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8-09 12:42: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优秀]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优秀]

瓦尔登湖读后感1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可是书本之外是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总是在努力把“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作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作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让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下呢?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瓦尔登湖读后感2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3

  连续不断的雨从灰沉沉的空中压下。霎时,世界电闪雷鸣,一片漆黑,心久久不能平静。索性抓起来几个月前随手丢弃的一本“废书”,心有旁骛地翻看。然而从第一眼起,便是无法割舍了的。

  合上《瓦尔登湖》,雨稀疏不少,一股淡淡的墨香夹杂着清新的湖水气息向四周漫开。各式的墨绿,青绿,宝石蓝,水印般地勾勒出瓦尔登湖的轮廓。同样,慢慢,慢慢地,书主梭罗内心的感情也沉淀在这样一本书中。与其说湖的美丽,倒不如说她美得寂寥,幽深。世人甚少踏入的地方,却是返璞归真的圣地。在那里,亲临自然,身心舒畅;隐居避世,寻得安详;纵观天地,思索人生……

  正如我在一日暴风雨之间,有闲心接受从前反感的一本书,只有当一切都暗下来了,静下来了,才能读懂落日的美。我们对朝阳司空见惯,以至于当一载星辉来临的时候,反倒眼生。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看惯了,自然不觉得惊奇。以至于它是个错误,人们也被刺眼的阳光征服,无法分辨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是劫是缘。一时的沦陷或许会造成终生遗憾,只因光束过后,一切照旧,不会也不可能留下任何变化,却会深深,深深地扎根在你心,在你的脑海飘浮。记不起从哪儿看来的句子,大抵是这个意思:莲花固然好,我却愿化身为莲心。虽然清苦,也不耀眼,但若无莲心则断然不会有莲。如此醒目的字眼,这般警醒的头脑,当真叫人叹服!

  再读《瓦尔登湖》,距上次和她分别,已有半载。深秋的夜晚,不时刮来几阵刺骨的寒风,反而清醒头脑。我开始着重关注梭罗书中所描述的美好自然:水天一色的碧水清波和偶然贪看的无名候鸟,变化分明的季节树林和前人留下的默默痕迹。呵!生活就是这般孩子气。有些人费尽心思,博闻广记,力求做到对自然无一不晓,却自始至终都在苦恼难如登天,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无心之人,却仅仅在春晨荷叶上残留的几滴露水,夏末树上贪玩的几声蝉鸣,深秋赤红明艳的片片枫叶,冬至烧纸祈福的寥寥余烟中,刹那领悟了整个宇宙。

  刚去了一趟青海。惊人的海拔和不适的`高原反应并没有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直到车子猛然一拐,所有人往前倾,才发觉刚才包围我们的,还是绵绵不绝的牧场,现在竟转到了丹霞地貌!我们一行人极力要求在高速公路上毅然下车,抚摸着路旁的石灰岩,正如一群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这究竟是土还是石头?——土的颜色,石头的质感。常年裸露的土层上也冒出了星星点点的植被。远方的丹霞地貌,还有黑不见底的窑洞和神秘莫测的小道,歪歪斜斜名地从山上绕道山下。这就让我的思绪转到了《瓦尔登湖》里那些不知的史前小道。还据说是一个名叫瓦尔登的人来到这里,故得名瓦尔登湖。太多事烦扰我们多时了,倒不如选择亲近自然,可谓开卷有益。

  雨,随时会下,但心中的雨点,却因我们的思绪而变。今日,记回忆录一篇,愿时时给予指点与启发。当你送去一阵春风,他人亦会为你送来一夜好梦。也勿要为错误的决定惋惜太久,正如篇末所述:太阳只不过是一颗启明星!

瓦尔登湖读后感4

  我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徘徊,当看到这本《瓦尔登湖》时,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正是午后,我坐在火炉旁,看着灰尘在阳光里跳舞,四周很安静,心里很安静。

  对于《瓦尔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评论:乔治?艾略特说《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E.B.怀特也说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梭罗)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个避风港。

  小王子说,如果爱上你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我们无法给幸福定义。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家知名网站做了一项测验,题目只有一个:你认为梭罗幸福吗?结果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有近六成的人认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有多少人为自己现有的生活而心甘情愿呢?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羡慕梭罗吧?

  《瓦尔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畅销不衰的绿色心灵圣经,它的作者—梭罗,更是被誉为感悟大地诗意,实践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这本书中,梭罗带我们走进他的真实生活:他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而隐居在瓦尔登湖畔。他在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不大也谈不上精致,但很结实,主人将它修缮得很完美,能够抵挡风雪而且与自然相融。他的家具大部分是自制的,简单且实用,他在开阔地上种植粮食,在湖中钓鱼,以应付生活必需,他在这里生活、与人交往,一切都是闲适的。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领略到醉人的湖光山色,雨中的田园诗情,还有相伴而眠的雪湖美景,惹人沉醉的万般春意……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身临其境。随作者参观那温暖舒适的小茅屋,仔细聆听林中的天籁之声,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他以优美的笔触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关于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就像一个迷人的故事,让我们沉醉于春天的万物复苏,夏日的生机勃勃,秋季的天高气爽,冬天的银装素裹。更有那婉转的鸟啼,缤纷的野花,参天的树木,诱人的.浆果,冰封的湖面……最让人难忘夏日的午后,是那样的单纯和宁静,作者或在林中漫步,或徜徉在书的海洋,每一个片段都让人舒心,让人感动。

  读他的书,心中只剩宁静。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它不同于康科德镇的忙碌与躁动,而是充满了祥和、平静的一方天地,并非不惹尘埃,却更多了一份淡定与安然。

  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在喧嚣世界中找寻一片心灵的净土,在书的海洋中探索生活的奥妙,选择《瓦尔登湖》,收获真诚与平和。

瓦尔登湖读后感5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瓦尔登湖读后感6

  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谁认为梭罗仅仅是个隐士,那他便忽视了他还是位抨击时弊的演说家和诲人不倦的教师;如果有谁妄想从《瓦尔登湖》里获得亲近泥土的捷径,那么就借问牧童和鹧鸪。

  当代著名散文家苇岸在《我与梭罗》一文中,这样的推崇梭罗:“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敬仰之情可见。“梭罗的散文也未丧失俊美的‘诗意’,而我因为倾心梭罗这种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样开放的文字方式。”的确,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诗意来。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如此的令我着迷的书,她也让我一度不安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灵之家。里面蕴涵无限丰富的内含,而我的笔在这里显得多么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没有忧伤,我反而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她。或许这是一种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的喜欢她,那么我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自己。

  “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在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变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来辨不出来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哀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在《译序》中这样的道出了读此书的真谛。白天,黄昏,夜深人静,在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读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当然没有这样的读过这本书,但我能体会到个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说的话都被他说尽了一样。而我又能说什么呢。唉唉,恨不能相见。

瓦尔登湖读后感7

  这是一个愉快的早晨,我还依稀记得昨晚的那个梦,仿佛一个人漫步在瓦尔登湖畔,“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偌大的空间里,只有我一个人,是的,只有我一个。这地方是宁静的,却又不那样绝对。伴随着风而来的是森林守护者的呼吸声,沐浴在大自然之中,嘴角似乎也不自觉得微微上扬。人们常以为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是寂寞的。然而,他却从不觉得寂寞,也一点也不受寂寞之感的压迫。相反地,他却因为这一份寂寞,享受着陶醉于大自然的乐趣,获得了诚恳的生活态度,并满足了他对于思想的热爱,当然,也在这寂寞的`生活中写下了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瓦尔登湖》,为世人留下了纯净的精神礼物。我欣赏他,因为,寂寞,在人们眼中似乎并不是件好事,似乎没有人不怕寂寞,但在梭罗的心里,一个人的生活却是种享受,在这种享受中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升华。他的生活信条是人们应当尽可能的降低物质欲望,而将精神追求作为第一要义。甚至人们因此将他奉为“隐者”,然而,我不认为称他为“隐者”是恰当的,因为他仅仅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罢了,而这恰恰又是人们所做不到的,也便成了“稀奇”。难道这种坦然不羁的生活态度不值得被称为幸福的寂寞吗?

  我不禁要问:有人赞扬过“寂寞”吗?有人欣赏过“寂寞”吗?我曾经站在人群中,不知道要上哪儿去,也不知该跟谁走,无限的迷惘,然而因为周围的人们无时不刻地以肢体动作提醒我往前走,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心中倍感寂寞。我想,一定有人和我一样曾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眼中的寂寞不都是与伤感相伴而来的吗?

  然而梭罗却说:“什么也不能正当地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我愣了愣,却想到自己并不单纯,也不勇敢。尽管自己并没有那般高尚,但只要浸润在大自然的恩泽下,眼中心中全是美的享受,即使一个人,又怎样?寂寞也是种幸福啊!想象同梭罗一样,自己的地平线全给森林包围起来,专供自己享受,拥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活在都市里的我们,不正是日夜想着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田地吗?我们在这充满是非的社会里摸爬滚打,不就是为了追寻那个心中的理想世界吗?我羡慕梭罗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且可以那样地确信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热爱。我向往他的这一份寂寞。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人,从没有一个人在夜里叩响他的门,难道这是可悲的吗,我不以为然,就好像这世界的开端或终结,多么神圣啊,而我就仿佛正是这个幸运的人,见证着这一切,这份寂寞对于我来说就是种幸福。而梭罗,应当就是那个敢于选择生活的第一人,他的寂寞孤独,我不能想象,但我想当他得知因为自己而有更多人敢于面对自己的生活时,他应当是倍感幸福的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8

  翻开这本书吧,在你疲倦、茫然或者无奈时,如同从书页中伸出一根根智慧的冬青枝,你会像在仲冬或者早春时节看到青草一般心神舒畅。

  生活应质朴,纯粹如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一间木屋,一个暖炉,一块面包,一本书,梭罗对“生活必需品”的诠释是让人惊讶而又羞愧的。那些从“绝望”的城市走向“绝望”的乡村的人,与今天的我们又何其相似,被生活的附加品弄得疲惫不堪,而从未真正享受生活。试问,是否只有追寻闪光灯底下的时尚潮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是否只有通过七荤八素的宴席,才能品尝到食物的真味?是否只有沉浸在那虚拟屏幕中的五彩画面才能得到内心的欢愉?把很少的时间用去消耗那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时间留给工作、阅读、晨跑、陪伴甚至静思。对,如果有空,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树荫下,静静地思考。生命、时光、情思甚至生活的一些琐事,什么都可以拿来思考。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人是一根可以思考的苇草,与其漫无目的地飘荡,不如把握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时光。把生活过得简短如诗,心宁静如水。

  然而,正是因此,生活有时候便成了苦旅。人生的舞台如同大海。当大多数人在拥挤不堪的浅滩上互相推挤时,你驶向了那片更深更广大的海域-洋。你捕捉在船底悄声游过的蓝尾鱼,听着海鸥拍扇翅膀击出的水花声,对抗一路遇到的暴风与海浪,孤身一人。这是你的选择,选择更有价值的生活,选择与孤独为伴。“我不比湖中放声大笑的潜鸟更孤独,也不比瓦尔登湖本身更孤独。请问那个孤独的湖有什么伴侣呢?在它蔚蓝色的水面上没有忧愁的魔鬼,只有蓝色的天使。”当你感到在人群中比独处更孤独时,那么自然是你最好的旅伴,让最单纯的生命接触你的思想,孤独本身就是更好的伴侣。

  生活需要深刻而有价值。当你慢慢意识到时间的缓缓流逝,而不像以前那么急匆匆时,你就会开始思考生命的深度。“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质朴的生活让学习变得简单,习惯与孤独作伴让你不惧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或蚊子翅膀会把你抛出轨道。”你知道,但你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简单的生活,用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勇敢地追寻梦想,而不畏孤独,时间会让你的努力开出智慧和纯洁之花。

  “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那浅浅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做时间的垂钓者,让美好随时间沉淀,纤尘不染。

瓦尔登湖读后感9

  《瓦尔登湖》中的瓦尔登湖将会为我们驱散生活中的阴影,让我们与梭罗一起享受“瓦尔登湖”之美吧。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是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部超验主义美文的代表。

  为了驱散生活中的阴影,梭罗来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轮回的方式布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结构突出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节的变化中体验人生、体验理想、体验未来,从表现唱着夜曲的鸟雀与动物鸣叫的《声》到体验收获喜悦的《种豆》;从“躺在冰上看梭鱼”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的《春天的来临》,他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绿色和自己的人生坐标。

  读着这本书我拥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进了这样一个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世界。梭罗并不是刻竟要过一种消极遁世的隐士生活,而只是进行着人生实验——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目的呢,是为了更好地去运用生命热爱人生。在这片优美的环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雾不知不觉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托的地方。避开城市的喧嚣,独自深入林中,与鸟兽为邻,听蟋蟀弹唱。这一抹绿色,为梭罗疲倦的灵犀送上了温暖的怀抱;这一抹绿色,让都市的纷繁渐渐远离了梭罗的脑海;这一抹绿色,使梭罗更加迷恋自然,热爱生命。

  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是离不开瓦尔登湖那幽静秀丽的景致的。换句话说,是瓦尔登湖的美让梭罗找到了心中的绿色。可是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只有金属的坚与冷。日益膨胀的城市,马达隆隆替代了蛙声蝉鸣;当更多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时,这里也许不会再有绿色的“共和国”。不由地联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说“在现代,只能感受月桂树最后的一缕芬芳……”如果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那么当他们试图从身边寻找精神的`伊甸园来舒缓情绪时,看到的也评只有最后一抹绿色了。梭罗是幸运的,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直至今日,“瓦尔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上海世博的临近,这个问题越来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视,尽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与此同时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我看来,世博会的举办至多只是催化剂,最重要的是环保的理念其实已经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门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纸屑;新加坡通过加强惩治力度也让这个国家拥有了“花园”的美丽……毕竟,有谁不向往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许,我们再也回不到梭罗的时代,再也找不出与瓦尔登湖一样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们依然可以拥有纯净的蓝天。

  “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结而美丽的……”,多么迷人的景致啊!虽然生命中总有一些无法挽回的东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绿色的心灵,那么依旧可以与梭罗一起享受“瓦尔登湖”之美。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一场小雨过后,知了拼命地叫着,鸟儿也吵着,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小小的村庄也因为知了的吵叫而聒噪起来。早晨,只听见一声雄鸡报晓,接着其他鸡鸣之声此起波伏,还有几头牛叫声、几条狗叫声,与它们相互呼应,山边的太阳慢慢冒出了头来,还裹在山间的白云慢慢散开,而人们才刚刚苏醒。

  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山林上空,只见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主人家在蒸煮米饭,煎炒昨天从竹林里掰来的竹笋,只听见锅里炒菜“滋滋”的声音、电饭锅里米饭的“扑通扑通”冒泡的声音,只听见“吃饭了”一声,便有无数脚步声、说话声汇集一处,接着声音变小了起来,这是一家人在吃饭了。

  今天吃完饭的主人家,要到田里插秧。收拾好农具的主人家来到田里,男的拉起了耕种天地的拖拉机“轰轰”地耕种着,小孩把拔好的秧草“嗖嗖”地丢入田里,女主人带着斗笠,弯着腰,快速“咚咚”地把秧草插入泥里,这时天边下起了“沙沙”小雨,一家人还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他们明白这夏天的雨是变化无常的,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以直到一块块田地被绿秧盖满,方才满意回去,这时只听到水田里的青蛙“呱呱”地一片叫声,这便告诉人们,该回家吃饭了。

  一到晚上,马路上的路灯一一亮起,川流不息的汽车的声音此刻似乎变得清晰起来。

  车上面除了司机,似乎还有运货的商人、赶路的游客、回家的路人,一个个坐着车向山的尽头飞驰而去。

  这时候,山里的知了、鸟、昆虫、风、的.声音慢慢变小了,晚上猫头鹰会在某棵树上乱叫几声,吃过晚饭的人,静悄悄地坐在窗子面前,脑袋里:

  过去的声音、现在的声音、未来的声音就像蒙太奇一般快速闪过,应该没有此刻更安静的时候了吧!

  这时,他拿起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慢慢看了起来,直到看见了这一首诗歌:“

  我的梦想

  不是装点诗行;

  我无法比居住在瓦尔登湖

  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它的石岸,

  是清风拂过湖畔

  它的水和沙晶莹

  闪亮在我的手心,

  在我的手心里捧着的

  是它的水和它的沙,

  它幽深的胜地

  高踞在我心里。”

  我在想,梭罗难道不是陶渊明吗?他一个人从城市回来,住到了纯净的瓦尔登湖:一个人在湖上钓鱼、划船、吹笛子;观赏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和湖水的涨落和湖水的颜色。

  从湖里的鱼、水草和湖边的动物和湖底的树木、想到了湖的传说:因为地震形成此湖,以印第安人名字命名湖),一个人在湖边自给自足两年,只为践行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

  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正如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到乐趣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庄子得到一个大葫芦,便可以凭着它游荡于江河湖海之间——把葫芦绑在身上,无需复杂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强壮的身躯,只要浮在水面,何愁过不了河,何须诸多羁绊。

  正如我们吃饭——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进行,得以燃烧,得以延续。我们却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异的工具,复杂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口食之欲,却忘了进食的本质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会使人肮脏,而贪婪的口胃却使人肮脏。”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记得,歌德曾说过:“读书,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说话。”诚然,读上一本好书比一座灯塔,指引人们在汪洋大海中安全飘过惊涛骇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灯下面,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一切的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美丽、纯洁……

  《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先驱梭罗的作品。梭罗于1817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就是因为茶叶事件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那个小镇,他亦是人类不抵抗运动的先驱,现代环保主义的鼻祖。梭罗认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纪(1848年)干了一件罕见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头,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劳动6周,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动手获取,这样在湖畔生活了两年,之后将湖畔生活写成了被称作超验主义圣经的《瓦尔登湖》一书。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在梭罗生前,它的'名气并非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让许多人至死仍然极为痴迷。

  在我还未接触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前,我从有关书刊上了解到这本书作为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不管从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于把每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去处。梭罗找到了瓦尔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对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会美好。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更会思考、沉思。

  现在,仿佛我就站在瓦尔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了,沉醉于瓦尔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开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对于明亮而言的,是瓦尔登湖那幽蓝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显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谓的目击,正是因为如此,才具有威慑力。而对于幽暗,目光的力量犹如利箭遇到了柔软的藤盾,无声息地被弹了回来,力量锐减了不少,我对梭罗的看法也许正如此,所以我内心的愧疚和难为情渐次增多。在幽暗中阅读这个世界,将失去许多能够感人的东西,也不知会发生怎样的曲解和变异。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我最近拜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

  传世的经典总是等待时间下了判决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作态地去追捧。

  和大多数传世之作一样,梭罗的瓦尔登在出版的当时遭遇冷遇,甚至讥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赞美自然的独居日记有什么实际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更大的财富,也不能给没有目标的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恰恰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尔登后过同他一样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拒绝因袭父辈的生活方式,过着没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这些都离题万里。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名著《瓦尔登湖》读后感2

  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两年半的时间,进行身心与自然的触碰,思想与万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个人心中最贞洁的花海。

  梭罗所敬仰的是生于自然,用于自然。在整本书的开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朴实的文笔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喧嚣繁杂的尘世中,应该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现如今城市,农田的生活环境所禁锢,工作日复一日,耕地年复一年,从这一代,传给下一代,使日后的人们永远被土地禁锢,永远被工作束缚,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罗看来,在这样纷争的环境中,只有进入自然,去聆听内心的话语,去感受万物的和谐,通过雨声来洗刷沾满自己身上那尘世的污秽,用孤独去深思自己内心的渴望。

  他不仅有对生活的追求,也有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在瓦尔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但是他从不去打扰森林中原本的主人,总是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慧,用耳朵倾听大自然中的音乐盛典。并且将商人们的贪婪,自私,予以抨击,为了利益流量,将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他们关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仅有这个。

  梭罗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一种心属自然的向往,一种整洁而淳朴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总会带着这本书,在海子的诗: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对那样对纯洁生活的渴望,正因为感受太深刻,对现代环境的厌恶,对朴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与死神慢慢靠近。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题记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又强大,又脆弱,总之是一切矛盾的结合体。从表面上看来,个体与个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当我们抛开各自身披的种种枷锁——光线妆容、金缕衣、纹身、刻有家徽的戒指、诱惑的漂亮皮囊,当然还有污言秽语。有人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我还要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创造力。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在荒岛上一手建起自己的安身之处,但他对孤独的逃避自己对文明社会的渴望如业火般从未停止过,他用于消解愤懑甚至病痛的信念全部来自生存的欲望以及一本《圣经》。梭罗却不是,他细心地生活,而不是生存,他的内心的理念比任何宗教信仰都来得强烈:远离人群,抛开已被物质揉碎的文明,走回迎接他的自然的怀抱里去重整内心。为了达到灵魂涅槃,有人不惜进行近乎苛虐的修行,而有的人仅从一片落叶中便能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我们对这些千奇百怪的做法不必抱有孰是孰非的评判,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活方式包括劳动创造的方式本就不同。

  我不知道将读后感的题目定为“桃源乡”是否合适,梭罗的湖畔小屋的确是他一手改造,但一颗钉子,一个土豆,一分一厘的支出,也是他与外界仍有联系的证据,作者就在那里,用文字给读者开出一隅净地。不,“桃源乡”是不合适的,我们能尽量用心去感受,却无法踏足哪怕跨过边境。在当今这个信息构建起的网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蜘蛛,离开了网,便失去了食物来源。然而在酒足饭饱之后,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明明有别的选择,难道我们只能心甘情愿地、日复一日于原地结网?

  前两天竟然抽空看了《云图》,如果某天,影视作品里的场景变为现实:海平面上升,低层民众老鼠似的挤在街头,地球彻底一体化,哪怕我们仅仅踏入一个空房间,只消按下按钮便能虚构出一个桃源地,那时这些唾手可得的'东西,除了做一剂安慰剂,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吗?《搏击俱乐部》里说:广告诱惑我们工作,然后买不需要的东西。设想某天,一个人成了上帝与魔鬼的赌,拥有了一切他想要的东西,难保他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剪掉自己的舌头。我开始崇拜梭罗的极简生活了,面包不是一定要加酵母的,地毯是可有可无的麻烦物件,前来拜访的客人们少有比一个乡野农夫有更加淳朴的智慧。

  或许有人对“物质”的解读有些误解,《瓦尔登湖》便以经济开篇,并不是对物质加以斥责,而是系统地讲了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加以维持。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人类的一个优点在于,在丛林法则的敦促下,大多数人们都竭力去追求更多;而缺点就是,我引用作者的话——

  “人们不因缺少基本生活物质而贫困,而因缺少奢侈品而贫困。”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我还要说,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他们能创造,会追求,有温度,会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经典句子08-16

瓦尔登湖读后感03-10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9-02

瓦尔登湖读后感08-22

《瓦尔登湖》读后感09-21

《瓦尔登湖》读后感想06-13

《瓦尔登湖》经典读后感02-07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04-09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08-01

(优)《瓦尔登湖》读后感07-0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