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小学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读后感

时间:2023-05-27 17:23: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读后感1

  我读了范存丽老师所著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感受颇深,就像大家所说的:“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由于执教教师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效果就迥然不同呢?”在读这本书时,就像优秀的范存丽老师带我走进了优秀教师的课堂,让我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一个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体验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愉悦。

  如果我能学到范存丽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激情对白,对我来说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言归正传,能达到范存丽老师能让人置身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说难也不难,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道路上应该不断探索的,不断前进的。她的这种课堂,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所在、是科学探索的价值所在、是教师人格情感魅力所在。

  通过本月的学习,阅读完了这本书,略有感触。下面我对范存丽老师所著的这本书当中的几点内容,针对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初步感想和体会。

  这本书首先谈到的是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就应该要有爱,爱是最大的前提,是我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用心去爱学生,感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语言,用心去体会他们的纯真,活泼,调皮,这样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受到感染。还要爱自己的职业,爱生活(有好奇心,乐于思考),爱思考(做过的事情学会反思),爱学习,课余时间要有自己的爱好(走进学生的生活的一个突破点),通过这六个爱,能让我用真心去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对他们的回答充满期待,对于他们的成功而为他喝彩;其次,老师还要有博大精深的知识网络,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知识渊博,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对某个知识应了解透彻,学会了解学生的内心,用知识去引发他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还要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可以洒脱自如地驾驭整个课堂,组织好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把数学学通,而且要触类旁通,达到实效,这也是比较重要的。

  本书主要说的是让教师知道7件事,主要有“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知多少?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运用什么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范存丽老师写到:“课程改革,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意识,也唤醒了教师对教师用书的阅读热情。我们期待着与您一同畅游教育的海洋”这也说明了这7件事对于每一位教师都很有价值。

  这些内容中我认为我应该深刻学习的是第一件事。书上说,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小学生喜欢怎样学数学、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教师、教师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谁又能否认这些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疑惑呢?的确是,这是我必须要学习的,在过去的一年教学当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教学错误,教学时的严肃,严厉,爱生气,上课总要求学生坐正,表现的跟学生一点也不像朋友。通过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了教学不单单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情感与技能,与他们成为朋友,要用爱去与他们沟通,当然了不同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去与孩子们沟通,成为孩子们所喜欢的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去喜欢数学,是老师如何去控制一节课的关键,首先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美,对数学产生兴趣,当中需要适当的鼓励与支持。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就需要老师去不断观察,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去与他们交谈,从不同的角度去与孩子们成为真诚的朋友,最终让孩子们去喜欢数学,自主探索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时刻要把心思放在学生们的身上,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与他们作朋友,这都是作为老师的我需要去努力的。

  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不断变化,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的情景开展数学教学,从中让学生们得到不同的.数学信息,这整个过程都像音乐一样伴有节奏,缺少一个音符,都会导致整首音乐不完整。如何去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适当营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才能充分学习。在数学课上要有浓浓的数学味道,让学生在学习中品位出数学的各种味道,见识到数学的美,领略到数学的内在魅力。教师应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情况,数学的环境下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适当的时候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在实际上课当中不能一味的按部就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及教学设计。

  范存丽老师著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文笔清新,文风朴实无华。她以一位教研员的独特视角,对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素养娓娓道来。的确是打动了我,为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增加一些学习经验。

小学数学读后感2

  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反映最新的学科知识发展动态、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反映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了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特别是书中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评价的部分,使我对课堂教学与评价有了新的思考。上学期四年级刚教完后接回一年级,感到应用题教学至关重要。一看到《小学数学教师》中“应用题教学研究”这篇报告感触良多。

  1、在小学教学应用题时采用目前流行的“分类型、给结语、给解题模式”的教法所产生的弊端和给学生造成的损害。这种损害在小学阶段虽然不十分明显,但是已经看到一些,到了中学就更清楚地显示出来。因而问题也就更为严重。这说明采用目前流行的教法,在小学没有真正给中学学习打好数学基础,相反地给进一步学习造成了障碍。学生没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靠死记硬套公式,是无法进一步学好数学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并加以改进。

  2、紧密联系乘法的意义,加强用方程解应用题,不仅有利于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而且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从而也进一步说明,按照现行教材中对应用题教学的处理方法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可行的,不需要另外补充什么结语和解题公式。关键在于紧密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加强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已知未知的不同确定解法。实际上有不少教师是按教材的精神教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现行教材也还

  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进一步加强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加强方程解法。

  3、引人深思的是,在肯定十几年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的同时,也要看到确实还存在不少教法死板的问题,乘除法应用题只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题教法死板的问题很早就提出来了,《小学数学教师》连续几年讨论了数学教学要灵活的问题。但是应用题教学中的教法死板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正说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还需要深入开展。如果不彻底改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不能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要提高民族素质,一方面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我们要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特别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的工作。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手段一组实体要素与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一组非实体要素按特定目的组成的`多因素的动态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课的类型、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灵活地、综合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途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

  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比如回答问题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致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设计了很多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如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或、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

  厚兴趣,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

  总之:我们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更是应该多研究一些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学感觉写出来,同大家共同探讨教材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读后感3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它给予我们营养,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阅历。

  “我教小学数学”与我们的工作很贴近。我手捧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很快就读完了,还意犹未尽,一点一滴,好像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自然,她犹如一杯好茶,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后,使我不禁想到如今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任务很繁重,心理压力更是大。当面对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时,当孩子们的作业大面积的出错时……,常常是火冒三丈,感觉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竟然是这样的回报,多少有些伤感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失望,然后就免不了对学生一顿责骂。

  读过“出错”是孩子的“权利”这一节之后,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许多。要知道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从发展的角度讲,这是孩子特有的“权利”。我觉得这一部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另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只要我们爱孩子,善于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只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只要肯钻研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让孩子们先说话”、“重视起始课”、“在幽默与笑声中学习”、“差异中求发展”、“模仿是为了创造”等。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以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小学数学读后感4

  翻开《我教小学数学》一书,那一身娇艳的桃红,蕴藏着内敛的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也许她正是用那一抹桃红去唤醒了学生紧闭的心灵,用那一份沉静去摒弃了学生喧闹的浮躁。她以一个数学名师的形象闻名中外。当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感受颇深。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两大部分,记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我兴奋不已,更是激发我深入思考。走上了三尺讲台,就应不懈的追求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就应深情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

  第一篇《以爱育爱》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李校长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教育的精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写出最真诚、最美好的教育诗章;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用“爱”教“会”》……在李老师的笔下,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在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充满着自信。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以会教会》阐述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爱,对所教学科的爱,对学生的爱,必然表现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上,也就是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这就是“以会教会”。李老师认为,“以会教会”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教学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会教会”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以会教会”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快地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这与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是那么地吻合。“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恐怕是目前每一个教师最时髦的教学目标了。我们教师把目光都盯在了眼前这些学生们的身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什么?

  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件商品降价10%。请你写出等量关系。有学生这样写:现价+降低的价钱=原价。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究其原因:标准答案是原价×(1—10%)=现价。对此结果,我感到困惑,以理力争,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看你怎么想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答案”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要学生会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细细研读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的。从课堂实录上,可以看到,李老师上课时,讲究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进行探讨、加深理解、恰当运用的局面,学生觉得又主动、又生动、又活泼。

  总之,《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他(她)成名的理由;强人,之所以成为强人,必有他(她)过人的强处。我们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不太接近强人。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与强者为伍的时候,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半个强者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

小学数学读后感5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这就是潘小明老师鲜明而灵动的教学艺术。课堂是他平实的人生,孩子是他灵动的生命。

  阅读此书时,有幸走进“吴正宪名师大讲堂”,近距离聆听这位上海特级教师潘小明执教的《圆的认识》,心中充满了兴奋。这次活动使我对潘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得不佩服,潘老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的把握。对于孩子们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他能估计得到,有预见性,作好启发引导的准备。在《圆的认识》这节课,潘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数学中的“圆”与生活中对圆的认识的差距来研究什么是圆,通过学生画圆时出现的偏差来感知圆心、半径,通过提问一个用绳子和一个用圆规,工具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画成圆?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圆的含义。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数学教学更应该如此。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它抽象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潘老师善于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他们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有时也很热闹,但他自己却很冷静,抓住一切机会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从不放过。如,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正方形纸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肯定用学生对折的方法确定圆心、半径后。利用学生对折两次的正方形纸,用剪刀一剪,打开。抛出问题“这是圆吗?讲出道理来”。学生很容易地说出“这不是圆,因为有棱角,是多边形。”追问“那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圆——“圆是曲线围成的,没有棱角,均匀饱满的”潘老师继续追问“那圆上不可能有线段,与以前的图形不同,那它为什么没有棱角?为什么饱满均匀?”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因为半径都相等。此时,潘老师举着正方形纸说“如果,我再折,再折……剪会怎么样?”“无限向圆逼近”没有老师的刻意引导,一切是那么自然,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浸润其中了。妙哉!

  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认识圆的过程,不正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生活概念运动到科学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概念的过程吗?不管是导入部分,还是新授、练习,都不是只图表面的热闹,教师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抓住了本质,也就凸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色。

  课后主持人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一个学生这样形容潘老师的课——“听潘老师的课,就好像有一个纱帘,纱帘背后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潘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拽出来,而是请轻轻掀开一点,引导我们思考探索知识。”是啊,在这节课,正是因为潘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空间,透过显性的知识,挖掘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本质,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何能“轻轻掀开一点纱帘”,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索?潘老师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思考、借鉴。感谢《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让我走进潘小明老师,感谢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学的路有多长,行走着的探索就会多长。我会为和孩子们的生命一起在课堂上闪出灵动的光芒而不懈努力!

小学数学读后感6

  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其二,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丢番图墓碑之谜——神奇的碑文".古希腊伟大数学家丢番图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首一起世人瞩目的诗文。碑文的大意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先其父4年而终,年龄不过父亲享年的一半,晚年丧子人可怜,悲痛之中度过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才和死神见面?

  吴老师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名人趣事,给数学蒙上神秘面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有哪位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呢?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小学数学读后感7

  我次阅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这本书,这是一本为我们一线的教师量身定做的学科教学评价用书,《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读后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教师,同样要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书中说到,目前很多老师对评价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将测试与评价混为一谈。有些人以为测试的结果就是评价,还有认为评价就是考试,而将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长短作业评价、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等视为无效评价。这种测试及评价在一些地区误导了评价的方向,读后感《《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读后感》。我们认为,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新的评价理论应当与传统评价中的合理成分和有益做法相结合。简单的理解就是:测试之于评价,测试是手段,评价是目的;评价之于发展,评价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只有彻底理解了两者的关系,我们广大的教师在测试、评价和发展的关系上就可以放开手脚,运用智慧,创造出因人而异的学科教学评价的方法来。

  效果、效率、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也是本书就教学评价提出的新理念。以往我们过多的注重教学效果,以效果的好坏来评价教学的得失与价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单纯追求教学效果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这无论是对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都要重新审视。如果单纯追求教学效果,往往会导致教学的作秀和学风的浮躁,学习情景热热闹闹,细细品位却没有什么可以咀嚼的东西。同时,由于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误区,一些教师以为发问就是探究,分组就是合作,于是不顾教学的投入和产出之比,在偏离教学任务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用较高的代价换取较低的效益,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教学效果要好,教学效率要高,而且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合理。

  这本书就上面陈述的问题给了我很多新理念的.理论引导,当然再好的专业引领也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我次阅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这本书,这是一本为我们一线的教师量身定做的学科教学评价用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教师,同样要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书中说到,目前很多老师对评价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将测试与评价混为一谈。有些人以为测试的结果就是评价,还有认为评价就是考试,而将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长短作业评价、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等视为无效评价。这种测试及评价在一些地区误导了评价的方向。我们认为,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新的评价理论应当与传统评价中的合理成分和有益做法相结合。简单的理解就是:测试之于评价,测试是手段,评价是目的;评价之于发展,评价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只有彻底理解了两者的关系,我们广大的教师在测试、评价和发展的关系上就可以放开手脚,运用智慧,创造出因人而异的学科教学评价的方法来。

  效果、效率、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也是本书就教学评价提出的新理念。以往我们过多的注重教学效果,以效果的好坏来评价教学的得失与价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单纯追求教学效果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这无论是对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都要重新审视。如果单纯追求教学效果,往往会导致教学的作秀和学风的浮躁,学习情景热热闹闹,细细品位却没有什么可以咀嚼的东西。同时,由于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误区,一些教师以为发问就是探究,分组就是合作,于是不顾教学的投入和产出之比,在偏离教学任务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用较高的代价换取较低的效益,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教学效果要好,教学效率要高,而且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合理。

  这本书就上面陈述的问题给了我很多新理念的理论引导,当然再好的专业引领也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小学数学读后感8

  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教好小学数学?有机会的时候,我就会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去思考、去领悟、去提升自我。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唐彩斌老师编著的《怎样教好数学---小学数学名家访谈录》,跟着唐老师的访谈,感觉自己就坐在他们的旁边听着一样,他们的言语颇有引领作用,让我在了解了这些名家的想法外,也得到了很多启示,时不时的也激发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想,我想也会丰富我以后的教学。

  在访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终身教授范良火的记录中,范教授说:“现代信息技术几乎可以改变数学教学的一切,其影响将是革命性的。因为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都会发生改变。”是的,就如范教授说的那样,信息技术影响着数学教学,这种影响将会涉及整个系统,而不是局部的和技术性的。比如说,在计算器产生之后,我们数学中计算教学内容就把一些繁杂的计算教学放弃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软件如PPT、电子白板等的引进,进一步的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几年前,我记得我带领过一届学生参观了一个学校的科普馆,里面介绍了一个内容就是“未来教室”。在未来教室里的学生上课是每一个学生课桌上都有一台电脑,师生通过电脑进行教学活动,当时,我和学生都感叹说:“这怎么可能呢!”可是,就在两三年后,我们就开始推广起智慧课堂了。就在今年五月份我有幸去北京参加了“20xx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听到了不一样的教学,也感受到了新媒体新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更明确了以后教学的发展趋势。让我感受很深的一个点就是,北京的孩子上数学课,他们是通过编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学习效果比我们普通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在这里,他们的电脑操作技能比我这个教育者都要强,我想,这样的我是没有资格成为他们的.老师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还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我想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记得当时有位上课教师说他们的团队里面不仅有数学老师还有信息技术老师,这是因为,上数学的老师不懂信息技术,上信息技术的老师不会数学,所以需要信息技术老师辅助数学老师上好一节新媒体新技术的新课堂,实际上,这种配合是很麻烦的。我想,在未来不久,要上数学课我们必须具备信息技术技能了!

  除了范老师的访谈之外,还有很多名家的言语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比如说,访谈吴正宪老师的那一篇。我相信,吴正宪老师对于小数教育者们来说,是一位很熟悉的名人了。访谈她的那一篇题目是——立足小学科,做好大教育。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我们要立足于我们的三尺讲台,在这里,我们要启迪学生智慧,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人生教育。从她的访谈言语中,我了解到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不在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了,它更重视于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除此之外,数学教育也是在育人。数学的严谨性,是在告诉学生人生的规矩与方圆,必须按一定的规章秩序来办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自省,学会反思。我常常在思索,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它的标准是什么?我在吴老师的访谈中也明白了。吴老师对好课衡量的标准就只有四个字—以学定教。她说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他们的想法。其实,如果观看过吴老师的课,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点,那就是师生的交流语言很普通,他们的对话是真实的,她善于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她也能读懂孩子的语言,善于将这些内容与数学知识衔接,将这些生活经验、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层面。除了重视这种师生的交流外,吴老师还告诉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好吃有营养,在教学材料上也要有所创新,在板块的设计上也应有一定的特色等等。现在都说,要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要流于形式,在我们的课堂中一定要让这句话名副其实的落实到位,我们要向吴老师所说的,要从思维与情感两方面真正的读懂学生,而读懂的前提是我们要去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创造出和谐有效的课堂氛围。

  数学教学工作在很多非专业人的眼里,它或许只是数学教师在传授一些简单知识的一个过程,更有人会认为只是在讲讲题目而已,没有什么内涵的。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后来,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那样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它不仅能启迪智慧,更能启迪人生!而想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它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说,我们要了解历年来的教育改革动态,我们要了解数学教育的发展,我们要了解教育教学的方法等等。我们不仅要提高各项能力,还要学习心理学,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我们才能站在教育的前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个暑假,提升自己,从读懂读透这本书开始吧!

小学数学读后感9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我与小学数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写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是呀!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深感头痛的事情。相对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

  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严肃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们中间的桥。许多教师教学水平高,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关注孩子们的这颗好奇心,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数学素材,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数学课上我试着引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神奇感,使学生能尽快地走进数学的迷宫。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

  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老师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我给学生们提出的一项能力。《我与小学数学》一书写道:旧的教学观念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一个简单的知识复印、复制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搬运到学生的脑子里。作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客观地、发展地看待学生,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海洋中自由活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

  这是学生获得真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与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小学数学读后感10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掌握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导着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我看来,或许思维能力的获得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信息过量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需要吸收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众多的无关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段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面谈谈我对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问题解决在数学课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当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建立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读后感11

  最近我阅读了曹培英教授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有许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深刻感觉到教学的路上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会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经途径。反观平时我们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

  在教学中,教师期望的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数学运算带来的快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学会通过数学角度去观测、审视生活,用数学思维去面对周围的种种现象。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着眼于这一道题的解决,缺乏深度的思考,计算也会出现一些粗心的毛病,学生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教学中,当问题抛下去之后,我们往往会组织学生讨论,个别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也难以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无法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

  解决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那么,教学的内容就要紧扣教材,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和实际生活脱轨。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接轨。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思路进行思考,完全忽视了课堂生成,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新奇的想法。在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单一,缺乏创新,继而导致解题思路的狭隘和单一。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具体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科研教师的能力

  首先,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其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今教育改革已经实行多年,很多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育科研在基层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应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紧跟时代脚步努力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校也应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的师资团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应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将数学问题与我们的现实应用问题相结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抽象又远离实际的问题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无力感,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解题心理出发,充分发挥出自身主导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虚拟的解题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下参与数学学习,培养解题能力。比如说植树节学校要组织种树,便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种树的方法,“我校小学五年级学生要种320棵树,前4天平均每天种55棵,剩下的要2天种完,平均每天种多少棵?”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从情境中提取数学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重视反思与评价。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经历的解决几个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重视的一环。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允许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案,以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解决问题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实践证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读后感12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核心教材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概论》,20xx年1月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12章,主要内容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沿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有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及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等。这本书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关注课程改革,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注意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新评价,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全书,而且每章前有学习提要每章末有思考和练习,便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其次是该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不少的教学案例,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数学教育理论,我们阅读教学案例和分析反思,使我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案例支撑理论,用案例说明问题,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改善数学教学方式。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等国外的教育专家的理论观点;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刘静和、张天孝等的《现代小学数学》,邱学华、马芯兰等教学实验与改革的情况,让我们对小学数学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每章末还列出了参考文献,便于我们查找涉及相关的研究内容。

  这几章中,我读了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印象尤其深刻,这章分五节系统地阐述了课堂上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第一节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介绍认知结构的含义、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以及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一般过程;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介绍了数学概念及其学习的含义,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也就是数学规则的学习,简要阐述了数学命题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上位学习(概括与综合的思维)、并列结合学习(类比思维)、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学生学习运算法则的心理分析。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主要介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种学习方式的介绍案例新颖,论述精辟,读罢如临课堂,身临其境。第五节小学数学学习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感性材料的作用;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等。

  读罢此书中的这章,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觉得我们的课堂所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关注,缺少的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在抱怨,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学生却没有真正接受,我们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按照预设课堂程序来上课的话,那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无力的。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认为自己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不考虑到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学生的切身感受,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方案。想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马虎不得的。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揣摩、感悟,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其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后,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必然带来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标志。我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活跃起来,将会导致课堂混乱,自己难以驾驭课堂。读了此书,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设法提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勇于合作,乐于合作,并在合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合作技巧,从而使他们的合作学习更加实用和高效。重视学生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回归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课堂。

  我通读了一遍,只是略知皮毛,或许通读五遍之后才会有深刻的认识。读好这本书,将理论在平时教学中进一步研习,将书中的案例进一步内化,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应当是有利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家不妨一读。

小学数学读后感13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这本书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提出的问题、策略、方法都是一线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起来既轻松又很有共鸣。本书共设计了两章共计14小节的内容,围绕各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进行论述与阐释,并与有关的概念、策略与具体的实例分析相结合,这本书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全面概括了我们数学教学的各种课型,真是一本很有学习价值的书。细细品来,这本书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为我们数学老师提供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那典型的、具体的、生动的课型范式,就如同上演的一节节精彩的数学课堂,真实自然,值得咀嚼,对我来说还要再细细评味,慢慢渗透的平常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得,有所发展。通过对《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令我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一、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研读第一章时,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型研究的实践探索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多重意义的认识,而且还有利于教师逐步形成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也因为有了结构的支撑而更加主动。”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打碎,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应把新知识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逐个学习每一部分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缺少实际操作的参照理念,而在我看来《策略》一书为我广大教师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各种课型的解读,让教师明白,这样课型是怎样的课型,我应当针对性地运用怎样的策略去完成课的设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其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实施流程”这一内容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令我在将来的科研道理上受益匪浅:通过解读各种课型中“实施要点”与“实施流程”,我发现了之前在工作中对解读教材的诸多问题,这可以令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本书着眼于在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避免用概念解释概念,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实例研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给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阐释改革热点中有关关系的正确处理,还通过有关资料的链接拓宽视野,真正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起到了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对课型实施的过程中,我更加领悟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观点。通过对课型实施的解读,我更加明确了每种课型对于学生能培养怎样的能力目标,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价值”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三、我感受到了课型不同,教学策略的大同小异,领悟到了因材施教,更加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今后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反映都是不同的,所以数学课程将在所有学生共同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甚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这么厚厚一本书光看一遍可能印象不甚深刻,有时间我会多学习学习的。

小学数学读后感14

  看了《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后,对其中教师的教学案例感慨很深:都是为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奋斗。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创新的教学,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得空间。创新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言。

  一、首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需细读教材,再因人而教。

  教师理清教学层次,找准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是关键所在。

  1.亲近文本,找准难点。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内在层次,辨清作者思路的轨迹,真切深入的理解课文,才有可能设计好讲析层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能够震撼心灵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欲望,让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真正领悟文本的魅力。

  2.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化。

  所以,我们备课,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文、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

  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责任心。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成包括两方面: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习惯养成,学生要会听讲、会学习,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创新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创新思考,习惯的培养显得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常新思维训练。

  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让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创新课堂的基础保障。

  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对孩子讲的是数学家陈省身为小学生数学报的题词:“数学好玩。”教育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要求孩子学习和作业时有效率,不能拖拉,在规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并确保正确率。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要讲究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成功=刻苦努力+正确方法+不说空话。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证明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而且能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并且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在获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课堂问题设计要科学、有效。

  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时必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提问指向性极强,往往直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在设计问题时一般不要出现下列情况: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有的还是一问一答,还有的是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那么在讲解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分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读后感15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有时间要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

【小学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计划02-07

数学小学日记06-26

数学小学日记07-11

小学数学日记05-18

小学数学总结11-26

数学小学作文02-2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2-25

小学数学研修总结09-30

小学数学实习总结12-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