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学与问》读后感

《学与问》读后感

时间:2023-08-25 13:01: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与问》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与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与问》读后感

《学与问》读后感1

  《学与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和北宋著名的大科学家沈括,他们从小就勤学好问,一有问题就去问爸爸妈妈,直到会了才罢休,如果还是不会,就亲身实践。

  课文也讲了能者为师的道理,只要他在这方面确实有才能,就可以充当你的老师,只要你有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那时候知识的天空将会任你翱翔,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那次,老师让我们复习,因为第二天他会让我们考一张试卷。我到家便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并做了一些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几道题不会,便向妈妈请教,谁知妈妈看了半天也没有搞定,我便接着打电话给在保家卫国的“数学天才”老爸,爸爸听完题目后,沉思了片刻,便将这些题的思路给我梳理了一遍,我听了半天也没听懂他在说什么,爸爸又耐心地换了一个解题思路,这次我一听就懂了,立即解决了这些“拦路虎”。

  第二天,老师果然考试了,当我做到反面应用题时,一下子看到了昨天我不会的那道题,哈,这下我可不怕你了!于是我轻轻松松地把这道题做了出来。当看到别人还在抓耳挠腮想不出时,我很快乐,4分到手了。分数批下来了,居然只有我一个人100分,我太开心了!

  “能者为师”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只要别人能在某个方面给你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启发,都可以充当你的老师。

《学与问》读后感2

  曾经有人问过我,学问是什么。我只是含含糊糊的答了几句,其实我也不清楚。

  直到学了《学与问》这篇课文,我才明白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问”既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也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所以,他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他小时候的勤学好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伤愈八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大科学家名叫沈括,在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时想到几个问题,而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他的疑团,于是,他在去寺庙的路上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答案。在求知的过程中,他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终揭开心中的谜团,创作了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课文中为我们举的这两个具体事例都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是呀,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我们的疑问也会有很多。如果我们都想哥白尼一样于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像沈括一样遇事不明白去问去实践,“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一定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这样就好比插上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学得越多,产生的疑问就会越多;问得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因此,我们要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学与问》读后感3

  学问,也可以说是知识,为什么把学问说成知识呢?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也是问出来的。

  头悬梁,锥刺骨,这句话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拿苏秦锥刺骨来说吧,苏秦年轻是游说秦王,但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连横”主张,结果落得资乏形枯,回到家,妻子不为他弄饭菜,嫂嫂不为他烧水,父母也不与他说话,搞得他羞愧万分。而苏秦却不因此而灰心,立志发奋读书,当天就打开书籍,付案诵读,研究兵法,夜晚读书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以至鲜血流到了脚上,以提神再读,就这样苦读深研,他熟练地掌握了兵法要领,一年后,苏秦又以“合纵”的主张去游说六国。终于造成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被授予六国相印。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世界,隐藏着许多秘密,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探索,只有在无边无际的问题中请教别人,并从中学习到知识,就是问的真正意义。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小时候就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问大人,尤其是对当时宗教中圣经的疑问。长大后。正是这些疑问,激励达尔文登上了皇家军舰,开始了长达5年的环球旅行。用毕生的心血揭开了动物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秘密。

  学与问,是一个人在求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真理。如果把学与问合适的搭配起来,有着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登上另一个知识的高峰。

《学与问》读后感4

  学问何处来?从勤学好问中来,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哥白尼《日心说》的伟大成就,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沈括举世无双的《梦溪笔谈》。

  而说到问,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语文考试,可我们几个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人望着一条熟悉的考题傻眼了,互相递着眼色,可得到的却全是无奈的耸肩。最后只能瞎蒙,可当时自己估计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与中国男足赢世界杯的可能性一样高。

  何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请君用一成语概括。若放在平日不会也情有可原,可偏偏这题昨日刚出现在我们家庭作业中,整班全灭,老师只冷冷抛下一句“下午讲”,可谁知下午率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考试。(读后感)

  那次考试那一题只有M君对,答案是瓜田李下。吾们不服,逼问M君如何知道,他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老师的。”吾们顿时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势,面对如此情景,他仍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下午考,有何不妥?你们怎么不晓得问?”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都有无语地从M君座位旁离开。

  一道昨日不会之题不问个究竟,导致了下午考试直接丢分,老师没有什么不对,M君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却是我们。我们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却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我们难搁面子,只因为平时在同学面前装得无所不知,再问老师岂不甚是虚伪?

  而今天学的《学与问》这一课也解开了我心里许久的一个结,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顿觉孔圣人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极是也。

  明悟总结

  向人请教不是耻辱,面成熟谦逊的表现,而在千万个“为什么”中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有学问。

  我请教,我学习,我快乐!

《学与问》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一课,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着“勤奋学习观察思考”这一方面来写的。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问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像别人请教,要学会拜能者为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要对一个问题去不懈探求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看,古人都知道勤奋好问。在学中文,在问中学,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加油,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与问》说课稿06-25

学与问阅读答案12-09

“问”的智慧作文04-07

关于问的作文01-10

关于问的作文06-14

问灵魂作文02-15

问秋的作文12-28

问早安的句子02-10

答自己问作文03-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