多少辛酸与不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先人用无数的智慧和汗水赠与我们的礼物。但是十三岁的我,却还读不太懂这样的鸿篇巨著。其中,《红楼梦》更是难懂。但是来到了白雪老师的课堂,我发现,其实,那些所谓的高雅是可以拉下来的,变得通俗。在初级班,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赞叹于那里的金戈铁马和尔虞我诈。使我们也对三分天下,群雄争霸的那段史诗感受倍深!而到了中级班,我们在名著名篇的旅程中更近了一步。白老师对《红楼梦》的深刻剖析,更使我有了反复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和勇气。《红楼梦》在白雪老师的生动课堂中已经用十六讲的时光全部讲完,而在我们的心中仍然绕有余味。打开这本书,看到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曹雪芹塑造的,是一个大观园,更是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在大观园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一个个令人为之涕零的鲜活生命,然而一千多号人物,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贾府,和整个社会,和整个大清的江山一样的!再显赫,再富贵,也会有树倒猢狲散的那一天。放诞不羁,风流浪子的贾宝玉;善良诗意,含情泪目的林黛玉;知性随和,察言观色的薛宝钗;豪放大度,美丽可爱的史湘云;口齿伶俐,心狠手毒的王熙凤,还有“元迎探惜”这四位大小姐,以及《红楼梦》中所有的一千多号人,她们都在为我们演绎一场令人感到悲伤的故事。一切时间、地点、人物看似虚构的,但是反映的`现实却是真真切切的。就像,一场梦,醒来时,却发现其中的真谛是深刻的,是值得一生铭记的……

  合上了《红楼梦》,在书外的我们还沉浸在那梦境当中。这个长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读书,就是在读别人的人生来映照自己的生命旅程。《红楼梦》正在努力的用一百二十回的篇幅告诉世人,富贵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一旦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前进,爬更高的山,赏最美的景。当然也可以是第二个更为安逸的方式,坐在那里,享受你手中的一切,过神仙一般的生活。但是早晚有一天会从天堂坠落。《红楼梦》中的贾家就是如此,“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使原本钟鸣鼎食的贾家一夜为落叶,飘飘扬扬落在白茫茫的大地上。虽是悲剧,虽是已经在慢慢衰落的大家族,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必悲伤,毕竟在红楼梦的悠长走廊中走过的我们,也多了几分乐观和对生命的开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待这一切,读者在潸然泪下的同时,更多了几分的成长和蜕变。

  作者曹雪芹,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更确切的说,《红楼梦》,就是他自己的梦境。曹家祖上也是声名显赫。她的祖太爷随满清入关,也是大清的开国功臣,老曹家一直都备受皇上宠爱,她太爷、爷爷、爸爸三代为皇家御用江宁织造。可惜不幸的是,一代天子一朝臣,雍正五年,贾家被抄。他也就拖家带口开始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但是坚持《红楼梦》的创作!又想起了张爱玲说的“红楼梦未完”。其实不必惋惜,因为,当你读了一遍红楼之后,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结局,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自己就是红楼梦中人……

  公众号:丁锋语文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贵族之家衰败过程中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是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林黛玉,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痛苦的总结。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真、崔莺莺、杜丽娘等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

  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脖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个美人。黛玉的美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也是痛苦的美。高级智慧遭遇了苦难的灵魂,便发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红肥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满足。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体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显得深刻。成为宝玉心上人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只因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罢《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写的是,那些不过是生命的伏笔,供红学家们有机会上《百家讲坛》,诗词歌赋是一波三折的咏叹调,反反复复,都是说不尽的薄命。相比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幽微灵秀,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以及光景常新的人文熏陶。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从中,我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

  回想起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时,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时,我不禁感叹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所以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宝玉不但在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像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学、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不知悔改的叛逆者,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我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我不满宝玉出家。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他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红楼梦读后感之看红楼,含笑的悲剧。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

  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之看红楼,含笑的悲剧》。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者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利用暑假的时间看完了《红楼梦》,它赞美了自由爱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释了封建社会由兴到衰的必然规律。这书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描述吸引住了我,让我想更进一步去了解它。由于初次阅读这本书,我确实不太懂,也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对书中人物妄加评论,可是我却想以自己的角度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在这个封建大家族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要用的一块石头,却因他本多余,因此想要去人间经历一番。于是他生下来便就是不服从于封建礼教的。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自小不喜读所谓的“正经书”,却钟情于《西厢记》、《牡丹亭》。他鄙视功名利禄,对未来仕途漠不关心,只一心想要与园中姐妹平平淡淡了此一生。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指导,宝玉终日与女孩们在一起,性格脾气也都似女孩一样的发展。而在贾宝玉这一生中,最欣喜的便是他认识了黛玉,他把黛玉视为知己,不理会和尚说的什么“金玉良姻”,只念“木石前盟”,与黛玉相爱开始于叛逆性格,也是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也正是由于他们爱情越发的`偏离于封建礼教,才最终酿成了这场爱情悲剧。

  林黛玉,也是在反抗封建的逆旅中遭受毒害的人。她本是小家碧玉,所以到了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从小失去双亲总让她感觉自己无依无靠。他心思细腻,落花本是常情,但他却做花冢,将落下的花瓣埋葬,并叹道“花落人亡两不知”。他是姐妹中最有才情的一个,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他与宝玉真心相爱,但最终这一场爱情却被贾母等人扼杀,最终含泪离开人世。宝玉为此心痛不已,没有多久也就出家做了和尚。

  说到宝、黛,也就想到了薛宝钗。她是公认的最会做人的,贾府中上上下下都喜欢的姑娘。她处事妥帖稳当,生得美丽大方,但却是作者笔下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常常规劝宝玉在读书上用心,常拿仕途经济来压制他。他也是极富有才情的,堪比林黛玉,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可是,宝钗虽然不会反抗,可是他仍是被封建残害的人,他虽爱慕宝玉,但从不想与黛玉挣爱,可是贾母等人受封建思想的侵害,想要用宝玉和宝钗大婚的喜气来为宝玉治病,才酿成最终独守空房的悲剧。

  再一人,就是王熙凤了。自《红楼梦》出书以来,人们对王熙凤的描述就是“泼辣”、“破落户”、“阴险狡诈”、“狠毒”等,但我却觉得,王熙凤这不是坏,有句话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王熙凤心机多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在这种大家庭中,没有城府,他怎么会年纪轻轻仅二十岁就承担起荣国府的日常开销,这是他的才干。都说她爱表现自己,讨贾母开心,在我看来,那也是因为他自己有才干,有对老太太的一份心,所以贾母才这样喜欢他,重用他。但王熙凤的结局也甚是不好,常人道,他那时自己的坏事做尽了,才落得如此下场。但他也并不是没有积德,他在正得意的时候帮助了刘姥姥,才得以临终前将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抚养,这也就得到了回报吧。

  初次阅读,我断然不能真切的体会到贾宝玉内心向往自由和纯洁的心境,黛玉葬花的感伤,宝钗与宝玉大婚时矛盾的心情,但我一个人的观点,渐渐读懂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迫害和人们的无奈叹息之情。我看到了曹雪芹的“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得来的这一部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这部书的更深层的含义。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那年人间,好不热闹,风起风落,门庭若市的贾府之中,来了不少女子,偌大的贾府之中,多了一丝灵动,是是非非便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以及那一抹悲哀。

  芙蓉泪

  还记得宝哥哥说,女人是水做的,你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泉清流。你是那一泉活水,流入了这贾府。初见,你黛眉轻皱,一双杏眼掩不住风波,青丝垂鬓,好似水出芙蓉。那一天,你迷晃人眼,晃走了你宝哥哥的心。你一生多泪,那泪,诉说着你悲苦的一生;那泪,你又给了你挚爱的宝哥哥,一生一世,你不曾遗忘,也不曾拥有。还记得,你在那沁芳闸边,拔弄芊芊细手,埋葬着那片片落红,也埋葬着自己的真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水边你吟出了自己的心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在水边你看透了自己的末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水边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也许不是不曾喜欢,而是不能相爱,世间至苦,莫过于此,此生的到来,不过是为了让你看透世间的污浊。你是芙蓉,宛在水中的芙蓉,聘聘婷婷,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可怜你洗了一身的`清洁,换来了一世的灵动,却在你宝哥哥迎娶娇美娘的时候,你落下你最后的泪,回到了你的仙境。你知道,你一生的落泪,只是为了还当年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罢,就这芙蓉泪,你拿去吧。

  梅花染

  在这胭脂缭乱的大观园内,你如那靓艳寒香的梅花,静静地开放着。大观园的花花世界,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来没有人见过你眼中的泪光,是因为金钗步摇换做了拂尘吗?花花世界之中,你执着的追求那一方一尘不染的清净之地,忘了凡尘,成为了自己的“栏外人”。青灯古殿,你日日与古佛相伴,时光渐去,唯有佛经记下了你的虔诚,你凌霜傲雪,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淡宁。读尽诗书,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却难守自己的清白。“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可笑,自己一生傲视凡尘,到头来,却被贼人掳走,也许这都是命吧。白雪飘零,点红成梅,“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你与诗书佛经相伴一生,为何迎不来自己的幸福?煮一盏温暖的香茗,旧年时的故事,就像那清澈的泪,遗落在不曾记起的地方,淡淡的禅机之中,隐隐是落寞的苦涩。拾级而上,栊翠庵外的石阶早已长满了青苔,长亭步廊,也不见当年之净。而你,却忘了回归。佛像早已蛛网四布,木鱼也早已沉默,佛经再也悟不出丝丝禅机。可能,自是来于红尘,而归于红尘,可能这也是一种圆满吧。

  牡丹情

  芳华尽谢,唯有你,依旧等候着属于自己的情。冷香丸的清芳让人着迷,哥哥的不务正业,让你不得不绽开笑颜,款移莲步,做别人的大家闺秀。你不爱花不爱粉,你只是想平平淡淡的,却不得不步步为营。杨妃戏彩蝶,背后亦是孤独的,可能,没有人真的懂你“任是无情也动人”。人人都说你配牡丹也是绝配。是啊,群芳之冠,也为你最为动人吧。你也是爱宝哥哥,和颦儿的爱比起,你的爱更为小心翼翼而又步履如冰,你把自己的感情掩藏到极致。在这大观园内,你只有静静望着他,渴望着他那一丝丝的心动,但终是无望守候。你“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起黛玉风露清愁的出水芙蓉,你的美是实实在在的,让人触手而即。可怜你嫁入府中,却赢不来心爱之人的一片真心,等来的只是宝哥哥弃尘出家的消息。泪,在那刹那芳华落了下来,每一滴泪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你的真情,是爱,还是痴。你终于知晓,原来自己的婚事,竟是这般无赖,也罢也罢,就让这随风而去了吧。

  花魂竟去,独留贾府在人间矗立;掩卷沉思,红楼儿女的梦成就了最美的篇章,里面亦是孤独的痴情。仰天长啸,谁奈我何,只愿下一世,你我都不再孤独。

  爱,是一座城,

  你我都是在城中的人,

  只是,你我都爱得太深,爱得太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红楼梦》这一著作历来为各科学派的学者奉为经典,不同学派的学者所看出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我在细品这本书后,看出了一些管理的小诀窍。

  众所周知,王熙凤是贾府的财务管家,虽然年纪轻轻,但是由于她的婆婆不管事,她娘家的远房姨妈——王夫人的身体不好,所以把她特意喊过来,帮忙料理料理府中的事务。可想而知,王熙凤的能力一定不简单,否则怎么会那么年纪轻轻就一揽财政大权呢,而且还不是本府的人,从王熙凤身上,我总结出了一个管理上的精髓,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懂得“收放自如”。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收放自如,换句话说,就是说翻脸就翻脸。您看她的几次事情处理的,不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吗?在荣府办贾敬丧事的那次,小说中写宁国府中王兴媳妇迟到了,凤姐听了,登时放长了脸来,喝命打了二十大板子,还命来升“革他一月银米”。接下来宣布“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但是接着马上转换了一副嘴脸,告诉大家有哪些好处,用利益诱惑大家。又如,贾琏偷娶尤二姐被她得知的那一次,她先是用语言、行动羞辱尤氏(凤姐掰着尤氏的嘴说“你是被他们用茄子塞了嘴吗,不能和我说”),剧书中描写,她的样子简直不像是一个贾府的奶奶,而像是街上的一个泼妇,可是不到一会儿以后,她又对尤氏道歉,说是自己年轻不懂事,一时吓坏了,所以才会出言莽撞。一个管理者就要这样的一种收放自如,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要懂得“见人下菜”。对待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对于此计,王熙凤是深谙不已,她在贾母面前是一个无所不能,乖巧伶俐的孙媳妇,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来讨贾母的欢喜,因为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是金字塔的最顶层,是整个贾府的老祖宗;在小姐们面前是个能干精明的嫂嫂,是和大家打成一片的好嫂嫂;在宝玉面前,是一个关心小叔子的嫂嫂,因为宝玉是全家的宝,是贾母的心头肉,是贾家的`继承人,所以,她必须将宝玉服侍的好好的;在家仆面前,她是一个有着权利与欲望的统治者,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将贾府治理的井井有条,她是家仆们最害怕的人,一分钱也算得出的人。王熙凤的“威”来自两方面:一是与生俱来的,一是她手中有权,威权合于一身,化合成她的“权威”。小说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介绍王熙凤,文中写道:“若问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爷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聚二年……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计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么多的角色转变,你能做得到吗?

  然后,要懂得“难得糊涂”。适时应该“糊涂”一点,王熙凤可谓是个聪明至极的人,整部书中处处都昭示她的这一特点,然而,就是她这样的聪明人,却也有“糊涂”之时。她的糊涂是一种计策,一种高明的计策,这样一来反而更显示出她的聪明。还是尤二姐进贾府的那次,她心里对贾琏和二姐恨的要命,却丝毫不表现在脸上,装做一个糊涂人,把二姐介绍给贾府上下,这一举动,得到了合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并成功的为她摘掉了“醋瓮”的帽子。在二姐进府后,有对下人的所作所为装糊涂,置之不理,以至于二姐在受到秋桐的欺辱,下人的虐待后,含恨吞金。凤姐这一招“借刀杀人”用的着实很厉害,不仅逼死了二姐,也使秋桐在瞬间失宠。我们并不提倡像凤姐那样狠毒,但是单纯从战术上来说,她利用了两个敌人,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从小便听人说《红楼梦》乃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经典,听得多了,便渐渐产生了好奇,初中时,从图书馆借来阅读,怎奈才疏学浅,却无法弄懂其中意味。经过几年的学习,终于又有机会与它再续前缘,心中实在有些激动。

  其实也不敢谈什么读后感,只是断章取义罢了。单单就《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来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泼皮破落户”王熙凤。虽然在这一回中,她并不算是主要人物,但这是她的第一次出场,实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王熙凤出场时,曹雪芹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写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那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王熙凤的形象无疑是不合乎那个时代的要求的,但这也正是她的独特之处。她敢于突破常规,张扬个性,也许,这也是曹雪芹想要表达出的.一种愿望。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曹雪芹对丫鬟晴雯的描写中看出来——虽然晴雯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但她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正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只是主人使用的工具。虽然她最后病死在自己家中,十分凄凉,但她至少得到了宝玉——她的主人——最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她也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真正的人格。不过,我觉得王熙凤和晴雯还有所不同,虽然她们都是追求个性,但王熙凤是有强大的后台作支撑的:宠爱她的贾母,亲姑母王夫人,甚至贾宝玉也是十分敬爱她,所以她不怕,而晴雯什么都没有。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王熙凤并不是真正的要挑战世俗,可以说,她这么做只是因为恃宠而骄罢了。但王熙凤虽然泼辣,却始终把握了一个度,即在老太太喜欢的范围之内,并以适度的调皮让贾母更加喜欢她,这也体现出她真的是十分聪明。

  王熙凤的聪明还表现在逢迎附和上。“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当她初见林黛玉时,虽然她也许与林黛玉并没有什么感情,但还是应景地拉着林黛玉的手,为她的不幸落泪哭泣,当听到贾母说:“快再休提前话。”她“马上”转悲为喜,说着:“该打,该打。”正是这样的应声附和让她在人前笑语逢迎,左右逢源,也博得了老祖宗的喜爱。但这却让人们感到,她每次的热心关怀,甜言蜜语都显得不是十分真诚。

  王熙凤十分聪明,有着一般女人所没有的管理才能,堪称荣国府的“总经理”,她生性爱张罗,喜欢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才干。林黛玉进贾府后,她忙前忙后,一面问黛玉需要什么,一面又招呼婆子们,一会茶果上来,她又亲为奉果奉茶——一切人想不到的,她全都安排准备的妥妥当当。在后几回中,她协理宁国府,更是风风火火,将原先懒懒惰惰的下人们组织得井井有条,将丧事办得十分圆满。这时她越发骄纵了,却也为她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王熙凤真的十分聪明,也因她的聪明在贾府中荣耀一时,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虽然王熙凤的结局无从考证,但从曹雪芹在前几回“一从二令三人木”的暗示中可以推断出,她最终被休妻,也许下场十分悲惨。87版《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只用了一层草席裹着,就扔出去埋了,这不禁令人唏嘘,曾经多么辉煌不可一世,最后却只落得如此下场,真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这一辈子机关算尽,她为了自身利益,逼死尤二姐,拿着贾府钱财干些不可见人的勾当,这一切,都最终使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白白送了性命。

  王熙凤的一生也是贾府的一个缩影,王熙凤最得意时,也是贾府无限繁华之时,当贾府最终走向没落,王熙凤便也奄奄一息,这似乎在说明,世间万物,当走向最繁盛之时,也正是在走向灭亡。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学生时代读红楼,无非就是就是看看大观园的热闹,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爱情叹惋几声。记忆中那些文字都很高深,勉强囫囵吞枣过一遍后就束之高阁了,这一晃,人已近中年。

  寒假搞卫生,洒扫尘除之际猛然抬头,发现书架上《红楼梦》几个大字在夕阳下闪着别样的光辉,忽有心动,居然一口气读到忘却了时光。

  阅读之余我发现,身为教师的我,已经不再关心大观园的奢华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满眼满脑看的想的都是那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透过几百年岁月风尘,我发现他们和我眼前所带的学生一样,有多情而叛逆的贾宝玉,有寄人篱下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的林妹妹,有外表冷漠、内心炽热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两面三刀的王熙凤,有心直口快、爱淘气的史湘云……

  阅读他们我就像在看一部青春偶像剧,我一边随着他们的悸动而悸动,一边想如果他们就是我身边的学生,我该如何去融入他们,如何去引导他们,陪他们走过花季雨季呢?

  比如书中的“呆霸王”薛蟠,是薛家的“独苗”,幼年时父亲早逝,被母亲溺爱纵容,从小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经常口无遮拦,出言不逊。正如薛宝钗所说:“何曾见过我哥哥那样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呢?”

  如若这个薛蟠只是嘴上功夫了得,其他的品行不坏的话,那也无伤大雅。偏偏这个薛蟠,仗着自己富二代的身份,身后有贾政和王子腾做靠山,恣意妄为,在11岁上下的年纪就因为强买香菱打死冯渊犯了人命官司。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少年犯啊!他最后的结局就是在家道沦落后,数罪并算,被问罪流放。

  像薛蟠这样的顽劣孩子,当老师的哪一个没带过,哪一个班上没有几个被家长娇惯得无法无天的浪子,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我自己也有碰到过,孩子的行为不良,身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去引导他重回正路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其实细读《红楼梦》后,你会发现薛蟠是一个本性纯良之人,他对待母亲十分孝顺,就连平时在外面买的新鲜瓜果都不敢先吃,一定要等母亲尝过之后自己才敢享用。对待自己的妹妹他也是疼爱有加,每次出门必定给她带回礼物。他还是直性热肠之人,对穷人他慷慨大方,对朋友更是仗义。他的身上有着不少的闪光点,那他是如何成长为一名既纵欲无度又蛮横霸道的坏孩子的.呢?究其根源,还是与薛姨妈对他的过分宠溺脱不了干系。薛蟠的种种劣迹都是在薛姨妈视线外犯下的,而他在母亲面前又是至孝之人。而身为母亲,自然是很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有时候意识到了孩子的行为不正确,出于母子连心,一句暖心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变得很原谅自己的孩子。薛蟠与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有相似之处,仗着母亲的疼爱,为所欲为,最终成为了啃老一族。由此,我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的问题行为之后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家长的纵容,或者是家庭教育存在某种缺失。

  还记得20xx年央视春晚贾玲的小品《真假老师》中她曾引用了苏联大货车司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的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在遇上熊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从他的家庭情况着手去了解他,只有用好了家校合作这把剑才能助力学生的成长。

  纵观红楼梦,里面一个个少年,他们在青春里痴狂,在青春里游戏人间,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不和今天的少年相同,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一如今天的少年一样单纯而复杂,怎么以书为鉴,怎么以这些少年心理发展,喜怒哀乐为参照,思考今天的少年教育,是我读《红楼梦》的一点浅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语10-20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6-15

红楼梦读后感05-13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08-27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4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1

红楼梦读后感08-20

红楼梦读后感08-20

红楼梦读后感08-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