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学读后感1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心理学读后感2
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学生,他们有的会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把老师的叮嘱当成耳旁风;有的会在同学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显露出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特点;还有的竟敢与老师顶撞,毫无尊师重道之言。这些学生令老师非常头疼,费了很大的劲儿,收效却甚微。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讲到,“不懂事往往是没有能够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交往和沟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许多不同体验的过程。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遵守社会规则,有的就很困难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了,或者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造成的。”联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学生,的确大多属于这两种情况。
记得有一个叫小江的学生,经常和同学闹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从来都不让步,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擦桌子,不会系鞋带,衣服总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后来得知,他上小学之前跟奶奶一起过,奶奶非常宠他,事事以他为中心,所以才养成他不知道考虑别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对于这类学生,他其实本质上并不坏,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训练,在家庭教育中,从没有明确生活中的原则,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训练他的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必要时严格执行,强化认识,让社会规范入脑入心。
还有一类学生与之相反,不是被宠溺过度,而是被隔离过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过于严格,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周围环境产生畏惧、恐惧或者敌意的心理。他们很敏感,一个微笑有可能被理解为挖苦嘲笑,一个动作可以被误解为攻击,他们自我防御机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击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环境。记得有个学生叫小可,家教很严,在家写完作业,就是随便玩玩,但不允许去别人家玩,也不能带朋友来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会招来家长的辱骂。有一次上课时,有位同学冲他笑了笑,课下他就把那位同学打了,问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被人嘲笑了。还有一位同学,和同学发生争执,拉都拉不住,嘴里还振振有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对于这类学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改变,创设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会卸下很多防备。在学校里,要进行规范化要求,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总结经验,改变之前的错误做法。
对于“不懂事”的学生,有时真得很上火,也很无奈,但终须要面对的,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不能贴标签,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理解学生独特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心理学读后感3
我一直都觉得,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得益于我在心理中心的工作。直到今日,我对这门学科的感觉任然是讳莫高深。也是因为寒假的闲暇时光,我听了学堂在线慕课《积极心理学》。浅谈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几个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任何的学科都可以追本溯源,而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可以从人的进化中发现。人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进化,所导致的结果是人的视野的扩大。因而我们现在觉得当抬起头、直起身子走路时要比弯着腰,低着头走路要舒服。其中的科学依据就是人类的躯干的骨骼整体呈现“S”型走向。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类的躯干由“L”型向“S”的进化。而人类身体最长的一条神经称之为“迷走神经”。当我们挺胸抬头的时候,“迷走神经”在舒张,因而我们会感觉愉悦、舒服。这对我个人来说的指导意义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我发现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弯着腰走路。在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中,对人的要求也是昂首挺胸。我想是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奴性还没有彻底清除。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影响任然没有消除。而作为新世纪新一代的我们,应该挺起腰板。我们祖国的强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去展示大国气象。
我曾了解过心理中心的理念,大多数都有“助人自助”、“助人为乐”。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在助人的时候,人类大脑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激发我们身体的愉悦感,并且有助于我们思维的开发。我以前曾对“助人自助,助人为乐”的理念产生过怀疑。因为我们为何要去帮助别人。更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熟语。我也曾用“只为初心,问心无愧”来鼓励自己去践行这个理念。可是“好心没好报”的事时常也发生在我的身上。因而我也曾想封闭自己,可是任就做不到。大多数的女孩都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只对她一个人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种问题上,谁都不可能博爱天下。其实助人也是有针对性的,正如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在别人主动求助时,我们应该去主动别人。当别人需要时,我一定真心实意帮助他。
人类进化导致了女性骨盆的缩小,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婴儿的早产。大部分动物婴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说奔跑。而人类的婴儿在出生的时候除了吃奶、排便等一些基本能力外,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因而女性在选择自己另一伴的时候,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这个安全感,不仅仅是只身强力壮,而是精神、物质的安全感。
心理学是个极其微妙又特别有用的学科,我将继续学习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经验。
心理学读后感4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过去,这对于宇宙来说虽然毫无价值可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颓废着的时候,不知所措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存在的最好途径。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容易消逝、过得最快的也是时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莎士比亚也曾这样描绘过时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我们应该永远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着眼于现在,因为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时间不像金钱那样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每个人能用的只有“今天”和“现在”。我们无法把握昨天,因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回忆只能是学习和总结,或许更多的仅仅是后悔和遗憾。我们也无法把握明天,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只能给予希望和向往。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古人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把握不住今天,也肯定把握不住明天。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紧紧地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现在”、“今天”,立足于“今天”,运筹“明天”。
有人毕生充实,硕果累累;有人早生华发,一生无为。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定要把“现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不能由别人代替,只能自己去完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行知先生告诫年轻人,要做到“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我们应该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损失的每一天都不会再回来。
时间又是无情的,最终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剥夺上。人生数十年光景,转瞬即将过去,身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没有感知,再没有思想,世间万物都与你无关,等待人的不是冰凉的地狱,而是无极度的虚无。从古至今,人们对时间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德行美好的圣人,位高名重的权贵,功勋盖世的英雄,无一能躲避撒手西去的结局,临终时嘱子托孤,多有不舍之意。
我们,不是时间的追赶着,而是时间的指挥着。命运掌握在手中。珍惜每一分每一妙,我们一定能创造永恒的价值。心理学的大笔挥毫必定能绽放光彩!
心理学读后感5
亲爱的爷爷
大年初一,新年快乐!也祝所有爷爷奶奶读书会的读者新年快乐!
最近看的一本书名叫《设计心理学》,出自唐纳德·A·诺曼之手,他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涉足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领域。因此《设计心理学》丛书更倾向从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的角度谈设计的心理。
年前回家之前读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其中谈到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错误,而非人为故意的操作。很多时候,人们追溯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很轻易地将其归结为“人的失误”,似乎这样就找到了责任承担人,于是便高枕无忧;但是实际上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明知员工在枯燥无味地工作,工业产品的设计却仍需要员工维持远超普通水平的警醒程度,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操作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的复杂事故防护启动装置。这是产品设计的漏洞,而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诺曼提到,工业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一个多层漏斗,只有当每一层都有漏洞,事故才会发生;因此,产品的设计则应合理并尽量地避免漏洞。
回家后读的《设计心理学(3)》谈论的是情感化设计,个人认为情感化并不能凸显其设计基础,反而夹带了一种“情绪化”的表意。如果你评论一个人情绪化,你可能是在批评他不够理性;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你emotion却是合理的存在,情感化的设计甚至能促进产品的'实用性。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应当遵从三个水平:
1.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2.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3.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当你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长得“好看”的商品;而这件商品如果不好用(没有实用性),以及用起来没有乐趣,你也不会选择。文中提到一个蛋糕粉的例子:厂家设计出一款混合好的面粉和鸡蛋的产品,帮助主妇们做蛋糕,却没有多少人买,原因是主妇们觉得从中无法获取做蛋糕的乐趣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外形所能带来的乐趣是否能延伸到行为水平,在于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完成任务,是否有乐趣或其他重要的情感要素。反思水平则与意义相关,属于更高的水平。旅游地的纪念品常常没有设计感,只是单纯的建筑复制品,但是它带着人们对旅游地的一种怀恋和情感意义。
产品形态、产品操作、产品意义共同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产品设计三要素。互联网与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什么SaaS、PaaS,没有用心耕耘,最后总会沦为尘封的压箱底之作。新年期待并希望用心耕耘的人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用心,世人的生活也能越来越美好。
虔诚地过好这一年。
不是本命年的本命年心雨奶奶 敬上
心理学读后感6
近段时间,拜读了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前言及第一章部分,收获颇多。
在书中,陶老师为我们介绍脑科学的知识,讲如何慧眼识人,如何积极投入,如何播种幸福,如何快乐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学生成长。
我们常说,尊其师,才能信其道,爱其师,才能乐其课。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我们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可能会让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学习中。
小薇,一个黑黑胖胖的小男生,是我班公认的捣蛋大王,只要班里有违法乱纪的事,那肯定少不了他。平时听到最多的告状声音就是“老师,小薇打我。”“老师,小薇把谁谁打哭了。”“老师,小薇把扫帚把弄折了。”“老师,小薇把抹布扔到房梁上了。”……
当我一听到这种声音,血压就开始往上飙,一开始就是各种批评,后来吵疲了,效果甚微。我又采用怀柔态度,有点成效。
带了孩子们两年多,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对他们的了解更加的深入,特别是小薇。他看起来是个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别人得到什么奖励,他还嘲笑一番。我知道他内心是最想得到奖励的那一个,因为他偶尔得一次奖励,会炫耀得全班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上一刻的表扬余温还没下去,下一刻他能马上犯个错误。
我看过很多的案例,知道越是调皮的孩子,越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小薇也是这样。这不,晚自习放学了,我去班里带孩子们回宿舍就寝,结果看到的却是小薇和数学老师僵持的局面。不用说,小薇又犯错了!数学老师向我诉苦,这个孩子又不好好听课,还搅得别的同学上不成课。劝走数学老师,我把小薇单独叫到教室外,问他原因,一开始,他态度还特别硬,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后来看到我真的生气了,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说数学老师一节课都没看他,昨天一天都没理他。看着他哭的那叫一个委屈,我无良的笑了,这个理由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我告诉他想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可以用问问题的方法,不能用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方法。
笑归笑,这件事也让我沉思了好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是特别想要老师关注的,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得当。如果作为老师,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所想,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学生才能乐其课,爱其师。
因此,当我们遇到越来越难教的学生的时候,需要反思,有没有以新的`眼光和视野来看待这些现象和问题?只有努力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开启新思维新方法,并运用于实践才能创新,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陶新华老师的这本书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做教师的知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改变自己的教育与理念和方法,获取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是我们终身的追求。
心理学读后感7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来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读后感8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读后感9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读后感10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澳大利亚著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开始讨论美学问题。柏拉图阐述了美是独立存在的观点。那么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这是人类一直是人类在探讨的问题,并逐步形成各种美学相关的学科,其中与设计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审美心理学。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关于设计创作的独特方法,拓展出我们设计创作的思维,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什么才是美的设计,什么设计让最大化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为之做不懈的努力。
心理学读后感11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解每个人为啥都会说谎。
马克吐温说,大家都在说谎,每一天,每一小时清醒时,沉睡时(善意的谎言)。
说谎不是人类的堕落,是人类的天性,欺骗和察觉谎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说谎有利于生存,创新,社交。
一、人类是说谎的动物。
1.大部分是没有恶意的,主要是人的天性。人类说谎,大部分是源于社会性本质。(社会性本质: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在社会中,不仅需要保持与别人的关系,又要考虑自身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怎么回应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为了迅速处理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速率,人脑体积开始增大,决策能力越强,社会智能被提出。人的智能,不单单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关系。人类有了高智商之后,发现欺骗能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说谎成为了人类生存的一种能力。
3.不光是人类,近亲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也会说谎,说谎需要一定的智商才能出现。
二、孩子如何学会说谎。
9个月的孩子,为了融入群体,可能会跟着周围的人笑或者哭;4岁的孩子,可能会拿了饼干,但是会说谎是没拿,甚至把错误怪罪到别人头上。(3岁的孩子可能承认,4岁的孩子可能撒谎,这中间差别,科学家解释为心智理论,即知道别人不知道自己所思所想)。
三、识破说谎者并不容易。
1.识别说谎,观察面部表情,一般情况下表情会反应人的真实情感。
2.说谎成功的机率,比我们想象中大,大部分人高估别人会发现自己说谎的能力。
3.说谎仪器并不一定可靠。测谎仪器是通过检测几种生理指标(血压,呼吸速率),来结果描绘在匀速移动的纸条上,通过观察纸条上的波动线来判断人是不是有在说谎。测谎仪成立的前提是说谎过程中真的存在胜利变化,但人的'血压降低也不仅仅是因为说谎
四、人为什么会欺骗自己。
优点:
大脑是个过滤器,大脑生理结构不同,感知社会的方式也不同(色盲与非色盲)。
1.保护身体,通过改变人的直觉(如减少痛苦,扩大病痛),从而减少伤害。【为什么说谎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呢?】
2.维持信念,通过较少人的认知冲突,减少认知失调。【为什么人的大部分记忆,都在说谎呢?】
3.维持创新,梦想家需要欺骗自己相信自己事业,同时过滤掉周围人的不信任,保持创新。
4.安慰剂效应,谎言会让人相信自己所想,从而忽略周遭环境实际伤害。
缺点:
1.盲目的自信会导致事件的失败。
五、说谎有错吗?
人对说谎的看法,很大部分受限于人的成长环境,以及童年的认知。
心理学读后感12
S.J.斯科特著、王斐译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分别从你为什么总是拖延和拒绝拖延,从行动开始两大部分对拖延症的产生原因及如何解决进行说明。
书的前言部分就告诉我们: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反观自己,以前忙完工作回到家总是觉得很累,躺到床上看手机,看各种资讯新闻,有时候一看就是两个小时,晚上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有一段时间,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要充实自己,哪怕锻炼身体也好,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其实这就跟拖延背后的八大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追求完美、对未知的恐惧、承诺“稍后”在做,只专注简单的任务、经历动力缺失、不知道从何开始、经常分心和没有足够的时间。
我常常会给自己一个“借口”,明天一定完成!明天一定开始!就这样,在我的想象中,我将拥有无限的能量、健康的饮食、定期的锻炼、好好工作直至完成一项任务。然而,现实是,“明天的我”已经很疲倦,没有动力,很想去逛个街,也很想追个剧。最后对自己定的计划形成抵触、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和进步,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自己的缺点,想到的就是定短期目标和及时鼓励自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就像我看完这本书,一开始也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精力,但定了短期目标后好像不那么难以完成,渐渐坚持了下来,虽然比预计的时间长,但还是按时完成了,我做到了。嗯,我想这就是自己的进步。
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完整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告诉大家,也告诉我自己:只需致力于每天做一些小的改进。庆祝每一次胜利,并且对你最终克服一个常常阻碍你实现目标的坏习惯而感到兴奋。祝你好运!
心理学读后感13
听的时候感觉绕得很远,一直在说科学思维或是科学理念,而真正的心理学内容鲜有涉及,于是很好奇,这究竟是本什么书。通过延伸阅读,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叫《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直译过来就是如何直面心理学,或是如何直接思考心理学。与之相比,中文译本这个书名起的是些微哗众取宠了。但其内容上总体是为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正名,让读者沿着科学思路去看待心理学,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说起心理学我们好多人可能没有接触过,但是没听说过小崔得抑郁症的人不多吧?还有每年的4月1日,好多人想起的不是愚人节,而是18年前的愚人节当天,张国荣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跳楼自杀,后来大多数媒体都报道哥哥是因为患抑郁症才自杀的`。
有没有明明给门上了锁,却总是担心自己没有锁,反反复复走了又回来,确认这锁到底锁上没有?有没有总是觉得手没有洗干净,反反复复洗了又洗,洗完又觉得毛巾不干净,风干!有没有觉得别人总是在谈论自己,自己一过去他们就都装作若无其事?有没有总是睡不着?有没有觉得“总有刁民要害朕”?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太严重,也没有生理反应,所以要么是不被重视,要么是羞于启齿,总归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等到比较严重了,有了生理反应了,治疗难度也就大了。
我们国家这些年来也越来越重视心理问题了。比如每所小学都要求有专门的心理矫治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比如每所监狱都有若干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比如每当大灾大难搜救基本结束后,都会派驻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对受灾群众以及抢险救灾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应激反应对其身心的负面影响。还有就是近些年我们看到的港片中,有很多警务人员在经历重大变故后都要例行接受心理疏导,是否能够回归岗位需要警队指定的心理咨询师的评估意见。
其实大部分心理问题在早期,是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治取得良好的效果,未必都能发展成我们闻虎色变的抑郁症的。
辛弃疾词《贺新郎·用前韵再赋》:“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辛弃疾之后,又有宋人方岳诗:“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现如今生活压力如此之大,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在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情绪低落,大部分人会通过自身调节走出阴霾,轻装上阵,但总有一些人经历很长时间也未必能够走出来。有没有心理问题,找心理咨询师做个量表,科学会告诉你答案,心理咨询师也会给你科学的建议,从而帮助你解决自身的问题。
科学地看待心理学吧,科学地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大胆地面对心理咨询师,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
最后,一个忠告,进行心理咨询别找熟人,因为会有阻抗,使你难以敞开心扉,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心理学读后感14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等方面来体现个体社会心理现象。例如:如何成为受别人喜欢的人。
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被他人赞赏和喜欢,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成就感。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被人喜欢和尊重,可以激发一个人做事情的无限热情和精力。如何成为一个讨人喜欢,并受人尊重的人呢?答案简单而复杂,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属种的人,感觉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那些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人,人们会不屑地认为他们自私,他们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而那些只喜欢自己的人,也同样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
喜欢和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给予过度的关注和爱护,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关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许多,当另一双目光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爱护时,却没有得到满足时,你又如何期盼在自己希望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喜欢呢?喜欢和尊重还应当是真诚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的逢迎和讨好,那种虚伪而不真实的感觉总是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当你蓦然回首时,却发现自己总是生活在一种虚假的感情中时,往往会将真实的自己一同丧失了。努力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当然很好,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过分关注他人,希望被他人赞赏和认可,还需要在一个人独立自尊的前提下。否则,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只能够生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
不了解自己的所需所求,不能体会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是为了让所有满意和喜欢自己,可能那种付出是真诚而单纯的,但是这种付出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对于个人而言往往是非常辛苦的,这是同样不可取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一个真诚独立的人,而决非一个中庸的和事佬。其实一个真正讨人喜欢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招致一部分人厌恶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够更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讨人喜欢,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心理学读后感15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这本书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印象颇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儿童(和成人)比喻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受问题信息,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儿童的认知也可比喻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应 。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在感性认识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最有成效。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
教育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这本书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职位地方不断的强化埋头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阐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生长从描述性阶段向阐明性阶段过渡,儿童生长心理学可以或许为此提供阐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学句子09-08
心理学的心得12-24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9-07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06-18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09-28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01-20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09-15
趣味心理学心得12-06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11-17
积极心理学心得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