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8-02 17:43: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书中字里行间都透着真情实感,看着书就像听着作者在凄凉地吟唱,那歌深情、凄凉,深深打动人心。

  打开书,呼兰河城的奇特风俗吸引我。在当时,呼兰河城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我对跳大神感触颇深,如果城里有人生病了,不是先想到要请医生来医治,而是请大神来跳一跳,因为人们严重地迷信,居然认为跳大神、装神弄鬼就可以“赶走”疾病。读到这情景我异常吃惊,没想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那样愚昧、那样无知,整个城竟是如此的落后、如此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大多的情节都有些凄凉,甚至可以说凄惨,尤其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名字起得非常好,但却与“团圆”无缘。她仅仅十二岁就到了婆家,而且见婆家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一开始,我对这事根本无法理解,才多大的孩子就嫁人?问了爸爸妈妈半天才勉强知道。十二岁正是纯美的少年时代,正是充满幻想与希望的年龄,而小团圆媳妇却已经如此的`麻木,如此呆滞,似乎什么都已无所谓。第一次吃饭就连吃了三碗,她的婆婆便开始打她。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就请来了人跳大神,最可怕的是还听信无知偏方!他们竟然把小团圆媳妇放进盛有滚烫热水的大缸里,烫昏了,就用冷水一浇,浇醒了再抬到大缸里……这样来来回回好几遍,小团圆媳妇就在人们的愚昧和无知的迷信中被活活折磨死了!

  读到这儿,堂堂男子汉的我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忍不住落下泪来。小团圆媳妇太可怜了!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竟然有这样的遭遇。她小小的心灵死前经历了怎样的恐怖和绝望啊!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麻木、迷信、愚昧和重男轻女的不良社会风气。再看看我家,今年腊月里在一家人的无比喜悦和期待中我的妹妹出生了!小小的她立刻成为我们全家的“焦点”,全家人的“小宝贝”,被全家宠成了小公主,连我这个家中的长子也遭遇了大家的“冷落”。可我望着妹妹可爱的笑脸没有半点委屈,只有满满的幸福感!只想她快点长大一起玩耍!是啊,我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男女平等,到处和谐幸福的时代!

  掩卷而思,我真正懂了什么是幸福。我所在的小城虽然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小城,但是她美丽、宁静,我的家庭幸福和美。与那个时代的孩子相比,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们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我要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争取早日用自己的力量把我的小城建设的更加美丽。

  到那时,或许我也可以回忆童年写一部传记,我想那一定是一首欢快幸福的赞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其实我早在初中的时候,就在语文课本中读过有关萧红的作品《祖父和我》。当时为了丰富阅读内容,老师读了一段的结尾部分,配着音乐,听着听着,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块,鼻子有些酸。就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萧红当时孤身在香港,心中怀念着她的祖父与后花园,而涌现出寂寞的悲伤。

  初入我眼的《呼兰河传》是封面中间有幅土黄色的插图,树上没有树叶做点缀,天空中的鸟儿没有在树上栖息,一路飞行,几座屋顶矗立在树根上。整幅插图,也就如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那般寂寞、荒凉。

  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带进了那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弱的村庄整个村子里到处都是封建礼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萧红,那个出生在一个大财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庄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阳光。

  而小团圆媳妇之死,就如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为精神贫穷,人性淡失的呼兰河人所创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个单纯活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折磨、作弄以至惨死。可爱的小团圆媳妇来了没过几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而左邻右舍也帮衬着落井下石。不久,小团圆媳妇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来治病,还用一只活鸡连毛带血吃下去。最终,跳大神出了个主意,用滚烫的开水连续洗三次澡,村里无聊的人听了,也都想去开开眼界。一次、两次、三次,小团圆媳妇终于受不住了没过几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个时代,他们家的媳妇死了,不会伤心。只会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就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

  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享受着家人的关爱。实际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一个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骂呢?然而在那个时代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无人能够挽救。而有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呢?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这个悲剧而又更深层次的揭示了一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下的相互同化,异化和扼杀人性。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像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只有祖父在后花园陪她。这在她心灵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的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走完全程。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每当听见这首《童年》,我就会无限感慨即将逝去的美好童年。

  在《呼兰河传》中,我了解了作者萧红的童年: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语相向,祖母针刺手指的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冲淡她童年的快乐!在灰暗的呼兰河城中,让作者感到最快乐的,是祖父的后院。

  后院里,她无拘无束的成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祖父的用作,瞎铲地,把狗尾草认成稻谷,吃黄瓜,追蜻蜓,采瓜花,捉蚂蚱,泼水……玩累了,随便找地睡觉,捅窗纸,吓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一个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后院——快乐的童年!

  萧红笔下的“后院”,犹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调皮任性在其中尽显无余。我羡慕她的童年,我也好想让我的爷爷藏起我的草帽,和我捉迷藏,陪我念诗,一起在后院玩耍……

  看着萧红的童年,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思绪万千。记得十岁那年的一天,爷爷带回了几只刚出壳的小鸭子。小鸭子全身黄色,毛茸茸、肥嘟嘟的,只有手掌那么大,走路还跌跌撞撞的,鸭子十分滑稽,真惹人喜爱!爷爷把小黄鸭放养在屋旁的荒地上。爷爷说,喂养鸭子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看着这可爱的小东西,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想抚摸它。说来也怪了,一只小鸭子似乎通灵性似的,居然伸长脖子向我凑过来。我喜出望外,用手轻轻的摩挲着小鸭子的毛,柔柔的、软软的……我赶紧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小鸭子便迅速地伸过头来吃米。其它鸭子看见了,也都一跌一撞地向我跑过来,我任凭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用扁扁的嘴不停地啄我的手。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放学回家,就来到荒地和这些小鸭子一起,给它们喂食,陪它们觅食,和它们玩耍……我仿佛就是鸭子家族中的一员。

  可是,再看看周围同学们现在的童年,整日与手机、电脑、卡片为伴,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数也数不清的玩具,又有几个小朋友的童年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呢?虽然我们是农村孩子,可还有很多同学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真是悲哀!

  读了《呼兰河传》,对我触动颇深。童年应该像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电脑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花草树木、蝴蝶蜻蜓;还有风景名胜、小狗小猫;还有……同学们,请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童年回归自然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五一”假期开始了,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着课本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的模样。于是,我买来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书中的人几乎是冷漠、自私而又封建的。东二街道的泥坑陷了多少马、猪,甚至连孩子都陷进去过,也没有人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不成样,也没人去修;人们对别人的苦难袖手旁观,甚至当成戏来欣赏。正是因为这样的冷漠,他们活得悲凉,就像是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河灯慢慢向下漂游,慢慢地灭了一盏又一盏;就像粉房里的歌声,如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是觉得荒凉。

  在萧红小的时候,父亲对她冷漠,母亲有时也对她恶言恶语,祖母曾因为她的顽皮用针扎她的手指。唯有祖父给她的生活带来温暖,陪她走过纯真的童年时代。祖父常常与她在后花园里做游戏,教她念诗,把掉入井里的鸭子烧着给她吃……这些使萧红原本孤独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与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美好的,在萧红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温暖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和妈妈不管是去菜市场还是去商场,妈妈总要与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气了,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吵架’呀?”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妈妈不是在跟别人吵架,妈妈是在砍价。”我当时似懂非懂,心里也想尝试和别人“讨价还价”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来我们家收废品。我认为机会来了,就拦住正要出去的妈妈,对她说:“妈妈,就让我试一试‘砍价’吧!”我还没等妈妈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对我笑了笑,说:“废品一斤两毛五,这有两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对大伯说:“大,大伯,这废品两毛一斤行吗?”我以为他会拒绝,但他竟然答应了。我胆子大了一些,继续问道:“一毛五一斤行吗?”大伯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把价格一压压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大伯说:“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随后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两毛钱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就去厨房做饭去。这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很有趣,充满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感受、珍惜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认识萧红还是看了《黄金时代》后,虽然在此之前,听说过她的名字,看了电影后才对萧红的那短暂的一生深感惋惜,一个敢爱敢恨,才华横溢的女人,最后竟然死在了那干冷的水泥地上。看到她流离失所,有时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写作,我不仅对她肃然起敬!

  喜欢她的文字,感觉很安静自然,“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是虫子在说话似的。一些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读这段文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无忧无虑,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觉植物都那么的自由自在,随性的生长。

  而萧红笔下的人物却让人感觉到有淡淡的忧伤,小团圆的媳妇才只有12岁,12岁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她的童年还没有过完呀,她却成了人家的媳妇,她天性爱说爱笑爱玩,吃的多,长的壮,但是这不行,这每个做媳妇的样子,于是婆婆就给她下马威,打她,说她是中了什么邪,直到把她放到热水锅里,出来时不会说话了还不罢休,就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被这些呼兰河上愚昧的人折磨傻,折磨病,折磨死!

  冯歪嘴子找了个能干的媳妇,村里的人说她长的和扛一样,不温柔典雅,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还是爱着疼着自己的媳妇和孩子。因为他满足这样有媳妇孩子陪着的日子,周围的人生怕他家不出事,没有笑话看,在众人的议论声中,他的媳妇还是在生孩子后死了,但是冯歪嘴很是坚强,一个人养两个孩子,还是满怀希望的过着,无论孩子在别人的眼里怎么样,那就是他的.希望,大孩子会拉小驴饮水了,小儿子会伸手拿东西吃了,小牙长出来了,这一切都给冯歪嘴子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让呼兰河的人也跟着坚强起来,无论生活怎样,无论别人怎么冷嘲热讽,他总是充满着期待活着,因为孩子的笑容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知道那个大泥坑淹死了多少鸡狗,马陷入多少次,那些人的思维还是那么僵化,没有谁愿意把它填起来,但是却愿意一起捞起那陷入泥潭里的马,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呼兰河的人是自由的,又是友善的,还有那淡淡的说不出来的愚昧!

  呼兰河,给人带无限回忆的地方,但是又让人很庆幸能逃离出来的地方。或者这正是萧红一直不回家乡,愿意飘荡在外的原因。

  现在,那些在外打工时间久了,不想回家乡的人们,你们又有怎么的感伤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是一个优美的小城,城市并不繁华,只有两条街,一条是东二道街,一条是西二道街,两条街里面有各美味的食物,其中里面卖的麻花、凉皮等各种食物都把我馋成小花猫了。在萧红家中,重男轻女的行为对女同志很不公平,幸好祖父、萧军、鲁迅这三郎帮助了她,尤其是祖父。

  萧红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好,房子总占地面积是3000平方米,可以看出父母都是富贵人。萧红的书房很大,周围的书架上都是书,书桌很复古。虽然家中重男轻女,但是祖父对萧红的爱是无限的,祖父不管那些事儿,而是在萧红有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她,在萧红不懂某件事时,祖父会教会萧红,例如“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萧红原名“张迺莹”,她的性格原本不怎么好,但是祖父在慢慢改变她。

  祖父名叫“张维桢”,心地善良。有一次因为冯歪嘴子结了婚,工厂里的老板就把他赶了出去,结果他既没有了事业,也没有了家产,导致所居住的房子也被人收走了。冯歪嘴子没有办法,只好向祖父请求,祖父送给他后花园的一间小房子,让他们一家在那里住,还不收房钱。祖父真有一颗“爱心。”但是萧红的父亲就不是像祖父那样忠厚、善良。父亲张延举在文学方面很有学问,可是在品质方面,她的父亲就缺少教养。有一次,家中保姆“有二伯”做一件事,没有达到他的满意,他就用鞭子把有二伯抽得浑身都是血。他还在家中实行重男轻女,害的萧红不能上学读书,幸好萧军帮助了萧红,让她得到新的起点,培养她写作,还成为妻子,后期因两者天天闹矛盾分开,只有鲁迅先生帮助她,培养她。

  这本书里描绘的家乡呼兰河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是一个优美、朴实的小城,别看着小地儿不怎么繁华,可是这儿的老百姓都非常善良,看到谁遇到了困难,就会去主动帮助。尤其是街旁叫卖的种各样的小吃,大麻花、一碗凉皮、豆腐、小葱……都把我馋死了,可真想去尝一尝。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祖父的爱以及对那些被轻视的`人的同情与帮助,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能从中体会到祖父的善良以及那美丽的花园,仿佛就是一个童话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但我却体现出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正是这美丽的花园,才会组成作者童年时的快乐,自由的生活。学会了善解人意、性格开朗、热情而又坚毅刚强的性格。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当我看《呼兰河传》之前,总是听读过的同学们说这本书无聊。但是,当我开始读它以后,我才发现,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旧事》这本书,都是讲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爱的地方,而它们的不同点,也许就只有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为这点,我一看便觉得非常喜欢,其实,我认为作者萧红的童年挺快乐的,至少比现在的我们要快乐的多。萧红她小时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们呢?现在除了家里有钱的人,谁家还有那么大的院子?谁的家长还可以陪孩子玩呢?

  听别人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要体现作者幼年时的孤独。可是当我读完后,并不觉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独呀!虽然也有许多让人悲伤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的快乐啊!悲伤过去了,接下来的不就是快乐吗?我承认,萧红小时候,并不常和同龄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边的外公,天天让她逗弄的大黄狗,这不就够了吗?反过来再想想,天天我们又在玩什么呢?手机、电脑和那些无用的电子产品……

  也许萧红她自认为很孤独,但是,我真的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觉得她有点儿孤独,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她究竟是否孤独,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测而已吧!

  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读到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的第一句话,读起来怪怪的,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极不愉快,而连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简单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书。后来我在序言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再翻翻那由于无聊和自认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带而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发现了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物虽然多,但却都很普通,并且经常让人伤感。我感觉呼兰河的人面对事物都已经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热闹觉得不好玩了,这件事就那么过去了,而那些摊上事的人,也只是伤心一时罢了。该吃照样吃,该做事还得做。

  之后,我继续往后看,又发现了一处,就是在萧红的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把她带出了家门。她非常惊讶。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凭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原来作者萧红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爱上了这本书。《呼兰河传》是由萧红的童年记忆编织而成的,读后的疑问、解决的过程、故事的悲伤,这些就是《呼兰河传》的精彩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暑假,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9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在这个寒假中,我有幸阅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愧是名家的大作,这部作品虽然只是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来表达她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谴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萧红童年所生活的小镇,来一探究竟《呼兰河传》与传统的回忆性质作品有些不同,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写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但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写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这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写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这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己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写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但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儿子身上,他不在绝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矛盾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也不过是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也有一两家机房,也许有一两家染布匹的染缸房,这个也不过是自己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使别人开心的,也不能招来什么议论。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比方就是东二道街南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个很高的杆子,杆子头上挑着一个破筐。因为那杆子很高,差不多和龙王庙的铁马铃子一般高了。来了风,庙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筐子虽是它不会响,但是它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详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至于邻人街坊们,或是过路人看见了她在庙台上哭,也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来的',不过为时甚短罢了。

  还有人们常常喜欢把一些不幸者归划在一起,比如疯子傻瓜之类,都一律去看待。哪个乡、哪个县、哪个村都有些个不幸者,瘸子啦、盲人啦、疯子或是傻瓜。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转念,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即或有人停下来,也不过是和那些毫没有记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疯子投一个石子。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兰河这城里边是这样。人们对待叫化子们是很平凡的。门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了也就完了。可见这讨饭人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十分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异常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十分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十分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真是他们的悲哀啊!

  在萧红童年的后花园中,她与她的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所以也不禁让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欢乐的学习,欢乐的玩耍,欢乐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欢乐而幸福的,而萧红的童年就是欢乐而寂寞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用自我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茅盾以往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经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十分简便的,可是,读到后面,会觉得十分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读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火烧云》,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晚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做教师又教过一篇课文叫《我和祖父的园子》,认识了一个“人来疯”的小姑娘,神会了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教师,我和萧红注定有一场精神的约会,及至捧读《呼兰河传》,我和萧红开始真正相遇。

  童年的萧红是快乐的,在那个欣欣向荣的园子里干着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早晨学舌似的跟着爷爷摇头晃脑地背古诗……爷爷宠着她,深爱着她。萧红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里出现的亲人只有慈祥的爷爷一个,天资聪慧解事很早的她终日与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灵为伍,甚至连黑暗尘封的后房也成了她的乐园。

  追随萧红的脚步,我穿越时空来到了当年萧红生活着的呼兰县城,眼前呈现出一幅呼兰版的《清明上河图》。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庙、搭草台班子唱大戏、放河灯……甚至连卖豆腐、卖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笔下。从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呼兰县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了解到了当地很多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萧红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从20岁逃婚离家出走直到31岁英年早逝,萧红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可写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却是那么的亲切而详尽,我坚信萧红的灵魂一定与家乡永远同在。

  追随萧红的灵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萧红的笔下没有达官显贵,全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她时刻关注着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她关心卖馒头老人冰封脚底的'冰雪,她关心在严寒季节里还得出门赶马车车夫眉毛上的寒霜……特别是写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作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她也是一个牺牲品,“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记录的文字虽然很平实,似乎没有任何褒贬,可沉静的文字背后却流淌着作者的一腔热血,她抨击着封建愚昧的思想,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有所改变。呼兰县城如果有色彩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冯歪嘴子就给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冯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又离开了人世,当所有人都觉得冯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盘上哭的时候,冯歪嘴子却顽强地、坚韧地带着两个儿子活了下来。想必萧红对冯歪嘴子也是充满敬意的!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赞誉《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首诗值得反复吟诵,这幅画值得反复赏析,这首歌谣值得久远传唱!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作文04-05

呼兰河传作文15篇04-05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15

呼兰河01-29

小说《呼兰河传》读书笔记7篇04-12

《呼兰河传》读后感01-21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09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16

呼兰河传读后感03-03

呼兰河传读后感05-1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