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07 11:42: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我经常听到这句话,随着慢慢长大,我也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越来越喜欢读书。

  曾经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毕业时,对我说:“以后,要做一个书香飘逸的女孩子。”当时的自己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还是坚持读书,希望在某一天自己的身上会有书香散发。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最名的,可是,文绉绉的篇章一大堆,自己总是不能坚持读下去,唯有《红楼梦》,从最初的插图拼音版到现在带有注释的珍藏版,说起来也算读过一本名著了。

  自己与红楼梦的接触是由一张图画开始的。

  在漫长的时间河里的某一个支流里,自己偶然看到了一张红楼梦的海报,那是一张黛玉葬花的插图。

  黛玉飘逸的长发,白嫩的脸庞,古代女子特有的柔情,随风飘散的花瓣,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卷。画中黛玉微垂的眼眸,流露出悲哀与忧愁,那双眸子,至今我都还记得,忧伤之中包含着许多的故事,使人怜惜,更使人想了解她眼里的故事。

  于是自己开始了“红楼之旅”。

  一开始读红楼梦,只觉得人物很多,是一本记录家族里的事情的书。

  再一次读时,便有些思路。书中以贾,史,王,宁四个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荣府与宁府逐渐衰败的过程。

  了解故事的大概后,自己又被曹雪芹老师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书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十分的华丽。

  比如书中最初对贾宝玉的描写: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气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十分精致,似乎都可以想象出他的样子。

  我觉得,不管自己读多少遍,都不能揭开这本书神秘的面纱,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是相连的,或是有暗示,有玄机的,这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我想,当一个人读了很多的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学习了很多知识后,便能散发出书香,成为一个书香飘逸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2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它营造的那个“女儿国”,喜欢它那朦朦胧胧的情感世界,喜欢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开,揭起“红楼”一角,就见香烟缭绕,朦朦胧胧中,一位秉绝代娇容,赋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拨弦而唱红楼一曲,凄凉婉转、哀怨愁叠,刹时落红成阵,人似离魂。

  金陵一钗的林黛玉不单有古代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有着令人惊叹的才华。潇湘馆清幽的环境,书房的格调凸显出她的高雅脱俗,加上有咳血的毛病,使她呈现出腮红压倒桃花的美态,就是这样一位病西施在母亲逝世后迈着三寸金莲一步步走入了爱情的牢笼——大观园,虽然我还是个中学生,不应对此作太多的感想但我还是对她的结局深表惋惜。贾府中的男子数不胜数,但她爱上的偏偏是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五彩石,为了还泪,一个化为女体,到人间为他倾注毕生的泪水,泪干了,也就香消玉陨了,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但上苍既然让她还泪,何必让两人一见便“似曾相识”,又何必再介入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姻”。

  林黛玉的情是专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宝哥哥一个,不再会正眼看其他任何一个男子,而贾宝玉不同,身边佳人如云,虽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个,但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女子,一个才貌可比黛玉有着金锁的薛宝钗,一个咬舌可爱有着金麒麟的`史湘云……“都道都是金玉良缘”难道注定两人此生无缘?宝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她有时也会“争风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众人心目中显得孤高自傲、尖酸刻薄,没有薛宝钗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会像薛宝钗那样提醒贾宝玉多涉及仕途,她没有那种封建的旧思想理念,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说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种浪漫的境界。她的爱溢于言表,淋漓尽致。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宝玉床前……所以在宝玉心中黛玉更被认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不向上”的表现,再加上身子带病,贾府的“家长们”就更加认为薛宝钗是贾宝玉的配偶,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计”,林黛玉也在这出戏中“香魂一缕随风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要说错,那么一开始的“似曾相识是”一个“错”,黛玉的才华是一个错,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更是一个错。

  掩卷沉思,为黛玉悲剧感慨之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只是一个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有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初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

  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这就是我对这本名著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4

  听爸爸说我小的时候,喜欢看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他的书房里“捣乱”,找几本认为不错的古典名著来阅读。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浏览:毕竟当时的我才8岁,只会看那些插图,是看不懂它的内涵的。可也就是这些栩栩如生的插图,让我爱上了古典名著阅读。

  8岁时,第一次翻开了《红楼梦》,那微微泛黄的书页,似乎被我的前人翻阅过很多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人物的图片,画上的'女子,明眸皓齿,胜似天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脑海里留下了《红楼梦》好看的印象。

  10岁时,初学文字的我再一次看见了《红楼梦》,咬着手指头,却怎么也读不懂。繁琐的字体,枯燥的文字,让我理解了《红楼梦》的含义,那就是:乏味。

  13岁时,偶然间听到同学在讨论《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令我意外的是,我竟然对他们所说的情节没有丝毫的印象。回到家里,我在书架的最上一层找到了它,可它早已被尘土遮盖了模样。坐在窗前,我带着疑问翻开了它,第一页,仍是那些女子微蹙黛眉的模样,我冲她们微微一笑,便扎进了《红楼梦》的海洋。这回,我用我这13年来学到的知识读“懂”了它。在这里,我明白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无奈,也气愤林黛玉不敢爱的软弱,更惋惜她郁郁寡欢,泪尽命绝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憎恨王夫人等人扼杀他们爱情的残忍。这一切,让我明白封建是多么可怕,甚至有些庆幸自己生在了二十一世纪,不用囚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中。也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我才能和男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分享知识的快乐。

  14岁时,应老师要求赏析《红楼梦》,这一次我又有了新的感受。开始羡慕作者的才华横溢,把人物刻画得如此传神,宛若真人站在你面前一般。想象力还那么丰富,情节曲折跌宕,让我不得不叹服。

  如今,我15岁了。再一次坐在窗前,拿起《红楼梦》,不知道又会对它做何诠释。不过我相信《红楼梦》一定能给我全新的感受,让我体会到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如果有一天,你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何不尝试着去体会一下《红楼梦》的意味悠长呢?

  红楼梦,梦断愁,情字何解。

  两情悦,终不守,阴阳隔绝。

红楼梦读后感5

  桐阶月暗,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潇湘馆里,香魂一缕随风散,苦绛珠魂终归离恨天。忆颦卿种种,悲恨相续。

  悲,如此绝貌,竟香消玉殒。初入贾府时,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能将古时四美之首西施比下,说黛玉有那“倾国倾城”的貌丝毫不为过,但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娇花没有遮蔽,终是变成残花。“两颧红赤”“颜色青黄”,病终的黛玉早已被折磨得容貌憔损,在冷冷清清的'潇湘馆里,香魂归天,悲乎!再无容貌似其者!

  又悲,伶俐才情,个性解放终是昙花一现。黛玉的俏谑正如薛宝钗所言:“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颦儿柔弱俏黠,才使她在贾宝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世界里成为皎洁的白月光。颦儿一去,再无人悲唱《葬花吟》;颦儿一去,《柳絮词》已成绝唱;颦儿一去,鲜花着锦的大观园也暗然失色。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赞红拂私奔的壮举,她悲五美凄惨的结局……一切都随黛玉的死,随风散尽,有如昙花一现,虽短暂,但也极致美丽。悲乎!再无才情似其者!

  恨,木石烟缘终败于金玉良缘。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青梅竹马,又惺惺相惜。如此天造地设,却有违于封建礼教。“金玉良缘”将两人拆散,“木石姻缘”碎了一地。常言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两人相隔的不是遥远的银河,而是一整个社会,两人奋力也摆脱不了的枷锁,跳不出的牢笼。上一世绛珠受甘露灌溉,下一世颦儿以泪还恩。可惜,再多的情也被羁绊。恨无常!

  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消香断有谁怜?呜呼哀哉!

  教师点评: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们感怀不已,用“悲恨”两字形容黛玉是很贴切的,其容貌才情超乎众人,却悲恨相续,你对黛玉的理解到位,文章语言也优美典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红楼梦读后感6

  “我们太年轻,年轻闹着要整天的,但不知道他一直很自由。”但由于我们有“麻烦”的自由,自由不是足以证明我们做到了,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问同桌“顽皮”:“为什么林黛玉葬花”同桌回答说:“因为她很无聊。”从这个时代认为它肯定是无聊会去葬花。

  在初中就包括听说《红楼梦》是本百科知识全书,学生必读物。由于是中国古文,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真不应该知道它哪里好,只知道有一个不务事的贾宝玉,还有就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林黛玉。

  第二次世界都是我们因为我在书店能够买到自己一本白话文的《红楼梦》,但无论是学习古文的还是现代白话文的,都没有进行介绍企业为何书名叫《红楼梦》而作者个人眼中的《红楼梦》又是一个怎样的?通过读书中的内容我只能把这个题目管理理解为:年少无知,胜似梦一场。这里我只是从主人的角度分析理解,要是从当时的时代发展背景则可以直接理解为:物是人非,千变万化。

  有人说,“红楼梦”是药,处方和治疗方法都记录在这本书的工作;有人说,“红楼梦”是教科书,书中有很多教人生活技能;一些人写说“红楼梦”是本爱情小说,贾宝玉和林黛玉记录凄美的爱情故事。

  而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是本反封建之书,在书中对于林黛玉广读诗书,可在贾府她只说自己一个略懂;而贾宝玉身为官仕子弟学习不好导致官场,只喜欢通过玩乐;地位可以高人一等的贾宝玉和出身于小官吏之家林黛玉之间相爱的人却不能生活在一起。

  一是批评无才的妇女是美德;二是批评官场;二是批评封建等级制度。

  我不觉得林黛玉的花儿无聊,我觉得她们是不高兴。这是对封建礼教强烈不满和无法抗拒的`愤怒无奈的表现。《红楼梦》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他们都放弃了“坏”去追随制度。当我们放弃,最终做了我们不想做的事,我们仍然会很好,但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的本色。

  今天的世界上还没有这样吗?想想支配我们的生活规定外箱,有点出界被认为是“乖”我们的想法所以乖乖地去思考人生。有多少人不得不放弃“淘气”?现在还有多少人坚持“淘气”?

  当人生发展走到尽头,我们自己会不会感叹,这又是进行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7

  古有“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足见此书若无事在文典文学之地位。带着一般好奇,本人假借春节之余看完此书。以己之愚见表以下之评说或算是心得:

  手捧红学意踌躇,

  世间万象终如初。

  何叹情钱泪两行?

  “好了”精髓益千古。

  解释:

  第一句:当我拿着《红楼梦》,认真的看着的时候,心中画满了许多的问号,脑海中产生了许多的想法;

  第二句:当你看完此书,再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以及看看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或物,你就会感受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新生到消失,再美丽的花,会调零,再绚丽的烟花,最终也不过是一撮灰尽而已。人亦如此,赤条条的来,空空如也含着一腔不舍而去,一切的一切,我们只不过是拥有一个过程罢了。

  第三句:接上句,正因如此,当我们在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人生失意的'时候,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在最堕落的时候,在最伤心的时候,要想开一切,同时,我们也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只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可强求。

  第四句:“‘好’‘了’”指的是红楼梦第一卷的“好了”歌。“‘好’‘了’”之精典在于阐述了世上万般之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当然,我以为这只是一种慰藉自己的道理,充分说明遇料不钻牛角尖,遇事要想到最周全的一面,我也以为可以延申为,得便是失,失便是得,此谓成败之理,舍便会得,得必须舍,此为舍得与成功之联系之论!所以,正确的理解“‘好’‘了’”歌,会其意,明其理,晓其道,动其心,行其身,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大喜大悲,也不会以物喜,更不会为己悲,所以,我以为“‘好’‘了’”歌是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精典论人生之道之精华。

  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读完它之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它极度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的丑态以及对当时的痛恶。书中不断地细节和刻画描写了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 在《红楼梦》一书中,共刻画了二百多个角色,他们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探春等。

  首先是贾宝玉,作为家中的男丁,他从小就被祖母,母亲所溺爱,所以造成了他每日同女孩儿们玩乐,不顾正业且多愁善感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不够被他的父亲贾政所喜爱。

  大观园里的人虽心灵尽是肮脏险恶,可也不缺乏有真情在,正如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可最终却也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

  林黛玉算是作者笔下尤为突出的'一项了,她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大家说她是小肚鸡肠,可谁又能知道,自从她踏进贾府那一刻,她就注定要小心谨慎,每一步都需要思量万分。她时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唯恐一不小心说错或者做错,就会惹来旁人的嗤笑。寄人篱下久了,就成了别人眼中小肚鸡肠的样子了。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人缘极好,她为人处世显得精明又能干,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就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可即便是这样的花言巧语,终究也得不到宝玉对她的青睐。

  探春是书中最让我心疼的角色之一了,女儿身加庶出,让她注定就有很多的意难平,她性子高雅,创办海棠诗社,又体贴下人知道如何管理。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让她始终存在着一股自卑感,再加上赵姨娘对她的不作为,更促使了探春的自卑。

  谈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面色苍白的黛玉坐在床上正等着贾宝玉的到来,可她没想到,自己苦等到的却是心上人将要成亲的消息。她病情恶化,奄奄一息的上气不接下气。她把自己的手稿,手绢,和自己的眼泪,血全部都统统烧光时,真是叫人垂泪涕泣。她那里烧去的哪是她的诗稿啊,那分明是她的寄托,她的灵魂!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钗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落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下场,真是让人感慨。

红楼梦读后感9

  又是一秋窗风雨夕,烟雨迷蒙,转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解踪迹。只朦朦胧胧间,似听见: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悄问。

  “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黛玉低眉言道。

  这个“她”又是谁呢?原是那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宝钗。自黛玉同宝玉捧读了《西厢记》后,有感而发,于行酒令时,无意说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心知肚明,却不告破,只私下里教导了一番。又于一日,陪黛玉解解闷,问问病情,同剖金兰,令其极为感动。

  早先日子,钗黛两人嫌隙极大。一是瑰丽大方的牡丹,一是清秀灵逸的莲荷。四时如画的大观园,因她们的存在而春风洋溢。单论才思,各有所长;可若论性理,同言黛玉孤傲自许,宝钗则知书达理。况木石前盟终不比金玉良缘,自是形同陌路。

  黛玉一梦只盼宝玉同己心,众人明己意,无数个不眠之夜,总难自遣。宝钗则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入深宫,宠爱一身,可奈何梦难做主,亦随缘一生。两人虽诗词同心,却终隔一程山水。

  秋,是万物更生的季节,是时候一语真情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黛玉率性直肠,足以打破多年隔阂,惺惺相惜。宝钗亦是感动,说道:“我在这一日,我就与你消遣一日。”应了黛玉之约,晚些再来。

  只苦于天公不作美,负了二人的.约定。夜雨昏昏,潇湘无力,黛玉情知宝钗不来,取了本秋怨之词,感其悲凉,故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夕》,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料宝钗又差人送黛玉些小东西补补身,黛玉又为极善感之人,心渐渐回暖,忙令丫鬟给蘅芜苑的婆子赏钱打酒。

  可再暖的茶终会变凉,再深的情也随光阴失了味,这一切终是苦短的梦。人生无常,宝钗是第一个不辞而别的人。黛玉虽是明白人,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知一切如浮云过耳,可总难免悲切善感,不知所措。此一生便随贾府共浮沉,“留得残荷听雨声”罢!

  黛玉不怨谁,她这一生爱恨分明,也不过烟雨迷蒙,梦醒,了无牵挂。

红楼梦读后感10

  说到中国著名文学,每个人都肯定会说是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而这四本名著每一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法,每个名著作者都十分会使用语言,浓缩了其他书容纳不了的知识文学语言,让世界都纷纷称赞,而这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乃是中国文学之最,想必大家都已经想到了,没错就是《红楼梦》,作为一个中国人《红楼梦》这本书可是耳融目染,闻名千里了。

  在世界上创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个大组织,在《红楼梦》中,他虽然没有《水浒传》《三国演义》那些紧张刺激的场面,也没有《西游记》那么有想象力,情节波荡起伏,但是《红楼梦》却一直在文学之巅。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虽然我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否认在《红楼梦》中的`语言是我们现代人无法形容,媲美的,十几年来,还是没有什么文学巨作比得上这本《红楼梦》现在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看过《红楼梦》,也不能说没看过,应该说是绝大部分只看了一点,所以现在在我们生活中渐渐地,全是科技,没有曾经的书香,没有曾经的礼仪,礼仪之邦的名字也渐渐淡忘。

  在整部《红楼梦》中,全程都是以荣府与宁府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的爱恨情仇(额,这词用的不一定好)为一条线索,来宣扬我们的中国文化,在这本书中浓缩了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文学文化,服装文化……等各种中国特色文化,在其中包含了最少186中中华美食的介绍,等丰富的服装文化,在书中许多人,作者都十分细致的描写了穿着长相,从侧面推广了我们的中国古装,而在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深意,要让人们慢慢摸索,读这本书不能像读其他书那样读一遍就说自己读完了,在这本《红楼梦》中,读第一遍,懵懵懂懂记得些情节,读第二遍,熟悉了全文思路,读第三遍,还有点意思,读第四遍,就可以感觉出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或许有时候你觉得《红楼梦》如天书一般无聊无趣,情节平平淡淡,但是这本书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表面风平浪静,内地波涛汹涌。”

  或许在这么多书中唯一看不懂的就是《红楼梦》,但是如果你仔细摸索,你或许会发现其中奥秘。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读后感12

  世上再无任何一部小说能够和《红楼梦》一样为众多的读者痴迷,为众多的专家所研究。一座大观园,让人引发了多少联想、多少渴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这部书的主线索,而《红楼梦》不仅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地描绘了世间百态、风俗人情和众多小人物的辛酸。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来描绘林黛玉的性格是再贴近不过的了。对于黛玉而言,宝玉是她唯一喜爱的人。黛玉虽然生活得锦衣玉食,却深受寄人篱下之苦。读罢全文,就会发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专一的,是不允许任何人插手的。

  而宝玉,作为怡红公子的他,是一个“年少不知愁滋味”的贵族公子,他天资聪颖,但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贾宝玉身上还存在着另一个人性的闪光点;那就是对下层贫苦人们的同情,宝玉对待他的丫鬟们也没有盛气凌人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此外,《红楼梦》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有精明能干、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还有纯朴善良、幽默滑稽的刘姥姥。人间百态,各种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这是不同与中国古代其他小说的特点。读《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看黛玉的眉和眼,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情。

  《红楼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诗词。那首《葬花吟》中的句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多美的'意境啊!《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像她自己一样委婉含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而宝钗的诗中更多的是大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令人不禁惋惜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完成全书,而仅仅完成了前八十回。“残缺是种美”,众多的红学家们研究揭秘《红楼梦》,而我也为这本书感到惊叹。

  说不尽讲不完的红楼,里面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每一句话都值得去仔细揣摩。然而这次匆匆读完,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3

  一本红楼梦带你目睹古人的风采,在贾府盛衰间亏得世态炎凉,一本诗经领略米奇德生活的势力,陶醉在优美和谐的音律中,手捧书卷,身怀墨香。名著中窥之,处事之道,莫相在怀,从容入世。

  一份墨香经验了多少时光,无论是曹雪芹的红书巨著红楼梦,还是先朝诗集绘本诗经都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在时光的冶炼下仍然熠熠生辉,仍然记得第1次捧起红楼梦,虽然早已闻其名,但是人为之惊异,其描写之细腻,刻画之生动,令人拍案叫绝,林黛玉那病若西子胜三分的姿态深入人心,王熙凤的泼辣算计也增加了10分的情感。当时的我觉得里面的人都活跃了起来,是那么的鲜明,那么的深刻,每个人都是各具特色,凄婉的爱情令人惆怅,没落的命运令人悲哀,令人哀叹,在回忆起读诗经的美妙的感受,也是如此难忘,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中南中的一句永生难忘的话,仿佛天地间止于那绚烂桃花和直人笑意,一段故事,一句诗,一本书,那些木香在怀的日子里惊艳了我多少的时光呀。

  一份墨香悟得了人生真意是我成长的不竭源泉,所谓人情,绿达是文章,人生真意蕴,其中有所悟,有所感才能有所成长,我在红楼梦中通晓世事盛衰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我偏爱花中的一色王熙凤,虽然有人评他过于刁钻野蛮圆滑世故,但是不可否定他是一位有能力的'人,他的处事之道,经营之理是我不断学习的地方,人生在世应该先学会安身之命,行为举止和忽常理,处事果断勇敢,而我也希望成为如此勇敢之人,至于诗经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语言诗经语言凝练而优美,而我从未说话也好,写文也罢,力求简洁优美,很多时候我写完文章讲起诗经中的美言,便觉得内容太深刻了,还需要修改,不要求达到哦,话用自如的境界只求得其精髓一样,偶尔习作得到嘉奖,便是非常高兴的归功于诗经让我的文字品质得以提升,感恩有书如此让我知道自身不足,感恩一些导师让我成长,感恩一份墨香让我懂得了读书是很重要的,莫相在怀让我有了一份底气和自信,去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去探索更远的世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

  一遇红楼梦三千,深读诗经意难平,来吧在红楼梦里遇上你最喜爱的才子之人,在诗经中体会你的人生,哲理墨香在怀从容入世,墨香会让你与我在书中结缘。

红楼梦读后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以往,我一向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此刻重读红楼梦的我明白自我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资料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感情杯具。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可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我的思想,如娃娃般只明白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我,感叹自我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终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仅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悲痛。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细心谨慎,注意自我的言行,一不细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貌。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我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15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语10-20

红楼梦读后感05-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6-15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31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4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2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