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3-04-24 13:31: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明朝那些事儿!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讲的是明朝的那些伟人,他们是怎样保守江山的,攻取江山的。

  这篇故事开始讲了明朝的农民朱重八经过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千难万险,最后当成了人们心中的皇帝,社稷江山的皇帝。他用他的智慧击倒了敌人陈友谅,击退了北原的王保保……成为了统治明朝的朱元璋。当他年晚之际,已经疲惫不堪,因为他的前半生生中都在战场上度过,他不想后半生也在战场上度过,于是他把这个重大的任务托付给了孙子朱允坟,还杀掉了当朝的所有功臣,以免他们起了贼心想造反。不久,朱元璋就含笑九泉了。朱棣不服,他是朱元璋的.大儿子,皇位本应让他当,再加上他从小于许多将军跟随打仗,经验丰富,我凭什么白白的让给那个侄子朱允炆!于是他用他聪慧的头脑和有效的策略与盛庸等人打起了战,最终还是屈服于朱棣。

  读了这这本图书,我感触非常的深。觉得自己也好比那个朱允炆。我在读书时就是没有一颗竞争的心,总是不给自己机会。老师让我当学习委员,我不当。老师让我当升旗手,我不当。则朱允炆则对任何的事请掉以轻心,觉得此战术了也罢,不输也罢,都没有干系,我有那么大的兵权,那么多的士兵。这最终导致他输给了朱棣。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奋发图强。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一、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二、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三、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1.比如,在这本书里,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好人,但绝对有真正意义的坏人。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散发谣言正义光芒的良臣将相也许都有这样或那样瑕疵。作者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2.又比如,在这本书里,不止有这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还有那些被人遗忘的人物,他们在这267年里太举足轻重,渺小得让人忽略。如果没有太监张敏的舍生取义。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许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如果没有那位连名都没有的看守,杨涟用鲜血和气节写下的`绝笔也许只能化为灰烬;如果没有钱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贞情,明英宗,朱祁镇也许已被深在大漠的孤军无援的吞没,不要以为渺小的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四、在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这一股力量。

  1.这股力量支持这郑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钱毫不畏惧,这股力量支持这于谦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独子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

  五、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1.很多东西不知如何表达,我想说此生不读这本书,很遗憾!这只是我的片面之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明朝那些事儿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用白话文记述明朝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的强大不只是然你能轻松读懂,还能被作者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忍俊不禁。

  本书 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关于明朝的历史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历史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本书共有7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部,在第三部中,出现了一位亘古少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王守仁不是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明白,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厌倦,科举从政他也不在乎,17岁他就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了目标------做圣贤,有理想固然是好事,可是这位王兄弟挑的这个理想可操作性实在不高,毕竟之前除若干疯子精神病自称实现了该理想外,大家公认圣贤也就那么两三个,如孔某、孟某,不过,他最终清剿了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

  由此看来,想要成为圣贤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作者虽然幽默的调侃了王守仁,不过大部分都是给予肯定的,要想成功,必须为自己定下目标,然后意志坚定,努力实现,要说到做到。

  看完整本书,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仅仅一个明朝,就足以让作者写上7部之多,可见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没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大统王朝能超过三百年,这要归功于明朝做的好事了,在开国之初,灭北元,下西海修大典,四海归一,万国臣服,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帝国风光不再,鞑靼瓦刺又是俘虏皇帝,东瀛小国也敢骚扰侵犯,虽然一次次化解危机,最后也难逃历史的宿命。

  以史为鉴,不禁让我想起诸葛亮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也”,国家的`强盛需要一批栋梁型的人才,但凡盛世,无不是君主圣明。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臣下各司其职,建言献计、一心为国。

  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读后真是感触不少,如果多读几遍,每一次应该有不同的感受,这个便是读史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4

  聪明人的一生励志后代,却也值得同情。

  “伯温,为何弃此书于此多日不读?”郑复初问。刘基恭敬一鞠,“老师,学生已具悉其要义,故不复读。”

  再聪慧的学生,都傲不得。郑复初皱眉,细细问了一番,甚至天文地理,刘基的回答一律从容不迫,精湛透彻,想法乃是万千学子所不及的老练成熟。

  即日,郑复初与其父道,“有朝一日,伯温必振兴刘氏家族,光辉耀祖。”

  几年后,西蜀名士赵天泽出此言,“江左人物之中,唯此人为识务俊杰,天资聪颖,才通广学,其才智堪比再世诸葛,绝非一般人也,他日必成济时大器。”道听之人一片哗然,何人得此誉?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第一谋士。

  “夫君,为何启程回青田,难道再不顾百姓?”

  “君误臣,必误国,终误民。凭我一己之力,杯水车薪。”此时他是元帅府都事刘基,被朝臣多次排挤的刘基,愤恨欲隐的刘基。

  公元1360年。元朝腐败,兵荒马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刘基不为所动,仍然退隐山林。

  是日,下人来报,“先生,有客来访,其自称奉义军朱元璋大帅之命前来拜见。”

  风凛冽萧瑟,呼啸喧嚷,急剧吹落满枝黄叶,终现出苍天的虬枝劲骨。

  是年,刘基提出“时务十八策”,不可谓不劳苦功高,因其谋略朱元璋攻下江西诸郡,并击败张士诚,北伐中原,完成帝业。

  刘基嫉恶如仇,与物多忤,自是“正人君子”之流的眼中钉。并非妄自菲薄,但身处名利场,只好功成后身退,于洪武年初不再为相。尽管刘基藏身逃遁,委全大局,(朱元璋却因小人鼓捣心生有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说法在朱元璋身上得到最好的反证。改成: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不是宋太祖。)

  警觉的鸟会不停地飞以躲避危险,却是弓箭最显眼的目标,它们一生的行程再远,也是可以轻易被时间遗忘的。我很惊叹,卑劣之人用膳时竟无一人噎死,不知刘谋士作何感想。有感想也无用,他的气数已经散尽了。

  洪武八年,亏的明太祖“眷顾”,刘基离开的也不慢。那时没发明眼镜这玩意,所以人没死,忠诚就看不见。“该走的人”走了,某位皇帝痛疾回首,给死人封爵升位,倒也造福了刘氏后代。

  明朝的眼睛都在笑。是谁,在讽刺那微光里,布下的卑劣暗局?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

  有一本书,讲述了一位出生在贫农的伟大皇帝,用心把这美丽的江山托起。他就是朱元璋,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明。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写道,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呵,朱元璋的野心真大,什么都是他的才行!

  再来瞧瞧朱元璋与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因官位而背叛朱元璋,但朱元璋见到朱文正后一点儿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抽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当朱元璋进攻张士诚时,作者是这样写的: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最精彩的是朱元璋对付王保保的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当天晚上,王保保没有睡觉(算他运气好),这个爱读书的`人,此刻正坐于军营之中秉烛夜读兵书。突然听见外面喊声大作,他心知不妙,当机立断,毅然决定逃跑,逃跑时颇为狼狈,光着一只脚跑出大营,匆忙骑上一匹马,就飞奔出营。

  你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是这样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确实,这是好书。它用动人的笔调描绘明朝的历史,使我们讨厌看的史书化为有趣的书。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你一定会很了解明朝的历史了。不用担心史书不好看,真的,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

  你不妨捧起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细细品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6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触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首先,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实在太不寻常了,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史书很不一样。私以为记载王朝兴衰更迭的丹青史册必定是严谨、冷峻而高贵的,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严肃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感。对于这套书的功过我先不做评判,不过如果一本书能够引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进而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优点,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那么,我就从我个人出发,谈一谈我对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觉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装首辅、恋母清官。现在看来根本完全错乱的制度居然能维持276年之久,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顽强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这远比我在任何法制节目中的感触深的多。明代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厚黑学百科全书。什么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体系可以作教化和预防之用,若想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并被严格执行的法律体系必不可少。人总会多多少少存在些弱点,有些弱点甚至不为本人所察觉,却总是在身临其境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恶,只是利益太过诱人。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剥皮实草的极刑尚不足以吓退贪心的官,足以见明朝贪腐之积重难返,依靠道德维系的社会之松散虚伪。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乾隆皇帝和华盛顿总统于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总觉得他是一个离我们甚远的古人,而后者却感觉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后世。的确如此,从明清开始,我们自以为傲并让我们立于世界之巅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落后于这个世界太远。而当一种制度达到极盛之时,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要么失去革新的能力,开始僵化;要么因过度活跃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个繁盛已久的庞大帝国,即便是苟延残喘,也是万难从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辉煌,正是阻碍它变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难理解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的激进,悠远而闲适的古老中国,同时带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顽固的沉疴,但在旧制度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转型时,这一切却又成为了太沉重的负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之人诚不欺我。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

  “内阁不相信眼泪”,听到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个大臣十分活跃的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只修道不干活,宦官又被压制,于是大臣们进入了“黄金时代”,忠臣奸臣明争暗斗,文人武将各显神通,官场的得意失意,边疆的斗智斗勇,文坛的百花争艳,在当年明月先生的笔下妙趣横生,丝毫不冗杂。

  严嵩二十七岁即成为庶吉士,进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却因不堪与在朝奸臣为伍,丧母回家守孝之后便坚决不入朝为官。

  此时的严嵩年轻气盛,也想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十年后小人们下台,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可严嵩一进京便被冷落了。“这一年严嵩已经四十一岁,前辈上级退休了,同辈的都升了官,晚辈又不买他的账,他成了个没人理也没人管的累赘。”幸亏他被掌权的好友提拔,而正是这一提,让严嵩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心中正直的`大树开始动摇,贪婪的种子已然萌发。时间不等人啊,过了不惑之年却还一事无成,为了在官场生存下去,那就扔掉点骨气,忘记什么正直,去拍拍马屁,反正我的原则仍然在,至于实在过分的,我还是要直言不讳,照弹无误。

  其实到现在,严嵩还有救。只有掌权了才能基本保证自己性命无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内阁高兴了才能升官,而只要为民做事,心系天下,还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严嵩彻底扔掉了原则。他形成了“厚颜无耻,不择手段,为利益宁负天下人”的官场价值观。这也难怪。严嵩年少才高之时奸臣当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复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这才得志。而这些所谓失败、成功和金钱、权力都分不开,他已经快至花甲,实在是怕了,天下苍生与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于是一贪不复返,后来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个多月。

  严嵩向制度、权力、欲望、人性妥协了,他把原先一心报国的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知卖官鬻爵,最后内阁首辅沦落个沿街乞讨、死于荒野的下场,也只能说一句该。

  《明朝那些事儿》通俗易懂接地气,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个历史过程通过有趣的语言表达显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门,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与具体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对整个朝代的评价也就会更加全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颗烁大的金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起初看标题,以为是写的是一些风流往事的杂书,也就没太在意,可网络上频繁的'爆光和群众的评论依然那么火热。于是也就看了起来,好东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欢阅读历史,看过《世界通史》、《资治通鉴》、《中国皇帝传》等能记得起名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那种写作风格很幽默诙谐,把史书通俗化、现代化,加入个人心里思考,把无趣的历史写得更生动。整书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以前我比较喜欢唐朝和清朝前期两个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为之澎湃,对里面的一些历史人物特别的崇拜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 心学派的倡导者,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学的精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让我顶礼膜拜的至理名言。以 57岁的年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叹命运短暂,生命不可以重来,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医疗水平也相对落后,如果让我们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计他的影响力定可以与老子、孔子相媲美。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我记得应该是出自唐朝太宗对魏征逝去时说的一句名言。历史、万物都存在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法则和轮替。这也是我读完明朝这段历史的一个感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9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至于,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任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想要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

  从跟随当年那个给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义的小兵,到跟随道衍的小和尚,从见识于谦力挽狂澜的小吏,到独在异乡为身是客的朱祁镇的侍从,从陪同王守仁前往龙镇驿站的家仆,到连中三元张居正的书童,从汤显祖的粉丝,到带走袁崇焕人头的刀斧手,最后看着崇祯上吊的小百姓......

  整个过程三百多年,说长不说短不短。对于时间,我们无法给与最公正的评论。很久以前我收藏过一句话:世人都以为时间就象一条平静流逝的大河,永远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见过时间的真面目,其实他们都错了,时间就像是在狂风暴雨中的大海,或许,你想知道我会是谁?来吧,跟我来吧,我会告诉你一个故事,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这或许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而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这段历史中,我只留下了2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于谦,一个是崇祯。 一个是力挽狂澜,两袖清风的臣子,一个是最为勤劳却最为悲剧的帝王。然而历史终将把他们带到同一个地方,那个是个伟大的地方,那个地方,只配站立伟大的人。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到那首诗,读到那首诗的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我自己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

  用几天的时间,我读完了长篇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一部)。真是一部精彩的历史读物,集史实与评说于一体,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风趣。

  每一捧起,都不忍放下,真想一口气读完。

  难怪被评为网上畅销书,并且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优秀的文学,总是能打动人心,有着广泛的读者群。

  透过写作者当前明月的文字,我缓缓的走进几百年前的历史,在朱元璋驰骋疆场、历经磨难、征战南北的故事中载沉载浮。明朝的那些事儿,在我的面前一幕幕的上演,精彩纷呈,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我一步步的走近明朝,和书中的主人翁同悲喜。

  该书从朱元璋童年苦难身世写起,到他造反带兵打天下,再写到建国后的保护皇权和一系列的爱民政策等,最后又写到了燕王朱棣谋反,夺得侄子朱允炆的皇权。

  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感想:

  一.一个朝代的兴起是以另一个朝代气数将近为背景的。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王朝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统治之后,逐渐走向衰亡,于是,朝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民不聊生。这样,改朝换代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朱元璋的出现,就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大趋势。如果没有他,也会出现张三,或者是李四。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历史飘摇中的元朝,灭亡就成了谁也改变不了的大潮流。

  二.时代造英雄。

  元朝末年,灾害不断,官府,百姓生活无着,饿死者无数。由于瘟疫和旱灾,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饿死,他只得到了皇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然而严重的饥荒使他只得以讨饭为生。朱元璋童年的苦难,是元末广大农民的共同生活处境。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一个缩影。饿死也是死,造反打天下,说不定还能闯得一片江山,赢得人民的拥戴。所以,智勇双全、胸中有韬略的朱元璋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这也应了那句话:时代造英雄。

  三.宽大仁爱,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身底层农民,家庭苦难,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所以,他领兵打仗的时候,对待下属仁爱有加,对待俘虏,宽大为怀。比较典型的事例是,鄱阳湖大战后,心狠手辣的陈友谅恼羞成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这两道截然相反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跑。陈友谅用他的愤怒和残忍挖了个掩埋自己的大坑。量小非君子,有大胸怀者才能成就大事业。

  有时,宽容比强硬、比武力更能征服人心。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南征北战,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民心所属,是他取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不得不佩服这个农民出身的军事奇才,他没有读过兵书,却能够审时度势,在战争中总结作战经验,一次次的出奇制胜,打败敌人的进攻。龙湾之站和鄱阳湖大战,都是在和陈友谅军事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取得的骄人战绩。特别是鄱阳湖大战,彻底击败了陈友谅的主力,击垮了这个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敌人,为他赢得天下,拔下了一颗坚实的钉子。后来,收拾了张士诚和王保保,虽然也费了一些劲,但和大战陈友谅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小说部分,对朱陈之争写的最为详细,也最为精彩。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佩服朱元璋的军事谋略和惊人才气。在那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样的人不得天下,谁能得天下呢?在朱元璋带兵打仗的那一天,就该自信的说:“得天下者,舍我其谁?”

  历史是公正的,它总是垂青于那些才华出众、有勇有谋的英雄。所以,朱元璋就成了改朝换代的一代王者。

  五.要善于用人。

  招贤纳士,善于用人,是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的手下,有一批为他所用的武将谋臣,像驰骋疆场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韬略满腹的谋士刘基,他们在他开创天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明代建立后,他们的命途都不好,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重大功绩和军事才能。

  六.人民是历史的开创者,是改朝换代的牺牲工具。

  打仗要有士兵,他们来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一次又一次的争夺战,是以无数士兵的冲锋陷阵,是以他们的流血牺牲为代价的。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起,是广大人民用累累白骨堆就的。

  读了历史,我不禁感叹: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史书往往是王者写成的,但我仿佛看到了史书的背后,是人民殷红的鲜血和妻离子散的悲戚。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1

  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个普通的清晨,深山老林里的一座寺庙里,一个小和尚刚睡醒,伸着懒腰,那不是朱元璋吗?蓝玉的骄兵悍将们又往北方奋勇杀敌。朱棣骑着马,威风凛凛,后面的笼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无用至极的模样闪现在眼前。而朱厚照还在水边钓鱼,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早已在龙场悟道。北京城内,夏言、高拱和徐阶正在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孤胆英雄杨继盛在监狱里刮骨疗伤。软弱无能的朱由校还在任由魏忠贤摆布。崇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杀。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朱元璋这位皇帝了。他从小家境贫穷,后来父母双亡,不得已出家当了和尚,却被人告发,走上了南征北战的起义之路。经过了龙湾的激战,鄱阳湖上的刀光剑影,浩瀚的沙漠追击,朱元璋有惊无险地登上了皇位,创建了大明王朝。他在位期间,恢复农业,爱民如子,扫荡北元,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君、好皇帝、好父亲,对中国的历代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他在位后期乱杀功臣,把许多治世能臣都埋没了,又废除了丞相制度,为后来的宦官执政埋下了祸根,将大明王朝推向了灭亡之路。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同时也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

  偶尔从书架上扫到了了《明朝那些事儿》,好奇的翻开买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不只是枯燥乏味的,历史也可以让人捧腹大笑,然而笑过之后往往又能让我们思考。比如,在这本书里,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散发着耀眼正义的光芒的良臣将相也许都有他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作者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在这本书中始终蕴含之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支持着郑和七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前毫无畏惧。这股力量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独自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这股力量支持着王守仁在荒芜之地开垦,历经艰辛后幡然顿悟,创立伟大的“心学”,将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影响了无数后人。这股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深夜渡海击寇,再强大的敌人都挡不住他与戚家军前进的脚步,如同数百年后的红军一般,保家卫国。

  这股力量支持着徐阶韬光养晦,也许曾被无数人指责胆小、懦弱,但他笔挺的脊背昭示着他从来没有忘记夏言的枉死和杨继盛所受非人的折磨。这股力量支持着张居正在几十年的权利斗争中,用尽了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手段,但确是为苍生,为黎民,他付出了他所能奉献的一切。我们可以称它为正义,良心,理想或者它只是一种精神。是的,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里闪耀光芒,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的异于常人,而是在于他们的心里,能够装着百姓,一群与他们毫无相关,素昧平生的人。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做自己的官僚,当皇上的宠臣,享受富贵,衣锦还乡或者只是安分得完成自己的一生,最后平淡的终老。

  然而,因为那一份责任,那一份理想,那一份正义,让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从这一套书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与风雨;更多的是一种领悟。一切的人或物都已经化作历史,今天不断地成为昨天,只有精神,只有不灭的精神才能够经受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影响着无数后来人为目标,为梦想不停歇地奋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3

  这个暑假,我看了许多的书:《司马懿吃三国》《上下五千年》《三个火枪手》《水浒传》等。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儿》。

  在此之前,在我的脑子里总是认为历史是很枯燥无味的,没有一点意思,顶多就是xxx年,xxx揭竿起义,杀入都城,x朝代从此灭亡等等,真是无聊透顶。可是自从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便改变了我的看法。这套书如同一块磁铁,自从我一翻开它来,便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套书从元末的那场农民起义开始写到大明王朝的兴盛,再写到明朝的覆灭。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常遇春、张万边,一世英名的好皇帝朱棣,聪明绝顶,让人称赞不已的刘基、姚广孝……还有许多令人发指的反派人物陈友谅等。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犹如在我的脑海里上映了一场场精彩的电影,令我沉醉其中。

  作者当年明月在写这本书时,还恰当地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和许多搞笑的语言,这也是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理由之一。瞧这一段“原本想砍囚犯的士兵这才发现上了当,反正叛军也是人,打谁不是打,反正有钱拿就行”。这令还以为要看到什么血腥场面的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在心中感叹在那个朝代钱对百姓的重要。

  一段段颠簸周折的情节,让我不禁感叹世间事物的喜怒无常;一段段背叛的场景,让我不由惊叹人性的丑恶和人有时的不由自主;一段段战火也烧不断的友情亲情,常常让我感动不已。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历史,也可以是精彩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4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位”总是散发着它那长明不灭的光芒。就如毒品,只要碰触到它,便会成瘾,且永无戒除之法。

  我们都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的,且不说皇位交接之变化无常,就仅是每日政务,便让人吃不消。但仍有那么多人不惜用生命来下一把豪赌,冒着不拥皇位便入鬼门的风险,也要坐上那个至高无上,却又遥不可及的宝座。为什么?试想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受万人瞩目的成就感和说一不二的权威吧,这便是原因了,即便是死亡的晦涩也不能掩盖它的魅力的原因。

  如朱棣,为它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侄子;再如朱祁钰,为它夺了朱祁镇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哥哥。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而原本,朱祁钰并不想拥有皇帝的荣耀,可最后,到底还是臣服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皇位啊,确实改变了太多太多的人。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恰如一面无暇的镜子,真实地,照出了人性的丑恶。如若一人得势,他身旁的人都会拥戴他,如获至宝;可当他坠入深渊,原本那些人不仅不会成为救他一命的树藤,甚至可能是令他毁灭的最后一个契机……

  虽说人性本恶,却总有一些例外,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好,如钱皇后,即便朱祁镇被俘,被全世界所抛弃,她仍坚守自己的誓言“我会等你回来的”,因为那人,再怎样,也是自己的夫君;如袁彬和哈铭,在那艰辛的岁月中,始终守在朱祁镇身边,不离不弃……

  外表与行为粗鲁的人并不可怕,就像也先,至少待人真诚;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城府颇深的人才最可怕,心口不一,行与言违的人,才最恶毒。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利益、欲望、虚伪、丑恶,令人的内心不再澄澈,做一个简单的人,往往是最困难的,没有人天生善良,没有人本质仁厚,只有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才能捡拾一些美好,填补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简单的人,最难,也最美好。

  在这复杂世界里,也有真诚,不是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5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当年明月(石悦),这本书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说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说的笔法,对明朝的十七个皇帝、王公权贵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一个全景描述,尤其是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的笔墨最多。还加入了21世纪最流行的字眼,连朱元璋也时不时说说“股份”这样的金融词汇。里面还有精彩的古代宫廷尔虞我诈,权谋之术、战争之术、诡诈之术、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阉党的徐阶、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宫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个不小心就要人头落地,而且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胆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启(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样……皇帝、太监、大臣成了一个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这里面好多的人物读来都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画面都出现在脑海里,虽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给灭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就会让读者们感到明朝就出现在眼前,即便明朝灭了,但是这就是历史。

  当年明月将《明朝那些事儿》写的幽默风趣、诙谐、有时令人心情舒畅,让人不由自主的拿起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02-07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12篇02-07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12篇)02-07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2-23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通用33篇)10-25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集锦12篇)02-07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5篇04-22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9-03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2-0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