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8-03 12:40: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5篇【精华】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读《红楼梦》有感2

  《红楼梦》写尽人生悲欢,即使早年富丽堂皇,但最后还不是空欢一场,令人感叹!

  正可谓自古红颜多薄命,黛玉身世悲惨,却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俱全,只可惜命运凄苦。苍天迷茫,捉弄如此一位弱女子,你于心何忍?黛玉虽看似娇娇滴滴,但你们可否想象过黛玉的悲苦。黛玉没有父母,无依无靠。迫于无奈,寄宿于外祖母家,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加上自身柔弱,身体欠佳,黛玉更是为自身的被而感叹万千。黛玉的伤感令我为止动容。黛玉对自己的爱情是痴情无比,未料最后却被爱所伤,为爱所亡,令人痛心。黛玉的美不是那浮华世俗,而是一种气质和神韵。她超凡脱俗,气质极佳,更重要的却是那诗人的才气。黛玉学识渊博,作出的诗更是令人叫绝。“桃花帘外东方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是黛玉的.绝诗,情感蕴含着哀伤,让人叹悲!

  而另一位绝色佳人薛宝钗,却也被命运捉弄了一辈子。宝钗情归宝玉,众人相继撮合,最后成婚,却只是空欢一场。宝玉的心早已死了,跟着黛玉的魂魄去了,已经灭了,怎会有心去顾及这些尘世姻缘,最后害宝钗终生守寡。宝钗无意,只是众人撮合,宝钗也无能去反抗什么。自从黛玉魂去,贾府就遭受厄运不断。她们残忍的拆开了一对鸳鸯,怎能不令人悲叹。黛玉和宝玉本是郎才女貌,除黛玉这般清尘脱俗的女子,无人能配宝玉。但命运捉弄人,因为种种原因,宝玉和黛玉了断尘缘,人间地府,何能比较?虽说薛宝钗肌骨莹润,也是个美人胚子,但相比而言,还是黛玉和宝玉才是绝配。宝钗和黛玉的美是不一样的美,宝钗大方秀气,黛玉清雅脱俗,颇有柔美之感,两者不能比较。

  我为宝玉、黛玉、宝钗的情感纠葛而痛心,也为上天对她们的捉弄而感到不公平。《红楼梦》中没有对与错,只是人心的自私和贪婪。罢了,罢了,不知黛玉者,必不能懂《红楼梦》。黛玉本身就是寄宿在荣国府,是外祖母家,凡事都要谨慎小心,不能唯她独尊,你们就没有想过黛玉吗?你们只认为黛玉哭哭啼啼的,活不长,便把宝钗许给宝玉。是你们一手毁灭了黛玉、宝玉、宝钗三个人。

  但一切早已无济于事,无法挽回。宝玉的魂随着黛玉的离去而毁灭,宝钗就算有了宝玉的人,也没有他的心,这又是何苦呢?贾母最终也接受不了,痛悲死去。凤姐,你聪明一世,却毁于自己。你一生打尽算盘,最终却被自己所害。倘若你们不拆散宝玉和黛玉,事情就不会这样发展,贾氏如今也不会这么狼狈。终生算计别人,最后终被算计所害。

  正如作者曹雪芹本身,出生高贵,但在晚年却穷困潦倒,正如《红楼梦》一般。家大财大,但最终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之后,便穷困潦倒,失去一切。曹雪芹是通过《红楼梦》来写尽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感受一种悲。

  《红楼梦》揭示的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真实现象。奋斗了一辈子,即使曾经荣华富贵,但最终却穷困潦倒。一生中徒劳奔波,最终却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梦醒了,就碎了。我们的人生不需要太辉煌,在辉煌和平凡二字中选,宁选平凡。脚踏实地的走过一生,不要太富贵,以免承受不了最后致命的搏击。

  正如人们对《红楼梦》所言,“爱恨情仇终为尘,荣华富贵都成空”。红楼梦,就是一场无缘的梦,梦醒了,曾经的一切也都破了,最终也不过是空来一场悲欢……

读《红楼梦》有感3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有着深厚的社会内容。

  《红楼梦》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婚姻事件,而是在这中心事件的周围配置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作者是从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矛盾斗争里,从无比地错综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充分地描写这个中心事件的。小说第58回以后,就较少描写爱情了,转而大量地描写环境。

  着重表现了四个问题:

  ①奴隶与主子的对抗性矛盾;

  ②家族的内部矛盾;

  ③家族后继无人的危机;

  ④经济上入不敷出的危机。经济危机是前三个矛盾的重要背景。

  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这样对一个贵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如此全面、精细而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构成情节的重要背景,而且深深楔入作品人物的意识,影响和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整个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贾家经济来源主要是地租,官俸和爵禄的数额很小,元春的赏赐也有限,贾家主要指望黑山村这样的庄园的地租。但贾家的超经济的榨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这些贵族庄园本已凋敝,又加旱涝灾害侵袭,宁国府八、九个庄子,一年中便旱涝了两处,黑山村收成较好,但也只有预计的一半。收入日渐枯竭,可是贾家却不能将就省俭,他们不能不维持贵族应有的体面。王熙凤主张裁减侍候小姐的丫鬟,王夫人认为如今小姐已没有了往日的排场,再要裁减就太不像样了。探春模仿赖大家的花园的经营方式,想在大观园的花花草草上挣点银子,薛宝钗便立即提醒她不可见利忘义,失了贵族体统。这是一幅典型的封建末世贵族地主经济的图景:贵族榨干庄户农民的血汗,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后来,贾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饭都要按人头定量;为了应付贾母八十寿辰,不得不变卖家用器皿;贾赦还不起暴发户孙绍祖的五千银子,竟将女儿迎春嫁他抵债;王熙凤的药方中须用二两人参,荣国府居然就拿不出来。经济的恶化,加深和激化了贾家内外各种矛盾,造成缔结"金玉良姻"的客观情势。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一部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映衬着中国古典艺术殿堂的光辉;洋溢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里,才华洋溢的林黛玉,偏僻乖张的贾宝玉,泼辣能干的王熙凤,乖巧伶俐的薛宝钗……个个栩栩如生。牵引我进入《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学内涵。

  曹雪芹笔触下的《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荣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而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黛玉那种多愁善感、高傲任性、追求自由的性格却是对封建社会束搏人性的有力回击!

  自黛玉初到荣国府,宝黛之间就似曾相识。原是因为黛玉是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下凡向宝玉报甘露之恩。但黛玉却是一个多愁善感、自怜、自卑的人,使两人之间时时有隔阂。黛玉的这种自怜、自尊的性格在黛玉葬花时就袒露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在葬花时下意识想到了自己会像这凋落的花一样孤独衰落,无法释然,便潸然泪下。世俗之人无法理解黛玉的思绪,在她自怜而又多愁善感的心里却有着强大的自尊心,在诗社中不甘为末,脱颖而出也映衬了黛玉的'才华横溢。

  宝黛至死不让步对自由的寻求。我们为之挂心,为之气愤,“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么在宝玉的婚庆鼓锣声中离去了人间。携带她的那份甜蜜走了。固然最终她变成了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

  倚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出幽香,或喜或悲,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经典的文明,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完这本书之后特别有感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等。小说讲述了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感情故事为主线,发生在清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但林黛玉的身子不太好,从小就进了荣国府。在荣国府里,有几次林黛玉都不顾一切的“怼人”,所以一些读者觉得林黛玉小肚鸡肠。在我看来,小时候的林黛玉和长大后的`林黛玉都不像世人说的那样小肚鸡肠。她小时候不懂事,比较天真无邪,口不遮拦,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很斤斤计较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来荣国府之后不久,薛宝钗也来到了荣国府。林黛玉心里其实有点讨厌薛宝钗的,因为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围在贾宝玉身边,突然来了个薛宝钗,她觉得很不舒服。但后来她慢慢的喜欢上薛宝钗,因为薛宝钗像姐妹一样对待她,得知她身体不好,就动用家里的关系给他寻药材。她后来也跟薛宝钗说过,之前她是很讨厌薛宝钗的,但后来她慢慢的佩服薛宝钗,从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林黛玉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清高,很孤傲的一个人,但她并不是这样,由于父母比较早的离世,她并没有伙伴,所以平时只能写写诗;由于身体不舒服,话也不是很多,就导致她在别人心目中和她本人的性格有点差距。金陵十二钗中首榜的两个女子,我比较喜欢林黛玉,不怎么喜欢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很圆滑的女子,做什么在别人的印象里都是很好的。但有一回里,她在找林黛玉,不小心偷听到了两个丫鬟的谈话,被那两个丫鬟发现了,然而她并没有主动的承担责任,跟那两个丫鬟说自己是不小心听见的,而是说她自己看见林黛玉在这里,自己刚刚来到,而林黛玉刚走。这就误导了那两个丫鬟,并且很讨厌林黛玉。我觉得薛宝钗有点过分了,虽然人人都想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是我觉得她不能他人来成全自己。看完这一章后,导致我很讨厌薛宝钗这个人物。

  金陵十二钗中每一位女孩都有每一个不同的结局,林黛玉活生生被气死、薛宝钗年轻守寡……或许,这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命吧。

  这本小说是一本悲剧小说,故事情节如同一首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小说里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红楼梦》有感6

  这个寒假,我读的书有很多,最吸引我的就是这本《红楼梦》,作者是著名作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琴。而《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爱情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等等,主要体现了揭示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赞扬女性向往平等与自由,谈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情。

  里面的人物有很多,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袭人,薛宝钗,王熙凤,贾母等。书中的故事环节有贾探春理家、林黛玉葬花、王熙凤治丧、抄捡大观园…虽然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不知如何细品这本书,但是经过百般回读,我真正理解这本书里的含意,讲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林黛玉是因为忧郁而死,但她坚持自己对自由的向往,这点让我非常感动,而宝玉出生时嘴里就含着宝玉,因为他身体虚弱,所以才叫他贾宝玉。宝玉每天带着玉和别人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生命和这块玉紧密相连,不能离开身边!后来才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林黛玉死后,宝玉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爱情小说,结局以悲剧收场,令人惋惜,让我久久不能回神。通过这本书,让我从中体会到,做事不能消极,任何事都有好坏之分。要理性的看待问题,积极、冷静、正确的处理问题。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末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具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品味和欣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绘画、诗歌、歌曲、音乐等一切优秀的传统技法。并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悲剧。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读《西厢记》,埋黛玉的花,救花救蝶,文清补皮毛,鲍芹造雪,黛玉烧文稿等。这些也都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的浮图、诗意的眉眼、聪慧的表情、深邃的笑容、动人的垂泪、脱俗的.品味和天生的文采,这些都是作者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艺术修养培育出来的结果,她那充满诗画的特殊魅力始终荡漾在十二钗群里,东方文化的芬芳也就此散尽。曹雪芹真实再现了《红楼梦》中人物的复杂性,让我们读起来仿佛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可能是德、笨、善、恶、公平、正直的。不仅贾宝玉、林黛玉是把作者的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放在一起的主角,就连臭名昭著的人物王力可凤姐也没有把她全部写坏,而是在可憎中夹杂着一些可爱,从而表现出各种矛盾复杂的现实情况,形成迷人的现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艺术描写,揭示其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一些不成文的、没有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读《红楼梦》有感8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是贾宝玉一生的·真实写照岁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博大精深让国人摧眉折腰, 其中的人物塑造生动形象,穷形尽相。 书中描述的刘姥姥,是一个风趣、幽默、健谈、精明的老妇人。读此片段能让人感悟到清醒达观的处世哲学。

  刘姥姥本是粗鄙的乡野村妇,年遇大旱,生活难以为继,因与侯门旺族 ——贾家沾亲带故,于是勇敢地来到贾府求助 。这是她初进贾府。

  在这珍珠如泥金如土的豪门, 是不缺银子的,稀罕的是这位见多识广的穷妇人给足不出户的女人们带来一些新奇的见闻,以供大家茶余饭后取乐玩笑。于是,刘姥姥开始在荣国府粉墨登场。

  贾府一向府第森严,秩序井然。人人都得小心翼翼遵守礼仪规范,行动处事言谈举止都要三思而后行。位卑的`丫头奴才怕失言失礼被责罚,有头有脸的主子小姐怕失礼被人耻笑,就连贾府的大当家贾政也得小心行事,生怕坏了贾母兴致、失了上下礼仪,晨昏定省、打躬作揖、请安问好样样不敢懈怠。 而刘姥姥却以垂垂老者的睿智、村居人的健谈幽默和乡间的奇闻趣事,在荣国府上上下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虽然贾府日日钟鸣鼎食,但高墙深院外的热闹世界,里面人并不知一二,于是刘姥姥胡诹白道的假语村言,趣闻趣事轻而易举地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上至贾母下至丫环都像小孩子一样围着刘姥姥、盼着刘姥姥、求着刘姥姥讲讲新奇的人和事。众人越喜欢,刘姥姥越曲意逢迎, 讲得天马行空,众人听得异常认真。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适逢贾母和众女辈在大观园宴饮作乐。众人暗议捉弄刘姥姥为贾母开怀,于是便有酒席上的各种刁难,各种讽刺,众人笑的前仰后合,刘姥姥心知肚明却不以为意。侯门深似海,好不容易进来了何不潇洒走一回?于是,吃酒行令随便乱说, 满桌的山珍海味尽入刘姥姥之口。众人玩得开心,刘姥姥吃得得意, 以至于酒醉意醺,游山玩水,误入怡红院,误卧宝玉床,打嗝放屁更像在自家一样,好不自在。倒是众人不见了刘姥姥,兴师动众地去寻找,见她把宝玉的屋子弄得臭气熏天,急急忙忙说谎搪塞,清理打扫。

  想来也十分可笑,贾母的酒饭亲子亲孙尚不敢乱动杯著,而刘姥姥却大吃海喝;众人金娇玉贵原为服侍贾母贵体金安,却不得不为刘姥姥打扫战场,这实在是妙不可言!

  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此时,在贾府的接济下,刘姥姥家已经衣食宽绰,反而贾家被抄,衰危倾颓。各人已是死的死,嫁的嫁,贬的贬,卖的卖,剩余人各怀鬼胎,相互算计。这时刘姥姥已不是诚惶诚恐的求助者、曲意逢迎的取悦者,而是从容大度的安慰者、报恩救难的慈悲者。 只有她此时愿接近贾府,也只有她才能救巧姐儿于危难。前前后后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为贾府的昔盛今衰而悲哀,为世事的无常而感慨,也为刘姥姥的知恩图报而敬佩。

  纵揽全书,静心思考,刘姥姥三进贾府,一次是一次的铺垫,一次是一次的前因后果。尽管她无心为之,但她的确彻底玩转了整个大观园。在这里,她颠覆了富贵与贫贱的差距,展示了她智慧与幽默的聪慧,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比较高峰。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爱情故事和荣国府宁国府的兴败为线索。本书的描写非常细致,可见本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的心血。其中有关于林黛玉的细节描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黛玉寄人篱下生活的不易和谨慎。就以她初至宁国府时的描写为例,“他近日所见的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从这一小段的描写可见林黛玉的谨慎、自尊,也正是因为这些,林黛玉在宁国府才会那般小心,恐被人耻笑了去。却因为她本身的性子与此格格不入,所以她才会过得那么艰难,比较后有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也奠定了她死于屋中的悲惨结局。

  又说贾宝玉,虽是出身富贵。受尽了宠爱,却终是落了一个出家为僧的结局。比较终与相爱的人阴阳两隔,不得再见,也是可怜。悲痛到了极点。看破红尘,出了家,可能也是他比较好的结局吧。回忆起他初见林黛玉的风流潇洒,不禁有些许伤感,曾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传,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那是多少女子心目中的意中人?被多少女子当成心中的朱砂?却被情所困,被那残酷的封建所摧残,比较终为僧,不知引发了多少多情读者的.伤感。有多少人因为他的爱情不如意,家道中落而伤心落泪。

  读完一整本《红楼梦》,心中感触颇深。不禁发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回答为“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是我认为生死相许并不痛苦,比较为痛苦,比较让人承受不了的是生死离分,阴阳两隔,死者或许是解脱者,生者才是比较伤神的人,而贾宝玉偏偏活着,忍受着日日思人之苦,同时也承受着家族的压力,可谓到了一定的极限了,不禁让我心疼,曾经玉面翩翩的公子,竟落魄至此,心酸不已,久久不能回神,依旧沉在伤神之中,或许这便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

读《红楼梦》有感11

  从人间凡人的角度来看,黛玉体弱多病,第三回她一出场,就是那么一种身体面貌怯弱不胜的状态,她的不足之症,是一望而知的。当然,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形象,虽然病态,却极有美感,叫做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虽非健康美女,却又胜似健康美女,宝玉爱她,固然首先是心灵相通,但对她的外貌风姿,也确实是为之倾倒。

  所以,并不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黛玉本来就是个美人胚子,有些红学研究者说黛玉只是在宝玉的眼里看上去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况且,在第三回里曹雪芹确实写的很美:笼烟眉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完全全一个弱柳扶风的林妹妹,怎么会单纯的是一个病态?从薛蟠看黛玉的那一笔,我们就可以知道单单看黛玉的外貌,也是可以摄人魂魄的!

  根据命运的设定,下凡后的黛玉,她那个眼泪,跟别的凡人不一样,却是有一定的总量的',那个总量,应该也就是在天界被灌溉的雨露的那个量。因此,黛玉那个话,你还记得吗?其实就是告诉读者,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的还泪,剩余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一旦泪尽,当然也就是完成了偿还灌溉之恩的任务,就要再回到天界去了,也就是说,人间的黛玉,她的生命就结束了。尽管这以后,书里还写了几次黛玉哭泣流泪,但她将泪尽而逝,这是文本的神话式预先设定,后面一定会这样来写的。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中的凤姐是个双面人物。一时难分好坏。在贾母眼中,王熙凤是她的得意之人。在贾元妃染病时,让四女眷进宫,贾母还专门选了凤姐呢。这是因为她经常在贾母面前说说笑笑,奉承贾母,让贾母高兴,凡大事小事都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时间长了,贾母自然喜欢她;不过,在邢夫人眼里,凤姐就变坏了,在兴儿对尤二姐说凤姐坏处的时候,邢夫人说了一句——“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鸹一窝儿”;在仆人眼中,凤姐更坏了,不知有多少背地里说她的坏话。兴儿说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在贾宝玉的亲事上,凤姐看王夫人的意思是让宝玉娶薛宝钗,就不断在贾母面前提金锁,最后定了这门亲事。之前凤姐见贾母疼林黛玉,以为林黛玉是配贾宝玉的,就在贾母面前提林黛玉的好处,所以,宝玉到底喜欢谁不是她关心的。

  对丫头,凤姐是毫不留情面的。那次贾琏出轨,与鲍二媳妇混,凤姐问那个小丫头,小丫头不说。凤姐先让她跪下,又扬手打脸,幸亏丫头说了,要不然还要用红烙铁来烙嘴。小丫头听说凤姐还要用簪子戳她的嘴,吓得小丫头一边躲一边说。可见凤姐的“辣“处。

  凤姐还很有心计,当周瑞家的.把人们议论贾府的事告诉凤姐之后,凤姐并没觉得可笑,反而有点怕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又是个虚名。”之类的话,就看出了凤姐的与众不同之处。虽然如此风光得意,但凤姐确实为家中的事累得半死。那次夏太监打发人来要二百两银子,把自己的金项圈都当上了,虽说是摆样子,但也表明贾府真的没钱了,又偏偏碰上了极爱花钱的丈夫,哪有不败之理。凤姐为了把持住家,竟累死了,可见凤姐也不容易,金陵十二钗上写:凡鸟偏从未世来,谁都爱慕此生才。可见凤姐也有才。

  “双面凤辣子”这个绰号,凤姐真是当之无愧。

读《红楼梦》有感13

  合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眼前仿佛又是那片凄凉。我真的被这细腻的文字,曲折的情愫感染了,说到情,就不得不说到为情所生的她——— 林黛玉。

  林黛玉似乎钟爱花,其实,她就像是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永远是那么清高脱俗。想来,黛玉并不是小心眼的,总是疑神疑鬼,其实她的自尊心在提醒她,她无比寂寞,刻薄与多疑是在体现她对在贾府地位的担忧,所以才以至于,别人的一种口气也会让她彻夜难眠。

  她的敏感总是让自己痛苦,葬花时,那凄凉的景象,她把泪水涂抹在了残余的花瓣上。黛玉是为爱而生吗?我认为不是的,黛玉更体现了一种宽厚纯真的性格,表面上与人谦逊,只不过是过分担忧罢了。

  黛玉之所以深入人心,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内心。她是那么柔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柔弱,更有内心,如一泓清泉,清澈脱俗,与世无争。她忧郁在寄人篱下的痛苦里,内心的波澜,使得她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绝句,她的智慧无人堪比,诗,体现出了她的悲愤,她的坚毅,她的自命不凡。林黛玉留给人们的,是柔弱的一面,但她的内心,其实是坚毅的。

  林黛玉,多美的名字,曹雪芹正是赋予了她美的.象征,而最后的最后,曾经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是都同样由盛转衰吗?黛玉在其中,不正是以一个主基调出现的吗?最终黛玉泪尽而死,她的坚毅只是化作泪滴了吗?

  通过《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为世人展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征兆,那些肮脏的、可怕的贪婪、愚蠢,是无可挽救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80、90后再一次印证了曹先生的“预言”,奢侈之心不可有,否则到了最后,又怎奈何如黛玉一般?

读《红楼梦》有感14

  但大观园中的女子,总逃不过悲伤的命运,黛玉因情愁饿香消渔陨,而她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她嫁给一个并不爱的人,贾宝玉。

  当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别人忧伤心碎,日渐消瘦时,她又是何等凄哀,终究宝玉因思念而遁入空门,而她,独自留下,流泪悲伤。

  闭上眼,合上了书,我的眼角禁不住泪水的肆意漫延。自古多少的爱恨离愁,自古多少的'悲情恨意,任留下多少的泪水,亦无法掩饰伤感的情愁。

  《红楼梦》,一本好书,一段情愁,一席好梦

读《红楼梦》有感15

  是谁感叹:“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阅遍这《红楼梦》,才终于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高潮迭起,跌宕起伏;亦或是一支曲,婉转悠长,动人心弦。

  在那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我想我最喜爱的便是宝玉和那黛玉。

  想这宝玉,虽言顽石一块,享尽人间千万荣华富贵,,却也终究抵不过心中对仙境清静的渴望。兜兜转转,一十八年的徘徊,终究也不过是寥寥一场梦。不过,到也里这世上走过一遭,看尽了红尘,也园了自己青梗峰下“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梦。

  何必痴笑宝玉喜爱在内帷厮混?若他也同贾环、薛蟠一样,去沾染这世间的粗鄙之风,倒也不会有“女子清爽,男子浊臭逼人”的感悟,也无“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的佳举。

  不必痴笑宝玉不爱读书,不喜功名。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不思进取,也不是一种堕落。纵观那个时代,学子都极力读书,以谋求金榜题名,好将来中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可单单这宝玉偏与世俗相违,不重名利,不喜读书,成为封建时代的“异人”,这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更不必痴笑宝玉即使家教甚严,却没能成为学堂首屈一指的`人物。若是徐徐想来,宝玉也是极其聪慧的,莫不,怎有他芙蓉花前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之作?也不会海棠诗社中,怡红公子的佳作。

  在我心中,宝玉也并非如书中所云“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反倒是追求自己想要的风向杆。

  再看这黛玉,初阅“黛玉进贾府”这节,偏偏无法忘掉的便是写林黛玉容貌的这一段。“两弯似蹙非蹙卷罥烟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袭一身之病”,这等柔弱,也合他“葬花吟诗”的多愁善感和那海棠诗社中,被评为花魁的潇湘妃子美称。

  不论黛玉常在窗前落泪,感慨世事,若她没有这等情怀,怎能有日后众多感情洋溢的诗篇?

  也不必再论黛玉平时待人苛刻,在面对意中人宝玉时,也是极有心的。单为他做的玉络子和荷包,也可从点滴件看到黛玉心思的独特与缜密。

  更不论黛玉通报与一样不喜追逐功名,若黛玉没有这样的思想,宝玉也一定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了。没有黛玉的同心,宝玉顶无法与其亲近,会更加孤独的享受着这锦衣玉食的生活。

  柔柔黛玉,仅因前世的为绛珠草受仙子日日浇水之恩,便化作今生无尽泪以报所承恩德,也创下这举世柔情,苦苦一世,泪水流尽,终于唱完了这貌似繁华,终则凄婉的一出戏。

  黛玉与宝玉,多年的心意相伴,终于长大,却发现一切再不似幼时。大家庭制度的压制,也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宝哥哥终究没能娶到林妹妹,致黛玉含恨而终,令宝玉独乞“青灯古佛前”,这是一种悲痛,也是封建适度下人们无法事事如愿的缩影。

  一场戏,一首歌。这幕红楼便是一曲绝唱,花落人散,是非已定,留给世人的唯有无限的感慨。

  一朝幕落,便已曲终。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5-27

读红楼梦有感06-05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01-01

【优选】读《红楼梦》有感07-18

读《红楼梦》有感【荐】06-26

读红楼梦有感【精】02-07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2-10

读红楼梦有感【荐】02-06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02-1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